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 傷寒論注
  • 柯琴
  • 4292字
  • 2015-12-27 00:58:47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后必便膿血。

傷寒以陽為主,熱多當愈,熱不除為太過,熱深厥微,必傷陰絡。醫者當于陽盛時預滋其陰,以善其后也。

四日至七日,自發熱起至厥止而言。熱不除,指復熱四日。復熱四日句,語意在“其病當愈下”。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凡厥與熱不相應,便謂之反。上文先熱后厥,是陽為主;此先厥后熱,是陰為主。熱不及厥之一,厥反進熱之二。熱微而厥反勝,此時不急扶其陽,陰盛以亡矣。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脈和者,期之是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是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

病雖發于陽,而陰反勝之,厥利,此胃陽將乏竭矣。如胃陽未亡,腹中不冷,尚能化食,故食之自安。若除中,則反見善食之狀。如中空無陽,今俗云食祿將盡者是也。此為陽邪入陰,原是熱厥熱利,故能食而不為除中。其人必有煩躁見于外,是厥深熱亦深,故九日復能發熱,復熱則厥利自止可知。日熱續在,則與暴出有別。續熱三日來,其脈自和可知。熱當自止,正與厥相應,故愈。此愈指熱言。夜半者,陽得陰則解也。若續熱三日而脈數,可知熱之不止,是陽氣有余,必有癰膿之患。便膿血,是陽邪下注于陰竅;發癰膿,是陽邪外溢于形身。俗所云傷寒留毒者是也。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為難治。

發于陽者,當七日愈。今厥不止而反下利,恐為除中,故難治。若躁煩而能食,尚為熱厥利耳。便膿血發癰膿者,是不足而往,有余從之也;發熱而厥除中者,是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也。

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先厥利而后發熱者,寒邪盛而陽氣微,陽為陰抑故也。其始也,無熱惡寒而復厥利,疑為無陽。其繼也,發熱而厥利自止,是為晚發。此時陰陽自和則愈,若陰氣勝則虛熱外退,而真寒內生,厥利復作矣。厥與利相應則愈,是陽消陰長之機。

傷寒先厥后發熱而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與上條同為先陰后陽。寒盛生熱之證,而陽氣虛實不同。上條陽不敵陰,故陽退而陰進。此熱雖發汗厥后,而陽能勝陰,故厥利自止而不復發。然陽氣有余者,又有犯上陷下之不同,即可以發熱時有汗無汗為區別。下利不當有汗,有汗是陽反上升,故咽中痛而成喉痹,無汗是陽從中發,熱與厥應,厥利止而寒熱自解矣。若厥止而熱與利不止,是陽邪下陷,必便膿血,下而不上,故咽不痛而喉不痹。

上段似少陰之亡陽,下段似陽明之協熱利。汗因于心,無汗則心氣平,故火不上炎而咽不痛;利因于胃,利止則胃液藏,故火不下陷而無膿血。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厥利不止,臟腑氣絕矣;躁不得臥,精神不治矣。微陽不久留,故死。

復脈湯證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寒傷心主,神明不安,故動悸;心不主脈,失其常度,故結代也。結與代皆為陰脈,傷寒有此,所謂陽證見陰脈者死矣。不忍坐視,姑制炙甘草湯,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收檢余燼,背城借一,猶勝于束手待斃乎?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姜(各三兩) 麥門冬(半升) 棗仁(半升,舊本用麻仁者誤) 人參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斤)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得令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百十三方,未有用及地黃、麥冬者,恐亦叔和所附。然以二味已載《神農本經》,為滋陰之上品,因傷寒一書,故置之不用耳。此或陽亢陰竭而然,復出補陰制陽之路,以開后學滋陰一法乎?地黃、麥冬、阿膠滋陰,人參、桂枝、清酒以通脈,甘草、姜、棗以和營衛,酸棗仁以安神,結代可和而悸動可止矣。所謂補心之陽,寒亦通行者歟?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持其脈口五十動而不一止者,五臟皆受氣。呼吸閏息,脈以五至為平,太過不及,是陰陽偏勝失其常度矣。

偏勝之脈,更為邪阻,則止而不前。陽邪盛而數中見止,名曰促,有急趨忽蹶之象也。陰邪盛而緩中見止,名曰結,有綿綿瀉漆之狀也。陽盛,可知為陰虛之病脈;陰盛,可知為陽虛之病脈矣。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難治。

陰陽相搏而脈動,傷寒見此,是形冷惡寒,三焦皆傷矣。況有動中見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宛如雀啄之狀,不以名促,反從結名者,以其為心家真藏之陰脈也。更有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宛如蝦游之狀,不可名結,因得代名者,以乍疏乍數為脾家將絕之陰脈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衰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陰氣衰也。浮而虛大者,陽已無根;沉而虛細者,陰已無根。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浮為陽盛,法當無汗,而反汗出如流珠,是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絕汗出矣。陰虛不能藏精而主血,綿綿其去如瀉漆矣。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外寒傷形,內熱傷氣,咳逆不止,氣升而不下,脈散而不朝,心肺之氣已絕矣。原其咳逆之故,因于寒傷形,形氣不相保耳。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脈浮而洪,不是死脈。而汗出如油,是心液盡脫,陽反獨留之脈也。治節不行,倉廩不納,形神無主,無生理矣。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 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藏陰陽先絕者。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五臟相生,一藏受災,四藏不救;陰陽相須,彼氣先絕,此氣不存。有司命之責者,可不調于未災未絕之先乎?

陰陽易證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小便不利,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 散主之。

此證無內外因,本非傷寒而冠以傷寒者。原其因也,無惡寒發熱之表證,無胃實自利之里證,因淫情之不禁,而余邪得以投其隙,移禍于不病之人,頓令一身之精氣神形,皆受欲火之為害。是不病于傷寒,而病于陰陽之易也。

勿得以男女分名也。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而淫邪湊之,故少氣而熱上沖胸。氣少不能運軀,故頭重不舉,身體皆重。邪中于陰,故陰中拘攣。沖任脈傷,故小腹里急。精神散亂,故眼中生花。搖動筋骨,故膝脛拘急。病由于腎,毒侵水道,故小便不利耳。諒非土木金石之味所能愈,仍須陰陽感召之理以制之,斯 襠之以意相求也。

燒 散:上取婦人中 近隱處者,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襠燒灰。

襠者,男女陰陽之衛,陰陽之以息相吹、氣相聚、精相向者也。衛乎外者,自能清乎內。感于無形者,治之以有形。故取其近隱處燒而服之,形氣相感,得其隱曲,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濁陰走下竅,斯清陽出上竅,欲火平而諸證悉除矣。男服女,女服男,仍合陰陽交易之理、男女媾精之義、格物之情。至穢之品,為至奇之方,有如此者。

諸寒熱證

病患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屬內因,不是外感,亦不關于七情。病在形軀,不涉臟腑,亦不犯于經絡。故無六經脈證之可憑,非天時寒熱所可拘也。是病只在骨髓,不在皮膚。皮膚寒熱,是指天時,不是指病。兩身字言身當其時也。若指皮膚,則不可為骨髓非身矣。風寒之邪得之于驟,故無定體。或發熱惡寒,或骨內熱而臟腑寒,或手足寒而腸胃熱,或內外皆寒,或表里俱熱,此骨髓之邪積漸使然,故無定體。傷寒中風之寒,是時令之邪氣,故感其邪者,畏而惡之。此大熱大寒,是時令之正氣,因病非外來,故反欲之。傷寒中風之發熱,是人身之陽氣,故能與寒氣相爭。此骨髓之寒熱,是漸積之伏邪,故雖逢天令之大寒大熱,亦不能除。時大熱而身反欲復衣,時大寒而反欲裸身,此病在骨髓,與病營衛者不同。法當以六味、八味二丸,補腎中之真陰真陽,而骨髓之蓄熱痼寒,可得漸平耳。

原化嗣伯水攻之法,但可以資譚柄,而不可為繼也。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前條病在骨髓,故著而不移;此病在經絡,故寒熱反復。然與外感之往來寒熱,瘧疾之鼓頷戰栗又不同。病得之外感而惡寒發熱者,必見有余之脈;病得之內因而惡寒發熱者,全是不足之脈。見脈之不足,則寒固為虛寒,而熱亦為虛熱矣。寸者,陽所治也。寸口脈微,則微為無陽,是陽脈不足,故下焦之陰寒,得以上乘陽位,而灑淅惡寒也。尺者,陰所治也。尺脈弱為血虛,是陰脈不足,故上焦虛陽,得以下陷陰部而發熱也。人身陰陽之氣,互為之根,而又以陽為主,故陽脈微則陰脈亦弱。其始也,乘陽而惡寒,陰不平則陽不秘,故繼也,從陽而發熱。

夫陽為陰乘,陽脈固見其不足,而陰脈亦不見其有余。陽雖微,尚能發熱,不終惡寒,猶不失陽道實陰道虛之定局耳。亡陽則陰不獨存矣,故治之者,當以扶陽為急。此補中益氣之方,為功最巨也。

病患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先寒后熱,陽微陰弱,具證與上文同。前條病因在血脈虛,此病因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脈微澀也。夏月四句,是寫寒熱發作時狀。始而惡寒,雖在盛夏,欲著復衣;繼而發熱,雖當隆冬,欲裸其身。此是設辭,勿以無休止時,作綿連冬夏解也。醫發其汗以下,又重釋前義,亦蛇足矣。

此條又可分作四證者:寒熱往來不休如瘧者,為一證;或陽氣內微,但惡寒不發熱,病在盛暑而欲著復衣者,為一證;或陰氣內弱,但發熱不惡寒,病在隆冬而欲裸身者,為一證;或其人綿連冬夏,在盛暑反惡寒,隆冬反惡熱為一證。此各從元氣之濃薄,而寒熱為之淺深耳。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安市| 内丘县| 恩施市| 玉林市| 紫阳县| 临桂县| 双峰县| 乡城县| 萨迦县| 肇州县| 绥芬河市| 密山市| 七台河市| 广昌县| 沁阳市| 喀喇沁旗| 冕宁县| 新丰县| 灵石县| 南汇区| 凤城市| 巴马| 烟台市| 元江| 修武县| 镇沅| 宁陵县| 玉溪市| 神池县| 蓝田县| 布尔津县| 通渭县| 且末县| 民乐县| 类乌齐县| 砀山县| 岚皋县| 长岭县| 银川市| 罗平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