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既有樂好之意」,《說郛》「樂好」作「好樂」。按:以下有「自好樂中有所悟入」句。
【2】「今讀三朝寶訓林子中所編也」,「子」原作「予」,據《庫》本改。按:林子中名希,《宋史》有傳。
【3】「伏其幾而襲其裳豈為孔子」,《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七引本書「為」作「惟」。
【4】「道由華岳」,「由」原作「白」,據宋本、《庫》本改。
【5】「中間有貴人使人諭殷勤欲相見又其人之賢可親然薦所守匹夫之志亦未敢自變也」,「又」原缺,據宋本、《說郛》補。《庫》本「又」作「雖」。《說郛》「敢」作「嘗」。
【6】「如子尚何求名惟在養其高致爾」,「致」原作「志」,據《仕學規范》卷一一引文改。
【7】「實比梧桐能養鳳」,「養」原作「食」,今從《說郛》。按:以下有「君王玉食愿時供」句。此乃七律,作「食」,犯復。
【8】「節藏泥滓氣凌空」,「滓」原作「澤」,今從《說郛》、《庫》本。按《濟南集》卷四作「滓」。
【9】「論羹未愧蒪千里」,《說郛》「論」作「調」。
【10】「人之文章闊達者失之太疏」,《說郛》「達」作「遠」。
【11】「其刻畫篆文則后之鑄師莫彷佛」,《庫》本「莫」后有「能」字。
【12】「孫敬之愭」,《說郛》「愭」作「偕」。作「偕」則「之」后逗。
【13】「便要類聚事實」,「便要」之「要」原缺,據《說郛》補。
【14】「不可全務古語而有疵病也」,《說郛》「務」作「傍」。
【15】「東坡嘗云頃年文忠歐公薦其先君」,《庫》本「其」作「某」。
【16】「諸孫或一言思其出母則詬怒遵彥」,「怒」原作「怨」,今從宋本、《庫》本。
【17】「得其論與策二卷稿本」,「卷」原作「真」,「稿」空格,今據宋本改、補。
【18】「雖稿亦記涂注其慎如此論卷竊為道人梁沖所得」,「記涂注」原作「紀涂注一」,今從宋本。「所得」原作「所竊」,今亦從宋本。《庫》本「竊為」之「竊」作「業」。
【19】「一日兩洗面兩濯足間日則浴焉」,「間」原作「開」,今從《庫》本。
【20】「大澡浴則湯用三斛」,《庫》本「三」作「五」,疑是。
【21】「若求夫芝草生鳳凰至等瑞」,「芝」原作「朱」,據《說郛》改。
【22】「有益于治可救其亂乎」,《庫》本「有」作「無」。
【23】「觀忘寐」,《說郛》作「夜觀之忘寢」。
【24】「蔣吳人諳知風水」,「諳」原作「暗」。《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六元豐六年閏六月乙未紀事注文引本書作「諳」,今從。
【25】「下卸日折算于逐人之俸糧除之」,「于」原缺。《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五元佑七年七月紀事注文引本書有「于」字,今據補。
【26】「不檢則許私附商販雖無明條許人而有意于兼容」,《說郛》「雖」前有「附商販」三字。
【27】「導洛司」,「導」原缺,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引文補。按:本則以下有「邇來導洛司既廢」之語。
【28】「數年之后」,《說郛》「年」前有「十」字。
【29】「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溥」原作「博」,今從《續資治通鑒長編》引文、《說郛》、《庫》本。
【30】「御書名處貼黃云署」,「名」原作「各」,今據宋本改。《說郛》、《庫》本作「名」。《說郛》無「書」、「處」字。
【31】「徐禧德占」,「德占」二字原缺,據《說郛》補。又《說郛》「占」作「沾」。
【32】「禧止有一子」,「止」原作「子」,「子」原作「人」,今從《說郛》。宋本亦作「止」。
【33】「因送范河中是院」,《庫》本「是」作「過此」。
【34】「自致政尤好歡」,《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二引本書「歡」作「飲」。
【35】「皆以所類羣居」,「以所」原作「所以」,今從《庫》本。
【36】「雖遲遲亦不為也」,《庫》本「不」作「必」。
【37】「外纓公服笏交椅水罐子衣版等物」,《庫》本「外」作「樊」。
【38】「非若商政之峻也」,「非若」原作「若非」,據宋本、《庫》本改。
【39】「皇后并某國太夫人國大長公主也」,「國大長公主」之「國」前疑脫一「某」字。
【40】「二圣寅畏祗慎」,「慎」原作「懼」,今從宋本、《庫》本。
【41】「此其所以為大也」,「其」原作「所」,據宋本、《庫》本改。
【42】「其變雅者不能而反之者也」,《庫》本「反」作「取」。
【43】「豈太使公欲并見乎」,宋本、《庫》本「并」作「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