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集》第五十一卷《同微之贈別郭虛舟煉師五十韻》,敘燒丹事甚詳,有云:“簡寂館鐘后,紫霄峰曉時。心塵未凈潔,火候遂參差。萬壽覬刀圭,千功失毫厘。先生彈指起,姹女隨煙飛。始知緣會間,陰騭不可移。藥灶今夕罷,詔書明日追。”《對酒》云:“丹砂見火去無跡,白發泥人來未休。”《贈杜錄事》云:“河車九轉宜精煉,火候三年在好看。”《酬夢得》云:“丹砂煉作三銖土,玄發看成一把絲。”又《燒藥不成命酒獨酌》云:“白發逢秋至,丹砂見火空。不能留姹女,爭免作衰翁。”是樂天久留意金丹,為之而不成也。
又有《感事》詩云:“服氣崔常侍,燒丹鄭舍人。”又云:“唯知戀杯酒,不解煉金銀。無憂亦無喜,六十六年春。”又作《醉吟先生傳》云:“設不幸吾好藥,治衣削食,煉鉛燒汞,至于無所成,有所誤,奈之何。今吾幸不好彼。”又《答客》詩云:“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則是晚年藥術竟無所得,乃歸依內典耳。
李善《文選》,引證精博,五臣無足取也。惟注《北山移文》“植薪歌于延瀨”,李善云未詳。呂向云:“蘇門先生游于延瀨,見一人采薪,謂之曰:‘子以終乎?’薪人曰:‘吾聞圣人無懷,以道德為心,何怪乎而為哀也?’遂為歌二章而去。”又不注所出。至注《解嘲》,李善引伯夷、太公為二老,乃云“只太公為一老,不聞二老”。其繆如此。
汲冢瑣語晉《春秋篇》載平公夢朱罷窺屏,《左氏》、《國語》并云黃能。
謝靈運詩云:“牽絲及元興,解龜在景平。”五臣注《文選》云:“牽絲,謂牽王如絲之言而仕也。”李善云:“牽絲,初仕,解龜,去官也。應璩云:‘不悟牽朱絲,三署來相尋。’”
《華陽國志蜀志》云:“蠶叢、魚鳧之后,有王曰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后戶,玉壘、峨嵋為城郭,江、潛、綿、絡為池澤,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悲之,故聞子鵑之鳴,即日望帝也。”左太沖《蜀都賦》云:“鳥生杜宇之魂。”五臣注引《蜀記》云:“有王曰杜宇,號望帝,俗說云化為子鵑。子鵑,鳥名也。蜀人聞其鳴,即曰望帝也。”故鮑照、杜甫皆云是古帝魂,其實非變化也。
《春秋左氏傳》:“聞晉公子駢脅,欲觀(絕句),其裸浴(絕句),薄而觀之。”
《禮記射義》:“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射至于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曰:‘僨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蓋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蓋僅有存者。”如此稱“者不在此位”,何以觀射,乃“不”字作上聲,連上句,即于義無爽。今本《家語》無二“不”字。
韓退之《瀧吏》詩云:“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得無風其間,不武亦不文。仁義飭其躬,巧奸敗群倫。”古本“風”作“虱”字,或引阮嗣宗“虱處中”為解,非也。
按,秦《公孫鞅書靳令篇》云:“國以功受官予爵,則治省言寡。以六虱授官予爵,則治煩言生。六虱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悌、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戰,必貧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謂君之治不勝其臣,官之治不勝其民,此謂六虱勝其政也。”(此言十二,乃止九條)。杜牧之云:“彼商鞅者,能耕能戰,能行其法,基秦為強,曰彼仁義虱官也,可以置之。(注云:“置之,言不用也。”)”此昌黎之意也。
端硯。下巖,色紫如豬肝,密理堅致,溫潤而澤,儲水發墨,叩之有聲。但性質堅,礦斷裂,尤多瑕疵。
秋楓巖,石色微淡,可亞下巖,堅潤不及。
梅根巖,一名中巖,桃花巖,一名上巖。二巖石俱皆沙壤相雜,無水泉,色淡而燥,肌理稍疏,然中巖又勝上巖。
新坑,石色帶紅紫,其文細密,材質厚大無瑕,然止是崖石,頗乏堅潤。
后歷,石與新坑略相似,又處其次。
西坑六崖,石色青,微黑,佳者如歙石,粗羅紋,而發墨過之,石眼圓暈數重,青白黃黑相間,極大者為最勝。
土人以晶瑩圓明、中無瑕翳者為活眼,形模相類、不甚鮮明者為淚眼,形體略具、內外皆白、殊無光彩者為枯眼。
唐《食貨志》云:“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錢徑八方,重二銖四參,積十錢重一兩,得輕重大小之中。其文以八分、篆、隸三體。”又云:“開元二十六年已后,錢甚惡,詔所在置監鑄‘開元通寶’錢,京師庫藏皆滿。肅宗上元元年,以‘開元’舊錢一當十。”
孔毅夫云:“‘開元通寶’錢,給事中歐陽詢撰其文并書,回環可讀,俗不知以為‘開元’錢明皇所鑄。《六典》謂之‘開通元寶’。”司馬光云:“薛《唐圣運圖》云:‘初進蠟樣,文德皇后掐一甲,故錢上有甲痕焉。’”凌《唐錄政要》以為竇皇后。是時竇后已崩,文德后未立,今皆不取。李審言《記聞》云:“唐之錢文如‘乾元’、‘開元’曰重寶、通寶,世俗淺者有云‘乾重’、‘開通’,朝士尚有如此言者,尤可笑也。”
馬永卿云:“‘開元通寶’,蓋唐二百八十九年獨鑄此錢,洛、并、幽、桂等州皆置監,故開元錢如此之多,而明皇記號偶相合耳。”
《楚辭》云:“夕餐秋菊之落英。”王逸云:“英,華也。”《類篇》云:“英,草榮而無實者。”后漢馮衍賦云:“食玉芝之茂英。”言英華之英。洪興祖《補注楚辭》云:“秋花無自落者,讀如‘我落其實,而取其華’之‘落’。”此言為是。今秋花亦有落者,但菊蕊不落耳,若云“黃菊飄零滿地金”,即詩用《楚辭》之句。且《宋書符瑞志》沈約云:“英,葉也。言食秋菊之葉。”據《神農本草》:“菊服之,輕身耐老。三月采葉。”《玉函方》王子喬《變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采,名曰玉英。”是英謂之葉也。晉許詢詩云:“青松凝素體,秋菊落芳英。”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人有景行,當效而行之,如山之高當仰之。今人書簡有使“景仰”者,疏矣。魏文帝《書》云:“高山景行,深所慕仰。”為是。任彥升《太宰碑》云:“瞻彼景山,肅然望慕。”雖引《詩》“陟彼景山”,然不出景行高山之意也。
《莊子》:“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郭象不注。成元英疏云:“果然,充飽也。”陸德明《音義》云:“果,如字,又苦火切。眾家皆云飽貌,言依舊果然。或云:猶,如也,言腹之飽如果然獸也。”《吳錄地理志》云:“九真浦縣有獸名果然,狻狄類也。”《南州異物志》云:“交州以南有果然獸,其鳴自呼,尾長,腹圓,過其頭,脅邊斑文,皮集十余,可得一蓐。繁文麗好,細厚溫暖。”魏鐘毓有賦。
伊尹負鼎干湯。《莊子》成元英疏云:“負玉鼎以干湯。劉孝標《棲山志》云:‘故有忽白璧而樂垂綸,負五鼎而要卿相。’”《楚辭天問》云:“緣鵠飾玉,后帝是饗。”王逸云:“后帝,謂殷湯也。言伊尹始仕,因緣烹鵠鳥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湯,湯賢之,遂以為相。”獨《孟子》以為不然也。
劉禹錫云:“翁仲遺墟草樹平。”《魏略》云:明年,景初元年,徙長安鐘ね、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發卒,鑄作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于司徒門外。后漢鄙南千秋亭有石壇,壇廟之東枕道,有兩石翁仲,南北相對。
謝惠連云:“漾舟陶嘉月。”王褒《九懷》云:“陶嘉月兮總駕。”王逸云:“及吉時也。”
百六。從上元甲寅,至今乾德四年丙寅,積年一萬三千五百七十三,以通周法除之,得三通周,余六百一十三年。又除第一第二“百六”,共五百七十三年,余年入第三“百六”。從貞觀十六年壬寅,入第二“百六”,至吳乾貞三年己丑。第二“百六”數窮。又從吳太和二年庚寅入第三“百六”,至今乾德四年丙寅,已得三十七年,更二百五十一年,方入第四“百六”。
陽九。從上元甲寅,至今乾德四年丙寅,積年一萬三千五百七十三,以通周法除之,得二通周,余四千四百五十三年,又以陽九數除之,得九,余年入第十陽九。從武德元年戊寅,入第十陽九,至今乾德四年丙寅,已得三百四十九年,更一百七年,第十陽九數窮,重起第一陽九。
行香。起于后魏及江左齊、梁間,每燃香獯手,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唐初因之。文宗朝,崔蠡奏設齋行香,事無經據,乃罷。宣宗復釋教,行其儀。朱梁開國,大明節,百官行香祝壽。石晉天福中,竇貞固奏,國忌行香,宰臣跪爐,百官立班,仍飯僧百人,即為規式。國朝至今因之。
蔡謨初渡江,見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詣謝尚而說之。尚曰:“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勤學死。”
據《茍子勸學篇》云:“蟹六跪而二螯。”注云:“跪,足也。”引《說文》云:“蟹,六足二螯首也。”
今考《神農本草》,蟹八足二螯,其類甚多。六足者名蛇(音跪),四足者名北,皆有大毒,不可食。《爾雅》云:“骨曰骨,即彭骨也。似蟹而小。骨,王穴切。”謝尚云“讀《爾雅》不熟”,必《爾雅》說蟹。今本止有彭骨一事,而他更無,恐《爾雅》脫文也。“勤學”當作“勸學”,恐《晉書》本誤以“勸”為“勤”也。《建康實錄》所引不誤。今許叔重《說文》云:“蟹有二螯八足,旁行。”楊亻京引云“六足”,亦誤,又衍一“首”字,亦誤。《韓非子》云:“蟹,螯首如鉞。”即當有“首”字。文字脫落,疑誤學者,可為嘆息。
佛經頌云:“蒗菪拾花針。”《本草》云:“蒗菪,使人健行見鬼。《藥性論》云:‘熱,有大毒。生,能瀉人見鬼,拾針狂亂。’雷公云:‘勿誤食,眼生暹火。’”《史記》:“淳于意治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以蒗蕩藥一撮,用酒飲之,旋乳。”今醫方并不言能通乳,或云性寒,或云熱,皆不能曉。
《上林賦》云:“仁頻。”《仙藥錄》云:“檳榔,一名仁頻。”《林邑記》云:“葉如甘蕉。”頻音賓。吳普《本草》云:“一名檳門。”
《上林賦》:“蜚︽。”《史記》作,《漢書》作︽。郭璞音誄,《神農本草作鼯鼠;音羸,飛鼠也,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髯飛。《爾雅》:“鼯鼠,一名夷由。”郭璞云:“狀如小狐,似蝙蝠,肉翅,尾項脅毛紫赤色,背上蒼艾色,腹下黃,喙頷雜白,腳短,爪長,尾三尺許。飛且乳,亦謂之飛生。聲如人呼。食灶煙,能從高赴下,不能從下上高。”陶隱居云:“是鼯鼠,一名飛生,產婦持之,易生。”
楊、柳二種。楊樹葉短,柳樹葉長,花即初發時,黃蕊子為飛絮。今絮中有小青子,著水泥沙灘上,即生小青芽,乃柳之苗也。東坡謂絮化為浮萍,誤矣。
人參。許氏《說文》:人參。字與參同。扁鵲云:有毒。或生邯鄲,三月生葉,小花,核黑,莖有毛,九月采根,有頭足手,面目如人。《春秋運斗樞》云:“搖光星,散為人參。廢江淮山瀆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禮斗威儀》云:“君乘木而王,有人參生。”《廣雅》云:“參,地精人參也。”《梁書》:“阮孝緒母疾,須人參。舊傳鐘山所出,有鹿引之,鹿滅,得此草。”《異苑》與《廣五行記》皆云:“土下有呼聲,掘之,得人參。如人形,四體備具,聲遂絕。”
石斛。出始興六安山傍石上;或生木上,謂之木斛,不中用。盛弘之《荊州記》云:“隋郡《永陽縣》有瀧石山,山上多石斛,精好如金環。”
王冶知南恩州,其子藎臣云:“海邊有石山觜,每蟹過之,則化為石,蛇亦然。”
洪炎《雜家》:“安南有玉龍膏,南人用之化銀液。說者云:此膏北來則及禍。韓約都護安南,得其膏,持歸。是歲。京師亂,約以附會鄭注,竟赤其族。今黃白家燒金干汞,必有陰禍也。”
《會要》:雍熙中,供奉官于延德使高昌還,《行程》云:“王居北庭。北庭山中出囗罔砂,山中常有煙氣涌起,而無云霧。至夕,火焰如炬火,照見禽鼠皆赤。采囗罔砂者著木底鞋,若皮為底者即焦。有穴出青泥,出穴即變為砂石,土人取以治皮。”
今俗諺云:“如‘鹽藥’,言其少而難得。”《本草戎鹽部》中陳藏器云:“鹽藥,味咸,無毒,療赤眼,明目,生海西南雷諸州,山石似芒消,入口極冷,可傅瘡腫。”又,《本草》:“獨自草,作毒箭,唯鹽藥可解。”《戎鹽》條中不言,恐有脫誤。
《異苑》云:“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山岡不生百草。王粲曰:‘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礬石,葬而石生熱,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發看,果得大墓,內有礬石滿塋。”
據本經,礬石性寒。《異苑》云熱,蓋誤矣,乃石石也。又:魏武六年,平烏丸,王粲猶在荊州,其說非也。一說粲在荊州與劉表登彰山,嘗見此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