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外科最重者莫如癰疽。最急者莫如喉風疔腫。患之者生死立見。癰者壅也。
大而高起屬乎陽。其發紅腫廣大者癰也。(痛而實者為熱。痛而癢者為寒。) 發于六腑易治而難瘥。(淺而大者為癰。深而惡者為疽。) 疽者沮也。平而內發屬乎陰。其發猛惡。其初發也。形如黍粟粒大。白色焦枯。觸之而痛應心者疽也。最不可輕忽。難治而易痊。如其不痛。更為惡癥。所發之處。最忌發背。發腦。發鬢。發眉。發頤。初生之時。便覺壯熱惡寒。
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瘡必重。若得起居平和。飲食如故。便利調勻者。為易治。一寸以上曰癰疽。一寸以下曰瘡癤。(發熱于皮膚之間。浮腫根小。即大亦瘡癤。) 大抵癰屬熱宜涼藥。(已潰勿服。) 疽屬寒宜溫補之藥。
〔背疽〕 初起之時。不拘日期。陰陽腫痛。即用獨頭大蒜。(切片如二三錢濃。)安于瘡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一換蒜片。不論數十百壯。) 大痛者灸至不痛。麻木不痛者。
灸至痛時方止。最宜早覺早灸。過七日則無效。 如背疽赤熱腫痛。莫辨其頭者。但以濕紙覆于背上。立候視之。其紙上有先干處。即是瘡頭。如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搗成膏。
作餅鋪頭上。聚艾于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蓋艾火能使毒瓦斯隨火而散。(凡毒初起皆可灸。
惟頭頂以上屬陽明。斷不可灸。) 若失之于初。瘡勢以成。又當審其虛實寒熱。實熱則清之。虛寒則溫之。得毒散膿潰。方為可治之癥。(癢極者。用針刺破。擠出惡血。數次得癢止即易治。)〔托里護心丸〕 灸后即宜多服白礬。(一兩二錢)黃蠟。(一兩)雄黃。(一兩二錢)朱砂。
(六錢水飛)琥珀。(一錢)俱為細末。先將黃蠟化開。入藥末和勻。須眾手為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滾水下。日三服。可免口舌生瘡黑爛等癥。凡癰疽毒癥。多進數服。已成者最能止痛。未破者即能內消。不問陰陽老少。皆可服。(原方用白礬末一兩。黃蠟七錢。化蠟眾手為丸。每服三十丸多服神效仙方也。)〔一切癰疽發背對口〕 不論陰陽平腫。無名腫毒皆治。大蝦蟆。(一個。毒大者。二三個。生于住屋檐下者佳。冬天為亂石下。或河沿口石縫中。)入明礬二三錢。連腸肚同搗爛。濃涂四圍。中留一孔。毒重者一二時后即臭。再取搗換。以好為度。至重昏沉不知疼痛者。更換十余次。再無不效。是能收提散毒至穩方也。
〔發背腫硬痛深〕 槐米。(五兩鮮者更佳)炒黃微。乘熱入酒二碗。煎十余沸。去渣熱服。取汗即愈。未成者二三服即消。已成者三四服即減輕。渣搗敷患處。惟胃寒者不連服。
甚神效。 腫硬脈實。邪在內者。用大黃。(不拘多少。一半火煨。一半生用。)生甘草節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空心溫酒調下二三次。以疏利為度。
〔陰疽外勢平而不起色黑黯〕 艾葉。(一斤)硫黃。雄黃。(各五錢)以水同煮半日。
搗爛候溫敷上。冷則再煮。易十余次不痛者知痛。如痛在肉里者。腫痛出外可生。 豬膽汁。
(炒〔癰疽半陰半陽〕 腫不甚高。積日不消。白芷。石菖蒲。赤芍藥。(炒各二兩) 紫荊皮。(炒五兩)獨活。(去節炒一兩)俱為末。蔥頭煎濃湯。調涂四圍。即腫出高起易治。
〔一切癰疽發背〕 由七情內郁而生。蘊熱在內。熱氣逼人。服之極驗。并治乳癰乳癤尤效。遠志。(米泔浸洗去心)焙燥為末。每服三錢。酒一杯。煎數沸。澄清飲。渣敷患處。
以好為度。
〔蟾酥丸〕 治一切癰疽發背疔毒惡癥。此藥服之。不痛者即痛。如痛者即止。昏憒者即醒。嘔吐者即解。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真有回生之功。乃惡證之至寶也。宜備施之。
蟾酥。(生取曬干二錢用時燒酒化開)輕粉。(五分)枯礬。銅綠。膽礬。寒水石。乳香。(箬上炙去油)沒藥。(箬上炙去油)麝香。(各一錢)蝸牛。(二十一個)朱砂。(三錢)上藥俱為細末。照合太乙丹法。于端午七夕靜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同蟾酥和勻。方入群藥。共搗極勻。丸如綠豆大。每服(輕者三粒。重者五粒。)用蔥白五寸。患者自嚼。吐于男左女右手心。
包〔仙方活命飲〕 治一切癰疽。無名腫毒。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者即潰。此止痛消毒通用之神方也。不論虛實老幼皆可服。穿山甲。(炮黃)白芷。防風。天花粉。赤芍藥。歸尾。
貝母。皂角刺。生甘草。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一錢重者加重。)金銀花。陳皮。(各三錢) 在背俞用角刺為君。如在胸次。加栝蔞仁三錢。在四肢金銀花為君。如疔毒。加草河車根三錢。將各藥水酒各半煎濃。再將乳沒研細。入藥調服。日進二服。側睡片時即效。
如陰毒平而不起者。去花粉。銀花。 如熱甚脈實。大小便秘者。加疏利之藥。
〔七厘散〕 治一切無名惡毒。諸藥不效者。赤練蛇。( 灰存性) 研細末。米糊為丸。
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癥重者加至十四粒。好酒下四五服全消。此方甚效。孕婦忌服。
〔大歸湯〕 治一切癰腫大毒。初起者立消。已潰者止痛收功。服下立效。大全當歸。
(一兩切片)生黃 。金銀花。(各五錢)生甘草。(二錢)水酒各半煎濃溫服。重者日二服。
上部藤。
(五兩。用木槌微搗不可碎。)甘草節一兩。水二碗。入瓦罐內慢火煎至一碗。加生酒一碗。
再煎十數沸。分二次一日服盡。得兩便通利即效。如不利再服。(此方神效。)〔一切癰疽腫毒圍藥〕 不拘部位。紅腫高起者。用野苧麻根。(取白嫩者。) 赤小豆。
(痛。
如大痛者可以止痛。 大蝦蟆一個取皮。包四圍。中留一孔。二三次其效甚速。不論陰陽皆治。 活蝸牛。(不拘個數。) 入銀朱二錢。同搗爛敷四圍。 活蝸牛百個。以井水一鐘同入凈瓶內。自晚封閉至曉。其水如涎。調真蛤粉涂四圍。治發背效。 蔥白搗爛。和蜜調勻。涂四圍。輕者即效。端午日取蒼耳草。(根葉風干。研細。或燒存性。) 重陽日采芙蓉葉。風干為末。等分和勻。蜜水調涂四圍。即消。 芙蓉葉搗汁。和生白酒服。將渣敷上即消。或用芙蓉根切片煎酒服。隨量飲更效。 黃瓜放在滴鹵內。發背初發時。將黃瓜切薄片貼上。一周時一換即消。 發久破爛不住。用花椒煎湯。或甘草湯洗去爛肉。亦用黃瓜粘貼。
一日一換。二三日內可收口。 發背諸藥不效。芭蕉根搗爛敷之。效。
〔秘方托里散〕 治一切瘡毒。始終常服。不致內陷。至效仙方也。栝蔞。(大者一個搗碎)當歸。(酒拌炒)黃 。(鹽水炒)白芍。生甘草。(各一兩五錢)熟地。天花粉。金銀花。
皂角刺。(切片炒各一兩)每用五兩。以無灰酒五茶杯入瓷器內。濃紙封口。再以油紙重封。
置湯鍋內蓋煮至藥香。取出。每日分服。直至瘡愈為止。(此方藥品平易。消毒之功甚大。
且不動臟腑。不傷血氣。不問陰陽腫潰。屢用屢效之妙。)凡治背疽腦疽。勢甚者。先用蒜法灸之。若脈實大小便秘者。先用疏通而后用此。其功甚捷。若火毒已退。不作膿不潰者。
更宜托里。如潰而不斂膿清者。又宜峻補。如十全大補湯之類。
〔定痛散〕 一切腫毒發背痛不可忍。服之即止。白芷。(未潰五錢已潰二錢五分)貝母。(未潰二錢五分已潰五錢)水酒各半煎濃服。 外用鮮山藥。(一兩)白糖霜。大黃。(各四錢)俱研細。
甚者。用赤練蛇。(火 存性。研末。不犯鐵器。) 加姜黃。藤黃。各研細。米醋調敷。即能止痛。
〔透骨丹〕 治一切癰疽腫毒。堅硬不潰。此藥立能潰膿。蟾酥。硼砂。輕粉。巴豆。
(各五錢)蝸牛。(二個)麝香(一分)先將巴豆研如泥。次入蝸牛麝香再研。后入各藥研極細。
以瓷瓶收藏。每用少許。以乳汁化開。先用銀針輕輕撥破。挑藥米粒許納于瘡口。外用清涼膏貼之。即潰。 凡瘡未破。先濕熱膿水淋漓不得臥者。用菖蒲曬干為末涂之。鮮用亦可。
〔替針散〕 一切腫毒。不出頭。不穿破。用蛾口繭。(出過蠶蛾者一枚燒灰。) 酒調服自出頭。切不可多服。二三枚即出二三頭。 雄麻雀糞。(頭尖挺直者是也。)同赤小豆為末調敷之。自破。 癢腫無頭。用皂角刺燒灰。酒下三錢。嚼黃蜀葵花子三五粒即穿。
〔透膿散〕 一切癰疽腫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生黃 。(四錢)穿山甲。(炒末一錢)川芎。當歸。(各二錢)皂角刺。(一錢五分)水二碗。煎一碗。隨病前后服。入酒一杯同服。
即出毒。
〔豬蹄湯〕 洗一切癰疽杖瘡潰爛。去惡肉。黃芩。白芷。赤芍藥。當歸。羌活。甘草。
露蜂房。(有蜂兒者佳各等分)看毒之大小。每用兩許。先用豬前蹄二只。(重一斤許者)并水六碗。煮蹄軟為度。去油只取清汁。入前藥兩許。再前十數沸。去渣。以舊 片溫洗。惡肉隨手而下。宜避風。忌人口氣吹之。并忌月婦孝服。及貓犬入病患房。次用抿腳挑玉紅膏于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黑膏貼護。早晚洗換兩次。內兼服大補脾胃暖藥。腐肉自脫。
新肉即生。洗疽之方甚多。惟此方為最效。然輕者仍用生甘草煎濃洗。
〔玉紅膏〕 白芷。(五錢)歸身。(二兩)紫草。(二錢)甘草。(一兩二錢)血竭。輕粉。
(各四錢)白蠟。(二兩)真麻油一斤。先以前四味入油內浸三日。大勺內慢火熬藥微枯色。
細絹濾去渣。將藥再煎滾。下血竭化盡。次下白蠟亦化。遂傾入碗內頓冷水中。候少頃。將研細輕粉投下攪勻。收口生肌。長肉。誠外科收斂藥中之神品也。(凡用收斂收口藥。須看瘡內新肉淡紅色糝入。好后無患。紫色者尚須提毒。)〔治一切腐肉〕 巴豆。(二十粒去殼及細皮炒黑存性)雄黃二分共研極細。取少許糝腐肉上。一日夜即去。(麻油調涂亦可。即烏金膏。去腐生新之寶也。)〔腫毒爛不住者〕 白鹽梅同皂角燒灰存性為末。四圍箍之。 發背爛見五臟。用大鯽魚一個。去腸。入羯羊糞其中。烘焙焦黑為細末。糝之瘡口自收。昔有人潰爛將死。人傳是方。用之即效。后屢試皆驗。須膿少生肌時用之。
〔治 肉瘀突〕 南硼砂。(黃色者一錢)入冰片少許研細。燈草蘸藥點之。 如惡瘡死肉不消成紫黑突出高起。烏梅肉搗爛。入蜜少許。攤紙貼之。惡肉即收。永無后患。
〔治一切癰疽不收口〕 紅粉霜。(四錢即三仙丹)乳香。(二錢炙去油)沒藥(二錢炙去油)兒茶。(二錢)珍珠。(一錢入豆腐蒸過布包捶碎研細)俱為細末。先用甘草汁洗凈。棉花拭干。將藥末糝上。外用膏藥貼之。一日一洗。此藥能提毒生肌。膿未盡時即可用。 或只用乳香。沒藥。(俱炙去〔制紅粉霜法〕 水銀一兩。焰硝一兩。明礬一兩。俱研細。與水銀拌勻。入鐵鍋內。
用濃瓷碗覆之。鹽泥封碗口。曬干。不令些微透氣。用石一塊壓之。文武火燒三炷香。常看泥干有縫。即以濕衣補之。忌孝服月婦雞犬見。候冷升在碗上者即三仙丹。能治一切腫毒。
及刀傷跌破成膿者。皆用少許糝入瘡口。上以膏藥蓋之。未潰者能化膿。已潰者能提毒收口。
不須換藥。如加入朱砂雄黃。(各水飛三錢)同升。即五仙丹。利于收口。凡升就一年后。
用入瘡不痛。急用者以井水飛之。
〔一切癰疽痔漏惡血不止〕 琥珀。(二三分) 研極細末糝上。即能止血收口。膿水不干。用黃蜀葵花煎湯洗。 如多年不瘥。及翻花瘡。用馬齒莧搗爛敷上。多次即效。
〔一切腫毒膿盡虛不收口〕 鱉甲。( 存性) 研極細末。糝入瘡口即效。 地鱉蟲。
(新瓦上焙焦)研極細末。摻上即效。并治刀斧傷久不收口。 如年久不收口成管者。用不見天以膏蓋之。即愈。
〔多年惡瘡肉頑不收口〕 久年鍛石研末。雞蛋清和成塊。 過。再研姜汁調敷即斂。 蜣螂一個。 焦研極細。糝入即斂。漏瘡皆治。 上好松蘿茶一撮。先用水漱口。將茶葉嚼爛敷在瘡上一夜。次日揭下。再用人參末拌油胭脂涂在瘡上。二三日即收口。
〔諸瘡成管〕 大蒜梗燒灰存性搽患處。其管即退。
〔諸瘡久潰〕 絲瓜老根熬水洗之。數次即愈。
〔豆豉餅〕 治一切腫毒硬而不潰。潰而不斂。及頑惡年久不斂。用江西豆豉研末。唾津和餅。如三錢濃。一錢大。置患處。以艾壯于餅上灸之。干則再易。如背瘡以漱口水調餅鋪患處。以艾鋪餅上灸之。如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毒。不問陰陽至穩之方也。如有不效。必氣血虛敗也。
〔潰后煎方〕 凡瘡毒已潰之后。不生肌而色赤甚者。乃血熱也。四物湯。(熟地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芍藥二錢)加黑山梔。連翹。各二錢。 色白而無神者氣虛也。四君湯。(人參白術茯苓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加當歸。黃 。各二錢。 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湯加人參。白術。各二三錢。 膿水清稀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四物四君湯相合。加黃肉桂各一錢。)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方見虛損門) 煩熱作渴。飲食如常。
胃火也。竹葉黃 湯。(淡竹葉二錢。人參黃 生地當歸麥冬芍藥甘草 石膏炒黃芩各一錢。)若敗肉去后。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乃胃中生氣也。但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 如毒深潰淺。紅腫未退者。仍宜金銀花。黃 。當歸。甘草。各等分。水酒各半煎濃。分病上下。食前后日二服。不問老少虛實皆可服。
〔巴膏方〕 治發背。對口。搭手。疔瘡。腫毒仙方也。象皮。穿山甲。(各六錢) 人頭發。(一兩二錢)山梔子。(紅者八十個去殼) 血竭。兒茶。(研各二錢)真番 砂。(一錢五分研末)桃、柳、榆、桑、槐、五種樹枝。每種七條。三寸長。麻油二斤。將樹枝煎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