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張介賓】
論虛損病源
凡勞傷虛損,五臟各有所主,而惟心臟最多。且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系,最不可傷,而人多忽之而不知何也?夫五臟之神,皆稟于心,故憂生于心,肺必應之。憂之不已,而戚戚幽幽,則陽氣日索,營衛日消,勞傷及肺,弗亡弗已。如經曰: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之類,無非慮竭將來,追窮已往,而二陽并傷,但其潛消暗爍于冥冥之中,人所不覺,而不知五臟之傷,惟心為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要知人生在世,喜一日則得一日,憂一日則失一日,但使靈明常醒,尚何塵魔敢犯哉?及其既病,而用參、芪、歸、朮、益氣湯之類,亦不過后天之末著耳。知者,當知所先也。喜因欲遂而發,若乎無傷。而經曰:喜傷心;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蓋心藏神,肺藏氣,二陽臟也。故暴喜過甚則傷陽,而神氣因以耗散;或縱喜無節,則淫蕩流亡,以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藥。或偶爾得志,則氣盈載滿,每多驕姿傲慢,自取敗亡,而莫知其然者多矣。然則喜為人所忽,而猶有不可忽者如此。
思本乎心。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此傷心則然也。然思生于心,脾必應之,故思之不已,則勞傷在脾。經曰:思傷脾;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凡此為病,脾氣結則為噎膈、為嘔吐,而飲食不能運,食不運則血氣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減,四肢不為用而生脹滿泄瀉等證,此傷心脾之陽也。夫人孰無思,而苦思難釋,則勞傷至此,此養生者所當戒也。然思本傷脾,而憂亦傷脾。經曰: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蓋人之憂思,本多兼用,而心脾肺所以并傷,故致傷上焦陽氣,而二陽之病發自心脾,以漸成虛勞之證者,斷由乎此。
淫欲邪思,又與憂思不同,而損惟在腎。蓋心躭欲念,腎必應之。凡君火動于上,則相火應于下。夫相火者,水中之火也,靜而守位則為陽氣,熾而無制則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故其在腎,則為遺淋帶濁;而水液漸以干枯,炎上入肝,則逼血妄行,而為吐為衄,或為營虛筋骨疼痛;又上入脾,則脾陰受傷,或為發熱而飲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則皮毛無以扃固,而亡陽喘嗽,甚至喑啞聲嘶。是皆無根虛火,陽不守舍,而光焰詣天,自下而上,由腎而肺,本源漸槁,上實下虛,是誠剝極之象也。凡師尼室女失偶之輩,雖非房室之勞,而私情系戀,思想無窮,或對面千里,所愿不得,則欲火搖心,真陰日削,遂致虛損不救。凡五勞之中,莫此為甚,茍知重命,慎毋蹈之!
七情傷腎,恐亦居多。蓋恐畏在心,腎則受之。故經曰;恐傷腎;又曰:恐則精卻;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余嘗診一在官少年,因恐而致病,病稍愈而陽痿,及其病復,終不可療。又嘗見猝恐者,必陰縮或遺尿,是皆傷腎之征也。然恐固傷腎,而怒亦傷腎。經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是知盛怒不惟傷肝,而腎亦受其害也。
怒生于心,肝必應之,怒不知節,則勞傷在肝。經曰:怒傷肝;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蓋肝為陰中之陽臟,故肝之為病,有在陰者,有在陽者。如火因怒動而逼血妄行,以致氣逆于上而脹痛喘急者,此傷其陰者也。又或氣以怒傷,而木郁無伸,以致侵脾氣陷,而為嘔脹泄痛,食飲不行者,此傷其陽者也。然隨怒隨消者,未必致病,臟氣堅固者,未必致病。惟先天稟弱而三陰易損者,使不知節,則東方之實,多致西方之敗也。然怒本傷肝,而悲哀亦最傷肝。經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蓋怒盛傷肝,肝氣實也;悲哀傷肝,肝氣虛也。但實不終實,而虛則終虛耳。虛而不顧,則必至勞損,而治當察其邪正也。
驚氣本以入心,而實通于肝膽。經曰: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又曰:東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發驚駭。此所以驚能動心,而尤能傷及肝膽。心為君主固不可傷,而膽以中正之官,實少陽生氣所居,故十一臟陽剛之氣,皆取決于膽,若或損之,則諸臟生氣,因皆消索致敗,其危立見。嘗見微驚致病者,惟養心安神,神復則病自卻。若驚畏日積,或一時大驚損膽,或致膽汁泄而通身發黃,默默無言者,皆不可救,論詳疸門。
色欲過度者,多成勞損。蓋人自有生以后,惟賴后天精氣以為立命之本。故精強神亦強,神強必有壽;精虛氣亦虛,氣虛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稟原不甚厚者,但知自珍,而培以后天,則無不獲壽。設稟賦本薄,而且姿情縱欲,再伐后天,則必成虛損。此而傷生,咎將誰委?又有年尚未冠,壬水方生,保養萌芽,正在此日,而無知孺子,遽搖女精,余見苞萼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矣,良可悲也!此其責不在孺子而在父師。使不先有明誨,俾知保生之道,則彼以童心,豈識利害,而徒臨期懇禱,號呼悲戚,將何濟于事哉!
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夫勞之于人,孰能免之?如奔走食力之夫,終日營營而未聞其病者,何也?貧賤之勞,作息有度,無關榮辱,習以為常,何病之有?惟安閑柔脆之輩,而苦竭心力,斯為害矣。故或勞于名利而不知寒暑之傷形,或勞于色欲而不知旦暮之疲困,或勞于游蕩而忍饑竭力于呼盧馳驟之場,或勞于疾病而剝削傷殘于無術庸醫之手;或為詩書困厄,每緣螢雪成災;或以好勇逞強,遂致絕筋乏力。總之不知自量,而務使勉強,一應妄作妄為,皆能致損。凡勞倦之傷,雖曰在脾,而若此諸勞不同。則凡傷筋、傷骨、傷氣、傷血、傷精、傷神、傷皮毛肌肉,則實兼之五臟矣。嗚呼!嗜欲迷人,其害至此。其故則在但知有彼而忘其有我耳。廣成子曰: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若此二言者,人因其簡,故多易之,而不知養生之道,于此八字而盡之矣,顧可以忽之也耶?
一少年縱酒者,多成勞損。夫酒本狂藥,大損真陰,惟少飲之,未必無益,多飲之難免無傷,而躭飲之則受其害者,十之八九矣。且凡人之稟賦,臟有陰陽,而酒之性質,亦有陰陽。蓋酒成于釀,其性則熱;汁化于水,其質則寒。若以陰虛者縱飲之,則質不足以滋陰而性偏動火,故熱者愈熱,而病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嗽、躁煩、狂悖等證,此酒性傷陰而然也。若陽虛者,縱飲之則性不足以扶陽,而質留為水,故寒者愈寒,而病為膨脹、泄瀉、腹痛、吞酸、少食、亡陽、暴脫等證,此酒質傷陽而然也。故縱酒者既能傷陰,尤能傷陽,害有如此,人果知否?矧酒能亂性,每致因酒妄為,則凡傷精竭力,動氣失機,及遇病不勝等事,無所不至,而陰受其損,多罔覺也。夫縱酒之時,固不慮其害之若此,及病至沉危,猶不知為酒困,故余詳明于此,以為縱酒者之先覺云。
一疾病誤治,及失于調理者,病后多成虛損。蓋病有虛實,治有補瀉。必補瀉得宜,斯為上工。余見世俗之醫,固不知神理為何物,而且并邪正緩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氣,敗人生機,而隨藥隨斃者,已無從訴。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殘剝,以致病后多成虛損而不能復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醫有未明,萬毋輕率,是誠仁人積德之一端也。至若失于調治,致不能起,則俗云:小孔不補,大孔叫寃苦。亦自作之而自受之耳,又何尤焉?
凡虛損之由,具道如前,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故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于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于氣。但精氣在人,無非謂之陰分。蓋陰為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若分而言之,則有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熱躁煩,頭紅面赤,唇干舌燥,咽痛口瘡,吐衄便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濇等證。有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運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證;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證。則無論陰陽,凡病至極,皆所必至,總由真陰之敗耳。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蓋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故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凡勞傷等證,使非傷入根本,何以危篤至此?故凡病甚于上者,必其竭甚于下也。余故曰: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窮而至此,吾末如之何也矣。所貴乎君子知其微而已。
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證,而古方以虛損勞瘵,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蓋虛損之謂,或有發見于一證,或有困憊于暫時,凡在經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虛損病也。至若勞瘵之有不同者,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尫羸日甚,此其積漸有日,本末俱竭而然。但虛損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溫補,若勞瘵之虛,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然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治;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此虛勞若乎有異,而不知勞瘵之損,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凡虛損不愈,則日甚成勞矣,有不可不慎也。
虛損兩顴紅赤或唇紅者,陰虛于下,逼陽于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虛而多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喑啞聲不出者,由腎氣之竭,蓋聲出于喉而根于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虛而喘急者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喉干咽痛者,真水下虧,虛火上浮也。不眠恍惚者,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易生嗔怒,或筋急酸痛者,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者,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心下跳動,怔忡不寧者,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盜汗不止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虛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腎主骨,真陰敗竭也。腰脅痛者,肝腎虛也。膝以下冷者,命門衰絕,火不歸源也。小水黃濇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涌泉涸竭也。
凡陽虛之人,因氣虛也。陽氣既虛,即不能嚏。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故凡以陽虛之證,而忽見嚏者,便有回生之兆。
論脈
虛損之脈,凡甚急甚數、甚細甚弱、甚濇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弦甚緊、甚洪甚實者,皆勞傷之脈。然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脫氣,大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脈大而芤者為脫血,平人脈大為勞,虛極亦為勞,脈微細者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弱軟濇為下虛,尺軟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
辨爪
凡勞損之病,本屬陰虛。陰虛必血少,而指爪為精血之余,故凡于診候之際,但見其指爪干黃,覺有枯槁之色,則其發膚營氣,具在吾目中矣。此于脈色之外,便可知其有虛損之候,而損之微甚,亦可因之以辨也。
論治
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總之,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余,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于中也。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證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矣。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憂愁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冷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發生之氣。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元參、知、蘗、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若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命門陰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氣分虛寒者,六氣煎。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者,一炁丹。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于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溫,如干姜、桂、附、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皆不可輕用。即如人參、黃芪、枸杞、當歸、杜仲之類,是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而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陰虛者因其水虧,而水虧者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流,斷非資補之物。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從清涼者,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
虛損夜熱,或午后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
虛損咳嗽,雖五臟皆有所病,然專主則在肺腎。蓋肺為金臟,金之所畏者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則必癢,癢則必嗽,正以腎水不能制火,所以克金,陰精不能化氣,所以病燥,故為咳嗽喘促咽痛喉瘡聲啞等證。凡治此者,只宜甘涼至靜之劑,滋養金水,使肺腎相生,不受火制,則真陰漸復而嗽可漸愈。火盛者,宜四陰煎加減主之。火微者,宜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左歸飲。兼受風寒而嗽者,宜金水六君煎。貝母丸治嗽最佳。
虛損吐血者,傷其陰也。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但當察其有火無火,及火之微與甚而治之。凡火之盛者,以火載血上,而脈證之間,自有熱證可辨。急則治標,此不得不暫用芩、連、梔、蘗、竹葉、童便之屬,或單以抽薪飲、徙薪飲之類主之。若陰虛而兼微火者,宜保陰煎,或清化飲,或加減一陰煎主之。血止即當養血,不宜過用寒涼也。若無實火而全屬傷陰,則陰虛水虧,血由傷動,而為吐為衄者,此宜甘純養陰之品,以靜制動,以和治傷,使陰氣安靜得養,則血自歸經,宜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小營煎之類主之。若陰虛連肺而兼嗽兼血者,宜四陰煎加減主之。若因勞役,別無火證,心脾腎三陰受傷而動血者,宜五陰煎、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陰虛于下,格陽于上,六脈無根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歸源,真陽失守而然,宜右歸飲加減主之,或八味地黃湯亦可。此惟思慮勞倦過傷者,多有此證。若因勞倦而素易嘔瀉,多有脾不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主之,萬不可用涼藥。若大吐大衄,而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而血猶不止者,速宜用鎮陰煎,其血自止。若血脫至甚,氣亦隨之,因至厥逆昏憒者,速當益氣以固生機,宜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主之。若再用寒涼即死。總之失血吐血,必其陰分大傷,使非加意元氣,培養真陰,而或專用寒涼,則其陰氣愈損,血雖得止,而病必日敗矣。
虛損傷陰,本由于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五臟證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此其可分者也。然氣主于肺而化于精,神主于心而化于氣,肌肉主于脾而土生于火,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腎,而受之于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及乎既甚,則標本相傳,連及臟腑,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必下陷于腎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于上也,可不引之歸源乎?所以治必求本,方為盡善。然余用補之法,則悉在新方八略八陣中,惟細察之,可得其概。其有諸證未備者,如遺精夢泄,聲啞盜汗,及婦人血枯經斷等證,但于各門求之,則無不俱有照應。
辨似損非損
凡似損非損之證,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蓋以外邪初感,不為解散,而誤作內傷,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寒邪郁伏,久留不散,而為寒熱往來,或為潮熱咳嗽,其證則全似勞損,若用治損之法以治此證,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熱蒸既久,非損成損矣。余嘗治愈數人,皆其證也。欲辨此者,但當詳察表里,而審其致病之由。蓋虛損之證,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來則驟。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證,則雖病至一兩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毋誤治也。若寒熱往來不止者,宜一、二、三、四、五柴胡飲酌宜用之,或正柴胡飲亦可。若兼咳嗽者,柴陳煎。若脾腎氣虛而兼咳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解而兼寒熱者,仍加柴胡。
虛損危候
凡虛損既成,不補將何以復?而有不能服人參、熟地及諸補之藥者,此為虛不受補,何以望生?若勞損吐血失血之后,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此以脾肺虛極,飲食無能化血,而隨食成痰,此雖非血,而實血之類也。經曰:白血出者死。故凡痰之最多最濁者,不可治。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認邊難轉者,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而然,多不可治。
凡病虛損者,原無外邪,所以病雖至困,終不憒亂。其有患虛證,別無邪熱,而譫妄失倫者,此心臟之敗,神去之兆也,必死。
勞嗽喑啞,聲不能出,或喘急氣促者,此肺臟之敗也,必死。
勞損,肌肉脫盡者,此脾臟之敗也,必死。
筋為疲極之本,凡病虛損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至極不可忍者,乃血竭不能榮筋,此肝臟之敗也,必死
勞損既久,再及大便泄瀉不能禁止者,此腎臟之敗也,必死。
論難經損證
按《難經》上損下損之說,其義極精,然有未盡者,猶宜悉也。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證則傷陽,傷于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飽內傷等證則傷陰,傷于陰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之類,此即自上而下者也。又經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即自下而上者也。蓋自上而下者,先傷乎氣。故一損損于肺,則病在聲息膚腠;二損損于心,則病在血脈顏色;三損損于胃,則病在飲食不調;四損損于肝,則病為瘈瘲疼痛;五損損于腎,則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于陽而后及乎陰,陽竭于下則孤陰無以獨存,不可為也。自下而上者,先傷乎精。故一損損于腎,則病為泉源干涸;二損損于肝,則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損于脾,則病為痰涎壅盛;四損損于心,則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損于肺,則病為喘急短氣。此先傷乎陰而后及乎陽,陰竭于上則孤陽無以獨生,不可為也。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虛而形敝,脾胃損而食飲不歸血氣。凡明哲之士,則當察所由而預防其漸,又何虛損之可慮?若待源流俱竭,而后歸罪于藥之不效,醫之不良,此其愚也亦甚矣!
方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仲景,下同】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天雄散
天雄炮 龍骨各三兩 白朮八兩 桂枝六兩
右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薯蕷丸
薯蕷三十分 人參 阿膠各七分 干地黃 當歸 桂枝 曲 豆黃卷各十分 麥門冬 防風 芎藭 芍藥 白朮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大棗百枚為膏 干姜三分 白蘞二分 甘草二十八分
右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酸棗湯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 白茯苓 芎藭各二兩,深師有生姜二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大黃(上庶下蟲)蟲丸
大黃蒸,十分 干地黃十兩 黃芩二兩 桃仁 杏仁 蝱蟲 蠐螬各一升 白芍藥四兩 甘草三兩 干漆一兩 水蛭百枚(上庶下蟲)蟲半升
右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千金翼炙甘草湯 一名復脈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姜各三兩 麥門冬 麻仁各半升 人參 阿膠各二兩 生地一斤 大棗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肘后獺肝散 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
右,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天靈明月丹 【華佗,下同】 治傳尸
雄黃 木香各半兩 鱉甲制 輕粉各一分 兔糞二兩 天靈蓋炙,一兩
右為末,用法酒一大升,大黃半兩,熬膏,入前藥,為丸彈子大,朱砂為衣。傳尸勞肌瘦面黃,嘔吐咳嗽不定,先燒安息香,令煙盡吸之,不嗽非傳尸也,不可用此藥。若煙入口咳而不能禁止,乃傳尸也,宜用此藥。五更初服,勿使人知,以童子小便同酒共一盞,化一丸服之。如人行二十里止,吐出蟲,其狀如燈心而細長及寸,或如爛李,又如蝦(蟲麻),狀各不同。未效,次日再服,以應為度。
地黃煎丸 解勞生肌,進食活血養心。
法酒二升 生地汁 杏仁汁 生姜汁 藕汁 薄荷汁各五升 鵝梨汁一升 沙蜜四兩
右,慢火熬成膏,入后藥:
柴胡洗去蘆,三兩 木香 人參 茯苓 山藥 柏子仁微炒另研 白朮 枳殼浸去穰麩炒黃 遠志去心,各一兩 秦艽洗去蘆,二兩 桔梗 熟地酒浸一宿切,焙,各四兩 麝香半兩,細研
補肝湯 【《千金方》,下同】 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了。
山茱萸 甘草 桂心各三兩 桃仁 柏子仁 細辛 茯苓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四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千里流水湯 治虛煩不得眠。
麥門冬 半夏各三兩 茯苓四兩 秫米一斗 酸棗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黃芩 遠志 萆薢 人參 生姜各二兩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梔子湯 治大下后,虛勞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憹欲死。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姜二兩。
巴戟天酒 治虛羸,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能食下氣。
巴戟天 牛膝 枸杞根白皮 麥門冬 地黃 防風各二斤
右六味,并生用。無生,用干者亦得。(口父)咀,以酒一石四斗,浸七日,去滓溫服。常令酒氣相續,勿至醉吐。慎生冷豬魚油蒜。春七日,秋冬二七日,夏勿服。先患冷者,加干姜、桂心各一斤。好忘,加遠志一斤。大虛勞,加五味子、蓯蓉各一斤。陰下濕,加五加根皮一斤,石斛一斤。每加一斤藥,加酒七升,每年九月中旬即合,入十月上旬即服。設服余藥,以此酒下之,大妙。滓曝干搗為末,以此酒服方寸匕,日三,益佳。常服加甘草十兩,佳。虛勞加黃芪一斤。
五加酒 治虛勞不足。
五加皮 枸杞根白皮各一斗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余三斗用拌飯下米多少,如常釀法,熟壓取服之,多少任性。禁如藥法,倍日將息。
天門冬大煎 治男子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傷中六極。
天門冬 生地黃各切,三斗半,搗壓盡取汁 獐骨一具,搗碎,以水一石,煮取五斗澄清 白蜜 酥各三升,并煉 枸杞根切,三斗,凈洗,以水二石五,煮取一斗三升,澄清
右六味,內大斗銅器中,微火先煎門冬、地黃汁減半,乃合煎取大斗二斗,下后件散藥,煎取一斗,內銅器重釜煎,令隱掌,可丸如梧子大,平旦空腹酒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十丸。慎生冷酢滑豬雞魚蒜油面等。須擇四時王相日修合。散藥如左:
茯苓 桂心 白朮 萎蕤 五加皮 菖蒲 遠志 澤瀉 薯蕷 人參 柏子仁 石斛 牛膝 杜仲 細辛 獨活 覆盆子 胡麻子 枳實 芎藭 大豆黃卷 黃芪 蓯蓉 續斷 狗脊 萆薢 白芷 橘皮 茯神 巴戟天 石楠各二兩 阿膠十兩 甘草六兩 蜀椒 薏苡仁一升 鹿角膠五兩 蔓荊子三兩 大棗一百枚,煮作膏
右三十八味,治下篩內煎,中有牛髓、鹿髓各加三升,大佳。小便濇,去柏子仁,加秦艽二兩、干地黃六兩。陰痿失精,去萎蕤,加五味子二兩。頭風,去柏子仁,加菊花、防風各二兩。小便利陰氣弱,去細辛、防風,加山茱萸二兩。腹中冷,去防風,加干姜二兩。此煎九月下旬采藥,立冬日合服,至五月上旬止。若十二月臘日合者,經夏至七月下旬止。若經夏不壞,于舍北陰處,入地深六尺填沙,置藥中,上加沙覆之。女人先患熱者得服,患冷者勿服。
填骨萬金煎 治內勞少氣,寒疝里急,腹中喘逆,腰脊痛。
生地黃三十斤,取汁 肉蓯蓉 甘草 牛髓 阿膠各一斤 麥門冬 干地黃各二斤 干姜 桑根 白皮 茯苓 桂心各八兩 人參 桔梗 五味子 附子炮,各五兩 石斛一斤五兩 白蜜十斤 清酒四斗 大棗一百五十枚 麻子仁三升 當歸十四兩 干漆二十兩 蜀椒四兩
右二十三味,先以清酒二斗六升,內桑根白皮、麻子仁、棗膠,為刻識之;又加酒一斗四升,煮取至刻,絞去滓,內蜜髓地黃汁湯,上銅器煎,內諸藥末,半日許,令可丸止,大甕盛,飲吞如彈丸一枚,日三。若夏月暑熱煮煎轉味,可以蜜地黃汁和諸藥成末,為丸如梧子,服十五丸。不止,稍加至三十丸。
又方 治男子風虛勞損兼時氣。
甘草一斤 石斛 防風 蓯蓉 茯苓 人參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桂心 牛膝 五味子 菟絲子 巴戟 芎藭各三兩,并為末 生姜汁 胡麻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去滓,各二升 牛髓 白蜜 生麥門冬汁各三升 生地骨皮切碎 生地黃汁各一升 丹參二兩
右二十二味,先煮地黃、地骨皮、胡麻汁減半,內牛髓、蜜、姜、門冬各等汁,微火煎,余八升,下諸藥散和令調,內銅缽中湯上煎,令可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五十丸。
小鹿骨煎 治一切虛羸。
鹿骨一具,碎,一作麞骨 枸杞根切二升
右二味,各以水一斗,別器各煎汁五升,去滓澄清,乃合一器,共煎取五升,日二服盡,好將慎。
地黃小煎 治五勞七傷,羸瘦干削。
干地黃末一升 胡麻油半斤 白蜜二升 豬脂一斤
右四味,銅器中煎,令可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稍加十丸,久久常服,大有所益。瘦黑者肥充。
陸抗膏 治虛冷枯瘦,身無精光,虛損諸不足。
牛髓 羊脂各二升 酥 生姜汁 白蜜各三升
右五味,先煎酥令熟,次內姜汁,次內蜜,次內羊脂牛髓,微火煎,三上三下,令姜汁水氣盡,即膏成,攪令凝止,溫酒服,不限多少,令人肥健發熱也。
又方 治五勞七傷。
白羊頭蹄一具,凈治,更以草火燒令黃赤,以凈綿急塞鼻及腦孔 胡椒 蓽茇 干姜各一兩 蔥白一升 豉二升
右七味,先煮頭蹄,半熟即內藥,煮極爛,去藥,冷暖任性食之,日一具,七日七具。忌生冷酢滑五陳。
補虛方
豬肚一具 人參五兩 蜀椒 干姜各一兩半 蔥白七兩 白粱米半升
右六味(口父)咀,諸藥令相得,和米內肚中,縫合勿泄氣,水四斗半,緩火爛煮,空腹食,大佳。兼下少飯。
干地黃圓 治血虛勞,胸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臟虛不受谷,氣逆不得食,補中理血。
干地黃三兩 當歸 干姜 麥門冬 甘草 黃芩各二兩 人參五分 厚樸 干漆 枳實 防風 大黃 細辛 白朮各一兩 茯苓五兩 蝱蟲 (上庶下蟲)蟲各五十枚 前胡六分
右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稍加。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或汗出,善忘,恐走不定。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麥門冬三兩 赤小豆二十四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牛髓圓 通治百病,虛瘠羸乏。
牛髓 羊髓 棗膏 白蜜 酥各一升 芎藭 麥門冬 桂心 當歸 茯苓一云茯神 甘草 羌活各三十銖 干地黃 干姜各三十六銖 五味子 人參 防風各一兩 細辛十八銖 白朮四十二銖
右十九味,搗十四味,再篩別研,棗膏和散,次與諸髓蜜,攪令相得,內銅缽中,于釜沸湯中煎,取堪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大補心湯 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
黃芩 附子各一兩 干地黃 茯苓 麥門冬 甘草 桂心 阿膠各三兩 飴糖一斤 半夏 遠志 石膏各四兩 生姜六兩 大棗二十枚
右十四味,取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溫脾圓 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噫。
黃蘗 大麥糵 吳茱萸 桂心 干姜 細辛 附子 當歸 大黃 曲 黃連各一兩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麻豆散 主脾氣弱,不下食,餌此以當食。
大豆黃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右二味治下篩,飲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
又方 治骨蒸熱羸瘦,煩悶短氣,喘息鼻張,日西即發。
龍膽 黃連 (艸舌)蔞根各四分 芒硝二分 梔子十枚 苦參 大黃 黃芩 青葙子 芍藥各二兩
右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二,以止為度。一方無苦參已下,止五味。
補肺湯 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言語失聲,甚者吐血。
五味子三兩 干姜 桂心 (艸款)冬花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 大棗一百枚 桑根白皮一斤 粳米二合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專治肺氣不足,咳逆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飲食。
蘇子一升 桑白皮五兩 半夏六兩 紫菀 人參 甘草 五味子 杏仁各二兩 (艸款)冬花 射干各半兩 麻黃 干姜 桂心各三兩 細辛一兩半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腎氣虛寒,陰痿,腰脊痛,身重緩弱,言音混濁,陽氣頓絕。
蓯蓉 白朮 巴戟天 麥門冬 茯苓 甘草 牛膝 五味子 杜仲各八兩 生干地黃五斤 車前子 干姜各五兩
右十二味,治下篩,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五勞六極,虛羸心驚,尫弱多魘,亡陽。
茯苓四兩 甘草 芍藥 桂心 干姜各三兩 大棗五枚 遠志 人參各二兩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建中湯 治五勞七傷,小腹急痛,膀胱虛滿,手足逆冷,苦吐酸痰,嘔逆泄下,少氣,目眩耳聾,口焦,小便自利。
膠飴半斤 黃芪 干姜 當歸各三兩 人參 半夏 橘皮 芍葉 甘草各二兩 附子一兩 大棗十五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湯成,下膠飴烊沸,分四服。
又方 治五勞七傷,虛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則目眩,腹中懸急而有絕傷,外引四肢。
生姜 芍藥 干地黃 甘草 芎藭各五兩 大棗三十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六升,漬一宿,明旦復以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藥入,四肢百脈似醉狀是效。無生姜,酒漬干姜二兩一宿用之。常行此方神妙。
大建中湯 治虛勞寒澼,飲在脅下,決決有聲,飲已如從一邊下,決決然也,有頭并沖皮起引兩乳,內痛里急,善夢失精,氣痛,目(目巟)(目巟),惚惚多忘。
蜀椒二合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甘草二兩 人參三兩 飴糖八兩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內糖溫服七合。里急拘引,加芍藥、桂心各三兩。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勞者,加黃芪一兩。
小建中湯 凡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后不復常,苦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皆如方治之。
甘草二兩 桂心 生姜各三兩 芍藥六兩 膠飴一升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每服一升,日三。間三日,復作一劑,后可與諸丸散。
前胡建中湯 治大勞虛劣,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目,及骨肉疼痛,口干。
前胡三兩 黃芪 芍藥 當歸 白茯苓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 生姜八兩 人參 白糖 半夏各六兩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糖,分四服。
黃芪建中湯 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黃芪 生姜 桂去皮,各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糖一升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飴令消,溫服一升,日三,間日可。作嘔者倍加生姜,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佳。
黃芪湯 治虛勞不足,四肢煩疼,不欲食,食即脹,汗出。
黃芪 麥門冬 芍藥 桂心各三兩 甘草 當歸 五味子 細辛 人參各二兩 生姜 半夏各八兩 大棗二十枚 白茯苓四兩 前胡六兩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每服八合,日二服。
樂令黃芪湯 治虛勞少氣,胸心淡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腳逆冷,體常自汗,五臟六腑虛損,腸鳴,風濕榮衛不調百病,補諸不足。又治中風里急。
黃芪 人參 橘皮 當歸 桂心 細辛 前胡 芍藥 甘草 麥門冬 茯苓各一兩 生姜五兩 半夏二兩半 大棗二十枚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腎瀝湯 治虛勞損羸乏,咳逆氣短,四肢煩疼,腰背相引痛,耳鳴面黧黯,骨間熱,小便赤黃,心悸目眩,諸虛乏。
羊腎一具 桂心一兩 磁石五兩 人參 澤瀉 五味子 甘草 防風 芎藭 地骨皮 黃芪 當歸各二兩 茯苓 元參 芍藥 生姜各四兩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腎取一斗,去腎入藥,煎取三升,分三服,可常服之。
增損腎瀝湯 治大虛不足,小便數,噓吸焦燆引飲,膀胱滿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劑,于方中商量用之。
羊腎一具 麥門冬 地骨皮 人參 石斛 澤瀉 (艸舌)蔞根 干地黃各四兩 遠志 生姜 甘草 當歸 桂心 桑白皮一作桑寄生 茯苓 五味子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右十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腎取一斗二升,去腎內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五補湯 治五臟內虛竭,短氣咳逆,傷損郁悒,下氣通津液。
五味子 桂心 甘草 人參各一兩 麥門冬 小麥各一升 粳米三合 生姜八兩 薤白 枸杞根白皮各一斤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口燥者,先煮竹葉一把,水減一升,去葉,內諸藥煮。
人參湯 治男子五勞七傷,胸中逆滿,害食乏氣,嘔逆,兩脅下脹,小腹急痛,宛轉欲死,調中平臟,理絕傷。
人參 當歸 芍藥 甘草 生姜 麥門冬 白糖 桂心各二兩 前胡 茯苓 五味子 蜀椒 橘皮各一兩 枳實三兩 大棗十五枚
右十五味(口父)咀,取東流水一斗半,漬藥半日,用三年陳蘆梢,煎取四升,內糖,復上火煎令十數沸。年二十以上,六十以下,一服一升。二十以下,六十以上,一服七八合。雖年盛而久羸者,亦服七八合。日三夜一,不爾,藥力不接,則不能救病。要用勞水陳蘆,不則水強火盛猛,即藥力不出也。
內補散 治五勞六絕,心傷者,令人善驚,妄怒無常;脾傷者,令人腹滿喜噫,食竟欲臥,面目痿黃;肺傷者,令人少精,腰背痛,四肢厥逆;肝傷者,令人少血面黑;腎傷者,有積聚,小腹腰背滿痹,咳唾,小便難。六絕之為病,皆起于大勞脈虛,外受風邪,內受寒熱,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鳴,時時泄痢,或閉或利,面目腫,心下憒憒,不欲語,憎聞人聲。
干地黃 菟絲子 山茱萸 地麥各五兩 遠志 巴戟天各半兩 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 人參 蓯蓉 石斛 桂心 茯苓 附子各一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無所禁。
腎瀝散 治虛勞百病。
羖羊腎一具,陰干 茯苓一兩半 五味子 甘草 巴戟天 桂心 石龍芮 牛膝 防風 山茱萸 干姜 細辛各一兩 干地黃 人參 鍾乳粉 石斛 菟絲子 丹參 肉蓯蓉 附子各五分
右二十味,治下篩,合鍾乳粉和攪,更篩令勻,平旦清酒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日再。
鍾乳散 治五勞七傷,虛羸無氣力傷極。
鍾乳六兩,無問粗細,以白凈無赤黃黑為上,銅鐺中可盛二三斗,并取粟粗糖二合許,內鐺中煮五六沸,乃內乳煮水,欲減又添如故,一晬時出,以暖水凈淘之,曝干,玉硾研,不作聲止。重密絹水下澄取用 鹿角白者 白馬莖別搗 硫黃別研 石斛 鐵精 人參 磁石 桂心 僵蠶各一兩 蛇床仁三兩
右十一味為末,以棗膏和搗三千杵,酒服三十丸如梧子,日再。慎房室及生冷酢滑雞豬魚陳敗。
石葦圓 黃帝問五勞七傷于高陽負。高陽負曰:一曰陰衰;二曰精清;三曰精少;四曰陰消;五曰囊下濕;六曰腰一作胸脅苦痛;七曰膝厥痛,不欲行,骨熱,遠視,淚出,口干,腹中鳴,時有熱,小便淋瀝,莖中痛,或精自出。有病如此,所謂七傷。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疲勞,此謂五勞。黃帝曰:何以治之?高陽負曰:石葦丸主之。
石葦 細辛 礜石 遠志去心 茯苓 澤瀉 菖蒲 杜仲 蛇床子 肉蓯蓉 桔梗 天雄 牛膝 山茱萸 柏子仁 續斷 薯蕷各二兩 防風 赤石脂各三兩
右十九味為末,取棗膏如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日三,七日愈,二十日百病除,長服良。
五補圓 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腰腳酸疼,肢節苦痛,目暗(目巟)(目巟),心中喜忘,恍惚不定,夜臥多夢,覺則口干,食不得味,心常不樂,多有恚怒,房室不舉,心腹脹滿,體疼痹吐酸,小腹冷氣,尿有余瀝,大便不利。
杜仲 巴戟天各六分 人參 五加皮 天雄 五味子 牛膝 防風 遠志 石斛 薯蕷 狗脊各四分 干地黃蓯蓉各十二分 茯苓 菟絲子各五分 鹿茸十五分 萆薢 蛇床子 石南 白朮各三分 天門冬七分 覆盆子 石龍芮各八分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有風,加天雄、芎藭、當歸、黃芪、五加皮、石南、茯神、獨活、柏子仁、白朮各三分。有氣,加厚樸、枳實、橘皮各三分。冷,加干姜、桂心、吳茱萸、附子、細辛、蜀椒各三分。泄精,加韭子、白龍骨、牡蠣、鹿茸各三分。泄痢,加赤石脂、龍骨、黃連、烏梅肉各三分。春依方服。夏加地黃五分、黃芩三分、麥門冬四分;冷則去此,加干姜、桂心、蜀椒各三分。若不熱不寒,亦不須增損,直爾服之。三劑以上,即覺庶事悉佳。慎酢蒜鲙陳臭大冷醉吐,自外百無所慎。稍加至三十丸,不得增,常以此為度。
無比薯蕷圓 治諸虛勞百損。
薯蕷二兩 蓯蓉四兩 五味子六兩 菟絲子 杜仲各三兩 牛膝 山茱萸 干地黃 澤瀉 茯神一作茯苓 巴戟天 赤石脂各五兩
右十二味為末,丸如梧子,食前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無所忌,惟禁酢蒜陳臭等物。服七日后,令人健,四體潤澤,唇口赤,手足暖,面有光彩,消食。日后長肌肉,身體安和,音聲清朗,是其驗也。其藥通中入腦,鼻必酸疼,勿怪。若求大肥,加燉煌石膏二兩。失性健忘,加遠志一兩。體少潤澤,加柏子仁一兩。
大薯蕷圓 治男子女人虛損傷絕,頭目眩,骨節煩痛,飲食微少,羸瘦百病。
大黃六分 薯蕷 附子 人參 澤瀉各五分 天門冬 干地黃 黃芩 當歸各十分 干漆 杏仁 阿膠各二分 白朮 白蘞 桂 芍藥 石膏 前胡 桔梗 干姜各四分 五味子十六分 甘草二十分 大豆卷五分 大棗一百枚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和棗膏,搗三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漸增至十丸。
腎氣圓 治虛勞腎氣不足,腰痛,陰寒,小便數,囊冷濕,尿有余瀝,精自出,陰痿不起,忽忽喜悲。
干地黃八分 遠志 防風 干姜 牛膝 麥門冬 萎蕤 薯蕷 石斛 細辛 地骨皮 甘草 附子 桂心 茯苓 山茱萸各四兩 蓯蓉六分 鍾乳粉十分 羖羊腎一具
右十九味為末,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
八味腎氣圓 治虛勞不足,大渴欲飲,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茯苓各三兩 桂心 附子各二兩
右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
黃芪圓 治五勞七傷,諸虛不足,腎氣虛損,目視(目巟)(目巟),耳無所聞。
黃芪 干姜 當歸 羌活一作白朮 芎藭 甘草 茯苓 細辛 桂心 烏頭 附子 干地黃 防風 人參 芍藥 石斛 蓯蓉各二兩 棗膏五合 羊腎一具
右十九味為末,以棗膏與蜜為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日二,加至三十丸。一方,無芎藭、干姜、當歸、羌活,止十五味。
神化圓 治五勞七傷,氣不足,陰下濕癢或生瘡,小便數有余瀝,陰頭冷疼,失精自出,小腹急,繞臍痛,膝重不能久立,目視漠漠,見風淚出,脛酸,精氣衰微,臥不欲起,手足厥冷,調中利食。
蓯蓉 牛膝 薯蕷各六分 續斷 山茱萸 大黃各五分 遠志 澤瀉 天雄 柏子仁 菟絲子 人參 防風 石斛 (艸舌)蔞根 杜仲 黃連 白朮 甘草 礜石 當歸各一兩 桂心 石南 干姜 蛇床子 赤石脂 萆薢 茯苓 細辛 菖蒲 芎藭各三分
右三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三仁九子圓 治五勞七傷,補益。
酸棗仁 柏子仁 薏苡仁 菟絲子 菊花子 枸杞子 蛇床子 庵(艸閭)子 地膚子 烏麻子 牡荊子缺一子 地黃 薯蕷 桂心各二兩 蓯蓉三兩
右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夜一。
填骨圓 治五勞七傷,補五臟,除萬病。
石斛 人參 當歸 牡蒙 石長生 石葦 白朮 遠志 蓯蓉 巴戟天 紫菀 茯苓 干姜 天雄 蛇床子 牛膝 牡蠣 附子 丹皮 柏子仁 甘草 薯蕷 阿膠 干地黃 五味子各二兩 蜀椒三兩
右二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三。
通明圓 治五勞七傷六極,強力行事,舉重;重病后,骨髓未滿,房室;所食不消,胃氣不平。
麥門冬三斤 干地黃 石葦各一斤 紫菀 五味子 肉蓯蓉 甘草 阿膠 杜仲 遠志 茯苓 天雄各半斤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食前,苦酒服十丸,日再,加至二十丸。
補虛益精大通圓 治五勞七傷百病。
干地黃八兩 干姜 當歸 石斛 肉蓯蓉 天門冬 白朮 甘草 芍藥 人參各六兩 麻子仁半兩 紫菀茸 大黃 黃芩各五兩 蜀椒三升 防風四兩 茯苓 杏仁各三兩 白芷一兩
右十九味為末,白蜜棗膏丸如彈子,空腹服一丸,日二,服十日效。
干地黃圓 治五勞七傷六極,臟腑虛弱,飲食不下,顏色黧黯,八風所傷,補虛益氣,進食,資顏色,長陽。
干地黃 茯苓 天雄各七分 蛇床子六分 桂心 麥門冬各五分 遠志 蓯蓉 杜仲 甘草各十分 五味子四分 阿膠 棗肉各八分
右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常服彌佳。
崔平世方 治五勞七傷。
鍾乳粉 萆薢各一分 巴戟天二分 菟絲子 蓯蓉各二分 干姜三分。一作干地黃
右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服訖,行百步;服酒三合,行三百步。胸中熱定,即食干飯,牛羊兔肉任為羹,去肥膩,余不忌。
石英煎 治男子女人五勞七傷,消枯羸瘦,風虛痼冷,少氣力,無顏色,不能動作,口苦咽燥,眠中不安,惡夢驚懼百病。
白石英碎如米,以醇酒九升,銅器中微火煎取三升,以竹蓖攪勿住手,去滓澄清 紫石英制法同上 干地黃各一斤 白蜜三斤 石斛五兩 酥桃仁各三升 柏子仁 遠志 茯苓 山茱萸 人參 麥門冬 桂心 五味子 干姜 白朮 蓯蓉 甘草 天雄 白芷 細辛 芎藭 黃芪 防風 薯蕷各二兩
右二十四味,治下篩,內煎中,如不足加酒,取足為限,煎令可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四十丸為度。無藥者,可單服煎,令人肥白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