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后編(6)

何謂煉己筑基?己者,私欲也,有我也,有己也。基者,實地也,根本也。人之所以不得成道者,因其有我有己也。一有己我,私心滿懷,不能腳踏實地;干魔百障蔽塞靈窟,步步陰滯,事事糊涂;六賊猬生,七情朋黨,喪其良心,傷其真性,搖動本命,神昏氣濁,無往而非妄念邪心,尚欲進德,修業以成大道,能乎?否耶!祖師教人先須煉己筑基者,是欲人在實地上下功夫,自卑登高,由淺及深,用漸進之功也。

夫人自有生以來,幻身帶父母精血之氣,藏歷劫識神之陰,又受后天五行之氣;內外純陰,只有一點陽精隱而不現;正不勝邪,邪蔽其正。若非將內外陰氣煅煉退去,陽精如何返出?此煉己筑基之功,不可缺也。

試明煉己筑基之要,懲憤窒欲,煉己也;心灰意冷,煉己也;忘情絕念,煉己也;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煉己也;不貪名利,不戀聲色,煉己也;損己利人,虛心請益,煉己也;眾善奉行,諸惡不作,煉己也;志念不退,勇猛精進,煉己也;主心一定,至死無二,煉己也。牢固陰精,不傷神氣,筑基也;全身放下,物我皆空,筑基也,以天地為懷,以萬物為體,筑基也;幽隱不欺,暗室無虧,筑基也;虎咒不怕,威武不屈,筑基也;生死不顧,疾病不憂,筑基也。煉己筑基兩不相離,能煉己,即可筑基;能筑基,即是煉己;歸到實處,煉己筑基,一而已。若能煉己筑基,功夫到時,還丹可結,大丹可修,噫!筑基時須用橐龠,煉己時還要真鉛;煉己筑基,豈易事乎?

[參證:此則,乃成道之玄律。學者謹銘之心,刻刻不間,行住坐臥,每刻心中字字默誦一遍,方克持守。細體“筑基用橐龠,煉己要真鉛。”慈哉!斯示也。

據鄙見,玄關竅不開,真功沒捉摸。天鉛積如山,取毋遺橐龠。非橐取數窮,有龠采歸柜。欲完大道基,功只有慎獨。]

內外侶伴

經云:“混沌七日死復生,全憑侶伴調水火。”又云:“托心知,謹護持,照應爐中火候飛。”特以修持大道,全要侶伴相應,而后可以有為。倘侶伴不當,或無侶伴,一己孤陰,動必有兇,何能竊陰陽而奪造化乎?夫“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三人同志,仍以防危”。侶伴乃性命所賴,道德所藉,修真者始終不可或離者也。但侶伴不一,有內侶伴,有外侶伴。

外侶伴者,知音道伴,乃生死相托,患難相扶;有善則勸,有惡則規;同心合意,彼此資益,共修大道者也。

內侶伴者,乃西南坤方不死之人;負剛烈之氣,具正直之體,抱果斷之才;掌生殺之權,握生死之柄;除邪扶正,賞善罰惡;轉禍為福,逢兇化吉;內魔不得生,外魔不得侵;所以護性命運造化者。在神為靈官,在宿為天罡,在方為金星。

大修行人以此為侶伴,同心合意;托以性命,則性命可全;委以造化,則造化可逆;開天門而閉地戶,留人門而塞鬼路;用殺機而求生機,顛倒陰陽直有可必。故外之侶伴或可以無,內之侶伴決不可少。倘內侶伴一失,則性亂命搖,心迷神昏,先天失而后天發,出生入死,魔障百端,無所不至。故修道以結同心侶伴為第一著。

但同心侶伴人最難識。其本體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背無面;惡化則為夜叉,善化則為菩提;變化無端,隱顯不測。人皆當面錯過,不肯認真,因此日遠日疏,與我隔絕。若有知音者忽的尋著,結為同心,行住坐臥,須臾不離;更有得外侶伴,共相勸勉,內外共濟,還丹大丹俱可成就。

但內侶伴固難,外侶伴亦不易。茍非有大功大行,大福分大緣法者,不能兩全。修真志士寧失其外侶伴,不可無內侶伴。內侶伴所以成法身,外侶伴所以護幻身。法身事重,幻身事輕。長春真人云:“病即教他病,死即教他死。至死一著,抱道而亡。”即此輕幻身重法身之謂歟?學者可不知乎?

[參證:所論,乃道宗至秘之文。即其剖示內侶伴,分有虛實兩法,是皆為得天寶而設。一言得自坤方,一言得自知音。坤方之來,來自虛空,然無媒種,何由感至?則此媒種為之內侶亦可。

然按余聞,以為外侶者,知音侶伴,直是眷屬。而古哲用以為媒,勾致無形無象之至寶,以為大丹丹主,育化真元,故亦名曰外侶。惟如丁、許、裴、李四大古仙所聚者,乃為內侶焉!是于又設外侶以護之。個中作用:第一,世財致充。第二,克己無缺。第三,尋覓外護法。用磬魚分省他我,遺有致調陳法,是概用磬以省陽,用魚以省陰者。當其交與化也,用魚用磬,不先不后,不疾不徐,調至極和為主。此可意會,不可言傳。

余按:悟元子論,似精似詳,然尚有混淆,且多未述,想但得其名,而未聞其說者。即其所述味之,乃因知音侶伴悟入坤方求寶者也,故有寧無外侶云云焉!原夫求寶坤方一訣,法用置種設媒,個中火候,全憑外侶審報無差者。

先師太虛翁云:“凡夫感致之物,有元有一。而元有濁清,一有先后。元清則靜,元濁則搖。推其所自,清則自先,濁則自后也。欲辨后先,全憑一己。外侶不得與焉者,個中至要,全在自己學問。世財充足,學問到家,方能辨識先后;世財充足,方能直受無妨。至如火候之當否,雖可自主,古哲恐有差失,故立致委外護一法,以有得失死生關系存焉!”先哲口授如此,而悟元子及于此節不之重,則于虛空感致一宗,個中功法未必全聞也。

至夫塵世知音,洵豈易得哉!秦皇漢武,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不得之。達摩尊者,中印梵王王子,中印國土不小,而遠求于震旦赤縣乃得。千掌和尚駐世千二百載,不遇而逝。此非宿世結有證助奇因,而時又適值,萬難湊合者。是不猶泛海求珠乎?舍坤方可求不求,偏欲于茫茫塵世冀遇。余無如千掌壽算,達摩福德,故以知音塵侶一門,記惟俟夫世之大有宿緣者踵而行之,不敢阻亦不敢勸。

學者要知坤方是即道言之‘大赤天宮’,釋言之‘神洲赤縣’。世傳神洲赤縣是汴梁,附會之言,不足為據也。吾真師雞足黃真人謂屬太極中之無極。無極無定位,而元有定名,曰天元、曰地元、曰人元。吾處三才之中,形沒歸地,神升附天者,蓋以有形有象耳!是言后天則然也。吾身之得生,非此后天之形神也。先天元一盡乃各歸其類。故有歸地附天之說。若然,吾之先天元一虧失,自當求復于人元。人元為人先天,而安充于無極之中。古哲名此元為坤方人者,以人倚坤而立也。原此人元說有則有,說無則無,動靜虛實,生死亦然者。人能有若勿有,無若勿無,動靜語默,一能如之,已合先天本體。從而一志求復求充,立得充復,捷若響應。自必油然灌注,是為志盡人道,滿愿克成之妙法。”真師口授又如此。]

盡心窮理

《易》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孟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終條理者,圣之事。”蓋圣賢大道有始有終,有本有末。知其始,明其終,究其本,窮其末,方能從頭至尾,大徹大悟,有往有利。倘一事不明,即一事有迷;知之不真,即行之不通。學者必須窮其理,而后可以行其理,致之力行,缺一不可。

其理為何理?即天地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有體有用,有始有終。其間陰陽迭運,消長互變,變化無端,然其最要處,總在一氣,一氣總不外乎虛無。這個樞紐子非空非色,非有非無;不可有心求,又不可無心得;難描難畫,難思難議;順之則生人生物,逆之則成仙成佛;性命于此寄,生死于此出;悟之者立躋圣位,迷之者萬劫沉淪。

窮理者,即窮此理也。窮透此理方能行得此理。但此理有火候,有工程,有權變,有遲速,有急緩,有收放,有隱顯,有方圓,有盈虧,有止足,有等等作用。先須明其道,次要知其法。道法兩用,性命雙修,方是無上一乘之道,乃腳踏實地之道。腳踏實地之道,須要循序漸進,不得躐等而求。

何為循序漸進?積德立行為第一著,煉己筑基為第二著,以鉛制汞為第三著,鉛汞相投為第四著,溫養還丹為第五著,大藥發生為第六著,服食金丹為第七著,凝結圣胎為第八著,以汞投鉛為第九著,抽鉛添汞為第十著,防危慮險為十一著,胎完止火為十二著,九年面壁為十三著,脫胎出神為十四著,乳哺嬰兒為十五著,別安爐鼎為十六著,神化不測為十七著,打破虛空為十八著,以上皆道之要著,圣功之全能。

果能于此等處,認得清白,打得透徹,有始有終,力行不怠,性命可了。但世上學人,認假不認真,不肯盡心窮理,輕視性命;未曾入門便要升堂,未盡人事便想仙道;自己不出一力,便要他人真寶;略不如意,稍著苦惱,即便退步,半途而廢,委之無緣;如此舉止,何能近圣賢門墻?

夫圣賢之學,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其理精微,其義幽深,蓍龜難測,鬼神莫知,非一言半語可以了悟。茍非下數十年窮理死功夫,不能揣摸其一二;非積德立行,勇猛精進,一意不回,不能感動乎真師。若個丈夫,以性命為大事,夙夜不懈,極深研幾,窮神知化;有時苦盡甜來,福緣忽到,磕著撞著;將往時無頭無尾,一切疑團,如冰消瓦解,始知得生平心思不是錯用。

可嘆世之學人,不思性命之事為何事,不推性命之道為何道,糊涂學道,糊涂修道,妄想一步登天,立地成圣,無怪乎為盲師時師所誤,而終在鬼窟中作生涯也。試觀世之一技一藝,亦必細心久學而后成,況此生死大事,為天下希有之事,豈能容易而知乎?

昔我仙留老師,初在蜀川參學,來往于白石歸清之間十有余年,未得究竟。后到漢南,以師事紅溝道人,其志愈堅,其行愈苦,八九年間,總無會心處。后游甘肅皋蘭阿干鎮,得逢余丈人,機緣相投,始明大道。以仙留老師志誠學道,功行異人,落魄江湖三十余年,方能聞得香風。彼一切癡迷漢朝學而欲夕得,昨學而欲今得者,何其愚哉?

吾勸同道者,立不朽志,存長久心;除妄想念,重性命事;窮造化理,死心踏地;一層層剝進去,一層進一層;直剝到道之骨髓處,方見得大地塵沙盡是珍寶;信步走去,頭頭是道;大徹大悟,通前達后;一往無前,何患性命不了,大道不成乎?

[參證;學知盡心窮理,自克原始反終,是知行并進之學。知之者心,行之者身,知行并進,身心不二,是為腳踏實地。能自第一著,實實體返體還,玄關自開。玄關一開,金丹大道修復,不落虛妄。而致開之訣,端自克己第一著始。克己功法端自凈心除妄始。從此死心踏地,一層層剝進,直至剝到道之髓處,始知真妄本無相,念妄則妄,念真則真,真妄之現,現于動念。古哲故以動念處為玄牝。

蓋陽曰玄,陰曰牝。金丹之道,修返純陽之義。然而陽極則陰生,欲使個中無陰,無是理也,古哲修之,一歸于真而已。是以日生日返,融歸于一。斯一難名,強名之曰:竅。然則所謂學入關竅者,學歸于一,毋使陽散陰泛焉耳!生一日返一日,學問豈有涯岸哉?故古仙云;“元始天尊,開辟至今,無刻不采取,無刻不烹煉”者,則知元始天尊無刻不事返還也,故無生老病死苦。

謹按:《修真辯難》全部,闡發古哲欲發未發處,數不勝數,有功玄教之作。惟于玄關一竅,篇中節去自述一段,乃為完璧矣!學者要知一身關竅,各有真幻二氣,是即《易經》所謂“一陰一陽之為道”者是也。玄門所重,在于感應。真感則真應,幻感則幻應。感應從類,其理如是。若然,彼家我家,亦各具有真幻二氣者也。古哲事空事寂者,志在克己以全真也。至道真源,不在氣機之隱現,而在隱現莫測。心不之搖,念不之動,乃為全真。以真感真,玄關乃開。開真,則所現所隱亦真。隱現既真,則取煉還返無妄,而得效亦真。

蓋此玄關一竅,上包過去,下包未來。個中真妄,各隨類感。隨感隨應,神祗無得暫阻。有此要妙,古哲鑒之,是以致功玄學,首以克己為第一著。

悟元子取此篇作全部關束,深得古人著書宗旨。學者慎毋以有一節之失,乃置全書于高閣。悟元子之失,正是智者千慮之一失。余為參證,乃正愚者千慮之一得。余學問較之悟元子,豈僅小巫大巫已哉!是余真實語,筆以告夫同志云。]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梁河县| 阿尔山市| 黄山市| 鄂尔多斯市| 姜堰市| 安溪县| 藁城市| 仁寿县| 三台县| 田阳县| 平陆县| 巫山县| 山东| 渝中区| 承德县| 大英县| 交口县| 万宁市| 富锦市| 揭阳市| 区。| 安远县| 丘北县| 临洮县| 康平县| 湖北省| 拉萨市| 东兰县| 应城市| 永修县| 湘阴县| 濉溪县| 五河县| 酉阳| 麟游县| 芦山县| 通许县| 屯昌县| 遂昌县|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