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雜錄

管子霸言篇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一家而兩

父一家不可理也

墨子親士篇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

愛無益之子

兼愛篇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荀子致仕篇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

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呂氏春秋名類篇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

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孔叢子問軍禮篇介胄在身執銳在列雖君父不拜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事父可以事君

白虎通諫諍篇子諫父不去者父子一體而分無相

離之法猶火去木而滅也論語事父母幾諫下言又

敬不違臣之諫君何取法法金正木也子之諫父法

火以揉木也臣諫君以義故折正之也子諫父以恩

故但揉之也

晉書段灼傳灼上表曰臣聞忠臣之于其君猶孝子

之于其親進則有欣然之慶非貪官也退則有戚然

之憂非懷祿也其意在于不忘光君榮親情所不能

已者也

抱樸子良規篇夫君天也父也君而可廢則天亦可

改父亦可易也大圣著經資父事君民生在三奉之

如一

兩同書明君之信臣不如父母之信子

譚子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寵非忠也

迂書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違父曰前子

不敢不前父曰止子不敢不止臣之于君亦然故違

君之言臣不順也逆父之命子不孝也不順不孝者

人得而刑之順且孝者人得而賞之

懶真子元城先生與仆論禮記內則雞鳴而起適父

母之所仆曰不亦太早乎先生正色曰不然禮事父

與君一等一體父召無諾君命召無諾父前子名君

前臣名今朝謁者必以雞鳴而起適君之所而人不

以為早蓋以刑驅其后也今世俗薄惡故事父母之

禮得已而已爾若士人畏犯義如犯刑則今人可為

古人矣仆聞其言至今愧之

兼明書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犯

上謂干犯君上之法令也言人事父母能孝事兄長

能弟即事君上能遵法令必不干犯于君上也

皇極經世堯舜父子之衰也湯武君臣之缺也

東坡志林郗嘉賓將死出其所與桓溫密謀之書一

篋囑其門生曰若家君眠食大減即出此書方回見

之曰是兒死已晚矣乃不復念余讀而悲之曰士之

所甚好者名也而愛莫加于父子嘉賓以父之故而

不匿其惡名方回以君之故而不念其子嘉賓可謂

孝子方回可謂忠臣也

聞見后錄桃應問于孟子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

瞍殺人則如之何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

舜安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竊

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劉子曰

孟子之言察而不盡理權而不盡義孝子之事親也

既外竭其力又內致其志不使其親有不義之名不

使其人有間非之言舜為天子瞽瞍必不殺人也仲

尼之作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故以子則諱父以

臣則諱君豈獨春秋然哉雖為士者亦然故必原父

子之親君臣之義以聽之昔者商鞅之作法也太子

犯之鞅曰太子君之貳也不可以刑刑其傅與師鞅

之法刻矣然而猶有所移由是觀之瞽瞍殺人皋陶

必不執也葉公子高問于孔子曰吾黨直躬者其父

攘羊而子證之何如孔子曰不可吾黨之直者異于

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由是觀之瞽瞍殺人皋陶雖

執之舜必不聽也舜豈以天下有所受顧臨其親哉

夫圣人莫大焉天子莫尊焉德為圣人而不能使其

親無一朝之患是則非舜也知天子之尊而不知天

子父之貴也而務搏執之是則非皋陶也無其事云

爾有其事奚至于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故曰孟子

之言察而不盡理權而不盡義夫衡之為物也徒懸

則偏而倚加權焉則運而平一重一輕之間圣人權

之時也請問權曰皋陶不難棄士不過失刑而已矣

以君臣權之天下之為君臣者必定義莫高焉舜不

難棄位不過隱法而已矣以父子權之天下之為父

子者必悅仁莫盛焉故善為政者無以小妨大無以

名毀義無以術害道無以所賤干所貴迂其身有以

利天下則為之貶其名有以安天下則為之其唯舜

皋陶乎

晁氏客語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國人此為

君而言也非為臣者所以責君父子之間不責善此

為父而言也非為子者所以責父

藝圃折中君天也父也天不常雨澤而旱潦為下土

者傾而陷之可乎父不理生產而博飲為子孫者鴆

而戕之可乎其不可也必矣湯武之罪當無所逃彼

其自恕與天下后世恕之者不過曰誅一殘賊而拯

億兆于涂炭行大義者不恤小節興大利者不顧小

害是又不思甚也為湯武者能保其子孫皆賢明仁

圣否乎如身后之付不可必蓋亦姑忍是而冀其將

來矣何遽為禍首以啟天下無君無父之心使殃毒

之流紛紛如也

容齋隨筆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

孝子之門劉歆事父雖不載不孝之跡然其議論每

與向異同故向拳拳于國家欲抑王氏以崇劉氏而

歆乃力贊王莽倡其兇逆至為之國師公又改名秀

以應圖讖竟亦不免為莽所誅使天道每如是不善

者其知懼乎

容齋三筆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子之迂也奚其正夫子責數之

以為野蓋是時夫子在衛當輒為君之際留連最久

以其拒父而竊位故欲正之然子欲適晉安有命世

圣人而肯居無父之國事不孝之君哉是可知已

朱全忠篡逆楊涉為押傳國寶使其子凝式曰大人

為唐宰相而國家至此不可謂之無過盍辭之涉大

駭曰汝滅吾族神色為之不寧者數日涉又懲白馬

之禍喪其良心甘入六臣之列凝式痛其父失節托

于心疾歷五代十二君佯狂不仕亦賢乎哉

魏王裒嵇紹其父死于非命裒之父儀以為司馬昭

安東司馬之故因語言受害裒為之終身不西向而

坐紹之父康以魏臣鍾會譖之于昭昭方謀篡魏陰

忌之以故而及誅紹乃仕于晉武之世至為惠帝盡

節而死紹之事親視王裒遠矣溫公通鑒猶取其蕩

陰之忠蓋不足道也

東谷贅言孝子忠臣代固有之惟子能合父心惟臣

能合君心者為難能也蓋有之矣不多見也是故執

友窮乏濟以麥舟范忠宣公之心即父之心也河東

未平不望使相曹武惠王之心即君之心也

耄余雜識伍員為父復讎鞭平王之尸于父則孝矣

而以臣讎君不可也夫員始事吳以讎楚繼敗越以

報吳員于時盍一死以下報伍奢于地下是死于父

猶死楚也孰與伏屬鏤之劍以死是死吳也即不死

而為蠡之去可也然蠡可去員不可去員去楚而歸

吳今去吳而他適也其孰與之惟有死之道而已矣

狂夫之言夜間與客飲茶客問曰事君事親同乎余

曰不同陸績懷橘奉母便謂之孝子丁晉公獻大龍

團茶蔡君謨獻小龍團茶歐陽公驚曰君謨士人也

何至作此事錢惟演獻洛下牡丹東坡詩云洛陽相

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推此則事君事親必有

分矣客曰此論殆為近來獻納與礦稅發也余不答

長者言名利壞人三尺童子皆知之但好名之過使

人不復顧君父世有妨親命以潔身訕朝廷以賣直

者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筆疇大抵與奸邪之人言論當以忠君孝父平坦可

行者言之慎毋以古今權謀智計啟其不正之心

遒徇編孝者所以事親大學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天

地間有此奇文字

君臣部雜錄

禮記禮運君臣相正國之肥也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晏子曰君人執信臣人執共忠

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昭公二十六年晏子曰君令臣共禮也君令而不違

臣共而不貳禮之善物也

孝經廣要道章敬其君則臣悅

管子宙合篇夫天地一險一易若鼓之有揨擿擋則

擊天地萬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左操五音右執五

味此言君臣之分也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勞

故立于右夫五音不同聲而能調此言君之所出令

無妄也而無所不順順而令行政成五味不同物而

能和此言臣之所任力無妄也而無所不得得而力

務財多故君出令正其國而無齊其欲一其愛而無

獨與是王施而無私則海內來賓矣臣任力同其忠

而無爭其利不失其事而無有其名分敬而無妒則

夫婦和勉矣君失音則風律必流流則亂敗臣離味

則百姓不養百姓不養則眾散亡君臣各能其分則

國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法法篇凡人君之德行威嚴非獨能盡賢于人也曰

人君也故從而貴之不敢論其德行之高卑有故為

其殺生急于司命也富人貧人使人相畜也貴人賤

人使人相臣也人主操此六者以畜其臣人臣望此

六者以事其君君臣之會六者謂之謀六者在臣期

年臣不忠君不能奪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奪故

春秋之際臣有囗其君子有囗其父者得此六者而

君父不智也

君臣篇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為人臣

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道不明則受令者疑

權度不一則修義者惑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

能匡則百姓之與閑猶揭表而令之止也是故能象

其道于國家加之于百姓而足以飾官化下者明君

也能上盡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義從令者

忠臣也上惠其道下敦其業上下相希若望參表則

邪者可知也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禮一設而不更此謂三

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職之人臣之事也君

失其道無以有其國臣失其事無以有其位然則上

之畜下不妄而下之事上不虛矣上之畜下不妄則

所出法制度者明也下之事上不虛則循義從令者

審也上明下審上下同德代相序也君不失其威下

不曠其產而莫相德也是以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

守節義禮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則百姓上歸親

于主而下盡力于農矣故曰君明相信五官肅士廉

農愚商工愿則上下體而外內別也民性因而三族

制也夫為人君者蔭德于人者也為人臣者仰生于

上者也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為人臣者受任

而處之以教布政有均民足于產則國家豐矣以勞

受祿則民不幸生刑罰不頗則下無怨心名正分明

則民不惑于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導民也是故道德

出于君制令傳于相事業程于官百姓之力也胥令

而動者也是故君人也者無貴如其言人臣也者無

愛如其力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畢矣是故主畫之

相守之相畫之官守之官畫之民役之則又有符節

印璽典法策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滅奸偽之術

也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上之道也專意一心守職

而不勞下之事也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

不任為人臣者上共專于上則人主失威是故有道

之君正其德以囗民而不言智能聰明智能聰明者

下之職也所以用智能聰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

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復合為一

體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則不公矣

人君不公常惠于賞而不忍于刑是國無法也治國

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則

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納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順

事治國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于聰明而善人舉奸

偽誅視聽者眾也是以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

諸生之職者也選賢論材而待之以法舉而得其人

坐而取其福不可勝收也官不勝任囗走而奉其敗

事不可勝救也而國未嘗乏于勝任之士上之明適

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審知勝任之臣者也故曰主

道得賢材遂百姓治治亂在主而已矣故曰主身者

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

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是

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為上而

矯悖也為下而勝逆也國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十

主民者失其紀也是故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

失之謂道道德定而民有軌矣有道之君者善明設

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無道之君既已設法則舍法

而行私者也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

私以為公公道不違則是私道不違者也行公道而

托其私焉寖久而不知奸心得無積乎奸心之積也

其大者有侵逼殺上之禍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德不立而國無常法也主德不

立則婦人能食其意國無常法則大臣敢侵其勢大

臣假于女之能以規主情婦人嬖寵假于男之知以

援外權于是乎外夫人危太子兵亂內作以召外寇

此危君之征也

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則眾不敢逾軌而行

矣下有五橫以揆其官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朝

有定度衡儀以尊主位衣服緷絻盡有法度則君體

法而立矣君據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順

上而成俗著久而為常犯俗離教者眾共奸之則為

上者佚矣天子出令于天下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

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

順矣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

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從順獨逆從正獨辟此猶夜

有求而得火也奸偽之人無所伏矣此先王之所以

一民心也是故天子有善讓德于天諸侯有善慶之

于天子大夫有善納之于君民有善本于父慶之于

長老此道法之所從來是治本也是故歲一言者君

也時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

業以待令者庶人也是故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間

聽其言于君臣之義而官論其德能而待之大夫比

宮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為常具以給之相總要者

官謀士量實義美匡請所疑而君發其明府之法瑞

以稽之立三階之上南面而受要是以上有余日而

官勝其任時令不淫而百姓肅給唯此上有法制下

有分職也

四稱篇桓公問于管子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諸侯

四鄰之義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

鑒焉管子對曰夷吾之所能與所不能盡在君所矣

君胡有辱令桓公又問曰仲父寡人幼弱惛愚不通

四鄰諸侯之義仲父不當盡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

吾亦鑒焉管子對曰夷吾聞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

之君敬其山川宗廟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

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圣人在前貞廉在

側競稱于義上下皆飾形正明察四時不貸民亦不

憂五谷蕃殖外內均和諸侯臣伏國家安寧不用兵

革受其幣帛以懷其德昭受其令以為法式此亦可

謂昔者有道之君也桓公曰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

語我昔者有道之君矣不富盡語我昔者無道之君

乎吾亦鑒焉管子對曰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既

宮職美道又何以聞惡為桓公曰是何言邪以緣

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緣素吾何以知其善也仲

父已語我其善而不語我其惡吾豈知善之為善也

管子對曰夷吾聞之于徐伯曰昔者無道之君大其

宮室高其臺榭良臣不使讒賊是舍有家不治借人

為圖政令不善墨墨若夜辟若野獸無所朝處不修

天道不鑒四方有家不治辟若生狂眾所怨詛希不

滅亡進其諛優繁其鐘鼓流于博塞戲其工瞽誅其

良臣敖其婦女獠獵畢弋暴遇諸父馳騁無度戲樂

笑語式政既輮刑罰則烈內削其民以為攻伐辟猶

漏釜豈能無竭此亦可謂昔者無道之君矣桓公曰

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語我昔者有道之君與昔者

無道之君矣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臣乎吾

以焉管子對曰夷吾聞之徐伯曰昔者有道之臣

委質為臣不賓事左右君知則仕不知則已若有事

必圖國家遍其發揮循其祖德辯其順逆推育賢人

讒慝不作事君有義使下有禮貴賤相親若兄若弟

忠于國家上下得體居處則思義語言則謀謨動作

則事居國則富處軍則克臨難據事雖死不悔近君

為拂遠君為輔義以與交廉以與處臨官則治酒食

則慈不謗其君不毀其辭君若有過進諫不疑君若

有憂則臣服之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臣矣桓公曰

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語我昔者有道之臣矣不當

盡語我昔者無道之臣乎吾亦鑒焉管子對曰夷吾

聞之于徐伯曰昔者無道之臣委質為臣賓事左右

執說以進不蘄亡己遂進不退假寵鬻貴尊其貨賄

卑其爵位進曰輔之退曰不可以敗其君皆曰非我

不仁群處以攻賢者見賢若貨見賤若過食于貨賄

競于酒食不與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

讒賊與斗不彌人爭唯趣人詔湛湎于酒行義不從

不修先故變易國常擅創為令迷惑其君生奪之政

保貴寵矜遷損善士捕援貨人入則乘等出則黨駢

貨賄相入酒食相親俱亂其君君若有過各奉其身

此亦謂昔者無道之臣桓公曰善哉

明法解人主者擅生殺處威勢操令行禁止之柄以

御其群臣此主道也人臣者處卑賤奉主令守本任

治分職此臣道也故主行臣道則亂臣行主道則危

故上下無分君臣共道亂之本也故明法曰君臣共

道則亂

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勢也故威勢在下則主制

于臣威勢在上則臣制于主夫蔽主者非塞其門守

其戶也然而令不行禁不止所欲不得者失其威勢

也故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敬法政獨出于主則

天下服德故威勢分于臣則令不行法政出于臣則

民不聽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勢獨在于主而不與

臣共法政獨制于主而不從臣出故明法曰威不兩

錯政不二門

制群臣擅生殺主之分也縣令仰制臣之分也威勢

尊顯主之分也卑賤畏敬臣之分也令行禁止主之

分也奉法聽從臣之分也故君臣相與高下之處也

如天之與地也其分畫之不同也如白之與黑也故

君臣之間明別則主尊臣卑如此則下之從上也如

響之應聲臣之法主也如影之隨形故上令而下應

主行而臣從以令則行以禁則止以求則得此之謂

易治故明法曰君臣之間明別則易治

晏子問上篇景公問晏子曰為君身尊民安為臣事

治身滎難乎易乎晏子對曰易公曰何若對曰為君

節養其余以顧民則君尊而民安為臣忠信而無逾

職業則事治而身榮公又問為君何行則危為臣何

行則廢晏子對曰為君厚藉斂而托之為民進讒諛

而托之用賢遠公正而托之不順君行此三者則危

為臣比周以求進逾職業防下隱利而求多從君不

陳過而求親人臣行此三者則廢故明君不以邪觀

民守則而不虧立法儀而不犯茍有所求于民而不

以身害之是故刑政安于下民心固于上故察士不

比周而進不為茍而求言無陰陽行無內外順則進

否則退不與上行邪是以進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景公問晏子曰臣之報其君何以晏子對曰臣雖不

知必務報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則順其令逢無道

之君則爭其不義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

擇君而事之

景公問晏子曰臨國囗民所患何也晏子對曰所患

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

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無忠而不信無信而不忠者

是故君臣同欲而百姓無怨也

鄧析子君有三累臣有四責何謂三累親所信一累

也以名取士二累也近故疏親三累也何謂四責受

重賞而無功一責也居大位而不治二責也為理而

不平三責也寬以御軍陳而奔北四責也君無三累

臣無四責可為安國家也

荀子王霸篇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則外賢而

偏舉人臣則爭職而妒賢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

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園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

上下主執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

任數篇古之王者其所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術也

為者臣道也為則擾矣因則靜矣

韓子功名篇至治之國君若桴臣若鼓

春秋孔演圖正氣為帝間氣為臣

孔叢子對魏王篇魏王問何如可謂大臣子高答曰

大臣者事成主裁其賞事敗臣執其咎主任之而無

疑臣當之而勿避君總其美臣行其義然則君不猜

于臣臣不隱于君故動無過計舉無敗事是以臣主

并各有得也

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君雖不量于臣臣不可不量

于其君是故君擇臣而使之臣擇君而事之有道順

命無道橫命晏平仲之行也

淮南子主術訓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育如神虛

無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論是

而處當為事先倡守職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

異道則治同道則亂各得其宜處其當則上下有以

相使也夫人主之聽治也虛心而弱意清明而不暗

是故群臣輻輳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者

則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國之道明矣人

主所任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所

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亂故一舉

而不當終身傷得失之道權要在主是故繩正于上

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緣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誠正

則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則邪人得志

忠者隱蔽矣

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體離

車輿之安而手失駟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

也是故輿馬不調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

不能以為治也

說山訓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干谷上求楫而下

致船上言若絲下言若綸上有一善下有二譽上有

三衰下有九殺

繆稱訓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美枝葉茂者未

之聞也

董子上臣事君以人中臣事君以身下臣事君以貨

春秋繁露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高

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藏其形所以

為神見其光所以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見明

者天之行也故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內深藏所

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群賢所以為受成乃

不自勞于事所以為尊也泛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

所以為仁也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

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不自動而相者導進

口不自言而擯者贊辭心不自慮而群臣效當故莫

見其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為人

臣者法地之道暴其形出其情以示人高下險易堅

要剛柔肥臞美惡累可就財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

而財也為人臣者比地貴信而悉見其情于主主亦

得而財之故王道威而不失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

見其短長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猶地之竭竟其情

也故其形宜可得而財也

潛夫論明忠篇人君之稱莫大于明人臣之譽莫美

于忠此二德者古來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繼踵忠

不萬全者非必愚暗不逮而惡名揚也所道求之非

其道之爾夫明據下起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斷

金能如此者兩譽俱具要在于明操法術自握權秉

而已矣所謂術者使下不得欺也所謂權者使勢不

得亂也術誠明則雖萬里之外幽冥之內不得不求

囗權誠用則遠近親囗貴賤賢愚無不歸心矣周室

之末則不然離其術而舍其權怠于己而恃于人是

以公卿不思忠百僚不盡力君王孤蔽于上兆黎冤

亂于下故遂衰微侵奪而不振也夫帝王者其利重

矣其威大矣徒懸重利足以勸善徒設嚴威可以懲

奸乃張重利以誘民操大威以驅之則舉世之人可

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湯火而不難豈云但率之以共

治而不宜哉若鷹也然獵夫御之猶使終日奮擊而

不敢怠豈有人臣而不可使盡力者乎詩云伐柯伐

柯其則不遠夫神明之術其在君身而忽之故令臣

鉗口結舌而不敢言此耳目所以蔽塞聰明所以不

得也制下之權日陳君前而君釋之故令君臣懈弛

而背朝此威德所以不照而功名所以不建也詩云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敖敖夫惻隱人

皆有之是故耳聞啼號之音無不為之慘凄悲懷而

傷心者目見危殆之事無不為之惻怛驚而赴救之

者君臣義重行路禮輕過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

貧非貴而猶若此則又況于北面稱臣被寵者乎是

故進忠扶危者賢不肖之所共愿也誠皆愿之而行

違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言而身敗爾歷

觀古來愛君憂主敢言之臣治勢一成君自不能亂

也況臣下乎法術不明而賞罰不必者雖曰號令然

勢自亂亂勢一成君自不能治也況臣下乎是故勢

治者雖委之不亂勢亂者雖勤之不治也堯舜恭己

無為而有余勢治也胡亥王莽馳騖勢亂也故曰善

者求之于勢弗責于人是以明王審法度而布教令

不行私以欺法不黷教以辱命故臣下敬其言而奉

其禁竭其心而稱其職此由法術明而威權任也夫

術之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余有余故

能兼四海而照幽明權之為勢也健悍以大不待貴

賤操之者重重故能奪主威而順當也是以明君未

嘗示人術而借下權也孔子曰可與權是故圣人顯

諸仁藏諸用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然后致其治而成

其功功業囗于民美譽傳于世然后君乃得稱明臣

乃得稱忠此所謂明據下作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

利斷金也

申鑒雜言或問致治之要君乎曰兩立哉非天地不

生物非君臣不成治首之者天地也統之者君臣也

哉先王之道致訓焉故亡斯須之間而違道矣昔有

上致圣由教戒因輔弼欽順四鄰故檢柙之臣不虛

于側禮度之典不曠于目先哲之言不輟于身非義

之道不宣于心是邪僻之氣末由入也

有間

有入之者矣是故僻志萌則僻事作僻事作則正塞

正塞則公正亦末由入也矣不任不愛謂之公惟公

是從謂之明齊桓公中材也永能成功業由有異焉

者矣妾媵盈宮非無愛幸也群臣盈朝非無親近也

然外則管仲射己衛姬色妾非愛也任之也然后知

非賢不可任非智不可從也夫此之舉弘矣哉膏肓

純白二豎不生茲謂心寧省闥清凈嬖孽不生茲謂

政平夫膏肓近心而處厄針之不達藥之不中攻之

不可二豎藏焉是謂篤患故治身治國者唯是之畏

人主之患常立于二難之間在上而國家不治難也

治國家則必勤身苦思矯情以從道難也有難之難

暗主取之無難之難明主居之大臣之患常立于二

罪之間在職而不盡忠直之道罪也盡忠直之道焉

則必矯上拂下罪也有罪之罪邪臣由之無罪之罪

忠臣置之人臣之義不曰吾君能矣不我須也言無

補也而不盡忠不曰吾君不能矣不我識也言無益

也而不盡忠必竭其誠明其道盡其義斯已而已矣

不已則奉身以退臣道也故君臣有異無乖有怨無

憾有屈無辱人臣有三罪一曰導非二曰阿失三曰

尸寵以非引上謂之導從上之非謂之阿見非不言

謂之尸導臣誅阿臣刑尸臣絀進忠有三術一曰防

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

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下不鉗口

上不塞耳則可有聞矣有鉗之鉗猶可解也無鉗之

鉗難矣哉有塞之塞猶可除也無塞之塞其甚矣

或曰在上有屈乎曰在上者以義申以義屈高祖雖

能申威于秦項而屈于商山四公光武能申于莽而

屈于強項令明帝能申令于天下而屈于鍾離尚書

若秦二世之申欲而非笑唐虞若定陶傅太后之申

意而怨于鄭是謂不屈不然則趙氏不亡而秦無愆

尤故人主以義申以義屈也喜如春陽怒如秋霜威

如雷霆之震惠若雨露之降沛然莫能御也

或問人君人臣之戒曰莫非戒也請問其要曰君戒

專欲臣戒專利患之甚矣

原本

缺五字

城重譯而獻珍非

寶也腹心之人匐匍而獻善寶之至矣故明王慎內

守除外寇而重內寶云從于龍風從于虎鳳儀于韶

麟集于孔應也出于此應于彼善則祥祥則福否則

眚眚則咎故君子應之

鹽鐵論君篤愛臣盡力上下交讓而天下平

說文君者尊也臣者牽也心常牽于君也

黃憲外史夫君者大臣之表也故明主有擊壤之歌

則大臣有輿人之誦上有畫一之諺則下有五囗之

謠此表樹而影必從者也

抱樸子官理篇夫君猶器也臣猶物也器小物大不

能相受矣

文中子問易篇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君失于上

則臣補于下臣諫于下則君從于上此王道所以不

跌也

兩同書君者舟也臣者水也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臣

能輔君亦能危君是以三杰用而漢興六卿強而晉

滅陶朱在而越霸田氏盛而齊亡雖任使之同而成

敗尤異也

鹿門隱書不以堯舜之心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

周公之心為臣者具臣也

吹劍錄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雖不

君臣不可不臣何至如此不如賈誼云主上遇其臣

如犬馬彼將犬馬自待劉公摯亦云謂人以犬馬彼

將以犬馬自為

林下偶談堯典有君道焉猶易之干也舜典有臣道

焉猶易之坤也詩周南召南亦然

冊府元龜良臣之于君也有股肱之喻有腹心之寄

故存則倚任沒則追思此哲王之所同也漢氏而下

乃有懷其勛烈念其才德形于震悼發乎喟嘆以至

申命文學頌其畫像親枉輿駕臨其館舍或裒述其

懿范或存記其讜言稱詠發于章句赗賻越于彝等

逮夫罷宴停樂驚食流涕靡涓日而發哀遙望車而

增慟極云亡殄瘁之痛深慭遺予之嗟斯足以篤

愛賢之心厚同體之義者傳所謂聽鼓鼙琴瑟而必

有所思焉其是之謂矣

夫琴瑟是聽君子有志義之思卿佐或虧元首有股

肱之痛君臣之道不亦重乎粵若天歷余分鼎峙立

國宋齊而下互專霸業必有良士勤宣令圖或經武

以著能或緯俗而底績及夫守節死義先時物故竭

誠率職奄忽淪謝是用震悼上心悲涕斯集形于嗟

嘆發乎言諭乃至撤去盛食具乃素服托深辭干文

誄攄哀興于風什躬設祖奠親臨吊祭易徽名而表

行加異數以報功賜予便蕃追囗優渥諒非德侔咸

一情敦終始者疇克以當之哉

傳曰禮大臣則不眩蓋夫勛德之重位望尊顯既注

意而屬任又改容而體貌斯哲王之懿范也至有虛

懷宴見前席咨訪或尊以官呼或異其禮數亦有告

歸謝病加渥縟之賜引年上綬進優崇之秩寵靈煥

赫度越彝等皆所以眷待舊老褒顯純懿厚股肱之

禮增堂陛之峻者也非夫茂功懿行雋臣碩望其何

以當之哉

漁樵對問樵者謂漁者曰國家之興亡與夫才之邪

正則固得聞命矣然則何不擇其人而用之漁者曰

擇臣者君也擇君者臣也賢愚各從其類而為奈何

有堯舜之君必有堯舜之臣有桀紂之君必有桀紂

之臣堯舜之臣生于桀紂之世猶桀紂之臣生于堯

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

西疇常言君臣相與謀謨各由其心之相契而入文

帝天資渾厚聞張釋之長者之言而悅景帝資稟不

及而晁錯術數之說得以投之故以德化民克成刑

錯之風以智馭物循致七國之變一言契合治體以

分可不謹夫

文膾天下大器也有有此器者有負此器者君者有

此器者也臣者負此器者也匹夫有百金之器則必

擇其負擇其負故重其人

續志林漢高帝既定天下謂群臣曰運籌幃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

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

也君子曰知人善任使此帝王之略也夫以高帝之

雄姿大度而當其任使者又皆天下之才其得天下

不亦宜乎雖然高帝固善知人為可尚抑所以任使

之道則未免持駕御之術以束縛馳驟之蓋有無足

多者當韓信為治粟都尉蕭何數言其奇而高帝故

不用殆欲激之使亡爾既亡而追得之則信以為必

死矣反遽拜之為大將使其以任遇太重為過望效

死以酬恩不復叛而信遂謂漢遇我厚也此在其術

中而不知者也酈食其為漢謀撓楚欲立六國后高

帝非不知六國后不可立也而以問良是特以嘗其

心焉耳蓋良始惟為韓報仇又嘗說項梁立韓諸公

子橫成君成為王而己為韓司徒而后又自褒中去

漢而歸韓高帝恐良終為韓不為漢故因疑其謀以

嘗良豈果不知六國后不當立哉而子房固且力陳

其難以為不可此又在其術中而不知者也蕭何與

高帝同起事膺專任守關中漢廷諸臣功無與比盛

高帝恐其脫自驕以取禍故遣卒為衛又系之廷尉

以抑折之使自謹守以保令終非誠疑何也設誠疑

之則已以待韓彭者待之矣而何至自污以求免此

又在其術中而不知者也嗟乎三子者皆人杰然役

于高帝術中而皆不知而高帝既知三子之為人杰

矣乃徒以術御之不復知有忠信之為道君臣之際

其不俱可惜哉且吾聞之舜之于十二牧武王之于

十臣其君臣之相與無非忠信之道焉上以誠求下

下以誠事上元首股肱視同一體烏有所謂相持之

術哉嗚呼此古帝王之所以為盛也高帝非不得天

下也然其君臣之際如此其有愧于古帝王也夫

魏征嘗言于唐太宗曰愿陛下俾臣為良臣無俾臣

為忠臣也君子曰人臣委質以事君其義一也而以

為有良臣忠臣之異者則以其君有道無道有不同

焉耳人君有道人臣直道以事之而得明哲以保身

故謂之良臣君臣之名兩全而無失此處君臣之常

者也人君無道人臣不容于直道而殺身以殉之故

謂之忠臣君臣之名兩敗而不全此處君臣之變者

也是故有禹湯文武之為君則皋陶伊尹周召之流

因而為良臣有夏桀殷紂之為君則龍逢比干之流

因而為忠臣嗚呼使其君為桀紂而己為龍逢比干

之為此豈人臣之所愿乎宜乎魏征拳拳焉以為太

宗告也且三代而下受諫如太宗之為君盡諫如魏

征之為臣可謂各極其志無愧乎君明臣良者矣而

征猶為是言何哉嗚呼此政征之所為善諫者也征

之意以謂君有道則臣得為良臣君無道則臣必為

忠臣愿陛下為有道無為無道茍為無道則臣將必

為忠臣矣是殆欲繩其君使不得為無道云耳不然

則忠良雖異稱要皆美名而征亦何擇焉蓋征非為

其身謀實為其君計藉令其君以無道見丑于天下

后世而已獨以忠節聞孰與君都顯號臣荷美名而

臣主之善兩立也抑征之為是言蓋亦深知太宗之

足以為有道矣茍太宗果不足與為有道也則與龍

逢比干游于地下征其寧有貶哉幸而太宗力致貞

觀之治而終為有道之君雖征之所以諫之者非一

端安知非忠臣良臣之論有以啟之也雖然良臣未

始不為忠而忠臣未有不為良者也征之此言抑有

所矯而言之世有庸回之臣韋脂塞默惟以持祿固

位為務者將必坐視其君之昏愚暴戾而無所匡救

因據魏征良臣之言以為解卒致臣主有兩敗之禍

嗚呼此又征之罪人也哉

野航史話人主假少君之術以見所嬖者有矣無如

唐太宗假以見馬周真君臣知契千古一人也

寓簡人臣雖得君要須使人主尊敬而憚不可狎也

故言聽諫行而不敢忽汲長孺之于漢武帝魏鄭公

之于唐文皇正如此使其身得以親近而易之則其

言亦輕矣宮之奇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已

為敵國所料矣

稿簡贅筆阮嗣宗囗懷詩云周周尚銜羽蛩蛩亦念

饑周周鳥名垂頭屈尾飲于河則沒常銜鳥羽然后

得飲北有獸曰蛩蛩蛩蛩能擇美草距虛負之而走

以喻君臣相須而濟

書蕉宋君崇禮儒臣過于漢唐正史所遺有二其一

真宗臨楊礪之喪降輦步吊重其清介也其一富弼

母卒仁宗為之罷春宴雖三代令主不過此也其后

徽宗之于蔡京王黼南宋之待秦檜冑似道恩禮

倍此其前之如蕩子之交狎客后之則如弱主之畏

豪奴書之秪辱耳

賢奕王先生鏊曰上下交而其志同不交之弊未有

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刻章奏批答

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

地勢使然則莫若復內朝之法蓋天有三垣天子象

之正朝象太微也外朝象天下也內朝象紫微也自

古然矣國朝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奉天門即古之

外朝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則內朝之遺制乎洪武

永樂以來常奏對便殿今內朝無復臨御常朝之后

人臣無復進見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

是而積矣夫外朝以正上下之分內朝以通遠近之

情大臣或三日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

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

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

顏色而道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

前矣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济宁市| 伊吾县| 中宁县| 桃江县| 大宁县| 驻马店市| 新民市| 黄梅县| 囊谦县| 临泉县| 梓潼县| 乐亭县| 霍山县| 崇仁县| 老河口市| 盐池县| 娱乐| 视频| 屯留县| 衢州市| 新昌县| 广丰县| 宁安市| 长沙县| 罗江县| 青川县| 蒙阴县| 江源县| 桦南县| 汽车| 读书| 浪卡子县| 洛隆县| 饶平县| 兰溪市| 梁河县| 济宁市| 全州县| 商丘市|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