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總論

易經

干卦

彖曰干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

物萬國咸寧

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干道首出庶物

而萬匯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

道則萬國咸寧也

朱子曰首出庶物須是聰明

睿智高出庶物之上以君天下方得萬國咸寧也

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

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

而奉天時天且勿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大人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者合乎道也天

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跡也圣人先于天而天

同之后于天而能順天者合于道而已合于道則

人與鬼神豈能違也

湖胡氏曰天地日月四

時鬼神之所以為德為明為序為吉兇者同一道

也大人之與合亦合其道而已

臨卦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

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南軒張氏曰六五知臨者豈任察以為明挾暴

以為剛乎立大中之道使天下得以共行之而已

舜惟能用中于民此所以為大知也

離卦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繼明照于四方

大人觀離明相繼之象以世繼其明德照臨于

四方

平庵項氏曰繼明如言圣繼圣

書經

虞書大禹謨

曰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禹言君而不敢易其為君之道臣而不敢易其

為臣之職夙夜祗懼各務盡其所當為者則其政

事乃能修治而無邪慝下民自然觀感速化于善

而有不容已者矣

帝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

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

可愛非君乎可畏非民乎眾非君則何所奉戴

君非民則誰與守邦欽哉言不可不敬也可愿凡

可愿欲者皆善也人君當謹其所居之位敬修其

所可愿欲者也

皋陶謨

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言天子當以勤儉率諸侯不可以逸欲導之也

陳氏雅言曰知萬幾之可畏則必兢業以圖之

而不至于以逸欲教之矣知天工之可畏則必擇

人以居而不至于以非才曠庶官矣

商書太甲下

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

毋安厥位而思其危

周書無逸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

所猶處所也君子以無逸為所動靜食息無不

在是焉作輟則非所謂所也

禮記

禮運

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

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

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

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

而患其生

君者正身修德而為臣民之所則效者也非則

效人者也臣民之所奉養也非奉養人者也臣民

之所服事也非服事人者也君而則人則是身不

足以為人所取則而反取則于人非立于無過之

地者矣君而養人則一人之身豈能供億兆人之

食必不足矣君而事人則降尊以事卑為失位矣

惟百姓者則君以自治其身所謂文武興則民好

善也養君以自安謂竭力供賦稅則有耕食鑿飲

之安也事君以自顯謂竭忠盡職則有錫爵之榮

也禮教通達而名分不逾故人皆慕守義而死恥

不義而生也

經解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

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圣禮義

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升車

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

事得其序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

四國此之謂也發號出令而民悅謂之和上下相親

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

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

而無其器則不成

荀子

君道

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盤圓而水圓君者

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則臣決楚莊王好細腰故廷

有餓人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故

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

不可得也民之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

可得也

徐干中論

務本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詳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其

近物而暗于遠圖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也

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夫詳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謂

耳聽乎絲竹歌謠之和目視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給

乎辨慧切對之辭心通乎短言小說之文手習乎射

御書數之巧體騖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者觀之足

以盡人之心學之足以動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教也

非有小才小智則亦不能為也是故能為之者莫不

自悅乎其事而無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夫居南

面之尊秉生殺之權者其勢固足以勝人也而加以

勝人之能懷是己之心雖敢犯之者乎以匹夫行之

猶莫之敢規也而況人君哉故罪惡若山而己不見

也謗聲若雷而己不聞也豈不甚矣乎夫小事者味

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驗而遠數者難效非大

明君子則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

乎所淡眩于所易而不能反于所難是以治君世寡

而亂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務者其在大道遠數乎

大道遠數者仁足以覆幬群生惠足以撫養百姓明

足以照見四方智足以統理萬物權足以變應無端

義足以阜生財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禍

亂詳于聽受而審于官人達于興廢之原通于安危

之分如此則君道畢矣夫人君非無治為也失所先

后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輕重圣人之異乎人者無他

焉蓋如此而已矣春秋外傳曰國君者服寵以為美

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又詩陳文王

之德曰惟此文王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時克

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比于文王其

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心能制義曰度德政應

和曰貊照監四方曰明施勤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

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囗服曰順擇善而從曰比經

緯天地曰文如此則為九德之美何技藝之尚哉今

使人君視如離婁聰如師曠御如王良射如夷羿書

如史籀計如隸首走追駟馬力折門鍵有此六者可

謂善于有司之職矣何益于治乎無此六者可謂乏

于有司之職矣何增于亂乎

朱子大全集

己酉擬上封事

具位臣朱熹敢拜手稽首言曰臣竊惟皇帝陛下有

聰明睿智之資有孝友溫恭之德有寬仁博愛之度

有神武不殺之威養德春宮垂二十年一旦受命慈

皇親傳大寶龍飛虎變御極當天凡在覆載之間稍

稍有血氣之屬莫不延頸舉踵觀德聽風而臣適逢

斯時首蒙趨召且辱賜對得近日月之光感幸之深

其敢無說以效愚忠之一二蓋臣聞古之圣賢窮理

盡性備道全德其所施為雖無不中于義理然猶未

嘗少有自足之心是其平居所以摻存省察而致其

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之功者固無一念之間斷及其

身之所履有大變革則又必因是而有以大警動于

其心焉所以謹初始而重自新也伊尹之告太甲曰

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又曰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

厥德召公之戒成王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

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歷年知今我初服肆惟

王其疾敬德蓋深以是而望于其君其意亦已切矣

今者陛下自儲貳而履至尊由監撫而專聽斷其為

身之變革孰有大于此者則凡所以警動其心而謹

始自新者計已無所不用其極矣而臣之愚猶竊有

懼焉者誠恐萬分有一所以警動自新之目或未悉

舉則釁孽之萌將有作于眇綿之間出于防慮之外

者是以輒忘囗賤而妄以平日私憂過計之所及者

深為陛下籌之則若講學以正心若修身以齊家若

遠便嬖以近忠直若抑私恩以抗公道若明義理以

絕神奸若擇師傅以輔皇儲若精選任以明體統若

振紀綱以厲風俗若節財用以固邦本凡是皆陛下

所當警動自新而不可一有闕焉者也臣不勝犬馬

愛君憂國之誠輒敢事為之說而昧死地獻謹條其

事于左

其一所謂講學以正心者臣聞天下之事其本在于

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

則天下之事無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則天下之事

無有不邪如表端而影直源濁而流污其理有必然

者是以古先哲王欲明其德于天下者莫不一以正

心為本然本心之善其體至微而利欲之攻不勝其

眾嘗試驗之一日之間聲色臭味游衍馳驅土木之

華貨利之殖雜進于前日新月盛其間心體湛然善

端呈露之時蓋絕無而僅有也茍非講學之功有以

開明其心而不迷于是非邪正之所在又必信其理

之在我而不可以須臾離焉則亦何以得此心之正

勝利欲之私而應事物無窮之變乎然所謂學則又

有邪正之別焉味圣賢之言以求義理之當察古今

之變以驗得失之幾而必反之身以踐其實者學之

正也涉獵記誦而以雜博相高割裂裝綴而以華靡

相勝反之身則無實措之事則無當者學之邪也學

之正而心有不正者鮮矣學之邪而心有不邪者亦

鮮矣故講學雖所以為正心之要而學之邪正其系

于所行之得失而不可不審者又如此易曰正其本

萬物理差之毫厘繆以千里惟圣明之留意焉則天

下幸甚

其二所謂修身以齊家者臣聞天下之本在國國之

本在家故人主之家齊則天下無不治人主之家不

齊則未有能治其天下者也是以三代之盛圣賢之

君能修其政者莫不本于齊家蓋男正位乎外女正

位乎內而夫婦之別嚴者家之齊也妻齊體于上妾

接承于下而嫡庶之分定者家之齊也采有德戒聲

色近嚴敬遠技能者家之齊也內言不出外言不入

苞苴不達請謁不行者家之齊也然閨門之內恩常

掩義是以雖英雄之才尚有困于酒色溺于情愛而

不能自克者茍非正心修身動由禮義使之有以服

吾之德而畏我之威則亦何以正其宮壸杜其請托

檢其姻戚而防禍亂之萌哉書曰牝雞之晨惟家之

索傳曰福之興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捆

內惟圣明之留意焉則天下幸甚

其三所謂遠便嬖以近忠直者臣聞蓬生麻中不扶

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故賈誼之言曰習與正人

居之不能無正猶生長于齊之地不能不齊言也習

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

不楚言也是以古之圣賢欲修身以治人者必遠便

嬖以近忠直蓋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熏蕕之

不相入小人進則君子必退君子親則小人必囗未

有可以兼收并蓄而不相害者也能審乎此以定取

舍則其見聞之益董陶之助所以謹邪僻之防安義

理之習者自不能已而其舉措刑賞所以施于外者

必無偏陂之失一有不審則不惟其妄行請托竊弄

威權有以害我之政事而其導諛熏染使人不自知

覺而與之俱化則其害我之本心正性又有不可勝

言者然而止輩其類不同蓋有本出下流不知禮義

而稍通文墨者亦有服儒衣冠叨竊科第而實全無

行檢者是皆國家之大賊人主之大蜮茍非心正身

修有以灼見其情狀如臭惡之可惡則亦何以遠之

而來忠直之士望德業之成乎諸葛亮有言親賢臣

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

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

痛恨于威靈也本朝大儒程頤在元佑間嘗進言于

朝以為人主當使一日之中親賢士大夫之時多親

宦官宮妾之時少則可以涵養氣質熏陶德性此皆

切至之言也然后主不能用亮之言故卒以黃皓陳

祗而亡其國元佑大臣亦不能白用頤說故紹圣元

符之禍至今言之猶可哀痛前事不遠惟圣明之留

意焉則天下幸甚

其四所謂抑私恩以抗公道者臣聞天無私覆地無

私載日月無私照故王者奉三無私以勞于天下則

兼臨博愛廓然大公而天下之人莫不心悅而誠服

儻于其間復以新舊而為親囗則其偏黨之情褊狹

之度固已使人憪然有不服之心而其好惡取舍又

必不能中于義理甚則至于沮謀敗國妨德亂政而

其害有不可勝言者蓋左右廝役橫加官賞宮府寮

屬例得褒遷固不問前例之是非而或者又不問其

有無此固舊事之失而不可以不正況今又有蚤懷

奸心預自憑結者又將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而不顧

其仰累于圣德妒賢嫉能御下蔽上而不憂其有害

于圣政也茍不有以深抑私情痛加屏絕則何以明

公道而服眾心革宿弊而防后患乎唐太宗之責龐

相壽曰我昔為王為一府作主今為天子為四海作

主為四海作主不可偏與一府恩澤若復令爾重位

必使為善者皆不用心正為此也又況有國家者當

存遠慮若漢高祖之戮丁公我太祖之薄王溥此其

深識雄斷皆可以為后圣法惟圣明之留意焉則天

下幸甚

其五所謂明義理以絕神奸者臣聞天有顯道厥類

惟彰作善者降之百祥作不善者降之百殃是以人

之禍福皆其自取未有不為善而諂禱得福者也未

有不為惡而以守正得禍者也而況帝王之生實受

天命以為郊廟社稷神人之主茍能修德行政康濟

兆民則災害之去何待于禳福祿之來何待于禱如

其反此則獲罪于天人怨神怒雖欲辟惡鬼以來貞

人亦無所益又況先王制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報

本享親皆有常典牲器時日皆有常度明有禮樂幽

有鬼神一理貫通初無間隔茍禮之所不載即神之

所不享是以祭非其鬼即為淫祀淫祀無福經有明

文非故設此以禁之乃其理之自然不可得而易也

其或恍惚之間如有影響乃是心無所主妄有憂疑

遂為巫祝妖人乘間投隙以逞其奸欺誑惑之術既

行則其為禍又將無所不至古今以此坐致亂亡者

何可勝數其監蓋亦非遠茍非致精學問以明性命

之理使此心洞然無所疑惑當有即有當無即無則

亦何據以秉禮執法而絕妖妄之原乎先王之政執

左道以亂政假鬼神以疑眾者皆必誅而不以聽其

慮深矣然傳有之明于天地之性者不可惑以神怪

明于萬物之情者不可罔以非類則其為妄蓋亦不

甚難察惟圣明之留意焉則天下幸甚

其六所謂擇師傅以輔皇儲者臣聞賈誼作保傅傳

其言有曰天下之命系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諭

教與選左右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太子正而天

下定矣此天下之至言萬世不可易之定論也至論

所以教諭之方則必以孝仁禮義為本而其條目之

詳則至于容貌詞氣之微衣服器用之細纖悉曲折

皆有法度一有過失則史書之策宰撤其膳而又必

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瞽詩史書工誦箴

諫士傳民語必使至于化與心成中道若性而猶不

敢怠焉其選左右之法則有三公之尊有三少之親

有道有翼有弼有丞上之必得周公太公召公史佚

之流乃勝其任下之猶必取于孝弟博聞有道術者

不幸一有邪人廁乎其間則必逐而去之是以太子

朝夕所與居處出入左右前后無非正人而未嘗見

一惡行此三代之君所以有道之長至于累數百年

而不失其天下也當誼之時固已病于此法之不備

然考孝昭之詔則猶知誦習誼之所言而有以不忘

乎先王之意降而及于近世則帝王所以教子之法

益囗略矣蓋其所以教者不過記誦書札之工而未

嘗開以仁孝禮義之習至于容貌詞氣衣服器用則

雖極于邪侈而未嘗有以裁之也寮屬具員而無保

傅之嚴講讀備禮而無箴規之益至于朝夕所與出

入居處而親密無間者則不過宦官近習掃除趨走

之流而已夫以帝王之世當傳付之統上有宗廟社

稷之重下有四海烝民之生前有祖宗垂創之難后

有子孫長久之計而所以輔養之具囗略如此是猶

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而委之衢路之側盜賊之

沖也豈不危哉詩曰豐水有武王豈不仕貽厥孫

謀以燕翼子惟圣明之留意焉則天下幸甚

其七所謂精選任以明體統者臣聞人主以論相為

職宰相以正君為職二者各得其職然后體統正而

朝廷尊天下之政必出于一而無多門之弊茍當論

相者求其適己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愛而不取其

可畏則人主失其職矣當正君者不以獻可替否為

事而以趨和承意為能不以經世宰物為心而以容

身固寵為術則宰相失其職矣二者交失其職是以

體統不正綱紀不立而左右近習皆得以竊弄威權

賣官鬻獄使政體日亂國勢日卑雖有非常之禍伏

于冥冥之中而上恬下嬉亦莫知以為慮者是可不

察其所以然者而反之以去其所以用而審其所將

用者乎選之以其能正己而可畏則必有以得自重

之士而吾所以任之不得不重任之既重則彼得以

盡其獻可替否之志而行其經世宰物之心而又公

選天下直諒敢言之士使為臺諫給舍以參其議論

使吾腹心耳目之寄常在于賢士大夫而不在于群

小陟罰臧否之柄常在于廊廟而不出于私門如此

而主威不立國勢不強綱維不舉刑政不清民力不

裕軍政不修者臣不信也書曰成王畏相語曰和臣

不忠且以唐太宗之聰明英特號為身兼將相然猶

必使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施行蓋謂

理勢之當然有不可得而易者惟圣明之留意焉則

天下幸甚

其八所謂振綱紀以厲風俗者臣聞四海之廣兆民

至眾人各有意欲行其私而善為治者乃能總攝而

整齊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

則以先有綱紀以持之于上而后風俗以驅之于下

也何謂綱紀辨賢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賞

罰之施也何謂風俗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為皆

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然綱紀之所以振則以宰

執秉持而不敢失臺諫補察而無所私人主又以其

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臨之是以賢者必上

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而萬事之統

無所缺也綱紀既振則天下之人自將各自矜奮更

相勸勉以去惡而從善蓋不待黜陟刑賞一一加于

其身而禮義之風廉恥之俗已丕變矣惟至公之道

不行于上是以宰執臺諫有不得人黜陟刑賞多出

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于靡然不知名節行檢之可

貴而唯阿諛軟熟奔競交結之為務一有端言正色

于其間則群譏眾排必使無所容于斯世而后已此

其形勢如將傾之屋輪奐丹癯雖未覺其有變于外

而材木之心已皆蠹朽腐爛而不可復支持矣茍非

斷自圣志灑濯其心而有以太警敕之使小大之臣

各舉其職以明黜陟以信賞罰則何以振已頹之綱

紀而厲已壞之風俗乎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賈誼嘗為漢文誦之而曰使管

子而愚人也則可使管子而少知治體是豈可不為

寒心也哉二子之言明白深切非虛語者惟圣明之

留意焉則天下幸甚

其九所謂節財用以固邦本者臣聞先圣之言治國

而有節用愛人之說蓋國家財用皆出于民如有不

節而用度有闕則橫賦暴斂必將有及于民者雖有

愛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澤矣是以將愛人者必先節

用此不易之理也國家承五季之弊祖宗創業之初

日不暇給未及大為經制故其所以取于民者比之

前代已為過厚重以熙豐變法頗有增加而建炎以

來地削兵多權宜科須又復數倍供輸日久民力已

殫而間者諸路上供多入內帑是致戶部經費不足

遂廢祖宗破分之法而上供歲額必取十分登足而

后已期限迫促科責嚴峻監司州縣更相督迫唯務

自寬己責何暇更察民情捶撻號呼有使人不忍聞

者而州縣歲入多作上供起發則又于額外巧作名

色夤緣刻剝此民力之所以大窮也計其所以至此

雖云多是贍軍然內自京師外達郡邑上自宮禁下

至胥徒無名浮費亦豈無可省者竊計若能還內帑

之入于版曹復破分之法于諸路然后大計中外冗

費之可省者悉從廢罷則亦豈不能少有所濟而又

擇將帥核軍籍汰浮食廣屯田因時制宜大為分別

則供軍不貲之費庶幾亦可減節而民力之寬于是

始可議矣此其事體至大而綱目叢細類非一言之

可盡今亦未暇盡為陛下言之惟圣明留意其本如

上八者而后圖之則天下幸甚

性理大全

君道

程子曰君道以至誠仁愛為本又曰大要以正心窒

欲求賢育才為先又曰人主當防未萌之欲

君道以人心悅服為本

君道在稽古正學明善惡之歸辨忠邪之分曉然趨

道之至正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夫義理不先定

則多聽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則守善而或移必也以

圣人之訓為先當從以先王之治為必可法不為后

世駁雜之政所牽滯不為流俗因循之論所遷改信

道極于篤自知極于明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必期致

治如三代之隆而后已也然患嘗生于忽微而志亦

戒乎漸習故古之人君雖從容燕閑必有誦訓箴諫

左右前后罔非正人輔成德業誠能尊禮老成訪求

儒學之士不必勞以官職俾日親便坐講論道義又

博延俊彥陪侍法從朝夕延見講磨治體則睿知益

明王猷允塞矣

人君欲附天下當顯明其道誠意以待物恕己以及

人發政施仁使四海蒙其惠澤可也若乃暴其小惠

違道干譽欲致天下之親己則其道狹矣古之圣王

所以能化奸宄為良善綏仇敵為臣子者由勿之絕

也茍非舍弘之道而與己異者一皆棄絕之不幾于

棄天下以仇君子乎故圣人無棄物王者重絕人

元城劉氏曰昔之圣人深居九重以謂竭其聰明猶

不足以盡天下之聞見遂以耳目之任付之臺諫之

官而臺諫之論每以天下公議為主公議之所是臺

諫必是之公議之所非臺諫必非之人君所以不出

戶庭而四海九州之遠物無遁情者用此道也

龜山楊氏曰人君所以御其臣只有一個名分不可

易名分既正上下自定雖有幼沖之主在上而臣下

不亂若以智籠臣下智有時乎困焉則彼不為用矣

問或謂人主之權當自主持是否曰不為臣下奪其

威柄此固是也書稱湯曰用人惟己而孟子亦曰見

賢焉然后用之則人君之權豈可為人所分然孟子

之論用人去人殺人雖不聽左右諸大夫之毀譽亦

不聽國人之公因國人之公是非吾從而察之必有

見焉而后行如此則權常在我矣若初無所見姑信

己意為之亦必終為人所惑不能固執矣

上蔡謝氏曰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有內圣之德必

有外王之業其所以存心一言以蔽之曰公而已

華陽范氏曰人君以一人之身而御四海之廣應萬

務之眾茍不以至誠與賢而役其獨智以先天下則

耳目心志之所及者其能幾何是故人君必清心以

蒞之虛己以待之如鑒之明如水之止則物至而不

能罔矣夫權衡設而不可欺以輕重者惟其平也繩

墨設而不可欺以曲直者唯其正也我以其正彼以

其邪我以其直彼以其佞何患乎邪之不察佞之不

辨一為不誠則心且蔽矣邪正何能辨乎是故鑒垢

則物不能察也水動則形不能見也己不明故也且

待物以誠猶恐其不動也況不誠而能動物乎

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朝廷者四方之極也非至公

無以絕天下之私非至正無以止天下之邪人君一

不正其心則無以正萬事茍以術御下是自行詐也

何以禁臣下之欺乎是以術行而欺愈多智用而心

愈勞蓋以詐勝詐未有能相一者也禮曰王中心無

為也以守至正夫惟正不可得而欺欺則不容于誅

矣豈不約而易守哉

鼉錯有言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親事此本刑

名之言也豈足以知帝王之道哉然而后世或稽其

說以諛人主至使為上者行有司之事宰相失職天

下不治由其臣不學之過也夫人主任一相一相舉

賢才賢者各引其類豈不易而有成功乎是故上不

可代其下下不可勤其上若為上而親有司之事豈

獨治天下不可為也一縣亦不可為也奚獨一縣也

一家亦不可為也

致堂胡氏曰夫以違拂對順從則有恭與不恭之別

以恣肆對儆戒則有樂與不樂之殊惟聰明睿知之

君則知違拂之為恭而順從之為大不恭也知儆戒

之可樂而恣肆之有大不樂也

五峰胡氏曰人皆生于父父道本乎天謂人皆天之

子可乎曰不可天道至大至正者也王道至大至正

奉行天道乃可謂之天之子也

養天下而享天下之謂君先天下而后天下之謂君

反是者有國危國有天下危天下

人君不可不知干道不知干道是不知君道也君道

如何曰天行健人君不可頃刻忘其君天下之心也

如天之行一息或不繼則天道壞矣

天下有三大大本也大幾也大法也大本一心也大

幾萬變也大法三綱也有大本然后可以有天下見

大幾然后可以取天下行大法然后可以理天下是

故君克以天下自任則皇天上帝付畀以天下矣君

以從古列圣之盛德大業自期則天下仁人爭輔之

矣君以保養天下為事而不自奉養則天下黎民趨

戴之矣上得天心中得圣賢心下得兆民心夫是之

謂一心心一天下一矣天下之變無窮也其大幾有

四一曰救弊之幾二曰用人之幾三曰應敵之幾四

曰行師之幾幾之來也變動不測莫可先圖必寂然

不動然后能應也其大法有三一曰君臣之法二曰

父子之法三曰夫婦之法夫婦有法然后家道正父

子有法然后人道久君臣有法然后天地泰天地泰

者禮樂之所以興也禮樂興然后賞罰中而庶民安

人君盡下則聰明開而萬里之遠親于囗席偏信則

亂昏而父子夫婦之間有遠于萬里者矣人君欲救

偏信之禍莫先于窮理莫要于寡欲窮理寡欲交相

發者矣

天下有二難以道義服人難難在我也以勢力服人

難難在人也由道義而不舍禁勢力而不行則人心

服而天下安

天下之臣有三有好功名而輕爵祿之臣是人也名

得功成而止矣有貪爵祿而昧功名之臣是人也必

忘其性命矣有由道義而行之臣是人也爵祿功名

得之不以為重失之不以為輕顧吾道義如何耳君

天下臨百官是三臣者雜然并進為人君者烏乎知

而進退之孟子曰君仁莫不仁

義理群生之性也義行而理明則群生歸仰矣敬愛

兆民之心也敬立而愛施則人心誠敬矣感應鬼神

之情性也誠則能動而鬼神來格矣

豫章羅氏曰祖宗法度不可廢德澤不可恃廢法度

則變亂之事起恃德澤則驕佚之心生自古德澤最

厚莫若堯舜向使子孫可恃則堯舜必傳其子至于

法度則莫若周家之最明向使子孫世守則歷年至

今猶存可也

朱子曰天下之綱紀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

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后紀綱有所系而立君

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遠小人講明義理之歸閉

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天子至尊無上其居處則內有六寢六宮外有三朝

五門其嬪御侍衛飲食衣服貨賄之官皆領于冢宰

其冕弁車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領于宗伯

有師以道之教訓有傅以傅其德義有保以保其身

體有師氏以媺詔之有保氏以諫其惡前有疑后有

丞左有輔右有弼其侍御仆從罔非正人以旦夕承

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在

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訓誦之諫

居寢有囗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燕居有工師之

誦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

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

之不幸而至于有過則又有爭臣七人面列廷爭以

正救之蓋所以養之之備至于如此是以恭己南面

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而貌之恭足以作肅言之從足

以作乂視之明足以作哲聽之聰足以作謀思之睿

足以作圣然后能以八柄馭群臣八統馭萬民而賞

無不慶刑無不威遠無不至邇無不服傅說所謂奉

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

逸豫惟以亂民武王所謂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

父母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

寵綏四方箕子所謂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

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董子所謂正

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

萬民以正四方者正謂此也

一念之萌則必謹而察之此為天理耶為人欲耶果

天理也則敬以擴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閉果人欲也

則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滯推而至于言語動

作之間用人處事之際無不以是裁之知其為是而

行之則行之惟恐其不力而不當憂其力之過也知

其為非而去之則去之惟恐其不果而不當憂其果

之甚也知其為賢而用之則任之惟恐其不專聚之

惟恐其不眾而不當憂其為黨也知其為不肖而退

之則退之惟恐其不速去之惟恐其不盡而不當憂

其有偏也如此則圣心洞然中外融徹無一毫之私

欲得以介乎其間而天下之事將為所欲為無不如

志矣

天下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而無一不本于人主

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則天下之事

無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則天下之事無一得

由于正蓋不惟其賞之所勸刑之所威各隨所向勢

有不能自已者而其觀感之間風動神速又有甚焉

是以人主以眇然之身居深宮之中其心之邪正若

不可得而窺者而其符驗之著于外者常若十目所

視十手所指而不可掩此大舜所以有惟精惟一之

戒孔子所以有克己復禮之云皆所以正吾此心而

為天下萬事之本也此心既正則視明聽聰周旋中

禮而身無不正是以所行無過不及而能執其中雖

以天下之大而無一人不歸吾之仁者然邪正之驗

著于外者莫先于家人而次及于左右然后有以達

于朝廷而及于天下焉若宮闈之內端莊齊肅后妃

有關雎之德后宮無盛色之譏貫魚順序而無一人

敢恃恩私以亂典常納賄賂而行請謁此則家之正

也退朝之后從容燕息貴戚近臣攜仆奄尹陪侍左

右各恭其職而上憚不惡之嚴下謹載盆之戒無一

人敢通內外竊威福招權市寵以紊朝政此則左右

之正也內自禁省外徹朝廷二者之間洞然無有毫

發私邪之間然后發號施令群聽不疑進賢退奸眾

志咸服紀綱得以振而無侵撓之患政事得以修而

無阿私之失此所以朝廷百官六軍萬民無敢不出

于正而治道畢也心一不正則是數者固無從而得

其正是數者一有不正而曰心正則亦安有是理哉

是以古先圣王兢兢業業持守此心雖在紛華波動

之中幽獨得肆之地而所以精之一之克之復之如

對神明如臨淵谷未嘗敢有須臾之怠然猶恐其隱

微之間或有差失而不自知也是以建師保之官以

自開明列諫諍之職以自規正而凡其飲食酒漿衣

服次舍器用財賄與夫宦官宮妾之政無一不領于

冢宰之官使其左右前后一動一靜無不制以有司

之法而無纖芥之隙瞬息之頃得以隱其毫發之私

蓋雖以一人之尊深居九重之邃而懔然常若立乎

宗廟之中朝廷之上此先王之治所以由內及外自

微至著精粹純白無少瑕翳而其遺風余烈尤可以

為后世法程也

人主當務聰明之實而不可求聰明之名信任大臣

日與圖事反復辨論以求至當之歸此聰明之實也

偏聽左右輕信其言此聰明之名也務其實者今雖

未明久必通悟務其名者或一時可以動觀聽然

中實未明愈久而愈暗矣二者之間所差毫厘而其

得失則有大相遠者

講學所以明理而導之于前定計所以養氣而督之

于后任賢所以修政而經緯乎其中天下之事無出

乎此者矣

問圣人兼三才而兩之曰上至天下至地中間是人

塞于兩間者無非此理雖是圣人出來左提右挈原

始要終無非欲人有以全此理而不失其本然之性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只是為此道理所以作個

君師以輔相裁成左右民使各全其秉彝之良而不

失其本然之善而已故圣人以其先得諸身者與民

共之只是為一個道理

南軒張氏曰人主尢不可孤立堯舜明四目達四聰

通天下為一身若紂則為獨夫矣

漢武謂多欲不宜君國子民此言極是既是多欲豈

可使之君國子民武帝雖能言此他卻亦自多欲然

此言不可以人廢

西山真氏曰知父母之心者可以知天心知人君之

道者可以知天道蓋父母之于子也鞠育而遂字之

仁也鞭樸而教戒之亦仁也君之于臣也爵賞以褒

勸之仁也刑罰以聳礪之亦仁也天佑民而作之君

其愛之深望之切無異親之于子君之于臣也故君

德無愧則天為之喜而祥瑞生焉君德有闕則天示

之譴而災異形焉災祥雖異所以勉其為善一也天

之愛君如此為人君者其可不以天之心為心乎

鶴山魏氏曰古之人君以天位為至艱至危如履虎

尾如蹈春冰如恫乃身是故師氏司朝仆臣正位

太史奉諱工師誦詩御瞽幾聲巫史后先卜筮左右

人主無一時可縱弛也虞賓在位三恪助祭夏士在

庭殷士在廟仇民在甸夷隸在門人主無一事不戒

懼也蟲飛而會盈日出而視朝朝退而路寢聽政日

中而考政夕而糾虔天刑日入而潔奉粢盛然后即

安人主無一刻可暇逸也后妃御見有度應門擊柝

鼓人上堂女史授環彤管記過人主無一息可肆欲

也夫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而自朝至昃兢兢

業業居內之日少居外之時多蓋所以養壽命之源

保身以保民也豈惟可以保民雖子孫千億亦自此

始自秦人蕩滅古制為人上者深居穆清而受事于

婦寺出令于房闥四方文書非囗御之臣不得上聞

千數百年以來相尋一轍于是宦官外戚女寵嬖幸

代操政柄人主僅擁虛器以寄于民上其接士大夫

不過視朝數刻之外凡以傷生伐性者必陳于前豈

惟乖政事之原抑以傷壽命之本身不得康嗣不得

蕃凡以是耳

魯齋許氏曰民生有欲無主乃亂上天眷命作之君

師必予之聰明剛斷之資重厚包容之量使首出庶

物表正萬邦此蓋天以至難任之非予之可安之地

而娛之也堯舜以來圣帝明王莫不兢兢業業小心

畏慎日中不暇未明求衣誠知天之所畀至難之任

初不可以易心處也知其為難而以難處則難或可

易不知為難而以易處則他日之難有不可為者矣

孔子謂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則其說所由來

遠矣

人君不患出言之難而患踐言之難知踐言之難則

其出言不容不慎矣昔劉安世見司馬溫公問盡心

行己之要可以終身行之者公曰其誠乎劉公問行

之何先公曰自不妄語始劉公初甚易之及退而

括平日之所行與凡所言自相掣肘矛盾者多矣力

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應遇事坦然

常有余裕夫劉安世一士人也所交者一家之親一

鄉之眾同列之臣不過數十百人而止耳然以言行

相較尤有自相掣肘矛盾者況夫天下之大兆民之

眾事有萬變日有萬幾而人君以一身一心囗酢之

欲言之無失豈易能哉故有昔之所言而今日不記

者今之所命而后日自違者可否異同紛更變易紀

綱不得布法度不得立臣下雖欲黽勉而無所持循

徒汨沒于瑣碎之中卒于無補況因之為弊者又日

新月盛而不可遏在下之人疑惑驚眩且議其無法

無信一至于此也此無他至難之地不以難處而以

易處之故也茍從古者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凡一

事之來一言之發必求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不牽

于愛不蔽于憎不因于喜不激于怒虛心端意熟思

而審處之雖有不中者蓋鮮矣奈何為人上者多樂

舒肆為人臣者多事容悅容悅本無私也私心盛則

不畏人矣舒肆本為欲也欲心熾則不畏天矣以不

畏天之心與不畏人之心惑合無間則所務者皆快

心事耳快心則口欲言而言身欲動而動又豈肯兢

兢業業以修身為本一言一事熟思而審處之乎此

人君踐言之難所以又難于天下之人也

人君處億兆之上所操者予奪進退賞罰生殺之權

不幸見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其害可勝既耶人君

惟無喜怒也有喜怒則贊其喜以市恩鼓其怒以張

勢人君惟無愛憎也有愛憎則假其愛以濟私藉其

憎以復怨甚至本無喜也誑之使喜本無怒也激之

使怒本不足愛也強譽之使愛本無可憎也強短之

使憎若是則進者未必為君子退者未必為小人予

之者或無功而奪之者或有功也以至賞之罰之生

之殺之鮮有得其正者人君不悟日在欺中方仗若

曹擿發細隱以防天下之欺欺而至此欺尚可防耶

大抵人君以知人為貴以用人為急用得其人則無

事于防矣既不出此則所近者爭進之人耳好利之

人耳無恥之人耳彼挾詐用術千蹊萬徑以蠱君心

于此欲防其欺雖堯舜不能也

為人君止于仁天地之心仁而已矣

為你推薦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睹鞒切┦聝骸窞槲覀兘庾x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成何體統全2冊(熱播動漫《成何體統》原著)
會員

超人氣作家七英俊腦洞力作!腦洞奇詭的反套路宮廷文,反轉到后一刻!穿進網文小說,成為暴君的枕邊人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經過簡單的計算,庾晚音得出結論:自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個全員惡人的故事里,她想殺出一條血路,就得當最大的那個惡人,先幫助暴君干死端王,然后再干死暴君,直接當女帝。可當她見到了暴君,仔細琢磨他一言一行中那一絲詭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終于忍不住試探道:“Howareyou?”夏侯澹沉默良久,眼眶一紅。“I'mfine,andyou?”

七英俊 5.2萬讀過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 class=
會員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此茖沤z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烽火戲諸侯 13.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义区| 瑞安市| 封丘县| 凤庆县| 崇仁县| 三河市| 文登市| 夹江县| 黔东| 五莲县| 广元市| 阿克陶县| 额济纳旗| 如皋市| 微山县| 蓝田县| 丹阳市| 调兵山市| 自贡市| 东山县| 高密市| 高密市| 甘南县| 广宗县| 磐石市| 东城区| 勐海县| 廉江市| 泗阳县| 磴口县| 阿克| 博兴县| 汾西县| 防城港市| 湖州市| 交城县| 乐昌市| 林口县| 丁青县| 许昌县|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