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鳳山縣(道光二年刊)

戶口人丁項下

人丁三千四百九十六丁(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外加康熙三十、三十五、四十、四十五、五十等年編審增出人丁五百八十二丁(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人丁四千七十八丁,共征銀一千九百四十一兩一錢二分八厘。內除雍正九年奉文割歸臺灣縣人丁八百九十七丁,共銀四百二十六兩九錢七分二厘;又收回臺灣縣撥歸本縣人丁一百一十九丁,共征銀五十六兩六錢四分四厘:實在人丁三千三百丁,共征銀一千五百七十兩八錢。續于乾隆元年「欽奉上諭事」案內,奉旨:『臺灣人丁悉照內地之例,每丁征銀二錢,以乾隆元年為始,永為定例。欽遵』;飭行遵照在案。今每丁征銀二錢,減免銀九百一十兩八錢,實征銀六百六十兩。又為「據實陳奏等事」案內,乾隆十二年將臺屬通郡丁銀勻入通郡田畝,應加勻丁銀七十九兩二錢一分四厘。二共征勻丁銀七百三十九兩二錢一分四厘,遵照部行勻入田園內征收。內于「欽奉上諭事」案內,乾隆十五年被水沖陷田園,奉文自十八年為始,豁免勻征人丁無征銀七兩六錢七分七厘;又于乾隆二十六年,奉文豁免乾隆二十四年被水沖陷下則田園無征勻丁銀六錢六厘外,實征銀七百三十兩九錢三分一厘。

外八社土番并歸本縣番丁四千三百四十五丁口,內除年老疾番、少男子番、老番婦七百五十三丁口豁免丁米外,實派征男女番三千五百九十二丁口。內教冊、公廨番丁九十七丁,每丁征米一石,共征米九十七石;壯番一千三百九十五丁,每丁征米一石七斗,共征米二千三百七十一石五斗;少壯番二百五十六丁,每丁征米一石三斗,共征米三百三十二石八斗;壯番婦一千八百四十四口,每口征米一石,共征米一千八百四十四石:案為「請溥格外皇恩等事」案內,奉準豁免訖。以上八社土番人丁共征米二千八百一石三斗,折粟五千六百二石六斗。內于乾隆二年奉文減免番丁每粟一石折銀三錢六分,共銀二千一十六兩九錢三分六厘。內查番丁一千七百四十八丁,每丁征銀二錢,共減免銀一千六百六十七兩三錢三分六厘,實征銀三百四十九兩六錢。

以上二項人丁,共實征銀一千八十兩五錢三分一厘。

民田地畝項下

原額:官民田園五千四十八甲六分八毫三絲六忽。內:上則田一千八百四甲三分八厘七毫五絲六忽,每甲征粟八石八斗,共征粟一萬五千八百七十八石六斗一升五勺。內除雍正九年奉文撥歸臺灣縣田并乾隆二年缺額水沖坍陷田共五十五甲五分三毫一絲七微七纖二沙七塵二埃七秒二漠,共無征粟四百八十八石四斗二升七合三勺;又除乾隆四十三年被水沖陷豁免田一十甲五分九厘九毫,共無征粟九十三石二斗七升一合二勺:實田一千七百三十八甲二分八厘五毫四絲五忽二微二纖七沙二塵二秒八漠,共征粟一萬五千二百九十六石九斗一升二合。中則田一百八十七甲二分二厘六毫二絲一忽,每甲征粟七石四斗,共征粟一千三百八十五石四斗七升四合。內除雍正九年奉文撥歸臺灣縣田并乾隆二年缺額水沖坍陷田共三十三甲九分四毫二絲五忽,共無征粟二百五十石八斗九升一合五勺;實田一百五十三甲三分二厘一毫九絲六忽,共征粟一千一百三十四石五斗八升二合五勺。下則田六百八十六甲八分八厘三毫四忽,每甲征粟五石五斗,共征粟三千七百七十七石八斗五升六合七勺。內除雍正九年奉文撥歸臺灣縣田并乾隆二年缺額水沖坍陷田共八十九甲三分九厘八毫九絲三忽,共無征粟四百九十一石六斗九升四合一勺;乾隆十五年被水沖陷田一十甲四分六厘五毫八絲二忽七微九纖,共無征粟五十七石五斗六升二合一勺:實田五百八十七甲一厘八毫二絲八忽二微一纖,共征粟三千二百二十八石六斗五勺:上則園七百三十八甲九分一厘一毫一絲五忽,每甲征粟五石,共征粟三千六百九十四石五斗五升五合八勺。內除雍正九年奉文撥歸臺灣縣園六十甲六分四厘五毫六絲七忽二微,共〔減〕征粟三百三石二斗二升八合四勺;實園六百七十八甲二分六厘五毫四絲七忽八微,共征粟三千三百九十一石三斗二升七合四勺;中則園二百二十九甲二分一厘五毫六絲四忽,每甲征粟四石,共征粟九百一十六石八斗六升二合六勺。內除雍正九年奉文撥歸臺灣縣園并乾隆二年缺額水沖坍陷園共九十七甲三分一厘六毫五絲,共無征粟三百八十九石二斗六升六合:乾隆十五年被水沖陷園一甲四分二厘四毫五絲,共無征粟五石六斗九升八合;實園一百三十甲四分七厘四毫六絲四忽,共征粟五百二十一石八斗九升八合六勺。下則園一千四百一甲九分八厘四毫七絲六忽,每甲征粟二石四斗,共征粟三千三百六十四石七斗六升三合四勺。內除雍正九年奉文撥歸臺灣縣園并乾隆二年缺額水沖坍陷園四百七十五甲八分三厘七絲六微三纖三沙七塵三埃三秒三漠,共無征粟一千一百四十一石九斗九升三合七勺;乾隆十五年被水沖陷園三十六甲九分九厘五毫五絲,共無征粟八十八石七斗八升九合二勺;又除乾隆二十六年奉文豁免乾隆二十四年被水沖陷下則園九甲七分八厘一毫七絲九忽七微二纖七沙二塵七埃二秒八漠,共無征粟二十三石四斗七升六合三勺:實園八百七十九甲三分七厘七毫七絲五忽六微三纖八沙九塵九埃三秒九漠,共征粟二千一百一十石五斗四合二勺。

外康熙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三、六十一并雍正元、二、六、七、九、十、十二等年召募里民報墾田園六千六百五甲七分六厘五毫八絲二忽,又田園二十九頃一十八畝九分六厘(每甲征粟不等),共征粟二萬三百一石七斗八升八合七勺。內除雍正六、七、八年里民首墾田園,奉文以雍正九年為始,準照同安縣則例化甲為畝征輸,計少征粟二千六百五十八石二斗九升三合九勺外,應征粟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三石四斗九升四合八勺。內除撥歸臺灣縣新墾下則園二甲四分四厘七毫七絲六忽七微,共減征粟四石二斗一合九勺外,又乾隆十五年被水沖陷新升下則園五十甲一分七厘二毫六絲四忽三微,共無征粟八十六石一斗二升六合九勺,實田園六千五百五十三甲一分四厘五毫四絲一忽,又田園二十九頃一十八畝九分六厘,實征粟一萬七千五百五十三石一斗六升六合。

又雍正十三年并乾隆十二、十四、十五、十七等年勸墾、報墾、首墾,應于乾隆五、九、十二、十四、十五、十七等年起科各則田園八頃四十九畝四分九厘二毫六絲一(每畝征粟不等),共征粟一百三十五石二斗七升五合二勺。

又雍正九年奉文臺灣縣撥歸本縣田園七十八甲三分一厘二毫三絲九忽(每甲征粟不等),共征粟二百六十七石一斗八升七合九勺。內除雍正七年里民首墾田園,奉文以雍正九年為始,準照同安縣則例化甲為畝征輸,計少征粟七石六斗五升四合外,實征粟二百五十九石五斗三升三合九勺。

又乾隆十二年里民報墾,遵照上諭:定例旱園以十年起科,應于二十一年起科下則園一頃一十五畝八分六厘三毫,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六兩五錢九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一十八石八升一合一勺。

又乾隆二十三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田一頃九十七畝二分九厘四絲四忽七微,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分四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三十一石五斗三升九合一勺。

又乾隆二十四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田四十五頃七十三畝一分七毫,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二百六十三兩一錢八分二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七百三十一石六升二合。

又乾隆二十四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園七十九頃二十八畝八分五厘三毫一絲四忽三微三纖三沙三塵一埃四秒四漠,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四百四十五兩四錢四分三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一千二百三十七石三斗四升一合六勺。

又乾隆二十七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田八頃九十畝一分一厘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纖九沙九塵八埃八秒九漠,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五十一兩二錢二分六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一百四十二石二斗九升五合六勺。又下則園一十三甲六十四畝五厘六毫五絲二忽一微囗纖六埃四秒八漠,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七十六兩六錢三分三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二百一十二石八斗六升八合六勺。

又乾隆二十八年里民首墾起科下則田三頃九十八畝二分,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二十二兩九錢一分六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六十三石六斗五升六合七勺。

又乾隆二十八年里民首墾起科下則園七畝一分五厘,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四錢二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一斗一升五合八勺。

又乾隆三十一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田二頃三畝五分六毫四絲二忽六微六纖六沙六塵六埃五秒三漠,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一十一兩七錢一分二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三十二石五斗三升二合八勺。

又乾隆三十二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田五十五畝八分八厘,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三兩二錢一分六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八石九斗三升三合。

又乾隆四十二年被水沖陷,應于四十三年為始,豁免港西里下則園九頃三十七畝八分八厘二毫,每畝無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無征銀五十二兩六錢九分;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無征粟一百四十六石三斗六升一合七勺。

乾隆二十二、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五、五十、五十二、五十九等各年里民首報墾復額外溢出各則田園五頃七十畝五分一厘五毫五絲六微(每畝征粟不等),共征粟二千七百五十五石八斗九升六合五勺。

以上官民田園一萬七百九十八甲二分三絲六忽八微七纖六沙二塵六埃六秒七漠,又田園一百九十一頃三十五畝一分一厘二毫六絲四忽四微二纖四埃三秒四漠,共征粟四萬八千七百一十九石七斗六升一合四勺。內除雍正六、七、八等年里民首墾田園,奉文以雍正九年為始,準照同安縣則例化甲為畝征輸,計少征粟二千六百六十五石九斗四升七合九勺;內除雍正九年奉文撥歸臺灣縣管轄田園、雍正七年里民首墾園地,奉文以雍正九年為始,準照同安縣則例化甲為畝征輸,計少征粟一石六斗七升二合八勺外,實少征粟二千六百六十四石二斗七升五合一勺。實征粟四萬六千五十五石四斗八升六合三勺。

又嘉慶九年,匯題乾隆五十五年「勘辦埔地」案內,墾戶王浚明開墾月眉等莊下則田一百五十二甲二分五厘九毫二絲八忽五微六纖,應于本年升科,化甲為畝,每甲折一十一畝,共該田一十六頃七十四畝八分五厘二毫一絲四忽一微六纖,遵照奏定章程照同安縣下沙則例升科,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九十六兩三錢八分八厘。

附征雜項餉稅項下

番社四社,共征銀一百七十九兩二錢二分二厘。

港五所,除拋荒無人承贌一所,實港四所,共征銀一百八十九兩六錢七分四厘。

罟九張,每張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共征銀一百五兩八錢四分。

罾二張,每張征銀四兩二錢,共征銀八兩四錢。

〈罒上令下〉一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

縺八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四十七兩四分。

〈纟毫〉八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四十七兩四分。

泊二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

安平鎮渡船三十四只,共載梁頭九百八十九擔,每擔征銀七分七厘,共征銀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三厘。

采捕小船一百二十四只,共載梁頭二千四百四十擔,每擔征銀七分七厘,共征銀一百八十七兩九錢二厘。

采捕烏魚給旗九十二枝,每枝征銀一兩五分,共征銀九十六兩六錢。

蔗車一百二張半,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五百七十四兩。

山豬毛等十社土番認輸鹿皮折價銀四兩八錢。

加走山等一十八社生番認輸鹿皮折價銀八兩六錢四分。

貓仔一十九社生番認輸鹿皮折價銀九兩一錢二分。

南路蔡文莊番社一宅,征銀六兩。

石螺潭魚塭一口,征銀一十二兩。

大塭一所,征銀二百二十兩。

梁頭餉稅溢額銀一十一兩七錢七分九厘。又溢額粟一十三石折銀五兩二錢。

乾隆五十五年里民首報,應于本年起科,豎立糖廍一張,應征餉銀五兩六錢。

乾隆五十九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豎立糖廍一張,應征餉銀五兩六錢。

又嘉慶九年,匯題乾隆五十五年「勘辦埔地」案內,墾戶王浚明開墾,豎立糖廍一張半,應于本年升科,每張餉稅銀五兩六錢,共征銀八兩四錢。

以上雜餉,共征銀一千八百二十六兩六錢五分。

以上通縣應征丁口、田園正雜等項截至嘉慶二十四年分奏銷止,總共額征粟四萬六千五十五石四斗八升六合三勺,共征銀三千三兩五錢六分九厘。內坐編:

應支存留各款項下

一、應支經費項下銀九百九十一兩五錢七分三厘。內:

鳳山縣知縣俸銀四十五兩。門子二名、皂隸一十六名、馬快八名、轎傘扇夫七名、禁卒八名、庫子四名、斗級四名、民壯四十四名,共九十三名:工食銀五百七十六兩六錢。

添設下淡水縣丞一員,俸銀四十兩。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民壯八名,共一十四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八錢。

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

新編臺灣縣儒學教諭、訓導二員,原俸并加品俸銀八十兩。齋夫三名、門子三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膳夫二名,工食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

興隆里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隸二名,工食銀一十二兩四錢。

一、應支支發項下銀七百六十六兩七錢六分。內:

本縣圣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

春秋祭祀啟圣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厲等壇祠銀一百二十三兩二錢。又加關帝廟祭品銀一十八兩。嘉慶七年,奉文添給文昌祠祭品銀一十二兩。

鄉飲二次銀六兩。

習儀、拜賀、救護香燭銀六錢。

祈晴、禱雨、謝神香燭銀一兩二錢。

修理文廟、城隍、社稷、無祀等壇祠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分七厘。

存恤孤貧衣布、月糧銀二百六十一兩五錢六厘。內衣布奉文自乾隆十九年為始,均勻派給,比照原額之數應減少衣布銀六十二兩五錢二厘,實給銀一百九十九兩四厘。又加給孤貧口糧,除扣支該年小建外,實加給銀六十四兩一錢三分。

囚犯月糧銀二十兩。

興隆里巡檢司弓兵一十八名,工食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

縣前等一十二鋪鋪司兵共二十八名,工食銀一百九十七兩九錢四厘。

新中舉人花紅旗匾銀一兩三錢三分三厘。

會試舉人盤費銀三十兩。

進士花紅旗匾銀二兩。

縣學歲貢生員旗匾銀一兩二錢五分。

鳳山縣學廩生一十名,廩糧銀二十八兩九錢三分三厘。

嘉慶十六年,奉文添設鳳山縣學廩生五名,應支廩糧銀一十四兩四錢六分七厘。以上總共額編應支存留各款銀一千七百五十八兩三錢三分三厘。

應征起運項下

實征丁口、田園正雜餉稅等項共銀一千二百四十五兩二錢三分六厘。

實征粟四萬六千五十五石四斗八升六合三勺。

外官莊田園實征糖廍、蔗車銀九千七百一十五兩二錢八分二厘。內除乾隆十五年被水沖陷官莊田園,于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奉文,自乾隆十八年為始,豁免無征銀一百兩一錢五分六厘;又除乾隆二十六年奉文豁免乾隆二十四年被水沖陷官莊下則園無征銀二百九十七兩八錢三分二厘外,實征銀九千三百一十七兩二錢九分四厘。又加乾隆二十六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銀五兩二錢七分二厘,二共實征銀九千三百二十二兩五錢六分六厘。內除乾隆三十六年于「請申勸墾等事」案內匯題勘實豁免被水沖崩蔗園無征餉稅銀二百五十三兩四錢五分二厘外,實征銀九千六十九兩一錢一分四厘。內除乾隆四十二年于「請申勸墾等事」案內匯題勘實被水沖陷小竹橋里官莊蔗園,于乾隆四十三年為始,豁除無征餉銀四十九兩五錢三厘外,實征銀九千一十九兩六錢一分一厘。

嘉義縣(道光二年刊)

戶口人丁項下

原額:人丁四千一百六十四丁(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外加康熙三十、三十五、四十、四十五、五十等年編審增出人丁共二百六十丁,共人丁四千四百二十四丁,共征銀二千一百五兩八錢二分四厘。內除雍正九年奉文撥歸臺灣縣人丁四百六十九丁共征銀二百二十三兩二錢四分四厘外,實在人丁三千九百五十五丁,共征銀一千八百八十二兩五錢八分。續于乾隆元年「欽奉上諭事」案內,奉旨:『臺灣人丁悉照內地之例,每丁征銀二錢,以乾隆元年為始,永為定例。欽遵』;飭行遵照在案。今每丁征銀二錢,減免銀一千九十一兩五錢八分,實征銀七百九十一兩。外又「為據實陳奏等事」,乾隆十二年五月初九日奉準部咨行,令將臺屬通郡之丁銀勻入通郡之田畝等因;今按該縣實在丁銀、田園數目通勻科算,應加征勻丁銀二百四十四兩一錢三分六厘:二共征銀一千三十五兩一錢三分六厘。內除乾隆十五年被水沖陷田園,奉文自十八年為始,豁免勻征丁口無征銀五兩二錢九分七厘;又除嘉慶十年被水沖陷各則田園,無征勻丁銀四兩一錢九分五厘;又除嘉慶十一年被水沖陷,奉文豁免各則田園無征勻丁銀七兩四錢九分四厘外:實征丁口銀一千一十八兩一錢五分。

民田地畝項下

原額:官民田園四千七百三甲六分八厘四絲九忽一微七纖。內:上則田一十七甲二分四毫五絲七忽,每甲征粟八石八斗,共征粟一百五十一石四斗二勺。中則田九百二十七甲一分七厘五毫六絲六忽八微,每甲征粟七石四斗,共征粟六千八百六十一石九升九合九勺。內除康熙三十七年水災崩陷田九分,共無征粟六石六斗六升;又除嘉慶九年七月間被水沖陷,奉文自十一年為始,豁免民業舊額中則田二甲五分六厘,共無征供谷一十八石九斗四升四合:實田九百二十三甲七分一厘五毫六絲六忽八微,共征粟六千八百三十五石四斗九升五合九勺。下則田二十六甲五厘五毫九絲三忽八微,每甲征粟五石五斗,共征粟一百四十三石三斗七合七勺。內除康熙三十七年水災崩陷田一甲,共無征粟五石五斗;又除嘉慶九年七月間被水沖陷,奉文自十一年為始,豁免民業舊額下則田六甲八分五厘九毫,共無征供谷三十七石七升四合五勺:實田一十八甲一分九厘六毫九絲三忽八微,共征粟一百石八升三合二勺。上則園一千六百二十一甲五分三厘九毫八忽五微,每甲征粟五石,共征粟八千一百七石六斗九升五合四勺。內除康熙三十七年水災崩陷園二甲四分二厘三毫,共無征粟一十二石一斗一升五合;又除嘉慶九年七月間被水沖陷,奉文自十一年為始,豁免民業舊額上則園二十七甲二分四厘二絲二忽,共無征供谷一百三十六石二斗一合一勺:實園一千五百九十一甲八分七厘五毫八絲六忽五微,共征粟七千九百五十九石三斗七升九合三勺。中則園一千七百五十甲二分四厘七毫一絲七微,每甲征粟四石,共征粟七千石九斗八升八合四勺。內除康熙三十七年水災崩陷園一十六甲八分,共無征粟六十七石二斗;又除嘉慶十年被水沖陷豁免園四甲六分九厘一毫七絲七忽,共無征粟一十八石七斗六升七合一勺;又除嘉慶九年七月間被水沖陷,奉文自十一年為始,豁免民業舊額中則園二甲四分二厘四毫四絲四忽,共無征供谷九石六斗九升七合七勺:實園一千七百二十六甲三分三厘八絲九忽七微,共征粟六千九百五石三斗二升三合六勺。下則園三百六十一甲四分五厘八毫一絲二忽三微七纖,每甲征粟二石四斗,共征粟八百六十七石四斗九升九合五勺。內除康熙三十七年水災崩陷園一百三十九甲三分,共無征粟三百三十四石三斗二升;又除嘉慶十年被水沖陷豁免園四十甲九分二厘九毫八絲八忽,共無征粟九十八石二斗三升一合七勺;又除嘉慶九年七月間被水沖陷,奉文自十一年為始,豁免民業舊額下則園八十七甲二分三毫四絲五忽,共無征供谷二百九石二斗八升八合三勺:實園九十四甲二厘四毫七絲九忽三微七纖,共征粟二百二十五石六斗五升九合五勺。

外康熙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一、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七、五十八并雍正二、三、六、七、九等年召募里民報墾田園一萬二千二十甲八厘六毫五絲三忽八微二纖(每甲征粟不等),共征粟三萬四千二百五十八石九斗六升六合八勺。內除雍正三、九兩年撥歸臺灣縣田園并乾隆二年缺額坍陷田園共一千四百五十四甲二分八厘七毫二絲四忽四微一纖,共無征粟六千五十九石二斗六合;乾隆九、十五等年豁免水沖坍陷缺額田園共二百八十九甲二分九厘四毫四絲二忽八微,共無征粟八百一十石三斗四升六合二勺:實田園一萬二百七十六甲五分四毫八絲六忽六微一纖,共征粟二萬七千三百八十九石四斗一升四合六勺。

又雍正九、十三、乾隆十二、十五、十六、十九等年里民報墾、首墾,應于乾隆五、九、十二、十五、十六、十九等年起科各則田園三十四頃五十五畝二分五厘九毫七絲六忽六微二纖九沙二塵六埃三秒一漠(每畝征粟不等),共征粟五百三十九石四斗一升五合五勺。

又乾隆三十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園二頃三十五畝五分五厘三毫三絲四忽,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一十三兩二錢三分三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三十六石七斗五升九合四勺。

又乾隆三十一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園一頃四十一畝九分八毫八絲,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七兩九錢七分二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二十二石一斗四升五合七勺。

又乾隆三十二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田四頃八十二畝五分七厘,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二十七兩七錢七分二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距七十七石一斗四升四合二勺。又下則園一十三頃六畝九分一厘,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七十三兩四錢二分二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二百三石九斗五升六勺。

又乾隆三十四年于「請申勸墾等事」案內,匯題勘實豁免被水沖陷下則園二十二甲四分二厘二毫六絲九忽,每甲折一十一畝,共應園二頃四十六畝六分四厘九毫五絲九忽,每畝無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無征銀一十三兩八錢五分七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無征粟三十八石四斗九升一合。

又乾隆三十六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園九十一畝三分,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五兩一錢二分九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一十四石二斗四升七合九勺。

又乾隆四十一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田八十二畝一分四毫,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共征銀四兩七錢二分五厘;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一十三石一斗二升五合二勺。又下則園一畝六分二毫七絲,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九分;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二斗五升一勺。

又乾隆四十四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下則園一頃五畝三分八厘,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五兩九錢二分;每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共折征粟一十六石四斗四升五合一勺。

又嘉慶十年里民呈報被水沖壓、堪以挑復原田并改田為園,奉文自十一年為始,起科園二十一甲二分九厘一毫六絲五忽,共征粟三石三斗三升八合三勺。

又嘉慶十年里民呈報被水沖陷官莊、民業各則田園實難墾復,奉文自本年為始,準豁田二百五十四甲八分三厘四毫九絲二忽,共無征粟四百七十六石一斗三升六合三勺。

又嘉慶十年里民呈報被水沖陷抄封會匪楊文麟等名下九芎林莊等處田園水沖沙壓難以墾復,奉文自本年為始,準豁田一百一十五甲九厘六毫六絲五忽八微,共無征粟二十一石六斗四升五合九勺。

乾隆二十二、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五、五十、五十二、五十九等各年里民首報墾復起科額外溢出各則田園共二十二頃五十五畝二分五厘九絲一忽,共征粟二百九十二石五斗八合五勺。又里民呈報水沖沙壓豁免各則田園一百一十四甲二毫九絲三忽,共無征粟九十六石一斗六升九合五勺。

以上官民田園一萬四千一百六十二甲七分八厘八毫四忽九微八纖,又田園八十一頃五十七畝八分三厘九毫五絲一忽六微二纖九沙二塵六埃三秒一漠,共征粟五萬一百五十三石六斗四升四合一勺。內除雍正五、六、七、九年里民首墾田園,奉文以雍正九年為始,準照同安縣則例化甲為畝征輸,計少征粟二千九百四十八石五斗四升九合四勺外,實征粟四萬七千二百五石九升四合七勺。

附征雜項餉稅項下

番社一十社,共征銀二百一十六兩四錢。

港五所,共征銀三百五十一兩四錢五分九厘。

罾二張,每張征銀四兩二錢,共征銀八兩四錢。

〈囗上令下〉一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

縺五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二十九兩四錢。

〈纟袞〉二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

〈纟毫〉八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四十七兩四分。

船四十一只共載梁頭九百三十八擔,每擔征銀七分七厘,共征銀七十二兩二錢二分六厘。

蔗車一百五十六張,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八百六十六兩二錢九分一厘。

本鹿等四社生番認輸鹿皮折價銀一兩九錢二分。

含棲港魚塭二口,征銀一百兩。

蕭壟檳榔二十四宅,征銀六十兩。

笨港店四百一間,征銀二百兩五錢。

另瓦〈石屚〉磘五座,征銀一十二兩五錢。

菜園一所,征銀三兩。

梁頭餉稅溢額銀一百五十四兩四錢四分三厘。

糖廍二張半,共征銀一十四兩。

乾隆四十二年里民首報,應于本年起科豎立糖廍四張,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二十二兩四錢。

乾隆四十四年里民首報,應于本年起科豎立糖廍五張,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二十八兩。

乾隆五十七年里民首報,應于本年起科豎立糖廍一張,應征餉銀五兩六錢。

乾隆五十九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豎立糖廍半張,應征餉銀二兩八錢。

嘉慶三年里民首墾,應于本年起科豎立糖廍二張,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一十一兩二錢。

以上雜餉,共征廍銀二千二百二十五兩二錢一分九厘。內除嘉慶十年冊報被水沖陷各則田園,應于本年為始,豁除無征餉銀四兩一錢;又豁除無征番餉銀五兩八錢二分八厘,又豁除無征車餉銀一十一兩二錢外,實征雜項餉稅銀二千二百四兩九分一厘。

以上通縣應征人丁、田園正雜等項截至嘉慶二十四年分奏銷止,總共額征粟四萬七千二百五石九升四合七勺,共征銀三千二百二十二兩二錢四分一厘。內坐編:

應支存留各款項下

一、應支經費項下銀一千一百六十二兩二錢九分三厘。內:

嘉義縣知縣俸銀四十五兩。門子二名、皂隸一十六名、馬快八名、轎傘扇夫七名、禁卒八名、庫子四名、斗級四名、民壯四十四名,共九十三名:工食銀五百七十六兩六錢。

添設笨港縣丞一員,俸銀四十兩。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民壯八名,共一十四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八錢。

又乾隆五十三年奉文添設斗六門縣丞一員,俸銀四十兩。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民壯八名,共一十四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八錢。

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

新編嘉義縣儒學教諭、訓導二員,原俸并加品俸銀八十兩。齋夫三名、門子三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膳夫二名,工食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

佳里興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隸二名,工食銀一十二兩四錢。

添設斗六門巡檢改駐大武壟巡檢一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隸二名,工食銀一十二兩四錢。

一、應支支發項下銀八百六十五兩四錢四分六厘。內:

本縣圣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

春秋二祭啟圣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厲等壇祠銀一百二十三兩二錢。又加關帝廟祭品銀一十八兩。嘉慶七年,奉文添給文昌祠祭品銀一十二兩。

鄉飲二次銀六兩。

習儀、拜賀、救護香燭銀六錢。

祈晴、禱雨、謝神香燭銀一兩二錢。

修理文廟、城隍、社稷無祀等壇祠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分七厘。

存恤孤貧衣布、月糧銀二百兩四錢八分八厘。內衣布奉文自乾隆十九年為始,均勻派給,比照原額之數應減少衣布銀四十七兩九錢一分八厘,實給銀一百五十二兩五錢七分。又加給孤貧口糧,除扣支該年小建外,實給銀四十九兩一錢六分八厘。

囚犯月糧銀二十兩。

佳里興巡檢司弓兵一十八名,工食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

添設斗六門巡檢改駐大武壟巡檢司弓兵一十八名,工食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

本縣鋪新港、目加溜灣、麻豆、佳里興、茅港尾、大路邊、赤山仔、新〈日國〉、倒路〈口國〉、嘉義山、打貓、他里霧、侯悶、柴里、東螺共一十五鋪司兵共四十六名,工食銀三百二十五兩一錢二分八厘。

新中舉人花紅旗匾銀一兩三分三厘。

會試舉人盤纏銀三十兩。

進土花幣旗匾銀二兩。

縣學歲貢生員旗匾銀一兩二錢五分。

嘉義縣學廩生一十名,廩糧銀二十八兩九錢三分三厘。

嘉慶十六年,奉文添設嘉義縣學廩生五名,應支廩糧銀一十四兩四錢六分七厘。以上總共額編應支存留各款銀二千二十七兩七錢三分九厘。

應征起運項下

實征人丁、田園正雜等項共銀一千一百九十四兩五錢二厘。

實征粟四萬七千二百零五石九升四合七勺。

外官莊田園實征糖、粟銀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五兩二厘。內除乾隆十五年被水沖陷官莊田園,于乾隆二十年十月十八日奉文,自十八年為始,豁免無征銀一百二十一兩九錢七分六厘外,實征銀一萬八千五百七十三兩二分六厘。內除嘉慶十年于「請申勸墾等事」案內被水沖陷未升科中、下各則園,共無征白糖銀三百九十六兩七錢三分二厘外,實征官莊田園銀一萬八千一百七十六兩二錢九分四厘。內除嘉慶九年七月間被水沖陷官莊各則田園,奉文自嘉慶十一年為始,豁免無征租粟、租糖、廍餉共銀五百一十兩二錢三分九厘外,實征官莊田園銀一萬七千六百六十六兩五分五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邮箱| 乌审旗| 林西县| 广丰县| 南丹县| 乌鲁木齐县| 会同县| 牟定县| 藁城市| 青田县| 肥西县| 南昌县| 井冈山市| 河南省| 涟源市| 富源县| 信宜市| 禹州市| 南京市| 肥乡县| 新营市| 德江县| 赞皇县| 湾仔区| 潢川县| 伊金霍洛旗| 台州市| 河西区| 格尔木市| 丹棱县| 方山县| 毕节市| 哈尔滨市| 富源县| 建平县| 遂川县| 璧山县| 叶城县| 武邑县|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