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總論
- 明倫匯編皇極典法令部
- (清)陳夢雷
- 8824字
- 2015-12-27 00:24:13
易經
姤卦
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四誥四方
程
傳
風行天下無所不周為君后者觀其周遍之象
以施其命令周誥四方也
大
全
中溪張氏曰風者天
之號令所以鼓舞萬物命者君之號令所以鼓舞
萬民自天而下無物不遇而君之命令實似之人
君尊居九重與下民本無相遇之理惟王言一布
則萬民爭先快睹莫不鼓舞于其下而君民之心
始遇矣
巽卦
彖曰重巽以申命
程
傳
重巽者上下皆巽也上順道以出命下奉命而
順從上下皆順重巽之象也君子體重巽之義以
申復其命令申重復也丁寧之謂也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程
傳
兩風相重隨風也隨相繼之義君子觀重巽相
繼以順之象而以申命令行政事隨與重上下皆
順也上順下而出之下順上而從之上下皆順重
巽之義也命令政事順理則合民心而民順
渙卦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囗咎
大
全
沙隨程氏曰汗由中出浹于四體亦猶大號由
君出浹于四方 中溪張氏曰九五以巽順之大
君而發渙汗之大號此令出惟行弗惟反猶膚之
有汗出而不可反也然當天下渙散之時民思其
主必有王者出而居中正之位乃可成濟渙之功
而無反汗之咎也 白云郭氏曰一王居渙號則
正位以令天下得君道也故囗咎
書經
周書周官
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
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大
全
陳氏經曰令未出而致謹可也既出則有行無
反矣不謹于未出之先必反于既令之后何以示
信乎 蘇氏曰此教以謹令非欲其遂非也
詩經
大雅抑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吁謨定
命遠猶辰告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朱
注
吁大謨謀也大謀謂不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
之慮也定審定不改易也命號令也猶圖也遠謀
謂不為一時之計而為長久之規也辰告謂以時
播告也
禮記
緇衣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
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
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大
全
馬氏曰夫可言不可行君子不言也則民言顧
行而言不危行矣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
行顧言而行不危言矣
管子
立政
分國以為五鄉鄉為之師分鄉以為五州州為之長
分州以為十里里為之尉分里以為十游游為之宗
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孟春之朝君自
聽朝論爵賞校官終五日季冬之夕君自聽朝論賞
罰刑殺亦終五日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
憲于國五鄉之師五屬大夫皆受憲于太史大朝之
日五鄉之師五屬大夫皆身習憲于君前太史既布
憲入籍于太府憲籍分于君前五鄉之師出朝遂于
鄉官致于鄉屬乃于游宗皆受憲憲既布及反致令
焉然后敢就舍憲未布令未致不敢就舍就舍謂之
留令死罪不赦五屬大夫皆以行車朝出朝不敢就
舍遂行至都之日遂于廟致屬吏皆受憲憲既布乃
發使者致令以布憲之日蚤晏之時憲既布使者以
發然后敢就舍憲未布使者未發不敢就舍就舍謂
之留令死罪不赦憲既布有不行憲者謂之不從令
罪死不赦考憲而有不合于太府之籍者侈曰專制
不足曰虧令罪死不赦首憲既布然后可以布憲
凡將舉事令必先出曰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
之立事者謹守令以行賞罰計事致令復賞罰之所
加有不合于令之所謂者雖有功利則謂之專制罪
死不赦首事既布然后可以舉事
重令
凡國君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國安
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故安國在乎尊君尊君在
乎行令行令在乎嚴罰罰嚴令行則百吏皆恐罰不
嚴令不行則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
要于令故曰虧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
者死不從令者死五者死而無赦惟令是視故曰令
重而下恐為上者不明令出雖自上而論可與不可
者在下夫倍上令以為威則行恣于己以為私百吏
奚不喜之有且夫令出雖自上而論可與不可者在
下是威下系于民也威下系于民而求上之毋危不
可得也令出而留者無罪則是教民不敬也令出而
不行者毋罪行之者有罪是皆教民不聽也令出而
論可與不可者在官是威下分也益損者毋罪則是
教民邪途也如此則巧佞之人將以此成私為交比
周之人將以此阿黨取與貪利之人將以此取貨聚
財懦弱之人將以此阿貴事富便辟伐矜之人將以
此買譽成名故令一出示民邪途五衢而求上之毋
危下之毋亂不可得也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
饑餓之色而工以雕文刻鏤相也謂之逆布帛不
足衣服無度民必有凍寒之傷而女以美衣錦繡綦
組相也謂之逆萬乘藏兵之國卒不能野戰應敵
社稷必有危亡之患而士以毋分役相也謂之逆
爵人不論能祿人不論功則士無為行制死節而群
臣必通外請謁取權道行事便辟以貴富為榮華以
相也謂之逆朝有經臣國有經俗民有經產何謂
朝之經臣察身能而受官不誣于上謹于法令以治
不阿黨竭能盡力而不尚得犯難離患而不辭死受
祿不過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實虛受者朝之
經臣也何謂國之經俗所好惡不違于上所貴賤不
逆于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說毋侈泰之養毋逾
等之服謹于鄉里之行而不逆于本朝之事者國之
經俗也何謂民之經產畜長樹藝務時殖谷力農墾
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經產也故曰朝不貴經臣則便
辟得進毋功虛取奸邪得行毋能上通國不服經俗
則臣下不順而上令難行民不務經產則倉廩空虛
財用不足便辟得進毋功處取奸邪得行毋能上通
則大臣不和臣下不順上令難行則應難不捷倉廩
空虛財用不足則國毋以固守三者見一焉則敵國
制之矣故國不虛重兵不虛勝民不虛用令不虛行
凡國之重也必待兵之勝也而國乃重凡兵之勝也
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勝凡民之用也必待令之行
也而民乃用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勝也而令乃
行故禁不勝于親貴罰不行于便辟法禁不誅于嚴
重而害于疏遠慶賞不施于卑賤二三而求令之必
行不可得也能不通于官受祿賞不當于功號令逆
于民心動靜詭于時變有功不必賞有罪不必誅令
焉不必行禁焉不必止在上位無以使下而求民之
必用不可得也將帥不嚴威民心不專一陳士不死
制卒士不輕敵而求兵之必勝不可得也內守不能
完外攻不能服野戰不能制敵侵伐不能威四鄰而
求國之重不可得也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強大
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諸侯不可得也威有與兩
立兵有與分爭德不能懷遠國令不能一諸侯而求
王天下不可得也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
也然而與危亡為鄰矣天道之數人心之變天道之
數至則反盛則衰人心之變有余則驕驕則緩怠夫
驕者驕諸侯驕諸侯者諸侯失于外緩怠者民亂于
內諸侯失于外民亂于內天道也此危亡之時也若
夫地雖大而不并兼不攘奪人雖眾不緩怠不傲下
國雖富不侈泰不縱欲兵雖強不輕侮諸侯動眾用
兵必為天下政理此正天下之本而霸王之主也凡
先王治國之器三攻而毀之者六明王能勝其攻故
不益于三者而自有國正天下亂王不能勝其攻故
亦不損于三者而自有天下而亡三器者何也曰號
令也斧鉞也祿賞也六攻者何也曰親也貴也貨也
色也巧佞也玩好也三器之用何也曰非號令毋以
使下非斧鉞毋以威眾非祿賞毋以勸民六攻之敗
何也曰雖不聽而可以得存者雖犯禁而可以得免
者雖無功而可以得富者凡國有不聽而可以得存
者則號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則斧
鉞不足以威眾有毋功而可以得富者則祿賞不足
以勸民號令不足以使下斧鉞不足以威眾祿賞不
足以勸民若此則民毋為自用民毋為自用則戰不
勝戰不勝而守不固守不固則敵國制之矣然則先
王將若之何曰不為六者變更于號令不為六者疑
錯于斧鉞不為六者益損于祿賞若此則遠近一心
遠近一心則眾寡同力眾寡同力則戰可以必勝而
守可以必固非以并兼攘奪也以為天下政治也此
正天下之道也
任法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
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則不
然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舍數而任說故民
舍實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離法而妄行舍大道
而任小物故上勞煩百姓迷惑而國家不治圣君則
不然守道要處佚樂馳騁弋獵鐘鼓竽瑟宮中之樂
無禁圉也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
命垂拱而天下治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不事心
不勞意不動力而土地自辟囷倉自實蓄積自多甲
兵自強群臣無詐偽百官無奸邪奇術技藝之人莫
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昔者堯之治天
下也猶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為猶金之在壚恣
冶之所以鑄其民引之而來推之而往使之而成禁
之而止故堯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黃帝之
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
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
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
也周書曰國法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民不道法則
不祥國更立法以典民則祥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
不祥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則不祥故曰法者不可
恒也存亡治亂之所從出圣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
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故曰法古之法也世無請謁
任舉之人無間識博學辯說之士無偉服無奇行皆
囊于法以事其主故明王之所以恒者二一曰明法
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
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
法亂主也故圣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然故諶杵習
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亂也眾強富貴私勇者不能
侵也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萬
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故法者天下之至
道也圣君之實用也今天下則不然皆有善法而不
能守也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士能以其智亂
法惑上眾強富貴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鄰國
諸侯能以其權置子立相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剪
公財以祿私士凡如是而求法之行國之治不可得
也圣君則不然卿相不得剪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
親愛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輻輳以事
其主百姓輯睦聽令道法以從其事故曰有生法有
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
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故主有
三術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
度量斷者上主也愛人而私賞之惡人而私罰之倍
大臣離左右專以其心斷者中主也臣有所愛而為
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
聽其大臣者危主也故為人主者不重愛人不重惡
人重愛曰失德重惡曰失威威德皆失則主危也故
明王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
六柄者王之所操也主之所處者四一曰文二曰武
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處也藉人以其所
操命曰奪柄藉人以其所處命曰失位奪柄失位而
求令之行不可得也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奪柄失位
之道也故有為枉法有為毀令此圣君之所以自禁
也故貴不能威富不能祿賤不能事近不能親美不
能淫也植固而不動奇邪乃恐奇革而邪化令往而
民移故圣君失度量置儀法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
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然故令往而民從之而
失君則不然法立而還廢之令出而后反之枉法而
從私毀令而不全是貴能威之富能祿之賤能事之
近能親之美能淫之也此五者不禁于身是以群臣
百姓人挾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則主日侵彼
幸而不得則怨日產夫日侵而產怨此失君之所慎
也凡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適其意顧臣而行離法
而聽貴臣此所謂貴而威之也富人用金玉事主而
來焉主離法而聽之此所謂富而祿之也賤人以服
約卑敬悲色告訴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所謂賤而
事之也近者以逼近親愛有求其主主因離法而聽
之此所謂近而親之也美者以巧言令色請其主主
因離法而聽之此所謂美而淫之也治世則不然不
知親囗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其殺戮人者不
怨也其賞賜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無
私也是以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匈
以聽于上上以公正論以法制斷故任天下而不重
也今亂君則不然有私視也故有不見也有私聽也
故有不聞也有私慮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
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聽私說故群臣百姓皆設私
立方以教于國群黨比周以立其私請謁任舉以亂
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無度量以禁之是以私
說日益而公法日損國之不治從此產矣夫君臣者
天地之位也民者眾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職以待君
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故遵主令而
行之雖有傷敗無罰非主令而行之雖有功利罪死
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
之從形也故上令而下應主行而臣從此治之道也
夫非主令而行有功利因賞之是教妄舉也遵主令
而行之有傷敗而罰之是使民慮利害而離法也群
臣百姓人慮利害而以其私心舉措則法制毀而令
不行矣
形勢解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
禁于民之所惡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
利而惡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則令行禁于殺害人則
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而令乃行故曰
貴有以行令也
淮南子
主術訓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縣法者法不法
也設賞者賞當賞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賞缺繩者誅
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
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
也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
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
使無擅斷也人莫得恣則道勝道勝則理達矣故反
于無為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以其言莫從己
出也夫寸生于生于日日生于形形生于景此
度之本也樂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風此聲之宗
也法生于義義生于眾適眾適合于人心此治之要
也故通于本者不亂于末睹于要者不惑于詳法者
非天墮非地生發于人間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諸己
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所立于下者不廢于上
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謂亡國非無君也非無法
也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
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矣
劉勰新論
法術
法術者人主之所執為治之樞也術藏于內隨務應
變法設于外適時御人建國君人者雖能善政未有
棄法而成治也故神農不施刑罰而人善為政者不
可廢法而治人舜執干戚而服有苗征伐者不可釋
甲而制寇立法者譬如善御察馬之力揣途之數齊
其銜轡以從其勢故能登囗赴險無覆軼之敗乘危
涉遠無越軌之患君猶御也法猶轡也人猶馬也馬
猶軌也理猶執轡也執轡者欲馬之遵軌也明法者
欲人之循治也轡不均齊馬失軌也法不適時人乖
理也是以明主務循其法因時制宜茍利于人不必
法古必害于事不可循舊夏商之衰不變法而亡三
代之興不相襲而王堯舜異道而德蓋天下湯武殊
治而名施后代由此觀之法宜變動非一代也今法
者則溺于古律儒者則拘于舊禮而不識情移法宜
變改也此可與守法而施教不可與論法而立教故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拘禮之
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論理若握一世之
法以傳百世之人猶以一衣擬寒暑一藥治痤瘕也
若載一時之禮以訓無窮之俗是刻舟而求劍守株
而待兔故制法者為理之所由而非所以為治也禮
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成化之宗在于隨
時為治之本在于因世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隨時
而成化以斯治政未為衷也
丘浚大學衍義補
謹號令之頒
易始卦大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臣按昔人有言風者天之號令所以鼓舞萬物命
者君之號令所以鼓舞萬民風自天而下無物不
遇而君之命令實似之人君尊居九重與下民本
無相遇之理惟王言一布則萬民爭先快睹莫不
鼓舞于其下而君民之心始遇矣由是觀之人君
命令之頒所以布君之德感民之心其機括之大
轉移之妙有如此者可不謹哉
巽之象曰重巽以申命
臣按巽之卦象風也風之吹物無處不入無物不
鼓動詔令之入人淪于肌膚浹于骨髓亦如風之
動物也人君體巽之象順人心以行事重復而丁
寧之必須上下皆以為順而不拂逆人心然后行
之則德之入人也深而澤之及人也厚矣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臣按先儒謂巽為風而風者所以發揚天之號令
風隨風而不逆此重巽之象也在上之君子體隨
風之巽出而發號施令凡事必申復詳審一再命
之然后見之行事則四方風動順而易入申命者
所以致其戒于行事之先行事者所以踐其言于
申命之后由是觀之人君詔令之出不可不詳審
于未頒之前尤不可不踐行于既頒之后審之于
前不可行者則不言也踐之于后既言之矣則不
可不行也后世之詔惟其失于詳審輕為條款故
既行之后往往杌楻齟齬有所牽制妨礙而不可
行焉此其詔令所以不見信于臣民有所頒布人
率以虛言視之國家猝有急切之事因之而失機
敗事者多矣
渙九五渙汗其大號
臣按人君當人心渙散之時而欲收之非有大號
令不可也故當渙之時必有號令之頒如身之出
汗無處而不浹洽然后可以免咎也觀唐德宗奉
天宋高宗中興二詔可驗矣
書多方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
臣按后世人臣代傳王言蓋本諸此國家不幸而
有刑討征誅之事在可否之間涉形似之疑者必
須明白詳悉頒布天下使人心曉然知吾意向之
所在因其情而定其罪隨其罪而加以刑蓋有不
得已焉者如此則群疑釋而人心服亂根永絕而
國是明著矣
周官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
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臣按令之大者固出于君而百司庶府下其教條
于其屬亦令也故成王既訓迪百官而又合其尊
卑大小而同訓之焉夫朝廷之政由上而行之于
下由內而行之于外必假命令以達之于其未出
之前必須謹審詳度知其必可行而無弊然后出
之既出之后必欲其通行而無礙不至于壅塞而
反逆可也然其所出之令一惟以公理而滅私情
然后可行而不反茍或私勝而公微則將反逆而
不可行矣又何以使民咸敬信而懷服也哉
詩大雅抑之篇曰吁謨定命遠猶辰告
臣按人君欲示訓于四方也必廣大其謀謨不為
一身而必為天下無終窮之慮審定其號令不敢
輕易而必為一定不可易之制于是乎長慮卻顧
深思遠圖稽其所終所蔽益之損之與時宜之必
可為久遠之規然后以時而播告之焉如此則夫
號令之頒圖惟之事永永無弊施之干一時者可
以為法于百世矣后世世主淺謀輕舉容易發為
號令可言而不可行者多矣縱有可行亦惟可用
于一時不可詒之于久遠于是朝更夕改民不知
所遵守是以號令之頒民視之以為泛常一旦遇
夫倉卒之變有所補褊救急而下人不知其所以
而往往至于不可救藥吁可不謹哉
春秋囗梁傳曰為天下主者天也繼天者君也君之
所存者命也為人臣而侵其君之命而用之是不臣
也為人君而失其命是不君也君不君臣不臣此天
下所以傾也
臣按君代天出命者也臣代君行命者也君出命
固不可違天之道臣行命亦不可侵君之事茍臣
侵君之事則君失其命矣君失其命則不足以繼
天而君非君矣臣侵君命則不知以事君而臣非
臣矣人君繼天以出治恒必兢兢業業敬以存心
明以燭理剛以制欲則臣下知所凜畏而不敢侵
吾之事而吾所以繼天道而主天下者其威命不
至旁落而下移矣
禮記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臣按王者之言其在中也惟細如絲而已及其出
也乃如宛轉繩之大焉其初出也僅大如綸而已
及其出而益遠也乃如引棺之大索焉所以然者
良以人君居九重之上為萬方之主一言一話在
人君雖若甚微者及其施之于外天下之人仰之
如日星之明畏之如雷霆之震去之愈遠而見之
愈大焉然則人君號令之頒其可以不謹哉
漢賈山言于文帝曰臣聞山東吏布誥令民雖老裸
癃疾扶杖而往聽之愿少須臾毋死思見德化之成
臣按司馬遷作史記于文帝紀凡詔皆稱上曰而
他紀則不然蓋以見文帝之詔皆出于帝之實意
也上以實感故下以實應一見其詔書之下欣欣
然相率以聽意必其真有此實惠然后為此實言
也后世詔書之下率出于詞臣之視草有司之議
擬皆按故事而舉之未必皆出自上心也是以有
其言無其事有其事無其效許人以直言不加罪
而罪之愈甚許民以欠負不復征而征之如故是
故上之言不信于民民之心不孚于上此德化之
成所以有歉于文帝歟
光武時天下已定務用安靜以手跡賜萬國者一札
十行細書成文勤約之風行于天下
唐陸贄從德宗幸奉天嘗奏曰今乘輿播遷陛下宜
痛自引過以感人心德宗從之故行在詔書始下雖
驕將悍卒莫不揮涕激發及還京師李抱真來朝奏
曰陛下在山南時山東士卒聞書詔之辭無不感泣
思奮臣節臣知賊不足平也
臣按感人之易者莫易于言故人君一言之善雖
于深宮之中九重之上四海之遠莫不應之況以
德音之宣布詔令之頒行于郡國者哉夫上有由
中之誠下必有感孚之效不徒然也觀光武勤約
之風行于天下德宗引過之詔感夫士卒可見矣
人君誠能誠實其心審定其命擇視草之臣守渙
汗之信則雖蠢愚之夫驕悍之卒亦無不感動者
而況愚直之民循良之吏乎
唐太宗謂侍臣曰詔令格式若不常定則人心多惑
奸詐盡生周易稱渙汗其大號施令若汗出于體一
出而不復也又書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且
漢祖日不假給蕭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猶稱畫一
今宜詳思此義不可輕出詔令必須審定以為永式
臣按太宗此言則凡號令之頒不但詔告天下而
已凡夫一事之施一令之布皆不可輕出必委曲
審定以為久遠之規焉
宋劉安石言于其君
哲
宗
曰臣嘗考載籍以推先王之
道雖禮樂刑政號為治具而所以行之者特在命令
而已昔之善觀人之國者不視其世之盛衰而先察
其令之弛張未論其政之醇疵而先審其令之繁簡
惟其慮之既臧發之不妄而持以必行則堅如金石
信如四時敷天之下莫不傾耳承聽聳動厭服此圣
人所恃以鼓舞萬民之術也傳曰令重則君尊又曰
國之安危在出令凡此皆謹重之意也今朝廷命令
變易頻數遠不過一二歲近或期月而已甚者朝行
而夕改亦有前詔未頒后令蠲除者吏不知所守民
不知所從求其弊原蓋由講議未精思慮未審人情
有所未盡事理有所未通或牽于好惡之私或溺于
迎合之說是非無所辨取舍無所宗故一人言之而
遽為之紛更也方平安無事之時輕慢多變之如此
緩急有事之際何以取信于人伏望深鑒前古之戒
謹為今日之慮至于法度之廢置政事之因革必使
大臣公心協謀博詢利病廣攬詳擇務當義理更其
所可更則不嫌于違俗守其所可守則無憚于襲故
幾政令清簡吏民信服事可久行不致反汗
臣按安世斯言切中古今之弊有志于天下國家
者其于命令之頒要當以為鑒戒
范成大曰人君所以為國者恃其命令足以鼓舞群
下而已命令重則其政舉命令輕則其事隳人臣敬
君之命如雷霆之不敢侮蓋以吾君之所以為國者
在焉故曲禮序尊敬君命之說為尤詳人君深居九
重之中而化萬里之外命令所至奔走奉承其震動
如此是以圣王兢兢業業不敢忽于出令審之而勿
輕發守之而勿輕變使天下致敬而取則觀聽不惑
而后治功可成也
臣按范成大此言所以解曲禮曰凡為君使者已
受命君言不宿于家也曲禮之言為臣而發范氏
之言為君而發臣必敬君命之施君必謹己命之
發命之發也不輕禮之敬也不忽古之帝王所以
言不妄發發而人必信之事不妄舉舉而人必從
之此其治功之成所以易易也歟
性理會通
法令
程子曰三王之法各是一王之法故三代損益文質
隨時之宜若孔子所立之法乃通萬世不易之法孔
子于他處亦不見說獨答顏回云行夏之時乘殷之
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是于四代中舉這一個法
式其詳細雖不可見而孔子但亦言其大法使后人
就上修之二千年來亦無一人識者
居今之時不安今之法令非義也若論為治不為則
已如復為之須于今之法度內處得其當方為合義
若須更改而后為則何義之有
古之人重改作變政易法人心始以為疑者有之矣
久而必信乃其改作之善者也始既疑之終復不信
而能善治者未之有也
為改必立善法俾可以垂久而傳遠若后世變之則
末如之何矣
龜山楊氏曰立法要使人易避而難犯至于有犯則
必刑而無赦此法之所以行也
元城劉氏曰人君命令雖在必行茍處之得其理則
執之不可變惟其不合眾望違咈人情關天下之盛
衰系朝廷之輕重所宜擇善何憚改為
五峰胡氏曰荀子云有治人無治法竊譬之欲撥亂
反之正者如越江湖法則舟也人則操舟者也若舟
破楫壞雖有若神之技人人知其弗能濟矣故乘大
亂之時必變法法不變而能成治功者未之有也
法制者道德之顯爾道德者法制之隱爾天地之心
生生不窮者也必有春秋冬夏之節風雨霜露之變
然后生物之功遂有道德結于民心而無法制者為
無用無用者亡有法制縶于民身而無道德者為無
體無體者滅是故法立制定茍非其人亦不可行也
朱子曰古人立法只是大綱下之人得自為后世法
皆詳密下之人只是守法法之所在上之人亦進退
下之人不得
朝廷紀綱尤所當嚴上自人主以下至于百執事各
有職業不可相侵蓋君雖以制命為職然必謀之大
臣參之給舍使之熟議以求公議之所在然后揚于
王庭明出命令而公行之是以朝廷尊嚴命令詳審
雖有不當天下亦皆曉然知其謬之出于某人而人
主不至獨任其責臣下欲議之者亦得以極意盡言
而無所憚此古今之常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