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據此,該本司布政使德福查得: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十四日,有朝鮮國商民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內番婦一口,駕坐船只,被風飄入臺灣淡水番社蛤仔爛鼻頭地方。船近海邊,各番隨取零星衣服行李物件,扶板登岸。船被擊碎。經淡水同知驗明,優加撫恤,由臺灣送至廈門,于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轉送到省。行據福州府海防同知劉增詳稱:因各番語音不通,寫字問供。據供: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內番婦一口,俱系朝鮮國番民。緣船戶李次發原配舵水共十三人,領該國海南縣番官牌照,駕駛海船,于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裝載客商金應澤等二十五名并米谷,自該國海南南塘浦開船。二十五日,入該國珍島,交易涼太等物,即竹篾笠胎等項物件。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裝貨駕歸海南,又有海南番民鄭云先,同妻姜世白、長子鄭仍叱萬、次子鄭命鐵等四人,因往珍島探親,亦附搭該船回家。是夜洋中遭風漂流。至正月十四日,飄流至淡水番社,船近海邊,各番隨取帶一二行李衣服及涼太等項,扶板登岸得生。其船登時被浪擊碎,寸板無存,貨物番照俱被沉失,并未傷斃人口等情,造冊詳送前來。本司伏查乾隆五年閏九月十五日,欽奉上諭:今年夏秋間,有小琉球國中山王裝載粟米棉花船二只,遭值颶風,斷桅折柁,飄至浙江定海象山地方。隨經大學士嵇曾筠等查明人數,資給衣糧,將所存貨物一一交還。其船只器具修整完固,咨赴閩省,附搭歸國。朕思沿海地方常有外國船只遭風飄至境內者,朕胞與為懷,內外并無岐視。外邦人民既到中國,豈可令一夫之失所?嗣后如有似此被風飄泊之人船,著該督撫率有司加意撫恤,動用存公銀兩,賞給衣糧,修理舟楫,并將貨物查還,遣歸本國,以示朕懷柔遠人之至意。將此永著為例。欽此欽遵。又乾隆十七年朝鮮國難民金有太等七人被風飄入臺灣,護送到省。自抵閩安插之日為始,每人日給鹽菜銀六厘、米一升,又每人各給衣物等項銀四兩,譯訊供情,詳請題報,一面資給口糧夫船,委員伴送赴京,令該國使臣帶回各在案。今該國遭風難番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口由臺資送來省,應請體照前例,于安插之日為始,動撥乾隆二十三年存公銀兩,按日給與鹽菜口糧,并制給衣服等項,事竣造具實需數冊,另請咨銷,仍一面差員伴送赴京,遣發回國。理合轉造各番花名并隨帶衣物等項清冊詳報,伏候察核具題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朝鮮國商民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口,船只遭風,于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十四日飄人臺灣淡水番社蛤仔爛鼻頭地方,各扶板料,隨帶零星行李物件登岸。船被擊碎。經淡水同知王錫縉驗明撫恤,由臺灣道轉稟到臣。隨經行司確查,并令加意撫恤。嗣據報該番等于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由臺轉送到省,復經行司查明,照例辦理去后。茲據布政使德福呈詳,行據福州府海防同知劉增詳稱:因各番語音不通,寫字問供。據寫供: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內番婦一口,俱系朝鮮國番民。緣船戶李次發配舵水十二人,領該國番官牌照,駕駛海船,于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裝載客商金應澤等二十五名并米谷,自該國南塘浦開船。二十五日,入該國珍島交易涼太等物,即竹篾笠胎等項。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五日,裝貨駕歸海南,又有海南番民鄭云先,同妻姜世白、長子鄭仍叱萬、次子鄭命鐵四人,因往珍島探親,亦附搭該船回家。是夜洋中遭風漂流。至正月十四日漂至淡水番社。船近海邊,各取帶一二行李衣服及涼太等項,扶板登岸得生。其船當被擊碎,寸拔無存。貨物番照俱失,并未傷斃人口等情。伏查乾隆五年閏九月十五日欽奉上諭:沿海地方常有外國船只遭風飄至境內者,嗣后如有似此被風飄泊之人船,著該督撫督率有司,加意撫恤,動用存公銀兩,賞給衣糧,修理舟楫,并將貨物查還,遣歸本國,以示朕懷柔遠人之至意。將此永著為例。欽此欽遵。又乾隆十七年,朝鮮國難民金有太等七人被風飄入臺灣,護送到省。自抵閩安插之日為始,每人日給鹽菜銀六厘、米一升。又每人各給衣物等項銀四兩。譯訊供情,詳請題報。一面資給口糧夫船,委員伴送赴京。令該國使臣帶回等因各在案。今該國遭風難番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口由臺咨送來省,應請體照前例,于安插之日為始,動撥乾隆二十三年存公銀兩,按日給與鹽菜口糧,并制給衣服等項,事竣造冊,另請咨銷。仍一面差員伴送赴京,遣發回國。造具花名并附帶衣物等項數冊,詳請核題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部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兼署福建巡撫印務臣楊應琚。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庚編第五本四四○~四四三頁。

六八、禮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富勒渾奏」移會

禮部為知照事:主客司案呈,準兼署福建巡撫奏前事一件,相應抄單并原奏移會稽察房查照可也。須至咨者。計原奏一件、抄單一紙。右咨稽察房。乾隆五十年八月十三日。

乾隆五十年八月初八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臣富勒渾跪奏為奏聞事:竊據臺灣府孫景燧報稱,據淡水同知潘凱牒報,三月初四日據差稟:有琉球國番船飄流三貂社山后擊碎。有該社番人帶同琉球番十五人到社,現已驗明,捐給口糧,合先通報等情。經臣檄飭撫恤,護送來省,安頓驛館,訊明遣送去后。茲據布政使徐嗣曾詳稱:據護理福州府海防同知徐夢麟詳報:臺灣府委員護送琉球國難番向裔富濱等十五人到省,隨飭令土通事譯詢,向裔富濱等十五人系琉球國太平山人,于本年正月二十日,駕船一只,前往本國多良間地方,欲載粟交納琉球王,同船共二十人。當在太平山開船,二十一日在洋遭風,桅篷折斷,隨風飄流。至二十九日,飄到臺灣山后,船被擊碎。隨身服物漂失下海。該難番等扶板登岸,沿海行走八日。內有水手下里仲間、忠遵、平良、仲間、多良間五人在路身死。至二月初八日,始遇捕魚熟番救援,到淡水貂社地方,經淡水同知驗明,照例撫恤,將向裔富濱等十五人,委員配船護送來省。于五月二十九日到省,安插館驛。令照例以安插之日為始,每人日給口糧一升、鹽菜銀六厘。回國之日,各給行糧一個月。在于本年存公銀內動給,另冊請銷。并據該番等以所駕船只飄沒無存,懇請俟本年該國進貢事竣,附搭貢使便船回國等情前來。臣現飭該司加意撫恤,不使失所,仰副圣主柔懷遠人之至意。除冊咨部外,所有遭風難番在閩撫恤緣由,理合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謹奏。

乾隆五十年八月初八日,內閣抄出抄兼福建巡撫富奏琉球國遭風番人向裔富濱等十五人經淡水同知驗明、照例撫恤、委員配船護送到閩、照例安插、俟呈該國進貢船只附搭回國一摺,于乾隆五十年八月初三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欽遵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庚編第四本三六五~二六六頁。

六九、內閣抄出福建巡撫浦霖奏摺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內閣抄出福建巡撫浦霖跪奏為奏明撫恤琉球國遭風番民仰祈睿監事:竊臣接據臺灣府知府楊紹裘詳報:琉球國遭風番民古波洋等三人被風飄泊來閩,查驗并無船只,隨照例撫恤,委員護送來省等情。經臣飭司譯詢供情,照例撫恤安頓去后。茲據布政使伊轍布詳:據兼攝福州府海防同知事福州府知府鄧廷輯詳稱:遵即帶同土通事譯詢得:古波洋等俱系琉球國那霸府泉崎村人。原共十六人管駕海船一只,奉本處地方官差往那姑呢地方裝運貢米。于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初八日開船,在洋遭風,砍棄桅篷,隨風飄流,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飄至臺灣海邊,船只沖礁擊破,人俱落水。該難番古波洋、外間、又吉、公平等四人奔囗逃生,尚有難番一十二人,想俱飄沒不知下落。內公平一名旋即病故,就地掩埋。嗣經臺地民人領該難番等送至臺防同知衙門,賞給日食、棉布、番銀,轉送臺灣府,復給番銀錢文,委員護送,于乾隆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到省,安插驛館。照例以安插之日為始,每人日給米一升、鹽菜銀六厘。回國之日,另給行糧一個月。在于五十七年存公銀內動給,事竣造冊請銷。囗據該通事稟稱:該難番等將來回國,請附搭現在囗頭號船內回國等情。臣查該難番等遭風飄泊,轉囗囗囗囗,情殊可憫,現在飭(約缺數字),附搭貢船(約缺數字),所以期仰副(約缺數字)惠遠人之至意。除冊送部外,所有琉球國遭風番民在閩撫囗囗囗,理合恭摺具(下缺)

——修自明清史料庚編第四本三七二頁。

七○、戶部「為內閣抄出兩廣總督李等奏」移會

戶部為遵旨等事:廣東司案呈,內閣抄出兩廣總督李等附奏,因署福建臺灣澎湖通判烏竹芳眷屬遭風漂至暹羅國,經該國王恤給資糧,附載來粵,遵旨優賞暹羅國大庫呸雅打侃緞疋等項,飭交該國貢使賫回給賞緣由,附片具奏一摺,道光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欽遵抄出到部。相應抄錄附片,移會稽察房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二年七月初九日,主政慶。

李鴻賓等片:再前因署福建臺灣澎湖通判烏竹芳眷屬遭風漂至暹羅國,經該國王恤給資糧,附載上年貢船來粵。先經臣朱桂楨于兼護督篆任內附片陳奏,欽奉上諭:暹羅國王因內地官員眷屬遭風漂收到境,拯救資贍,附載回粵,甚屬恭順,自應降敕褒獎,照例實賫,令該貢使于回粵時賫回。該督撫即先行知該國王,以示獎賞等因。欽此。當經臣朱桂楨恭錄諭旨,先行照會暹羅國王欽遵查照。嗣準禮部咨,欽奉上諭:著賞賜該國王蟒緞二疋、粵緞二疋、錦緞二疋、彩緞四疋、素緞四疋,以示嘉獎。其大庫呸雅打侃亦著該督撫優加賞賫,交該國王頒給。俱俟貢使回國之便帶往。該部先行文該國王知之等因,欽此。并準到禮部行知暹羅國王公文一角。適值道光十年暹羅國叩祝之貢使拍針倫素攀那蜜等在省起身回國,隨將禮部公文轉給該貢使領賞在案。茲上年例貢使臣呸雅噯滑里巡收呵叭臈車寅等于本年四月二十日京旋到省,臣等應欽遵諭旨,囗大庫呸雅打侃優加賞賫,因無例案可循,今酌量從優賞給粵紬囗囗、粵緞四疋、直紗二疋、葛紗二疋,飭交貢使賫回,交該國王頒給大庫呸雅打侃收領,并照會該國王查照所有遵旨優加賞賫緣由。謹會同附片具奏,伏乞圣監。謹奏。

——錄自明清史料庚編第六本五八二頁。

七一、戶部「為福建巡撫吳文熔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所有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一年二月日,副郎佛。

福建巡撫臣吳文熔跪奏為撫恤琉球國遭風難夷、恭摺奏祈圣監事:竊據鳳山縣曹謹詳報: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八日,有琉球國夷人九名,駕坐雙桅船只,漂泊縣轄打鼓汛岐外,至午馳入岐內,遇兵船接護進港,送縣譯訊通詳。當經檄飭護送來省。茲據藩司詳稱:飭據兼署福防同知褚登譯訊,該難夷平氏友寄、吳氏平安是舵工,召氏〈亻戶〉禮、林氏比嘉、信氏與儀、往氏比嘉、吳氏嵨袋、喜氏兼城、利氏大成均是水手。通船一共九人,俱系琉球國那霸府人。坐駕小海船一只,并無牌照、軍器,于道光二十年四月初八日,奉本處地方官差往本國屬宮古島催連糧米,隨置買食鹽、茶葉、桂面,順便帶往宮古島地方售賣。即于是日由那霸港開船。不意是夜在洋,陡遇狂風大作,船身損漏。該難夷等將船上所載食鹽、桂面等丟棄下海,船只順風漂流。至四月十九日,漂收臺灣鳳山縣轄打鼓岐洋面,遇兵船接護進港。二十八日送到鳳山縣衙門,經該縣安頓撫恤,于五月十一日轉送到臺灣府城,安頓公所,賞給飯食錢文,修整原船。于八月二十四日,派撥內地舵水,操駕內渡。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抵省城南臺,會驗明白,于二十六日安頓館驛等情,具詳請奏前來。

臣查該難夷平氏友寄等在洋面遭風,情殊堪憫,應于安插之日起,每人日給米一升、鹽菜銀六厘,回國之日,另給行糧一個月,并照例加賞布棉等物,折價給領,均于存公銀內動支,事竣造冊造銷,以仰副圣主懷柔遠人之至意。至該難夷等將來回國,不諳閩洋海道,照例派撥貢船內水梢二名代為引道,并查驗原船是否堅固,分別代為修補。除飭司加意撫恤毋致失所,并將清冊送部外,臣謹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再閩浙總督系臣護理,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奉朱批:妥為辦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庚編第六本五八七~五八八頁。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阿合奇县| 阳朔县| 格尔木市| 随州市| 苏尼特左旗| 达州市| 吉木乃县| 方城县| 南溪县| 建水县| 泉州市| 定南县| 丹阳市| 霸州市| 尉氏县| 湖北省| 昆明市| 佛坪县| 汉川市| 镇康县| 招远市| 黄大仙区| 兴海县| 舒城县| 常宁市| 凤山市| 肇东市| 高唐县| 边坝县| 普洱| 娄底市| 偏关县| 郁南县| 漯河市| 云浮市| 吉安市| 黎川县| 泉州市| 孝感市|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