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 山居新話
  • 楊瑀
  • 4801字
  • 2015-12-27 00:08:21

累朝于即位之初,故事須受佛戒九次,方登大寶,而同受戒者或九人,或七人,譯語謂之“暖答世”。一日,今上入戒壇中,見馬合哈剌佛前,以羊心作供。上問沙剌班學士曰:“此是何物?”班曰:“此羊心也。”上曰:“曾聞用人心肝為供,果有之乎?”班曰:“聞有此說,未嘗目擊。問之剌馬可也(剌馬即帝師)。”上命班叩之,答曰:“有凡人萌歹心害人者,事覺則以其心肝作供耳。”遂以此言復奏。上曰:“人有歹心,故以其心肝為供。此羊曾害何人,而以其心為供耶?”剌馬竟無以答。

太府少監阿魯,奏取金三兩,為御靴刺花之用。上曰:“不可,金豈可以為靴用者。”因再奏請易以銀線裹金,上曰:“亦不可,金銀乃首飾也。今諸人所用何線?”阿魯曰:“用銅線。”上曰:“可也。”

至元四年,伯顏太師之子甫十歲余,為洪城兒萬戶,乃邀駕同往。托以三不剌之行為辭,本為其子也。至中途,有酒車百余乘從行。其回車之兀剌赤,多無御寒之衣,致有披席者。有一小廝無帽,雪凝其首,若白頭僧帽者。望見駕近,哭聲震起,上亦為之墮淚,遂傳命令遣之。伯顏不從,上亟命分其酒于各愛馬(即各投下),及點其人數,死者給鈔一定,存者半定。眾乃大悅,遂呼萬歲而散。

揭曼碩斯天歷初,為授經郎。時上自北來。一日,揭夢在授經郎廳,忽報接駕,急出門迎之,恍如平日。及入廳坐定,視之乃今上也。時奎章閣官院長忽都魯篤魯迷失,供奉學士沙剌班,揭以二公謹愿篤實,遂以此夢告之,后果相符。班公以揭公夢事聞之于上,遂得召見。

至元六年二月十五日,黜逐伯顏太師之詔。囗與范匯同草于御榻前,草文“以其各領所部,詔書到日,悉還本衛。”上曰:“自早至暮,皆一日也,可改作時。”改正一字,尤為切至。于此可見圣明也。

元統甲戌三月二十九日,囗在內署,退食余暇,廣惠司卿聶只兒(也里可溫人)言:“去歲在上都,有剛哈剌咱慶王,今上皇姊之駙馬也。忽得一證:偶墜馬,扶馬則兩眼黑,睛俱無,而舌出至胸。諸醫束手,惟司卿曰:‘我識此證。’因以剪刀剪去之。少頃復出一舌,亦剪之。又于其舌兩側,各去一指許,用藥涂之而愈。剪下之舌尚存,亦異證也。”廣惠司者,回回醫人隸焉。

朔方縑縑州,其西南有二石洞。一洞出石鹽,皆紅色,今湮沒矣。一洞出青黑色者,尚存,縑人皆食之。石文粗礦,如南方青石然,調味甚適口。他處亦皆有撈鹽海子,或出青鹽,或紅鹽;或方而堅,或碎而松;或大塊可旋成盤者,大營盤處亦以此為課程。抽分不假人力,乃天成也。予友完者經歷、夏石巖經歷,皆曾以此鹽遺余,彼亦嘗親歷其地。縑縑州即今南城縑州營是其子孫也。自大都至彼,一萬四千里,與怯里吉思為鄰境,過此即海都家望高處也。

至元四年,天歷太后命將作院官,以紫絨、金線、翠毛、孔雀翎織一衣段,賜伯顏太師。其直計一千三百定,亦可謂之服妖矣。羅國器總管嘗董其工云。

至元四年,大都金玉局,忽滿地皆現錢文,視之如印成者。其中居人陶小三,嘗以有文之土數塊遺予,數年后看之,文皆不見。今通用銅錢,豈非先兆耶?

松江府青村鹽場,有林清之者。后至元丁丑,空中有蘆一枝在前,繼有鈔隨而飛之。村中見者,皆焚香,有乞降之意,竟墜于林清之之家,排置于神閣被板之上,其家迄今溫飽。按:《幽冥錄》載海陵黃,先貧,風雨中飛錢至其家,觸園籬誤落無數,余處皆拾得,后富至十萬,擅名江北。以此觀之,誠有此事。

桑哥丞相當國擅權之時,同僚張左丞、董參政者,二公皆以書生自稱,凡事有不便者,多沮之。桑哥欲去之而未能。是時都省告狀攛箱,乃暗令人作一狀,投之箱中。至午收狀,當日省掾,須一一讀而分揀之。中有一狀,無人名事實,但云“老書生、小書生,二書生壞了中書省。不言不語張左丞,鋪眉扇眼董參政,也待學魏征一般俸(讀作棒)請(讀作倩)。”桑哥佯為不解其說,趣省掾再讀之不已。張起身云:“大家飛上話短長,自有傍人梧桐樹。”一笑而罷,語雖鄙俚,亦一時機變也。

聶以道,江西人,為囗囗縣尹。有一賣菜人,早往市中賣菜,半途忽拾鈔一束。時天尚未明,遂藏身僻處,待曙檢視之,計一十五定,內有五貫者,乃取一張買肉二貫、米三貫,置之擔中,不復買菜而歸。其母見無菜,乃叩之。對曰:“早于半途拾得此物,遂買米、肉而回。”母怒曰:“是欺我也。縱有遺失者,不過一二張而已,豈有遺一束之理?得非盜乎?爾果拾得,可送還之。”訓誨再三,其子不從,母曰:“若不然,我訴之官。”子曰:“拾得之物,送還何人?”母曰:“爾于何處拾得,當往原處俟之,伺有失主來尋,還之可也。”又曰:“吾家一世,未嘗有錢買許多米、肉,一時驟獲,必有禍事。”其子遂攜往其處,果有尋物者至。其買菜者本村夫,竟不詰其鈔數,止云失錢在此,付還與之。傍觀者皆令分賞。失主靳之,乃曰:“我失去三十定,今尚欠其半,如何可賞?”既稱鈔數相懸,爭鬧不已,遂聞之官。聶尹覆問拾得者,其詞頗實,因暗喚其母,復審之亦同。乃令二人各具結罪文狀:“失者實失去三十定,賣菜者實拾得十五定。”聶尹乃曰:“如此則所拾之者,非是所失之鈔,此十五定乃天賜賢母養老。”給付母子令去。諭失者曰:“爾所失三十定,當在別處,可自尋之。”因叱出,聞者莫不稱善。

至元間,有一御史分巡,民以爭田事告之,曰:“此事連年不已,官司每以務停為詞,故遷延之。”御史不曉務停之說,乃諭之曰:“傳我言語開了務者。”聞者失笑。又,至正間,松江有一推官,提牢至獄中,見諸重囚,因問曰:“汝等是正身耶?替頭耶?”獄卒為之掩口。又,一知府到任,村民告里正把持者,怒曰:“以三十七打罷這廝。”若此三人者,鹵莽如此。昔宋仁宗朝,張觀知開封府,民犯夜禁,觀詰之曰:“有見人否?”眾傳以為笑。一語之失,書諸史冊,百世之恥,可不慎歟!

至順間,余與友人送殯,見其銘旌粉書云:“答剌罕夫人某氏。”遂叩其家人云:“所書答剌罕是所封耶?是小名耶?”答曰:“夫人之祖。世祖皇帝收附江南時,引大軍至黃河,無舟可渡,遂駐軍。夜夢一老曰:‘汝要過河無船,當隨我來。’引之過去,隨至岸邊,指視曰:‘此處可往。’遂以物記其岸。及明日至其處,躊躇間,有一人曰:‘此處可往。’想其夢,遂疑其說,上曰:‘你可先往,我當隨之。’其人乃先行,大軍自后從之,果然此一路水特淺可渡。既平定,上欲賞其功。其人曰:‘我富貴皆不愿,但得自在足矣。’遂封之為答剌罕,與五品印,撥三百戶以養之。今其子孫尚存。”余每以此事叩人,皆未有知者。

李朵兒只左丞,至元間為處州路總管。本處所產荻蔗,每歲供給杭州砂糖局煎熬之用。糖官皆主鶻回回富商也,需索不一,為害滋甚。李公一日遣人來杭果木鋪,買砂糖十斤,取其鋪單,因計其價比之官費,有數十倍之遠,遂呈省革罷之。又,箭竹亦產處州,歲辦常課軍器,必資其竹。每年定數立限,送納杭州軍器提舉司,及其到司,跋涉勞苦,何可勝言?而司官頭目箭匠,方且刁蹬,否則發回再換。李公到任,知有此弊,乃申省云:“竹箭固是土產,為無匠人可知,故不登式,乞發遣高手、頭目、匠人來此選擇起解,庶免往返之勞。”從之,迄今無擾。此皆仁政之及民者如此。左丞,唐兀人,漢名希謝,號賀蘭,官至江西左丞。余按周世宗時,王祚為隨州刺史,漢法禁牛革,輦送京師,遇暑雨,多腐壞。祚請班鎧甲之式于諸州,令裁之以輸,民甚便之。適與二事相同,漫書于此,觀者或可觸類而長,則利民之事,足有為也。

北庭王夫人(舉月思的斤),乃阿憐帖木兒大司徒北庭文貞王之妻也。一日有以馬鞭獻王,制作精最。王見而喜之。鞭主進云:“此鞭之內,更有物藏其中。”乃拔靶取之,則一鐵簡在焉。王益喜,持歸以示夫人,取鈔酬之。夫人大怒曰:“令亟持去。汝平日曾以事害人,慮人之必我害也,當防護之。若無此心,則不必用此。”聞者莫不韙之。

阿憐帖木兒文貞王,一日為余言:“我見說婁師德唾面自乾為至德之事。我思之,豈獨說人,雖狗子亦不可惡它。且如有一狗,自臥于地,無故以腳踢之,或以磚投之,雖不致咬人,只叫喚幾聲,亦有甚好聽處。”

脫脫丞相(即倚納公),康里人氏,延間,為江浙丞相。有伯顏察兒為左平章,咨保寧國路稅務副使耶律舜中為宣使。一日,平章諭該吏曰:“我保此人,乃風憲舊人,及其才能正當選用。”囑之再三,曰:“汝可丞相前覆說之。”丞相曰:“若說用則便用之,若說選則不必提也。”只分別“用”、“選”二字,言簡而意盡。姑書之,以備言行錄之采擇焉。公又訪知杭州,過浙江,往來者不便,乃開舊河通之。此河錢王時古河也,因高宗造德壽宮,湮塞之。公相視已定,州縣與富豪交通,沮以太歲之說為疑。至日,公自持,一揮而定。往年每行李一擔,費腳錢二兩五錢,今以一擔之費買舟,則十擔一舟能盡,其利可謂博矣。

應中甫本,錢唐人,壯年篤志學道,得請仙降筆法,甚驗,每在杭州萬松嶺上同志家為之。過數日,欲設祭將之供,適無錢,降仙告歸。不許,漫以借錢叩之。乃允,降筆云:“適有壑翁平章(即賈似道)在此,可立約借汝。”遂寫契,以金紙甲馬,同焚爐中,復書曰:“汝二人可往葛嶺相府故居大銀杏樹下,稍西有草一莖,長而秀者,就此處掘之,可得。”二人遂買舟過湖,至其所,不見是草,因以瓦半片,祝之曰:“大仙果有此錢,則當引而去之。”祝畢,其瓦即有動意。中甫乃以手扶瓦,隨其所往,行至樹西,靜視之,果有長草在焉。遂掘深二尺許,唯見粗石屑數塊,余無他物,因再祝曰:“恐此即是。”瓦卓地應之,遂持以回,復叩仙曰:“此石當何為之?”仙書曰:“當用爐作汁。”二人因借爐投石煉之,少頃,聞爐中如淬水聲,視之,則溜汁下爐,取出皆白銀也。往三橋銀鋪,貨得鈔三十兩,以為祭物用。數月后,因別事忽仙書云:“應生所借之錢,免汝還,有元約,可向爐中取之。”如言而往,爐中撥其灰,則元約止燒去上下空紙,有字者俱在,豈謂無仙耶?中甫儒者也,外貌矍鑠,為人敦篤,有膂力,能手搏,無與敵者。所傳乃劉千和尚之派,每欲以此事教人,非忠孝者不傳,不得其人,遂無傳焉。卒于至正己丑,時年七十有八。

至正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松江府上海李君佐偕張四洎同行者六人,過上海浦東待渡。時日已西矣,見一青色雞,朝北立于日上,獨不見其足。李下馬,六人俱拜,佇觀至沒而去。

吳巽,字叔巽,嘗應天歷己巳舉,至都對余言:“某初兩舉皆不第,忽得一夢,有人言:‘黃常得時,你便得。’遂改名為黃常,亦不中,即復今名。”至此舉鄉試,乃黃常為本經詩魁,省試則黃常與吳巽榜上并列其名,其吳黃常解據,亦并在篋中。夢之驗有如此者。

厲周卿,婺州人,能卜術。天歷間,游京師。一日,余寫一上字卜之。厲即本對抄錄,姓名出處之說,皆如見。后一段云:“商量更改事,佳會喜金羊。寅巳同申主,好事喜非常。”其應果在十年后,豈非萬事皆分定也。

剌剌拔都兒,乃太平王將佐。后至元三年,殺唐其勢大夫于宮中,外未之覺也。因其余黨皆在上都東門之外,伯顏太師慮其生變,親領三百余騎往除之。剌剌望見塵起,疑有不測,乃入帳房中,取手刀弓箭帶之上馬。遇諸途,短兵相接,而以其手刀揮之。將近伯顏太師之馬,而刀頭忽自墜地,遂逃以北,乃追回殺之。且剌刺名將也,豈有折刀之說?后詢其故,乃半月前,此刀曾墜地而折,家人懼其怒,虛裝于鞘中。事非偶然,豈人力可致!

徐子方琰至元間,為陜西省郎中。有一路申解到省,內誤漏落一“圣”字,案吏欲問罪,指為不敬。徐公改云:“照得來解內第一行,脫漏第三字,今將元文隨此發去,仰重別具解申來。”前輩存心如此,亦可為吹毛求疵之戒。

孫子耕者,杭人,與新城豪民駱長官為友。元統間,駱犯罪,流奴兒干。孫以友故,送至肇州而回。交誼如此,誠不減古人也。

元統間,余為奎章閣屬官,題所寓春帖曰:“光依東壁圖書府,心在西湖山水間。”時余山為江浙儒學提舉,寫春帖付男置于山居,則曰:“官居東壁圖書府,家住西湖山水間。”偶爾相符,亦可喜也。

韓子中中,曹州定陶人。至正初,為大都路知事。乃父在家,一日忽移家去河六十里。人間其故,答曰:“井水北流,則泉脈近矣,不久當有水患。”未及半年,定陶之地,半為水矣。惟韓公無遺失之患,亦可謂先見之明者。

為你推薦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越西县| 龙海市| 新建县| 墨竹工卡县| 北流市| 柳林县| 永顺县| 青海省| 海淀区| 射阳县| 芦山县| 仲巴县| 广宗县| 车致| 德惠市| 黄骅市| 普洱| 精河县| 北川| 板桥市| 承德县| 木里| 河东区| 阳泉市| 车险| 剑川县| 巴南区| 郸城县| 宣汉县| 舞钢市| 福安市| 柳林县| 横山县| 明光市| 永宁县| 廉江市| 枞阳县| 隆子县| 寿宁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