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紀事一

拾遺記帝嚳之妃鄒屠氏之女也妃嘗夢吞日則生

一子凡經八夢則生八子世謂為八神亦為八翌翌

明也亦謂八英亦謂八力言其神力英明翌成萬象

億兆流其神睿焉

史記五帝本紀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盲而舜母死按

注孔安國曰舜父有目不能分別好惡故時人謂之

瞽配字曰叟無目之稱也

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

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

其名至于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

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

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

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囗氏有不才子毀信

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

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杌此三族世憂之至

于堯堯未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

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乃流四兇

族遷于四裔以御魑魅按注神異經云昆侖西有獸

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

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腹直

短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角有兇惡而行依憑之

名渾沌歡兜性似故號之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

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斗輒食直者聞人忠

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

奇共工性似故號之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

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

荒中名梼杌一名敖狠一名難訓鯀性似故號之西

南有人焉身多毛上頭戴豕性狠惡好息積財而不

用善奪人谷物強者畏群而單名饕餮三苗性似故

號之

高士傳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

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

群碎錄堯封禹為夏伯故謂之伯禹

吳越春秋古公卒太伯仲雍歸赴喪畢還荊蠻國民

君而事之自號為勾吳吳人或問何像而為勾吳太

伯曰吾以伯長居國絕嗣者也其當有封者吳仲也

故自號勾吳非其方乎

史記齊世家周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囗

非虎非熊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遇太公于

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

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

公望

無能子文王歿武王伐紂滅之伯夷叔齊叩馬諫曰

父死不葬而起大事動大眾非孝也為臣弒君非忠

也左右欲兵之武王義而釋之伯夷叔齊乃反隱首

陽山號首陽子

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

共叔段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

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惟

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莊公十九年楚子御巴人敗于津還鬻拳弗納遂伐

黃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鬻拳曰吾懼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楚人以為大

閽謂之大伯

二十八年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驪

姬嬖欲立其子賂外嬖梁五與東關嬖五二五卒與

驪姬譖群公子而立奚齊晉人謂之二五耦

史記秦本紀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

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

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

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余繆公釋其囚與語國

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

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

五羖大夫

左傳文公元年楚子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商

臣聞之而未察其師潘崇曰享江羋而勿敬也從之

江羋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殺女而立職也告

崇曰信矣按注呼發聲也役夫賤者稱

襄公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曰我君小

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于邾按注臧紇短小

故曰朱儒

路史李伯陽甫生而能語黃面皓首故謂之老子邑

于苦之賴賴乃萊也故又曰老萊子

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初叔向欲娶于申公巫臣氏其

母曰昔有仍氏生女名曰元妻樂正后夔娶之生伯

封實有豕心貪婪無厭忿颣無期謂之封豕

新序義勇篇楚太子建以費無極之譖見逐建有子

曰勝在外子西召勝使治臼號曰白公

史記越世家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

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千

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

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

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

行以去止于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

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謂陶朱公

戰國策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號曰

商君

史記樗里子傳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與惠

王異母母韓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知囊

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廟西渭南陰鄉樗里故俗謂

之樗里子至漢興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

庫正直其墓秦人諺曰力則任鄙智則樗里

虞卿傳虞卿者游說之士也躡蹺擔簦說趙孝成王

一見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再見為趙上卿故號為

虞卿

魯仲連傳注正義曰魯連子云齊辯士田巴服狙丘

議稷下毀五帝罪三王服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

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魯仲連年十二號千里

駒往請田巴曰臣聞堂上不奮郊草不蕓白刃交前

不救流矢急不暇緩也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燕人

十萬聊城不去國亡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

先生之言有似梟鳴出城而人惡之愿先生勿復言

田巴曰謹聞命矣巴謂徐劫曰先生乃飛兔也豈直

千里駒巴終身不談

呂不韋傳秦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

仲父

荊軻傳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于衛衛人謂

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陳涉世家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

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

之自辨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

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

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伙涉

為王由陳涉始

漢書項籍傳齊使者高陵君顯見楚懷王曰宋義論

武信君必敗數日果敗軍未戰先見敗征可謂知兵

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說之因以為上將軍別將皆

屬號卿子冠軍

酈食其傳食其好讀書家貧落魄無衣食業為里監

門然吏縣中賢豪不敢役皆謂之狂生

錯傳錯為太子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

曰智囊

萬石君傳石奮為諸侯相長子建次甲次乙次慶皆

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

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凡號奮為萬石君

郅都傳都為中尉丞相條侯至貴居也而都揖丞相

是時民樸畏罪自重而都獨先嚴酷致行法不避貴

戚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號曰蒼鷹

楚元王傳辟疆子德字路叔少修黃老術有智略少

時數言事召見甘泉宮武帝謂之千里駒

東方朔傳帝姑館陶公主號竇太主寡居年五十余

矣近幸董偃偃以主故諸公接之名稱城中號曰董

君上從主飲坐未定上曰愿謁主人翁主乃下殿之

東廂自引董君因叩頭謝上為之起有詔賜衣冠上

偃起走就衣冠主自奉食進觴當是時董君見尊不

名稱為主人翁

李廣傳廣拜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

數歲不入界

車千秋傳千秋本姓田氏為相十二年初千秋年老

上優之朝見得乘小車入宮殿中故因號曰車丞相

嚴延年傳延年冬月傳屬縣囚會論府上流血數里

河南號曰屠伯

翟方進傳永始二年擢方進為丞相方進知能有余

兼通文法吏事以儒雅緣飾法律號為通明相天子

甚器重之

馮野王傳野王弟立徙西河上郡立居職公廉治行

略與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貸好為條教吏民嘉美

野王立相代為太守歌之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

踵相因循聰明賢知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鈞周公

康叔猶二君

樓護傳護為人短小精辨論議常依名節聽之者皆

竦與谷永俱為五侯上客長安號曰谷子云筆扎樓

君卿唇舌言其見信用也母死送葬者致車二三千

兩閭里歌之曰五侯治喪樓君卿

召信臣傳信臣遷南陽太守治化大行吏民親愛信

臣號之曰召父

萬章傳萬章字子夏長安人也長安熾盛街閭各有

豪俠章在城西柳市號曰城西萬子夏

陳遵傳遵字孟公所到衣冠懷之唯恐在后時列侯

有與遵同姓字者每至人門曰陳孟公坐中莫不震

動既至而非因號其人曰陳驚坐云

杜欽傳欽字子夏少好經書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

為吏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才能稱京師故衣

冠謂欽為盲杜子夏以相別欽惡以疾見詆乃為小

冠高廣財二寸由是京師更謂欽為小冠杜子夏而

鄴為大冠杜子夏云

貨殖傳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滅魏遷

孔氏南陽大鼓鑄規陂田連騎游諸侯因通商賈之

利有游閑公子之名

搜神記鄭弘遷臨淮太守郡民徐憲在喪致哀有白

鳩巢戶側弘舉為孝廉朝廷稱為白鳩郎

實賓錄有道大人漢李恢廣武君左車十四世孫高

尚不仕號有道大人

珍珠船漢雍仲進南海香拜洛陽尉時號香尉

后漢書馮勤傳勤字偉伯魏郡繁陽人也曾祖父揚

宣帝時為弘農太守有八子皆為二千石趙魏間榮

之號曰萬石君焉

魯恭傳恭祖父匡王莽時為羲和有權數號曰智囊

戴良傳良字叔鸞汝南慎陽人也曾祖父遵字子高

平帝時為侍御史王莽篡位稱病歸鄉里家富好給

施尚俠氣食客嘗三四百人時人為之語曰關東大

豪戴子高

劉盆子傳瑯邪人樊崇起兵于莒自號三老初崇等

以困窮為寇無攻城徇地之計眾既寖盛乃相與為

約其中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次卒吏泛相稱曰臣

人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擊之崇等欲戰恐

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曰赤

眉赤眉大破丹匡軍遂立盆子為帝初赤眉過式掠

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軍中恭隨崇降更始盆子與

茂留軍中屬右校卒吏劉俠卿主芻牧牛號曰牛吏

馮異傳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

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并

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任延傳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年十二為諸生學于

長安明詩易春秋顯名太學學中號為任圣童

張湛傳湛拜光祿勛光武臨朝或有惰容湛輒陳諫

其失常乘白馬帝每見湛輒言白馬生且復諫矣湛

拜大中大夫居中東門侯舍故時人號曰中東門君

井丹傳丹字大春扶風郿人也少受業太學通五經

善談論故京師為之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

戴憑傳憑拜虎賁中郎將以侍中兼領之正旦朝賀

百僚畢會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

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師為

之語曰經解不窮戴侍中

逄萌傳萌與同郡徐房平原李子云王君公相友善

并曉陰陽壞德穢行房與子云養徒各千人君公遭

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

郭憲傳憲字子橫時匈奴數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

廷議憲以為天下疲敝不宜動眾諫爭不合乃伏地

稱眩瞀不復言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帝曰常

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

伏湛傳湛瑯邪東武人也九世祖勝字子賤所謂濟

南伏生者也自伏生已后世傳經學清靜無競故東

州號為伏不斗云

杜詩傳詩建武七年遷南陽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

平以誅暴立威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

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

田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

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江革傳革客下邳窮貧裸跣行傭以供母便身之物

莫不必給建武末年與母歸鄉里每至歲時縣當案

比革以母老不欲搖動自在轅中挽車不用牛馬由

是鄉里稱之曰江巨孝

馬嚴傳嚴字威卿弟敦字孺卿亦知名援卒后嚴乃

與敦俱歸安陵居巨下三輔稱其義行號曰巨下二

黃香傳香字文疆江夏安陸人也年九歲失母思慕

憔悴殆不免喪鄉人稱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劉護聞

而召之署門下孝子甚見愛敬香家貧內無仆妾躬

執辛勤盡心奉養遂博學經典究精道術能文章京

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肅

宗詔香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香后告休及歸京師

時千乘王冠帝會中山邸乃詔香殿下顧謂諸王曰

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觀

楊政傳政字子行京兆人也少好學從代郡范升受

梁丘易善說經書京師為之語曰說經鏗鏗楊子行

丁鴻傳肅宗詔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

郁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于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

郎將魏應主承制問難侍中淳于恭奏上帝親稱制

臨決鴻以才高論難最明諸儒稱之帝數嗟美焉時

人嘆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賈逵傳逵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間事身長八尺

二寸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

法真傳順帝前后四征真曰吾既不能遁形遠世豈

飲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隱絕終不降屈友人郭正稱

之曰法真名可得聞身難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避

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者矣乃共刊石頌之號

曰元德先生

召馴傳馴少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鄉里號之

曰德行恂恂召伯春

宋登傳登字叔陽京兆長安人也父由為太尉登少

傳歐陽尚書教授數千人為汝陰令政為明能號稱

神父

周澤傳澤字都光祿勛孫堪字子堪行類于澤

故京師號曰二

馮衍傳衍子豹長好儒學以詩春秋教麗山下鄉里

為之語曰道德彬彬馮仲文

張堪傳堪字君游南陽宛人也為郡族姓堪早孤讓

先父余財數百萬與兄子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

厲諸儒號曰圣童

張霸傳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也年數歲而知孝讓

雖出入飲食自然合禮鄉人號為張曾子

周舉傳陽嘉年詔遣八使巡行風俗皆選素有威名

者乃拜舉為侍中與侍中杜喬守光祿大夫周翊前

青州刺史馮羨尚書欒巴侍御史張綱兗州刺史郭

遵太尉長史劉班并守光祿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

二千石有臧罪顯明者驛馬上之墨綬以下便輒收

舉其有清忠惠利為百姓所安宜表異者皆以狀上

于是八使同時俱拜號曰八俊

魯丕傳丕字叔陵元和元年征再遷拜趙相門生就

學者常百余人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

蘇章傳章祖父純字桓公有高名性強切而持毀譽

士友咸憚之至乃相謂曰見蘇桓公患其教責人不

見又思之三輔號為大人

楊震傳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于太常桓都明經博

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賈彪傳彪字偉節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優故

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鄭均傳均拜議郎告歸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時人

號為白衣尚書

梁冀傳冀立質帝帝少而聰慧知冀驕橫嘗朝群臣

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冀聞深惡之遂令左右進鴆

宦者傳徐璜下邳良城人貝瑗魏郡元城人左悺河

南平陰人唐衡潁川郾人也初梁冀驕橫益甚帝欲

誅之于是召璜瑗等定議詔收冀及宗親黨與悉誅

之悺衡遷中常侍封璜武原侯瑗東武陽侯悺上蔡

侯衡汝陽侯其后四侯轉橫天下為之語曰左回天

貝獨坐徐臥虎唐兩墮

陳蕃傳蕃友人朱震字伯厚初為州從事奏濟陰太

守單匡臧罪并連匡兄中常侍車騎將軍超桓帝收

匡下廷尉以譴超超詣獄謝三府諺曰車如雞棲馬

如狗疾惡如風朱伯厚

黨錮傳序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于甘陵周福及即

帝位擢福為尚書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

人為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后

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范滂南陽太守成囗亦委功

曹岑晊二郡又為謠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

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囗但坐嘯因此流

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余人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

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

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自是海

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摽搒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

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

古之八元八愷也竇武劉淑陳蕃為三君君者言一

世之所宗也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佑魏朗趙典朱

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

范滂尹勛蔡衍羊陟為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

者也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范康檀敷翟超為八

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度尚張邈王考劉儒

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

者也

胡廣傳廣達練事體明解朝章雖無謇直之風屢有

補闕之益故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

有胡公

周舉傳舉字宣光汝南汝陽人陳留太守防之子舉

姿貌短陋而博學洽聞為儒者所宗故京師為之語

曰五經縱橫周宣光

荀淑傳淑補朗陵侯相蒞事明理稱為神君有子八

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并有名稱時人謂之八龍初

荀氏舊里名西豪潁陰令渤海苑康以為昔高陽氏

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陽里

靖有至行不仕年五十而終號元行先生

荀爽傳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

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

經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

慈明無雙

鄭元傳北海相孔融深敬于元屣履造門告高密縣

為元特立一鄉曰昔齊置士鄉越有君子軍皆異賢

之意也鄭君好學實懷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吳公謁

者仆射鄧公皆漢之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園公夏黃

公潛光隱耀世嘉其高皆悉稱公然則公者仁德之

正號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鄭君鄉宜曰鄭公鄉昔東

海于公僅有一節猶或戒鄉人侈其門閭矧乃鄭公

之德而無駟牡之路可廣開門衢令容高車號為通

德門

袁閎傳閎弟忠忠子秘為郡門下議生黃巾起秘從

太守趙謙擊之軍敗秘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捍

刃皆死于陣謙以得免詔秘等門閭號曰七賢

黃憲傳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勸其仕憲亦不

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終天下號

曰征君

鮑昱傳昱子德修志節有名稱累官為南陽太守時

歲多荒災唯南陽豐穰吏人愛悅號為神父

董宣傳宣為洛陽令搏擊豪強莫不震栗京師號為

臥虎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

任文公傳公孫述時蜀武擔石折文公曰噫西州智

士死我乃當之自是常會聚子孫設酒食后三月果

卒故益部為之語曰任文公智無雙

鍾皓傳皓及荀淑并為士大夫所歸慕李膺常嘆曰

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許劭傳劭好人倫多所賞識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稱

平輿淵有二龍焉

王允傳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為冠蓋同

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

囗也

許慎傳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

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

陳實傳實子紀拜大鴻臚紀子群為魏司空天下以

為公囗卿卿囗長弟諶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

并著高名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羔雁

成群當世者靡不榮之

公孫瓚傳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領屬國

長史職統戎馬接連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

如赴讎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

勇莫敢抗犯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

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

荀彧傳南陽何颙名知人見彧而異之曰王佐才也

矯慎傳慎同郡馬瑤隱于汧山以兔罝為事所居俗

化百姓美之號馬牧先生焉

劉儒傳儒字叔林東郡平陽人也郭林宗常謂儒口

訥心辯有珪璋之質

劉表傳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之后也身

長八尺余姿貌溫偉與同郡張儉等俱被訕議號為

八顧

任安傳安字定祖廣漢綿竹人也少游太學受孟氏

易兼通數經又從同郡楊厚學圖讖究極其術時人

稱曰欲知仲桓問任安又曰居今行古任定祖

朱雋傳自黃巾賊后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

賢于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

司隸掾哉雷公浮云飛燕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

目白繞畦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間不可勝數其大

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

髭者號于氐根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號各有所因

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賊帥常山人張燕輕勇趫

捷故軍中號曰飛燕善得士卒心乃與中山常山趙

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百萬號曰

黑山賊

獨異志武陵記曰后漢馬融勤學夢見一林花如繡

錦夢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見天下文詞無所不知時

人號為繡囊

后漢馬略年十七閉室讀書九年不出三日一食續

命而已鄉里謂之潛龍

珍珠船龔舍初仕楚王非其欲見飛蟲觸蛛網而死

嘆曰仕宦亦人之網羅也掛冠而退時謂之蜘蛛隱

拾遺記何休木訥多智三墳五典陰陽筭術河洛讖

緯及遠年古諺歷代圖籍莫不咸誦也門徒有問者

則為注記而口不能說作左氏膏肓公羊廢疾谷梁

墨守謂之三闕言理幽微非知機藏往不可通焉及

鄭康成蜂起而攻之求學者不遠千里嬴糧而至如

細流之赴巨海京師謂康成為經神何休為學海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崄阻每言人而

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

囗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

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

以凈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

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河洛秘奧

非正典籍所載皆注記于柱壁及園林樹木慕好學

者來輒寫之時人謂任氏為經苑

曹曾家財巨億學徒有貧者皆給食天下名書上古

以來文篆訛落者曾皆刊正垂萬余卷及國難既夷

收天下遺書于曾家連車繼軌輸于天府諸弟子于

門外立祠謂曰曹師祠及世亂家家焚廬曾慮先文

湮沒乃積石為倉以藏書故謂曹氏為書倉

高士傳安期生者瑯琊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藥海

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

任安字定祖少好學隱山不營名利時人稱安曰任

孔子

荀靖字叔慈潁川人也少有雋才以孝著名弟兄八

人號曰八龍闔門悌睦隱身修學動止合禮弟爽字

慈明亦以才顯于當時或問汝南許章曰爽與靖孰

賢章曰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

黃憲外史避難篇文龜齡遷為左馮翊與相國王允

之子橫掠良家女婦百人充于閫室為鄭衛之聲以

奉相國京師丑之雖髻童輩皆呼為糞中郎以其污

濁士林為清論所鄙

下帷短牒蔡邕飲至一石嘗醉臥路旁人每指之曰

醉龍

實賓錄后漢秦襲為潁州太守群從同時為二千石

者五人故三輔號曰萬石秦家

蜀志諸葛亮傳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按

注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

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

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關羽傳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

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

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翼德并驅

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

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龐統傳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

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統弱冠往見徽徽采桑于

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

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秦宓傳廣漢太守夏侯纂請宓為師友祭酒稱曰仲

父宓稱疾纂將功曹古樸廚膳即宓第宴談纂問樸

曰貴州養生之具實絕余州不知士人何如余州也

樸對曰至于著作為士師式今天下所共聞也纂曰

仲父何如宓以簿

板也

擊頰曰愿明府勿以仲父之

言假于小草民請為明府陳其本紀

劉巴傳魏尚書仆射陳群與丞相諸葛亮書問巴消

息稱曰劉君子初甚敬重焉

楊儀傳注楚國先賢傳云儀兄慮字威方少有德行

為江南冠冕州郡禮召諸公辟請皆不能屈年十七

夭鄉人宗貴號曰德行楊君

魏志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許褚傳太祖與韓遂馬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

從唯將褚超負其力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

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

瞋目盻之超不敢動乃各罷后數日會戰大破超等

褚身斬首級遷武衛中郎將武衛之號自此始也軍

中以褚力如虎而癡故號曰虎癡是以超問虎侯至

今天下稱焉皆謂其姓名也

龐囗傳囗南屯樊討關羽樊下諸將以囗兄在漢中

頗疑之囗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

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后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

時囗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夏侯淵傳注魏書曰淵為將赴急疾常出敵之不意

故軍中為之語曰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

一千

曹休傳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亂宗族各散去

鄉里休年十余歲喪父獨與一客擔喪假葬攜將老

母渡江至吳以太祖舉義兵易姓名轉至荊州間行

北歸見太祖太祖謂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駒也

邢颙傳颙字子昂太祖辟颙為冀州從事時人稱之

曰德行堂堂邢子昂

華歆傳注魏略曰歆與北海邴原管寧俱游學三人

相善時人號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

龍尾臣松之以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華

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當為尾魏略此言未可

以定其先后也

歆為豫章太守孫策略地江東歆幅巾奉迎策待以

上賓之禮按注華嶠譜敘曰是時四方賢士大夫避

地江南者甚眾皆出其下人人望風每策大會坐上

莫敢先發言歆時起更衣則論議歡嘩歆能劇飲至

石余不亂眾人微察嘗以其整衣冠為異江南號之

曰華獨坐

魏志諸葛誕傳注世語曰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

侯元尚書諸葛誕鄧揚之徒共相顯表以元疇四人

為四聰誕備八人為八達中書令劉放子熙孫資子

密吏部尚書衛臻子烈三人咸不及比以父居勢位

容之為三豫凡十五人帝以構長浮華皆免官廢職

吳志孫策傳注吳歷曰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

之常呼猘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关岭| 九龙城区| 榆树市| 昌都县| 都兰县| 仲巴县| 延长县| 石河子市| 石渠县| 宣恩县| 晴隆县| 太和县| 黄平县| 道真| 马龙县| 辽宁省| 红原县| 乌审旗| 深圳市| 江华| 嘉善县| 尤溪县| 乐陵市| 罗平县| 赤壁市| 盐津县| 伊金霍洛旗| 隆林| 正镶白旗| 运城市| 始兴县| 瓮安县| 南陵县| 林芝县| 石景山区| 德州市| 永顺县| 凌云县| 贡嘎县| 洛阳市|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