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千百年眼
  • 張燧
  • 8595字
  • 2015-12-26 23:53:40

孔子著述

孔子生平,唯于《周易》有贊,《詩》、《書》則刪之,《禮》、《樂》則定之,《春秋》則筆削之。筆但筆其舊文,有削則不盡筆,定亦不添一筆,刪則不筆者多矣,蓋不貴增而貴減。文王、周公之彖象多詭奇,而孔子之傳文極顯淺。殷盤周誥之書詞多澀舌,而《魯論》之紀載無謷牙。古文自古,今文自今,要以暢事理、覺后覺而止矣,蓋不尚詭而尚平。嗚呼!此圣人“竊比”之深意,非若后世爭妍筆楮為也。

《南》、《雅》、《頌》無優(yōu)劣

《南》、《雅》、《頌》以所配之樂名,《邶》及《豳》以所從得之地名,史官本其實,圣人因其故,不能于魯太師之舊有所增加。則季札之所觀,前乎夫子,其有定目也久矣。學者求圣人太深,曰六經(jīng)以軌萬世,其各命之名,必也有美有惡,或抑或揚,不徒然也。重以先儒贅添“國風”一名參措其間,四詩之目出,而大小高下之辨起。從其辨而推之,有不勝其駁者矣。《頌》愈于《雅》,康、宣其減魯僖乎 《雅》加于《風》,則《二南》其不若幽、厲矣。且《詩》、《書》同經(jīng)夫子刪定,《詩》有《南》、《頌》、《雅》,猶《書》之有典、謨、訓、誥、誓、命也。誥之與命,謨之與訓,體同名異,世未有以優(yōu)劣言者。其意若曰:是特其名云爾。若其善惡得失,自有本實,不待辭費故也。是故秦穆之誓上同湯、武,文侯之命參配傅說,世無議者,正惟不眩于名耳。而至于詩之品目,獨嘵嘵焉,可謂不知類矣。

二《雅》當以體制

《詩大序》日:“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此說未安。《大雅》所言,皆受命配天、繼代守成,固大矣。《小雅》所言,《天保》以上治內,《采薇》以下治外,亦豈小哉!華谷嚴坦叔云:“《雅》之小、大,特以體之不同爾。蓋優(yōu)柔委曲,意在言外,《風》之體也。明白正大,直言其事,《雅》之體也。純乎《雅》之體者為《雅》之大,雜乎《風》之體者為《雅》之小。今考《小雅》正經(jīng)十六篇,大抵寂寥短章,其篇首多寄興之辭,蓋兼有《風》之體。《大雅》正經(jīng)十八篇,皆春容大篇,其辭旨正大,氣象開闊,與《國風》夐然不同,比之《小雅》,亦自不侔矣。至于《變雅》亦然,變、小《雅》中固有《雅》體多而《風》體少者,然終不得為《大雅》也。《離騷》出于《國風》,言多比興,意亦微婉,世以《風》《騷》并稱,謂其體之同也。太史公稱《離騷》者,可謂兼之矣。言《離騷》兼《國風》、《小雅》,而不言其兼《大雅》,見《小雅》與《風》、《騷》相類,而《大雅》不可與《風》《騷》并言也。《小雅》《大雅》之別昭昭矣。”華谷此說,深得二《雅》名義,可破政有小大之說。

《詩序》不可廢

《桑中》、《東門之墠》、《溱洧》、《東方之日》、《東門之池》、《東門之楊》、《月出》,序以為刺淫,而朱傳以為淫者所自作。《靜女》、《木瓜》、《采葛》、《邱中有麻》、《將仲子》、《遵大路》、《有女同車》、《山有扶蘇》、《萚兮》、《狡童》、《蹇裳》、《子之豐》、《風雨》、《子衿》、《揚之水》、《出其東門》、《野有蔓草》,序本別指他事,而朱傳亦以為淫者所自作。夫以淫昏不檢之人,發(fā)而為放蕩無恥之詞,而其詩篇之繁多如此,夫子猶存之,則不知其所刪何等一篇也。夫子之言曰“思無邪”,如序者之說,則雖詩詞之邪者,亦必以正視之;如朱子之說,則雖詩詞之正者,亦必以邪視之。且《木瓜》、《遵大路》、《風雨》、《子衿》諸篇,雖或其詞間未莊重,然首尾無一字及婦人,而謂之淫耶,可乎 蓋嘗論之,均一勞苦之詞也,出于序情閔勞者之口,則為正雅;而出于因役傷財者之口,則為變風也。均一淫佚之詞也,出于奔者之口則可刪,而出于刺奔者之口則可錄也。均一愛戴之詞也,出于愛桓叔、共叔者之口則可刪,而出于刺鄭莊、晉昭者之口則可錄。

歌詩與作詩不同

古人歌詩合樂之意,蓋有不可曉者。夫《關雎》、《鵲巢》,閨門之事,后妃夫人之詩也,而鄉(xiāng)飲酒、燕禮歌之。《采蘋》、《采蘩》,夫人大夫妻能主祭之詩也,而射禮歌之。《肆夏》《繁遏》《渠》,宗廟配天之詩也,而天子享元侯歌之。《文王》、《大明》、《綿》,文王興周之詩也,而兩君相見歌之。以是觀之,其歌詩之用,與詩人作詩之本意,蓋有判然不相合者,不可強通也。則烏知鄭、衛(wèi)詩不可用之于燕享之際乎 《左傳》載列國聘享賦詩,固多斷章取義,然其大不倫者,亦以來譏誚。如鄭伯有賦《鶉之奔奔》,楚令尹子圍賦《大明》,及穆叔不拜《肆夏》,寧武子不拜《彤弓》之類是也。然鄭伯如晉,子展賦《將仲子》;鄭伯享趙孟,子太叔賦《野有蔓草》;鄭六卿餞韓宣子,子齹賦《野有蔓草》,子太叔賦《蹇裳》,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萚兮》,此六詩皆文公所斥以為淫奔之人所作也,然所賦皆見善于叔向。趙武、韓起不聞被譏,乃知鄭、衛(wèi)之詩未嘗不施之于燕享。而此六詩之旨意訓詁,當如序者之說,不當如文公之說也。

春秋逸《詩》《書》

僖二十三年,趙衰賦《河水》,則春秋之世,其詩猶存,今亡矣。楚左氏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則春秋之世,其書猶存,今亡矣。宋洪邁為山林教時,林少穎為《書》學諭,講“帝厘下土”數(shù)語,日:“知之為知之,《堯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為不知,《九共》、《藁飫》略之可也。”

《詩小雅雨無》解

“《雨無》,正大夫刺幽王也。”此小序之文。“雨無為句,正大夫刺幽王也”為句。正大夫即所稱離居者,《箋》、《正義》、《集傳》并以“雨無正”名篇,誤矣。然則“雨無”之義若何 膏澤不下也。

不日成之

《靈臺》詩日:“不日成之。”古注不設期日也,今注不終日也。愚按不設期日既見文王之仁,亦于事理為協(xié)。若曰不終日,豈有一日可成一臺者 此古注所以不可輕易也。

管仲知鮑叔尤深

鮑叔固已識管仲于微時,仲相齊,叔薦之也。仲既相,內修政事,外連諸侯,桓公每質之鮑叔,鮑叔日:“公必行夷吾之言。”叔不惟薦仲,又能左右之如此,真知己也。及仲寢疾,桓公詢以政柄所屬,且問鮑叔之為人,對日:“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其為人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不可以為政。”仲不幾負叔乎 不知此正所以護鮑叔之短,而保鮑叔之令名也。叔之知仲,世知之,孰知仲之知叔之深如是耶!曹參微時,與蕭何善,及何為宰相,與參隙。何且死,推賢惟參,參聞,亦趣治行:“吾且入相。”使者果召參。參又屬其后相,悉遵何約束,無所變更。此二人事,與管仲相反而實相類。

廢井田自管仲

世儒罪秦廢井田,不知井田之廢,始于管仲作內政,已漸壞矣,至秦乃盡壞耳。元陳孚題管仲詩:“畫野分民亂井田,百王禮樂散寒煙。平生一勺橫汙水,不信東溟浪沃天。”可謂闡幽之論。又九河之壞,亦自管仲始。《詩緯》所謂“移河為界在齊呂”是也。

風馬牛不相及

楚子問齊師之言日:“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劉元城以為此丑詆之辭,言齊、楚相去南北,如此遠離,馬牛之病風者猶不相及,今汝人也,而輒入吾地,何也 其說即《書》所謂“馬牛其風”意。近有解者:“牛走逆風,馬走順風,故不相及。”此說亦新。

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此非喻言也。西域有獸曰羯,尾大于身之半,非以車載尾,則不可行。元白湛淵有詠羯詩:“羯尾大如斛,堅車載不起。此以不掉滅,彼以不掉死。”

左氏貶荀息

左氏書荀息之死,引《詩》“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荀息有焉。杜元凱以為荀息有此詩人重言之義,非也,元凱失左氏之意多矣。彼生言而死背之,是小人穿窬之行,君子所不譏也。晉公溺于嬖寵,廢長立少,荀息不能諫正,遽以死許之,是其言玷于獻公未沒之先,而不可救于已沒之后也。左氏之言,貶也,非褒也。

晉文公知大計

晉文公避驪姬之難,處狄十有三年,奚齊、卓子相繼戮死,秦、晉之人歸心焉。文公深信舅犯,靜而待之,若將終焉者。至于惠公起而赴之,如恐不及,于是秦人責報于外,而里、丕要功于內,不能相忍,繼以敗滅,內外絕望,屬于文公。然后文公徐起而收之,無尺土之賂、一金之費,而晉人戴之,遂伯諸侯。彼其處利害之計誠審矣,是以主盟中夏幾二百年,其功業(yè)與齊桓等而子孫過之遠甚也。

秦繆公學于寧人

《秦風》“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此詩之意,在后二句。夫為一國之君,高居深宮,不接群臣,壅蔽已甚矣。又不使他人,而特使寺人傳令焉,其蔽益甚矣。夫秦,夷狄之國也,其初已如此姍笑三代,柄用閹宦,不待混一天下已然矣。《史記年表》書繆公學于寧人。寧人,守門之人,即寺人也。史書之,丑之也。二代之君,必學于耆德,以為師保;而繆公乃學于寧人,以刑余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又不待始皇、胡亥已然矣。則景監(jiān)得以薦商鞅,趙高得以殺扶蘇,終于亡秦,寺人之禍也。圣人錄此以冠《秦風》,未必無意也。

秦霸不由孟明

孟明始為晉虜,不自懲艾,再敗于殽陵彭衙,幸晉師不出,封殽尸而還。左氏美之過矣。繆公襲鄭,蹇叔苦諫。使繆公能用其言,則秦師不東也,三軍不暴骨也,《秦誓》亦不必作也。左氏不稱先見知幾之蹇叔,而贊喪師辱國之孟明,何其謬哉!且其言日:“遂用孟明也。”夫秦之所以霸西戎者,累世富強,形勝巖險,雄心于戈矛戰(zhàn)斗,技養(yǎng)于射獵獫驕,非一日也,孟明何力焉

秦三良之殉不由繆公

穆公,秦之賢君也。三良殉而《黃鳥》興哀,識者以為公之遺命,非也。穆公不忍殺敗軍之三大夫,豈以無罪之三良而命之從死 按魏人哀三良云:“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生時等榮樂,既歿同憂患。誰言捐軀易,殺身誠獨難。”味詩人之旨,則知三良從穆公,實出其感恩徇主之誼,初非有遣之者,然后知東坡之論所謂三子之徇君,亦猶齊二客之從田橫,其說固有所本也。獨其子若康公者,遂坐視而不之止,何哉!

趙盾軾君報

宋人弒昭公,趙宣子請于靈公以伐之,乃發(fā)令于太廟,召軍令而戒樂正,令三軍之鐘鼓必備,聲其罪也。宣子其不謬于君臣之際矣!異時得罪出奔,而其宗人穿弒其君靈公,而宣子反也無一言焉。夫有君之弗恤,內賊之弗討,而鄰是師乎 其暖昧極矣。故吾以為桃園之逆,穿之手、盾之心也。三傳述其事,《春秋》誅其心也。盾得保首領以歿,已是天幸,而后之論者,猶或疑其事而重惜之。甚矣,其謀之狡也!于是乎下宮之役,大夫屠岸賈日:“靈公之賊,盾雖不知,猶為賊首。”糾然興一國之師,而汙其宮、潴其室,趙氏之宗幾亡炊火焉。天報之巧,與圣筆之嚴,固并行而不悖矣,何必假手于軍吏,乞靈于鐘鼓也。

董狐疑詞

晉靈公之弒,董狐直筆,洵哉其良史也!乃曰“亡不越境”,則凡弒君者,逃于千里之外,皆可曰“吾義已絕,雖弒無罪也”,可乎 當時董狐只合舉某事某事以證其弒君,不當以此為疑詞,故孔子曰:“惜也,越境乃免。”惜者,惜董狐之言也,非惜宣子之不能免也。

膠舟之報

周昭王南巡,楚于以膠合舟,乘昭王,昭王沉于江。當周全盛之時,楚人已弒其君而不能討也。齊桓葵丘之會,管夷吾始引膠舟事責楚,楚雖請盟,而其憑陵猶故也。秦末,天下共立楚懷王孫心為主,項羽大破秦兵,宰割天下,佯尊懷王為義帝,密遣英布弒之江中,亦楚子沉昭王處。膠舟之事雖在數(shù)百年前,而兩主被禍之慘,則在數(shù)百里內,亦可謂報應之巧矣。后來漢高帝納董公之說,三軍縞素,數(shù)羽之罪,因而滅之,可見弒君之賊無所逃于天地間也。獨當時造膠舟者暗漏誅,而遣英布者顯伏法,似乎有幸不幸,而天下后世共賊之,身后之戮,報亦不薄矣。

楚子問鼎

楚子問鼎,羅泌以為妄,謂楚莊賢君,孫叔敖賢相,滅陳且復于申叔之對,入鄭且舍于鄭伯之服,非復前日之頑獷也。周為共主,彼豈遽然而窺之 又謂鼎非傳國之物,問之何益 亦似有見。第左氏所載王孫滿之言未必皆妄。按九鼎在周,乃上代所寶者,故周公卜洛,亦以安九鼎為首稱。楚居漢南,嘗聞鼎之名,欲一見之而不可得,故過周之疆,問周之鼎,亦向慕之私耳。王孫滿惡其強梗,遂切責之,謂其窺伺神器。而楚子問鼎,初心未必遽至是也。若謂楚實未嘗問鼎,而以左氏為罔,則又不盡信書之過矣。

楚之不競

楚之為國也,恭、莊以前,雖僻在荊蠻,而其國實趨于強;康、靈以后,雖屢抗中華,而其國實趨于弱。齊桓不與楚角,諸侯雖一向一背,而其患止于猾夏;晉文親與楚敵,后世狃于或勝或負,而其勢遂骎骎于抗衡。然自州來奔命,楚始患吳;鐘離潛師,吳始易楚。數(shù)十年間,楚日不競,則其抗中華也,亦豈楚之利哉!

季子之賢有定論

古今兄弟讓國之事,若太伯、伯夷、叔齊、季札寥寥數(shù)人,可謂宇宙間希曠。宋儒獨病季札,謂讓以基禍。此語似是而非,蓋不度當時事勢而妄為之說者也。夫季子在齊,知齊政將有歸;在晉。知晉國必有難;聞樂,知衛(wèi)之后亡,檜之早滅,豈獨不知闔閭之為人乎 彼闔閭者,陰狠而忌,日夜謀所以刃僚取吳。散財養(yǎng)客數(shù)十年而幸就,就而一旦致之乎季子,豈賢季子而甘為之下乎 畏忌季子也。季子于此掩然而受之,吾恐刃僚之血未干。季子且以次及矣。故季子日:“爾殺僚,吾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無已也。”斯言也,蓋亦無可奈何矣。躬耕延陵,終身不入?yún)菄咀訉幍靡押?賢者不欲逆揣異日之變,而能為今日之所為,故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欣欣去之,如解重負,非欲為名而已也。若季子者,可謂遠不愧夷、齊,內不愧乃祖矣。宋儒拘攣,一倡而雷同至今,特為洗之。[坡公作《季子贊》日:“泰伯之德,鐘于先生,棄國如遺,委蛇而行。坐閱《春秋》,幾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無死。”可謂季子知己矣。]

《論語》出閔子門人手

《論語》所記孔子與人問答,比及門弟子,皆斥其名,未有稱字者。雖顏、冉高弟,亦曰回、雍,至閔子獨云子騫,終此書無指名。然則謂《論語》出于曾子、有子之門人,又安知不出于閔子之門人耶 觀所言閔子侍側之詞,與冉有、子貢、子路不同,亦可見矣。

老彭即老聃

老彭,王輔嗣、陽中立皆以為老聃也。《三教論》云:“五千文容成所說,老為尹談,述而不作。”則老彭之為老子,其說古矣。

左氏非丘明

宗《左氏》者,以為丘明受經(jīng)于仲尼,所謂“好惡與圣人同”乎,觀孔子所謂“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乃“竊比老彭”之意,則其人當在孔子之前。而左氏傳《春秋》者非丘明,蓋有證矣。或以為六國時人,或以為左史倚相之后,蓋以所載“虞不臘”等語,秦人始以十二月為臘月,又左氏所述楚事極詳,有無經(jīng)之傳,而無無傳之經(jīng),亦一證也。又左氏中紀韓、魏、智伯事,舉趙襄子之謚,則是書之作必在襄子既卒之后。若以為丘明,則自獲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即使孔子與丘明同時,不應孔子既沒七十有八年,而丘明猶能著書也。今左氏引之,其為六國人無疑。 子羽貌武

夫子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謂其貌寢也。及觀李龍眠所畫七十二弟子像,其猛毅比季路更甚,則所謂“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室”及夫子所謂“失之子羽”者。正以其貌武而行儒耳。《博物志》、《水經(jīng)注》俱稱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河伯欲之,陽侯波起,兩蛟夾舟。子羽日:“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劫。”左操璧,右操劍,擊蛟皆死,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輒躍出,竟棄璧而去。然則子羽之勇,誠不減季路矣。

南子是南蒯

《史記》謂孔子見衛(wèi)靈公之寵姬南子,非也。《家語》曰:孔子適衛(wèi),子驕為仆,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令宦者雍梁驂乘,使孔子為次乘,游于市。孔子恥之。夫圣人方以季桓子受齊女樂而去魯適衛(wèi),至衛(wèi)而恥為靈公、南子之次乘,豈肯輕身往見之 南子者,蓋魯之南蒯耳。南蒯以費畔,昭公十四年奔齊,侍飲于景公。公日:“叛夫。”對日:“臣欲張公室也。”南蒯欲弱季氏而張公室,夫子見之,將以興魯也。與見佛肸事不約而合。佛肸之召,子路曾致疑矣,此又不悅,夫子以堅白匏瓜微言不足醒之,故復有“天厭”之誓。比類以觀,則知其非見衛(wèi)之南子,而見魯之南子,必矣。

匏瓜

匏瓜,星名,系即日月星辰系焉之系,見應柳之《天文圖》。蓋星有匏瓜之名,徒系于天而不可食,正與“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挹酒漿”同義。

執(zhí)禮之執(zhí)當作埶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執(zhí)字當是埶字之誤。隸書埶、執(zhí)字相類,埶樂也,是即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與四教亦是四事(埶即藝字)。

立言之難

夫子“不語怪、力、亂、神”,特不語耳,非謂無也。后之儒者遂欲一切抹卻,不知力與亂分明有,神怪豈獨無 果爾,則《春秋》所紀災異悖亂之事,皆矯誣而不足信乎 又如《孟子》“天時地利”章,亦只較其緩急而輕重言之,若如后儒仁義干櫓之說,則是天時地利可盡捐而不用矣。嗚呼,腐儒者流,真所謂以人國僥幸者也!

孔子無所不佩

王逸曰:“行清潔者佩芳,德光明者佩玉,能解結者佩觿,能決疑者佩玦,故孔子無所不佩也。”卓吾子日:古者男子出行不離劍佩,遠行不離弓矢,日逐不離觿玦佩玉。名為隨身之用,事親之物,其實思患預防,文武兼設,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道也,與丘田寓兵同括矣,意不在文飾,特假名為飾耳。后之人昧其實也,以是為美飾而矜之,務內者從而生厭心,日:“是皆欲為侈觀者,何益之有!”故于今并不設備,而文武遂判,非但文士不知武備,至于武人居常走謁,亦效文裝矣。寬衣博帶,雍雍如也,肅肅如也,一旦有儆,豈特文人束手,武人亦寧可用耶!

孔子不夢周公非衰

孔子夢周公,尚是耳中鳴磬,眼中金屑也。直到不夢見周公時,便是一齊放下,所謂“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耳。其所云“吾衰”,正已到大休歇處也。

季文子三思

季文子相三君,其卒也,無衣帛之妾、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可謂善矣。然怨歸父之謀去三家,至掃四大夫之兵以攻齊,方公子遂弒君立宣公,行父不能討,反為之再如齊納賄焉,又率師城莒之諸、鄆二邑以自封植。其為妾馬金玉也多矣!是亦公孫弘之布被、王莽之謙恭也。時人皆信之,故日“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不然之,則日:“再斯可矣。”若日:再尚未能,何以云三思也 使能再思,不黨篡而納賂,專權而興兵,封植以肥己也。文公不得其辭,乃云思至于三,則私意起而反惑。誠如其言,則《中庸》所謂“思之弗得弗措也”,《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之”,吳臣勸諸葛恪“十思”者,皆非矣。

孔子請討陳恒

孔子沐浴而朝,于義盡矣。胡氏乃有“先發(fā)后聞”之說。卓吾子日:“世固有有激而為者,不必問其為人果當也;有激而言者,不必問其能踐言否也。哀其志可也,原其心可也,留之以為天下后世之亂臣賊子懼可也,何必說盡道理,以養(yǎng)長亂賊之心乎 若云非義,則孔子沐浴之請亦非義矣。何也 齊人弒君,與魯何與也 魯人尚無與,又何與于家居不得與聞政事之孔子乎 不得與而與,是出位之僭也。明知哀公三子皆不可與言而言,是多言之窮也。總之為非義矣。總之為非義,然總之為出于義之有所激也,總之為能使亂臣賊子懼也,即孔子當日一大部《春秋》也,何待他日筆削魯史而后謂之《春秋》哉!先正蔡虛齋有岳飛班師一論,至今讀之猶令人發(fā)指冠、目裂眥,欲代岳侯殺秦檜、滅金虜而后快也。何可無此議論也,明知是做不得、說不得,然安可無此議論乎”張和仲日:至言至言!先正有云:三桓之無君,與晉之三大夫、齊之田氏一也,孔子雖去位而三桓終不敢篡魯,孔子之功也。則夫請討之舉,未必全無關系,而圣人亦何嘗枉卻沐浴之勞也 拈出與識者辨之。

陽虎之奸

陽虎將殺季孫,不克,脫甲如公宮,取寶玉大弓,入讙、陽關以叛,明年乃得之堤下。《谷梁》日:“陽虎必解眾也,得其情矣。”黃東發(fā)日:“陽虎竊之無所用,故復歸之也。”此豈知巨猾之深奸耶 虎初竊時,亦已知無用,特以魯寶之,我竊之,魯必追我,我與之則魯釋我已。西方有狗國,中華人入之,竊其筯而逃,狗追嚙之,人以筯投之,必銜而反,數(shù)反則追無及矣。陽虎蓋欲狗國魯也乎 晉明帝覘王敦,逃回湖陰,以七寶鞭獲免,蓋祖虎之故智云爾。

魯公室與戰(zhàn)國相終始

魯自隱至昭,而逐于季氏,凡十世;自宣至定,而制于陽虎,凡五世。虎不逾世而敗,自是三桓微,散沒不復見,而魯公室雖微不絕,遂與戰(zhàn)國相終始。蓋以臣僭君,不義而得民,要以其力自斃;君雖失眾,而其室無罪,久則民將哀之,其勢固當然哉。

四科不列曾子

四科者,夫子言陳蔡一時所從之徒,非謂七十二弟子之中止有此十人而已。后人錯認夫子之意,遂以十科之人目為十哲,而學宮之中塑坐于夫子殿上,其余弟子則繪立于兩廡之下,雖曾參之賢,亦不予殿上之列,謂參非十哲之數(shù)也。至州縣每歲春秋釋奠,亦以此為升降之等,失夫子之意甚矣。考其制則承襲已久。觀東漢末徐干《中論》有日:“人之行莫大于孝,莫顯于清。曾參之孝、原憲之清,不得與游、夏列在四行之科者,以其才不如也。”則知此說自漢已然。

子貢不如儀封人

林時譽問羅近溪曰:“昔人謂子貢晚年進德,如謂仲尼日月也,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真是尊信孔子到至處。”先生日:“此是子貢到老不信夫子處,如何為進德 孔子一生之學,只是求仁,只是行恕。夫子此仁恕,即一時將天下萬世都貫徹了。子貢不知,卻只望夫子得邦家。至其后,仲尼以萬世為土,為萬世立命矣。子貢猶不知,且追恨夫子未得邦家,未見綏來動和之化,與夫生榮死哀之報,想其筑室于場,六年不去,猶是此念耿耿也。當時儀封人一見夫子,便說夫子不曾失位,只其位與人不同,正木鐸天下萬世之位也。朱子以“將”字解作”將來“之將,不知當作“將無”之將,所以把封人獨得之見,與子貢一般看了。此是學問大關鍵,吾人學圣人眼目,此處放過,他皆無足論矣。”張和仲日:近溪此說,可謂前無古人矣。然子貢亦有說得著處,如仲尼焉學之問是也。蓋學賢是常事,學不賢,非孔子不能。舜之好問好察,殆是千載同調,非深于道者不易識也。[劉司中日:“將”字當與《孟子》“幣之未將”同解,蓋天奉夫子以為木鐸也。若作“將無”之將,尚有毫厘之隔。]

曾點二事俱不類

季武子卒時,孔子生才十七年,則曾點或未生,生亦甚少也,安得倚其門而歌乎 又可怪者,曾子蕓瓜小過,而曾點暴怒如此,絕與鼓琴浴沂氣象不類。豈所謂狂者之過耶,抑紀載失實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海门市| 昆山市| 拜城县| 阳信县| 库伦旗| 上虞市| 绥棱县| 西青区| 东乌珠穆沁旗| 内乡县| 社旗县| 木兰县| 永济市| 河北区| 油尖旺区| 小金县| 达日县| 虎林市| 汪清县| 合阳县| 晋中市| 蒙山县| 都匀市| 兴宁市| 津市市| 南京市| 仁寿县| 许昌县| 巴彦淖尔市| 大荔县| 仙游县| 区。| 长丰县| 遵义市| 敦化市| 伊宁县| 绥阳县| 巫山县| 平安县| 贵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