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述病部下(2)
- 內經博議
- 羅美
- 4963字
- 2015-12-26 23:50:06
故不能勝邪而為積。疝與積。概指其聚。而積者非特前陰少腹之病也。
瘧痿咳病第六
瘧 瘧疾皆生于風。得之夏。傷于暑。暑氣舍于營。令人汗孔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凄滄水。
寒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衛氣者。晝行陽。夜行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入。是以日作。作則陰陽上下交爭。虛實相傾。故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勝則骨寒而痛。此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陰氣逆極。則后出之陽。并于陽則陽勝。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凍飲料也。有間日而作者。氣之舍深。內薄于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其日晏日早者。邪客于風府。循膂而下。其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邪則日下一節故作晏。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注于伏膂之下。其氣復上行。九日出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早也。其間日作者。邪氣內薄。五臟橫連募原。道遠氣深。故其行遲而不得與衛皆出。唯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不論日與間日。唯瘧氣隨經絡以內薄。必俟衛氣應乃作。是以早晏隨之也。其先寒后熱者。遇夏氣凄愴之水寒。寒者陰氣也。秋傷于風。風者陽氣也。
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后熱。名曰寒瘧。其先熱后寒者。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后寒。名曰溫瘧。有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其病之發。如火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毋刺 之熱。毋刺渾渾之脈。毋刺漉漉之汗。以其病逆不可治也。唯當其未發陰陽未并。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已。然瘧亦有不必應暑者。其病異形反四時也。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以四時之氣。寒熱各有相反。皆能為瘧也。
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氣藏骨髓之中。至春而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腠理發泄。兼有用力。
邪乃與汗皆出。斯時陰虛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人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溫瘧先熱后寒也。
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入舍之。陽氣盛而不衰。其氣不及于陰。故但熱不寒。氣內藏于心而外合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肌肉。故為癉瘧也。
瘧之所發。六經皆有見癥。足太陽之瘧。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 焰然。熱止汗出難已。邪在三陽。
盛于表。汗不易收。故曰難也。
足少陽之瘧。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解 。謂倦甚。不耐煩勞。不甚寒熱者。病在半表里也。惕惕邪在膽而怯也。少陽主木火。故并多于寒。且汗出甚。
足陽明之瘧。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陽明熱盛之腑。而寒反勝之。故先寒久乃熱。
熱去則邪衰。故汗出。喜見日月火者。陽明而受陰邪。故喜暖也。
足太陰之瘧。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脾喜樂。病則否。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陰主里。邪不易解。故多寒熱而汗出。脾病及胃。故病至善嘔。嘔已乃衰。
足少陰之瘧。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少陰主里。病則陰邪上沖。故嘔吐甚。腎病見陰虛。陰虛則熱多寒少。在陰則欲閉戶牖而處。腎為至陰之臟。而邪居之。故病難已。
足厥陰之瘧。腹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厥陰環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故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為癃如癃狀者。病不在水而在邪氣之陷。急欲數便也。肝氣不足則恐懼。悒悒者。不暢之貌。
瘧邪之深。亦能為五臟瘧。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肺為心之蓋。邪寒乘所不勝。故令人心寒。寒甚復熱。心氣受傷。故善驚而有所見。
心瘧者。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瘧邪在心。故煩心欲得水以解也。心本陽臟。為邪所居。則陽虛陰盛。
故反寒多不甚熱。
肝瘧者。色蒼蒼然。善太息。其狀若死。蒼肝色也。肝郁則氣逆。故太息。木病則強。故狀若死。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也。汗出。脾至陰。而瘧邪居之。故令人寒而腹痛。寒已而熱。則脾氣行。
故腹中鳴鳴也。熱則陽氣外達。故汗出而解也。
腎瘧者。灑灑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灑灑。寒栗貌。腎脈背脊開竅于二陰。故腰脊痛而大便難也。眩眩。視不明貌。水虧也。手足寒。陰之厥也。
胃瘧者。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胃為六腑之長。故獨言之邪。在陽明則胃痛及脾。故善饑而不能食。支滿腹大也。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過之則失時也。
痿 痿為五臟皆有之癥。熱傷血脈。則皆能發為皮毛血脈肌肉骨髓之痿。然其證必以肺為主。肺為一身元氣之主。
而職行治節。茍金清而氣行。則一身之皮血筋肉骨皆得其宜。何痿之有。唯邪熱乘金。肺先受克。則肺熱葉焦。征之于外則為皮毛虛弱急痹而著。是則熱邪傷肺。必及于筋脈肉骨而痛生痿 也。而其所以得之者。以肺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凡一應煩勞房室傷精。必至傷氣。傷氣則唯肺受之。且心火上乘。肺氣虛而受乘于火。則金病而發為喘鳴。金失整肅。
火留不去。故肺熱葉焦。五臟因肺熱自病。而氣不得行。故發為痿 也。然痿以肺為主。而經論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
蓋陽明為肺之母。而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又沖脈為十二經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唯其陽明虛。則宗筋弛。故致足痿不用。是以欲除肺熱。必先除陽明之熱。而養其陰。調其虛實。和其逆從。則病自已矣。
五臟痿癥。自肺熱葉焦皮薄著而下。有脈痿肉痿筋痿骨痿之不一。脈痿者。心氣熱則脈下厥而上。樞折挈脛縱不任地。又得之悲哀太甚。陽氣內動。則心下崩。數血溲。肉痿者。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又漸于濕而有所留。亦痹而不仁。
筋痿者。筋膜干。筋急而攣。又入房太甚。宗筋弛縱。亦發筋痿。及為白淫。骨痿者。腎氣熱骨枯而髓減。腰脊不舉。
及遠行勞倦。陽氣內伐。則足不任身。此五痿者。必外征之于色。肺熱色白而毛敗。心熱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色蒼而爪枯。脾熱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色黑而齒槁。
咳 咳之一癥。內經以皮毛為肺之合。皮毛受邪。入而從其合。又內則寒飲食。入胃從肺。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咳。然肺為五臟之華蓋。五臟各以時受病。雖非肺之所受。而皆能各傳以與之。故五臟時盛于寒。邪氣雖微。必傳于肺而為咳。咳之則六腑所受之。是以五臟六腑皆有咳。而肺咳乃兼有五臟六腑之證也。
肺咳者??榷⒂幸?。甚則吐血。肺主氣而司呼吸。故病則喘息有音。吐血者。隨咳而出。其病在肺。嘔與血不同。
心咳者??葎t心痛。喉仲介介然如梗狀。甚則嗌腫喉痹。本經既病。上挾于咽。故喉中妨礙而梗介。甚則為腫痹也。
肝咳者??葎t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仍诜味尾勘窘浿∪砸?。故名肝咳。肝脈布脅肋。故脅下痛不可轉。轉則氣逆而 下滿也。
脾咳者??葎t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痛引肩背者。脈從胃別上鬲也。陰土之氣應坤而出于西南。故右脅下痛也。動則咳劇者。脾喜靜而不欲動也。
腎咳者??葎t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腰背相引。腎脈貫脊也。腎主涎而脈循喉嚨。故甚則咳涎。
五臟之咳。更能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胃受脾邪而不能客。必氣逆作嘔。長蟲。
也。嘔甚則蟲隨氣上也。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葒I若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
咳而失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榷z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榷節M不欲飲食。咳而不已。則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納升降。皆失其宜。故腹滿不能飲食。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聚胃關肺者。胃為五臟六腑之本。肺為皮毛之合。自外自內。皆不能去此二臟也。陽明脈起于鼻。會于面。肺亦開竅于鼻而主氣。故使人多涕吐。而面浮腫。又氣逆也。然內經之咳。皆謂風寒傷皮毛。寒飲食傷胃。傳肺使肺寒而內外合邪。又五臟非時受邪。亦能傳以與之諸條。皆以外邪傷肺。傳肺而咳。則凡五臟內傷。非待之熱而火上炎。亦必傳于肺無疑矣。
又腎水與肺金為子母。則病每相關為本末。于是有寒熱水火兩癥。如腎火虛。水泛則侮肺溢肺。而為寒痰上壅之咳。腎水虛?;鸱袆t挾肝刑金。而為肺痿喉 之咳。他若龍火起肝挾心火上逆而咳。脾氣不運上焦不通而咳。胃受飲食之火上通于咽而咳。以火移肺而咳。此又五臟非時之熱。能移于肺之咳。其發亦兼五臟之見癥。與風邪不殊。不可不察也。治之之法。自表入者。宜辛溫發散。自內傳者。其陰已傷。陰虛于下。則陽浮于上。水涸金枯。治宜甘以養陰。潤以養肺。
而兼治根本之真陰。則肺自寧矣。然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培補其中氣。而命門陽虛不能納氣者。則亦當溫氣以化水。
不然無濟也。
脹卒痛腸如瘧積消癉病第七
脹 鼓脹之因經以病。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又曰。五臟陽已竭。
又曰合之于真。三合乃得。夫厥氣在下者。此病根也。人身上下。陽布陰生則肺行而腎納。何有厥。厥氣在下。此肺不行而腎失納也。大氣既厥。則營衛之流行經絡者留止。而無根之陰氣于是逆上。與真氣相搏。寒氣留而不行。乃合為脹也。又藏陽即光氣運之氣。今藏陽已竭。則諸停而不行可知也。又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經既以脹為衛逆于營。而曰三合而得。則雖在血脈而合經絡合臟合腑。固陰陽俱有矣。然而要言之。則厥氣在下。此脹之本也。故診之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大者。邪氣之盛。堅者。邪氣之實。兩氣相攻。脹而已成。故其脈大堅。此厥于陽而實也。澀者氣血之虛不能流利。此陰氣之衰。陰氣。真氣也。此厥于陰而虛也。陰虛陽堅。中氣已損。其脹必矣。是以澀而堅者。知其為陰在臟。大而堅者。知其為陽在腑。皆以三合而得。于是有脈脹。膚脹。五臟脹。六腑脹。而又有水脹。鼓脹。腸覃。石瘢。
石水之別。要在明知逆順。補虛瀉實。所謂其道在一也。
五臟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色循脈衛氣之逆為脈脹。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夫營行脈中。其精專。未必即脹。衛則悚疾滑利而行分肉。故必由衛氣之逆而后病及于營。則為脈脹。是以凡脹皆發于衛。若衛氣逆而并于脈。
復循分肉之間。則為膚脹。然脹無常所。既脹于皮膚。則排臟腑而廓胸脅。凡膻中心主之宮城。胃之太倉。咽喉小腸之傳逆。胃之閭里門戶。及五竅廉泉玉英之津道無不受脹也。故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嗽。肝脹者。
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 體重。不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腎。央央然腰髀痛。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 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而不堅。膽脹者。脅肋下痛??谥锌?。善太息。
水脹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腫脹。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水與膚脹。下六事病異而形相似。宜有以別之。目之下為目窠。頸脈之陽明人迎也。水邪乘胃。故頸脈動。水之標在肺。故時咳。劂陰邪結于陰分。故陰股間寒。按水囊必隨手而起。故病水者亦若是。
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寒氣客于皮膚。則陽氣不行。氣在氣分。故有聲若鼓。氣本無形。故不堅。氣無所不至。故腹大身盡腫。若因于水。則有水處腫。
無水處不腫。然有水則皮澤而薄。無水則皮濃。氣在膚腠。按而散之。不能猝聚。故 而不起。腹色不變者。皮濃故也。
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色蒼黃者。赤皮濃腹也。即不變之義。但腹有筋起為稍異耳。此病亦在氣分。故名鼓脹也。
腸覃者。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因有所系。著惡氣乃起。 肉乃生。大如雞卵。及其成也。如懷子之狀。大者離臟。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覃延布而深也。寒氣與衛氣蓄積不行。汁沫所聚。留于腸外。致癖積 肉生。離臟者越臟也。然邪客于腸外。不在胞中。故無妨于月事。
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 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行。皆生于女子。可導以下。胞即子宮也。男女皆有。男謂精室。女謂血海。寒既相搏。則子門閉塞。 血留止。其堅如石。故曰石瘕。此妨月事。唯女子有之。
石水一癥。岐伯本章無答。必闕文也。陰陽別論曰。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其義即此。述見陰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