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述病部上(2)

  • 內經博議
  • 羅美
  • 4999字
  • 2015-12-26 23:50:06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厥陰。少陽。一主風木。一主相火。膽肝心胞三焦皆所共也。均為熱化而風煽之。四結之脈。皆絡于喉。風火逆上而不得發。必于喉乎結之。是成喉痹也。

有并病者。凡人之陰陽內外雌雄。必相輸應。是以陰陽相致。得其和平。若既兩病。則各經之陰陽。必錯迕違逆。

相遇則搏而敗。必并于勝。故不謂之合病。而謂之并病。并者有所歸也。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 而動。九竅皆沉。陽明全有谷神營衛之盛氣。厥陰則任獨使而布行之。合兩家同病。而中州氣餒。是陽明主病矣。乃中州氣餒。而風木失和。將厥陰之戾。反克于中州。嗣此陽明之脈不復搏大而見。氣不昌而內郁見動。則所以宣之九竅無俾也。故皆沉。此則陽明之病甚矣。是謂并病也。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一陰主筋膜之氣。又主三陰之闔。能為太陽之守。莫一陰若也。乃三陽一陰俱病。而太陽之脈且勝。夫太陽之病。在脈浮。病而脈勝。則浮大中空。無陰可知。無陰則太陽之上下無常方。風雨并至而為病。而豈無氣之一陰能止之乎。于是內氣不守。則內亂五臟。本臟神怯。則外為驚駭也。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主里而藏精。病則真精內虛。二陽起谷神而朝津液。病則津液枯竭。于是氣逆火盛。必傷于肺。故曰病在肺。若見少陰脈沉者。是謂腎氣不衡。而無根之浮火逆而上乘。則上勝于肺。中州不能遏其逆。則熱燥傷脾脾病則不能授氣于四關。故并外傷四肢也。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顛疾為狂。前證明陽氣虛內熱。腎氣不衡。故有勝肺傷脾之見。今內傷之氣皆交至。而定為病在腎者。此系腎家水空火不守。而上發與陽明熱邪相并。使心無所主。故神惑志失。而罵詈妄行。太陽無內。故顛疾。神明內亂。故為病狂。此癥之見。似宜皆在陽明。然實腎精不守。不能主里。使心火自焚。與陽明并也。

二陰一陽。病出于腎。陰氣客游于心脘下。空竅堤閉不通。四肢別離。一陽連腎。上至肺。外連脾胃。然其根本出于二陰。今二陰腎家寒虛。少陽不足。故病出于腎。腎與膽氣皆寒虛。是以陰氣客游于心脘下。陰氣既盛于中脘。則所以行津液出營衛以灌溉四末者。皆空竅堤閉不通矣。不通者。無陽則不通也。不通則四肢乃別離矣。此證近于單腹脹。

而四肢如削者也。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脾土。一陰之陰。為作朔之陰。

一陽之陽。為生生之陽。二脈皆代絕。是陰不為陽根。陽不為陰生矣。兩俱失職。則所以為游部。為獨使者。皆無根之陰氣也。心之下。自膻中至三焦。皆少陽生發游行上下之位。二部之生氣既已無根。故陰氣至心而上下無常。出入不知也。咽喉膽之使也。故干。脾土之沖和。亦賴膽肝之舒達。若脈皆代絕。是以死氣乘脾矣。其為中氣不續。中土衰敗可知。

二陽三陰。至陰皆病。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并絕。沉為血瘕。浮為膿 。二陽三陰。本脾胃也。而后云至陰者。以明此三陰屬于太陰肺。故分別言之。夫陽明居二陽中州氣盛。太陰脾常為之行氣于三陰。而陽明亦自能達氣于三陽。則手太陰肺常能為治節于其間。是以陰陽和同。陽倡陰隨。陰守陽中。陽指陰使。今二陽三陰至陰皆病。其病氣皆見于其脈。則其象為陽浮而不能沉。陰沉而不能浮。是以陰不過陽。陽亦不能止陰。是陰陽離絕也。如是則沉伏于內者。有陰寒之病。血聚為瘕。浮顯于外者。有陽毒之病。壅盛膿 。舊文作沉為膿 。浮為血瘕。有吳鶴皋正之。

按內經無并病之文。然陰陽不和。兩戾相遇。勢必相戰。戰有勝負。則其病更有所歸。或歸勝。或歸負。必有為之主者。

終非合病之條也。故另出言之。乃內經舉一隅耳。此陰陽之錯迕。臟腑之乘除。可不辨明乎。

虛實第二

虛實者。百病之定體。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者而已。然而標本逆從之治。皆起于此。不可無緩急有無之辨。以進求其詳也。緩急者。察虛實之緩急也。無虛則急在邪氣。多虛則急在正氣。微實則雖治實而當固守根本。微虛則雖治虛而當兼防不測。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表里臟腑。邪有所居。永得其本。而直取之。是有為。邪之實也。

情欲傷內。勞倦傷外。非邪似邪。病在元氣。而明辨之。是無為。真之虛也。茍不審此。以逆為從。以標作本。傾人命矣。

虛有脈象。岐伯曰。氣虛。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人之元本。主在元氣。而元氣之主在肺。故氣虛則肺虛。肺虛而一身之元氣。無不皆虛矣。虛則必見氣逆。其氣逆者。足寒也。人之陰陽。其氣皆起于足。若足寒則陽不足而陰乘之可知矣。凡虛宜以此為斷也。

有重虛者。經曰、脈虛上虛尺虛。是謂重虛。脈虛者。不象陰也。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 然。重虛蓋謂陰陽兩虛。故引此條為兩虛之榜樣。其一在脈。而云不象陰者。脈出于陰分之營。營衰則神脫。神脫則不能如五臟應四時之象。其不應時而響應病。甚至不應病而又不應時。則全失其陰象矣。故曰。不象陰也。其一在上。即謂肺虛。肺虛則氣逆。恒見之上而脈氣不定。故言無常。其一在尺。尺腎脈也。腎主骨與精。所以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今行步然。將根本傾撥。不能立矣。占虛者以此三事。所謂虛者盡此矣。

內經言百病之生。皆有虛實。皆生于五臟。而必皆見于神氣血肉志凡五者。至于邪之入。亦即此五者而診其先后次第焉。凡根本虛實。與邪入虛實。莫不從此辨治。故心藏神者也。若有余則笑不休。不足則悲肺藏氣者也。有余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肝藏血者也。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脾主內以為形也。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腎藏志者也。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此其有余。所謂邪氣盛則實。此其不足。所謂正氣奪則虛也。至若風邪之猝入。亦必先犯此五者。而自其形層次第以入之。仲景分六經以治傷寒。稟此法也。是以經于邪入之。又每曰血氣未并。

五臟安定。見邪必自外而入。不遽內并也。故曰。邪客于形。則灑淅起于毫毛。以未入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夫心部于表。腎部于里。自神至腎。所部有表里之分。方邪客之灑淅起毫毛。則神先覺。是故命曰神微。次則入皮膚。皮膚微病。犯肺之氣矣。命曰氣微泄。又次則邪入孫絡。孫絡外溢。犯肝之血矣。所謂動其營也。故曰維有留血。又次則邪犯肌肉。肌肉蠕動。此犯在分肉之間。脾之所主矣。命曰微風。又次骨節有動。則邪入經而動骨節。惟志覺之。所謂動志也。邪入乃深矣。然所謂神先覺者。愴然凄然。不快不樂之謂。所謂氣者。畏寒畏風之類。所謂血者。翕翕發熱之類。

所謂形者。轉輾疼痛之類。所謂志者。煩而不安之類。皆邪之次也。內經按次五層以針法。循次五治。豈非后世所謂表法解法耶。觀其虛實。則五臟之有余不足如彼。循其治法。則形層之淺深次第如此。后之治邪。思過半矣。

有相并之虛實。陰陽相傾。氣血以并。氣亂于衛。血逆于經。氣血離居。一實一虛。所以然者。血氣喜溫而惡寒。

寒則留滯。溫則消散。此相傾以并之因也。故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是以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如血并于陰。氣并于陽。為驚狂者。血并陰。是重陰也。氣并陽。是重陽也。重陰者顛。重陽者狂。故為狂驚。血并于陽。氣并于陰。為炅中者。陰在表則陰內虛。陽在里則陽內熱。故為炅中。炅。熱也。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者。血并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氣并下則火動于肝。故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神亂而喜忘者。血并下則陰氣不升。氣并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蓋血與氣相失則為血虛。與氣相并則為實。至夫氣血并走于上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脫。陰脫則根本離絕。下厥上竭。是為大厥。所以暴死。若氣極而反。陰可漸回。一去不反。不能生矣。此相并之大概也。

有外感內傷之為虛實者。邪生于陽。得之風雨寒暑。此生于外也。為外感。邪生于陰。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此生于內也。為內傷。外感多有余。內傷多不足。然有內傷而致外感者。則虛中微實。外感而仍內傷者。則實處多虛。此中之虛實。固當細辨。而要即外感內傷。亦各自有虛實。如風雨傷人。客毛滿絡。極于分腠。其脈堅大。此則為實。而寒濕之傷人。必傷衛氣。致皮膚不收而縱緩。肌肉堅緊而削瘦。營澀脈中。衛去脈外。此則為虛。又如內傷之喜怒不節。

則陰氣上逆。上逆則陰虛于下。而陽邪湊之。此則為實。然實因于虛。則實為假實也。若夫喜則氣下。悲則氣消。下與消則脈空虛。或因飲食寒氣薰滿。則血澀氣去。此則為虛。此外感內傷之大概也。

有主乎虛實之大要者。其一在氣。人之元氣。所以充形而統血。故氣實則形實。氣虛則形虛。若形氣相反。則偏實偏虛之病生矣。其一在谷氣。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所謂食入于陰。長氣于陽者也。五臟六腑。皆已受氣。谷之謂矣。

其一在脈。脈為血之府。脈實血實。脈虛血虛。常相應也。而時有反者。岐伯曰。氣盛身寒。此謂反也。氣虛身熱。此謂反也。夫氣盛為熱。虛為寒。今反寒反熱。此陽內郁而陰外襲。陰內虛而邪外盛。皆形氣之相逆。故謂之反也。又其反者。谷入多而氣少。谷不入而氣多。一則二陽有余。三陰不足。一則邪并肺胃也。又其反者。脈盛血少。脈小血多。

一為陽實陰虛。一為陽虛陰實也。

有診虛實之大概者。氣充滿于內。所為氣入。實也。氣滿泄于外。所謂氣出。虛也。氣為陽氣。實則陽實。必熱也。

虛則陽虛。必寒也。此虛實寒熱之見于氣者。可診矣。

五實五虛。以決死生。何謂五實。脈盛皮熱腹脹及前后不通悶瞀。是也。何謂五虛。脈細皮寒氣少及前后泄利飲食不入。是也。備此者皆死。而有不死者。粥漿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寒熱順逆第三

病之體以陰陽。病之勢以寒熱。而寒熱必有由。然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原夫陽受氣于上焦以溫分肉皮膚。寒威卒襲之。使上焦不通。斯內陽無所出而寒獨留于外。此陽虛外寒也。勞倦形衰則傷肝氣。

木郁而乘脾。致谷氣不盛。谷氣不盛。而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則胃氣熱而留于胸中。是脾不行而內熱也。此陰虛生內熱也。又情欲不節。五臟失守而傷精。精傷則水虧。此亦陰虛之內熱也。陽盛外熱者。寒邪既壅上焦。則肌表固閉。衛氣郁聚而為外熱。以其能盛格寒而為外熱也。陰盛內寒者。厥氣上逆。寒留中焦。陽氣乃去。其脈盛大以澀。寒邪壅中。

故脈盛大滯。而不行故澀。皆陰盛所致。故陰盛生內寒也。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寒陰能傷血。故傷形。熱陽能傷氣。故傷氣。氣無形。故傷之而病痛。血有形。

故傷之而病腫。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生濁陰。熱氣生清陽。此其正也。乃清陽在下。則生飧泄者。邪熱不殺谷。完谷而出。是為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者。濁邪實于膻中。膻中不能化氣。是謂腹脹。所謂陰陽反作者也。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陰陽以不相勝為和平。陰勝是水襲而火滅。陽勝是火灼而水干。寒極則熱。熱極則寒。陰極則陽生。冬至是也。陽極則陰生。夏至是也。此可知其旨矣。

寒熱相傾。有所以感之不同。有所以受之不同。則亦其所感所受之多少而分焉。有熱而煩滿者。以其人陰氣少。陽氣勝。故陽邪實于陰分也。有寒從中生者。以其人正氣素不行而多痹。是以陽氣少。陰氣多。營衛不能充達。故寒從中生。所謂寒痹也。有四肢逢風寒而如炙如火者。其人陰氣虛。陽氣盛。四肢之陽與外相得。而少水不能滅盛火。故陽獨勝而止耳。是其如炙如火當肉爍也。更有奇者。前寒中為痹病矣。乃更有身寒。而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然不凍者。以其人之素恃以水為事。使太陽氣衰。腎脂枯涸不長骨髓。不充氣。外內皆涸。故令寒。甚至骨。然腎家一水既竭。

肝心兩火獨存。是陰氣已虛于內外。而浮陽獨持于中。故雖寒而不凍 。是名骨痹。骨痹。當攣節也。生于病熱而有所痛者。則以陽明入陰也。病熱者。陽脈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至三盛極于陽明矣。陽明盛極。必入于陰。夫陽入于陰。則陰與陽俱盛。是以病在頭與腹。乃腹脹而頭痛也。

有氣厥而臟腑寒熱皆能相移者。人氣和則陰陽和。陰陽和則氣血不至淖與剛。至淖與剛。則陰陽不相入而相勝矣。

所謂回則不轉而氣皆厥也。故淖與淖。剛與剛遇必致相移。相移者相傾也。止一氣厥而諸病生焉。故篇名氣厥。其移者如下文所云也。

腎移寒于脾。壅腫少氣者。所謂淖與淖也。腎中內蘊真火。不惟能溫寒水。而亦能為土母以使之化物。所謂命門真火也。今止存寒水之氣。反傳所勝。侵汨脾土。是脾土亦久失溫燥之氣矣。故壅腫少氣。蓋寒盛則陽微無以化氣也。

脾移寒于肝。壅腫筋攣。肝之木。溫達而疏脾也。然木食米于土。亦賴中州之養。今中土寒勝。是土既失其震發。

而木乃無氣以升。勢必移寒于肝。土寒故壅腫。木廢則筋寒。故為拘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静安区| 沂南县| 文登市| 兰考县| 平阴县| 祁门县| 咸丰县| 正安县| 永宁县| 靖西县| 微博| 武平县| 芦山县| 和静县| 宝丰县| 佛学| 新乡市| 曲松县| 邯郸市| 山东省| 瓦房店市| 宣城市| 长岛县| 湖口县| 海宁市| 浙江省| 洪泽县| 富川| 灵石县| 上虞市| 易门县| 逊克县| 双城市| 报价| 昌宁县| 河东区| 邵武市| 延长县| 故城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