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藝文一
- 明倫匯編皇極典治道部
- (清)陳夢雷
- 10499字
- 2015-12-26 23:46:29
賢良策一 漢董仲舒
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
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萬事之統猶
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郡國諸侯公選賢良
修絜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
夫然為舉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
垂聽而問焉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
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于韶于周莫
盛于勺圣王已沒鍾鼓管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
缺陵夷至呼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
間守文之君當途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
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后王而后止
豈其所持操或??姸浣y與固天降命不可
復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與烏呼凡所為屑屑
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
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
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
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飾而膏
露降百谷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
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呼方外延及
群生子大夫明先圣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
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科別其條勿猥
勿并取之于術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
極枉于執事書之不泄興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
夫其盡心靡有所隱朕將親覽焉
對曰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
之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
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
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
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
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
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問賜聞見博而
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
至而立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解書云茂哉茂哉皆
強勉之謂也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
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
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
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
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
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民也著故聲發于
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藏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
管弦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
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夫人君莫
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
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
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
先王之德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
詩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為生賢佐后世稱頌至今
不絕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也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
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
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
曰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
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
積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
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
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于下怨惡畜于上上下
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
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
之所生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
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
暴則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
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囗
動之斯和此之謂也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
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
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
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
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
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
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
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
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
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
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
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
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
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
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
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元
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
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
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
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
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間
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囗臣諸福
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
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
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
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
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
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
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
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
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
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
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
俗美也圣王之繼亂世也埽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
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
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
秦繼其后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
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圣之道而顓為
自恣茍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
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其遺毒余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抵冒
殊捍孰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
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
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
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
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
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
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
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
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
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愿治七十余歲矣不如
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
來詩云宜民宜人受祿于天為政而宜于民者固當
受祿于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
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
外延及群生也
賢良策二 前人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游于巖廊之上垂拱無為而
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
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
儉者不造元黃旌旗之飾及至周室設兩觀乘大
路朱干玉戚八佾陳于庭而頌聲興夫帝王之道
豈異指哉或曰良玉不瑑又云非文亡以輔德二
端異焉殷人執五刑以督奸傷肌膚以懲惡成康
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虛秦國用之死
者甚眾刑者相望耗矣哀哉嗚呼朕夙寤晨興惟
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業皆在力本
任賢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
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
未始云獲也今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
民未濟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故詳延
特起之士意庶幾乎今子大夫待詔百有余人或
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而不同考之于今而難
行毋乃牽于文系而不得騁與將所由異術所聞
殊方與各悉對著于篇毋諱有司明其指略切磋
究之以稱朕意
對曰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
誅逐亂臣務求賢圣是以得舜禹稷咎繇眾圣輔
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誼
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故孔子曰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此之謂也堯在位七十載乃遜于位以
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
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
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
也此之謂也至于殷紂逆天暴物殺戮賢知殘賊百
姓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隱處而不為臣守職之人
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耗亂萬民不安故天下
去殷而從周文王順天理物師用賢圣是以閎夭太
顛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愛施兆民天下歸之故太
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當此之時紂尚在上尊卑昏
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
暇食也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
焉由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
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之謂也臣聞
制度文采元黃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有德
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天
也然則宮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
則不遜儉則固儉非圣人之中制也臣聞良玉不瑑
資質潤美不待刻瑑此亡異于達巷黨人不學而自
知也然則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臣聞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
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
其上成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于
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
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
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
以教訓于下也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
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
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趣利無恥又好
用憯酷之吏賦斂亡度竭民財力百姓散亡不得從
耕織之業群盜并起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
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免而無恥此之謂也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內莫不率
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
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德歸誼此太平之致
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
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
在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
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陛下親耕藉田以為農
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惟往古而務以求賢此亦
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獲者士素不厲也夫不素
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瑑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
大者莫大呼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
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
而絕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
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有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
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
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
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
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
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長吏多出于郎中
中郎吏二十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且
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所謂積日累久也
故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
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今則不
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
渾殽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
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
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
侯吏二十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
也囗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
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
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陛下加惠
寬臣之罪令勿牽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盡
愚
賢良策三 前人
制曰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
驗于今故朕垂問呼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
紂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今子大夫
明于陰陽所以造化習于先圣之道業然而文采
未極豈惑呼當世之務哉條貫靡竟統紀未終意
朕之不明與聽若眩與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
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今子大
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
孰之復之詩不云呼嗟爾君子毋常安息神之聽
之介爾景福朕將親覽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對曰臣聞論語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呼今陛下
幸加惠留聽于承學之臣復下明冊以切其意而究
盡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對條貫靡竟統
紀不終辭不別白指不分明此臣淺陋之罪也冊曰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臣聞
天者群物之祖也故囗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
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
亦溥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
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
刑者君之所以罰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
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于古
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
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
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
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
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今世廢而
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是以犯法
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
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天令之謂命命非圣人不行
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制度
不節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
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
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
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
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
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
貴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于天性知
自貴于物知自貴于物然后知仁誼知仁誼然后重
禮節重禮節然后安處善安處善然后樂循理樂循
理然后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
之謂也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明寖
昌之道虛心以改臣聞聚少成多積小致巨故圣人
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呼
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
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
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詩曰惟此文
王小心翼翼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致其
孝善積而名顯德章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
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呼情性察呼流俗者孰能知
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
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響之應形聲也故桀紂暴謾讒
賊并進賢知隱伏惡日顯國日亂晏然自以如日在
天終陵夷而大壞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
以漸至故桀紂雖亡道然猶享國十余年此其寖微
寖滅之道也冊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
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臣聞夫樂而不亂復
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先
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
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
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無為而
治者其舜呼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余盡
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孔
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
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
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
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
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
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
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后若宜少損
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
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論議考問
將欲興仁誼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之言囗能勿失耳若
乃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輔佐之職
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竊有怪
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習俗美盛不令而行
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賊盜囹圄空虛德潤草木
澤被四海鳳皇來集麒麟來游以古準今一何不相
逮之遠也安所繆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
之道與有所詭于天之理與試跡之古返之于天黨
可得見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之
翼者兩其足是以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
者不食于力不動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
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此
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
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民安能如
之哉是故眾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業
畜其積委務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朘寖以
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上
不救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
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故受祿之家食
祿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
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
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
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曰吾已
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
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
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而急于利亡推
讓之風而有爭田之訟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彼南
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爾好誼則民鄉仁
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由是觀之天子大
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
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
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財利??址T者庶人之意也
皇皇求仁義??植荒芑裾叽蠓蛑庖惨自回?
且乘致寇至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
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其禍患必至
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
亡可為者矣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
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
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
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應詔陳言疏 晉傅咸
陛下處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親覽萬機勞心日
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踰陛下也然
泰始開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軍國未豐百姓
不贍一歲不登便有菜色者誠由官眾事殷復除猥
濫蠶食者多而親農者少也臣以頑囗謬近職每
見圣詔以百姓饑饉為慮無能云補伏用囗恧敢不
自竭以對天問舊都督有四今并監軍乃盈于十夏
禹敷土分為九州今之刺史幾向一倍戶口比漢十
分之一而置郡縣更多空校才門無益宿衛而虛立
軍府動有百數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諸所寵給皆
生于百姓一夫不農有受其饑今之不農不可勝計
縱使五稼普收僅足相接暫有災患便不繼贍以為
當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靜事息役上下用心惟農是
務也
申飭刑政令 梁武帝
永元之季干維落紐政實多門有殊衛文之代權移
于下事等曹恭之時遂使閹尹有翁媼之稱高安有
法堯之旨鬻獄販官錮山護澤開塞之機奏成小丑
直道正義擁抑彌年懷冤抱理莫知誰訴奸吏因之
筆削自已豈直賈生流涕許伯哭時而已哉今理運
惟新政刑得所矯革流弊實在茲日可通檢尚書眾
曹東昏時諸諍訟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時施行者精
加訊辨依事議奏
垂衣治天下賦
以圣理無為
道光前古為韻
唐白行簡
天眷唐帝恭承永命守無事為至德彰不言為大令
當寧而百蠻自賓垂衣而八極居正當書軌以混合
系祖宗而作圣治契無外人羞有為戴北極以定位
比南山而不移皇皇焉儼六服以御燭燭焉虛四
聰而聽卑備其文火龍回帶以如動藏乎用天地成
功而不知與區夏再造俾古今同道靜以虛襟固其
大寶儲精而云郁冠蓋恭已而耀生黼藻故能追軒
皇躡陶唐文物周衛邦家有光颯祥云乎五彩蟠瑞
氣于六章豈徒具飾乎領袖亦以權量乎圓方是知
垂拱者古之難委裘者圣之旨蓋與神合寧將智使
不然何以酌天心安地紀一家之大無煩車馬以巡
游九重雖深盡見山川之疆理所尚者形神不拘清
靜為徒體安以一襲道洽于三無俟時不在于顛倒
致美何傷乎曳婁于時天凈泰階城開外戶應星精
以列將動岳神而生輔楚制者分閫而守封縫掖者
坐帷而論古纊未周而如挾袞有闕而咸補德既昌
焉不亦宜然蔩出豈勞于問歷山呼無待于卜年凝
旒而惠澤潛布斂衽而皇風靡前與三五爭步驟微
臣亦迷其后先
決壅蔽策 白居易
臣聞國家之患患在于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由由生
于君之好欲也蓋欲見于此則壅生于彼壅生于彼
則亂作其間歷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世好佞趙
高飾諛之言以壅之周厲好利榮夷公陳聚斂之
計以壅之殷辛好音師涓作靡靡之樂以壅之周幽
好色褒人納艷妻以壅之齊桓好味易牙蒸首子以
壅之雖所好不同同歸于壅也所壅不同同歸于亂
也故曰人君無見其意將為下餌蓋謂此矣然則明
王非無欲也非無壅也蓋有欲則節之有壅則決之
節之又節之以至于無欲也決之又決之以至于無
壅也其所然者將在乎靜思其故動防其微故聞甘
言則慮趙高之諛進于側矣見厚利則慮榮夷公之
計陳于前矣聽新聲則慮師涓之音誘于耳矣顧艷
色則慮褒氏之女感于目矣嘗異味則慮易牙之子
入于口矣夫如是安得不晝夜慮之寤寐思之立則
見其參于前行則想其隨于后自然兢兢業業日慎
一日使左不知其所欲右不知其所好雖欲壅蔽其
可得乎此明王節欲決壅之要道也
不勞而理策 前人
問方今勤恤憂勞夙夜不怠而政教猶缺懲勸未
行何則上古之君無為而理令不嚴而肅教不勞
而成何施何為得至于此
臣聞三王之為君也無常心以天下之心為心五帝
之為君也無常欲以百姓之欲為欲順其心以出令
則不嚴而理因其欲以設教則不勞而成故風號無
聞而人從刑賞不施而人服三五所以無為而天下
理者由此道也后代反是故不及者遠焉臣請以三
代已后之事言之臣聞后代之天下三五之天下也
后代之人三五之人也后代之位三五之位也居其
位得其人有其天下而不三五者何哉臣竊驚怪之
然亦粗知其由矣豈不以己心為心抑天下以奉一
人之心也以己欲為欲咈百姓以從一人之欲也茍
或心與道未合政與欲并行得失交爭利害相半如
此則雖宵衣旰食勞體厲精纔可以致小康不足以
弘大道故出令而吏或犯設教而人敢違刑雖明而
寡懲賞雖厚而鮮勸此由舍人而從己勸何畏乎是
以勤多而功少也伏惟陛下去彼而取此執古御今
以三五之心為心則政教何憂乎不洽以億兆之欲
為欲則懲勸何畏乎不行政教洽則不殷憂而四海
寧懲勸行則不勤勞而萬人化此由舍己而從眾是
以事半而功倍也臣又聞太宗文皇帝嘗曰朕雖不
及古然以百姓心為心臣以為致貞觀之理者由斯
一言始也伏愿陛下從而鑒之嗣而行之則天下幸
甚
致平和復雍熙策 前人
問今欲感人心于和平致王化于樸厚何思何念
得至于斯
臣聞政不念今則人心不能交感道不思古則王化
不能流行將欲感人心于和平則在乎念今而已伏
惟陛下知人安之至難也則念去煩擾之吏愛人命
之至重也則念黜苛酷之官恤人力之易罷也則念
省修葺之勞憂人財之易匱也則念減服御之費懼
人之有餒也則念薄麥禾之稅畏人之有寒也則念
輕布帛之征慮人之有愁苦也則念節聲樂之娛恐
人之有怨曠也則念損嬪嬙之數故念之又念之則
人心交感矣感之又感之則天下和平矣將欲致王
化于雍熙則在乎思古而已伏惟陛下仰羲軒之道
也則思興利而除害侔唐虞之圣也則思明目而達
聰師夏禹之德也則思泣罪而恤人法殷湯之仁也
則思祝網而愛物鑒漢之盛也則思罷露臺而海內
流化觀周之興也則思葬枯骨而天下歸心弘貞觀
之理則思聞房魏之讜議以致升平嗣開元之政也
則思得姚宋之嘉謀而臻富壽故思之又思之則王
化流行矣行之又行之則天下雍熙矣
政必成化必至策 前人
問先王之教布在方冊事雖易舉政則難成豈文
之空垂將行之未至思臻其極佇質所疑
夫欲使政必成化必至者無他焉在陛下敬始慎終
之所致耳臣聞先王之訓不徒言也先王之教不虛
行也淺行之則小理深行之則大和淺深大小之應
其猶影響矣然則天下至廣王化至大增減損益難
見其形是以政之損者雖不見其日損必有時而亂
也教之益者雖不見其日益必有時而理也陛下但
推其誠勤其政敬其始慎其終日用而不知自臻其
極此先王終日所務者也終日所存者也不可月會
其教化之淺深歲計其風俗之厚薄焉臣又聞易曰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
終此言王者之教待久而成也王者之化待終而至
也陛下誠而久之敬而終之則何慮政不成而化不
至乎
論保天下之志 李德裕
有天下者必有保天下之志然后王業可興有一國
者必有保一國之志然后霸道可立蓋志者氣之帥
而事功之所基也有志主于中然后見于外者必求
所以保之之人而賢材于此乎進用必圖所以保之
之具而政事于此乎修舉人民在所拊循之而害民
者必除土地在所固守之而侵地者必卻隨其所保
之大小而大以王小以霸則其志之不同也至于懦
而無立志竊竊然惟以保身為計賢材政事土地人
民皆莫之恤則豈獨不能保天下及一國雖欲保身
亦不可得矣昔日武王助上帝以寵綏四方有罪無
罪不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故能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豈非有保天下之志哉由武王
推之則后之創業中興凡能興帝王之業于天下者
皆其志足以保天下者也昔者齊小白曰先公優笑
在前賢材在后國家不日引不月長吾恐宗廟之不
掃除而社稷之不血食故相管仲而授之以政豈非
有保一國之志哉由齊小白推之則后之裂土分民
凡能立霸道于其國者皆其志足以保一國者也至
隋陳之主則不然煬帝繼體守成荒淫失度偷取目
前之逸盜賊滿天下而不知也嘗引鏡自照曰此好
頭項誰將斬之其后卒有江都之禍陳叔寶據有江
左不恤政事隋師伐之國危矣乃曰吾自有計遂與
妃嬪同入于井其志如此身且不保而況能保天下
及其國哉由是推之則古之亡天下與失國者概可
見矣夫志小者不可以語大志近者不可與謀遠志
錐刀之利者不足與論萬全之儲志藜藿之食者不
足與議太牢之味而況于天下國家安危存亡之至
計哉書曰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又曰功崇惟志
射無志則不能以中的士無志則不能以崇功有天
下國家者無志則不足以保民嗚呼君人者尚志取
其所先務也
金鏡賦
以圣人握之
以臨天下為韻
韋模當
大哉唐之為盛授寶歷兮握金鏡御干符兮秉坤政
順四時以立法侔上帝而作圣其德惟新其照惟均
金也者取剛克以成質鏡也者取清明之在身染之
無污磨而不磷守清凈以自立形大小而各陳是故
傅咸擬之于良史莊氏比之于至人懿夫不鼓不鑄
匪雕匪斫堅貞為義同匪石以居心溥博其功異明
珠之在握見而后信動必先覺細察毫芒遠包海岳
處明難疲居昏不濁含清輝于寂默體元化以希夷
有以取象無得可持雖每分于動息終不渾于妍媸
斯實百王之道也可以三光而揭之原夫司契之君
端拱而理北辰定位南面恭己微其道之有孚必心
鏡之為始何強名于此意帝試言其所以豈非體合
沖漠功優照臨茍遇物而必覽信緣情之可任皎皎
團月既昏曉而常潔沉沉精彩豈塵垢之能侵作此
鏡焉生于化權無形象以流賞有光華而克全清明
象水廣大配天討之不窮隨五行而往復韜之無際
假六氣以周旋則知守寶者持之罔舍于以宣化源
統天下如是三皇之與五帝較我德之殊寡
握金鏡賦
以圣人執持
照臨寰宇為韻
王棨
至明者莫尚乎金鏡可類者莫先于圣心既施之于
日用如握此以君臨有象必昭含萬靈于睿圣無幽
不燭若百煉于宸襟稽夫囗氣于無形成功于至妙
茍取喻于在掌詎有疲于屢照外發皇明中凝德耀
克符磨瑩之體允囗提攜之要故能洞達千里高臨
兆人尋元而光彩盈手考理而貞明在身雖跂行喙
息之微形容無隱信率土普天之士肝膽俱陳莫不
深貯乾坤大極區宇誠非出匣以斯舉詎謂臨臺而
下取潔澈在心深沈似古笑飛鵲以將繞鄙芳菱而
欲吐懿夫皎皎斯在兢兢自持異樞衡之是秉見藻
鑒之無私所以辨愚知洞華夷豈惟分大小別妍媸
塵垢不染英明在茲魑魅于焉而遠矣奸邪無所以
藏之是知縣魏宮者難侔掛秦臺者莫及詎端拱而
見舍諒臨朝而盡執孕玉燭以光動寫珠庭而影入
蓋以持察群品非窺圣顏迥出聲身之表如存指掌
之間事異軒皇得元珠于物外功逾羲叔御白日于
人寰宜乎永保清平長稱明圣當宣室以潔朗逗皇
圖而輝映臣知六五帝而四三皇實由握乎斯鏡
人鏡賦
以主圣臣忠
道光貞觀為韻
闕名
金為鏡兮其鑒則明人為鏡兮其象則精彼有取其
昭燭我方致乎和平廣霽而磨礱既至酌獻而邦家
以貞懸于心則四聽常朗置于握而萬方不傾惟賢
任賢自圣傳圣守之則通幽洞冥執之乃窮理盡性
致和樂功逾止水之平征古今道光仁壽之境比璇
樞以潛運掛靈臺而韜映是委照以無疲每含光而
不競無鑒于水自視于人曷容華之自飾惟道德之
所親功匪勤于镕范義將協于君臣斯乃至寶載光
皇道辨物數之紛紛洞晦冥之杲杲放之可包乎海
岳卷之可盈乎懷抱煥乎發蒙皎若晴空光甚鑒兮
塵不能翳德若容兮物莫能充以是為臣則獻可替
否以是為鏡則進思盡忠斯為理兮化洽斯為鏡兮
照窮惟賢圣之光贊含英華而不散執一法而不回
仰十齡而殊觀貞明而翹楚角逐皎潔而群邪冰泮
茲鏡也克念則正罔念則荒播無疆以垂范披六幽
而散光燭明明而洞洞歷久久而煌煌圣作物睹鏡
清寰宇驗成敗之原知榮辱之主我鏡在德會無盤
龍之雕我鏡在心自有山雞之舞若然則皇唐邁德
于陶唐吾君齊圣于文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