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總論一

易經

泰卦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

天地交而陰陽和則萬物茂遂所以泰也人君

當體天地通泰之象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

地之宜以左右生民也財成謂體天地交泰之道

而財制成其施為之方也輔相天地之宜天地通

泰則萬物茂遂人君體之而為法制使民用天時

因地利輔助化育之功成其豐美之利也如春氣

發生萬物則為播植之法秋氣成實萬物則為收

斂之法乃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輔助于民也民

之生必賴君上為之法制以教率輔翼之乃得遂

其生養是左右之也

財成以制其過輔相以補

其不及

大有卦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火高在天上照見萬物之眾多故為大有君子

觀大有之象以遏絕眾惡揚明善類以奉順天休

美之命萬物眾多則有善惡之殊君子享大有之

盛當代天工治養庶類治眾之道在遏惡揚善而

已惡懲善勸所以順天命而安群生也

蠱卦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臨川吳氏曰風在內而能振動萬物則象之以

振動其民山在外而能涵育內氣則象之以涵育

其德振者作興彼之善新民之事也育者培養己

之善明德之事也

臨卦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囗窮容保民囗疆

君子觀親臨之象則教思囗窮親臨于民則有

教導之意思也囗窮至誠囗斁也觀含容之象則

有容保民之心囗疆廣大囗疆限也

賁卦

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

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遷改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

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君子觀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庶政成

文明之治而無果敢于折獄也

囗妄卦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囗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先王觀天下雷行發生賦與之象而以茂對天

時養育萬物使各得其宜如天與之囗妄也王者

體天之道養育人民以至昆蟲草木使各得其宜

乃對時育物之道也

咸卦

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中溪張氏曰天地之感也以氣圣人之感人也

以心天地交感而萬物有化生之理圣人感人心

而天下有和平之治寂然不動性也感而遂通情

也于其所感而觀之而天地萬物之情可得而見

矣情者感而動者也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而虛其中以受于人夫

人中虛則能受實則不能入矣

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

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而天地萬物之情

可見矣

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

美俗觀其所謂觀日月之久照四時之久成圣

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觀此則天地萬物之情

理可見矣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

者孰能識之

明夷卦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囗眾用晦而明

明所以照君子囗所不照然用明之過則傷于

察太察則盡事而無含弘之度故君子觀明入地

中之象于囗眾也不極其明察而用晦然后能容

物和眾眾親而安是用晦乃所以為明也若自任

其明無所不察則己不勝其忿疾而無寬厚含容

之德人情睽疑而不安失囗眾之道適所以為不

明也古之圣人設前旒屏樹者不容明之盡乎隱

井卦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木上有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勞民者以君養

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氣

兌卦

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

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

之大民勸矣哉

說而能貞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說道之至

正至善者也若夫違道以干百姓之譽者茍說之

道非君子之道君子之說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于

其心而說服無斁故以之先民則民心說隨而忘

其勞率之以犯難則民心說服于義而不恤其死

節卦

彖曰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天地有節故能成四時無節則失序也圣人立

制度以為節故能不傷財害民人欲之無窮也茍

非節以制度則侈肆至于傷財害民矣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澤之容水有限過則盈溢是有節故為節也君

子觀節之象以制立數度凡物之大小輕重高下

文質皆有數度所以為節也數多寡度法制議德

行者存諸中為德發于外為行人之德行當義則

中節議謂商度求中節也

系辭下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

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

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

包桑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

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

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

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說卦傳

離也者明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

此也

書經

虞書大禹謨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

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陳氏大猷曰君臣克艱乃政化之本原忽其艱

則玩畏其艱則沮徒以為艱而不克盡其艱則畏

而沮與忽而玩者均耳故禹不徒曰艱而必曰克

帝曰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稽

于眾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西山真氏曰知為君之難易真知其難而能盡

其道者難故曰允若茲惟帝時克

益曰都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

有四海為天下君

西山真氏曰廣運而與天德故能受天之命

益之勉舜全在廣運二字

禹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

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

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陳氏大猷曰多事之際常情皆知儆戒無事之

時明主猶或玩弛儆戒則強立而清明玩弛則頹

放而囗塞

帝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古之圣人將以天下與人未嘗不以其治之之

法并而傳之后之人君其可不深思而敬守之哉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

修其可愿

益稷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

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慎乃在位者謹其在天子之位也天位惟艱一

念不謹或以貽四海之憂一日不謹或以致千百

年之患惟幾所以審其事之發惟康所以省其事

之安至于左右輔弼之臣又皆盡其繩愆糾繆之

職內外交修無有不至若是則是惟無作作則天

下無不丕應固有先意而徯我者以是昭受于天

天豈不重命而用休美乎

帝庸作歌曰囗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

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

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

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俞往欽哉

惟時者無時而不戒囗也惟幾者無事而不戒

囗也蓋天命無常理亂安危相為倚伏今雖治定

功成禮備樂和然頃刻謹畏之不存則怠荒之所

自起毫發幾微之不察則禍患之所自生不可不

戒也此舜將欲作歌而先述其所以歌之意也人

臣樂于趨事赴功則人君之治為之興起而百官

之功皆廣也率總率也言人君當總率群臣以起

事功又必謹其所守之法度蓋樂于興事者易至

于紛更故深戒之也興事而數考其成則有課功

核實之效而無誕慢欺蔽之失兩言欽哉者興事

考成二者皆所當深敬而不可忽者也此皋陶將

欲賡歌而先述其所以歌之意也舜作歌而責難

于臣皋陶賡歌而責難于君君臣之相責難者如

此有虞之治茲所以為不可及也歟

商書太甲下

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

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

與古之治者同道則無不興與古之亂者同事

則無不亡治而謂之道者蓋治因時制宜或損或

益事未必同而道則同也

說命中

惟說命總百官乃進于王曰嗚呼明王奉若天道建

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

亂民惟天聰明惟圣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

天之聰明無所不聞無所不見無他公而已矣

人君法天之聰明一出于公則臣敬順而民亦從

治矣

惟口起羞惟甲冑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王惟戒茲允茲克明乃罔不休

呂氏曰此憲天聰明之條目也

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

其賢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有其善喪厥善矜其能喪

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無啟寵納侮無恥

過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陳氏雅言曰此篇以憲天聰明為一篇綱領此

皆推言其用工之地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戒其妄

動則必至于有失非憲天之聰明也有其善喪厥

善矜其能喪厥功戒其自滿則必至于招損非憲

天之聰明也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此欲其

能思患預防不思患預防則蔽于淺近非憲天之

聰明也無啟寵納侮無恥過作非此欲其無溺愛

徇己或溺愛徇己則縱于私欲非憲天之聰明也

于此數者能隨事而致其戒則聰明之用與天為

一可謂圣矣然其本則又在于人主之一心能先

正其心而安于義理之所止則政之所行醇而不

雜自無數者之失矣傅說戒高宗可謂至矣而又

必總結之惟厥攸居誠以君者政事之根本君心

正而事無不正

黷于祭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王曰旨哉

說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說拜稽首曰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于先王成德惟

說不言有厥咎

周書洪范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

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食貨所以養生也祭祀所以報本也司空掌土

所以安其居也司徒掌教所以成其性也司寇掌

禁所以治其奸也賓者禮諸侯遠人所以往來交

際也師者除殘禁暴也

無逸

逸者人君之大戒自古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

而興以逸而廢也益戒舜曰罔游于逸罔淫于樂

舜大圣也益猶以是戒之則時君世主其可忽哉

成王初政周公懼其知逸而不知無逸也故作是

書以訓之上目天命精微下至畎畝艱難閭里怨

詛無不具載豈獨成王之所當知哉實天下萬世

人主之龜鑒也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

所猶處所也君子以無逸為所動靜食息無不

在是焉作輟則非所謂所矣

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

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

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周公曰嗚呼我

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

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

中宗嚴恭寅畏以天理自檢律其身至于治民

之際亦祗敬恐懼而不敢怠荒安寧中宗無逸之

實如此故能有享國永年之效也

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

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

至于小人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

嘉靖者禮樂教化蔚然于安居樂業之中也小

大無時或怨者萬民咸和也乃雍者和之發于身

嘉靖者和之達于政無怨者和之著于民也高宗

無逸之實如此故亦有享國永年之效也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

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

十有三年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

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后亦罔

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陳氏經曰逸樂人所好然所好有甚于逸樂者

茍以艱難而得壽奚為而逸樂艱難人所惡然所

惡有甚于艱難者茍以逸樂而促壽奚為而不艱

難公之言奪常情之好惡而示以所甚好惡也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

康功安民之功田功養民之功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

遑暇食用咸和萬民

自朝至于日之中自中至于日之昃一食之頃

有不遑暇欲咸和萬民使無一不得其所也文王

心在乎民自不知其勤勞如此

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

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

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

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無

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周公曰嗚呼我聞曰

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诪張為

言古人德業已盛其臣猶且相與誡告之保惠

之教誨之惟其若是是以視聽思慮無所蔽塞好

惡取予明而不悖故當時之民無或敢誑誕為幻

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周公曰嗚呼自殷

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

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

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

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

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

天地以萬物為心人君以萬民為心故人君者

要當以民之怨詈為己責不當以民之怨詈為己

怒以為己責則民安而君亦安以為己怒則民危

而君亦危矣吁可不戒哉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于茲

禮記

大傳

圣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與焉一曰治

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五者一

得于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者五者一物紕繆民莫

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嚴陵方氏曰民不與焉非不以民為事茍能行

此五者民亦從而治矣

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

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其不可得變革者則

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

與民變革者也

經解

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

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

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

臨川吳氏曰和仁信義皆謂施于有政如器之

可操執茍徒有治民之意而無此器則是雖有不

忍人之心而無不忍人之政也不成謂不完成也

大戴禮記

武王踐阼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

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

也然后召師尚父而問焉曰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

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

矣三日王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

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

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

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

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

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

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

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王聞

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于席之四端為銘焉

于機為銘焉于鑒為銘焉于盥盤為銘焉于楹為銘

焉于杖為銘焉于帶為銘焉于履屨為銘焉于觴豆

為銘焉于戶為銘焉于牖為銘焉于劍為銘焉于弓

為銘焉于矛為銘焉席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

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后左端之銘曰一反一側亦

不可以忘后右端之銘曰所監不遠視邇所代機之

銘曰皇皇惟敬口生口戕口鑒之銘曰見爾前慮

爾后盥盤之銘曰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溺于淵

猶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

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杖

之銘曰惡乎危于忿疐惡乎失道于嗜欲惡乎相忘

于富貴帶之銘曰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屨履

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

戒之則逃戶之銘曰夫名難得而易失無勤弗

志而曰我知之乎無勤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

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圣人不能為謀也牖

之銘曰隨天時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劍之銘

曰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弓之

銘曰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矛之銘曰造矛

造矛少問弗忍終身之羞予一人所聞以戒后世子

賈誼新書

修政語

黃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故服人

而不為仇分人而不譐者惟其道矣故播之于天下

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

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見謂智學之者見謂賢守之

者見謂信樂之者見謂仁行之者見謂圣人故惟道

不可竊也不可以虛為也故黃帝職道義經天地紀

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然后濟東海入江

內取綠圖而濟積石涉流沙登于昆侖于是還歸中

國以平天下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

帝顓頊曰至道不可過也至義不可易也是故以后

者復跡也故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

賞之加而弗損天下亦平也

顓頊曰功莫美于去惡而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為

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已也惡

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帝嚳曰緣道者之辭而學為己緣巧者之事而學為

巧行仁者之操而學為仁也故節仁之器以修其躬

而身專其美矣故士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帝顓頊

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

帝嚳曰德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

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也

帝堯曰吾存心于先古加意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

憂眾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饑曰此我饑之也一民

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仁行

而義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

恕而后行是以德音遠也

帝舜曰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謂忠焉吾盡吾敬

以接吾敵故見謂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謂

愛焉是以見愛親于天下之民而見貴信于天下之

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故欲明道而諭

教唯以敬也故欲明道為忠必服之

大禹之治天下也諸侯萬人而禹一皆知其體故大

禹豈能一見而知之也豈能一聞而識之也諸侯朝

會而禹親服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國也其士月朝

而禹親見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體也然且大禹其

猶大恐諸侯會則問于諸侯曰諸侯以寡人為驕乎

朔日士朝則問于士曰諸大夫以寡人為汰乎其聞

寡人之驕之汰耶而不以語寡人者此教寡人之殘

道也滅天下之教也故寡人之所怨于人者莫大于

此也大禹曰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

于民我弗能勸也故環河而導之九牧鑿江而導之

九路澄五湖而定東海民勞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

于民也禹嘗晝不暇食夜不暇寢矣方是時也憂務

故也故禹與民士同務故不自言其信而諭矣故治

天下以信為之也

朱子全書

語類

治道別無說若使人主恭儉好善有言逆于心必求

諸道有言遜于志必求諸非道這如何會不治這別

無說從古來都有見成樣子真是如此

問或言今日之告君者皆能言修德二字不知教人

君從何處修起必有其要曰安得如此說只看合下

心不是私即轉為天下之大公將一切私意盡屏去

所用之非賢即別搜求正人用之問以一人耳目安

能盡知天下之賢曰只消用一個好人作相自然推

排出來有一好臺諫知他不好人自然住不得

因論世俗不冠帶云今為天下有一日不可緩者有

漸正之者一日不可緩者興起之事也漸正之者維

持之事也

問先生所謂古禮繁文不可考究欲取今見行禮儀

增損用之庶其合于人情方為有益如何曰固是曰

若是則禮中所載冠婚喪祭等儀有可行者否曰如

冠婚禮豈不可行但喪祭有煩雜耳問若是則非理

明義精者不足以與此曰固是曰井田封建如何曰

亦有可行者如有功之臣封之一鄉如漢之鄉亭侯

田稅亦須要均則經界不可以不行大綱在先正溝

洫又如孝悌忠信人倫日用間事播為樂章使人歌

之仿周禮讀法囗示鄉村里落亦可代今粉壁所書

條禁

吳伯英與黃直卿議溝洫先生徐曰今則且理會當

世事尚未盡如刑罰則殺人者不死有罪者不刑稅

賦則有產者無稅有稅者無產何暇議古

今世有二弊法弊時弊法弊但一切更改之卻甚易

時弊則皆在人人皆以私心為之如何變得嘉佑間

法可謂弊矣王荊公未幾盡變之又別起得許多弊

以人難變故也

古人立法只是大綱下之人得自為后世法皆詳密

下之人只是守法法之所在上之人亦進退下之人

不得

今日之法君子欲為其事以拘于法而不得騁小人

卻徇其私敢越于法而不之顧

楊因論科舉法雖不可以得人然尚公曰銓法亦公

然法至于盡公不在人便不是好法要可私而公方

始好

平易近民為政之本

壬午應詔封事

四海之利病系于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乎守

令之賢否然而監司者守令之綱也朝廷者監司之

本也欲斯民之皆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

戊申封事

邪正之驗著于外者莫先于家人而次及于左右然

后有以達于朝廷而及于天下焉若宮闈之內端莊

齊肅后妃有關睢之德后宮無盛色之譏貫魚順序

而無一人敢恃恩私以亂典常納賄賂而行請謁此

則家之正也退朝之后從容燕息貴戚近臣攜仆奄

尹陪侍左右各恭其職無一人敢通內外竊威福招

權市寵以紊朝政此則左右之正也內自禁省外徹

朝廷二者之間洞然無有毫發私邪之間然后發號

施令群聽不疑進賢退奸眾志咸服紀綱得以振而

無侵撓之患政事得以修而無阿私之失此所以朝

廷百官六軍萬民無敢不出于正而治道畢也心一

不正則是數者固無從而得其正是數者一有不正

而曰心正則亦安有是理哉是以古先圣王兢兢業

業持守此心雖在紛華波動之中幽獨得肆之地而

所以精之一之克之復之如對神明如臨淵谷未嘗

敢有須臾之怠然猶恐其隱微之間或有差失而不

自知也是以建師保之官以自開明列諫諍之職以

自規正而凡其飲食酒漿衣服次舍器用財賄與夫

宦官宮妾之政無一不領于冢宰之官使其左右前

后一動一靜無不制以有司之法而無纖芥之隙瞬

息之頃得以隱其毫發之私蓋雖以一人之尊深居

九重之邃而懔然常若立乎宗廟之中朝廷之上此

先王之治所以由內及外自微至著精粹純白無少

瑕翳而其遺風余烈猶可以為后世法程也

已酉擬上封事

四海之廣兆民至眾人各有意欲行其私而善為治

者乃能總攝而整齊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如

吾志之所欲者則以先有綱紀以持之于上而后有

風俗以驅之于下也何謂綱紀辨賢否以定上下之

分核功罪以公賞罰之施也何謂風俗使人皆知善

之可慕而必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然綱紀

之所以振則以宰執秉持而不敢失臺諫補察而無

所私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臨

之是以賢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賞有罪者

必刑而萬世之統無所闕也綱紀既振則天下之人

自將各自矜奮更相勸勉以去惡而從善蓋不待黜

陟刑賞一一加于其身而禮義之風廉恥之俗已丕

變矣惟至公之道不行于上是以宰執臺諫有不得

人黜陟刑賞多出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于靡然不

知名節行檢之可貴而唯阿諛軟熟奔競交結之為

務一有端言正色于其間則群譏眾排必使無所容

于斯世而后已此其形勢如將傾之屋輪奐丹雘雖

未覺其有變于外而材木之心已皆蠹朽腐爛而不

可復支持矣

答張敬夫

天下萬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處所

謂大根本者固無出于人主之心術而所謂要切處

者則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見也如論任賢相杜

私門則立政之要也擇賢良輕賦役則養民之要也

公選將帥不由近朁則治軍之要也樂聞警戒不喜

導諛則聽言用人之要也推此數端余皆可見然未

有大本不立而可以與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

以汲汲于正心誠意以立其本也若徒言正心而不

足以識事物之要或精核事情而特昧夫根本之歸

則是腐儒迂闊之論俗士功利之談皆不足與論當

世之務矣

送張仲隆序

古圣賢之言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夫

豈故為是迂闊無用之談以欺世眩俗而甘受實禍

哉蓋天下萬事本于一心而仁者此心之存之謂也

此心既存乃克有制而義者此心之制之謂也誠使

是說著明于天下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人人得其

其本心以制萬事無一不合宜者夫何難而不濟不

知出此而曰事求可功求成吾以茍為一切之計而

已是申商吳李之徒所以亡人之國而自滅其身國

雖富其民必貧兵雖強其國必病利雖近其為害也

必遠顧弗察而已矣

答陳同父

嘗謂天理人欲二字不必求之于古今王伯之跡但

反之于吾心義利邪正之間察之愈密則其見之愈

明持之愈嚴則其發之愈勇孟子所謂浩然之氣者

蓋斂然于規矩準繩不敢走作之中而其自任以天

下之重者雖賁育莫能奪也是豈才能血氣之所為

哉老兄視漢高帝唐太宗之所為而察其心果出于

義耶出于利耶出于邪耶正耶直以其能假仁借義

以行其私而當時與之爭者才能知術既出其下又

不知有仁義之可借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

耳若以其能建立國家傳世久遠便謂其得天理之

正此正是以成敗論是非但取其獲禽之多而不羞

其詭遇之不出于正也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

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

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

地之間也

夫三才之所以為三才者固未嘗有二道也然天地

無心而人有欲是以天地之運行無窮而在人者有

時而不相似蓋義理之心頃刻不存則人道息人道

息則天地之用雖未嘗已而其在我者則固即此而

不行矣不可但見其穹然者常運乎上頹然者常在

乎下便以為人道無時不立而天地賴之以存之驗

也夫謂道之存亡在人而不可舍人以為道者正以

道未嘗亡而人之所以體之者有至有不至耳非謂

茍有是身則道自存必無是身然后道乃亡也天下

固不能人人為堯然必堯之道行然后人紀可修天

地可立也天下固不能人人皆桀而后人紀不可修

天地不可立也但主張此道之人一念之間不似堯

而似桀即此一念之間便是架漏度日牽補過時矣

蓋道未嘗息而人自息之所謂非道亡也幽厲不由

也正謂此耳惟圣盡倫惟王盡制固非常人所及然

立心之本當以盡者為法而不當以不盡者為準故

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

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而況謂其非盡欺人

以為倫非盡罔世以為制是則雖以來書之辨固不

謂其絕無欺人罔世之心矣欺人者人亦欺之罔人

者人亦罔之此漢唐之治所以雖極其盛而人不心

服終不能無愧于三代之盛時也今若必欲撤去限

隔無古無今則莫若深考堯舜相傳之心法湯武反

之之功夫以為準則而求諸身卻就漢祖唐宗心術

微處痛加繩削取其偶合而察其所自來黜其悖戾

而究其所從起庶幾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有以

得之于我不當坐談既往之跡追飾已然之非便指

其偶同者以為全體而謂其真不異于古之圣賢也

如管仲之功伊呂以下誰能及之但其心乃利欲之

心跡乃利欲之跡是以圣人雖稱其功而孟子董子

皆秉法義以裁之不少假借蓋圣人之目固大心固

平然于本根親切之地天理人欲之分則毫厘必計

絲發不差者此在后之賢所以密傳謹守以待后來

惟恐其一旦舍吾道義之正以徇彼利欲之私也今

不講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斷千古之是非宜

其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若夫點鐵

成金之譬施之有教無類遷善改過之事則可至于

古人已往之跡則其為金為鐵固有定形而非后人

口舌議論所能改易久矣今乃欲追點功利之鐵以

成道義之金不惟費卻閑心力無補于既往正恐礙

卻正知見有害于方來也來諭又謂凡所以為此論

者正欲發儒者之所未備以塞后世英雄之口而奪

之氣使知千涂萬轍卒走圣人樣子不得以愚觀之

正恐不須如此費力但要自家見得道理分明守得

正當后世到此地者自然若合符節不假言傳其不

到者又何足與之爭耶況此等議論正是推波助瀾

縱風止燎使彼益輕圣賢而愈無忌憚又何足以閑

其口而奪其氣乎

為你推薦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月落 2.5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县| 遵义县| 邓州市| 莱西市| 中西区| 青铜峡市| 府谷县| 珠海市| 崇州市| 简阳市| 宝兴县| 大名县| 新野县| 酒泉市| 黑水县| 兴义市| 平陆县| 普陀区| 安吉县| 庄河市| 青岛市| 博兴县| 江西省| 霍林郭勒市| 新田县| 思茅市| 肥城市| 巩义市| 顺平县| 旺苍县| 通许县| 大姚县| 高碑店市| 防城港市| 奈曼旗| 封开县| 樟树市| 诸城市| 阳山县| 天峻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