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藥須知
仙曰:古神圣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于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舍本而逐末也。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謂一切唯心造,良不誣矣。所以人之七情內起,正性顛倒,以致大疾纏身,誠非醫藥所能治療,蓋藥能治五行生克之色身,不能治無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傷之氣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端之變幻。故仙又曰:醫不入刑官之家,藥不療不仁者之疾。蓋福有所主,禍有所司,報復之機,無一不驗。因有天刑之疾,自戕之疾。
其天刑之疾,由夙世今生所積過愆,天地譴之以致斯疾,此孽源于心也;其自戕之疾者,風寒暑濕之所感,酒色性氣之所傷,六欲七情生于內,陰陽二氣攻于外,此病生于心也。《仙經》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噫!將從何處煉乎?總不出于心耳。故凡思慮傷心,憂悲傷肺,忿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欲傷腎。藥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系藥力,唯要在心藥也。或曰:何謂心藥?引林鑒堂詩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此之謂心藥。以心藥治七情內起之病,此之謂療心。予考歷代醫書之盛,汗牛充棟,反復詳明,其要主于卻疾。然《內經》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
治有病不若治于無病,療身不若療心。吾以為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
療心法言
《素問·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子曰:人生以百年為限,節護乃至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炷耳。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
劉河間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根據氣立,氣合神存。
修真之士,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又曰: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養之道,初不離乎形氣精神。
達摩曰: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于內息。神不外役,免于勞傷。人知心即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可能久立焉?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直指》曰: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事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復實。
《指歸》曰:游心于虛靜,結志于微妙,委慮于無欲,指歸于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元道真經》曰: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木根生,去土則死。魚鱉沉生,去水則死。人以形生,去氣則死。故圣人知氣之所在,以為身寶。
《仙經》曰: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令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
又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定觀經》曰:惟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塞。舊孽日銷,新孽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病。
又曰: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重陽祖師曰:老人于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內入外出。此名養壽,要緊。
《真人大計》曰: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之異也。田夫壽,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驗也。處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務簡煩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唐書》曰:多記損心,多言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不覺,久則為弊。
《元始真經》曰:喜怒損性,哀樂傷神,性損則害生,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身,氣全體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訣也。
《洞神經》曰: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不損以為有補衛生之經。
《天真論》曰: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莊子》曰:能遵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又曰: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
《秋聲賦》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此士大夫通患也。又曰: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人常有多思多憂之患,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反此亦長生之法。
孫思邈曰: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多欲則智昏,多事則勞形,多言則氣乏,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語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節不定。
《小有經》曰:才所不勝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任而強舉之,傷也;深憂而不解,重喜而不釋、皆傷也。
《淮南子》曰:太喜墜陽,太怒破陰,是以君子有節焉。
《玄珠》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脈絡傷,傷陽則衄血,傷陰則下血。
《書》曰:行走勿語,傷氣,語多則住而再語。笑多則腎轉腰疼。
《神仙傳》曰: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
《素問》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真訓》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面者神之庭,發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發素。精者體之神,明者神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者明不居,聽過其耳者精不守,愛過其心者神不居,牽過于利者動則懼。
《真誥》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垢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陰符經》曰: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世之人不能秉靈燭以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欲。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恩也。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地者兇,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西山記》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乎天地,應乎萬類,和之于始,和之于終,靜神災想,生之道也。
《衛生訣》云:凡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減之一息則寒,加之一息則熱。臟腑不和,諸疾生焉。故元氣在保養,谷神在守護。
呂洞賓曰: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精生氣,氣生神,神自靈也。是故精絕則氣絕,氣絕則命絕也。是故精氣神,人身之內三寶也。
齊丘子曰:喬松所以能凌霜雪者,藏正氣也;美玉所以能犯烈火者,蓄至精也。是以大人晝運靈旗,夜錄神芝,覺所不覺,思所不思,可以冬御風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熱。故君子藏正氣,可以遠鬼神,伏奸佞。蓄至精者,可以保生靈,躋福壽,是以貴乎養氣也。
《素問》曰: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又曰:食風者靈而延壽算,食谷者多智而勞形神,食草者癡愚而力足,食肉者勇鄙而多嗔,服氣者常存而得道。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鐘。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所以服氣者千年不死,故身飛于天,食谷者千百皆死,故形歸于地。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靜以養道。
學山曰:食飲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靜以敬,心火自定;寵辱不驚,肝木自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
益州老人曰: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亂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則百骸四體雖有病不難治療。獨此心一動,百患為招,即扁鵲華佗在旁,亦無所措手乎。
林鑒堂安心詩
我有靈丹一小錠,能醫四海群迷病。些兒吞下體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安心心法有誰知?卻把無形妙藥醫。醫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虛時。念雜由來業障多,憧憧擾擾竟如何?驅魔自存玄微訣,引入堯天安樂窩。人有二心方顯念,念無二心始為人。人心無二渾無念,念絕悠然見太清。這也了時那也了,紛紛攘攘皆分曉。云開萬里見清光,明月一輪圓皎皎。四海遨游養浩然。心連碧水水連天。津頭自存漁郎問,洞里桃花日日鮮。
《性理》曰:夫人之心,皆明鏡也。圣人特不塵之耳。夫人之心,皆止水也,圣人特不波之耳。又朱晦曰:學人常要提醒此心,惺惺不昧,如日中天,群邪自息,同一旨也。
養心說
夫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可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蓋一念萌動于中,六識流轉于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若夫達士則不然,一真澄湛,萬禍消除。老子曰:夫人神好清而人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盂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憚,養與不養故也。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忿 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
養肝說
夫肝者,魂之處也,其竅在目,其位在震,通于春氣,主春升發動之令也。然木能動風,故《經》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設氣方升,而煩勞太過,則氣張于外,精絕于內。春而邪辟之氣積久不散,至夏未痊,則火旺而真陰如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按《脈解論》曰:肝氣失治,善怒者名日煎厥。戒怒養陽,使生生之氣相生于無窮。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菀,結也。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厥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懼亂,故曰薄厥。積于上者,勢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所以肝藏血,血和則體澤,血衰則枯槁,故養肝之要在乎戒念,是攝生之第一法也。
養脾說
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倉廩也。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如嬰兒初生,一日不再食則饑,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谷則昌,絕谷則亡。蓋谷氣入胃,灑陳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以為生者也。然土惡濕而喜燥,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病由是生矣。故飲食所以養生,而貪嚼無厭,亦能害生。《物理論》曰: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性之術,常令谷氣少則病不生。谷氣且然,矧五味饜飫為為五內害乎!甚而廣搜珍錯,爭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與人臟腑宜忌,尤未可曉。故西方圣人使我戒殺茹素,本無異道。人能戒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濃。無嗔無貪,罔不由此。外考禽獸肉食,谷者宜人,不可不慎。
養肺說
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華蓋也,其藏魄,其主氣,統領一身之氣者也。《經》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充之則耐寒暑,傷之則百邪易侵,隨事痿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七情之害,皆氣主之也。直養無害,而后得其所以浩然者,天地可塞,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一也,道氣可配,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通也。先王以至日閉關,養其微也。慎言語,節飲食,防其耗也。
養腎說
腎者先天之本,藏精與志之宅也。《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又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是故人未有此身,先生兩腎,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加蓮蕊。
一莖即臍帶,連蕊即兩腎也,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原。人資以為始,豈非天地之根乎,而命寓焉者。故又曰:命門天一生水,故曰坎水。夫人欲念一起,熾若炎火,水火相克,則水熱火寒,而靈臺之焰,藉此以滅矣。使水先枯涸,而木無所養,則肝病。火炎則土燥而脾敗,脾敗則肺金無資,咳嗽之癥成矣。所謂五行受傷,大本已去,欲求長生,豈可得乎!《莊子》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間不知戒者故也,養生之要,首先寡欲。嗟乎!元氣有限,情欲無窮。《內經》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此當戒也,然人之有欲,如樹之有蠹,蠹甚則木折,欲熾則身亡。《仙經》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無使爾思慮營營,可以長生,智者鑒之。
齋說
夫世之持齋,往往以齋之說為誤,何也?茹素而已,不復知有齋之實事。意謂茹素可以弭災集福,卻病延年,則謬矣,《玉華子》曰:齋者,齊也。齊其心而潔其體也,豈僅茹素而已。所謂齊心者,澹志寡營,輕得失,勤內省,遠葷酒;潔其體者,不履邪徑,不視惡色,不聽淫聲,不為物誘。入室閉戶,燒香靜坐,方可謂之齋也。誠能如是,則身中之神明自安,升降不礙,可以卻病,可以長生,可以迪福弭罪。
食忌說
《太乙真人七禁文》其六曰:美飲食,養胃氣,彭鶴林云:夫脾為臟,胃為腑,脾胃二氣,互相表里。胃為水谷之海,主納水谷,脾在中央,磨而消之,化為氣血,以灌溉臟腑,榮養周身。所系最重修養之士,不可不美其飲食以調之。所謂美者,非水陸畢具異品珍饈之謂也。要在乎生冷勿食,粗硬勿食,勿強食,勿強飲。先饑而食,食不過飽;先渴而飲,飲不過多。孔子曰:食 而 ,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凡此者皆損胃氣,非惟致病,亦乃傷生,欲希長年,斯宜深戒,而奉老慈幼,與觀頤者審之。
食飲以宜
飲食之宜,當候已饑而進食,食不厭細嚼,仍候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細呷。毋待饑甚而食,食勿過飽。時覺渴甚而飲,飲勿過多。食不厭精細,飲不厭溫熱。五味毋令勝谷味,肉味毋令勝食氣。食必先食熱,后食冷。
居室安處論
天隱子曰:吾謂安處者,非華堂邃宇,重 廣榻之謂也,在乎南面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茍傷明暗,則疾病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況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可不防慎哉。修身之士,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曰: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合,風息即開;吾所居室,前簾后屏,太明即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耀。
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則身安矣。明暗且然,況太多思慮,太多情欲,豈能安其內外哉。
居處宜忌說
《保生要錄》曰:人之家室,土濃水深,居之不疾。凡人居處,隨其方所,皆欲土濃水深。土欲堅潤而黃,水欲甘美而清。常坐之處,令其四面周密,勿令小有細隙,致風得入,人不易知,其傷人最重,初時不覺,久能中人。夫風者,天地之氣也,能生成萬物,亦能損人,有正有邪故耳。初入腠理,漸至肌膚,內傳經脈,達臟腑,傳變既深,為患不小。故《素問》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民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又《養生書》云:避風如避箭。若盛暑所居,兩頭通屋,弄堂夾道,風回涼爽,其為害尤甚,養生者當慎之。
寢室宜忌說
凡人臥床常令高,則地氣不及,鬼吹不干。鬼氣侵人,常因地氣上逆耳。人臥室宇,當令潔凈,凈則受靈氣,不潔則受故氣。故氣之亂人室宇,所為不成,所根據不立,即一身亦爾,當常令沐浴潔凈。
臥時祝法
《黃素四十四方經》云:夜寢欲合眼時,以手撫心三過,閉目微祝曰:太靈九宮,太乙守房,百神安位,魂魄和同,長生不死,塞滅邪兇,咒畢而寢。比名九宮隱祝寢魂之法。常能行之,使人魂魄安寧,永獲貞吉。
睡訣
西山蔡季通云:睡側而屈,覺正而伸,早晚以待,先睡心,后睡眼。朱晦 謂未發之妙。
《千金方》云:半醉酒,獨自宿,軟枕頭,暖蓋足,能息心,自瞑目。陸平泉云:每夜欲睡,必走千步始寢。
《論語》曰:食不語,寢不言,寢臥不得多言笑。五臟如鐘磐,不懸則不可發聲。
伏氣有三種眠法:病龍眠,屈其膝也:寒猿眠,抱其膝也;龜鶴眠,踵其膝也。
孫真人衛生歌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宜保之,箕疇五福壽為最。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方延命。貪欲無窮志卻精,用心不已走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復何能保此身。心若太費費則竭,形若太勞勞則歇。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世人欲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春噓明月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秋 定收金肺潤,冬吹腎水得平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發宜多梳氣宜煉,齒宜頻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面。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減卻苦,秋辛可省便加酸。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難。春寒莫放綿衣薄,夏月多汗須換著。秋冬衣冷漸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藥。惟有夏月難調理,內有伏陰忌涼水。瓜桃生冷忌少餐,免致秋來生瘧痢。君子之人守齋戒,心旺腎衰宜切記。常令充實勿空虛,日食須當去油膩。太飽傷神饑傷胃,太渴傷血并傷氣。饑餐渴飲勿太過,免致膨 傷心肺。醉后強飲飽強食,未有此生不成疾。人資飲食以養身,去其甚者自安適。食后須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夜半云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飲酒可以陶性情,太飲過多防有病。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精能損命。慎勿將鹽去點茶,分明引賊入其家。下焦虛冷令人瘦,傷腎傷脾防病加。坐臥切防腦后風,腦內入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風中,風才一入成災咎。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損元神。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神枯定喪身。不問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風雨至,急須端肅敬天威。靜室收心須少避,恩愛牽纏不自由,利名縈絆幾時休。放寬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頭。
頂天立地非容易,飽食暖衣寧不愧。思量無以報洪恩,早暮焚香謝天地。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
真西山衛生歌
萬物惟人為最貴,百歲光陰如旅寄。自非留意修養中,未免疾苦為身累。何必餐霞餌大藥,妄意延令等龜鶴,但于飲食嗜欲間,去其甚者將安樂。食后徐行百步多,兩手摩脅并胸腹。須臾轉手摩腎堂,謂之運動水與土。仰面常呵三四呵,自然食毒瓦斯消磨。醉眠飽臥俱無益,渴飲饑餐尤戒多。食不欲粗并欲速,寧可少餐相接續。若教一頓飽充腸,損氣傷脾非爾福。生冷粘膩筋韌物,自死牲牢皆勿食。饅頭閉氣宜少餐,生膾偏招脾胃疾。酢醬胎卵兼油膩,陳臭臭腌 盡陰類。老弱若欲更食之,是借寇兵毋以異,炙 之物須冷吃,否則傷齒傷血脈。晚食常宜申酉時,向夜徒勞滯胸膈。飲酒莫教令大醉,大醉傷神損心志。酒渴飲水并啜茶,腰腳自茲成自墜。常聞避風如避箭,坐臥須當預防患。況因食后汗孔開,風才一入成癱瘓。不問四時俱暖酒,太熱太冷莫入口。
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隨臟腑成災疚。視聽行坐不可久,五勞七傷從此有。四肢亦欲得小勞,譬如戶樞終不朽。臥不厭縮覺即舒,飽宜沐浴饑宜梳。梳多浴少益心目,默寢暗眠神晏如。四時惟夏難調攝,伏陰在內腸易滑。補腎湯丸不可無,食物稍冷休 啜。心旺腎衰何所忌,特忌疏通泄精氣。寢處尤宜嚴密間,宴居靜慮和心氣。沐浴盥漱皆暖水,簟涼枕冷俱弗宜。瓜茄生冷不宜人,豈獨秋來作瘧痢。伏陽在內冬三月,切忌汗多泄精氣。陰霧之中莫遠行,豪雨迅雷宜速避。道家更有頤生旨,第一戒人少嗔恚。秋冬日出始穿衣,春夏雞鳴宜早起。子后寅前睡覺來,瞑目叩齒二七回。吸新吐故毋令誤,咽漱玉泉還養胎。指摩手心熨兩眼;仍更揩摩額與面。中指時時擦鼻莖,左右耳根筌數遍。更能干浴一身間,按 時須扭兩肩。
縱有風勞諸濕氣,何憂腰背復拘攣。噓呵呼嘻吹及 ,行氣之人分六字。果能根據用口訣中,新舊有 皆可治。聲色雖云屬少年,稍知撙節乃無愆。閉精息氣宜聞早,莫使羽苞火中燃。有能操履常方正,于利無貪名不競。縱向歌中未盡行,可保周身亦無病。
養神氣銘
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勞,氣衰則神去,神去則形腐。人以氣為道,道以氣為生,生道兩存,則長生久視。
孫真人養生銘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勿使悲歡極,常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天鼓,晨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神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天休論命,修形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謹疾箴
凡人富貴名利,勿強求之,而況此身父母之所遺;才情意氣,勿競爭之,而況此身妻之所仰。身之柔脆,非木與石,傷之七情,報以百疾。疾之既來,有術奚施,疾之未來,有術不知。我明告子,子尚聽之,色之悅目,惟男女之欲,思所以遠之,如脫桎梏;味之爽口,惟飲食之欲,思所以禁之,如畏鳩毒。多言則傷氣,欲養氣者,言不費,思則損血,欲養血者,思不越。憂不可積,樂不可縱。形不可太勞,神不可太用。凡此數言,終身宜誦。
《勿藥真言》云:獨宿之妙,不但老年,少壯亦當如此。日間紛擾,心神散亂,全賴夜間休息,以復元氣。若日內心猿意馬,狂妄馳驅,至夜又醉飽而恣情縱欲,不自愛惜,其精神血氣,何能堪此?
導引卻病法
老子曰: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此其旨可得而知也。余自少慕道,夙有因緣,幸遇高賢異士,得讀古圣法言,乃知性命之理,簡易淵微,舍精氣神,則別無了道之門,而老子一言,固己悉之矣。人自離母腹,三元真氣,日可生發,后為情欲所蔽,不知保養,斫喪者多。于是古圣傳授教人修補之法,呼吸吐納,存神運想,閉息按摩。雖非大道,然能勤行積久,乃可卻病延年。若夫虛勞內損,痼疾經年,即扁鵲、盧公,難于措手。茍能積氣開關,決有回生之效,久之則任督二脈交通,水升火降乃成既濟。從前受病之根,斬刈無遺。嗣后真元之氣,蒸蒸不竭。然勿謂草木無功,遂委之命也哉。余雖不敏,嘗事于斯,以謝奇 ,諦信專行,功臻旦夕。敢以告之同志。
內養下手訣
《易》曰: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闔辟往來無非道也。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元,以心為根,以腎為蒂。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人心與腎相去八寸四分。此腎是內腎,臍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脈,以通天息之浮沉。息總百脈。一呼則百脈皆開,一吸則百脈皆合。天地造化流行,亦不出于闔辟二字。人之呼吸,即天地之闔辟也。是乃出于心腎之間,以應天地陰陽升降之理。人能知此,養以自然,則氣血從軌,無俟乎搬運之煩,百病何自而生。如有病能知此而調之,則不治而自卻矣。下手之訣,必先均調呼吸,均調呼吸,先須屏絕外緣,順溫涼之宜,明燥濕之異。明窗凈幾,滌慮清心,閉目端坐,叩齒三十六遍,以集心神。然后以大拇指背,于手掌心勞宮穴處,摩令極熱,用拭目之大小 各九遍。并擦鼻之兩旁各九遍。又以兩手摩令熱,閉口鼻氣,然后摩面,不俱遍數,以多為上,名真人起居法。次以舌舐上 ,攪口中華池上下,取津漱煉百次,候水澄清,一口分作三次,然咽下,名曰赤龍取水。又曰:玉液煉己法,最能灌溉五臟,光澤面目,潤肺止嗽,其效若神。行持時不必拘定子午,每于夜半后生氣時行之,或睡覺時皆妙。如日中閑暇時亦可。
運氣法
凡運氣法,當閉目靜坐,鼻吸清氣降至丹田,轉過尾閭,隨即提氣如忍大便狀,自夾脊雙關透上,直至泥丸,轉下鵲橋, 然咽下,仍歸丹田。初行功時,焚香一炷為度,漸增三炷,功行七日而止。凡臥病者,宜用濃褥、綿被、暖帳、重衣。不論寒暑,初行功三日,發大汗以攻陰邪之氣,進熱粥以為表汗之資。渴則漱玉泉以咽之,饑則炊熱粥以食之。饑然后食,不拘餐數。如是衣不解帶,能一月,則在床三五七年癱勞鼓膈等癥,皆可刻期而愈。患在上身,收氣當存想其處;患在下體,收氣亦存想其處。放氣則歸于丹田。患在遍身,當分經絡屬上屬下,運法亦如之。女子行功,先提水門,后及谷道,運法如前。
(愚按:人之氣,即天地之氣。故天氣不交于地,乾坤或幾乎息矣。人之所以當運其氣者,亦體天地交泰之義也。先提谷道,勿使泄也。自背至頂,使相交也。想丹田,使歸根也。不惟有療病之功,抑且多延年之效。何況于無病乎?況微病乎?是名曰修養。)
固精法
《金丹秘訣》云:一擦一兜,左右換手,九九之數,真陽不走。每于戍亥二時,陰旺陽衰之候,宜解衣閉息,一手兜外腎,一手擦臍下,左右換手,各兜擦九九之數,仍盤膝端坐,手齒俱固。先提玉莖,如忍小便狀,想我身中元精,自尾閭升上,直至泥丸,復過鵲橋,降至丹田,每行七次,精自固矣。
(愚按:精者,人身真元之氣,五官百骸之主,而神魂附之,以生者也。夫神猶火也,精猶油也,油盡則燈滅,精竭則神亡。故精由氣生,神由精附。固精之法,宜急講也,半月固精,久行愈佳。)
定神法
人身入神,出入固無定在。迨病者,窮思極想,又有甚焉。若能行功,則神隨氣轉,不慮其他出,否則難乎其有定在也。故恒時必須常想玄關,思睡必須常想鼻準,如是則神不外馳而定矣。
(愚按:神外無心,心外無道,道即神之主,心即神之宅也。然心外無道,故收放心,即神定而道在。孟子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夫放心而知求,則志氣清明,義理昭著。此定神之功驗也。今之養病者,日思丹田,思鼻準,亦收放心之法也。不曰收放心,而曰定神。蓋游心千里,無有定在,此皆神之外出,故曰定神。以上三條,乃卻病修養之大綱,外有導引等法,詳具于后。)
十二段動功
叩齒一 齒為筋骨之余,常宜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數。
咽津二 將舌舐上 ,久則津生滿口,盒飯咽之,咽下 然有聲,使灌溉五臟,降火甚捷。咽數以多為妙。
浴面三 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如浴面之狀,則須發不白,即升冠鬢不斑之法,顏如童矣。
鳴天鼓四 將兩手掌掩兩耳竅,先以第二指壓中指,彈腦后骨上,左右各二十四次,去頭腦疾。
運膏肓五 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兩旁各三寸。藥力所不到,將兩肩扭轉二七次。治一身諸疾。
托天六 以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即向天托起,隨放左右膝上,每行三次。去胸腹中邪氣。
左右開弓七 此法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狀,以兩目看右手,左右各三次。瀉三焦火,可以去臂腋風邪積氣。
摩丹田八 法將左手托腎囊,右手摩丹田,三十六次。然后左手轉換如前法,暖腎補精。
擦內腎穴九 此法要閉氣,將兩手搓熱,向背后擦腎堂及近脊命門穴,左右各三十六次。
擦涌泉穴十 法用左手把住左腳,以右手擦左腳心,左右交換,各三十六次。
摩夾脊穴十一 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統會一身之氣血,運之大有益,并可療痔。
灑腿十二 足不運則氣血不和,行走不能爽快,須將左足立定,右足提起,灑七次,左右交換如前。
右十二段,乃運導按摩之法,古圣相傳,卻病延年,明白顯易,盡人可行。莊子曰:呼吸吐納,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由是傳之至今,其法自修養家書及醫經所載,種數頗多,又節取要約,切近者十六則,合前十二段參之,各法大概備矣。
凡行功每于子后寅前,此時氣清腹虛,行之有效。先須兩目垂簾,披衣端坐,兩手握固趺坐,當以左足后跟,曲頂腎莖根下動處,不令精竅漏泄耳。兩手當屈兩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為兩手握固。然后叩齒三十通,即以兩手抱項,左右宛轉二十四次。(此可去兩脅積聚之邪)。復以兩手相叉,虛空托天,反手按頂二十四。(此可除胸膈中病)。復以兩手心掩兩耳,卻以第二指彈腦后枕骨二十四。(此可除風池邪氣)。復以兩手相促,按左膝左捩身,按右膝右捩身,各二十四。(此可去肝家風邪)。復以兩手一向前一向后,如挽五石弓狀,二十四次。(此可去臂腋積邪。)復大坐展兩手扭項,左右反顧,肩膊隨,二十四次。(此可去脾胃積邪)。復以兩手握固,并拄兩肋,擺撼兩肩,二十四。(此可去腰脅間之風邪)。復以兩手交捶臂及膊,反捶背上連腰股,各十四。
(此可去四肢胸臆之邪)。復大坐斜身偏倚,兩手齊向上如排天狀,二十四,(此可去肺家積聚之邪。)復大坐伸足,以兩手向前,低頭扳足十二次。卻鉤所伸足,屈在膝上,按摩二十四。(此可去心包絡間邪氣)。復以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十二舉。(此可去心肝二經積邪)。復以起立據床,拔身向背后視,左右各二十四。(此可去腎間風邪)。復起立徐行,兩手握固,左足前踏,左手擺向前,右手擺向后;右足前踏,右手擺向前,左手擺向后,二十四。(此可去兩肩俞之邪)。復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轉,二十四。(此可去兩肋之邪)。復以足相扭而行,前進十數步,后退十數。復高坐伸足,將兩足扭向內,復扭向外,各二十四。(此兩條,可去兩膝兩足間風邪)。行此十六節訖,復端坐垂簾,握固冥心,以舌舐上 ,攪取華池神水漱三十六次,作 聲咽下,復閉氣,想丹田之火自下而上,遍燒身體內外,蒸熱乃止。
(愚按:老子導引四十二勢,婆羅門導引十二勢,赤松子導引十八勢,鐘離引八勢,胡見素五熟導引法十二勢,在諸法中頗為妙解。然撮其功要,不過于此。學人能日行一二遍,久久體健身輕,百邪皆除,不復疲倦矣)。
四時攝生篇
凡人在氣交之中,呼吸出入皆接天地之氣。故風寒暑濕,四時之暴戾,偶一中人,壯者氣行自愈,怯者則留而為病。宜隨時加攝,使陰陽中度,是謂先幾防于未病。
春風陽氣閉藏于冬者,漸發于外,故宜發散以暢陽氣。
《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以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故人當二月以來,摘取東引桃枝并葉各一握,水三碗,煎取兩碗,空心服之,即吐卻心膈痰飲宿熱。春深稍宜和平將息,綿衣晚脫,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鼻塞咳嗽。如覺熱即去之,冷則加之、加減俱要早起之時。若于食后日中,防恐感冒風寒。春不可衣薄,令人傷寒霍亂,消渴頭痛。春凍未泮,衣欲下濃而上薄。
夏三月,人身陽氣發外,伏陰在內,是精神疏泄之時,特忌下利以泄陰氣。《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英華成實,使氣得泄,若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故人常宜宴居靜坐,節減飲食嗜欲,調和心志。此時心旺腎衰,精化為水,至秋乃凝,尤須保嗇以固陰氣。常宜食熱物,使腹溫暖,如爪果、生冷、冰水、冷淘、豆粉、蜂蜜,尤不可食,食多秋時必患瘧痢,勿以冷水沐浴并浴面及背,使人得虛熱目病,筋脈厥逆,霍亂陰黃等疾。勿當風臥,勿眠中令人扇,汗出毫孔開,風邪易入,犯之患風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語蹇澀。年壯或不即病,已種病矣。氣衰者,未有不桴鼓相應者。酒后尤當禁之。
秋三月,陽氣當斂,不宜吐及發汗,犯之令人臟腑消爍。《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若知夏時多食瓜果涼物,宜以童便二碗,大腹檳榔五枚,細切水煎八分,生姜汁一分,和雪水三分,作兩空早服。瀉兩三行,一夏所食冷物及膀胱宿水,悉為驅逐,不能為患。雖老年者亦宜服。如小心加慎飲食者,可不必也。瀉后以薤白粥同羊腎空心服之,勝如補劑。
冬三月,天地閉,氣血藏,伏陽在內,心膈多熱,切忌發汗以泄陽氣。《內經》曰:冬三月,謂之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故人當服浸酒藥以迎陽氣,雖然亦不可過暖,綿衣當晚著,使漸漸加濃,即大冷不宜向火烘炙,恐損目,且手足心能引火入內,令人心臟燥,血液耗。衣服亦不太炙,冬月天寒,陽氣內藏,若加以炙衣重裘,向火醉酒,則陽太甚矣,如遇春寒,閉塞之久,不與發散,至春夏之交,陰氣既入,不能攝運陽氣,致有時行熱癥,甚而譫妄狂越,皆由冬月不善保陰之故。務宜自愛,寒熱適中,此為至要,乃攝生之大法也。
十二時無病法
潔一室穴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陳列玩器,引亂心目。設廣榻長幾各一,筆硯焚楚,旁設小幾一,掛字畫一幅,頻換。幾上置得意書一二部,古帖一本,香爐一,茶具全。心目間常要一塵不染。
丑寅 時,精氣發生之候,勿濃睡,擁衾坐床,呵氣一二口,以出濁氣。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及熨兩目五七遍;更將兩耳揉卷,向前后五七遍,以兩手抱腦,手心恰掩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腦后各二十四,左右聳身,舒臂作開弓勢五七遍;后以兩股伸縮五七遍;叩齒七七數;漱津滿口,以意送下丹田,作三口咽。清五臟火,少息。
卯 見晨光,量寒溫穿衣服,起坐明窗下,進百滾白湯一甌,勿飲茶,櫛發百下,使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盥漱畢,早宜粥,宜淡素,飽摩腹,徐行五六十步。取酒一壺,放案頭,如出門先飲一二杯。昔有三人,皆冒重霧行,一病一死一無恙。或問故,無恙者曰我飲酒,病者食,死者空腹。
是以知酒力辟邪最勝。不出門或倦,則浮白以助其氣。
辰巳 二時,或課兒業,或理家政,就事歡然,勿以小故動氣。杖入園林,督園丁種植蔬果,芟草灌花蒔藥。歸來入室,閉目定神,咽津約十數口。蓋亥字以來,真氣至,巳午而微,宜用調息以養之。
午 餐量腹而入,食宜美。美非水陸畢具,異品殊珍。柳公度年八十九,嘗語人曰:我不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軟硬物。不生、不冷、不硬,美也。又勿強食,當饑而食,食勿過飽,食畢起行百步。摩腹又轉手摩腎堂令熱,使水土運動,汲水煎茶。飲適可,勿過多。
未 時就書案,或讀快書,怡悅神氣,或吟古詩,暢發悠情。或知己偶聚,談勿及閫,勿及權勢,勿臧否人物,勿爭辨是非,當持寡言養氣之法。或共知己閑行百余步,不衫不履,頹然自放,勿從勞苦殉禮節。
申 時點心,用粉面一二物,或果品一二物,弄筆臨古帖,撫古琴,倦即止。
酉 時宜晚餐勿遲,量饑飽勿過,小飲勿醉,陶然而已。《千金方》云:半醉酒,獨自宿,軟枕頭,暖蓋足。言最有味。課子孫一日程,如法即止,勿苛。
戌 時篝燈,熱湯濯足,降火除濕,冷茶漱口,滌一日飲食之毒。默坐,日間看書得意處,復取閱之,勿多閱,多傷目,亦勿多思。鄭漢奉曰:思慮之害,甚于酒色。思慮多則心火上炎,火炎則腎水下涸,心腎不交,人理絕矣。故少思以寧心,更闌方就寢。涌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榻前宜燒蒼術諸香,以辟穢氣及諸不詳。
亥子 時,安睡以培元氣,身必欲側,屈上一足。先睡心,后睡眼,勿想過去、未來、人我等事。惟以一善為念,則怪夢不生,如此御氣調神,方為自愛其寶。
靜功六字卻病法
六字出息,治病之旨。常道從正,變道從權。
噓 應肝 春行之 肝病行之呵 應心 夏行之 心病行之呼 應脾 四季行之 脾病行之 應肺 秋行之 肺病行之吹 應腎 冬行之 腎病行之噫 應三焦 熱病行之上六字訣,《道藏玉軸經》云:言世人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灼,又被七情六欲所亂,積久成患,以致百骸受病。故太上憫之,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行時宜靜室中,暖帳濃褥,盤足趺坐,將前動功略行一次。初學靜功,恐血脈不利,故先行動功,后及靜功。
若七日后,不必行動功。行動功畢,即閉固耳目口齒,存想吾身。要身似冰壺,心如秋月,良久待其呼吸和,血脈定,然后口中微放濁氣一二口,然后照前節令行之。
假如春月,須低聲念噓字,不可令耳聞。聞即氣粗,粗恐氣泄耳。放噓字氣盡,即以鼻收清氣,入于本經,仍及丹田。一收一放,各二十四,或三十六。余仿此。乃時令營運之常道也。
假如秋月患目疾,應乎肝,當行噓字。又如春患虛黃,當行呼字,此乃權變病應之法也。
獨肺部之疾,肺本主氣,不得行此法。宜專行咽津功夫,降火甚捷。
(凡修此道,須擇子日子時起首,二十七日為期。如耳聾、虛勞、臌膈之癥,頓然自愈。行之既久,腹中自聞漉漉有聲,內視自有一種景象,百病除而精神充矣。至于煉精化氣,爍氣化神,煉神還虛,則又向上功夫;茲不具述。)
念六字口訣歌
肝若(噓)時目睜開,肺如( )氣雙手擎,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臥(嘻)寧。
四季卻病六字決
春(噓)明目大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秋( )定知肺金潤,冬(吹)惟令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調息
調息一法,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亦可以養生。靜功之最上一乘法也,故迦文垂教,以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為止觀初門。莊子《南華經》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隨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王龍溪曰: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當向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四體無動,心無思慮,如種火相似。元天元神元氣,停育相抱,真意綿綿。老子曰綿綿若存是也。其開合自然,與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也。世人終日營營,精神困敗,藉此夜間一睡,始彀日間之用。不能調之,一點光明,盡被后天塵濁所蔽,是謂陽陷于陰也。
調息之法,不拘時候,平身端坐,解衣緩帶,務令適然,口中舌攪數次,微微吐出濁氣,不令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二七遍。有津咽下,叩齒數通,舌抵上 ,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根據,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直可明心見性,不但養身全生而已。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根據,是為真息,息息歸根,自能奪天地之造化,長生不死之妙道也。
蘇子瞻《養生頌》云: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唯在攝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發許,便墜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言及老子曰: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身寂然,此身兀然,與空虛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云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定能生慧,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于此。
小周天法:先將身心澄定,面東趺坐,平坐亦可,但前膝不可低,腎子不可著物。呼吸和平,以手作三昧印,掐無名指,右掌加左掌上,按于臍下,叩齒三十六通,以集心神,赤龍攪海,內外三十六遍。赤龍,舌也;內外,齒內外也。雙目隨舌運轉,舌抵上 ,靜心數息,三百六十周天畢,待神水滿,漱津數遍,用四字訣。(攝提谷道,舌抵上 ,目閉上視,鼻吸莫呼。)從任脈撮過谷道,到尾閭,以意運送,徐徐上夾脊中關,漸漸速些,閉目上視,鼻吸莫呼,撞過玉枕(頸上腦后骨),將目往前一忍,直轉昆侖(頭頂),倒下鵲橋(舌),分津送下重樓入離宮(心也),而至氣海(臍下穴也)。略定一定,復用前法,連行三次,口中之津,分三次咽下,所謂天河水逆流也。靜坐片時,將手左右擦丹田一百八下,連臍抱住,放手時,將衣被臍腹間圍住,勿令風入。(古所謂養得丹田暖暖熱,此是神仙真妙法)。次將大指背擦熱,拭目十四遍,去心火,擦鼻三十六遍,潤肺;擦耳十四遍,補腎;擦面十四遍,健脾。兩手掩耳鳴天鼓,徐徐將手往上,即朝天揖,如是者三,徐徐呼出濁氣四五口。鼻收清氣,兩手抱肩,移筋換骨數遍,擦玉枕關二十四下,擦腰眼(即腎堂)一百八下,擦足心(即涌泉)各一百八下,謂之一周。久久行之,精神強旺,百病不生,長生耐老。
清心說
夫既行運氣功夫,又加以動功,再及靜功,則胸膈舒泰,氣血流行,宿疾沉 ,為之頓去。但此心不清,或預料將來,或追悔已往,或為錢財,或為聲色,或為意氣,種種妄想,纏綿糾結,雜亂其心,則欲火內生,氣血復乖,前功盡廢矣。病者于是時當自想曰:向者我病篤時,九死一生,幾為塵下之土,無復立人間世矣。今幸得再生,此余生也。聲色貨利,皆身外之余物,至于意氣爭執,尤覺無謂。兒孫自有兒孫福,更無纖毫牽掛。一切世味淡然漠然,但得自在逍遙,隨緣度日足矣。即此卻病之方,即此延年之藥,又曰:錢財所以養生,若貪取之,必致傷生,聲色所以悅心,若過戀之,必致損身;意氣所以自高,若爭競之,反取自辱;酒肉所以適口,若沉酣之,反能為害。故曰:酒色財氣傷人物,多少英雄被他惑,若能打退四兇魔,便是九霄云外客。
又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臆之間,猶宮府焉;肢體之位,猶郊境焉,骨節之分,猶四衢焉;血脈之道,猶百川焉;神猶君也;精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猶人君能治其國。愛民安國,愛氣全身。民弊國亡,氣衰身謝。故善養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位,二曰廉貨財,三曰少色欲,四曰減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 。如六者尚存,不能自禁,即真經空念,其如衰朽,安得挽乎!
修養余言
孫真人曰:人年四十以上,勿食瀉藥。人有所怒,血氣未定,若交合,令人發癰疽。
遠行疲乏入房,成五勞,少子。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成氣痔。水銀不可近陰,鹿豕二脂不可近陰,皆令人陰痿。養生者,發宜多梳,面宜常擦。目宜常運,耳宜常筌。
舌宜抵 。齒宜常叩。津宜常咽,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足宜常擦涌泉。一身皮膚,宜常干浴。大小便,宜咬齒勿言。又須省多言,省筆札,省交游,省妄想。所一息不可省者,居敬養心耳。饑勿過飽,飽食成癖病。飽食夜臥失覆,多霍亂。時病瘥,勿食膾,成痢。食膾勿食乳酪,成蟲病。食兔肉勿食姜,成霍亂。勿食父母本命所屬之肉,欲令壽永。勿食自己本命所屬肉,欲令魂魄安寧。勿食一切腦,恐損神。勿食盤面上眾人先用物。
成結氣。凡食畢漱口數過,令人齒固。凡食皆熟勝生,少勝多。春天不可衣薄,令傷寒霍亂。
濕衣汗衣勿著,令發瘡瘍。夜臥頭勿向北,并勿近火爐,恐損目。夜臥常習閉口,開則氣耗,又恐異氣入口,慎之。凡入夢魘,不得燃燈喚之,亦不可近而急喚。夜夢惡勿說,旦起口含涼水,向東 之,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珠玉。即解。凡夢善惡勿說獲吉。居處切防令有小隙,小隙之風最劣,勿忍急避。凡在家在外,忽遇大風大雨,震雷昏霧,必是諸煞鬼神經過,宜入室閉戶,燒香恭默,過后乃出,否則恐招損獲咎。《瑣碎錄》云: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亦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則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
又云:戒酒后語,忌食時嗔,忍難忍事,怒不明人,口腹不節,致病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又曰:酒罔顧身,色罔顧病,財罔顧親,氣罔顧命。當其未值,孰不明知,亦能勸人,及到自臨其境,仍復昏迷,當此之時,再思猛省。
《楊廉夫集》有路逢三叟詞云:上臾前致詞,大道抱天全;中叟前致詞,寒暑每節宣;下叟前致詞,百歲半單眠。嘗見后山詩中一詞亦此意,蓋出應璩,璩詩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歲余,相與鋤禾莠。往前問三叟,何以得此壽?上叟前致詞,室內姬粗丑,二叟前致詞,量腹節所受;下叟前致詞,夜臥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長久。
保養之道,無過在于平日飲食男女之間,能自節愛,即是省身修德。若恣肆無忌,即是過惡,潛滋暗長,甚則疾病應之。雖因風寒外感,或緣內傷七情,實由人違犯圣教,以致魂魄相離,精神失守,肌體空疏,百骸不遂,風寒邪氣,得以中入。若有德者,雖處幽暗,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惡,量體而衣,隨分而食,雖富貴不敢恣欲,雖貧賤不敢強求,是以外無殘暴,內無疾病也。蓋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穢去其身。
行詐欺,則神昏;行爭競,則神沮。輕侮于人,必減算;殺害于物,必傷年。行一善則神魂歡,作一惡則心氣亂。人能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形神安靜,災病不生,福壽永昌,由茲伊芳始。
人之遘疾者,始于心,忘其身,而病生,繼則過患其身,而病不去。忘身者,在康強時,不擇味而飽,不擇風而裸,不擇時而色,不擇醒而醉,不擇里而趨,不擇性而喜怒哀樂。
故病乘吾所弗備,即至也,悔無及。
夫人之涕唾便溺也,必有氣焉以充之而后出,草木之華,鳥獸之羽毛也,亦必有脈焉以貫之而后榮,是故氣脈之貴乎養也。
已上諸仙垂訓,皆卻病良方,延年妙快,雖非金丹大旨,然由此而進,未嘗不可以入道也。嗣有大周天三煉要旨。容圖災木,就正宇內。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