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少陰篇(1)

  • 傷寒貫珠集
  • 尤怡
  • 4302字
  • 2015-12-26 23:41:49

辨列少陰條例大意

少陰為太陽之里。居厥太二陰之間。故有邪在太陽。而已內及少陰者。有寒中少陰。而仍外連太陽者。有邪在少陰。而或兼厥陰。或兼太陰者。大抵連太陰者多發熱。連厥陰者多厥利也。是傳經直中之外。又有不同如此。且也直中之寒。久亦化熱。傳經之熱。極必生陰。茲篇先列脈證于前。次清法。次溫法。又次為生死法。欲學人明辨宜清宜溫之實。不必但泥傳經直中之名也。又其次為少陰病禁。以少陰為汗下之例。亦不得不著汗下之禁云。凡四十五條。為一卷。

少陰諸法

少陰脈證四條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經脈陽淺而陰深。陽大而陰小。邪傳少陰。則脈之浮者轉為微。大者轉為細也。又多陽者多寤。多陰者多寐。邪傳少陰則目不瞑者。轉而為但欲寐也。夫少陰者。三陰之樞也。陽于是乎入。

而陰于是乎出。故雖太陰厥陰同為陰臟。而其為病。實惟少陰為然。而少陰之為病。亦非獨脈微細但欲寐二端。仲景特舉此者。以為從陽入陰之際。其脈證變見有如此。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此少陰自受寒邪之證。不從陽經來也。寒初到經。欲受不可。欲卻不能。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而實不能寐也。至五六日。自利而渴。則其邪已入少陰之臟矣。然少陰陰臟也。寒陰邪也。

以陰受陰。法當不渴。而渴者。此非有熱。以臟虛故引水自救耳。更審其小便。若色白者。則少陰寒病。全體大露無疑。何以言之。熱傳少陰。自利而渴者。邪熱足以消水。其小便色必赤。寒中少陰。自利而渴者。雖能飲而不能制。其小便色必白也。仲景辨證之精如此。

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陰陽俱緊。太陽傷寒之脈也。法當無汗。而反汗出者。表虛亡陽。其病不屬太陽而屬少陰矣。

少陰之脈。上膈循喉嚨。少陰之臟。為胃之關。為二陰之司。寒邪直入。經臟俱受。故當咽痛而復吐利也。此為寒傷太陽。陽虛不任。因遂轉入少陰之證。蓋太陽者。少陰之表。猶唇齒也。唇亡則齒寒。陽亡則陰及。故曰少陰之邪從太陽飛渡者多也。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熱傳少陰。而復還入膀胱之證。膀胱者。太陽也。太陽為三陽之表。而多血少氣。熱在膀胱。

則一身手足盡熱。而熱氣有余。血為熱迫。散而下行。則必便血也。

少陰清法七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之熱。有從陽經傳入者。有自受寒邪。久而變熱者。曰二三日以上。謂自二三日至五六日。或八九日。寒極而變熱也。至心中煩不得臥。則熱氣內動。盡入血中。而諸陰蒙其害矣。蓋陽經之寒變。則熱歸于氣。或入于血。陰經之寒變。則熱入于血。而不歸于氣。此余歷試之驗也。故用黃連、黃芩之苦。合阿膠、芍藥、雞子黃之甘。并入血中。以生陰氣。而除邪熱。成氏所謂陽有余。以苦除之。陰不足。以甘補之是也。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熱厥。亦太陽初受寒邪。未郁為熱。而便入少陰之證。少陰為三陰之樞。猶少陽為三陽之樞也。其進而入則在陰。退而出則就陽。邪氣居之。有可進可退時上時下之勢。故其為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證。夫邪在外者。可引而散之。在內者。可下而去之。其在外內之間者。則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從外半從內之謂也。故用柴胡之辛。揚之使從外出。枳實之苦。抑之使其內消。而其所以能內能外者。則樞機之用為多。故必以芍藥之酸益其陰。甘草之甘養其陽。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與小柴胡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實。猶小柴胡之柴胡、黃芩也。四逆之芍藥、甘草。猶小柴胡之人參、甘草也。且枳實兼擅滌飲之長。甘、芍亦備營衛兩和之任。特以為病有陰陽之異。故用藥亦分氣血之殊。而其輔正逐邪。和解表里。則兩方如一方也。舊謂此為治熱深發厥之藥。非是。夫果熱深發厥。則屬厥應下之之例矣。豈此藥所能治哉。

四逆散方

柴胡 枳實(破水漬炙干) 芍藥 甘草(炙)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減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成氏曰、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利者。肺與大腸為表里。上咳下利。治則頗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寒多。心脈不通則心下鼓也。桂枝辛溫。入心通陽氣。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小便不利。水聚于下也。茯苓甘淡。利竅滲水。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勝于里也。附子辛溫。散寒止痛。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泄利下重。寒滯于下也。薤白辛溫。散寒通陽氣。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中寒。下利至六七日。寒變為熱。而氣復上行。為咳。為嘔。為渴。為心煩不得眠。所謂下行極而上也。夫邪氣自下而上者。仍須從下引而出之。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并甘淡下行之藥。足勝導水泄熱之用。然以陰病而屬邪熱。設非得阿膠之咸寒入陰。何以馭諸陽藥而泄陰中之熱。導浮上之氣哉。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陽邪傳入少陰。

下為泄利。上為咽痛。胸滿心煩。熱氣充斥脈中。不特泄傷本臟之氣。亦且消爍心肺之陰矣。豬水蓄而膚甘寒。其氣味先入少陰。益陰除客熱。止咽痛。故以為君。加白蜜之甘以緩急。潤以除燥而煩滿愈。白粉之甘能補中。溫能養臟。而泄利止矣。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少陰熱氣。隨經上沖。咽傷生瘡。不能語言。音聲不出。東垣所謂少陰邪入于里。上接于心。

與火俱化而克金也。故與半夏之辛。以散結熱止咽痛。雞子白甘寒入肺。清熱氣通聲音。苦酒苦酸。消瘡腫散邪毒也。

苦酒湯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棗核大。雞子一枚。去黃。納上苦酒。著雞子殼中。納半夏著苦酒中。

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服之。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此亦熱傳少陰。而上為咽痛之法。甘草湯甘以緩急。寒以除熱也。其甚而不瘥者。則必以辛發之。而以甘緩之。甘草、桔梗。甘辛合用。而甘勝于辛。治陰虛客熱。其法輕重。當如是耳。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少陰咽痛。甘不能緩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溫發之。蓋少陰客邪。郁聚咽嗌之間。既不得出。復不得入。設以寒治。則聚益甚。投以辛溫。則郁反通。內經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之意也。半夏散及湯。甘辛合用。而辛勝于甘。其氣又溫。不特能解客寒之氣。亦能劫散咽喉怫郁之熱也。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陰下法三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熱并陽明之證。二三日。為病未久。而便口燥咽干。熱氣盛而陰氣少矣。蓋陽明、土。少陰、水。熱并陽明。則土實而水虛。不特熱氣傷陰。即土氣亦傷水也。故宜急下。以瀉土而全水。不然。熱盛傷陰。土實亦傷陰。其干槁可立而待。然非心下痛。腹脹不大便。如下二條所云。亦未可以大承氣輕試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亦少陰熱并陽明。而氣復下注之證。然雖下注而邪實不去。但水液從旁下轉。為自利清水而已。故心下痛而口干燥也。色純青者。土受水邪。玄黃合色。而色轉純青也。以大承氣急下。則胃實去而腎病亦已矣。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土實之征也。土實則水干。故非急下不可。夫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故無論三陽三陰。其邪皆得還入于胃。而成可下之證。然太陰傳陽明。臟邪還腑。為欲愈也。厥陰傳陽明者。木邪歸土。不能復木也。惟少陰則腎邪入胃。而胃實復將消腎。故雖并用下法。而少陰之法。視太陰厥陰為加峻矣。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之經。而復外連太陽之證。以少陰與太陽為表里。其氣相通故也。少陰始得本無熱。而外連太陽則反發熱。陽病脈當浮而仍緊。少陰則脈不浮而沉。故與附子、細辛。專溫少陰之經。麻黃兼發太陽之表。乃少陰經溫經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細辛(二兩)上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陽證有在經不在腑者。陰病亦有在經不在臟者。太陽篇云、脈浮者。桂枝湯。少陰篇、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及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厥陰篇、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此皆陰病之在經。而未入于臟者。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少陰中寒二三日。為脈沉惡寒無熱之時。故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取微汗而散寒邪。無里證者。無吐利心煩不得臥等證也。以二三日病未入臟。而寒亦未變熱。故得用溫經散邪之法。如麻黃附子細辛之例。然去細辛之辛。而加甘草之甘。于法為較和矣。所以然者。寒邪不可不發。而陰病又不可過發耳。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兩炙)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口中和者。不燥不渴。為里無熱也。背惡寒者。背為陽。而陰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陽不通。

故當灸之以通陽。痹陽不足。故主附子湯以補陽虛。非如麻黃附子細辛之屬。徒以溫散為事矣。此陽虛受寒。而虛甚于寒者之治法也。

按元和紀用經云、少陰中寒而背惡寒者。口中則和。陽明受熱而背惡寒者、則口燥而心煩。一為陰寒下乘。陽氣受傷。一為陽熱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惡寒雖同。而口中和與燥則異。此辨證之要也。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 芍藥(各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内江市| 应城市| 泗洪县| 兴海县| 宜宾县| 塔河县| 河曲县| 闸北区| 黄骅市| 宁明县| 桃园县| 洛南县| 北票市| 闻喜县| 芜湖县| 襄垣县| 融水| 西丰县| 康定县| 紫阳县| 家居| 昌平区| 永仁县| 江西省| 肥东县| 桃园县| 拉萨市| 民乐县| 永平县| 武夷山市| 奉化市| 甘泉县| 图木舒克市| 伽师县| 榆林市| 奉化市| 沁水县| 永丰县| 壶关县|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