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一、麻黃湯麻黃(六錢)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杏仁(七枚)上作二帖,水二鐘,煎八分取汁。麻黃性熱,惟冬及春,兼病患素虛寒者乃用正方,夏至之后服之必發斑黃,須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桂枝加減月令同。

二、桂枝湯桂枝 芍藥(各二錢半) 甘草(一錢半)上作一帖,姜三片、棗一枚,煎服,取微汗。倍加芍藥名桂枝芍藥湯;加大黃名桂枝大黃湯。《金匱方》曰:太陽病自汗而小便數者,不可與桂枝湯。

三、桂枝葛根湯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錢半) 生姜(四錢) 大棗(二枚) 葛根(五錢二分)上作二服,水煎,取微汗。

四、葛根湯葛根(一兩四錢) 麻黃(三錢) 生姜(三錢) 桂枝 甘草 芍藥(各二錢) 棗(一枚)上作二帖,水煎服。衣覆取汗為度。

五、升麻葛根湯升麻 干葛 芍藥 甘草(各三錢)上作二服,水煎。若大段寒即熱服;若熱即溫服,身涼為度。

六、大青龍湯麻黃 石膏(各四錢半) 桂枝(一錢半) 甘草(同上) 杏仁(三枚)上作二帖,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取微汗,不可太過,恐亡陽。以溫粉撲之。

七、小青龍湯半夏(六分) 北五味(一錢二分) 麻黃 芍藥 細辛 甘草 干姜 桂枝(各一錢八分)上作二帖,生姜四片,水煎。諸方皆不用生姜。

八、大柴胡湯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半) 大黃(七錢) 芍藥(錢半) 半夏(一錢) 枳實(二錢)上作一帖,生姜五片、棗一枚,煎。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合黃連解毒湯,合大承氣湯。

九、小柴胡湯柴胡(八錢)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三錢) 半夏(二錢半)上五錢,生姜五片,棗一枚,煎,溫服。

一法本方合涼膈、天水。一法本方合涼膈散。一法本方合解毒湯。一法本方去棗子加牡蠣。一法本方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一法本方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

十、大承氣湯大黃 芒硝(各二錢) 濃樸(四錢) 枳實(三枚)上作一帖,水二鐘,先煎濃樸、枳實,次下大黃,煎取八分,去滓,入硝,煎一、二沸,放溫服。一法本方加甘遂末一錢匕。

十一、調胃承氣湯大黃(三錢) 芒硝(二錢) 甘草(一錢半)上作一帖,水二鐘煎,溫服。

十二、小承氣湯大黃(三錢) 濃樸(一錢半) 枳實(一錢)上作一帖,水二鐘煎,溫服。

十三、三一承氣湯大黃(二錢) 芒硝(一錢半) 濃樸(錢半) 枳實(一錢) 甘草(二錢)上作一帖,水煎,溫服。一法本方減硝加貫眾、紫河車,入金銀煎,名銀煎散。一法本方加當歸、姜、棗,名當歸承氣湯。

十四、桃仁承氣湯桃仁(去皮尖十枚) 芒硝(錢半) 大黃(二錢) 桂 甘草(各一錢半)上作一帖,水煎,空心服。

十五、犀角地黃湯犀角 白芍藥 牡丹皮(各五分) 生地黃(四錢)上作一帖,水煎。有熱加黃芩一錢。發狂血證加大黃(本方無大黃血證內有)。

十六、大陷胸湯大黃(二錢) 芒硝(二錢半) 甘遂(一分,些小便是)上作一帖,水煎,溫服。未快再服,勢惡不利,以意加之。

十七、大陷胸丸大黃(半兩) 芒硝(二錢半) 葶藶(三錢炒另研) 杏仁(十二枚炒)上大黃末,下葶藶杵羅,研杏仁、芒硝如泥,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入甘遂末三字、白蜜半匙,水一鐘,煎至半鐘,溫服。當一宿,未利再服。

十八、小陷胸湯半夏(四錢) 黃連(二錢) 栝蔞實(一枚四分用之二)上作一帖,水煎,溫服。未利再服,微利黃涎即愈。一法本方合小柴胡湯。

十九、抵當湯水蛭(炒) 虻蟲(各七個去足翅炒) 杏仁(七枚) 大黃(二錢半)上作二帖,水煎,再服。

二十、抵當丸水蛭(炒) 虻蟲(各七個去足翅炒) 杏仁(七枚) 大黃(二錢半)上細末,煉蜜作二丸,用水二鐘,煎一丸,至六分,溫服。 時血未下再服。

二十一、黃連解毒湯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每服五錢,水煎,溫服。本方合大承氣湯。一法本方加枳殼。本方合三一承氣湯。一法本方加甘遂末一錢匕。本方合調胃承氣湯。一法本方合涼膈、天水散。

二十二、白虎湯(《金匱方》云:太陽病,無汗而渴者,不可服。)知母(一兩半) 甘草(一兩) 粳米(一合) 石膏(四兩)上五錢,水煎,溫服。一法本方加蒼術。一法本方加人參、蒼術。一法本方加半夏、橘皮。一法本方加半夏、桔梗。一法本方合解毒湯。一法本方加人參、白術。一法本方合涼膈散。一法本方加麻黃根、浮麥。

二十三、涼膈散連翹(一兩) 黃芩(半兩) 梔子(半兩) 甘草(半兩) 樸硝(一分) 薄荷 大黃(各半兩)上五錢,水煎,入蜜少許。一法本方合解毒湯。一法本方加滑石。一法本方加桔梗、枳殼。一法本方合天水散。一法本方加滑石調五苓散。

二十四、五苓散(《金匱方》云;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服。)豬苓 茯苓 白術(各五錢) 桂心(一分) 澤瀉(一兩)上或調或煎。一法本方加生姜汁調服。

二十五、淡滲湯(即五苓合益元是也)二十六、瓜蒂散瓜蒂(細銼炒) 赤小豆(等分) 又用茶少許上為末,豆豉半合、水一盞半,煮汁半盞,調下一錢匕,不吐加服。頭痛加郁金;脅痛加蝎梢。

二十七、三圣散(見吐門)食前先食齏汁半盞,后調藥服一半,用鵝翎探引吐出,如吐少,更以熱齏汁投之。不已,用麝香煎湯服半盞,立止。

二十八、梔子湯大梔子(七枚) 豆豉(半合)上以水煎梔子至一盞半,入豆豉煮至半盞,溫服。

二十九、梔子柏皮湯大梔子(十五枚) 黃柏(半兩) 甘草(兩錢半)上 咀,水二鐘煎。

三十、梔子濃樸湯大梔子(七枚) 濃樸(半兩) 枳實(二錢)上 咀,水煎。

三十一、十棗湯芫花 大戟 甘遂(等分)上為末,水一盞,棗十枚劈開煮汁半盞,調藥末半錢匕;實者一錢匕。

三十二、茵陳湯茵陳(一兩) 大黃(半兩) 梔子(十枚)上五錢,水煎。本方合陷胸湯。本方合大承氣湯(本方五分、陷胸湯三分、大承氣二分)。本方合解毒湯。

三十三、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 黃連 黃芩(等分)上五錢,水煎。一法加生姜,甚良。

三十四、桂苓甘露飲(即五苓散加寒水石、石膏)上為末,或溫湯、或新水、生姜湯調,或煎。一方不用豬苓。一方加甘草。一方有人參、藿香、木香、葛根、滑石、甘草共一十三味,一名桂苓白術散。

三十五、人參石膏湯人參(二錢半) 白術(半兩) 知母(半兩) 黃芩(三錢) 川芎(半兩) 茯苓(半兩)半夏(二錢) 山梔(三錢) 甘草(一兩) 石膏(三兩)上 咀,姜煎。

三十六、崔宣武人參石膏湯人參(二錢) 石膏(一兩) 川芎(二兩) 黃芩(二錢) 茯苓 防風(各三錢) 甘草(五錢)上五錢,水煎。

三十七、半夏橘皮湯半夏 陳皮 甘草 人參 茯苓 濃樸(各三錢半) 葛根(半兩)上五錢,姜五片,水煎。

三十八、茯苓半夏湯茯苓 半夏 生姜(各一錢取汁,素問藥證用水一大盞,煎至四分,絞汁,卻下生姜汁服。)上,水煎。一方加黃芩、甘草、陳皮各一錢。

三十九、大橘皮湯陳皮 甘草(各一兩) 人參(二兩)上五錢,姜三片,水煎。

四十、赤茯苓湯陳皮 甘草(各一兩) 人參(二兩) 半夏 白術 川芎 赤茯苓(各半兩)上五錢,姜五片,水煎。

四十一、檳榔散檳榔 枳殼(等分)上為末,三錢,黃連煎湯調下,或黃連解毒湯調下,或瀉心湯調下。

四十二、白術散白術 茯苓 人參 藿香(各半兩) 甘草 葛根(各一兩) 木香(二錢半)上末,白湯調下二錢。熱加滑石,或加生姜。

四十三、四逆湯甘草(一錢) 干姜(一分) 附子(中者半個)水煎,溫服。

四十四、五味子湯五味子(半兩) 麥門冬 人參 杏仁 陳皮(各二錢)上五錢,姜、棗煎。

四十五、不臥散川芎(一兩半) 石膏(七錢半) 藜蘆(半兩) 甘草 人參 細辛(各二錢半)上為末,口噙水搐鼻,少時飲白湯半碗,汗出而解。一方無人參、細辛。

四十六、川芎湯川芎 本 蒼術(等分)上為末,湯調三錢,須臾嘔、汗便解。

四十七、柴胡飲子柴胡 人參 甘草 大黃 當歸 芍藥上銼五錢,姜五片,水煎。崔宣武加半夏、五味子、桔梗。

四十八、劉庭瑞方柴胡 甘草(各二兩) 黃芩 當歸 芍藥(各一兩) 人參 半夏 大黃(各半兩)大勞熱,五、七分以為度。

四十九、比金散荊芥 麻黃 白芷 細辛 何首烏 菊花 防風 石膏 川芎 薄荷 全蝎 草烏上為末,各等分。每服一錢,煎服,或茶、酒送下。

五十、調胃散水銀 舶上硫黃上研至黑、服一錢,米飲下。重者二錢。

五十一、通神散(河間另有六神通解散,于此加麻黃發汗最佳。《和劑方》中蔥白散,于此去黃芩、滑石,加川芎、白術、干葛,亦妙方也。)蒼術 石膏(各四兩) 甘草 黃芩(各二兩) 滑石(六兩)五十二、益元散(即天水散或名六一散)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上為末,水調或加蜜,或蔥豉湯調。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五十三、通圣散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 麻黃 連翹 芒硝(各半兩) 石膏(一兩)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一兩) 甘草(二兩) 荊芥 白術 梔子(各二錢半)上銼五錢,姜五片,水煎。

五十四、雙解散益元散 通圣散(各半兩)上一兩,姜、蔥、豉,水煎。

五十五、黃連香薷飲香薷(一兩) 濃樸(半兩) 白扁豆(二錢半) 黃連(三錢)上銼,五錢,入酒少許,水煎,冷服。

五十六、治腰腳骨節痛不止用威靈仙煎酒,食前溫服極妙。

五十七、無憂丸 治一切食積、氣積、茶積、酒積、瀉痢、氣蠱、腹脹膨悶、肚腹疼痛。

黑牽牛(一斤取末十三兩) 檳榔(好者二兩) 豬牙皂角(二兩) 三棱(二兩) 莪術(二兩各用好醋浸,濕紙裹煨香熟,取出切碎。)上同前藥曬干為末,又用大皂角二兩,煎湯打面糊為丸。每服二錢半,白湯送下,茶亦可,姜湯下。

五十八、太乙神針羌活 獨活 黃連(各四兩為末) 麝香(二錢) 乳香(二錢)上用三月三日艾(四月八日亦可),曬干打茸,入前藥末和勻,用好白紙卷包前藥如箸大。治風痹或在腿或在腰、在肱,灸七炷、二七炷、三七炷甚效。

五十九、治風蟲牙疼方防風(去蘆) 草烏(去尖) 細辛(去葉) 巴豆(去殼油)上各味等分為細末,擦牙痛處,涎出立止,切勿咽下。如食飲食,以鹽湯灌漱,飲無礙。

六十、神效追蟲取積感應丸檳榔(半斤) 樟柳根(半斤) 貫眾(半斤) 大黃(半斤) 三棱(四兩醋煮) 雷丸(四兩醋煮) 莪術(二兩醋煮) 使君子(四兩取肉) 木香(二兩) 芫花(一兩) 苦楝根皮(八兩) 黑牽牛(二斤半) 取頭末,十兩為衣皂角茵陳藿香自檳榔至牽牛為末外,用皂角等三味濃煎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重。

六十一、金刀如圣散茅山蒼術(六兩米泔浸一日一夜) 白芷(二兩) 川烏(四兩去皮臍生用) 防風(四兩凈生用) 細辛(三兩去土凈) 白術(二兩五錢) 草烏(四兩)本方用兩頭尖,無則以川芎四兩 雄黃五兩另研細末入藥上件俱各生用,曬干為末用,一切金瘡及多年惡瘡,用自己小便洗過,貼藥立效。破傷風緊急用好酒調藥半錢或一錢服之。蛇傷,入枯白礬少許,調藥敷之。蝎蜇傷,用吐服,蓋之汗也;如汗不出再服,或涎出亦驗,傷處敷藥可。瘋狗咬傷處,口噙水洗凈,將藥貼傷處。湯火燙傷者,以新汲水調藥敷之。雷頭風并干濕癬、麻痹,每服半錢,服之立效。

六十二、蘆薈丸 小兒痞疾、疳癆、肚大腹脹、面黃肌瘦、脾胃不和、驚積、食積,并皆治之。

蘆薈 麥 胡黃連(各一兩) 黃連(五錢) 蕪荑 肉豆蔻 木香 龍膽草(各四錢)川楝子(五十個取肉) 三棱 蓬術(各六錢) 檳榔(八錢) 使君子(六十個) 陳皮 青皮(各八錢)麝香(一錢半) 神曲(一兩半) 干蝦蟆(一枚)上為細末,薄荷、豬膽汁為丸粟米大。每服一錢,空心米湯下。

六十三、無價寶(一名壯陽丹)專治五勞七傷、四肢無力、腳腿沉困、骨節酸疼、面目無光、陽痿不起、下元虛冷、夢失精液。服至十夜,面目光滑,二十夜老轉少年;一月后陽道撤消;四十夜增進飲食;至一百日,萬病皆除,冬不寒、夏不熱、須發不白。婦人服之,強陰暖子宮,陰陽有益,最有功效。

川楝子(二兩) 牛膝(一兩酒浸) 檳榔(一兩) 菟絲子(一兩另研酒浸) 蛇床子(一兩) 干姜(五錢) 穿山甲(一大片酥炙) 蓮肉(一兩不去心) 乳香(三錢另研) 沉香(五錢另研) 白檀香(五錢另研) 鹿茸(一兩炙) 巴戟(一兩) 大茴香(一兩) 仙靈脾(三錢) 破故紙(五錢) 鳳眼草(三錢) 葫蘆巴(五錢) 人參(一兩) 澤瀉(一兩) 山藥(一兩) 五味子(一兩) 熟地黃(二兩) 麥門冬肉蓯蓉 茯苓(以上各一兩) 白芍藥(五錢)上二十七味,除乳香、沉香、白檀香、菟絲子四味另研為細末,其余二十三味各搗爛為細末,同前四味煉蜜為劑,同搗一、二百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增至九十丸,好酒送下,以干物壓之。

修合之日再加丁香一錢。

六十四、膏藥方松脂(三斤) 麻油(半斤) 穿山甲 白芨(二味各少許做點藥) 蓖麻(四十九粒研細)六十五、定子藥白礬(一兩火 同信一處) 信(五錢)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辰砂(五分)面糊為定。

六十六、生肌散龍骨(火 ) 赤石脂(火 各半兩) 乳香 沒藥 海螵蛸 輕粉 全蝎(洗焙干各一錢)血竭(二錢) 黃丹(一錢)上為末,待瘡頭落盡,此藥填滿在瘡口上,以膏藥貼之。一日甘草湯洗二次,膏藥一、二日一換。

六十七、追風托里散甘草 黃 當歸 芍藥 白芷 防風 川芎 官桂 栝蔞仁 金銀花 桔梗每服水酒共二鐘,煎至一鐘,空心服。

六十八、象牙丸象牙(五錢) 蜂房(三錢) 蟬蛻(三錢) 木香(三錢) 沒藥(一錢) 乳香(三錢)全蝎(一只) 僵蠶(三錢)先將黃蠟半斤化開,待黑色過卻,將前藥為細末,入蠟內攪勻,傾入水內,取出冷定為丸,如棗大。每服空心一丸,滾酒化開,連三日三服,待藥從漏痕出,隔三日再一服,第五日再服一丸,后下定子藥。

傷寒用藥加減賦

萬物之生也,人為最靈;四時有變兮,百疾兆生。欲辨陰陽之證,必明天地之情。稽寒溫表里之疑,式明標本;施汗、下、補、吐之法,溥濟群生。

始而毫毛,次傳膚腠。惡風自汗,乃桂枝之證;喘熱惡寒,則麻黃之候。陰陽俱虛而身必癢,各半同功(桂枝麻黃各半湯代);寒熱共作而脈尚虛,二、一共湊(桂枝二越婢一湯)。

于是助以姜、棗,雜以豉、蔥。便利、惡風者,干姜;心悸、腹痛者,建中。脈熱極而煩者,入人參于白虎;脈煩盛而喘者,加杏子以青龍。結胸、下利而表解,朱雀取效;頭眩肉 而水泄,玄武當功。

致使橘梗寬咽,甘草平悸。腹內脹滿兮,濃樸、姜;心中懊 兮,梔子、豉。

小便不利,則投之以豬苓;膈間有痰,則吐之以瓜蒂。或乃熱作而腹脅脹滿;又若狂妄而潮熱發悸。或里已入而表未除,或小便澀而大便秘。必明大、小柴胡,直敘前后承氣。結胸多渴,祝侍者議任陷胸;譫語發狂,委將軍(即大黃)功先調胃。

當知青龍、十棗兮,水分表、里;三黃、四逆兮,利有寒、溫。下利者通脈,煩躁者茯苓(茯苓四逆湯)。脈絕用當歸(當歸四逆湯),亡血須人參(四逆加人參);汗出加附子(附子瀉心湯),惡風入黃芩(黃芩瀉心湯),脅下有水則生姜(生姜瀉心湯),心中嘔逆則人參(人參瀉心湯)。上四者,總歸于四逆;下四者,類同于瀉心。溫寒實而解結胸,美三白之功妙;生津液而逐水道,嘉五苓之用深。

唾血則黃 宜服,便膿則桃仁可加。黃膽,茵陳必先求之瓜蒂(先瓜蒂后茵陳);斑毒,紫雪當后用于升麻(先升麻后紫雪)。溫濕之于桂、附、蒼術可入;理中之內參姜,附子宜加。

此外若青龍與柴胡有加減之余議:身有余熱者,桂枝須加;脅下硬滿者大棗可去;多汗者附子加小柴胡;奔豚者桂枝加桂;喘者小青龍加杏仁;嗽者小柴胡加五味。瓜蒂治煩渴未除,茯苓醫小便不利。內寒者茱萸,外腫者防己。生姜止嘔,半夏療噦。用枳殼兮,緣酒毒留胸;有黃柏兮,因衄血出鼻。或得人參以除煩,或取茯苓而愈悸。頭痛如破,蔥白連須;咳逆欲絕,干柿并蒂。下利則干姜,身痛則梔豉。豈二方之獨用,亦眾藥之同推。妙哉!吾今精此四十余年,活人之功嘗識。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逊克县| 松桃| 驻马店市| 阳泉市| 德钦县| 府谷县| 平阴县| 财经| 宁南县| 桑植县| 怀仁县| 定南县| 阿合奇县| 左贡县| 勃利县| 潮州市| 白朗县| 高邑县| 济南市| 东安县| 甘孜县| 鸡泽县| 闽侯县| 嘉禾县| 自贡市| 江西省| 兴安县| 拜城县| 民乐县| 宽甸| 伊通| 景宁| 灵台县| 哈密市| 苗栗市| 新闻| 汤原县| 务川| 伊宁县|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