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云如說粗重體性名隨眠等者。此謂約性粗重說。此粗重亦名隨眠。是煩惱性故。言體名隨眠。非約不安隱名粗重。而彼非即名隨眠故。如前卷解
十八粗重中。自性異熟等三粗重者。護月云。無始本有種子故。名自性粗重。勝軍云。此新熏成熟。體性不同增上。即名粗重。名自性異熟等粗重然業障等者。此據重障為論。力無力轉。前本地無別名力無力。俱增盛煩惱上品者。名有力。不然者。名無力
論云當知欲界一分不善煩惱有異熟者。謂凡夫見修不善煩惱。若入圣。或圣者身中不善者。便非擇滅無異熟果者。是又無記煩惱欲界者。不招果故。中無二分。下文有此解
迷行轉者如本地分七種已列義別云何等者。如本地第八卷。有名無解身邊邪三于所知境起邪行者。此唯是見道煩惱非修道。身邊不迷諦生故。此論云。于四圣諦迷行轉故。但緣四諦生余貪等。緣此見生諦。讀可解。前四門別出煩惱。不問無漏有為緣使等引訖。第五第六門。別解四諦下煩惱。苦集即煩惱緣相應中增。故名因緣。滅道斷煩惱故名怖畏。第七一門唯修所斷。此任運生。不迷諦起。故知前六門是見所斷
有事無事門。上下及對法第五六大相違。如彼抄別抄
煩惱與受相應中。如對法第七前卷。勘隨順文。粗相說等可解。下文自有此粗細。和會違文
相續成熟。謂種解脫分身
相縛粗重縛者。謂六塵名眾生。于此執著名縛。緣相起得。名為相縛。粗重縛。謂煩惱種子
此言三心見道究竟者。如前第五十五會之
樂遠離身語粗重者。謂坐禪人身疲倦性
論云次復應斷苦憂。乃至諸舍定障品障者。謂修道中不動無為等障。如應準配。初四是三乘通障。見道已前凡夫障。見斷已去圣人障。亦通二乘定障。唯在聲聞。所知障唯菩薩。此定障之性。是異熟類。所知障類攝。如佛地。二乘此中前五。一解準聲聞定障說。獨覺余可知。以獨覺得勝神通故。定障唯彼斷。不然但通二乘
又眼見色已不喜不愁等者。此是六恒住法 又性少欲下。此是八大人覺
論云十四他境緣。謂色界于欲行煩惱無色于色行煩惱。乃至于彼下地諸有情所由常恒樂凈具勝功德自謂勝故者。即大乘中。上地得緣下地起煩惱 問曰此是何惑。答曰有解。此是見慢。如余處更有。但言我此勝。彼不如等。設起我慢。非一切煩惱皆起。又解此是一切煩惱貪等并然。常以恒是常見凈勝。是見取等故。雖有是緣。不似本質。緣名為境。如前卷初。及對法第六。余處言上不緣下者。此是隨順理文 問曰下地貪慢。不得緣上。上界之慢。如何緣下。答曰下地劣故。不于彼起慢。上勝故可起。即對法第二。無色不緣下地等文。如彼和會
論云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結生耶為不全耶答當言全非不全者。此問潤生非發業。發業雖十煩惱。修道無記。上界煩惱貪等。即不發業。故今據潤生我。愛為正潤。余為助潤。如下自出。為破小乘唯貪潤生故也。對法據正潤故。唯言我愛。不相違也
論云結生相續略有七種一纏及隨眠謂異生二唯隨眠謂見圣跡者。此據隨眠凡夫俱用現種。對法九種會故。決定起故。言起貪嗔故。非無有種。見道果人界地生。若同地生。亦以現行潤。如初禪生初天已。次生第二者。即亦現行閏。以道力劣。雖異地生。以八種閏。除第三果。外無以唯種閏者。如本地第一卷。及對法第五。此中言菩薩以智力受生者。謂同對法以愿力受生故。此果雖有漏亦有漏善業招。然隨生處故
論解業道中。當知此業亦有五相建立差別者。即下言根本業道。身語意業三。及方便四。后起五。此等如前本地第八廣解。其貪嗔等。小乘無有加行。但是根本。今大乘亦有加行。要故身語業者。方生成根本。如別抄。有方便等。與對法第七不同。勘之
論殺生三種中。前一是業思增上。第二邪業生思。第三或菩薩利益殺生等
論殺生中。尸半尸者。即咒死令尸。及半死尸令起殺人等邪行中。非時等。與前文。及本地第八。對法等不同。可知。魯達羅毗瑟笯。如別抄第六十卷
論云或有人或人相者。解云謂羯剌藍等位。即隨胎上。名重殺生。此大乘亦犯波羅夷。諸部小乘。除薩婆多。余皆不成波羅夷。以未人相故。又解人相。謂非人變為人。意欲殺人故殺。此名重僧祇者。僧伽言眾。今言僧祇。即名眾物。聲轉如此
業道五果。如第九本地。對法等抄。勘之 祠祀具者。事具。或祠祀支具等。慧支。或法須。即以為調度等
論云或增彼故。以彼妻妾令他辱之。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觸嗔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者。即名邪行。不名身為究竟。亦發無作故也 問曰十業道以思為體。思即是業。如何名道。備師云。善不善能得可愛不可愛等道果故。彼業即道也。身語如下文釋意。俱是貪恚名意業亦爾。作業之道。而非是業。不同于此如。成業論解。同前第八本地。不勞述之。貪嗔邪見是思之道。思所游履故名為道
論云不與取貪欲資財處起者。謂縱盜他有情。亦名資財。綺語之境。雖對有情。以近而論。意緣名起。思名句等而生故。雖亦緣句在于名。總號為名。邪見諸行處起者。謂一解云。唯緣苦集諦者。遍行五門故。增上者名諸行處。不取滅道。其實亦是。故對法云。謂實有義。即四諦皆是。又解唯在三諦。除滅諦。以從多分故。或可。四諦并名諸行。心之相分變故。同對法論
論云若以猛利貪欲嗔恚等纏發起名因緣重者。要由先業道中貪等。發業方因緣重。若非猛利。非業所攝。不善根發思輕也
論云當知唯是此思轉變由彼威力之所轉變等者。謂即業發業。加行思種。為他苦生故。此種轉變。剎那剎那。雜生惡戒無表。由彼威力。法爾發起故。如無心受戒。此文為證。他殺業亦同于此。由表不由表發。如別抄。應知。娑利藥迦婆羅門者。此名族村婆羅門
論云復有四業等者。明大乘但說四業也
論云諸阿羅漢所有不善決定受業或前生作或但此生先異生位作少輕苦為逼故名果報已熟。乃至建立決定業故者。一云謂先生此生。凡位作不善業。此是決定業故。得阿羅漢時。受少輕苦故。名果報。已熟已得轉依。有余涅槃故。一切不善決定業。受異熟果。皆不受。唯受少輕。便酬此。是前不善勢分粗重。令報受起。非不善業。現在故 問曰此是決定。何故羅漢轉輕受耶。答曰佛依未解脫身凡夫。建立定業。非得解脫者。身建立定業。此可轉輕受故。二云轉依者。謂入無余涅槃種子無故。一切不受。依未入無余涅槃。建立定業。入無余涅槃。名解脫相續。阿羅漢入有余涅槃。亦名未解脫。故受輕業。又解得有余涅槃已。今有勢分故。現在受少輕苦。其果報種子永斷故。于未來一切不受。此意如此。又解勝業獨在凡。或有覺位。少輕苦逼故。便名已熟。從果為名。故言羅漢已于今身得無學故。若不爾后身有學。更受少苦故。若得金剛道。后一切不受果報。種子無故。羅漢身中。有蛇哳等者。此是果報。與等流果。非今異熟果。得第三果已去。已盡故。圓滿處故。言得轉依。如別抄解
論云佛為首大苾芻僧者。謂佛為首。言簡異外道。外道弟子亦言苾芻。自言我是大自在天為首苾芻。今言佛為首故。簡彼也
論云已證入清凈意樂地菩薩一切不善業皆畢竟斷此不妄念力離系無煩惱者。即菩薩煩惱有故。應令發業。但不忘念故。無業修道。不善業種。修道未斷。不忘念故。不起名永斷。非種無別。金剛心時。一切永斷故
論云思是業非業道殺生等七亦業亦道邪見等三道而非業者。前言表業。即體是思。思于此中如何非道。游履名道。思即非道。能得果故。名為果道。思亦是果道。意業亦爾。如五十三。成業論。及前本地第八卷
論解十一生中。第七第九何別。解云前七約生自體。后九約處為言。又解七者離染故名清凈。異生故名不清凈。初生對菩薩等為句故第九者體離染。故名清凈。此處不得見諦故。名不清凈處生。對有暇處為句故。五非狂等解支節者。謂西方欲燒死身時。雇人解支節方燒。以燒易故。下言補羯娑者。即此人也
論云無明于五處所能為障礙者。謂見道修道無學二。是有漏道。事世間也
論云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受用苦次第者。愛取有是苦因。生等是苦果。能生得果。名亦如前第十本地云。五支胎藏苦。是苦因。故云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