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5章

洪光祖以父任入官紹興十四年通判嚴州時水暴至城下不沒者數版光祖于城下集舟以援民且區處山阜給之薪粥卒無溺者 造字彥襲與興祖同登授歙州黟縣尉死于方臘之變弟逴訴于朝贈通直郎官其一子 遇崇寧元年霍端友牓 逵政和五年何木牓陳東自少負氣節有憤世嫉邪之意在太學時嘗因大雪與同舍生飲初筮齋酒酣約聯句為樂公獨為古詩一篇曰飛簾強攪朔風起朔雪隨風灑中土雪花著地不肯消萬億蒼生受寒苦天公剛被陰云遮世人凍死如亂麻人間愁嘆之聲不忍聽誰肯采掇傳說聞達太上家地行賤臣無言責私憂過計如杞國揭云直欲上天門首為蒼生訟風伯天公儻信臣言憐世間開陽闔陰不作難便驅飛廉囚下酆都獄急使飛雪作水流潺潺東方出日還照耀坐令和氣生人寰又為律詩三十韻有山岳遭埋沒乾坤著蔽蒙已成堆積勢應費掃除工之句被收之日視死如歸則東之志操此詩見之矣淳熙間守臣秘撰耿秉判免東賜田之稅云如可贖兮百身尚何較于田稅猶將宥之十世寧不念其子孫

陳輔字輔之丹陽人不事科舉工于詩自號南郭子人以南郭先生稱之不娶無子有南郭先生前后集詳見耆舊傳 【蘇軾嘗薦輔于章衡子平帖云京口陳輔之秀才學行甚高詩皆過人王介甫最雅素介甫用事他絕不自通及居金陵日與之唱和孤介寡合不仕不娶近古獨行然貧甚薪水不給竊恐貴郡未有學官請此人如何哀其孤高窮苦故謾為之一言】

蘇庠子扶工詩與書酷肖其父 【扶貧甚而樂嘗有郡太守招之語子侄輩曰吾何以獲知于人特以先世隱名存爾殆不過哀吾貧而周之寧忍以父名賣錢耶固辭不往死至無以斂葬云云】

黃虒字文郁丹徒人居馬墅父若南渡初為揚州江都令有勞績韓世忠劉光世薦之就任改秩而卒虒幼從后湖之子扶游恬于進取 【嘗一赴鄉舉晨及棘闈有仆地眾蹂而斃者自是絕意不往后姻黨有驟貴者將私奏之虒曰吾豈可因斯人而得官且反以辱吾親】 淮上被兵徙家平江取陶淵明逍遙自閑止之句扁所居曰閑止終日宴嘯其間卒年五十四葬丹陽之隨駕山后溪先生左史劉光祖題曰宋閑止居士黃君文郁墓蘇扶類其詩詞為一卷

以下見十九卷張大允條前

忠惠先生大參翟公汝文之次子侍郎紱以詩名號云岫主人史骕即其壻也尚書凌景夏志其墓

李迥字叔友丹徒人高尚不出士人宗仰之宣和初董弅令升分教京口日因白太守虞奕純臣曰治下有隱君子盍訪之虞曰愿見久矣一日攜具邀董偕詣李辭以未嘗制衣冠野服見明日李遣介持詩謝曰揖客將軍重揚名御史尊時稱美之

李巨源字符通金壇人唐宗室之裔紹興十三年陳誠之牓博學有文與正言袁孚游終太平州司戶 【蘇庠送其赴洮湖陳氏館詩云騎鯨公子漢于菟并駕殊非囗與蘇又云蟠匈歷歷鄴侯書落筆犇犇走坂車辦作五言玉節信直拚病渴馬相如】

以下見十九卷顧時大條前

周孚字信道丹徒人干道二年蕭國梁牓為真州教授卒于官年四十三有蠹齋集三十卷 【稼軒辛棄疾幼安刊于長沙樞密邱崈宗卿為之序略曰予評信道之為詩大要本諸黃太史而濫觴于江西諸賢不為蹈襲高爽刻厲似可正平而行布創立紆徐明暢又似高子勉逮其合處微詞宛轉一唱三嘆有諷有刺而不為虐跂望太史氏猶將見之又有集曰鉛刀編鄉人之從游者為板行于世】 同時有朱叔珤字德裕宋郭字安民陳珙字德厚叔珤僅占貢籍珙淳熙八年黃由牓郭以特科入官從張詔辟興州簿領再請蜀漕舉卒 【孚嘗以詩贈三人叔珤云潘洪已鬼錄尚喜之子在安民云蘭雕潘洪逝壁碎韓呂亡非渠妙語口何以浣我腸德厚云祝君魯曹子玉陛奏方略云】

以下見十九卷胡緝條前

錢弼字圣俞金壇人擬應洞明韜畧科以特科入官授鄂州蒲圻尉未上卒子純四舉于鄉早卒

以下見十九卷胡緝條后

姜謙光字德明

劉倬字顯道

艾謙字益之

向公慶字符卿皆丹徒人再舉于鄉嘗為府學正人推敬之倬以書魁薦光謙以詞賦稱迭居首選謙光語尤壯詳見耆舊傳謙光為人剛介有所編文章發源文選華句及爾雅并文集

以下見十九卷湯模條前

蘇師德字仁仲丹徒人丞相頌之孫以父任入官歷計幕有詩見京口集

柳閎字展如東坡之甥居北固山下有詩見京口集

蔣元龍字子云丹徒人工于樂府有詞板行世以特科入官終縣令

蔡放字天固丹陽人中書舍人肇之弟有詩見京口集

劉昭字圖南丹陽人有詩見京口集 【其渡江詩云大江注東溟十月風濤壯舟人造養生奮臂衡奔浪睠言君勿驚世路方難行若言世路險此水真安平】

李公異字仲殊丹陽人號后湖居士有詩見京口集

朱斗文字彥章丹陽人號北湖先生有詩見京口集

顧松年字伯茂丹陽人有詩見京口集

陳瑑字季明金壇人溧水主簿有詩見京口集

潘锜字見獨金壇人號勾曲先生有詩見京口集

李天才字邦美金壇人詩名尤著詳見耆舊傳

以下見十九卷向舍人條前

陳丞相升之字旸叔建安人居丹徒升之自建安來從子禧豫實與俱以升之奏禧于員外郎管當在京儀鸞司子琳選調豫中奉大夫四子機桷最知名機知信州楚州淮南漕知衢州桷敷文閣待制三子皆升朝禧之弟繼升之后即鎮也今繼升之后者禧之元孫箕詳見耆舊傳鎮亦升朝子耆從政郎禧之孫雅言嘉言囗囗之子應山午三舉于鄉箕應山午之子也

以下見六卷金山注【鈔本在元志七卷】

【方輿勝覽山前有三島號石牌稱郭璞墓按唐書韓滉傳建中之難陳少游在揚州以甲士三千臨江大閱滉亦總兵臨金山與少游會則是建中之時已有金山之名非始于李锜也長編建炎四年夏兀朮回至鎮江韓世忠提兵駐揚子江金山以邀之敵眾數萬世忠戰士纔八千兀朮約日會戰世忠募海船百余艘泊金山下預命工緞鐵為長綆貫一大鉤比合戰世忠分海舟兩道每縋一綆則曳一舟而入虜不得渡以輕船絕江而遁俘獲殺傷甚眾】

以下見十七卷葉夢得注 【鈔本在元志十六卷】

【輿地紀勝少蘊初登弟潤州丹徒尉郡守器重之俾檢察征稅之出入務亭在西津上葉嘗以休日往與監官并欄桿立望江中有彩舫依亭而南滿載皆婦女詣亭上見葉再拜致詞曰學士雋聲滿江表妾輩乃真州妓也今日太守私忌故相約絕江此來不度鄙賤敢以一杯為公壽愿得公妙語持歸夸示淮人為無窮光榮酒數行其魁捧花箋以請葉命筆立成即今所傳賀新郎詞也】

永樂鎮江志 【永樂鎮江府志 案纂修永樂志者為丹徒丁禮見于丁元吉成化志敘而未言監修為何人考乾隆鎮江志卷三十四名宦類云羅觀字彥賓江西南昌人初為丹徒令治稱最永樂初擢守本郡聲績益著居郡甚久郡志散佚纂輯梓行(嘉慶丹徒縣志卷十七名宦類羅觀傳與此正同)據此則監修永樂志者乃羅觀也宋志引永樂志數條其中屢言永樂三年考乾隆鎮江府志卷二十三明鎮江府知府羅觀之下云見名宦鄭桓條下云永樂五年由兵部主事任是羅觀守郡在永樂四年以前府志成于永樂三年正羅觀在任之日也觀之政績既為一時循吏(乾隆鎮江志羅觀傳云威惠孚洽遠邇悅服時學宮及城隍祠頹圮悉加完輯嘉慶丹徒志羅觀傳同)而禮之學業亦稱當世名儒 (乾隆鎮江志儒林丁禮傳云耽吟詠工書札永樂中入覲獻周禮補注所著有郡志三余集蘭室吟藳嘉慶丹徒志儒林丁禮傳所載約同)所修之書必有可觀今原本久亡僅存羼入宋元二志者數條而全書無由見矣至于丁元吉為禮之從子頗有學行 (乾隆鎮江志儒林傳云丁元吉字無咎博學尤深于易學者稱為易洞先生嘉慶丹徒志云丁元吉為詩古文才思宏遠而律度嚴正修郡志筆削有法)其修鎮江志在成化末監修者為知府熊佑(元吉敘云郡守博興熊公良佐政平訟理之暇文獻是征而屬元吉以草創乾隆志名宦傳云熊佑山東博興人己丑進士成化十六年守鎮江累官湖廣四川布政使)亦有賢聲(乾隆志名宦傳載佑蠲稅平糶修湖堰興學校等事甚詳)又得名儒俞桂以為之助 (乾隆鎮江志云俞桂字時芳丹徒人力學好古潛心于易與丁元吉相友善嘗與元吉居壽邱山同修郡志嘉慶丹徒志畧同)故其發凡起例最為精密(元吉敘云取舊本證以史志圖經傳紀文集諸書旁摭斷碑殘碣詢于父老為復位其凡例提其綱要繁者芟之闕者補之訛者正之增其新事參以異聞仍嚴其去取)惜其書亦不傳耳】

以下見四卷田賦條后

明朝鎮江府永樂三年分 官民田地山塘灘蕩場溝產三萬一千六百二十一頃九十三畝八分二厘二毫五絲 夏稅小麥一十五萬八千四百四十五石五斗三升三勺 絲一千二百四十六斤九兩八錢一分二厘 綿二十二斤一十兩九錢四分一厘一毫 秋糧米三十四萬二千八百二十三石二斗二合七勺 豆四萬八千六百六十二石三斗二合二勺 鈔二貫一百五十一文

丹徒縣永樂三年 官民田地山塘灘蕩場產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三頃三十七畝二分四厘四毫五絲 夏稅小麥八萬一百二十一石二斗二升六勺 絲七百二十六斤八兩七錢七分一厘三毫 綿二十二斤一十兩九錢四分一厘一毫 秋糧米一十三萬二千一百七石七升三合五勺 豆二萬七千七百一十一石一斗二升一合八勺 鈔二貫一百五十一文

丹陽縣永樂三年 官民田地山塘蕩灘產一萬二百二十頃六畝九分二厘五毫 夏稅小麥四萬一千九百九十一石八斗七升一合四勺 絲三百五十二斤四兩三錢六分七厘一毫 秋糧米九萬五千八百二十七石五斗八升五合九勺 豆一萬四千七百一十二石四斗八升六勺

金壇縣永樂三年 官民田地塘山蕩產溝灘九千四百一十八頃四十九畝六分五厘三毫 夏稅小麥三萬六千三百三十二石四斗三升八合三勺 絲一百六十七斤一十二兩六錢七分三厘六毫 秋糧米一十一萬四千八百八十八石五斗四升三合三勺 豆六千二百三十八石六斗九升九合八勺

以下見五卷常賦條后

德佑元年罷公田復茶鹽市舶法如故 【德佑元年謝太后詔有司曰十數年來征賦繁急而田里怨嗟賞討無章而將士解體吾深居宮中亦罔聞知屬邊事危急人人離心采之人言為賈似道秉國以來多行不恤之政民甚苦之如買公田更茶鹽市舶法又其甚者先帝幼沖居簡軍國惟所專制其害乃至于毒民誤國使吾與嗣君坐受其禍興言及此痛悔何追似道明正其罪其詔有罷公田復茶鹽市舶法如故諸不恤而害于民者次第悉除之】

以下見五卷課程條前

上供米七萬九千四百八十八石

明朝鎮江府課程總并屬縣永樂三年分 實在課鈔六萬二千二百六十五定二貫二百七十文 酒醋鈔二千四百三十四定四貫九百六十文 房地賃鈔一千五百三十八定二貫九百文 局院房租鈔三定四貫九百六十文茶課引由鈔三百二十定 樹株課鈔五十三定三貫一百八十文 茶課芽葉鈔二貫六百二十文 商稅課鈔四萬八千七百八定一百九十文 門攤鈔六千七百八十六定一貫六百文 契本工墨鈔九定三貫六百文 魚課鈔一千三十二貫四百文 船課鈔七百八定三貫六百四十文 蘆課鈔一十三定二貫四百二十文 雜辦短課鈔六百五十四定三貫二百文

丹徒縣課程永樂三年分 實在課鈔一萬二千九百三十三定三貫四百七十文

丹陽縣課程永樂三年分 實在課鈔一萬四千一定三貫三百五十文

金壇縣課程永樂三年分 實在課鈔一萬六百八十五定二百九十文

以下見六卷汝山注

【元一統志上】

【出藥物薺苨】

以下見六卷顧龍山注

【元一統志山在縣南五里前望白龍蕩故曰顧龍山又名土山上有大圣塔五圣廟宋咸淳年間立龍山書院】

以下見六卷長塘湖注

【元一統志通大岯山舟楫往來多有風濤之險】

以下見六卷白龍蕩注

【元一統志在金壇縣西南十里與長蕩湖相連其先有白龍化于此地故曰白龍蕩傍有龍祠祈禱有應宋嘉定間敕封孚惠靈佑王咸淳中加封順應】

以下見十五卷柳開注

【元一統志開治郡所至招誘羣盜以俸金給之又解衣與賊酋置之左右或謂不可開曰彼失所則為盜不爾則吾民也始懼死故假息鋒刃之下今推以赤心夫豈不可化未半歲境內輯寧】

以下見十五卷王琪注

【元一統志琪事宋三為潤守政事精敏有訟立決民甚懷之】

以下見十五卷王覿注

【元一統志覿宋哲宗朝為諫議胡宗愈除右丞覿論其過出知潤州徽宗即位用為中丞論章惇罪再出知潤州有政聲】

以下見十五卷檀道濟注

【元一統志道濟本高平金鄉人世居京口南史武帝北伐為前鋒文帝時北伐與魏軍三十余戰多捷雄名大振后彭城王義康矯詔收付廷尉道濟怒曰乃壞汝萬里長城道濟死后魏人聞之皆曰道濟已死吳兒輩不足憚也】

以下見十五卷江淹注

【元一統志淹事梁嘗為丹徒令以廉自守不事左右浸潤日至遂鎖系尚方嘆曰一見天子足矣上召問之淹對曰臣坐清所以獲罪上曰清何以獲罪曰無以奉要人上知其無罪復除丹陽令】

以下見十八卷包咸注

【元一統志王莽末咸客于東海界為赤眉所得拘執十余日咸晨夜誦經自若賊異而遣之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光武即位乃歸鄉里太守王讜署戶曹史顯宗以咸有師傅恩特賜奉增于諸卿咸皆散與諸生之貧者】

以下見十八卷劉粹注

【元一統志粹本沛郡蕭人自其先隨晉元帝南渡寓家丹徒遂為京口人粹初作州從事從宋武平建鄴有功封侯文帝即位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元嘉三年討謝晦初晦與粹善以粹子曠之為參軍至是帝甚疑之及受命南討一無所顧文帝以此嘉之晦亦不害曠之遣還粹尋卒】

以下見十八卷皇甫冉注

【元一統志皇甫冉丹陽人十歲能文張九齡嘆異之師事蕭穎士以文名于世天寶中第進士授無錫尉累遷右補闕卒弟曾歷監察御史名與冉相上下當時比張氏景陽孟陽云】

以下見十九卷陳東注

【元一統志東字少陽宋靖康中率同舍生上書言時政斥邪佞命以官不就而去及高宗南渡東又上書極論黃潛善汪伯彥非宰相才潛善等惡之遂誣以指斥乘輿殺之天下以為冤后高宗知其非辜詔贈秘閣修撰祿其親者三人又追贈右諫議大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江口市| 绵竹市| 扬中市| 清河县| 文水县| 芒康县| 邻水| 柘城县| 崇礼县| 北流市| 惠安县| 文安县| 永济市| 新竹市| 安阳市| 灌阳县| 资溪县| 徐州市| 安远县| 深圳市| 博野县| 西平县| 沁源县| 渝中区| 吉隆县| 德惠市| 米易县| 礼泉县| 阿荣旗| 四川省| 镇坪县| 印江| 报价| 富川| 宜昌市| 灵寿县| 林甸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十堰市| 奈曼旗| 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