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外科啟玄
  • 申斗垣
  • 7706字
  • 2015-12-26 19:06:39

明痘理之源論

夫痘之一癥。所感于胎毒。胎毒者乃子在母腹之中。自形成之后。日夜食母血而能攝養其形。十月滿足。方能降生。臨產出時。有穢血一口在口中。若收生婆取之。此小兒痘疹俱無。亦無他癥。取之不及。喊叫一聲。穢血以下降。入右腎命門藏伏后。遇風寒時疫及驚恐。內外相播。發為痘疹。予意又云。子在母腹。十月食母血液而方能形具。如母能慎其口。不食五辛惡毒濃味異物。目不視兇惡怪異之物。耳不聽淫亂惡殺之聲。能習胎教。時玩美玉持弓矢。看美畫古書。聽好忠孝賢良之語。不再房欲后。生子必多聰俊。少瘡毒。無惡疾。亦賢孝而且壽。今人不然。以酒為漿。以欲為常。貪食口味。那忌五葷三厭之物。則氣血焉得清凈耶。故生子多瘡爛痘疹疔毒。諸驚惡疾等癥也。又問云。

嬰孩自月間周歲。或三五七歲至二三十歲而出痘疹。似此遲早不同。何謂也。答曰。胎毒有感之輕重。

氣血稟之壯弱。母調養之有方。則子少恙。不能調養。令兒多疾。遇外感內傷。亦有輕重。交攻毒瓦斯。遇之則發。不遇則不發。故令嬰孩痘疹。發之遲早稠稀輕重也。又問云。痘稀少兒又死。痘稠密兒卻生。何謂也。痘少兒死者。初一二日。間發熱未透。毒瓦斯壅塞不出。故令兒痘少而死。痘稠密兒生者。蓋發熱已透。毒已出于外。內無壅滯。痘癥形色俱是順。故痘雖稠密而生也。又云。如痘出已完。或半月二十日后復病而死者。亦有病而生者何謂也。答曰。是痘毒未凈。調養失宜。致令兒復病。病而輕者生。重者死。此乃數定于前。人豈能逃。經云。取命化財。枉枉于理。莫能鑒矣。

明痘疹當分三因論

余參陳無擇是病必分三因。今痘疹一科。未言一字。何也。蓋精于方脈。而不察于此是也。余雖不敏。收陳一篇。以補古之未備。而使后學之了然。痘毒伏于命門。乃云養虎。如遇四時不正之氣。

風寒疫癘。外感于皮毛。則腠理郁寒而為熱。內攻臟腑。二火相煽。惡血發于膀胱。乃壬水克之。丙火后歸于陽明。

化出膿漿。此內毒因外感風寒疫癘之所作也。內因者。驚恐喜怒悲哀七情所擊臟腑。臟腑擊動郁火。

舉發惡血赤揚。皮膚發熱。亦出痘疹。此內因作也。不內外因者。跌仆墜壓。打擊推搶。或過食干硬之物。不時惡毒等味。致傷脾氣。脾氣不能伸越則臟腑不和。內熱遍傳。胎毒并起。發而為之痘疹。

此為不內外傷也。治外傷則推運氣察陰陽之逆順。以升麻湯薄蘇飲治之。以輕 其表熱。而毒自出也。

治內傷者以升蘇飲內加涼驚解毒等藥治之。治不內外因者。當察其因何傷之打擊飲食之毒。隨癥施治。

少加疏表。以化其痘毒。令兒自安。此三因之論畢矣。

明預識痘疹法論

夫小兒痘疹未顯之先。發熱之初。則煩躁臉赤。目胞赤。唇紅。身體痛。頭疼頓悶。呵欠。喘嗽。

驚 。噴嚏等癥。此五臟外癥悉具。而內毒煩冤。二三日后。毒歸于一臟方顯。是何臟受癥也。歸于脾。則令人不食。嘔吐瀉痢腹痛。歸于肝。則令人目赤多淚。乍涼乍熱。歸于心則驚悸煩躁腮赤作渴。

歸于肺。則噴嚏喘嗽。咽干發熱譫語。歸于腎則腰痛耳尻熱。嘎牙振寒。眼合腹脹黑舌。此五臟獨顯之外癥也。

又如傷風則惡風脈浮緩。傷寒必惡寒脈浮緊。傷食必惡食。氣口脈必盛。如跌仆打壓等傷。必有腫痛于何處。則令人驚恐搐搦。喊叫昏睡悶亂等癥。再加之一診耳冷尻冷。四梢冷。又不若視耳后紅脈赤縷。目有水光。身微戰動。如此診視。最為的真秘之稽驗若神。世少知之矣。

明痘癥四時逆順辨法論

夫痘瘡屬陽。春夏為順。秋冬為逆。春痧夏 。秋膿胞。四季疹者為順。如春膿 。夏黑陷。秋冬疹者皆為逆。逆者不必用藥。總是仙丹。豈能返于生命乎。又云。先痘后夾疹者為順。先疹后夾者順。先痘后水泡者多則順。少則逆。先水泡后夾 少者順。多者逆。先水泡后夾疹者逆。瘡已黑。

忽泄出膿血痂皮者順。水谷乳食不化者逆。大抵順者吉。而逆者兇。有順時令而內兼險惡壞癥者亦死。

有逆時令而痘色形癥輕稀者生。如此之度嬰幼生之有賴。

明痘分部位輕重論

夫痘之初出。先分部位。部位者。天庭地閣。乃額上承漿是也。如那一部位稠者毒之甚。稀者毒之輕。無者即本經無毒也。如頭頂額背脊腰委中者太陽經也。如面鼻腮頰屬手足陽明經。咽喉手背肺經也。胸膈舌心部也。脅肋陰器肝膽部也。四肢脾部也。輕則尖圓飽滿。蒼黃膚糙。能食。氣體壯無他癥者吉也。重則空陷癢 。密串丹浮。肉腫。痘不脹。目閉聲啞不食者。縱有千金難買大限。妙藥何功。又云痘從頭面胸背先灰者。八九日為順。從腳膝腰腿者為逆。如此直指。應驗神矣。

明痘色吉兇論

夫痘之色者宜光澤于外。則知五內及膚里無蓄滯之毒為吉。混黑灰色干紅焦頂下澤于外者。乃臟腑壅滯之毒。不能疏泄于外為兇。不可治之。

明痘形吉兇論

痘之形癥如一二日間作二三次旋。旋而出耳下鼻邊頷下三五。窠紅活滋潤微微體然。或往來寒熱。

旋出旋長。至五七日內。皮膚糙。漿滿。色蒼蠟尖圓者吉也。如一二日內。發熱間即一齊發出。如蚊蚤叮斑者香搐焦頂干紅。蛇皮蠶殼。紫脹癢 。或腫而忽消。或忽然而腫。肉痘不脹者兇也。

明痘癥吉兇論

夫小兒痘癥一現。發熱三五日。旋旋而出三五十窠粒。無他癥。能飲食。便利勻。神氣清朗。根據序而出。出而貫漿。漿而滿。滿而回。乃自然造化之理也。吉也。不然。發熱壅甚。面腫目閉。咽痛肚痛。嗆喉嘎牙。四肢厥冷。譫語。泄利水谷。渴吐脹滿。不食寒戰。目無光者。此皆兇癥也。

明痘虛實寒熱論

小兒膚體。受之父母。氣血壯弱。稟在胎元。痘之毒熱。自里而達于表。表者氣分也。氣之虛者。

灰白平陷。治宜補氣。氣之實者。熱之壅甚。出不快。此表實。治宜發表。在里者血分也。紅腫 紫。

二便秘澀。用藥少疏利。于中和止之為上工也。

明婦女出痘與嬰孩不同論

婦女之形有經脈胎產。豈與嬰孩治例相同也。其癥多端。略陳一二。如婦女出痘貫漿之時。或遇臨月之正產。或因痘熱之極而令胎亡。或小產。或遇行經之期。經血適來。或血液妄行。吐衄崩漏。

致令血虛。必令痘瘡變壞。以保元湯加四物。如胎動必加安胎等劑治之。則無虞矣。豈與嬰孩同例治之也耶。

明痘當禁忌例論

痘之嬰孩。豈知禁忌。如父母未經心而誤觸犯者有之。致令痘瘡黑靨。靨則輕變重。變危斃而無救。世多有之。深可哀矜。今錄之以備不虞也。狐臭溝渠及腐濁穢氣。孝婦新婚產月經崩漏血腥膻臊氣。醉酒硫黃火藥焦毛氣。初病汗濕疫癘瘟 氣。麝香骨刺頭發誤火燒煙戧氣。蔥韭薤蒜烹煎油氣。

熬漆胚等臭氣。誤觸痘孩。恐毒入里。令痘 。而死生未可知矣。即用乳香蒼術紅棗降真芫荽燒之。

或芫荽酒噴之幃幕及噴身以解之。或母飲芫荽酒。令子乳之。即安。乳母亦可慎口及房欲。亦不可與子雞鴨。且吃令兒盲目。冷物食令子水硬。以溫藥解之。熱物多以涼藥解之。亦不可涼。乃痘瘡賴于溫養也。如痘初起及回時。

古云首尾俱不可汗下是也。

明痘瘡治法論

凡痘初發熱之時未明是否不是否。宜用升麻湯薄蘇湯或白酒姜汁蘇葉煎服。令少暖時。是痘則標現矣。即將紅綿紙作拈子蘸麻油點燈照兒渾身上下。皮膚里有大小枝蒂根苗花蕊等意。色紅活者吉。

勿妄用藥。如耳眼鼻窄狹如針尾。不澤無枝朵者。兇亦勿藥。非丹也無效。凡見痘已出。必先幾日次問飲食多少。便利調勻。再看痘之稀密顏色圓暈如何。如發熱六七日。精氣清爽。其痘必稀尖圓活潤。

如發兩三日熱者不妨。如發一二日熱者。神濁氣粗。痘必密。其色潤。雖分個數亦有尖突。過十四日安。如密而色暗。平塌不分縫孔者。不須用藥。難過五日必死。更有一樣痘窠不圓。色暗不光。不食。

熱甚口內瘡白爛臭。名曰內潰。七日難過。大抵不食為之氣郁悶結不通。保元湯加山楂木香。如色紫乃血滯氣虛。本方加黃 川芎。不尖者是氣弱。倍參 。如痘漿清。頂不足者必生痘毒。七日前有此者。乃毒發于表。七日后有此者。乃毒發于里。發于里者乃保元湯加姜糯桂枝。向里焦黑。必用黃連荊芥牛蒡子。七日復發熱。

名曰蒸漿。十日后復熱。名曰余毒不盡。用連翹敗毒散。十四日復熱。名曰表虛。八珍湯。七日前痢。

本方加木香黃連豆蔻。七日后痢。如漿不足保元湯。腹痛是傷食。保元湯加山楂陳皮。如痘七分。雜癥三分。痘一解。余癥即無。余毒疔痘發于四肢者輕。頭面胸腹者重。急用金銀簪刺破。入珍珠末血竭油胭脂于瘡外。以棉紙卦固。內服保元湯加當歸紅花牛蒡連翹。如目有病。必待痘瘡回畢。方可治之。治眼用蔓荊密蒙花類。如生癰疽。專以解毒為主。無膿加官桂二分。寒戰切牙保元湯加木香。大抵十四日內用保元湯治之加減。萬不失一是也。

明痘隨日有吉兇論

夫凡痘之未出。必先發熱三日為透為吉。如發一日熱者。即現標為兇。如一日半不及二日者為險。

此是發熱三日之吉兇可見也。次則見標。三日內陸續出。稀朗圓尖至足有。方為出齊。無他癥。能食。此為吉為順。如發出稠密蠶種蚊蚤斑而不礙手者。再兼惡癥必死。此為兇為逆。不可治之。如圓暈雖成。

干紅少潤。此氣血初交之際。得失未定。當補托。氣血和而痘自化成。此是出三日已見標之吉兇也。

如五六日痘當貫漿。皮濃光圓蒼蠟色。乃氣化漿行。毒自解也。為吉為順。如漿不行毒不解則干枯而密。癢 灰陷者。此是血不能歸附于氣也。為兇為逆。必死。如氣血雖交。其漿不克。其色半潤。此痘為險。為半吉兇。宜保元湯加桂術以生其漿。有漿則生。無則死。此為貫漿三日之吉兇也。如痘靨之時。從頭面及背。先灰者為吉為順。如從足從陰股者。為逆為兇。此九日至十日十一日靨痘之吉兇也。如十二日至十四日十五日痘毒已回。其瘡當落痂。是氣血克實。毒已化凈。為吉為順。亦有當落而不落。或又有膿臭結痂。俗稱外回痘也。非也。乃氣血不足。而痘毒未盡也。必待氣血和平。毒解自愈也。

明痘瘡亦不必拘于日數論

大抵小兒有稟受虛實不等。貧富之家。調攝不同。兒形壯怯。護養失宜。亦有實實虛虛之過也。

皆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也。豈知有反復之患乎。致令子發熱三五日而成 。八九日而方生。但足上有痘方為齊。齊后成血 。或八九日結膿窠中夾出紅 或天時暄暖。則痘易出。若天令凜冽則痘出少遲。豈可以日期一例而論哉。必待榮衛調和無諸癥。如期而愈矣。

明順痘吉論

痘初發熱三日透。方出稀疏清朗。尖圓飽滿。根據期漿行。根據時而靨。神氣爽靜。能飲食。無他癥。

此自然生化。順吉之兆也。非人之能調。非藥之能療。乃天生之妙而已矣。耳下鼻邊三五點紅起窠光潤吉。

順痘形圖

明逆痘兇論

痘之夾熱未透。神氣濁粗。密如痱子。無窠粒。色暗不分縫孔者。如蚊蚤斑蠶子殼蛇脫皮。癢肉腫如瓜。或連連如雞蛋樣。干紅灰紫。陷塌無漿。再兼惡癥。雖仙丹有何益乎。

逆痘形圖

明險痘吉兇論

夫險痘者。言其吉兇未定。生死未分。故名曰險。此痘雖長圓。暈雖成而干紅少潤。此陰始交陽。

血始交氣。得失未定。必待氣血尊附。痘自化成則吉。如頂陷而癢灰白。用保元湯加姜桂芎米紅花。

色紫少加白芍以收其險。要緊之際。仔細度之。如不回活則兇。故曰險。

險痘形圖

明痘家惡癥論

凡小兒出痘。神氣清爽。不宜昏憒。色暗癢 。肉腫如瓜。或連連如雞蛋樣。干紅無漿。泄瀉嘎牙。發戰喘促。聲啞煩躁。譫語目閉。胸背頭面青灰紫黑平陷。不食。腹脹如鼓。肚疼腰痛。唇焦口臭。舌黑喉嗆。鼻孔開張。下血。二便不通。以上惡癥。如順痘相兼一二惡癥。由恐變危。逆痘有此一癥。最難保安。此皆天命之有定數。豈能逃乎。

明痘始終宜節飲食論

痘形已現。當謹慎養護。不可過飽與過饑。五味亦不可偏勝。父母愛子。無所不至。任意刁吮。

諸癥并起。豈不反害于子耶。非余之瑣瑣言乎。

明痘兼異癥論

痘忽痛癢極。內有蛆蟲或已炒焦。痘從腹出。或痘正興。忽生泡子。致痘不出。當看 子是何色。

即隨臟辨之。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隨臟處方加減。以保元湯加牛蒡子當歸荊芥連翹。肝青柴胡。

心赤加黃連。脾黃加熟大黃。肺白加桔梗。腎黑加人齒或無價散調服。如痘一起時。原因風寒。次痘雖出。而有寒門內癥。表里汗下亦可詳之。

明痘夾痧子論

夫痘名膿 。是胎毒所干肺臟而所生也。一發熱時至六七日中。膿 正興。而又出痧子。名曰痧。

蓋痘是也。俱是胎毒先干肺臟已出膿 。次于肝臟。又出痧子。此肺金肝木俱受胎熱之毒侮。其所不勝也。治宜清肺金。乃瀉其火也。養肝木。滋其水也。以保元湯加麥冬知母黃芩類。則安。如痧子亦不為兇也。

明痘夾子論

膿 既生。六七日間。正旺而又復出 子。況 乃心火協相火熾甚而生。肺復受火邪所克。如少者為吉。如多者再兼喘咳。必不能保生也。

明痘夾水痘論

痘之一出。胎毒已彰。是為吉也。而又兼出水痘。水痘者是外感時氣而所生也。亦少者為順。多者逆也。治之宜清肺保脾解熱而安。亦不重劑耳。

明痘夾疔毒癰疽論

夫痘之一癥。為順尚有變異。何況再疔毒癰疽。豈不毒之又甚耶。宜謹慎調護。稍可復生。若有一差。失之千里。然疔毒癰疽。皆詳于前。治宜保元加減。睹之于后矣。

明痘夾丹論

丹者赤也。如涂赤朱于皮膚之上。亦是熱毒蘊蓄惡血于命門相火。合而發起。與痘相兼而生。有如霞片。浮而薄者易治。濃而紫者難痊。當順天時。若暑熱以通圣辛涼之劑解之。嚴寒以葛根升麻辛溫之劑解之。痘瘡既發。正合其宜。又失于調護。受風熱則血沸騰。感寒冷則血凝泣。若沸騰以辛涼散風之劑。凝泣者以辛溫之劑。外亦用涂敷等藥治之。如丹從腹往四肢者生。從四肢入腹者無救。

明痘后生疳瘡論

凡生痘瘡。小兒原氣壯實則痘易安。有等原氣虧虛。或又不曾托表。而又過食甘肥等物。致令胃中蓄之濕熱上入經絡。貫于口鼻耳目及牙 上下皆能生疳。津淫日久。濕熱生蟲。腐蝕牙 。齒脫骨落。并皆治之。內則益清中除濕熱之劑。外以蠶繭子出過蛾的入白礬一撮火 灰共末。上之即愈。

明痘后癰疽疔毒論

夫小兒痘已出盡。胎毒已化。而又復生癰疽疔毒。是何氣使然。答曰。胎毒雖化。氣血已虧。再加于失其調護。致令陰陽相滯。壅塞經絡。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疔毒。變生異癥。亦皆有之。何況瘡瘍乎。枉枉殤夭。不可勝記。輕而變重。重而變危。惜哉。天命耶。失護也。

明痘后細瘡如疥難愈論

痘回痂落。宜該清潔。或誤食發物。或勤抱風處洗浴。致令復生細瘡。如疥非疥。最難得愈。諸藥不應。惟宜川蜂蜜一二兩。用水煎滾。時時呷之。外用懷孕母豬的糞曬干燒灰。不拘多少。再加輕粉五分。滑石五分末共研細用酒調勻。鵝翎掃搽瘡上即愈。

明痘后兩目胞腫論

常治痘后。小兒兩目胞腫蓋下瞼上寸許。相 瞼爛成瘡。久治不痊除。不知內宜泄去陽明胃經濕熱。其腫漸消。淚自止。痛自除。黃連解毒湯三黃丸類。如眼珠有翳。用煮肝散退其翳。常常服之。

切忌雞鴨卵萵筍蔥韭之類。

明痘后宜隨癥施治論

痘乃天花。一名圣瘡。前后十四五日內。生死立見。父母憂心恤如珍寶。庸醫失治。即見囗 。

前賢深戒。所謂痘癥首尾俱不可汗下。此一句使后人拘泥。不能展轉施于治法。使患者束手而斃。豈此禮乎。假如痘疹因傷寒而得。邪在太陽經。激起痘毒。二熱交攻。若形汗之寒邪從何而解。痘毒從何而散。致令熱邪痘毒內郁熾甚。豈不變為壞痘瘡耶。但不可用麻黃等類。只宜輕解蘇葛升麻也。如熱毒攻里。內實壅滯。

二便秘結。若不疏瀉。痘即變靨。而壞癥現耶。此豈不失治法乎。若拘古言。此癥何由救免。亦云少加大黃可也。亦不可猛浪也。又言痘家若服張氏異攻散。如抱薪救火。火內澆油。此言又遠也。如小兒痘癥七八日正發漿滿之時。兒或誤食冷物及弄水漿。陰寒內蓄。四肢逆冷。唇青腹痛等癥。若不用溫暖之藥。陰寒從何而退。大抵臨癥處方。施于活法。驗癥的確。果是氣虛宜四君子加減。血虛四物加減。少入姜桂。以御其寒。痘得熱而易出。亦不致變為壞痘子瘡耶。正謂醫無定體。應便而施。正謂此也。

明痧癥吉兇論

痧子一癥。亦是胎毒流行所感不時之氣而發也。與痘瘡不同。其生死一類。毒之始發于脾。流于心。入于肺腎則無恙。入于肝目淚出不止。入于肺涕流不干。嗽甚煩躁不安。以火照之。隱隱于皮膚之下。以手摸之。磊磊于肌膚之間。其形如疥。其色若丹。隨出隨沒。乍有乍無。腫而兼隱。膚赤明朗者為吉。最嫌煤黑。百無一生。喜衄血。毒從衄解。身涼者吉。咽痛者兇。治宜生津養血。食少者救胃和脾。秘結者疏利。郁熱者解肌。則令中和。一出連綿三四日者不收。乃毒火太甚。急用化斑湯解毒湯。遲遲出不快者亦表解之類。切忌酸醋梅漿冷水等物。雞魚五辛之物過七七日無忌。

明痧不同論

者點也。色赤而有點無頭粒者是也。痧有頭粒小而隨出即沒。沒而又出。俱是心火乘于肺金。

挾痰而作。有傷寒從表而發。以白虎湯玄參升麻湯化 湯治之。亦有可汗可下。俱在通圣散中消息治之。黑 者乃胃爛而出。不可救之。

明保元湯功效加減法論

保元湯內有人參二錢。黃 三錢。甘草一錢。水一鐘半。姜一斤。煎服。此方原是東垣先生所制。

藥性平和。甘溫專補中氣。能泄虛火。固表助陽外護內使陰血附焉。氣血和順。一身真元無恙。而痘自無壞亂之理極明矣。故名之保元湯。先三日。潮熱之時。看兒大小。用藥劑亦大小。內加蘇葉一二錢。不飲食。乃氣郁。加山楂木香。熱甚加薄荷干葛。如痘毒壅塞不行。加桂。取其味辛能發散耳。次三日。見標之時。

三日內加減主方用人參八分。白術黃 各一錢。甘草三分。五味三分。姜一片。棗二枚。煎服。如痘順加當歸枸杞。如逆則加川芎桂各三分。如渴加麥門冬天花粉。次貫漿三日。加減主方用人參黃 白術甘草麥門冬川芎熟地黃當歸加姜棗糯米煎服。胃弱加山楂。漿不起加白酒人乳。額上不起加川芎。

面不起加升麻。腹上不起加桔梗。腰腿不起加牛膝。手上不起加桂枝。厥逆加附子。泄瀉加赤茯白芍。

冷泄加炒干姜。靨速加柴胡連翹黃芩白芍。靨遲加桂干姜。次三日落痂時。用藥主方陳皮白術茯苓半夏當歸枳實八分甘草姜煎服。如落痂遲加人參黃 升麻棗子。痂收速加黃芩連翹。痘痛加赤芍黃連黃芩梔子炒如痘癢加羌活白芷蒺藜赤芍蟬蛻。氣虛加人參黃 白術等類。其余群方見于后。

開蒙百句歌

大抵痘瘡名胎毒。產時穢血喊沉藏。命門養虎終成害。一有發作三因詳。外感風寒傳疫厲。七情激毒為內傷。如不內外因傷感。跌仆墜壓血成殃。饑飽勞碌過蓄血。皆能變痘在審量。察色診脈知兇吉。寒熱虛實醫度詳。耳冷尻冷四梢冷。雖為驗。最難防。男女暖臥何便取。耳后紅筋赤縷茫。目有水光兼煩躁。表里形癥有陰陽。發熱日多痘必少。一發即出蚤蚊 。耳下鼻邊承地閣。稀圓尖朗蠟而蒼。形色輕兮為上吉。臨癥權衡妙處方。凡百只宜輕和解。諸疾何須藥猛浪。虛補實泄寒溫暖。熱極方宜藥少涼。體弱脈微兼吐瀉。產后經崩食不嗜。面黃硬氣宜當補。保元芎歸加減良。身壯脈洪能飲食。二便秘孕實多堅。清涼解毒中和止。邪無壅滯即平康。腫脹血壅色紫赤。木通紫草血須涼。平陷串白氣血弱。八物咀攢急作湯。補血怎及四物美。四君補氣不尋常。濕多四苓防風入。漿成色淡酒 當。咽痛甘桔肚痛芍。厥逆虛寒溫補漿。頂白根活當云瘥。根白頂黑斃多妨。赤熱白虛紅潤好。紫枯黑朽陷灰惶。痘吉癥兇恐變暴。痘兇癥惡預棺裳。起而不起參 補。收而不收芍藥湯。無價散醫平黑靨。歸 倒靨急煎湯。滑石腐草膿爛痘。癰腫連翹敗毒良。黑疔一點無蹤吉。水痘輕熱亦少漿。

月事忽來變壞痘。里虛陷伏豈尋常。補中托里休遲慢。瘡若回時免損傷。妊娠有痘治應難。表里熱燥孕何安。調元清熱安胎美。胎元觸痛命終殘。痘正興時臨月產。氣血虛大補先。腹痛微微行惡露。虛甚八珍附子兼。婦女宿常多崩漏。又遇天行痘疹 。十全大補堪斟用。免得虧虛陷伏占。痘瘡過日不收回。父母憂思淚已悲。砂糖半盞湯調送。少頃漿收色蚤灰。痘發漿興兼 子。五色內五臟毒。辨察精微施治法。蠲的嬰孩父母哭。毒痘入眼分輕重。由恐干邪抵目腫。重瞎輕施谷精散。十中三二又神功。痘隆忽中寒變陰。四逆唇紫痛難禁。溫中或用二神散。須臾紅活再回生。七日復熱號蒸漿。旬后余熱敗毒良。月半熱時身虛損。八珍大補即安康。隨機應變攻休峻。賞用斟之再忖量。百句括褒無盡意。胸揣活法附于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谷县| 宁明县| 宝清县| 安丘市| 新河县| 佛冈县| 盐池县| 庆城县| 湖南省| 玉屏| 互助| 漳浦县| 澎湖县| 古浪县| 山西省| 怀仁县| 石河子市| 宁陵县| 内丘县| 荥阳市| 华池县| 神池县| 交城县| 晋宁县| 八宿县| 五华县| 封丘县| 晋中市| 酒泉市| 分宜县| 广元市| 恩施市| 罗田县| 西藏| 潍坊市| 西青区| 湖口县| 百色市| 清河县| 綦江县|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