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書匯(1)

  • 續焚書
  • 李卓吾
  • 4867字
  • 2015-12-26 18:46:24

答馬歷山

凡為學皆為窮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討自家性命下落。是故有棄官不顧者,有棄家不顧者,又有視其身若無有,至一麻一麥,鵲巢其頂而不知者。無他故焉,愛性命之極也。孰不愛性命,而卒棄置不愛者,所愛只于七尺之軀,所知只于百年之內而已,而不知自己性命悠久,實與天地作配于無疆。是以謂之凡民,謂之愚夫焉者也。

唯三教大圣人知之,故竭平生之力以窮之,雖得手應心之后,作用各各不同,然其不同者特面貌爾。既是分為三人,安有同一面貌之理?強三人面貌而欲使之同,自是后人不智,何干三圣人事!曷不于三圣人之所以同者而日事探討乎?能探討而得其所以同,則不但三教圣人不得而自異,雖天地亦不得而自異也。非但天地不能自異于圣人,雖愚夫愚婦亦不敢自謂我實不同于天地也。夫婦也,天地也,既已同其元矣,而謂三教圣人各別可乎?則謂三教圣人不同者,真妄也。“地一聲”,道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未生以前”,釋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未發之中”,吾儒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同乎?不同乎?唯真實為己性命者默默自知之,此三教圣人所以同為性命之所宗也。下此,皆非性命之學矣。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后世,此不知正墮在好為人師之病上。千古英杰,其可欺乎!又安能欺之乎!噫!已矣,勿言之矣。

承示私度數語,遂敢呵凍作答焉。竊謂象山先生自見“宇宙”二字,便信此心此理之無所不同,是生而知之圣人也。非從《七篇》中悟入也,特援《七篇》中語以自證據耳。若王先生乃自幼參玄,欲志于養生者,雖亦泛觀釋典諸書,總之未得而已。及病起入京,復得甘泉公商略白沙先生之學,然甘泉翁實實未得白沙之傳也。王先生才氣如此,肯甘心于死語,作醉夢人耶?則雖耳聞白沙之學,其神弗王,而故吾自在。直至龍場作宰,隨從二人與己同時病臥乎萬山之中,又思父親見任留都太宰,萬有不測,作萬世罪人,顛倒困踣之極,乃得徹見真性。是困而知之圣人也,大非象山先生之比也。其屢屢設法教人先知后行,又復言知行合一,復言靜坐,卒以“致良知”三字為定本。則以時方盛行朱學,雖象山先生亦不免數百年禪學之冤。嗚呼!陸子靜耳何曾聞一句禪語,目何曾見一句禪書乎?冤之甚矣,況王先生哉!反覆思惟,使人人知“致良知”三字出于《大學》、《孟子》,則可以脫禍,而其教亦因以行,此則王先生之善巧方便,千古大圣人所當讓美,所當讓德,所當讓才者也。前此而白沙先生亦曾親見本來面目矣,幾曾敢露出半語乎?然非龍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師說不少改變,亦未必靡然從風,一至此也。此則陽明王先生之幸,亦天下萬世之大幸。然則先生雖曰“困而知”,然及其知之,一也。使當時有一毫四三教之心,亦終無入德之地矣。草草奉復,幸終教之!

復馬歷山

甚快活,甚自在,但形神離矣,雖有快活自在不顧矣。此自是戀臭皮囊者宜為之,非達人事也。

且夫形、神,兩物也,生即神寓,死即神離,神有寓有離,形有死有生,則神亦與形等耳。正所謂無始以來認賊為子者,好修者以為寶,是以徒勞而功;真修者以為賊,是以投誠而皈命。如公所言神,正所謂識,神千萬劫被伊拖累,輪轉六道,未嘗暫歇者,顧反寶藏而快樂之耶?孰若一超直入如來地,慶幸何如!

盡大地是一老眾生耳,安有如許多事乎?既自負是老眾生,安有明白,安有糊涂,安有起滅,安有自在?就天地如此,老眾生亦如此;圣人如此,老眾生亦如此。天地、圣人、老眾生,同一杳然。

與馬歷山

昨所見教《大學》章,因有客在坐,未及裁答。

竊謂《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夫人生八歲,則有小學,以聽父兄師長之教語,所謂揖讓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與夫今者百千萬年先圣后賢之格言皆是也,皆不過為兒輩設焉者也。至十五而為大人,則有大人之學,豈復肯同于兒輩日夕甘受大人之涕唾乎?是故《大學》一書,首言大人之學焉。

夫大人之學,其道安在乎?蓋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是明德也,上與天同,下與地同,中與千圣萬賢同,彼無加而我無損者也。既無加損,則雖欲辭圣賢而不居,讓大人之學而不學,不可得矣。然茍不學,則無以知明德之在我,亦遂自甘于凡愚而不知耳。故曰:“在明明德?!狈蛴髦鞯?,是我自家固有之物,此《大學》最初最切事也。是故特首言之。

然吾之明德果安在乎?吾以謂其體雖不可見,而實流行充滿于家國天下之間,日用常行,至親至近,誰能離之?茍能即親民以明吾之明德,則吾德之本明,不居然而可見乎?故又曰“在親民”焉。

夫道一也,學亦一也,今曰“在明明德”,而又曰“在親民”,分明是兩物矣,物則自然有本末。親民以明吾之明德,雖曰一事也,然一事自有一事之終始,萬事亦各有萬事之終始。始終分而本末見,是二之也。道其可二乎哉!學其可二乎哉!是故要必有至善而為吾人所止之歸焉,特人未易知此至善之止耳。知此至善之止,則自然定靜安慮,而諸止自得矣。是故茍知所止,則明明德者不為空虛而無用,即明德而親民之道已具;親民者不為濫而無功,即親民而明德之實自彰。茍未知所止,則明德為雜學之空虛,親民為俗學之支離,胥失之矣,寧直二之云乎哉!

是故大學之道,終歸于至善之止,而以知止為極功,得止為效驗云。然則學之而終身不得所止者,亦由未知所止故也。

嗚呼!知止其要矣,致知其功矣,此大人之學所以難在于知止也。師友父兄相與討論而研究之,則無生之樂,無死之苦。千圣萬賢,豈外是哉!

與陸天溥

承示足見上達真功,愧弟遠離教席,不獲時聆新得。既見頭緒,即加猛火,使真金一出礦,不復至入礦,豈不偉哉!火力既齊,真性自見,正不宜放手也。甚喜甚慰!

但所云滿考事冗,及一二酬應為累,歸之業力,則不敢奉命。當知業力即是道力,一切給由遣價事業,盡是日用火候,溫養圣胎,無二無別。志道據德,依仁游藝,今之學宮匾以名齋,人人只是信口讀過,不肯理會圣人吐心吐膽為人處,遂使懇切要領之言,翻為匾額剩贅無意味語,殊可笑耳!

夫志道如志的,的在百步之外,尚爾遙遠。據德則己得而據之,然日夜惶惶,猶恐侵奪,終非己有,與我猶二也。依仁則彼我不二矣,然猶未忘一也。到游藝時,則如魚游水,不見其水;如水裹魚,不見有魚。自相依附,不知其孰為依附;尚無所依,而何據何志之有?尚無有仁,而何德何道之有?到此則遣價給由,種種皆藝也;由給價遣,皆游也。豈不平常!豈不奇妙!日用應緣,但如此做去,則工夫一片;工夫一片,則體用雙彰;體用雙彰,則人我俱泯;人我俱泯,則生死兩忘;生死兩忘,則寂滅現前。真樂不假言矣。

孔子告顏子不改其樂,不改此也。程夫子尋孔、顏樂處,尋此處也。此樂現前,則當下大解脫,大解脫則大自在,大自在則大快活。世出世間,無拘無礙,資深逢源。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惫蕦W至游藝,至矣,不可以有加矣。管見如此,幸與諸友商之!

與焦弱侯

“說法教主”四字真難當。生未嘗說法,亦無說法處;不敢以教人為己任,而況敢以教主自任乎?唯有朝夕讀書,手不敢釋卷,筆不敢停揮,自五十六歲以至今年七十四歲,日日如是而已。關門閉戶,著書甚多,不暇接人,亦不暇去教人。今以此四字加我,真慚愧矣!

因思每郡國志有“鄉賢”則必有“名宦”,又有“流寓”者,以賢人為國之寶。有鄉賢可載,則載鄉賢,以為一邦之重;無鄉賢,則載名宦,亦足以為此邦之重;若無鄉賢,又無名宦,則載流寓之賢,亦足以重此邦。則如生者,雖不敢當說法之教主,獨不可謂流寓之一賢乎?可與麻城之鄉賢、名宦并聲于后世矣,何必苦苦令歸其鄉也。是豈無忘賓旅與柔遠人之意哉!果若是,則邵康節當復遞歸范陽,白樂天當復遞歸太原,司馬光當復遞歸夏縣,朱文公當復遞歸婺源,不宜卒葬于沙縣之鄉矣。生雖不敢上同于諸大賢,獨不可比擬于諸賢之流寓乎?天下一家,何所而非鄉縣,恐不宜如此大分別也。

且夫圣人通天下以為一身,若其人不宜居于麻城以害麻城,寧可使之居于本鄉以害本鄉乎?是身在此鄉,便忘卻彼鄉之受害,仁人君子不如是也。既不宜使之說法為教主于麻城,而令其說法為教主于久去之鄉縣,是重他鄉而藐視目前,亦又太遠于人情矣!此等見識,皆生所不識,故敢與兄商之,以兄彼師也。

與友人論文

凡人作文,皆從外邊攻進里去;我為文章,只就里面攻打出來,就他城池,食他糧草,統率他兵馬,直沖橫撞,攪得他粉碎,故不費一毫氣力而自然有余也。凡事皆然,寧獨為文章哉!只自各人自有各人之事,各人題目不同,各人只就題目里滾出去,無不妙者。如該終養者只宜就終養作題目,便是切題,便就是得意好文字。若舍卻正經題目不做,卻去別尋題目做,人便理會不得,有識者卻反生厭矣。此數語比《易說》是何如?

復陶石簣

通州馬侍御,經世才也,正理會出世事業而乏朋侶,然異日者斷斷是國家獲濟緩急人士。吉州太和王大行,非佛不行,非問佛不語,心無二念,動無雜思,他年一尊釋迦是的;不然,亦上品化生矣。今世參禪學道,未見有勇猛精進過此者。承天之陳,舊日徽州太守也,用世事精謹不可當,功業日見赫,出世事亦留心,倘得勝友時時夾持,進未可量。此京師所親炙勝我師友如此,其余尚多,未易筆談。梅客生雖眼前造詣勝是三公,但負其奇邁,少許可,亦終為經世士耳。

接手教即同見面,接見令兄即同見公。外《凈土訣》一本附奉。

與方初庵

弟自二月初回湖上之廬,即欲附一書奉慰,素無鴻便,又不見有寧州使者,是以到今也。

《征途與共》一冊,是去冬別后物,似妥當可觀,故久欲奉,不能得奉。今春湖上纂《讀孫武子十三篇》,以六書參考,附著于每篇之后,繼之論著,果系不刊之書矣。夏來讀《楊升庵集》,有《讀升庵集》五百葉。升庵先生固是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光于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余瑣瑣別錄,或三十葉,或七八十葉,皆老人得意之書,惜兄無??膳c我共讀之也。

然兄居位臨民,亦自有真功德,日積月累,以行菩薩發慈悲、布弘愿之事,又非鄙野抱空文無實用者之比矣。知州為親民之官,寧州為直隸之郡,江西為十三省之首。且五品之祿不薄,一日有祿,可以養吾積德累行之身;大夫之官亦尊,一日居尊,得以行吾積德累行之政;五十之年不大,時正窮壯,正好施吾澤民報主之實:蓋皆有志者之所忻望而不能得者。漢時為吏,至長子孫,亦以其施澤于民者易也。據近民之位,行易施之澤,又何求乎?觀音菩薩以救苦救難為事業,唯恐不得,正今日之謂矣。若謂同時登第者今為宰輔,為卿相,次亦為都堂、巡撫,未免忻羨怨尤于中,則市井人耳,豈可以語于兄之前哉!則假道學人耳,豈可以語于卓吾子之友之前哉!二月初間所欲聞之兄者,即此也,愿兄勿以遷轉為念,唯以得久處施澤于民為心。則天地日月,昭鑒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孫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誣飾之詞也。

且久處則祿有余贏,亦可以分給宗族友朋之貧者。我雖貧,然已為僧,不愁貧也,唯有刻此二種書不得不與兄乞半俸耳。此二書全賴兄與陸天溥都堂為我刻行,理當將書付去,然非我親校閱入梓,恐不成書耳。兄可以此書即付陸都堂。《豫約》真可讀,讀之便淚流,老子于此千百世不得磨滅矣。恨恨!快快!

復陶石簣

心境不礙,非是意解所到。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原是破不得的,惟見了源頭,自然不待分疏而了了在前矣。翁之清氣自是見性人物,翁之定力自是入道先鋒,然而翁之資質稟賦原不甚厚,則此生死一念決當行住坐臥不舍。讀經看教,只取道眼,再不必急求理會,以自有理會得時也。時來如今日春至,雪自然消,冰自然泮,學道之人宜有此等時候。

生因質弱,故盡一生氣力與之敵斗,雖犯眾怒,被謗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我不入楚被此萬般苦楚,欲求得到今日,難矣。此觀世音菩薩與我此地,賞我此等人,故我得斷此塵勞,為今日安樂自在漢耳。

文殊話乃得道后所謂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者不可不覽。此事于今尚太早,幸翁只看“父母未生前”一語為急,待有下落,我來與翁印證。近老刻留覽,當如命批請。

寄焦弱侯

我當時送顧中丞入賀,復攜妻室回府,此時已將魂靈付托顧君入京邸去矣。數月間反反覆覆,閉門告老,又走雞足,雖吾宜人亦以我為不得致其仕而去而悶也。及已準告老矣,又遲回滇中不去,遍游滇中山,吾豈真以山水故舍吾妻室與愛女哉!此時禁例嚴,差遣官員俱不敢留滯過家,決知顧當急急趨滇也,是以托意待之一再會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大理市| 宾阳县| 雅江县| 普格县| 许昌市| 堆龙德庆县| 崇文区| 措勤县| 诏安县| 鹤庆县| 阿拉善盟| 图片| 嵊州市| 辽中县| 兴国县| 马山县| 龙里县| 波密县| 青铜峡市| 洛宁县| 华安县| 庄河市| 墨竹工卡县| 通道| 收藏| 富平县| 涡阳县| 金秀| 孝昌县| 新河县| 察隅县| 克山县| 酒泉市| 凤翔县| 新宁县| 安平县| 托里县| 禹州市| 皮山县|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