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皮膚科類
-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
- 鄒孟城
- 2342字
- 2015-12-26 18:38:56
帶狀皰疹奇效方
帶狀皰疹俗名“蛇丹”,或稱“蛇串瘡”。現代醫學認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經所致,故其體表病灶,與內在之神經走向相一致。其主證則為水泡成串成簇,晶瑩飽綻,根腳皮膚潮紅,疼痛明顯。病甚者,體表病灶痊愈后,后遺之疼痛往往歷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其治法,醫家之見解不盡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發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內服,或外敷。雖見仁見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難得理想效果。
一日,讀《醫旨緒余》有關“脅痛”條,思索之間,猛然省悟。書中所敘脅痛之狀,實帶狀皰疹無疑。其文曰:其弟“忽左脅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水泡瘡三、五點,脈七至而弦,夜重于晝。醫作肝經火郁治之,以黃連、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進一服,其夜痛極,且增熱。次早看之,其皮膚上紅大如盤,水皰瘡又加至三十余粒。醫教以白礬研末,井水調敷,仍于前藥加青黛、龍膽草進之。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于四鄰,脅中痛如鉤摘之狀。次早觀之,其紅已及半身矣,水泡瘡又增至百數。”以文中所敘癥狀加以推斷,此證不僅是帶狀皰疹,且癥情嚴重。孫氏之師黃古潭以肝經燥郁立論,且“為訂一方,以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加粉草二錢,紅花五分。”其方與論,別出心裁,不同凡響,堪稱兩絕。故服后收瘡斂痛消“一劑而愈”之效余得此方,喜不自禁。蓋“醫家之病,病道少。”為醫者能多一治病法門,則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無確定之方名,余據方中藥物之組成,暫名“瓜蔞草紅湯”。未幾皰疹流行,余于數日內接治五、六人,無論癥之輕重,皆以上方加板藍根15g予服。惟全瓜蔞不用如許之多,改為重者30g,輕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謂之神矣”。輕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癥者,概以此方投之,無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積最大者幾達胸部之半,理療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凈。而其得效之遲速,與瓜蔞用量極有關系。故凡體質壯實者,瓜蔞用量宜適當加重,藥后若輕瀉一、二次,則見效尤速。若體質不壯。瓜蔞不便重用者,多服數日,效亦可期。
《重慶堂隨筆》云:“瓜蔞實潤燥開結,蕩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黃古潭可謂善識斯癥者矣,可謂善用瓜蔞者矣。是知讀醫書不可刻舟求劍,當別具只眼,觸類而旁通之。
關于甘草,余有時僅用3g,同樣有效。而紅花每以1.5g為率,并不多用,而屢收捷效。余用藥不尚其多,藥量不尚其重,并非矯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藥,適事為故。由是一端,余亦屢為人所貶斥,然余終不悔。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則非余所問矣。
藥食過敏二例
一、清解脫敏皮疹凈
退休工人錢某,同事小唐之岳丈也。年已古稀,有生以來從未發生飲食過敏現象。而于1994年春節前,飯前食帶魚一塊,飯后半小時許,軀干及頭面間驟發云片狀丘疹,奇癢難忍,且愈發愈多,并相互融合成大片。某醫院診斷為“過敏性皮炎”,屢經內服藥片及注射針劑.如水投石。迨至2月18日始邀余診治。病已將匝月矣。余視其舌無異常,而脈見滑數,左帶弦,右兼軟。以小柴胡湯合過敏煎化裁一方:
柴胡6g黨參12g生甘草6g姜半夏9g黃芩9g五味子3g生地12g黃柏9g防風9g白蘚皮9g板藍根15g烏梢蛇9g蜈蚣一條
服后漸見瘙癢減,丘疹消、共服十五帖證解。
不意病愈甸余,又因食香菇一塊,皮疹勃然復作。余視患者胸背、頭面幾無完膚。脈象滑大有力。諦思前方雖效,而解除過敏猶未徹底,患者體內必有余毒未清,故僅食香菇一塊,即發至如此之劇烈,且一觸即發,勢若燎原。治法仍宗前意加味而加重清解抗敏。
銀柴胡9g防風9g五味子3g烏梅9g黃芩9g炒山梔9g黃柏9g黃連3g烏梢蛇9g蜈蚣6g赤芍15g丹參15g銀花30g綠豆衣30g生甘草15g
服十帖,疹消幾凈,僅額部有硬核二枚,如奕棋子大,面中有蟲行蟻走之感。于原方中加入白蒺藜9g,再服七劑,皮疹盡消。以后未聞復發。
按:祝諶予先生之過敏煎僅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四物組成,各用10g,藥味極簡,而其效用卻不同凡響。“祝氏運用于臨床幾十年,屬于過敏性疾患的,均獲得滿意療效。”本例系食物過敏,前后二發,均以過敏煎為主方以獲脫敏。首次患者熱毒未盛,兼有氣虛,故合小柴胡湯益氣兼以清泄肝膽,藥證相當,故以見效甚速。再發則熱毒大盛,前方有鞭長莫及之嫌,改以過敏煎合黃連解毒湯及綠豆甘草湯,更加大劑銀花,以迅掃熱毒,烏梢蛇、蜈蚣,最善解毒搜風,抗癢止痛。采入方中既使用藥更臻完備,又使療效明顯提高。全方具解毒祛風脫敏之良能,因而藥到病除,癢止疹消。
二、綠豆甘草湯善巧消藥疹
晚輩阿明,年甫十歲時,忽患外癥。外科以青鏈霉素連續注射二十余日,外癥得愈。
數日后,四肢現紅色丘疹。大如蠶豆瓣,略高于皮膚,色紅而紫,形如小丘,中心高周圍低,疹面無皮,故紅紫而光亮。初起僅見數枚,以后逐漸增多,竟至數十枚,癢不可忍。屢就專科治療,經數月后,仍然未有好轉,及至第二年春,始問治于余余為仔細推究,慮為慢性藥物中毒所致,非解毒之品久服不為功。囑以綠豆十份,生甘草一份之比例,各取適量慢火煮湯,日日與服之,服后疹漸隱退,以至全消。計服綠豆十余斤,甘草亦將盈斤矣。
按:李時珍曰:“綠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諸毒。”甘草則善和中、瀉火、解毒、療瘡,并能調和百藥。兩者相伍,則解毒之功更進一籌,遂成千古名方。李時珍于《本草綱目》綠豆條下云:“解毒宜連皮生研水服。”此為毒重病急者說法,本例受毒不甚,病勢緩慢,雖欲急治,恐亦無與,只能小量緩圖,故取煎湯飲服法。
又:綠豆煮酥以后,其味甘美,少佐調味,可恣口腹,然其清火解毒之力似反潛匿。不若急火急煎,煮之數十沸,豆尚未熟,取其清汁飲服,則其清火解毒之功,常可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