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封域志

建置志

封域志

沿革

經緯方里

四至八到

沙汕港汊

山川(按山缺)

八景

沿革

新竹縣,舊隸淡水廳。

淡水廳之設,始雍正元年;其前隸于諸羅(即今嘉義縣)。雍正元年,御史吳達禮奏請諸羅北路增設一縣,曰彰化;并設淡水廳,稽查北路兼督彰化捕務,仍附彰化治。雍正九年,北路大甲溪北刑名、錢榖專歸淡水同知管理。〔道光六〕年,劃三貂遠望坑以北歸噶瑪蘭廳管理。光緒四年增設臺北府,淡、新分治:又劃竹北二堡土牛溝以北(與淡水桃澗堡毗連),歸淡水縣轄。新竹縣管轄,計分竹北一堡、竹北二堡、竹南一堡、竹南二堡、竹南三堡、竹南四堡。

光緒十四、五年臺中添設一府,名曰臺灣府,以苗栗縣歸入臺灣府管轄,新、苗分治;劃竹南一堡中港溪、南條溪以南之地,歸入苗栗縣管轄。新竹轄下,僅竹北一堡、竹北二堡、竹南一堡(其中征收地租,竹北一堡、竹南二堡另于各堡中分有上、下堡名目)。光緒二十年,知縣范克承詳請更改竹北一堡為竹塹堡、竹北二堡為竹北堡、竹南一堡為竹南堡。光緒二十一年正月,臺北府知府管元善諭定:嗣后新竹各堡以三堡而言,俱各遵照。

光緒二十一年創設新竹支廳,仍以竹塹堡為竹北一堡、竹北堡為竹北二堡、竹南堡為竹南一堡。二十三年六月十日,再改新、苗兩支廳為新竹縣。竹北一堡添設辦務署二:一在新竹縣城、一在樹杞林街;竹南一堡添設辦務署一:在頭分街;苗栗一堡,以支廳改為辦務署;苑里堡添設辦務署一(即舊時之竹南三堡、苗栗縣之苗栗二堡也),大甲堡添設辦務署一(即舊時之竹南四堡、苗栗縣之苗栗二堡也),竹北二堡添設辦務署一。統計新竹縣分為七堡,添設辦務署七,歸新竹縣廳管轄。

經緯方里

東經一百二十〔度〕五分五厘,北緯二十四度四分六厘。面積一百七十九方里。

四至八到

東至五子山、番內山、咸菜甕、馬武督番內山。西至海。南以大甲溪與臺灣縣大肚上堡為界。北以竹北二堡高山頂與淡水縣桃澗堡分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苗栗辦務署管轄四至八到

東以獅潭與頭分堡大河底分界。西至海。南以三叉河、伯公坑與三堡新店分界。北以造橋港與頭分堡分界。東南以新開莊壢西坪與臺灣縣分界。西南以高埔、高澗與苑里堡通霄為界。東北以二寮坑、八股莊河角與頭分堡南坪八股為界。西北以中港溪與中港塭仔頭為界。

苑里辦務署管轄四至八到

東至火焰山迤北山岡為界。西至海。南至山柑尾溪、下五里牌溪與大甲堡分界。北至白沙墩莊南小溪為界。東北以過港莊與苗栗囗囗莊分界。西北以白沙墩小溪直透海坪角與苗栗堡囗囗莊分界。東南以土地公坑口北與苗栗堡轄地、南與大甲堡轄地分界。西南以新店前溪與大甲轄地為界。

大甲辦務署管轄四至八到

東以牛相觸山分水及矮山仔分水與臺灣縣分界。西至海。南以大甲溪與臺灣縣分界。北以房里溪與苑里分界。東北以矮山分水為界。東南以牛相觸山與臺灣縣分界。西北仍以房里溪與苑里分界。西南仍以大甲溪與臺灣縣分界。

新埔辦務署管轄四至八到

東至馬武督番社。西至紅毛港。南至犁頭嘴山頂分水,與竹北一堡黃犁園毗連為界。北至頭重溪涂牛溝,與臺北桃澗堡高山頂毗連為界。東南以鹿寮坑山頂,與竹北一堡石壁潭毗連為界。西南以貓兒錠溪與舊港毗連為界。西北石觀音笨仔港一帶至海。

沙汕港汊

舊港沙汕由八九月飛沙蓄積。一名金龜汕。

南寮沙汕

香山港沙汕

中港沙汕

后壟港沙汕

通霄港沙汕不能泊船。

苑里港沙汕

土地公港沙汕

大安港北石汕

大安港南沙汕

嵌仔腳港沙汕

紅毛港沙汕

羊寮港

笨仔港

蠔殼港

許厝港一名二陂港。

以上各港口,自中港以南至大甲,歸大甲巡檢會同各汛兼司稽查海口;中港以北至許厝港,歸竹塹典史及各汛兼司稽查海口。

山川(按山缺)

苗栗堡溪

后壟溪在苗栗堡,距縣南四十里。原出馬凹社之北勢番內山,行三十里至水尾坪,南匯南湖十余里之水注之;又行三里至汶水坑頭,北匯八角林、筀竹林二十余里之水注之。迤北行五里,至牛斗口溪;又行三里,至石礐頭;再行七里繞西為舊雞籠莊腳,南匯鹿湖內三十里之水注之;又行五里為七十分,繞北再行三里為中心埔,再行五里為龜山頭,再行五里為五鶴山下,復行二里為外獅潭溪;繞西分為二條:一繞北四里至新港東社,再行五里繞西南至后壟港;一繞西南三里為崩嵌溪,再行三里為松子腳溪,復行三里至后壟、溪洲,匯新港溪之水入于海。

苑里堡溪

苑里溪

房里溪距縣南八十里。源出臺灣縣打蘭番內山;至土地公坑口,水分二支:西北行二十里為房里溪,西南行二十里為大安溪,均入于海。

大甲堡溪

大甲溪距縣西南一百里。其源出自臺灣縣番內山;經水底寮出口行十里至東勢角,又行二十三里至舊社,復行十二里至大甲溪,為囗囗圳引水之處;又行八里,西入于海。

謹按「廳志」載:大甲溪闊三里許,無水時小石嵂崒可履。或外陰晴而內山暴雨,則橫流猝至。惟視內山昏黑及有巨石衡擊聲,須急渡;稍遲,則水大至不可行。南盡彰化縣界。

竹北二堡溪

鳳山崎溪在縣治東北十里。其源出咸菜甕、馬武督之番內山;經牛斗口,水從大石下出。迤南五里至十六張,為咸菜甕嵌下圳引水之處;又一里至老社藔,南承大崩嵌之水十余里注之(中有石線潭,其下有六角潭,俱深數丈);至咸菜甕溪渡,又東北承牛欄河之水八九里注之(中有牛欄河圳);又三里經茅子埔(中有灣潭),為灣潭圳引水之處;又三里至蛤子窟,南承橫坑之水七八里注之,東北為石崗子圳引水之處;又七里至水汴頭,為水汴頭圳引水之處;又囗里至囗囗,為新埔圳引水之處;又一里,至五份埔圳引水之處;又二里,南承石頭坑之水四五里注之,東北為田心子圳引水之處;又一里為新埔溪,北匯霄里溪之水繞新埔口,為土地公埔圳引水之處;又西行二里,北又承太平窩十二里之水注之;繞枋藔莊十里至鳳山崎官路,為鳳山崎溪。經鐵橋下為貓兒錠圳引水之處;順流而西八里,至嵌子腳;迤南三里,經漁寮后入舊港。

霄里溪在縣東二十三里。源出淡水縣桃澗堡之靈潭陂嵌下;西南行為直坑。十余里至伯公,下匯淡、新交界南坑十余里之水,北又匯淡、新交界北坑十余里之水,名曰三合水。西出六、七里至大茅埔,為大茅埔圳引水之處;經九芎湖口北,又匯汶水溪十七、八里之水注之;經小茅埔,為閻王崎圳引水之處;又一里許至四塊厝嵌下,為枋寮圳引水之處;折西一里許至新埔口,匯新埔溪之水西出。

茄冬坑旱溪距縣北一十五里。由番子湖收鳳山崎上游六、七里之水注之,順流而西;又六里,經茄冬坑(中有渾水潭);又半里許,匯新莊子溪之水入海(遇旱水涸)。

紅毛港旱溪距縣北二十里。自中侖匯南窩、羊屎窩、糞箕窩、照鏡山南勢窩之水,至新莊仔后,北匯三腳寮之水,南匯番子湖、員山溝、下番子湖小溪之水合流;約一里許至紅毛港大莊,匯茄冬坑小旱溪之水入海。

蠔殼港旱溪舊名羊寮港溪。距縣北二十八里。是處溪水乏源,僅于雨水之候,收頭、二湖;繞西五里許至陰影窩坑,西流十里許至十五間后莊前夾溪,匯三、四湖之水;順流六里,過十一股尾槺榔坑入海。

笨仔港旱溪距縣治三十八里。由頭重溪起至高山下,匯楊梅壢之水,經營盤下鑿山通流,為三七圳引水之處;順流而西,出大溪滣七里許至九斗莊,又有小旱溪之水注之;由西直出嵌頭厝。統計三十余里入海。

二陂港溪一名芝吧里溪。距縣治六十五里。由淡屬桃澗堡靈潭陂起水,經安平鎮七、八里,又經中壢舊街前;迤南經紅毛港堡之芝吧里。統計四十余里入海。

二重港溪一名二沿港溪。距縣治七十二里。由淡屬桃澗堡霄里埔起水,經社仔、中壢新街頂,至紅毛港堡五塊厝海豐陂。統計三十五、六里入海。

八景

指峰凌霄「淡水廳志」載八景之一。

香山觀海(同上)

隙溪吐墨(同上)

鳳崎晚霞(同上)

東河飛沫在頭分堡,距縣南六十里。

北郭納涼光緒二十年纂修「新竹縣志」告成,知縣范克承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靈泉試茗(同上)

潛園探梅(同上)

附錄「淡水廳志」所載塹南八景:鳳崎遠眺、金門晚渡、北線聽濤、船港漁燈、衢嶺曉煙、香山夕照、隙溪墨水、五指連云。

建置志

側聞觀流泉而豳居允荒,卜澗囗〈氵墨〉而洛食見兆;古來開疆拓地者,莫不以建置為先。因地勢而極力經營,萬事畢舉;順民情而漸興土木,百廢俱修。或草創于前、或增葺于后。為沿、為革,均載簡篇。俾后世之覽斯紀者,了然如目見其事。則建置之不可以不志也,明甚。作建置志。

城池

廨署

倉廒

街市

隘寮

鋪遞

津渡

橋梁

義冢

番社(屯丁附錄)

城池

新竹縣城舊系淡水廳城,在竹邑三臺山下;展開曠土,蔚成大觀。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取其土沃水甘,環植莿竹,周圍四百四十余丈,東西南北各建門樓。乾隆二十四年,同知楊愚〔就〕四城各建炮臺一座。然舊植莿竹旋朽,僅存四城門樓。嘉慶十一年蔡牽亂,增筑土圍。十八年,同知查廷華就土圍加高鑲闊;周圍一千四百余丈,高一丈、闊一丈,外開濠溝深一丈。按派民工興作。土圍與溝既成,溝以外植竹成圍。董事林超英、林光城、吳國步等并議改造四城門樓,添建窩鋪、堆房,需費由田甲勻捐。道光六年總督孫爾準蒞臺,同知李慎彝準紳士鄭用錫等所稟詳覆改造;奏入,報可。臺灣道孔昭虔履勘度基,舍舊謀新:定以周圍四里,計八百六十丈。墻高一丈五尺,添垛三尺,共一丈八尺;頂厚一丈二尺,基寬一丈二尺、深一丈。雉堞九百七十四垛,砌石為垣,上間以磚。仍建四門:東曰「迎曦」,西曰「挹爽」,南曰「歌熏」,北曰「拱宸」;城樓四座,座二層,高一丈九尺。東西南三門炮臺、水洞各一,北門炮臺、水洞各二;四門內堆房各一座,座四間。改設四門道路,各闊一丈二尺、長七百七十二丈三尺;東西城外吊橋各一,各長二丈六尺、闊八尺、深各七尺。七年七月興工,九年八月竣。監造者:李慎彝、易金杓等;總理者:鄭用錫及林平侯之子國華、林紹賢之子祥麟等(詳見「藝文」「碑記」)。官民捐貲,縻金一十四萬七千四百九十八兩有奇。外剩番銀九百二十四圓零,官諭紳董購舊北門基(即今北鼓樓)新北門內業戶王世杰公地,創蓋瓦屋八座;僉舉殷紳鄭恒利(即用錫)等八戶掌收賃稅生息,為歲修費(以上節錄「廳志」)。光緒十年以后,四城雉堞之下磚鋪通道,黏以石灰。年久而灰剝落,一遇霖雨,水便漬入城垣。十七年,霖雨彌旬,東西南三處城垣各圯毀數丈。光緒十八年,知縣〔沈〕茂蔭詳請修筑及捐項各款。十九年四月,知縣葉意深興工修筑,十一月竣。其工料各款,計銀三千八百二十四兩三錢八分七厘八毫四絲。此款由十九、二十兩年分錢糧征收正款外,每兩銀帶捐銀五分(無平余、無補水),專為修城經費。光緒二十年,西城門北畔扇輪枋筍蛀壞、輪石無存及城樓上頂蓋磚瓦零碎,知縣范克承諭紳董林恒茂等召匠修葺。其工料款項,將歷年所收賃稅支給;五日(?)完竣。

附錄城工店稅于左:

一、西門內瓦店一小進,年征稅銀二十圓。

一、舊北門瓦店一小進,年征稅銀六圓。

一、舊北門瓦店二進,年征稅銀五十圓。

一、舊北門瓦店一進,年征稅銀三十六圓。

一、舊北門瓦店一進,年征稅銀三十六圓。

一、舊北門瓦店一進,年征稅銀二十四圓。

一、新北門瓦店二進,年征稅銀四十二圓。

一、新北門瓦店二進,年征稅銀三十四圓。

以上瓦店八座(?),每年計稅銀二百五十八(圓),為修城經費。

土城在城外約一里。道光十九年,臺灣道姚瑩諭同知龍大惇查勘應否添建?二十二年,同知曹謹因防洋事,與紳民籌依舊址加筑土圍為石城外蔽。計高一丈、周圍一千四百九十五丈。官紳士商捐建,每丈給草價銀六角。仍建四門城樓,又建小門四,計八門。城外植竹開溝,一如舊制;惟溝闊二丈、深一丈五尺。董事鄭用鍾、洪德梁等。其八門,東曰「賓旸」、小東曰「卯耕」、林祥云造;西曰「告成」、小西曰「觀海」,曹謹造;南曰「解阜」、小南曰「耀文」,鄭用鈺造;北曰「承恩」、小北曰「天樞」,鄭用鍾造。道光二十三年修筑;同治九年,添筑南門外溪邊炮臺二座(以上采錄「廳志」)。

謹按「廳志」載:道光二十三年增筑外城土圍,并植莿竹。歷十余年間,莿竹森列成行,而土圍漸即淪廢;官長不復修葺者,恃竹圍為外蔽故也。洎光緒二十一年,竹圍始廢,余剩無幾。至南城外溪邊炮臺二座,久被風雨損壞;其一并無遺基,其一余址尚存。

中港城堡在中港,距縣城西南二十五里。初建,僅有東西南北四門。同治元年,因防匪劫掠,紳民重建,迭石為垣。

后壟城堡在后壟街,距縣城西南四十里。道光十四年,紳民稟官捐建土堡。東西南北創立四門,土堡外植竹,周圍約三百余丈。同治元年增修。

房里城堡在房里溪北,距縣城西南八十里。咸豐五年,紳民捐建。東西南北設四門,迭石為垣。同治元年,紳民增修。今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平原县| 阿坝| 运城市| 太和县| 永年县| 开阳县| 嘉荫县| 汾西县| 浦县| 巢湖市| 长宁县| 屯留县| 泸州市| 乌拉特前旗| 樟树市| 五家渠市| 林甸县| 公安县| 聂拉木县| 视频| 丰城市| 遂川县| 仙桃市| 嘉鱼县| 新和县| 万全县| 阳泉市| 松江区| 潜山县| 闵行区| 和田县| 平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兴安县| 新密市| 成武县| 阿克| 和田市| 长岛县|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