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嘉慶十五年覆丈,缺額原報歸番田園二百四十九甲八分一厘一毫八絲九忽四微八纖、溢額并新墾民耕田園三百三十六甲四分三厘六毫四絲三忽;除缺、溢均非本莊本佃不相抵補外,計實存原報田園四千一百八十七甲二分七厘六毫二絲二忽五微二纖,實存現溢合前溢額民耕田園一千四百八十一甲六分四厘一毫七絲零二微四纖。其中所溢各等田園,分列于左:

一、溢一等田七十七甲三分零七毫一絲三忽四微,租榖一千七百石零七斗五升六合九勺四抄八撮。

一、溢二等田一百一十一甲一分一厘六毫九絲四忽二微,租榖二千石零一斗零四合九勺五抄六撮。

一、溢三等田五十二甲八分八厘六毫六絲三忽六微,租榖七百四十石零四斗一升二合九勺零四撮。

一、溢四等田一百一十九甲零三厘零七絲九忽,租榖一千四百二十八石三斗六升九合四勺八抄。

一、溢五等田一百九十八甲四分八厘七毫三絲四忽,租榖一千九百八十四石八斗七升三合四勺。

一、溢六等田三百一十三甲零二厘九毫零二忽二微,租榖一千八百七十四石二斗三升四合一勺三抄二撮。

一、溢二等園六甲零六厘三毫六絲六忽,租榖三十六石三斗八升一合九勺六抄。

一、溢三等園四十八甲四分三厘八毫四絲一忽四微四纖,租榖二百四十二石一斗九升二合零七抄二撮。

一、溢四等園一百六十六甲七分四厘二毫七絲七忽二微,租榖六百六十六石九斗七升一合零八抄八撮。

一、溢五等園一百四十九甲五分五厘八毫一絲八忽,租榖四百四十八石六斗七升四合五勺四抄。

一、溢六等園二百二十三甲六分五厘八毫八絲一忽二微,租榖四百四十七石三斗一升七合六勺二抄四撮。

又,另園一十五甲三分一厘二毫,租榖八十石。

以上覆丈額征屯租榖一萬一千五百七十四石二斗八升九合一勺零四撮,并報蛤仔市莊充屯大租榖六千零八十四石九斗二升六合六勺四抄,又園租榖八十石,計應征屯租榖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九石二斗一升五合七勺四抄四撮。每石折征番銀一圓,計應征番銀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九圓二角一瓣五周七尖四厘四毫。后查各屯田水沖無征榖一千五百二十七石零,未經詳報勘豁。同治元年,同知秋日覲斷充吳順記榖四百石、陳玉成榖二十石,系補水沖屯租缺額,亦未經詳報。

謹按:屯租者,屯番之田園租也;屬縣治東界。初,東界皆荒山曠土,番與民并墾焉。乾隆四十九年,總督富綱奏明清丈,計地論畝;籍已具而案核未定。值逆首林爽文亂,各社番隨官打仗有功。五十三年,大學士福康安、巡撫徐嗣曾奏準:募番民為屯丁,設立屯所;按丁授地,給與界外田園,以資久計,即「寓兵于農」之意也。其例仿照四川屯練,就社立為屯營。計社遠近與番多少,分別為大屯、小屯。大屯番丁四百名、小屯番丁三百名,專轄外委一員;南北各屯,歸千、把總統屬。乃由原額田園再加丈量,以原額歸民耕、以溢額為屯田。究之田與屯所,兩不相屬;況溢額田園,皆屬零星。官乃征其賦,以時給發各營屯丁。其田園各分六等:一等田每甲征租二十二石,園每甲征租十石;二等田每甲征租十八石,園每甲征租六石;三等田每甲征租十四石,園每甲征租五石,四等田每甲征租十二石,園每甲征租四石;五等田每甲征租十石,園每甲征租三石;六等田每甲征租六石,園每甲征租二石。

嘉慶十五年清丈,除冊報歸屯田園外,尚有續墾新溢不堪入額田園一百二十七甲六分零七毫五絲二忽二微剔出,另冊責成地方官征租,留充屯務公用。其中續墾新溢各田園,列明于左:

一、五股林、石壁潭二莊,計田五十三甲四分三厘一毫五絲二忽,應征租榖三百二十石零五斗八升九合一勺二抄;又園二十一甲六分六厘四毫四絲,應征租榖四十三石三斗二升八合八勺。

一、員墩仔、八張犁、貓朥合三莊,計田四十四甲二分零四毫四絲零二微,應征租榖二百六十五石二斗二升六合四勺一抄二撮;又園八甲三分零七毫二絲,應征租榖一十六石六斗一升四合四勺。

以上田園四所,「廳志」載:為充公屯租。計征榖六百四十五石七斗五升八合七勺三抄二撮,照屯租例每石折銀一圓,計征銀六百四十五圓七角五瓣八周七尖三末二皮。

光緒四年裁廳設縣后,新竹縣撥分屯租及充公屯租榖一萬三千四百八十七石九斗四升二合七勺七抄八撮,照章每石折征銀一圓,計應征番銀一萬三千四百八十七圓九角四瓣二尖七周七末八皮。

光緒十三年,巡撫劉銘傳將舊額新升各田園概行丈量,按甲納糧,裁汰各色名目,而屯租自此轄免。

叛產

頭份抄封田:一分一厘五毫六絲,年征榖二石變價銀二圓。

苗栗抄封田(甲數未詳):年征銀一百五十九圓。

苑里抄封田:四十六甲三分九厘,年征榖二千二百四十七石七斗變價銀二千五百八十四圓八角五瓣五尖,另征租銀二十八圓。又水租銀三十七圓一角五瓣一尖。

大甲抄封田:二十四甲八分六厘六毫六絲,年征榖一百石變價銀八十四圓,另征租銀六十九圓。

以上叛產,系同治三年抄封戴萬生等業。年征銀合計二千九百六十四圓零零六尖。除撥充大甲水神祠香燈經費(榖七十五石)外,均輸納府庫,作戍兵加餉。

餉帑

地丁就田勻配。征銀一百五十七兩六錢七分四厘(詳見「戶口」)。

番丁就田勻配。征銀二百六十五兩(詳見「戶口」)。

以上兩件勻配田園,不另征此項;而名目尚存。

廍餉(即蔗車)乾隆九年,報升二張;三十一年,新升半張;三十二年,二張;三十六年,十張;四十一年,二張;四十二年,四張;四十三年,三張;五十七年,三張:計二十六張半。每張征銀五兩六錢,應征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

磨餉一首。乾隆九年,始報升科。年應征銀五兩六錢。

罟餉一張。雍正九年,彰化撥歸管轄。年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八分。

當稅乾隆二十九年后,十二戶;征銀六十兩。嘉慶八年后,先后詳銷,存八戶;征銀四十兩。同治九年,實存三戶;年征銀一十五兩。光緒七年,實存二戶;年征銀十兩。九年后,實存一戶;年征銀五兩(不在「雜餉」內,盡數解府)。

爐稅一戶。年征銀五兩。

謹按:餉帑所載皆屬纖微,不入正供,列為「雜款」。地丁即煙戶,前已按田勻配;不另征收。廍餉征諸糖、磨餉征諸麫、罟餉征諸魚;當者,大典鋪也,典物而收厚利,乃稅之;爐者,鑄鉎以為器之大爐也。至于鹿樟皮及小米之餉,廢缺已久;今不復錄。

耗羨

舊額田園正供應征耗羨銀三百四十八兩一錢四分六厘一毫八絲。

新升田園正供應征耗羨銀一百九十六兩九錢四分一厘四毫七絲。

光緒四年淡、新分治,奉文分征供餉耗羨銀二百四十兩零三錢七分五厘一毫六絲。

又應支鳳山協濟耗銀五百五十九兩六錢二分四厘八毫四絲。

舊額勻丁應征耗羨銀計三十八兩一錢二分七厘零六絲。

餉應征耗羨銀一十八兩一錢四分四厘。

廍磨餉應征耗羨銀六錢七分二厘。罟餉應征耗羨銀一兩四錢一分三厘六毫。鹿樟皮餉(只算后壟四社二張)應征耗羨銀五分七厘六毫。計征銀二兩一錢四分三厘二毫(以外尚有當稅、爐稅不征耗羨)。

光緒四年,新、苗合計年征補水銀八千一百四十三兩一分八厘一毫五絲三忽零六纖八沙六塵,又征平余銀一萬二千二百一十四兩七分七厘二毫二絲九忽六微零三沙。合計補水、平余銀二萬零三百五十七兩九分五厘三毫八絲二忽六微七纖。

謹按:耗者,銷也。銀有爐火之耗、榖有鼠雀之耗;不征其耗,則出納者病焉。故賦法加平余、補水兩款,以備其耗;是謂之「羨」,與周官掌振旅之余財者意同。舊例:勻丁銀一兩,征耗銀七分、封平余銀二分,計九分;其田園,每正賦榖一石,征耗榖一斗,折銀五分;其雜餉銀一兩,征耗銀一錢、封平余銀二分,計一錢二分。光緒十三年,巡撫劉銘傳再行清丈:于「清賦」案內奏明:自十四年改征新糧起,每正耗銀一兩隨收平余銀一錢五分,以為津貼各縣辦公之需。嗣又奉文,飭將所收平余銀盡數解司,以備支給動用。又于正耗銀一兩征補水銀一錢,與錢糧銀同解布司。合計錢糧銀一兩,征平余、補水銀二錢五分;比諸舊例,又加重焉。

解運存留

前廳額征正供榖一萬二千零四十石二斗零七合二勺,照二榖一米折算,應征米六千零二十石零三合六勺,盡數撥給營兵。舊制年支給竹塹北右營原額兵七百二十六名,又北右營新添調撥鎮標左、右營額兵三百零二名,計一千零二十八名。照大建每名月給米三斗計,應米三千七百石八斗;如逢小建,每名減發一升,遇潤照建加給。又協濟北中營額兵一千二百三十八名四季之一,應給冬季三個月米一千一百一十四石二斗。年計給米四千八百一十五石,尚余米一千二百零五石零三合六勺,歸淡屬支給水陸兵米(當淡、新未分治之前,年給兵米九千九百零五石四斗;其不敷兵米,系淡廳向布司請給發價銀歸補)。光緒四年裁廳設縣后,新竹縣撥分正供榖四千一百五十三石零八升五合六勺五抄五撮。光緒十三年,巡撫劉銘傳奏明清丈改章,自十四年起停征供榖,歸入「一條鞭」之法,改征錢糧;通飭遵照年征新、苗錢糧銀六萬一千零七十三兩八錢六分一厘四毫八絲零一微四纖五沙。

前廳額征屯租榖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九石二斗一升五合七勺四抄四撮,每石折征銀一圓,計應征銀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九圓二角一瓣五周七尖四厘四毫;支給屯餉、隘糧并協濟臺灣、鳳山二縣屯餉各款外,尚余銀三百六十九圓二角一瓣零,存備屯務公費(水沖失額,未經詳報勘豁)。前廳應征充公屯租榖六百四十五石七斗五升九合零三抄二撮,每石折銀一圓計,應征銀六百四十五圓七角五瓣九周零四厘四毫;解府充公。光緒四年以撥分屯租及充公屯租榖一萬三千四百八十七石九斗四升二合七勺七抄八撮,每石折征銀一圓計,應征銀一萬三千四百八十七圓九角四瓣二尖七周七末八皮;內應解協濟鳳山縣屯餉銀一千零五十八圓七角二瓣六尖,應解協濟臺灣縣屯餉銀九百圓,應給日北屯丁三百名、麻薯屯丁四百名、竹塹屯丁四百名年給餉銀八千八百圓,又應給三屯屯弁俸薪銀四十圓,又應給隘丁口糧銀一千六百八十圓,又應給佃首辛勞銀二百四十圓。以上應解給銀一萬三千一百一十八圓七角二瓣六尖,銀解府庫。光緒十四年改征錢糧,不征屯租。

前廳舊征耗羨銀六百零三兩五錢零一厘九毫一絲,支給本廳養廉銀五百兩外,尚剩銀一百零三兩五錢零一厘九毫一絲,起運解司。光緒四年改廳為縣,奉文分征供餉耗羨銀二百四十兩零三錢七分五厘一毫六絲,又應支鳳山協濟耗銀五百一十九兩六錢二分四厘八毫四絲,支給本縣養廉銀五百兩,余銀起運解司。光緒十四年改征新糧,其養廉銀從應解布司平余、補水項下支給。

前廳舊征勻丁、雜餉銀七百一十四兩五錢五分,支給本廳俸薪、門役工食、廳學俸薪等款銀六百六十一兩零三厘五毫外,尚余銀五十三兩五錢四分六厘五毫,起運解司(當稅不計)。光緒十四年,改征錢糧存留銀一千三百四十六兩七錢七分零六毫,支給本縣俸薪、門役工食、縣學俸薪等及各款開銷外,余項解司。十四年新、苗分治,其苗邑各款開項,亦由苗邑存留銀支給。

經費

舊廳同知俸薪銀八十兩。光緒四年改廳為縣,俸薪銀四十五兩。門子二名、皂隸一十六名、馬快八名、轎傘扇夫七名、禁卒八名、斗級四名、民壯四十四名,計九十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二錢,計銀五百七十六兩六錢。

圣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春秋祭祀,啟圣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厲等壇祠祭品銀二百二十三兩二錢,武廟祭品銀一十八兩,文昌祠祭品銀一十二兩。又誕辰祭品銀陸兩,天后宮祭品銀一十六兩。祈晴禱雨香燭銀一兩二錢。習儀拜賀銀六錢。文廟、城隍、社稷等壇祠修理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分七厘。

新科舉人花幣旗匾銀一兩三錢三分三厘,會試舉人盤纏銀三十兩,進士花幣旗匾銀二兩,縣學歲貢生旗匾銀六錢二分五厘。

鄉飲銀六兩。

縣前、大湖口、中港、楊梅壢等四鋪鋪、司兵一十二名,計工食、火炬銀八十四兩八錢一分六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山市| 长丰县| 育儿| 东山县| 宁远县| 安顺市| 司法| 张掖市| 资源县| 壤塘县| 庄河市| 都昌县| 财经| 甘孜县| 庆元县| 石林| 信阳市| 石河子市| 武安市| 左贡县| 泰顺县| 策勒县| 永春县| 东丰县| 五原县| 乌兰浩特市| 湘潭县| 金沙县| 钦州市| 张家港市| 温宿县| 平昌县| 和平县| 黑龙江省| 庄浪县| 疏附县| 大余县| 南通市| 建昌县| 英吉沙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