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景岳全書 【明 張介賓】

  • 脅門
  • (清)陳夢雷
  • 1291字
  • 2015-12-26 18:36:08

論痛證

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病。此非諸經皆有此證,但以邪在諸經,氣逆不解,必以次相傳,延及少陽、厥陰,乃致脅肋疼痛。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脅痛者,此心肺之所傳也;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此脾胃之所傳也;以色欲內傷,水道壅閉而致脅痛者,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傳至本經,則無非肝膽之病也。至于忿怒疲勞,傷血、傷氣、傷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此自本經之病。病在本經者,直取本經;傳自他經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辨得其真,自無不愈矣。

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然必有寒熱表證者,方是外感,如無表證,悉屬內傷。但內傷脅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

脅痛有左右血氣之辨。其在諸家之說,有謂肝位居左而藏血,肺位居右而藏氣,故病在左者為血積,病在右者為氣郁;脾氣亦系于右,故濕痰流注者亦在右。若執此說,則左豈無氣?右豈無血?食積痰飲,豈必無涉于左乎?古無是說,此實后世之謬談,不足憑也。然則在氣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無形可知之矣。蓋血積有形而不移,或堅硬而拒按;氣通流行而無跡,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證,自可辨識。且凡屬有形之證,皆由氣滯,但得氣行,則何聚不散?是以凡治此者,無論是血是痰,必兼順氣為主,而后隨宜佐使以治之,庶得肯綮之法,無不善矣。

治法

外感證邪在少陽,身發寒熱而脅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湯、三柴胡飲,或河間葛根湯之類,酌宜用之。

若外邪未解,而兼氣逆脅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

若元氣本虛,陰寒外閉,邪不能解,而脅痛畏寒者,非大溫中飲不可。

內傷肝膽,氣逆不順而脅痛者,宜排氣飲、推氣散、沉香降氣散、木香調氣散之類主之。

若郁結傷肝,中脘不快,痛連兩脅或多痰者,宜香橘湯。

若暴怒傷肝,氣逆脹滿,胸脅疼痛者,宜解肝煎。

若怒氣傷肝,因而動火脅痛脹滿煩熱,或動血者,宜化肝煎。

若氣滯胸脅痛而兼喘者,宜分氣紫蘇飲。

若男子憂郁傷肝,兩脅疼痛者,宜枳實散。

若男婦肝腎二經,氣滯自下而上,痛連兩脅者,宜木通散。

若悲哀煩惱,肝氣受傷,脈緊脅痛者,枳殼煮散。

若因驚氣逆,脅痛不已者,桂枝散。

若食積作痛,但痛有一條扛起者是也。大和中飲,或用保和丸

若痰飲停伏,胸脅疼痛者,導痰湯加白芥子。

若肝火內郁,二便不利,兩脅痛甚者,當歸龍薈丸,或左金丸。

若從高跌墜,血流脅下作痛者,復元活血湯。

若婦人血滯,脅腹連痛者,芍藥散、決津煎。

若肝脾二經血虛,或郁怒傷肝,致寒熱血痛者,宜逍遙散。

若肝腎虧損,脅肋作痛,頭眩心跳身痛,或婦人經水不調,經后作痛者,補肝散。

至于內傷虛損,脅肋疼痛者,凡房勞過度,腎虛羸弱人,多有胸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倘于此證,不知培氣血,而但知行滯通經,則愈行愈虛,鮮不殆矣。惟宜左歸飲、小營煎及大補元煎之類主之;或有微滯者,用補肝散亦可。

若憂思過度,耗傷心脾氣血,病有如前者,宜逍遙飲、三陰煎、七福飲之類主之,或歸脾湯亦可。

若以勞倦過傷肝脾氣血,而病如前者,宜大營煎、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聊城市| 扬州市| 玛多县| 罗田县| 新津县| 岳普湖县| 靖西县| 朔州市| 沭阳县| 黄平县| 延边| 大关县| 梅州市| 麟游县| 宕昌县| 东丽区| 农安县| 宁城县| 唐山市| 酒泉市| 泰宁县| 丰镇市| 井研县| 敖汉旗| 宜州市| 辽阳县| 三门县| 华阴市| 禹州市| 临安市| 大竹县| 玉山县| 道真| 高淳县| 洛宁县| 开江县| 科技| 平舆县| 雅安市|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