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按】戰而汗出,是為戰汗。若本案之戰汗,是陽明之戰汗也。大論曰:凡柴胡湯病證,而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是少陽之戰汗也。又曰: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是太陽之戰汗也。粗觀之,似三陽皆有戰汗。試問病人何以欲汗?曰:假此以逐邪耳。設其人正氣充實,受邪不重,又得藥力以助之,則濈然汗出,了無煩苦。設不假藥力之助,但憑正氣與邪相搏,則其人略有煩苦矣。故大論曰: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設其人正氣虛弱,邪氣充實,即使得藥力之助,亦必須鼓額懔栗,努力掙扎,方能得汗,而其外表不僅為煩,甚當為戰矣。故大論又曰: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生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本條詞句重疊,不類仲圣口吻,然而說理至精,可以奉信。抑余尤有說焉,伸之如下:

凡汗出而愈,屬于太陽病居多,屬于少陽病次之,屬于陽明病者尠。夫太陽之戰汗,原不足以為異。少陽病服柴胡湯已,其濈然或戰而汗出解者,或亦有太陽之邪錯雜于其間也。至本案陽明病之戰汗,亦無非舊日太陽或少陽之宿邪,寄于肌表三焦,醫者不能善為汗解,及其病已轉為陽明,則液灼不能化汗,醫更無暇及之。及其后,陽明病愈,陰液少復,病者自己之正氣欲除久伏之宿邪,故不得已出于一戰耳。由是觀之,謂本案曰陽明之戰汗者,特就其近病而言之耳,猶非至通之論也。

戰汗者,破釜沉舟,背城借一之謂也。戰而勝,則生。不勝,則死。一戰不決,則再三戰,以求其果。蓋久病之后,正氣不堪病魔之纏擾,故寧與一決雌雄,以判勝負。是故戰汗乃生死之樞機,陰陽所從分,醫者病家,當共深曉,爰錄三則,以為參考。

《傷寒證治明條》云:凡傷寒疫病戰汗者,病人忽身寒鼓頷戰栗,急與姜米湯熱飲,以助其陽。須臾戰定,當發熱汗出而解。或有病人惡熱,盡去衣被,逆閉其汗,不得出者,當以生姜豆豉紫蘇等發之。有正氣虛不能勝邪,作戰而無汗者,此為難治。若過半日或至夜而有汗,又為愈也。如仍無汗,而神昏脈漸脫者,急以人參姜棗煎湯以救之。又有老人虛人,發戰而汗不行,隨即昏悶,不知人事,此正氣脫而不復蘇矣。又云:余見疫病有五六次戰汗者,不為害也。蓋為邪氣深,不得發透故耳。又有二三次復舉者,亦當二三次作戰,汗出而愈。

《醫林繩墨》云:應汗而脈虛弱者,汗出必難。戰不得汗,不可強助,無汗即死。當戰不得用藥,用藥有禍無功,要助其汗,多用姜湯。

《溫疫論》云:應下失下,氣消血耗,即下亦作戰汗。但戰而不汗者危,以中氣虧微,但能降陷,不能升發也。次日,當期復戰,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氣脫,不勝其邪也。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表氣枯涸也,可使漸愈。凡戰而不復,忽痙者必死。痙者身如尸,牙關緊,目上視。凡戰不可擾動,但可溫覆,擾動則戰而中止,次日當期復戰。又云:狂汗者伏邪中潰,欲作汗解,因其人稟賦充盛,陽氣沖擊,不能頓開,故忽然坐臥不安,且狂且躁,少頃大汗淋漓,狂躁頓止,脈靜身涼,霍然而愈。

《溫疫論》又云:溫疫得下證,日久失下,逐日下利純臭水,晝夜十數行,乃致口燥唇乾,舌裂如斷。醫者按仲景協熱下利治法,與葛根黃連黃芩湯,服之轉劇。余診視,乃熱結旁流,急與大承氣湯一服,去宿糞甚多,色如敗醬,狀如粘膠,臭惡異常。是晚利止,次日服清燥湯一劑,脈尚沈,再下之,脈始浮。下證減去,肌表尚存微熱。此應汗解,雖不得汗,然里邪先盡,中氣和平,所以飲食漸進。半月后,忽作戰汗,表邪方解。蓋緣下利日久,表里枯燥之極,飲食半月,津液漸回,方能得汗,所謂積流而渠自通也。可見脈浮身熱,非汗不解,血燥津枯,非液不汗。昔人以奪血無汗,今以奪液亦無汗,血液雖殊。枯燥則一,則知溫疫非藥可得汗者矣。本節上半可作自利清水大承氣證之補注,下半可作余說戰汗多屬太陽病之別解。

曹穎甫曰:戰汗多屬太陽,為前人所未發,蓋太陽有寒水,他經不當有寒水也。凡戰汗而愈之病,皆由太陽失表所致。在少陽一經,猶曰手少陽三焦為寒水下行之經隧。而陽明已經化燥,則斷斷不應有此。而卒見此證者,或由其人水分太多,上膈水氣猶在,腸胃已經化燥,水氣被蒸,化為濕熱,與燥矢相持而不動,燥矢一去,濕熱不能獨留,乃戰汗而外出,數十年來偶然一見,要未可據為成例也。

【又按】以上吾師各案,皆為依法治之而得生者,所謂驗案是也。然而驗案之書多矣,掩不善而著善,何足貴者?吾今特選吾師治而不驗之案,詳述于后,以存真跡,而昭大信。考其不治之由,或因病情之過重,或因證方之未合,或因藥量之嫌輕,或因人事之未盡。拙按內悉旁征博引,細為推求,間有越仲圣之大范者,不計也。總冀閱者獲此,庶了若觀火,洞垣一方,以后即遇此種疑難險證,亦能治之而驗。夫如是則今茲不驗之案尤遠勝于吾前此之驗案也欽?

陽明嘔多

陸左八月二十九日住大興街傷寒八九日,噦而腹滿,渴飲,小便多,不惡寒,脈急數,此即仲師所謂知其何部不利,利之而愈之證也。

生錦紋軍三錢后入生甘草二錢枳實二錢芒硝二錢沖服拙巢注:此證下后,呃不止,二日死。

【按】大論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按嘔多與嘔異,凡嘔多不止者,其胃機能必衰逆,更加硝黃苦寒以傷其氣,是為誤治。法當先治其嘔為是。吾師《傷寒發微》注本條云:蓋即《金匱》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說也。胃中郁熱上泛,濕痰壅于上膈,便當用瓜蒂散以吐之。胃中虛氣上逆,而胸滿者,則吳茱萸湯以降之。否則,無論何藥入咽即吐,雖欲攻之,烏得而攻之。

故必先殺其上逆之勢,然后可行攻下。予每遇此證,或先用一味吳萸湯。間亦有肝膽郁熱,而用萸連湯者。嘔吐既止,然后以大承氣湯繼之,陽明實熱乃得一下而盡。須知有陽明證四字,即隱示人以可攻。若不于無字處求之,但狃于胃氣之虛,視芒硝大黃如蛇蝎,真瞌睡漢耳。薛生白先賢曰:濕熱證,嘔惡不止,晝夜不差欲死者,宜用川連三四分,蘇葉二三分,兩味煎湯呷下,即止。可以互參。

曹穎甫曰:于昔治肉莊范阿良婦十五日不大便,終日嘔吐,渴而飲水,吐尤甚。予診其脈洪大而實,用大承氣湯,生軍三錢,枳實三錢,川樸二錢,芒硝三錢。以其不能進藥也,先用吳萸三錢,令其煎好先服,一劑愈。后治菜市街福興祥衣莊男子,大熱,脈實,大便七日不行,亦以其茶水入口即吐也,先用姜汁半夏三錢,吳萸一錢,川連三分,今其先行煎服,然后用大黃三錢,枳實四錢,厚樸一錢,芒硝三錢,亦以一劑愈。蓋見嘔吐者易治,見噦逆者難治,世有能治此者,吾當北面事之。

陽明津竭

甘右初診四月八日陽明病,十四日不大便,闕上痛,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脈滑大,宜大承氣湯。

生川軍五錢后入枳實四錢川樸錢半芒硝三錢沖服二診四月九日下經三次,黑而燥,譫語如故,脈大汗出,前方加石膏知母。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加入前方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海伦市| 兴隆县| 都安| 东阿县| 尚义县| 马尔康县| 平乡县| 安远县| 西宁市| 安仁县| 重庆市| 金塔县| 中西区| 连江县| 咸宁市| 中西区| 阿坝| 乐陵市| 黑山县| 高邮市| 丘北县| 宁德市| 湖南省| 曲麻莱县| 康平县| 祁阳县| 辛集市| 天镇县| 额济纳旗| 赣州市| 甘南县| 永修县| 万安县| 繁昌县| 鲁山县| 霍城县| 中西区| 西平县| 临沭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