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1)

  • 醫方考
  • 吳昆
  • 4996字
  • 2015-12-26 18:09:06

敘曰∶脾胃,人身之坤元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故脾胃為百骸之母。東垣所以擅名當世者,無他長焉,知脾胃之為要爾。庸師治病,壞人脾胃者多矣。此欲養其子者,先戕其母也,豈豫養之道哉!今考六方于下,庶幾乎調元之補也。

參苓白術散

人參 茯苓(去皮) 白術(炒) 砂仁 甘草(炒) 山藥 桔梗(炒) 薏苡仁(炒)扁豆蓮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者,此方主之。

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證者,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術、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于地道矣!

錢氏益黃散

陳皮(十兩) 丁香(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各五錢)每服末二錢。

小兒脾虛不實,米谷不化,滑腸滯頤者,此方主之。

胃主受納,脾主消磨,故能納而不能化者,責之脾虛。滑腸者,腸滑而飧泄也。滯頤者,頤頷之下多涎滯也,皆土弱不能制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補土,故用甘草。

香能快脾,故用陳皮。澀能去滑,故用訶子。用青皮者,謂其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勝爾!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炙甘草(各一錢) 黃 (一錢五分) 陳皮 白術 當歸 柴胡(各五分) 升麻(三分)饑困勞倦,中氣虛弱者,此方主之。

中氣者,脾胃之氣也。五臟六腑,百骸九竅,皆受氣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萬物之母。

若饑困勞倦,傷其脾胃,則眾體無以受氣而皆病,故東垣諄諄以脾胃為言也。是方也,人參、微燥,故能健脾。當歸質潤辛溫,故能澤土。術以燥之,歸以潤之,則不剛不柔,而土氣和矣。復用升麻、柴胡者,升清陽之氣于地道也。蓋天地之氣一升,則萬物皆生。天地之氣一降,則萬物皆死,觀乎天地之升降,而用升麻、柴胡之意,從可知矣。或曰∶東垣謂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 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氣,其辭切矣。予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論,何也?余曰∶東垣以脾胃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為眾體之母,凡五臟六腑、百骸九竅,莫不受其氣而母之,是發東垣之未發,而廣其意耳,豈曰更論!

調中益氣湯

黃 (一錢) 升麻(三分) 陳皮(六分) 木香(二分) 人參 甘草(炙) 蒼術柴胡(各五分)脾胃不調而氣弱者,此方主之。

脾胃不調者,腸鳴、飧泄、膨脹之類也。氣弱者,語言輕微,手足倦怠也。補可以去弱,故用人參、黃 、甘草,甘溫之性行,則中氣不弱,手足不倦矣。蒼術辛燥,能平胃中敦阜之氣。升麻、柴胡輕清,能升胃家陷下之氣。木香、陳皮辛香,能去胃中陳腐之氣。夫敦阜之氣平,陷下之氣升,陳腐之氣去,寧有不調之中乎?

升陽順氣湯

升麻 陳皮(去白) 柴胡 草豆蔻 當歸(各一錢) 黃 (四分) 甘草 柏皮(各五分)半夏(姜制) 人參(各三分) 神曲(一錢五分)清氣在下,濁氣在上,令人胸膈飽脹,大便溏泄者,此方主之。

上件病由于飲食傷其脾氣,不能升清降濁故耳。是方也,升、柴辛溫升其清,清升則陽氣順矣。柏皮苦寒降其濁,濁降則陰氣順矣。人參、黃 、當歸、甘草補其虛,補虛則正氣順矣。半夏、陳皮利其膈,膈利則痰氣順矣。豆蔻、神曲消其食,食消則谷氣順矣。故曰升陽順氣。

升陽益胃湯

羌活 獨活 防風 柴胡 白術 茯苓 澤瀉 黃 人參 半夏 陳皮 黃連 甘草白芍藥濕淫于內,體重節痛,口干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灑淅惡寒,面色不樂者,此方主之。

濕淫于內者,脾土虛弱不能制濕,而濕內生也。濕流百節,故令體重節痛;脾胃虛衰,不能運化精微,故令口干無味。中氣既弱,則傳化失宜,故令大便不調,小便頻數,而飲食不消也。灑淅惡寒者,濕邪勝也,濕為陰邪,故令惡寒。面色不樂者,陽氣不伸也。是方也,半夏、白術能燥濕。茯苓、澤瀉能滲濕。羌活、獨活、防風、柴胡能升舉清陽之氣,而搜百節之濕。黃連苦而燥,可用之以療濕熱。陳皮辛而溫,可用之以平胃氣,乃人參、黃 、甘草,用之以益胃。而白芍藥之酸收,用之以和榮氣,而協羌、防、柴、獨辛散之性耳。仲景于桂枝湯中用芍藥,亦是和榮之意。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厲,猶兵家之節制也

伏龍肝

伏龍肝者,灶中之土也。土性可以益脾,久于薪火,可以溫中,脾胃虛弱者,藥內宜加入之。

敘曰∶食以養生,夫人之所急也。食以傷生,夫人之所失也。炎帝教民耒 ,為養生也。既而品嘗百藥,懼傷生也。養生之中,而有傷生之患,此君子所以慎口體之奉也。今考方藥十九首,衛生者其小補哉!

升陽順氣湯

升麻 柴胡 當歸 草豆蔻 陳皮(各一錢) 黃 (四錢) 半夏 人參(各三錢) 甘草(炙) 柏皮(炒,各五分) 神曲(炒,各一錢五分)食飲胸膈飽脹,大便溏泄者,此方主之。

《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由飲食傷脾,不能運化,失其升清降濁之令故耳。是方也,用升麻、柴胡以升其清陽之氣,用柏皮以降其濁陰之 ,用半夏、陳皮以利其膈,用豆蔻、神曲以消其食,用人參、黃 、當歸、甘草以益其脾。如此則清氣升,濁氣降,

保和丸

山楂肉(二兩) 神曲 半夏 茯苓(各一兩) 蘿卜子 陳皮 連翹(各五錢)飲食內傷,令人惡食者,此丸主之。

傷于飲食,故令惡食,諸方以厲藥攻之,是傷而復傷也。是方藥味平良,補劑之例也。

故曰保和。山楂甘而酸,酸勝甘,故能去肥甘之積。神曲甘而腐,腐勝焦,故能化炮炙之膩。

卜子辛而苦,苦下氣,故能化面物之滯。陳皮辛而香,香勝腐,故能消陳腐之氣。連翹辛而苦,苦瀉火,故能去積滯之熱。半夏辛而燥,燥勝濕,故能消水谷之氣。茯苓甘而淡,淡能滲,故能利濕傷之滯。

枳術丸

白術(二兩土炒) 枳實(一兩,麩炒)荷葉包陳米飯,煨干為末糊丸。

健脾消痞,此方主之。

一消一補,調養之方也。故用白術以補脾,枳實以消痞,燒飯取其香以益胃,荷葉取其仰以象震。象震者,欲其升生甲膽之少陽也。此易老一時之方,來東垣末年之悟,孰謂立方之旨易聞耶?

枳實導滯丸

白術(土炒) 茯苓(去皮)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三錢) 澤瀉(二錢)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 神曲(各五錢)傷濕熱之物,不得消化,而作痞滿者,此方主之。

濕熱之物,酒面之類也。燥以制濕,淡以滲濕,故用白術、茯苓、澤瀉。苦以下熱,寒以勝熱,故用芩,連,枳實,大黃。 造變化者,可以推陳而致新,故用神曲。

紅丸子

京三棱(醋煮) 蓬莪術(醋煮) 陳皮(去白) 青皮(麩炒,各五兩) 干姜(炮)胡椒(各二兩)共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

傷寒冷之物,腹痛成積者,此方主之。

三棱、莪術,攻堅藥也,故可以去積,干姜、胡椒,辛熱物也,故可以去寒,青皮、陳皮,快氣藥也,故可以去痛,而必以醋糊為丸者,經曰酸勝甘,故用之以療肥甘之滯。必以礬

附子理中湯

附子(去皮臍,炮) 干姜(炮) 人參(去蘆) 白術(炒) 甘草(炙)口食冷物,客寒犯胃,中焦痛甚,脈沉遲者,急以此方主之。

凡吞冰飲泉及一切冷物,食之過其分量,則寒氣凝于中焦,故令肚腹大痛。脈來沉者為里,遲者為寒。是方也,干姜、附子之辛熱,所以溫中散寒。人參、白術、甘草之甘溫,所以益胃于被傷之后也。

葛花解酲湯

葛花 砂仁 白豆蔻 木香 陳皮(去白) 人參 茯苓(各五分) 神曲(炒) 白術(炒)干生姜 青皮(去穣,炒) 澤瀉(各一分)酒食內傷者,此方主之。

葛花之寒,能解中酒之毒。茯苓、澤瀉之淡,能利中酒之濕。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陳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滯。生姜所以開胃止嘔,神曲所以消磨炙膩。而人參、白術之甘,所以益被傷之胃爾。

備急丸

大黃 巴豆(去皮膜油) 干姜(各等分)共為末作丸。每服六分,以利為度。

飲食自倍,冷熱不調,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

脾胃以飲食而養,亦以飲食而傷,故飲食自倍,填塞至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則令人腹痛欲死。經曰∶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是也。以平藥與之,性緩無益于治,故用大黃、巴豆

鹽湯探吐法

燒鹽四合 溫湯二升和勻飲之,以指探吐。

飲食自倍,胸膈飽脹,宜以此法吐之。

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飲食過之,則胸膈飽脹者勢也。

與其脹而傷生,孰若吐而去疾,故用鹽湯之咸以軟堅,復使探喉以令吐。

杏仁

廚家造索粉,杏仁近之即爛。今后凡遇粉傷者宜加焉。此惟《醫余》志之,諸書皆未道也。

糯米

客有貨瓜果者,一遇糯米,無不化爛。今后凡遇傷于瓜果者宜入之。

醇酒

《內則》志八珍以養老,取牛肉必新殺者,絕其理而薄切之,湛諸美酒,其朝而食之,則酒之善于爛牛味也可知矣。今后凡遇傷于牛味者,宜使飲之。

橄欖

舟人以橄欖木為檣,凡魚觸之,無有不死。又嘗以橄欖木為桌,以魚骨置之,少時柔軟。今后凡遇食魚而傷者及噎魚骨者,皆宜用之。

白曲

糯米一石,得白曲一斤,皆釀為酒。今后凡遇傷于粽 者宜用之。

芽茶

凡造飯成團,以芽茶沃之,粒粒散解。今后凡遇傷于百谷者宜入之。

山楂

(即棠球子)客有烹豬首者,或告之曰∶是草豬母彘之首也,皮濃而不易烹,能多入山楂,則易烹矣。試之果然。今后但遇傷于肉味者,只此足矣!

淡豆豉

凡食煎炙面食,肥甘椒辣等物,令人焦煩消渴者,宜以淡豆豉一物煎湯主之。蓋萬物歸于腐,又曰腐勝焦,淡豉原經 造,而質已腐,則能腐化諸味矣,故稱其良。

麝香

凡花果草木,一觸麝香,無不萎落。今后凡遇傷于果實菜蔬者宜主之。

枳枸子

(俗呼雞距子)門外植枳枸木者,門內造酒,必不熟,屋內有此木作柱亦然。故曰∶枳枸解酒,過于葛花。今后凡遇傷酒中酒者,宜用之。

敘曰∶吞酸,小疾也,可暫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為翻胃之漸也。語曰∶毫末不斫,將尋斧柯。是故慎之。今考古方四首,蓋曰防微杜漸云爾!

茱連丸

黃連(一兩,酒炒) 黃芩(酒炒) 吳茱萸(煮少時,曬干) 陳皮(各五錢) 蒼術(七錢五分,泔浸七日)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

濕郁則熱,熱郁則酸,故夏月飲食之類,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責之肝。是方也,連、芩治熱,熱去則不吐酸。蒼術燥濕,濕除則不生熱。陳皮理氣,氣行則濕不郁。吳茱萸辛熱而氣臊,辛熱可使就燥,氣臊可使就肝,故能引連、芩入肝而瀉肝火,此從治之義也。他如火門左金丸亦良!

加味平胃散

蒼術(泔浸七日) 陳皮(去白) 濃樸(姜汁炒) 甘草(炙) 神曲(炒) 麥芽宿食不化,吞酸呃臭,右關脈滑,此方主之。

食經宿而不化,有熱則令人吞酸,無熱則但呃臭而已。右關主脾胃,脈滑主停食。治此者,宜寬中下氣,健脾消食。辛者可寬中,故用蒼術、陳皮。苦者可下氣,故用濃樸。甘者可健脾,故用甘草。 造變化者能消食,故用神曲、麥芽。

火郁越鞠丸

山梔(炒黑) 青黛(飛) 香附(童便浸五日) 撫芎 神曲(炒) 蒼術(米泔浸七日)七情拂郁,吞酸,小便赤,脈來沉數者,此方主之。

一念動處便是火,故七情拂郁,皆能令人內熱吞酸。小便赤為火。脈沉為郁,數為熱。

是方也,山梔,青黛之苦寒,可以導熱。香附、蒼術、撫芎之辛芳,可使解郁。神曲之陳腐,可

茱萸六一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吳茱萸(湯炮過,一兩)此亦治濕熱吞酸之方也。

滑石寒而淡,寒能勝熱,淡能導利,故足以治濕熱。吳茱萸味辛性熱,能反佐以從治。

甘草性溫氣平,能和中而瀉火。

敘曰∶痞,虛中之實也。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治痞者,一補一消。考方二首,表昔人之法爾。

枳實消痞丸

枳實(麩炒) 黃連(炒,各五錢) 濃樸(姜炒,四錢) 半夏曲 人參 白術(各三錢)干生姜 甘草 茯苓 麥芽(各二錢)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者,此方主之。

痞,與“否”同,不通泰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痞。故肺氣不降,脾氣不運,升降不通,而名痞也。脾為邪氣乘之,不足以勝谷,故令惡食。脾者卑臟,役氣于四肢,而后肢體強健,脾病則不能致氣于肢體,故令懶倦。肝脈也,木來克土,故令右關脈弦。是方也,枳實、黃連、濃樸之苦,可以下氣。半夏曲、干生姜之辛,可以行滯。人參、甘草、白術、茯苓之甘,可使健脾。麥 善消,則可以推陳而致新矣。是疾也,功在慎口。經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奈何不慎乎。

木香化滯湯

木香 生姜 陳皮(各六分) 柴胡(七分) 當歸梢 枳實(各四分) 半夏(一錢五分)紅花(二分) 草豆蔻 炙甘草(各二錢)憂氣郁結,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此方主之。

上件病證,即六朝之醫所謂氣膈也,今人謂之氣痞耳。經曰∶脾主行氣于三陰,三陰之脈皆行腹里,今憂氣郁結,營衛之行澀,故令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者,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飲食者,憂氣傷脾也。辛香可以化氣,故用木香、豆蔻、生姜、陳皮、半夏之輩以主之,升降者,交泰之道也,故用柴胡之辛以升之,枳實之苦以降之,營衛澀而后腹皮痛,故用歸尾、紅花以和營,炙甘草以和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从化市| 阜宁县| 新竹市| 阿克陶县| 镇康县| 涟水县| 盈江县| 巴林右旗| 札达县| 固始县| 罗平县| 客服| 衡阳县| 渭南市| 巴马| 普格县| 曲沃县| 榆社县| 固阳县| 任丘市| 曲周县| 定兴县| 新邵县| 修文县| 新乐市| 临沧市| 余干县| 融水| 湖州市| 吉木萨尔县| 龙州县| 永城市| 沽源县| 元谋县| 甘洛县| 五家渠市| 益阳市| 铜山县| 威远县| 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