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半兩) 桃仁(一錢) 柴胡 黃 (各三分) 連翹 黃芩 黍粘子 當歸梢 生地黃黃連(各二分) 蒲黃 炙甘草 草龍膽 昆布 蘇木 生甘草(各一分) 紅花(少許) 水煎,稍熱服,食后。忌寒藥。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耳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 柴胡 黃芩 山梔 花粉 防風 牛蒡 連翹 甘草作癢亦可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耳
柴胡(三錢) 連翹(四錢) 水蛭(半錢,炒,另研) 虻蟲(三個,去翅足,研) 麝香(少許,研) 當歸身人參 炙甘草(各一錢) 上除另研外,以水二盞,姜三片,煎至一盞,下水蛭等末,再煎一二沸,食遠,稍熱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耳
蔓荊子 赤芍藥 生地黃 桑白皮 甘菊花 赤茯苓 川升麻 麥門冬(去心) 木通前胡 炙甘草(各一錢) 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耳
白礬(二錢) 胭脂(二字) 研勻,先用綿杖子展去膿及黃水盡,用別綿杖子引藥入耳中,令到底摻之,即干。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耳
(治一切風疾。)川大黃(去粗皮) 山梔 蔓荊子(去白皮) 白茯苓(去皮) 益智仁(去皮) 威靈仙(去蘆頭,洗,焙干) 白芷(各半兩) 香墨(燒,醋淬,干,研細) 麝香(研,各一錢) 茯神(去木,半兩) 川烏(二兩,用河水浸半月,切作片,焙干,用鹽炒) 天麻(去苗) 仙靈脾葉(洗,焙) 為細末,煉蜜和如麥 相似,以真酥涂杵臼,搗萬杵。如干,旋入蜜令得所,和成劑。每服旋丸如桐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化下兩丸。中風涎潮,皂莢、白礬湯化四丸。小兒驚風,薄荷汁化下一丸。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耳
黃 人參(各五錢) 升麻(一錢半) 葛根(二錢) 蔓荊子(三錢) 芍藥 黃柏(酒炒,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每服四錢,水二盞,煎一盞,臨睡熱服,五更再煎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鼻
防風(半兩) 梔子(七枚) 升麻(一兩) 石膏(研,三兩) 桂(去皮,半兩) 麻黃(去節,七錢半) 木通(一兩二錢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溫服,日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鼻
辛夷(六分) 黃芩 山梔 麥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一錢) 甘草(五分) 枇杷葉(三片) 升麻(三分)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鼻
辛夷葉(二兩) 細辛 木通 木香 白芷 杏仁(湯浸,去皮尖,研,各半兩) 上用羊髓豬脂二兩和藥,于石器內慢火熬成膏,取赤黃色,放冷,入龍腦、麝香各一錢,為丸,綿裹塞鼻中,數日內脫落即愈。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鼻
烏犀(鎊) 羚羊角(鎊) 牛黃(研) 柴胡(凈,各一兩) 丹砂(研) 天門冬(去心) 貝母(去心,炒)胡黃連 人參(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 知母(各七錢) 黃芩 炙甘草(各二錢半) 為細末,研勻,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鼻
犀角屑 木通 升麻 赤茯苓 黃 馬牙硝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朱砂(研) 龍腦(研) 炙甘草(各二錢半) 為末,每服一錢,食后,竹葉湯調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鼻
桑根白皮 木通 大黃(銼,炒各二兩) 升麻(一兩半) 石膏 葛根(各三兩) 甘草(炙赤,一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后溫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鼻
川郁金 川芎 青黛 薄荷 小黃米(各二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口噙冷水,搐鼻中。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兜鈴 水芹 旋復花 醬瓣草(俱鮮者,取汁) 薄荷葉 五倍子(各四兩) 搗作餅,七日,出白毛,又采前四種取汁拌搗,待干,又拌汁搗,不拘通數。每用五厘,入口津液涌溢。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大黃(便秘加之) 等分,末之,水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升麻 玄參 黃連 羚羊角(鎊) 黃芩 葛根 大黃 麥門冬(去心) 羌活 防風甘菊花(各半兩) 人參 知母 炙甘草(各二錢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后。一方無人參,有牛蒡子。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黃連 樸硝 白礬(各半兩) 薄荷(一兩) 上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將藥入膽內,風頭掛兩月取下。如有口瘡,旋將藥研細,入于口瘡上,去其熱涎即愈。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干姜 細辛 等分,為末,搽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即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丹皮、肉桂。)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黃柏(一錢) 青黛(二錢) 肉桂(一錢) 冰片(二分) 為末,敷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玄參 升麻 獨活 麥冬 黃芩 黃柏 大黃 梔仁 前胡 犀角 炙草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冰片(五分) 朱砂(六分) 玄明粉 硼砂(各五錢) 為末,搽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薄荷末(三分) 兒茶(一分半) 黃柏(一厘) 龍骨(醋 ,二厘) 白芷(二厘半,腫痛倍用) 生甘草(五厘) 珍珠(五厘) 冰片(三厘) 研細末,口疳吹之即愈。初起熱甚倍薄荷。久病多加兒茶、龍骨、珍珠即長肉。痧痘后,去黃柏、龍骨,加牛黃。疳重加滴乳石、朱砂各少許。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人參 白術 茯苓 當歸 白芍(各一錢) 升麻 五味 麥冬 玄參 炙甘草(各五分)如不應,加姜、附。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口
熟地黃 生地黃 天門冬(去心) 黃芩 枇杷葉(去毛) 山茵陳 枳殼 金釵石斛(各一兩) 甘草 犀角(各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臨臥溫服。小兒量減。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唇
五味子 熟地黃(杵膏) 麥門冬 當歸 肉蓯蓉 山茱萸(去核) 干山藥 枸杞子 甘州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送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唇
柴胡 黃芩(炒,各一錢) 黃連(炒) 山梔(炒,各七分) 當歸(二錢) 川芎(六分) 生地黃(一錢)升麻(八分) 牡丹皮(一錢) 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唇
白芷 升麻 枳殼(麩炒) 黃芩 防風(各一錢半) 半夏(姜湯泡七次,一錢) 石斛(一錢二分)甘草(七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飯后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唇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大黃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麻黃(去節) 黑附子(炮,各三分) 羌活 蒼術(各五分) 黃 (一分) 防風 甘草 升麻 白僵蠶(炒去絲) 黃柏 白芷(各三分) 佛耳草(有寒嗽者用之,如無不用) 上水煎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麻黃(去節) 草豆蔻(各一錢半) 黃 桂枝(各二錢) 吳茱萸 白芷(各四分) 本(三分)羌活(八分) 當歸身 熟地黃(各五分) 升麻(一錢) 上為細末,先用水漱洗,以藥擦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防風(一錢) 升麻(七分) 炙甘草(三分) 細辛(二分) 草龍膽(酒洗,四分) 上水一盞,煎五分,去滓,以匙抄在口中滯痛處,少時立止。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生地黃(酒洗,三分) 升麻 牡丹皮(半錢) 當歸身(三分) 揀黃連(三分,如連不好,更加二分,夏倍之) 上五味,同為細末,水煎至一半,候冷呷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羌活 防風 川芎 獨活 石膏 荊芥 升麻 干葛 生地黃 細辛 白芷赤芍藥 黃芩 甘草 上加薄荷煎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茵陳 連翹 半夏 荊芥穗 麻黃 升麻 黃芩 牡丹皮 射干 羌活 獨活大黃(炮) 薄荷 僵蠶(各二錢半) 細辛(半兩) 牽牛(一兩) 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先煎湯熟,下藥末攪一攪,急瀉出,食后,連滓熱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升麻(一錢) 麻黃 生地黃 當歸梢 白芷 草豆蔻 羊脛骨灰 草龍膽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擦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草豆蔻(二錢二分) 益智仁 當歸身 熟地黃 羊脛骨灰(各五分) 木律(二分) 升麻(一錢半) 黃連(四分) 上為細末,擦之。如寒牙痛,去木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草豆蔻(一錢二分) 黃連 升麻(各二錢半) 細辛葉 防風(各二分) 熟地黃 羊脛骨灰(各五分) 當歸身(六分) 為細末,痛處擦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麝香(少許) 升麻(一錢) 黃連 草豆蔻(各二錢半) 熟地黃 麻黃(各一分) 益智仁(二分半) 羊脛骨灰(二錢) 人參 生地黃 當歸 漢防己(酒制,各三分) 為細末,每用少許擦牙疼處,噙良久,有涎吐去。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細辛(焙) 黃柏 知母 防己 黃連 升麻 白芷 蔓荊子 牛蒡子 薄荷 上薄荷湯調服及擦牙根,或煎服亦可。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升麻 生地黃 石膏(各一錢) 白茯苓 玄參(各二分) 羊脛骨灰 梧桐律(各三分) 黃連(一錢三分) 麝香(少許,另研) 上為細末,研勻,每用少許,臨臥擦牙,復以溫水漱去。
又方槐枝 柳枝(各長四寸,四十九枝) 皂角(不蛀者,七莖) 鹽(四十文重) 上同入瓷瓶內,黃泥固濟,糠火燒一夜,候冷取出,研細,用如常法。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升麻(一錢) 羊脛骨灰(二錢) 白芷(七分) 石膏(一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擦之妙。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地骨(五錢) 羊脛(燒灰,五錢) 石膏 (五錢) 升麻(五錢) 為末,擦牙。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熟地(二兩) 山藥 牛膝(酒浸) 枸杞(酒浸,各兩半) 萸肉 茯苓 杜仲(姜汁炒) 遠志(去心)五味子(炒) 楮實(酒炒) 小茴香(炒) 巴戟(酒浸) 肉蓯蓉(酒浸,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 加棗肉,蜜丸,鹽湯或酒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枇杷葉(刷去毛) 熟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 枳殼(去穣,麩炒) 山茵陳(去梗) 生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 石斛(去蘆) 炙甘草 黃芩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后臨臥。小兒量減與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露蜂房(炙) 荊芥 川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 地骨皮 松節 青鹽 白礬(枯,各一兩)為細末,每用半錢,綿裹于患處咬之,有涎吐之。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川升麻 白附子(炮,各一兩) 為細末,研勻,于八月內取生地黃四斤,洗去土,絞取汁二大盞,即下藥攪,令勻,放瓷器中。每用以柳枝綿裹,一頭點藥,炙令熱,烙齒根下縫中,更涂膏少許即驗。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雄黃 蕪荑 生大黃 蘆薈 川黃連 胡黃連 黃芩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蘆薈 柴胡 黃連 胡連 牛蒡 玄參 桔梗 梔子 石膏 薄荷 羚羊角(各五分) 甘草 升麻(各三分) 竹葉(十片)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人中白(二錢) 兒茶(一錢) 黃柏 薄荷 青黛(各六分) 冰片(五厘) 搽之,使涎流出。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齒
升麻 白芷 黃芩 牛蒡 連翹 石膏 防風 當歸 荊芥 蒺藜(各一錢) 甘草(五分) 煎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玄參 升麻 犀角 赤芍藥 桔梗 貫眾 黃芩 甘草(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煎。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貝母 天花粉 枳實(炒) 桔梗(各一錢) 黃芩 黃連(各一錢二分) 玄參 升麻(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牛黃(研) 漢防己(各七錢半) 犀角(二錢半) 羚羊角屑 人參 桂心 牛蒡子(炒) 生地黃 炙甘草(各半兩) 為細末,研勻,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六分,連滓溫服,不時。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升麻 赤芍藥 人參 桔梗 干葛 甘草 上 咀,姜煎,溫服。一方有黃連黃芩、大黃、玄參、麥門冬。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芒硝 青黛 寒水石 石膏( ,各飛、研) 樸硝 硝石 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湯二升,入諸藥再煎,用柳枝不住攪令溶,方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冷即成霜,研末。每用少許,以津含化。如喉閉,以竹管吹入喉中。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花粉 胡連 黃芩(各八分) 僵蠶 蘚皮(各五分) 大黃(五分) 牛黃 滑石(各二分五厘) 為末,竹葉湯服二錢。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當歸 白芍 生地 麥冬 犀角 山梔 黃連(各一錢) 甘草 薄荷(各五分)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枇杷葉 石斛 黃芩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炙甘草(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滓,無時,溫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舌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 熟地黃(酒洗,各一錢) 玄參(七分) 知母 五味子 黃柏 麥門冬(去心) 柴胡 牡丹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咽喉
牛蒡子(炒,研) 連翹(去心) 荊芥 防風 梔子(生,研) 桔梗 玄參 黃連 金銀花黃芩 薄荷 甘草(各一錢,生) 大黃 樸硝(各一錢) 水二鐘,淡竹葉二錢,煎八分,食遠服。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咽喉
溫水半碗,加桐油四匙,攪勻,用硬雞翎蘸入喉內捻之,連探四、五次,其痰壅出,再探再吐,以人醒聲高為度。
卷之七·諸方(下)諸方門目(下)
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