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書集(2)
書名: 石室秘錄作者名: 陳士鐸本章字數: 4409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8:08:22
張公曰∶大吐之癥,虛寒居多,然亦有熱而吐者。不可不講。熱吐者,必隨痰而出,不若寒吐之純是清水也。熱吐不可用參,以二陳湯飲之得宜。若寒吐,必須加人參兩許,而雜之辛熱之品,始能止嘔而定吐。第人參可以暫用,而不可日日服之。吐多則傷陰,暫服人參止吐則可,若日日服之。
必至陽有余而陰不足,胃中干燥,恐成閉結之癥矣。所以,人參可暫而不可常也。
大瀉之癥,往往用止瀉之藥至數兩者,亦一時權宜之計,而不可執之為經久之法。
大瀉,澀之始能止瀉。若過于酸收,則大腸細小矣,下不能出,又返而上。故止瀉之藥,止可一時用之,而不可經久用之也。
陰陽脫,亦有用參至數斤者。然脫有不同,有火盛而脫有水虛而脫。水虛者,用人參數斤,實為對藥。倘腎中有火,作強而脫,止可用多數兩,挽回于一時,而不可日日用參數斤,以奪命于后日也。蓋重治之法,前已備言其功。茲更發明其弊,愿人斟酌善用之。
陰陽脫癥,明是氣虛之癥,用參最宜,最可多服,即腎中有火,亦可用之。但脫后用參以救脫則可,救活之后,亦當急用熟地、山茱,大劑作湯飲之,使已脫之精重生,則未脫之氣可長。否則,陽旺陰消,恐非善后之策,不特腎中有火者不宜久服人參也。倘能用熟地、山茱、北五味、麥冬之類于人參之中,又各各相宜,不必避忌人參之不宜用也。
華君曰∶前已明言,然余尚有方并傳,以為臨癥之鑒。大渴不止,方用石膏數兩,知母三錢,糯米一撮,麥冬三兩,人參亦數兩,與石膏同用,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竹葉百片,元參二兩,水煎服。
大汗方∶用人參四兩,北五味三錢,麥冬三兩,生地二兩,水煎服。一劑即止汗。更有奇方,以救貧乏之人。黃 三兩,當歸二兩,桑葉十四片,北五味三錢。麥冬二兩,水煎服之。(〔批〕消汗至神丹)。一劑即止汗。
大吐方∶人參一兩,陳皮二錢,砂仁三粒。(〔批〕止嘔仙丹。)此治有火之吐,倘寒甚而吐,加丁香二錢,干姜三錢,神效。更有腎火沸騰而吐,食入即出等癥,用六味湯一料,煎湯二碗,服之即止吐。更有腎寒之極,今日飲食,至明日盡情吐出者,用六味湯一料,加附子一個。肉桂二兩,煎湯二碗,服之即不吐。二方予親試而驗者也。
大瀉方∶用白術一兩,茯苓一兩,肉桂五分,澤瀉三錢,豬苓三錢,一劑即止瀉。更有腎經作瀉,五更時痛下七八次者,亦用八味地黃湯一料,煎湯二碗與之。當日即減大半,二服愈,四服全愈。
陰陽脫無可說,大約必得人參以救之。天師之說,亦言其變也。
(吐癥,張公旋復花湯最妙,宜補入。李子永識。)
瘟疫治法
天師曰∶瘟疫之癥,其來無方。然而召之亦有其故。或人事之錯亂,或天時之乖違,或尸氣之纏染,或毒瓦斯之變蒸,皆能成瘟疫之癥也。癥既不同,治難畫一。然而瘟疫之人,大多火熱之氣蘊蓄于房戶。則一家俱病;蘊蓄于村落,則一鄉俱病;蘊蓄于市廛,則一城俱病;蘊蓄于道路,則千里俱病。故癥雖多,但去其火熱之氣,而少加祛邪逐穢之品,未有不可奏功而共效者也。方用大黃三錢,元參五錢,柴胡一錢,石膏二錢,麥冬三錢,荊芥一錢,白芍三錢,滑石三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此方可通治瘟疫之病,出入加減,無不奏功。此方之妙,用大黃以蕩滌胸腹之邪,用荊芥、柴胡以散其半表半里之邪氣,用天花粉以消痰去結,用石膏以逐其胃中之火,用芍藥以平肝木,不使來克脾氣,則正氣自存,而邪氣自出。此方最妥最神,治瘟疫者,以此為枕中秘。
張公曰∶瘟疫不可先定方。瘟疫來之無方也。不可空缺一門,天師所以酌定此方,可以救世。大約可據之以治時氣之病,而終不可以治氣數之災也。
瘴癘治法
天師曰∶瘴癘者,乃兩粵之氣郁蒸而變之者也。其氣皆熱而非寒,其癥皆頭痛而腹滿,土人服檳榔無礙者,辛以散之也。蓋火氣得寒,反抑郁而不伸,檳榔氣辛。同氣易入,其味卻散,故適與病相宜。然止可救一時之急,終不可恃之為長城也。今立一方,可長治瘴癘之侵。人參一錢,白術五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五分,半夏一錢,檳榔一錢,枳殼五分,柴胡五分,五味子五粒,麥冬三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全非治瘴癘之品,而服之自消。蓋健脾則氣旺,氣旺則瘴癘不能相侵,即既感者,方中已有去瘴癘之藥,豈有不奏功立應者乎。此瘴癘治法,又宜知之也。
或人有感癘而成大麻風者,又不可如是治法。蓋大麻風純是熱毒之氣,裹于皮膚之間,濕氣又藏遏于肌骨之內,所以外癥皮紅生點,須眉盡落,遍體腐爛,臭氣既不可聞,人又安肯近而與治。予心痛之,乃立一奇方。用元參四兩,蒼術四兩,熟地四兩。蒼耳子四兩,薏仁四兩,茯苓四兩,名為四六湯。各為末,蜜為丸。每日吞用一兩,二料必然全愈。蓋此方之妙,能補腎健脾、而加入散風去濕,正補則邪自退,不必治大風,而大風自治矣。急宜先刻一張,廣行施舍,功德又何可量哉。止忌房事而已。
華君曰∶傳予方不同。用檳榔一錢,白芍三錢,柴胡八分,白術三錢,茯苓三錢,車前子二錢,枳殼五分,白芥子三錢,水煎服。有火,加黃連五分,水煎服。二劑即瘴消,亦妙方也。
大麻風,予有奇方。用蒼術二兩,熟地二兩,元參二兩,蒼耳子二兩,車前子二兩,生甘草二兩,金銀花十兩,蒲公英四兩,白芥子二兩,各為末、蜜為丸,料全愈。此方中和之中有妙理,似勝天師傳方也。尚有論二篇,并傳之。
一論真假。病有真假,則藥豈可無真偽。蓋假對假,而真乃現。茍必真以治假,則假癥反現真病以惑人。故必用假藥以治假癥也。如上焦極熱,而雙足冰涼,此下寒乃真寒而上熱乃假熱也。設我以涼藥投之,下喉自快,及至中焦,已非其所喜。必且反上而不納。況藥又不肯久居于中焦,勢必行至下焦而后已。乃下焦冰涼世界,以寒入寒,雖同氣相通、似乎可藏,殊不知陰寒之地、又加冰雪,必然積而不流,成冰結凍,何有已時,必得大地春回,陽和有氣而后化。人身假熱之癥。亦正相同,倘以寒藥投之,自然違背,先以熱藥投之,亦未必遂順其性。法當用四逆湯,加人尿、膽汁,調涼與服。則下喉之時,自覺寬快,不致相逆其拂抑之氣。及至中焦,味已變溫,性情四合。引入下焦,則熱性大作,不啻如貧子得衣、乞兒逢食。下既熱矣,則龍雷之火有可歸之宅,自然如蜃之逢水,龍之得珠,潛返于淵,不知不覺,火消烏有矣。四逆湯,熱藥也。亂之以人尿、膽汁,則熱假為寒,以騙癥之假寒作熱,實有妙用。倘執定以熱攻寒之說,而不知以假 熱之方,則腎且坐困。盡以真熱之藥,遽治假熱之病,必至 格而不入。此真假之宜知,予所以特為作論。此一端之法,可通之以治假寒之癥矣。
二論內外治法。內病治內,外病治外,人皆知之矣。不知內病可以外治,而外病可以內攻也。夫外病徒于外治之,必致日久而難效,必須內治之,可旦夕奏功也。如癰疽結毒之類是也。人見癰疽等癥之發于外,以鐵箍散圍之,以刀圭刺之,以膏藥貼之,以末藥敷之,縱然藥神,亦不能速效必用內藥內散,不過一二日之間,便為分消烏有,然則何可徒治其外哉。至于內病以藥內散,實多奇功,不比外癥之難愈。然而內外兩施,表里兼治,其功更捷。如引導之奇,按摩之異,又不可不急講也。
天師曰∶二論俱欠明快警切,似不必傳。
得治法
天師曰∶得治者,言治之得法也。如傷寒而得傳經、直中之宜,傷暑而得中暑、中 之宜,中風而得中氣、中火、中痰之宜;中濕而得中水、中氣、中食、中蟲之宜,中燥而得中涼、中熱之宜∶中寒而得中肝、中腎、中心、中脾、中臟、中腑之宜。因病下藥,又何至殺人頃刻哉。雖得之治,無方之可言,而得之鑒,實為人之幸也。吾存得之一門者,欲人知得則有功,不得則有過也。
得治之法,看病患色澤之真偽,看病患脈息之實虛,有神無神,問病患之喜好若何,飲食若何,有痰無痰若何,痰之色若何,再察病患舌之顏色若何,滑與不滑若何,能食不能食,心腹之間痛不痛。
觀其情意,詳審其從違,徐聽其聲音,再聞其氣息,病之癥了然于心中,又何患不得哉。
失治法
天師曰∶失治者,不能知病之真假,癥之虛實與陰陽寒熱,而妄治之也。信口雌黃,全無見識。喜攻人之短,炫自己之長。不識藥味之溫和,動言可用;何知方法之大小,輒曰難投。視熟地。人參為冤家仇敵;珍黃柏、知母為親子嬌兒。用寒涼之品,全無畏忌之心;見平補之施,頓作驚疑之色。喜攻喜散,矜消導為神奇;怒抑怒揚,薄通塞為怪涎。但明瀉火,而不悟從治之妙,鄙茱萸為無用之材;僅曉益水,而不曉變癥之方,笑甘遂為可棄之物。消痰而不消痰之本,詫病難攻;瀉火而不瀉火之原,嘆方可廢。奇平之法,原未曾熟究于胸中;正變之機,安能即悟于指下。無怪動手即錯,背謬殊多,舉意全非,失亂不少。以致冤鬼夜號,藥柜中無非黑氣,陰魂慘結,家堂上盡是啼聲。愿學醫者,見失以求得,庶可改過以延祥。然則求得延祥之法奈何?見寒藥投之而拒格,即當改用大熱之方;見熱藥投之而燥煩,即當改用清涼之劑∶見消導之而轉甚者,宜改溫補;見祛邪之則更加者,宜用平調;見利水而水益多者,補腎為先;見散邪而邪益盛者,助正為急。此皆補過之文,抑亦立功之術,臨癥切須詳審,慎弗忽略。
意治法
天師曰∶醫者,意也。因病患之意而用之,一法也;因病癥之意而用之,又一法也;因藥味之意而用之,又一法也。因病患之意耐用之奈何?如病患喜食寒、即以寒物投之,病人喜食熱,即以熱物投之也。隨病患之性,而加以順性之方則不違而得大益。倘一違其性,未必聽信吾言,而肯服吾藥也。所以古人有問可食蜻蜒、胡蝶否?而即對曰可食者,正順其意耳。因病癥之意而用之奈何?如人見弓蛇之類于懷內,必解其疑∶見鬼祟于庭邊,必破其惑是也。因時令之意而用之奈何?時當春寒而生疫病,解散為先;時當夏令而生瘟癥,陰涼為急之類是也,因藥味之意而用之又奈何?或象形而相制,或同氣而相求,或相反而成功,或相畏而作使,各有妙理,豈曰輕投。此意治之入神,人當精思而制方也。
神治法
天師曰∶神治者,通神之治,不可思議,而測度之以人謀也。或剖腹以洗腸,或破胸以洗髓,或決竇以出鳥雀,或用藥以化龜蛇,此尤不經之奇,未足以取信也。惟是尋常之中,忽然斗異,死亡之刻,頓爾全生。藥品是人之同施,功效實世之各別。非學究天人之奧理,通鬼神之玄機,何能至此哉。洞垣之術,飲之上池之水∶刮骨之療,得之青囊之書。遠公既神授于今朝,豈難通靈于他日。愿寢食于茲編,為天下萬世法。
岐天師載志于篇終,欲遠公極深而研幾之也。冬至后六日書于客邸。
傷寒相舌秘法
天師曰∶我有傷寒相舌法。凡見舌系白苔者,邪火未甚也,用小柴胡湯解之。舌系黃苔者,心熱也,可用黃連、梔子以涼之。凡見黃而帶灰色者,系胃熱也,可用石膏。知母以涼之。凡見黃而帶紅者,乃小腸膀胱熱也,可用梔子以清之。見舌紅而白者,乃肺熱也,用黃連、蘇葉以解之。見舌黑而帶紅者,乃腎虛而挾邪也,用生地,元參,又入柴胡以和解之。見舌紅而有黑星者,乃胃熱極也,用石膏以治之,元參、干葛亦可,終不若石膏之妙。見舌紅而有白點者,乃心中有邪也,宜用柴胡、黃連以解之,心肝同治也。見舌紅。而有大紅點者,乃胃熱而帶濕也,須茵陳五苓散以利之。蓋水濕必歸膀胱以散邪,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但止可用一二分,不可多入。見舌白苔而帶黑點,亦胃熱也,宜用石膏以涼之。見舌黃而有黑者,乃肝經實熱也,用柴胡、梔子以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