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分別二地業道品

諸菩薩已得  具足于初地

欲得第二地  當生十種心

諸菩薩已得歡喜初地。為得二地故生十種心。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如人欲上樓觀要因梯而上。問曰。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答曰

直心堪用心  軟伏寂滅心

真妙不雜貪  快大心為十

諸菩薩已具足于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一直心。二堪用心。三柔軟心。四降伏心。五寂滅心。六真妙心。七不雜心。八不貪心。九廣快心。十大心。直心者。離諂曲。離諂曲故心轉柔軟。柔軟者。不剛強粗惡。菩薩得是柔軟心。生種種禪定。亦修習諸善法。觀諸法實相。心則堪用。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諸根。如經中說。何等是善道。所謂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以降伏六根故。名為伏心。心已降伏則易生寂滅心。寂滅心者。能滅貪欲嗔恚愚癡等諸煩惱。先伏心已遮令寂滅。復有人言。得諸禪定是名寂滅心。如經說。若人善知禪定相不貪其味。是名寂滅心。得寂滅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于諸禪定神通所愿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隨意所用。行者既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為守護是心故。樂生不雜心。不雜心者。不與在家出家從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禪定力故。以是諸心當得第二地等無量利益。若與眾人雜者則失此利。何以故。若人與眾人雜行。則眼等六根或時還發諸不善法。何以故。親近可染可嗔可癡法故。諸根發動煩惱火然。煩惱火然故則失此利。見此等過故生不雜心。不應與在家出家者雜行。是人得是不雜心已。次生不貪心。不貪心者。于在家出家人中所謂父母兄弟和上師長等不生貪著。作是念。若我于在家出家生貪著者。必當來往問訊。我則何有不雜心耶。是故我欲令諸禪定等利住不雜心者。當于在家出家舍貪著心。問曰。菩薩法不應舍眾生。不應生舍心。如助菩提中說

菩薩初精進  所有方便力

應令諸眾生  住于大乘中

若人教恒沙  眾生住羅漢

不如教一人  住大乘為勝

若人少勢力  不堪發大乘

次當教令住  辟支聲聞乘

若人不堪住  辟支聲聞乘

應教此眾生  令行福因緣

不任住三乘  不堪人天樂

常以今世事  隨而利益之

若有諸眾生  不受菩薩利

于此不應舍  應生大慈悲

汝云何言菩薩得不雜心生不貪心。若菩薩不貪眾生則為舍離。何能度耶。答曰。應隨順菩薩道行舍心。何以故。是人因舍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舍是眾鬧。當得禪定因禪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后則能利益眾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為多利益眾生少時舍心權舍眾鬧。當得禪定五神通等利益眾生。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薩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樂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隨而修學。應如是勤加精進為大利益。所謂諸禪定神通滅苦解脫等。是故汝說非也。問曰。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復說菩薩欲得二地生于十心。答曰。初地雖有此法未得深樂。未有堅固。在此地中心常喜樂轉深堅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難非也。問曰。若深樂堅固此法者得何異事。答曰

若其一時得  深樂堅固心

更不復用功  如使常隨逐

如使一時生常隨逐人。菩薩如是一時得深樂堅固心已即常隨逐。更不須用功而生若以少因緣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莖節相續。問曰。若菩薩得是十種心得何等果。答曰

若得是諸心  正住第二地

具三種離垢  惡業及煩惱

若菩薩得是直等十心。即名住第二菩薩地。一離垢者。地名也。二離垢者。于此地中離十不善道罪業之垢。三離垢者。離貪欲嗔恚等諸煩惱垢故。名為離垢。復次離垢義者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分別二地業道品之余

菩薩住此地  自然不行惡

深樂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問曰。十不善道自然不作。自然行十善道。此二種道。幾是身行。幾是口行。幾是意行。答曰

身意二三種  口四善亦爾

略說則如是  此應當分別

不善身行有三種。所謂奪他命劫盜邪淫。不善口行四種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善意行三種。貪取嗔惱邪見。善身行亦有三種。離奪命劫盜邪淫。善口行亦四種。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善意行有三種。不貪取不嗔惱正見。身口意業道。是善不善應須論議令人得解。初奪命不善道者。所謂有他眾生知是眾生故行惱害。因是惱害則失壽命。起此身業是名初奪命不善道。離此事故。名為離奪命善行。劫盜者。所謂屬他之物。知是物屬他生劫盜心。手捉此物舉離此處。若劫若盜計是我物生我所心。是名劫盜行。離此事者名為離劫盜善行。邪淫者。所有女人。若為父母所護。親族所護。為姓所護。世法所護。戒法所護。若他人婦知有鞭杖惱害等障礙。于此事中生貪欲心起于身業。或于自所有妻妾。若受戒若懷妊若乳兒若非道。是名邪淫。遠離此事名為善身行。妄語者。覆相覆心覆見覆忍覆欲知如是相而更異說。是名妄語。遠離此事名為遠離妄語善行。兩舌者。欲離別他。以此事向彼說。以彼事向此說。為離別他故。和合者令別離。別離者則隨順樂為別離。喜別離好別離。是名兩舌。離如此事名為遠離兩舌善行。惡口者。世間所有惡語害語苦語粗語弊語令他嗔惱是名惡口。遠離此事名為離惡口善行。散亂語者。非時語無利益語非法語無本末語無因緣語。是名散亂語。遠離此事名為離散亂善行。貪取者。屬他之物他所欲。他田塢他財物。心貪取愿欲得。于此事中不貪不妒不愿欲得是名不貪善行。嗔惱者。于他眾生嗔恨心礙心發嗔恚。作是念。何不打縛殺害是名嗔惱離如此事名為無嗔惱善行。邪見者。言無布施無有恩報。善惡業無果報。無今世無后世。無父母無沙門無婆羅門。能知此世后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邪見。正見者。為有施者有恩報。有善惡業報有今世后世。世間有沙門婆羅門。知此世后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正見善行。是菩薩如是入正見道

善道不善道  各二十分別

知何處起等  十二種分別

菩薩于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種種別相知二十種分別。又于是二十種分別善知從何處起等十二種分別。于此十不善道中有二十種分別。所謂不離奪他命罪。一是不善。二欲界系。三有漏。四非心數法。五心不相應。六不隨心行。七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共心生。實有眾生知是眾生。以身業故奪其命。是名共心生。云何名不共心生。若人欲殺眾生捉持牽挽撲著地已然后能死。是名不共心生。又身不動口不言。但生心我從今日當作殺眾生者。如是奪他命罪。是名不共心生。又是不離奪他命者。若睡若覺常積習增長。亦名不共心生。八或色或非色。初共心生殺罪是色。第二殺罪第三第四非是色。九或作或非作。有色是作。余者無作。十或有緣或無緣。色是有緣余者是無緣。問曰。是心為有緣為無緣。答曰。非有緣。問曰。若心非有緣身不動口不言時但心生念我從今日當作殺眾生者。如是罪業云何名為非緣。答曰。若殺罪是心則應有緣。今實殺罪非是心。若心是殺罪即是身業。而心實非身業。是故殺生罪不名有緣。但殺生罪共心在身中生。以是無作故言非緣。十一是業。十二非業相應。十三不隨業行。十四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無異。但除心與思共生為異。十五非先世業報。十六不可修。十七應善知。十八應以慧證不以身證。十九可斷。二十可知見。不離劫盜罪。不離邪淫罪。不離妄語罪中。但一共心生二不共心生。一有色二無色。一作二無作。一有緣二無緣。余如殺中說。不離兩舌不離惡口亦如是。不離散亂語。或不善或無記從不善心生。是不善從無記心生。是無記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欲界系者。以欲界身心。散亂語是欲界系。色界系亦如是。余如妄語中說。貪取欲界系。是有漏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心共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相應。非隨業行。非共業生。非先世業報。除因報。非可修。應善知。應以慧證。身證。可斷。可見知。嗔惱。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纏所攝名心相應。使所攝名心不相應。隨心行不隨心行亦如是。共心生不共心生。有覺眾生與心共生。無覺眾生不與心共生。如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亦如是。如心不相應不隨心行不共心生業不相應不隨業行不與業共生亦如是。余分別如貪取中說。如嗔惱邪見亦如是。十善道中離奪他命是善性。或欲界系。或不系三界。欲界系者以欲界身離奪他命。是欲界系。非三界系者。學無學人八圣道所攝。離殺生正業。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系是有漏。非三界系是無漏。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是共心生。如行人見蟲而作是念。我當身業遠離不傷害。是名離奪命善行共心生。何等是離殺生善不共心生。有人身不動口不言但心念從今日不殺生。是名不共心生。又有人先遠離殺生。若睡若覺心緣余事。于念念中不殺生。福常得增長。亦不共心生。或是色或非色。一是色二非色。一是作二非作。一有緣二無緣。是業非業相應。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不共心生除心與思為異。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則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離劫盜。離邪淫。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亦如是。離散亂語。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三界。欲界系者。以欲界身心離散亂語。色界系亦如是。不系三界者。如不殺中說。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系。無漏者不系。余如離妄語中說。不貪取者是善性。或欲界系。或非系三界。欲界系者。欲界凡夫不貪取及賢圣不貪取善行。是欲界系。非三界系者。諸賢圣不貪取無漏善行。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系是有漏。不系三界是無漏。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是。離嗔惱是善性。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或不系三界。欲界系者。欲界不嗔惱善根。余二界亦如是。不系者。余不系是或有漏或無漏系三界者。是有漏。余是無漏。心數法。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與纏相違不嗔善根與心相應。與使相違不嗔善根與心不相應。隨心行共心生亦如是。無色無作。或有緣或無緣。心相應是有緣。心不相應是無緣。非業或與業相應。或不與業相應。或隨業行或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亦如心說非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正見是善性。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或非三界系。欲界系者。若凡夫若賢圣。欲界念相應正見。是色無色界亦如是。不系三界者。賢圣無漏正見。或有漏或無漏。三界系是有漏。不系是無漏。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見可知亦如是。是名善等二十種分別。從何起等十二論者。一從何起。二起誰。三從何因起。四與誰作因。五何緣。六與誰作緣。七何所緣。八與誰作緣。九何增上。十與誰作增上。十一何失。十二何果殺罪。從何起者。從三不善根起。又從邪念起。又隨以何心奪眾生命。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殺罪邊所有諸法。已生今生當生。是因緣亦如是。何所緣者。緣眾生。又因何心奪眾生命。亦緣此心。與誰作緣者。因殺罪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法緣于殺生罪。何失者。今世惡名人所不信等。何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及余惡處。受苦惱報。增上與誰增上者。如從何處起中說。劫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貪取嗔惱邪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劫盜罪緣所用物。邪淫緣眾生。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緣于名字。貪取緣所用物。嗔惱緣眾生。邪見緣名字。余殘亦如上。不殺生從三善根起。又從正念起。又隨以何心離殺生。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是法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因緣亦如是。所緣者。緣于眾生。與誰作緣者。因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緣于不殺生。增上者。諸善根增上。正念亦增上。隨以何心不殺生。是心亦增上。與誰作增上者。于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何利益者。與殺罪相違是名為利。何果者。與殺生相違名為果。不劫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貪不恚正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不劫盜緣所用物。不邪淫緣眾生。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散亂語緣名字。不貪取緣所用物。不嗔惱緣眾生。正見或緣名字或緣義。有漏緣于名字。無漏緣于義。是菩薩于善等論及起等十二論。行十善道。應如是分別知。又知

七種不善處  以貪嗔癡生

及四門分別  業眾生各二

是菩薩知七不善業道以貪嗔癡生。而分別于世。又知七種不善業中四門分別。是殺罪或從貪生。或從嗔生。或從癡生。從貪生者。若人見眾生。生貪著心。從是因緣。受用好色聲香味觸。或須齒角毛皮筋肉骨髓等。是人生如是貪心故奪他命。是名從貪生殺罪。若人嗔心不喜殺眾生。是名從嗔生。若人邪見不知后世善惡業殺眾生。是名從癡生殺罪。或以為福德故。或使欲度苦故而殺。如西方安息國等。復有取福德因緣故殺。以是殺業因緣故。欲得生天。如東天竺人于天寺中殺生。以此事故欲生天上。是名從癡生。復有人以貪心故取他物。作是念。以我當隨意得好色聲香味觸。是名從貪生。復有人以嗔心不喜彼人故劫盜財物。欲令其惱。是名從嗔生。復有人邪見不知果報。劫盜他物。是名從癡生。如諸婆羅門說世間財寶皆是我物。我力弱故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若我取者。自取其物無有過罪。以如是心劫盜他物者。是亦從癡生。若人貪著色因緣故而邪淫。是名從貪生。若人嗔不喜作是念。是人犯我母婦姊妹女等。我亦還以淫事污彼母婦姊妹女等。是名從嗔生邪淫。若人邪見不知果報而故犯者。是名從癡生。如有人言。人中無有邪淫。何以故。女人皆為男子故生。如余所用物。如有所須。若與從事無邪淫罪。以是心作淫欲者。是名從癡生。如劫盜罪妄語亦如是。為貪財故妄語。是名從貪生。為欲誑彼令得苦惱。是名從嗔生。邪見不知業果報故妄語。是名從癡生。兩舌惡口散亂語亦如是。三不善道則是根本。從是分別生七種身口業果。問曰。不離殺生皆是殺生罪不。若殺生罪皆是不離殺生耶。答曰。有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有不離殺生非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若有眾生知是眾生故殺奪命起身業。是名不離殺生亦是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此人先雖作殺因緣而眾生不死又身不動口不說。但心念我從今日當殺眾生。是名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是二門分別。為四種分別。所謂善不善各二種

不但善不善  身心二種業

亦復應當知  更有余分別

除身殺生劫盜邪淫。余殘打縛閉系鞭杖牽挽等。但不死而已。如是不善身業非奪命等所攝。善中迎送合掌禮拜恭敬問訊洗浴按摩布施等善身業非不殺生等所攝。意業中除貪取嗔惱邪見余所有不守攝心諸結使等不善法。又意業中除不貪取不嗔惱正見余善守攝心信戒聞定舍慧等善法

七業亦業道  三業道非業

殺生劫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七。是業即業道。貪取嗔惱邪見。是業道非業。此三事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亦是業亦是業道。答曰。習行是七事轉增故。至地獄畜生餓鬼。以是故名為業道。是七能作故名業。三是業道非業者。是不善業根本。以是故名三業道非業。善中亦如是。所謂離殺生劫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亦業亦業道。余三不貪取不嗔惱正見是業道非業。此三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是業亦業道。答曰。常修習此事故。能至人天好處名為道。是七能作故名為業。問曰。余三何故但業道非業耶。答曰。三是諸善業根本。諸善業從中行故。名為業道非業。復次

戒法即是業  業或戒非戒

業及于業道  有四種分別

身口業是戒。意業是業非戒。業及于業道四種分別者。有業非業道。有業道非業。有業亦是業道。有非業非業道。業非業道者。三種不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手拳鞭杖等。及三種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迎逆敬禮等。是二善不善業。非業道所攝。或有人言。亦是業道。何以故。是二業或時至善惡處故。名為業道。以不定故不說業道。業道非業者。后三不善及三善是煩惱性故非業。能起業故名為業道。三善是善根性故非業。能起善業故名為業道。亦業亦業道者。所謂殺生不殺生等七事。是非業非業道者余法是。復次

菩薩初地邊  以三種清凈

安住十善道  則生決定心

是菩薩于第二地中了了分別知如是十善十不善道。知已以三種清凈住十善道。所謂自不殺生不教他殺。于殺生罪心不喜悅。乃至正見亦如是。問曰。菩薩初地中已住十善道。此中何故重說。答曰。初地中。非不住十善道。但此中轉勝增長。以三種清凈故。先初住中雖作閻浮提王不能行此三種清凈。是故此中說三種清凈。菩薩住是二地。知如是分別諸業。生決定心

世所有惡道  皆十不善生

世所有善道  因于十善生

世間所有惡道者。所謂三種地獄道。熱地獄冷地獄。黑地獄。三種畜生道。水行畜生。陸行畜生。空行畜生。種種鬼道。有饑餓鬼者食不凈鬼者火口者阿修羅夜叉等。皆由行十不善道。有上中下因緣故。出世間所有善道若天若人。皆由行十善道生。三界所攝。天有二十八。人者四天下人是。如是決定知已。作是念。我欲自生善處。亦令眾生生于善處

是故我自應  住于十善道

亦令余眾生  即住此善道

若生善處若生惡處。皆屬十善十不善道。我知是世間諸業因緣有無有定主。是故我應先自行十善道。然后令諸眾生亦住十善道。問曰。何以故。要先自住十善道后乃令他住耶。答曰

行于惡業者  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  他則不信受

若惡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則為甚難。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語。如偈說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他善

若自不寂滅  不能令他寂

以是故汝當  先自行善寂

然后教他人  令行善寂滅

是菩薩當如是行善法

從阿鼻地獄  乃至于有頂

分別十業果  及其受報處

當如是正知。下從阿鼻地獄。上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是善不善種種業受果報處。于中習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獄。小減生大炙地獄。小減生小炙地獄。小減生大叫喚地獄。小減生小叫喚地獄。小減生僧伽陀地獄。小減生大陌地獄。小減生黑繩地獄。小減生活地獄。小減生劍林等小眷屬地獄中。亦應如是轉小分別。行中十不善道生畜生中。畜生中亦應轉少分別。行下不善道生餓鬼中。如是總相說。是中應廣分別差別。有諸阿修羅夜叉生鬼道中。有諸龍王生畜生中。所受快樂或與諸天同。是諸眾生以不善因緣故生。生已受善業果報。行最下十善道生閻浮提人中在貧窮下賤家。所謂栴陀羅邊地工巧小人等。轉勝生居士家。轉勝生婆羅門家。轉勝生剎利家。轉勝生大臣家。轉勝生國王家。于十善道轉復勝者生瞿陀尼。轉勝生弗婆提。轉勝生郁單越。轉勝生四天王處。轉勝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習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于是中亦應種種分別小大差別。如人中小王大王閻浮提王轉輪圣王。四天王處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釋提桓因。炎摩天上有須炎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樂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過是以上。要行禪定思得生上界。問曰。若以禪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故得生。答曰。雖修禪定生色界無色界。要當先堅住十善道然后得修禪定。以是故。彼處以十善業道為大利益。以是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因緣故得生。所以者何。先行清凈十善道離欲。修初禪下思得生梵眾天。修初禪中思生梵輔天。修初禪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禪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禪中思得生無量光天。修二禪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禪下思得生小凈天。修三禪中思故得生無量凈天。修三禪上思得生遍凈天。修四禪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禪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禪上思故生廣果天修無想定中思得生無想天。以無漏熏修四禪下思故生不廣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不熱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喜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妙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最上思故生阿迦膩吒天。修虛空處定相應思得生空處天。修識處定相應思得生識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相應思得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有想非無想處定相應思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天。是名生死世間眾生往來之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长岭县| 纳雍县| 浦东新区| 肇源县| 霸州市| 临洮县| 东乡| 武宣县| 梓潼县| 台州市| 平罗县| 舞阳县| 成安县| 西充县| 康定县| 灯塔市| 五家渠市| 星子县| 凭祥市| 祁东县| 邮箱| 鹤壁市| 达日县| 霍邱县| 兴安县| 肥乡县| 南宫市| 鸡西市| 屏南县| 南平市| 阜阳市| 磐石市| 聊城市| 泌阳县| 禹城市| 永嘉县| 镇江市| 滦平县| 六枝特区| 普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