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鄭延平王受明官爵考(1)

  • 鄭成功傳
  • 鄭亦鄒
  • 4920字
  • 2015-12-26 18:05:51

延平王鄭成功受明之官爵,各書記載,官則缺略不全,爵則名稱互異,其除授封拜年月,又各不同,于是一切軍國大事,有與其官職封爵牽連而不能定其年月者,皆糾紛而不能理,往往因果倒置,事實淆亂。治史者所以因一事之探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輾轉牽連而不能定,經累旬月而不能斷者,大率此等極小問題有以梗之耳。

例如「招討大將軍」一官,南疆逸史鄭成功傳謂:『授為招討大將軍,時年二十二』((逸史列傳三十八),則為隆武元年也,而續明紀事本末則謂:『隆武二年八月辛丑,帝遇害于汀州;十二月癸丑朔,招討大將軍忠孝伯朱成功起兵于海上,移文仍稱隆武二年,自稱罪臣朱某,鈐以招討大將軍印(』。『隆武四年(永歷二年)十月,永歷帝在肇慶,使晉成功威遠侯、招討大將軍如故』。『永歷十二(年十二月,封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賜尚方劍』(以上三則,均見續明紀事本末卷七),同是一書,其說已前后矛盾。若從前說,則「招討大將軍」一官統隆武、永歷兩朝,未嘗間斷。從后說,則隆武時固為招討大將軍,在永歷時至十二年十二月,始再為招討大將軍。

又如「協理宗人府」一官,南疆逸史鄭成功傳謂:『協理宗人府事』(逸史列傳三十八)。臺灣外紀則又謂:『宗人府宗正』。小腆紀年同。而思文大紀又謂:『乙酉十二月初六日,以平夷侯鄭芝龍掌宗人府印務』,從前二說,則「協理宗人府事」與「宗人府宗正」不同也。由后之說,則掌宗人府(印務者,芝龍與成功又不同也。

又如「漳國公」一爵,閩海紀要謂『封于永歷三年七月』,沈佳存信編又謂『封于永歷四年正月』,沈云臺灣鄭氏始末則又謂『封于永歷七年八月』;是漳國公所封年月有三說也。

又如「延平王」一爵,安龍逸史則謂『封于永歷三年八月』,楊英從征實錄則謂『封于永歷七年五月』,沈佳存信編則謂『封于永歷八年七月』,臺灣外紀則謂『封于永歷十一年七月』,三藩紀事本末則又謂『封于永歷十二年』;是延平王所封年月有五說也。

以上各種問題,如不博考詳說,折中歸一,則成功一生史事,大都糾紛牽連而不能定,此余所以不憚繁而作此考也。茲分其官與爵為二,以便閱覽。

甲、宮

一、宗人府宗正協理宗人府事。

徐鼒小腆紀年云:『賜國姓命為宗人府宗正』(紀年卷十)。案江日升臺灣外紀謂:『成功以宗人府宗正之禮見魯王』(外紀卷七)。此為徐氏之所本。而南疆逸史鄭成功傳則謂:『協理宗人府事』(逸史列傳三十八)。劉獻廷廣陽雜記謂:『鄭克塽降時,所繳成功七印,有「御營協理行在宗人府關防」一顆』,則與南疆逸史合。

考明史職官志:『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洪武初并以親王領之;其后以勛戚大臣攝府事,不備官』。據此,則成功因賜國姓,使為宗人府宗正,而宗人府事本為宗人令所領,時芝龍以勛戚大臣掌宗人府印務,行宗人令職權,故成功以宗正兼協理宗人府事,即明史所謂攝府事也。其稱「御營」及「行在」者,以當時御駕親征在外也(說見下)。諸書所記,皆偏而不全,蓋「宗正」為其本官,「協理宗人府事」為其兼職也。又案宗人府宗正,蓋在初賜姓時即為之,當在隆武(元年六月;而協理行在宗人府事,當在隆武元年十二月,與芝龍掌宗人府印務同時,蓋在御駕親征時也。

二、提督禁旅,儀同駙馬都尉。

南疆逸史思文帝紀略云:『命成功提督禁旅,照駙馬都尉體統行事』。黃宗羲賜姓始末云:『俾統禁旅,以駙馬體統行事』。思文大紀云:『隆武元年八月十四日,賜平夷侯鄭芝龍長子成功姓朱氏,以駙馬體統行事』。徐鼒小腆紀年云:『儀同駙馬都尉』。

考南疆逸史思文帝紀略:『隆武元年八月癸巳,定錦衣衛軍制,設中、前、后、左、右五所,名曰禁軍』。據思文大紀,鄭芝豹嘗總統禁軍,其言曰:『鄭芝豹挑選四千名,督練成一勁旅,名曰「錦衣衛禁軍」。凡朕親祭壇廟,一切出郊達遠近,分守宮城等處,督捕。更分作五營,每營八百,設正亞營將指揮二員;設千戶四員,每員管軍二百;百戶八員,每員管軍一百;再另定名目曰大管旗,每旗管五十名;又曰小管旗,每旗管二十五;五名中立一伍長,以次統率。總于鄭芝豹』。然則總統禁軍者為芝豹,成功特為其屬耳。明史職官志云:『駙馬都尉位在伯上。凡尚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并曰駙馬都尉。明初,駙馬都尉有典兵出鎮及掌府部事者,署宗人府事亦有之』。考明季遂志錄鄭成功傳云:『成功陛見,隆武奇之,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當盡忠吾家,毋相忘也」』!據此,則成功之所以典禁軍、協理宗人府事、儀同駙馬都尉者,蓋出于思文之特別賞識,非盡由于鄭氏之權勢煊赫,宜成功之終身不忘大德也。

三、御營御武副中軍勛戚,總統御營軍務。

廣陽雜記載成功七印,有「御營御武副中軍勛戚關防」一顆,「御營御武副中軍總統御營軍務印」一顆。案此等官職均不見于各史記載。初疑御營即禁軍,明初所謂親軍。明史兵志云:『洪武二年,改拱衛司為親軍都尉府,統中、左、右、前、后五衛軍,而儀鑾司隸焉。十年,罷府(及司,置錦衣衛,所屬有南北鎮撫司十四所,所隸有將軍、力士、校尉,掌直駕侍衛,巡察緝捕;已又擇公、侯、伯、都督、指揮之嫡次子置勛衛散騎舍人,而府軍前衛及旗手等十二衛各有帶刀官。錦衣所隸將軍,初名「天武」,后改稱「大漢將軍」』。據此,則關防及印所謂「御營」,似即洪武時之「親軍」,后改為「錦衣衛」者;「御武」即洪武時之「天武」,為錦衣衛所隸將軍名號;「勛戚」即洪武時之「勛衛」,為公、侯、伯等嫡次子所置。蓋此等營名、官名,或為隆武時所新改。然思文大紀有云:『禁軍五營,名曰「錦衣衛天武」,中、前、后、左、右營,每營正將,給與關防,其文曰「錦衣天(武中等營關防」』(案當作「錦衣天武中營等關防」,蓋中營之外,尚有左、右、前、后等營也;等營二字誤倒)。然則禁軍曰「錦衣天武」,御營曰「御營御武」,迥然不同。南疆逸史思文帝紀略云:『隆武元年八月丁酉,以鄭鴻逵為御營左先鋒,出浙江;鄭彩為御營右先鋒,出江西』。思文大記云:『十一月十八日,駕出洪山,餞正先鋒鄭鴻逵、副先鋒鄭彩,登壇授鉞』。然則御營之制,有與禁軍相同者。惟禁軍掌直駕侍衛、巡察緝捕,而御營則出征。禁軍所隸將軍稱天武,御營所隸將軍稱御武。禁軍之公、侯、伯、子稱勛衛,御營之公、侯、伯、子稱勛戚。蓋思文于隆武元年十一月御駕親征,故有御營。思文大紀有御營內閣、御營吏部、御營禮部、御營兵部等,以別于留守福京之內閣六部。成功之「御營協理行在宗人府關防」亦在御駕親征時所設,與御營內閣六部同例,其時芝龍留守,故掌宗人府印務,而不曰御營。成功之「御營御武副中軍」,蓋即副鄭鴻逵或鄭彩耳。觀思文大紀:『隆武二年三月,敕國姓成功招致鄭彩逃兵,速出分水關,以復江省』(江西),則或系副鄭彩亦未可知。至總統御營軍務一職,他書亦嘗言及。閩海紀要云:『隆武二年春正月,以成功為御前營內都督』。小腆紀年則云:『御營中軍都督』。南疆逸史云:『隆武之以總統命成功也,許立武職得至一品,文職至六品』。又云:『成功聞永歷帝立于粵,遙奉其正朔;其文移稱「總統使罪臣」』。觀上列各書所稱,或簡稱,或別稱,皆未能得其全;此則關防與印,實則可補史之闕文也。

四、招討大將軍,鎮守仙霞關。

閩海紀要云:『隆武二年(臺灣外紀,掛招討大將軍印在三月),命佩招討大將軍印,鎮仙霞關。八月,芝龍聞清兵將至,密遣親吏到師納款,檄仙霞關守將施天福回,又遣心腹蔡輔至關,將授意于成功。輔入見,語未發,成功厲聲先謂曰:「敵師已迫,而糧不繼,空釜司饔,吾將奈之何耶!速請太師(芝龍)急發餉濟軍,慎勿以封疆付之一擲也」!輔噤不敢發語,回見芝龍,備述前事,且曰:「向若道及納款,此頭巳斷矣」。芝龍曰:「癡兒不識天命,固執乃爾,吾不給餉,彼豈能枵腹戰哉」!賜姓屢請,皆不報,關兵無糧,遂逃散,成功不得已引還,至延平嘆息而回』。案招討大將軍,授于隆武二年鎮守仙霞關之時。南疆逸史鄭成功傳謂成功年二十二為之,則在隆武元年,非也。隆武二年八月辛丑,帝遇害于汀州,十二月癸丑朔,成功起兵,移文仍稱隆武二年,自稱罪臣,鈐以招討大將軍印。隆武四年十月,永歷帝在肇慶,使晉成功威遠侯,招討大將軍如故(引見上)。自是之后,招討大將軍一職,蓋訖鄭經、鄭克塽,皆仍其故稱。至降清時,延平王等印,先由施瑯奏繳,惟招討大將軍印仍留造冊籍,蓋至克塽至京乃奏繳。觀施瑯靖海紀事偽藩赍繳冊印題本可知。查繼佐魯春秋謂『永歷六年,桂主自安隆馳授國姓成功招討大將軍敕印』,亦非也。

乙、爵

一、忠孝伯

臺灣外紀云:『隆武二年三月,賜姓成功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隆武嘆曰:「骍角也」!封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閩海紀要以封忠孝伯列于隆武(元年,似誤。

二、威遠侯

威遠侯一說,最初惟見于江日升臺灣外紀,其它皆未之載;其后沈云臺灣鄭氏始末、徐鼒小腆紀年及紀傳、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汪鏞鐘延平忠節王始末、連橫臺灣通史皆從此說,以進爵之次敘,應有侯之一級也;今亦從之。臺灣外紀云:『永歷二年五月,輔明侯林察自廣東逃回,見成功詳陳瞿武耜等擁立桂王始末,成功加額曰:「吾有君矣」!即修表遣原隆武中書舍人江于燦、黃志高二人從海道入廣稱賀,并條陳時勢,自領大隊舟師至東山候永歷旨,以便會合恢復』。『永歷二年十月,江于燦、黃志高同太監劉玉赍永歷詔到,晉封成功威遠侯』(外紀卷六)。

成功此次之進爵,一因遵奉正朔,一因表陳勤王,故仍其故官,進其爵位;續明紀事本末言:『晉成功威遠侯,招討大將軍如故』,紀事較他書完備。

三、漳國公

漳國公之封,或謂在永歷三年七月,夏琳閩海紀要是也;或謂在永歷四年正月,沈佳存信編是也;或謂在永歷七年六月,江日升臺灣外紀、徐鼒小腆紀年及紀傳、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汪鏞鐘延平(忠節王始末是也;或謂在永歷七年八月,沈云臺灣鄭氏始末是也。綜觀四說,惟夏琳說較確,其言曰:『永歷三年七月,明主遣使晉招討大將軍忠孝伯國姓成功為漳國公』(閩海紀要)。以忠孝伯而晉封漳國公,不無越等之疑;蓋夏氏尚不知永歷二年成功巳晉封威遠侯也。

成功此次之晉爵為公,諸書皆不言其原因。考臺灣鄭氏始末云:『永歷三年正月,破南昌,聲桓、得仁皆死;三月,克信豐,連下撫州、建昌,成棟溺水死;破湘潭,騰蛟死。永歷遣使告急于成功;遂遣施瑯、楊才、黃廷、柯宸樞攻漳浦,守將王起鳳降,遂下云霄,殺其守將裴國柱,傳檄浙、粵、江西』(鄭氏始末卷二)。據此,則當時告急之使,即加封之使,宜在七月明矣;蓋金、王死而江西失,李成棟死而廣東危,何騰蛟卒而湖南亡,故告急成功,使以福建之師共保廣東,以為進取之基,不得不進其爵以資鼓勵,故成功即遣施瑯等率師西進,稱為奉旨專征,旋即親征潮(揭(均見楊英從征實錄一葉至十葉),以期連師粵西,共圖北進也。而沈佳云:『永歷四年正月,國(姓成功破漳州,進圍福州,奏聞,封為漳國公』(存信編三)。考成功破漳州,因劉國軒獻城歸正,在永歷八年十一月,襲福州,在十年七月(均詳見楊英從征實錄),存信編以此為封漳國公之原因,而謂其封在四年正月,皆誤也。江日升則謂:『永歷七年六月,甘督(楊英從征實錄作「監督」,此誤)池士紳奉成功令,以蠟丸赍帛疏由陸路詣廣西行在,報殺陳錦、敗楊名高捷;回同兵部侍郎萬年芳赍永歷詔至,晉封成功漳國公。功受封畢,仍遣士紳與年芳從海道進呈謝表,并會諸師恢復』(臺灣外紀卷七)。考蠟丸奏報戰功,兵部主事萬年英赍敕晉封成功,乃封延平王事(見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及楊英從征實錄),非封漳國公,此誤也;沈云臺灣鄭氏始末謂封漳國公在永歷七年八月,其誤與臺灣外紀略同。

又有誤漳國公為延平公及廣平公者。鄭亦鄒鄭成功傳誤漳國公為延平公,其言曰:『順治六年(永歷三年)七月,永歷遣使至島,封成功為延平公』(見明季遂志錄)。清國史館逆臣鄭芝龍傳、日本川口長孺臺灣紀事、夏燮明通鑒附編、連橫臺灣通史皆釆此說。楊陸榮則又誤漳國公為廣平公,其言曰:『順治六年七月(永歷三年),永明王遣使至島,封成功為廣平公』(三藩紀事本末卷二十一)。李瑤南疆繹史摭遺、徐鼒小腆紀年及紀傳、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江鏞鐘延平忠節王始末皆釆此說。

考楊英從征實錄載封延平王冊文,首有『爾漳國公賜姓』,末有『冊封為延平王」等語,則封延平王之前,實封漳國公。漳國公之封既在永歷三年七月,則不應再有延平公、廣平公等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鄂托克旗| 博湖县| 张掖市| 新郑市| 博野县| 高平市| 石楼县| 前郭尔| 新巴尔虎左旗| 吉安市| 祁阳县| 拜泉县| 福鼎市| 宜良县| 革吉县| 襄樊市| 唐海县| 张家界市| 阿鲁科尔沁旗| 凯里市| 公安县| 邢台市| 渝北区| 西畴县| 武功县| 汉阴县| 天镇县| 民权县| 九寨沟县| 天气| 宜兴市| 西藏| 固始县| 鲁山县| 忻城县| 静宁县| 河北区| 克什克腾旗| 环江|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