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營 建 志

(城池 縣署 行署 壇廟 祠碑 屬蒞 郵傳 坊市 坊表 街巷 市鎮 陂圳 橋渡 亭塔 教場 關隘 寺觀 恤政)(校注:此目錄與下文條目略有不同。以下各卷亦有。)

城 池

明成化十四年,始創縣治。弘治二年,監生賴高奏請筑城。適歲饑,不果。五年,知府吳文度具稟巡按吳一貫奏行:凡縣無城者,悉令筑之。知縣陳悅又具申未報。后,巡按陸完暨藩、臬諸公,按郡知府吳文度,仍力陳利害以請。于是,筑城之議始決。參議王琳、僉事王寅,相繼臨縣,相度地勢,詢謀僉同,俱有成命。委知縣陳悅、典史朱麟、醫官張以璇等分督之,推官徐楷催督之,而里人進士賴先為之左右。七年九月,肇工方殷,而徐楷罷、陳悅故,巡道周鵬復為總督。乃命長汀主簿吳俊攝縣以監其事。九年,知縣宋澄蒞任。適朝廷軫念邊方弗靖,簡命御史金澤撫鎮是邦,首詢及此。遂令有司稽查工料,趁時修筑。隨薦舊分巡僉事伍希閔,再奉敕整扎上杭,殫心經劃。十年,而工始訖。城之基址,周以石板,甃以陶磚。周圍七百七十六丈六尺六寸,基廣二丈有奇,面廣三之一。南臨田,高二丈九尺有奇;北倚山,高殺于南十之一。內外馬道,廣一丈五尺。壕二丈余,深半之。為門四:東曰“太平”,西曰“迎恩”,南曰“興化”,北曰“得勝”。各建敵樓,周圍窩鋪十六所。弘治十七年,知縣陳濟,因北門不通衢路,岑曠可虞,用磚砌塞。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于三城門檐復增鐵門三。所用橫閂二根,仍加直閂于下。三十八年二月,北門前砌單薄,再用三和土填之,祀真武其中。北樓雄峙,匾曰“北門鎖鑰”。三月,因北城下無河,釘苗竹釘,闊一丈,長二百九十九丈七尺,以防攀越。

迎恩城樓【丙戌年毀。國朝知縣趙廷標重建,高不及舊樓數尺。】

南門城外濠池,共一百四十五丈,遞年納租銀壹兩四錢伍分正。【因承平既久,賃濠池者,或堆土成田,或堆土架屋。順治間,鄉紳江奮龍、熊銓元等捐資復浚濠池。】

東門城外官地、店肆,間歲出租,銀貳兩。【四城內外馬道,舊制未詳廣狹。知縣許文獻重修,志載“一丈五尺”。隆慶三年,東城內居民廖林鳳,自將父置屋側地四尺送官輸租。時知縣陳翡申詳本道袁批:“廖林鳳歲納租銀二錢五分,付入濠池,少助修城之用。”令記善簿,賜匾“崇讓”。今東城內馬道現存一丈一尺,納租四尺,共一丈五尺。】

論曰:王公設險,必建城池,所以重地利也。永定城池建于龍岡,城垣、樓鋪,半掛山巔。公署、民居,森列平麓。塞北門而險要有防,鑿南池而沖突可御,固已安如泰山矣。然語曰:“不惟其地惟其人,則長城可倚。”不又在明恩義以固人心乎?

縣 署

按舊《志》:“縣治在布政司西。”知縣王環因地形未勝,欲申改,不果。正德元年,里老張智等,呈署縣典史葉珵,申巡按饒榶、巡道陶懌,會議邑人。員外郎賴先為之亟勸,二公允焉。遂拓舊布政司為縣衙。據今四至:東,上抵民居,下抵漳南道;西,上抵儒學,下抵龍門;南抵前大街;北抵后大街。【萬歷三年《志》。】縣之制,中為尹廳,治堂五楹,邃三丈,廣倍之。左二楹,為待客所。右三楹,為典史廳。堂之后則為尹衙:左為簿衙舊有主簿,右為尉衙。堂之前則為戒石亭,兩旁則為吏舍。又前則為儀門,門附余地,左為獄,右為鋪。又前為譙樓、沖道,東為旌善亭,西為申明亭。至萬歷乙酉年,知縣姜子貞建議重修,請于府道,征綱銀貳百余兩,以助其費。不足者,捐俸縮資。首修正廳,次營川堂,又次,公帑葺東、西倉;建迎賓館于儀門之外,匾曰“親賢”;移囹圄于西,繚以高垣。造儀伏庫,修贊政廳、東西吏廨。“申明”、“旌善”,一如舊制。大門譙樓,巋然大觀。內構齋居,崇以宏敞,翼以迥廊。經營之力,視昔為勞。至萬歷四十一年,知縣龍應亮,改典史廳于東畔,以吏舍三所為之。丁巳年,知縣吳殿邦于尉衙舊址建聽松樓附于尹衙。舊典史廳仍匾曰“贊政廳”,每朔望,典史贊治于此。西二間,今為倉房、貯谷所。謹錄規制,以備參考。

正堂 在儀門內。三間。舊匾曰“琴堂”,曰“忠愛”。今曰“敬畏”。

川堂 在正堂后。三間。

庫藏 在川堂左,儀仗亭后。

龍亭儀仗庫 在正堂左。

知縣衙 在縣治北,川堂之后。正廳五間,東書房三間,兩廊房六間,后屋四間。

聽松樓 在后衙右。

典史衙 在縣治東,舊吏舍地。前后三堂,左為士地祠。知縣龍應亮、典史吳光祖改建,劉自清修。

戒石亭 甬道中。

儀門 一座五間。

東西卷房 共十間

寅賓館 在儀門外東上,知縣姜子貞建。舊曰“親賢”,今曰“寅賓”。

土地祠 在寅賓館內東。

獄房 舊在儀門外東下。內外兩所。萬歷間,知縣姜子貞改一所于西邊,內廳三間,繚以高垣,為重獄。其一所今為羈候所。

鼓樓 跨大門,高二層,廣五間。

旌善亭 在鼓樓門之左。

申明亭 在鼓樓門之右。

陰陽學 舊在縣治后第三街,深二十五丈,闊一十丈。左右至民居,前至街,后至山麓。繚以高垣,廨舍未造。舊基廢,今改建縣大門東,旌善亭上。

醫學 舊在縣治后第三街,深二十五丈,闊一十丈。東西至民居,前至街,后至山麓。繚以高垣,廨舍未造。舊基廢。今改建縣大門西,申明亭上。

吏廨 舊設于縣治東西。東三所,列于東卷房之后,今改為典史衙;西五所,列西卷房之后。

總鋪 在大門外西一間,申明亭之上。

際留倉 在縣治內。東西共四廒。歲豐糴谷儲備,歲兇出谷賑濟。其價常平五分。東倉舊廢。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于西倉上隙地,捐俸增建四廒,共成六廒

預備倉

行 署 【附】

舊《志》:“布政司在縣治東。”正德元年,拓其地為縣衙,遷布政司于射圃,遷射圃于學右】即今新巷】。嘉靖十九年,改布政司為察院行臺,遷布政司于縣治東臥龍山下【即舊山川壇】。

察院 【沿革見前】

察院行臺 在縣治西北。南抵縣后橫街,東西俱抵民居,北抵大水圳。

正堂 【三間,抱廈如之,左右翼以插廒。堂前東西耳房六間。】

川堂 【在正堂后。】

后堂 【在川堂后,左右翼以插廒。堂北左為廚房,右為廂房。】

儀門 【三間。】

大門 【三間,左右官房二間,門外大坪,東西房各一間。】

布政司【沿革見前】北至廟墻為界,東至吳宅墻為界,西至大水圳為界,南至大坪為界。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臥龍山下。

正堂 【三間,東西耳房六間。】

川堂

后堂

儀門 【三間。】

大門 【三間,臨街左右官房各一間。以上俱廢,基址猶存。】

漳南道 在縣治東

正堂 【三間,抱廈如之,左右插廒一間。】

川堂 【三間,在正堂后。】

左右廻廊 【左廊后廚房三間,右廊后臥房三間。】

浴房

左右旁房 【各三間。】

儀門

大門 【三間。臨街磚屏一扇。嘉靖十三年,知縣毛鳳拆卸。大門外左右空地,各為官房三間。】

公館

豐稔公館 原在勝運里巡檢司旁,今廢。

武溪公館 在豐田里武溪,僉事侯廷訓建。

接敬公館 在溪南里六圖,縣西四十里。

大溪公館 在金豐里,后遷豐田緣嶺,名半庵公館。其大溪舊基存。

論曰:昔公劉陟巘降原之后,遂建言言之堂、語語之室,凡以宣政教、沛恩澤也。邑之中,曰“田心”,舊建縣治,左為藩司,又左為道署;右為儒學,又右為府館。正德間,典史葉珵,再移縣治。至萬歷間,知縣姜子貞重建鼎新之。琴堂以出治也,宴寢以怡神也,倉庫以儲貳也。君子居之以向明,小人依之以孔邇。體國勤民之心,當必有悠然而興者矣。至于上官按部時,外有候館,內有樹宮。今之行署,即古之樹宮也,并詳于此。

壇 壝 【編壇夫二名】

社稷壇

風云雷雨山川壇 以上二壇,舊在縣東臥龍山麓,知縣王環建。嘉靖十九年,改為布政分司,壇移太平門外。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去。知縣許文獻,筑于鐵坑,尤為形勝。

鄉里壇 一在榕樹岡,一在印星臺。

鄉社壇 五里各設一所,歲時致祭。

邑厲壇 在縣西二里,周繚以垣,一門,設土座二間。成化十六年,知縣王環建。嘉靖十年,知縣毛鳳重修。每年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致祭。以城隍主之。

義勇祠 附在城西厲壇前。今之“義勇”,即《楚辭》所謂“國殤”也。附于厲壇,歲凡三祭,所以報捐軀死義者也。

論曰:壇壝之設,皆古先王為民之意也。民賴土谷以生,故合祀社稷,以祈年也。祀風云雷雨,以其能長育百谷也。厲,非有功于民,祀之者何?子產曰:“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于人,以為淫厲。”又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夫殤,傷也;厲,沴也,不可以無歸。祀之,所以為之歸也。詩曰:“豈弟君子,百神爾主”。其此之謂歟!

廟 祀

城隍廟 在縣治東。正堂三間。左右耳廊,共六間。前飲福廳三間。外大門臨大街。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建。嘉靖間知縣毛鳳、唐燦、許文獻,萬歷間知縣何守城、姜子貞,相繼重修。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岳鐘淑重修。

關帝廟 在東北臥龍山麓,舊社學地。萬歷乙未年,知縣張正蒙創建。侍郎盧惟貞有記。大廳三間。門廳三間。廊西建土地祠。門外坊表題曰“萬代瞻仰”。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東岳廟 在縣治西王侯祠左。東南抵民居,北抵后圳。三間,東西二廊。順治十一年,知縣沈在湄重修。

五顯廟 三。一在縣治萬壽寺廊西,邑耆丘萬球建;一在溪南里黃竹隔;一在龍安寨。

三元廟 一在縣治萬壽寺西;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鄒公廟 在溪南金砂村。

七姑廟 二。一在縣治龍岡西麓,舉人周行先倡建; 一在溪南里折灘。

麻公廟 在虎岡(校注:原文為“光”,誤,校改為“岡”)村。

論曰:考之祀典,明初祀天地于大祀殿。城隍得與太歲、風云雷雨、岳瀆山川列壇受享,故郡邑必祀城隍。凡守、宰奉簡書至,先與城隍誓之,陰陽固殊,其致功于民一也。永無淫祀,自城隍外,惟漢壽亭、唐睢陽二廟。按,宋開寶三年詔,祀前代忠臣、烈士,漢得二人,壯繆與焉。文丞相過睢陽廟,有“枯木寒鴉,仔細思量”之句。二公之祀,自昔為烈。永人椒漿之獻,四時弗絕。則祀二廟者,所以明君臣之義自無所逃,邪正之分間不容發,匪獨崇報宜然,亦讀書考古之一助也。群廟散見,各以其地志之。

文昌祠 在儒學前,大街之南,晏湖之上。天啟元年,知縣錢養民、舉人賴維岳、生員吳贊、盧日就等募建。署縣事霍蒙拯捐俸,創置祀田,立額于祠曰“己巳中夏,代庖茲土”。登文昌閣而謁焉,詢之守者,曰:“祀事缺典。”適有欲歸田于廟者,心甚嘉之,因償其價,置其田以充祀典,隨記祝文于左,以俟后之君子恢而大之。祝曰:“魁映斗光,鎮紫薇旁。啟我哲士,行顯名揚。佑及于民,螽斯呈祥。人有心田,種善為良。廟有福田,明德薦香。如牲如醴,以莫不將。忝斯文長,為多士倡。晏池龍躍,榜麓鳳翔。億萬斯年,永卜其昌”。國朝辛卯年,巡道趙映乘建社學于祠東,表其坊曰“國人矜式”。湖面周以石欄,共十三架。【知縣沈在湄有記。】甲午,漳寇猖獗,師旅云集,往來將卒,駐扎祠內。以故門屏楹棟,壞失過半。庚子冬,本府同知盧裕礪署縣事,躬詣行香,捐俸修葺,率生員黃甲殿、沈纘緒、盧風從、賴飛鵬、吳利見、熊卜瑞、闕月卿、賴飛鳳、吳云芝、熊卜偉、闕魁、熊昭胤、蕭澧有等捐資重修。

王侯祠 原系紀功亭,在縣之東岳廟右。知縣王環建。亭碑頌撫、按、藩、臬功績。后,里民賴恒、張以璇等,以王侯經營草昧,亦碑頌之,且立撫、按、藩、臬諸公木主,及塑王侯之像,各捐資買田,以供歲祀。至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因歲久亭與木主俱廢,獨侯之像存焉,故改扁(校注:“扁”同“匾”。下同。)曰“王侯祠”。三十八年,知縣許文獻重修,復立諸公木主,遇祀則列于前,以并享之。祀畢,藏主于城隍廟,以像專王侯故也。

舊《志》:成化二十年,里民賴恒、張以璇、賴宗輝、盧景象、簡鑾、賴伯鳳、林廷瑞、張清、謝璘、吳璟等【各出銀二兩】,張宗寶、鄭燁、廖世興、范林受、張盛【各出銀一兩】,朱仕富、徐真【各出銀五錢】,共成貳拾陸兩,買溪南里民廖永清田壹處【坐落大圳,東至黃宅田、南至官路、西至林宅田、北至鄭宅田為界】,大小貳丘,禾稅壹拾伍秤【載秋糧正耗米叁斗】入于記功亭【即今王侯祠】奉祀巡撫福建右僉都御史高公明、巡按福建監察御史戴公用、福建按察司副使劉公城、福建布政司右參議陳公渤、福建按察司僉事陳公輊、汀州府永定縣知縣王公環,諸公歲時香燭、祀事、糧米,割入紀功亭,田與奉祀人承耕。

成化二十年,里民簡惟廣出銀三兩,陳慶、林祥各出銀二兩,盧宗善、吳克恭、鄒文瑤、簡宏、吳順、簡明、張以璣、鄧顯、張玉、林永昌、謝永寧、林瓊各出銀一兩,共成壹拾玖兩,買溪南里民鄭紳田【稅壹拾秤】大小貳丘,屋場一所【坐落大洲庵前,東至大路、西至石畔、南至本宅田為界】,載秋糧正耗米貳斗,充入紀功亭【用糧米割入本亭】。又簡惟廣舍魚塘大小二口,該價白銀七兩【坐落太平里,地名“塘下西間”】,原稅五秤,載租米壹(校注:原文為“乙”,校改為“斗”。),造冊割入本亭以充祀用。【按,前所買祀田,至明季,因循傳鬻于庠生鄭紹之之手,田去而祀亦廢矣。通邑紳衿,感王侯開造功高,祀典缺如,久以為憾。于順治十六年,邑人熊興麟、盧乾亭、鄭士鳳、吳祖馨、張鼎、蕭熙楨、鄭士鴻等,募禁山銀三十四兩,贖回紹之前田,禾稅六十六桶,載租米叁斗。內分四十二桶復充為王侯祀田,春秋致祭;又于是日,祀北山真武祖壽。仍二十四桶,僉擇一人,看守北山樹木,朔望鳴鑼巡緝,工食至今,祀典復興,山木暢茂。熊興麟有《禁北山文》。】

許侯祠 在東岳廟右,為知縣許文獻立。

危侯祠 在東岳廟右,為知縣危言立。二祠俱在王公祠后,生員吳贊等建立祀田。

附記(校注:此二字為校者所添):萬歷四十一年,生員吳贊、耆民廖同文等共十八人,捐資銀叁拾壹兩,舉人賴維岳、賴朝選各出銀壹兩,共成叁拾叁兩。內用價銀壹拾肆兩,議贖漳南道衙前翁安左店一間,黃汝隆右店壹間。左右二間,招民開坐,歲納紋租銀叁兩陸錢,春秋二祭,兩則收租。又用價銀壹拾玖兩,買民鄭永寶古鎮窯窟里田,稅玖秤,載糧米玖升,鄭朝明佃耕,歲收稅谷貳拾柒桶,除納糧差外,遞年春秋,買辦豬羊祭品,以申崇德報功之意。

何公祠 在東城外,為知縣何守成立。

何侯祠 在縣治西,舊平西驛地,為知縣何檀立。

戴德祠 在縣治舊平西驛,為署縣事本府同知熊茂松立。今改“武惠祠”。

閔公祠 在文昌祠東舊社學地,為知縣閔一寉立。

吳公祠 在西郊外。知縣吳殿邦原立書院兩大廳,興文課士。通邑感之,立祠于書院之前。邑人張堯中聯曰:“雙鶒溪頭,看青疇鼓舞忘機,恍惚當年渤海;三鳣堂下,聞白晝弦歌送韻,分明此日庚桑。”國朝康熙甲辰,闔邑重修。

林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署縣事本府照磨林逢春。

伍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知縣伍耀孫。

趙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署縣事上杭縣知縣趙碩來。

國 朝

趙公祠 三。一在文昌祠右,一在東門城外,一在豐稔渡頭。祀知縣趙廷標。

孟徐功德書院 在縣治西舊平西驛地。祀本府知府孟熊臣、推官徐開遠。因甲辰年水荒大饑,發谷賑濟,永定之士民賴之。有碑文,熊興麟撰。

盧公書院 二。一在文昌祠東,一在西郊。為本府同知署縣事盧裕礪立。

申公書院 在孟公祠后。祀署縣事寧化縣丞申傳芳。

郭樂二師祠 在學宮土地祠左。為教諭郭萬完、訓導樂維清立。

丞相文天祥駐節碑。

知縣王環政績碑

署縣事本府同知黃震昌政績碑

知縣何守成政績碑

知縣危言政績碑

知縣吳殿邦去思碑

署縣事林逢春去思碑

知縣升臨江府同知伍耀孫去思碑

教諭周桐去思碑

訓導王尚賓去思碑

典史陸衷赤去思碑

代捕三層司項旭陽去思碑。

國 朝

汀路總兵高守貴平寇碑

分巡漳南道衛紹芳平寇碑

本府知府孟熊臣賑濟碑

本府推官徐開遠賑濟碑

院司道府嚴禁積蠹碑

知縣岳鐘淑政績碑

本府同知署縣事盧裕礪詳革三害碑

知縣潘翊清禁革碑

教諭郭萬完去思碑

訓導樂維清訓士碑 。

論曰:祠以崇祀典,碑以勒功勛,古志也。永定土瘠民勞,易于見休。自開治以來,或以過化立,或以治行功德立,或以興利除弊立。祠有十五,碑逾二十,不啻潮陽之頌昌黎、晉人之望峴山也。后有以某績祠于某地,某功勒于某石者,其視此與。

屬 蒞

興化巡檢司 明洪武五年間,設在溪南里古鎮。正統間,鄉官范金以太平里虎岡寇盜出沒,無以防于東,奏徙興化鄉巡司于虎岡,改名太平巡檢司。天順間,寇發于南,有司請復設司于古鎮,仍名興化巡檢司。成化十五年間,縣遷司于豐稔寺之右。嘉靖三十七年,遷司于上杭峰頭。因萬歷年間,設兵于河頭隘,筑城堡,設通判一員、百戶一員坐鎮。復遷司于豐稔寺。凡五遷焉。舊署濱河,洪水泛圯。國朝康熙十年,巡檢劉杰遷于高阜,買地鼎建,署廨聿新。

太平巡檢司 即正統間徙興化鄉于虎岡者,景泰末,徒于高陂。成化十五年開縣,仍于高陂建司,未有廨舍。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買民盧金穩屋地為之。

三層嶺巡檢司 在金豐里天德甲。成化十四年,都憲高明,因廣東饒平、大靖、小靖地方盜賊數起,奏設巡司防守。該司所轄三大山:一曰岐嶺,一曰苦竹,一曰條河。盜常據為巢穴。舊司已廢,今巡司暫寓于大溪公館。議者謂大溪非制,仍欲復于舊司云。

以上三司巡檢各一員,吏各一名,弓兵各三十名。【載《舊制》。】

論曰:親民之吏莫如守令,而屬蒞尤與小民密邇。故國家設官分職,必于邑之鄉里立巡司焉,所以分庶務而兼緝御也。永之三司,設于險要,均有社稷生民之寄。程子曰:“一命之士,茍留心于濟人,于人必有所濟。”居是官者,其亦思無忝厥職哉。

郵 傳

平西驛 原設于上杭縣東小扳池邊。嘉靖十九年,僉事侯廷訓遷于本縣,改府館為之。本縣編米三千八百零八石四斗,又武平縣編米四百九十一石六斗。十年通共米四千三百石。舊規馬米五年一編,每石先編米五斗,編戶自納。嘉靖四十三年,奉漳南道黎申請明文:即編米一石,追銀三兩八錢,給官當。至萬歷三年,奉軍門劉察院孫明文:十年一編,遇編每米一石,追銀三兩七錢,解府轉給官當。路通汀、贛、漳、泉、潮、惠,甚為沖要。西至上杭,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東至適中驛,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南至大埔,一站八十里,夫價八分。視他驛為重。【按,舊驛館廢,其地基四至,分為祠宇民居。北至周宅為界,南至街為界,東至巷街為界,西至廖宅為界。內周君盛小屋一所,又鄭育英一間,又廖景運小店一間,又陽汝奇小店一間,又戴德祠二堂,又孟公祠二堂,又岳公祠一堂,又羅元盛一間,又賴養振房地一棟,又何公祠一堂,又何公祠左陳茂青二間,其租俱入學公用。】

鋪 舍

市西鋪 縣西門外。

德化鋪 縣西北溪南里金砂村。

接敬鋪 舊在金豐里,為大溪鋪。后遷溪南里接敬。

信感鋪 縣西北勝運里豐稔公館。

溪口鋪 舊在金豐里,為新村鋪。后遷豐田里溪口。

青坑鋪 舊在金豐里莒溪,為月流鋪。后遷太平里青坑。【以上六鋪俱本縣徭編。】

白沙鋪

箭灘鋪 在縣東二十里。

羅灘鋪 在縣東三十里。

湖雷鋪 在縣東四十里。

龍窟鋪 在縣東五十里。【以上五鋪俱上杭縣徭編。】

【按,嘉靖間巡道侯廷訓,以永定初開,改路置驛道于永定,連設九鋪。如白沙、箭灘、羅灘、湖雷、龍窟屬上杭編徭。沂而上之,如半嶺、龍潭、上寨、傅坑屬龍巖編徭。在二縣,則以更換途次,互有相接。其實,則鋪遞徭輕,而驛夫煩苦。舊《志》馬米,尚有武平協濟一項。不知何年,而驛站之銀不復可稽。知縣岳鐘淑詳立膳夫三十名,每里歲出膳銀捌錢,權供答應。至用夫既多,又不免派之里排,蓋自改路以來,而永之官民俱受累矣。舉人孔煌猷為之記。】

坊 市

承流坊 縣治左。

宣化坊 縣治右。

儒林坊 學宮西。

迎恩坊 縣西。【以上四坊,弘治間廢。】

七貴坊 城隍廟左。為邑人廖堂兄弟立,舊廢。

總鎮中州坊 漳南道右。為邑人廖堂兄弟立。今改為鄞汀名邑。

錦衣坊 南街。為邑人指揮廖鵬立,舊廢。

科第節義坊 所載多有廢者。明萬歷以后,科第多人俱未立坊。

進士坊 漳南道左。為邑人賴先立。

登云坊 南街。為邑人賴守方、賴守正立。

登庸坊 漳南道后。為邑人孔廷訓立。

亞魁坊 縣治左。為邑人廖凱立。

五馬坊 泮池前。為邑人賴先立。

文魁坊 學宮左。為邑人賴先立。嘉靖間廢。

進士坊 平西驛右。為邑人張僖立。

地官坊 迎恩門內。為邑人吳世瑛祖湘立。

風憲坊 城隍左。萬歷四十七年,為邑人沈玉璋、沈孟化立。玉璋系嘉靖中恩貢,授寧海縣主簿,以子孟化貴,累贈中憲大夫。坊表”父子風憲”。

旌節坊 在學宮右。為邑人闕應禎母鄭氏立。

孝義坊 縣后左。為邑人劉榮立。

孝子坊 學宮西新巷口。為孝子鄭懋官立。

世勛坊 在龍岡。為邑人孔庭訓立。

論曰:賜坊所以表尊顯也。其有碩德豐功卓犖名世者,固赫赫在睹聞間。至于積行之士高誼閎深,不二之婦苦節永矢,原未嘗亟亟求名,而司風厲之權者,必為請坊志表。入其里則,式而敬之,緇衣有懷。士大夫與匹夫婦無二視也,斯又微尚之所存歟!

街 巷

【按,明崇禎九年,郡守唐世涵下令街坊,扼要處各設柵門,啟閉以時,比屋安枕。】

大街在縣治前,橫闊二丈。東至太平門,西達迎恩門,前通杭陂水圳,后抵新街三條廣陌。南門亞魁坊直抵興化門,闊一丈五尺。皆知縣王環經劃。成化十八年,甃砌以石,平夷如砥。萬歷間,以儒學射圃辟為新巷,上通察院行署,下通西街。天啟間,以儒學前大坪創建文昌祠,西辟為青云路,上通西街,下通晏湖。

市 鎮

縣前市 南門市 東門市 西門市 湖雷墟 武溪墟 溪口墟 雙口墟 永龍墟

大排墟 大院墟 豐稔墟 下洋墟 古竹墟 深溪鎮 仙師鎮 折灘鎮

論曰:永之市鎮,居積不時。農納其獲,女效其織,非有商賈奇贏(校注:原文為“嬴”,疑誤,校改為“贏”。)、列牙分埠之地也。故價不待平,市無私斂,交易而退。其猶神農氏之風歟!

水 利(校注:此條目與卷首目錄名稱不同。)

晏湖 在儒學前,周圍約百余丈。陂水經流,清漪可愛。為學宮之明堂,邑中之勝概。

【按,萬歷三年舊《志》:晏湖,原周瓊地。僉事林克賢,買置為儒學泮池。又因鄭維綱屋橫亙于中,知縣劉文紹以學東隙地易之。至隆慶元年,通學議泮池不宜立之學外,遂鑿內池。而晏湖歲納租銀壹兩,今為文昌祠春秋之祀。】

杭陂 在縣西北,陂水入城,通于四圳,流出城外,灌溉田塘,屢被水沖。知縣岳鐘淑,捐俸重修。甲辰,大水沖廢。知縣洪天開、邑糧戶捐資砌筑。有記,見《祠翰》。

蔡家陂 在溪南里龍磜。昔有姓蔡者,率眾修筑,功歸于蔡,故名。灌溉之利,有上、中、下三則。鄉官鄭厚、監生鄭迥率民僉呈,知縣唐燦親詣踏勘,申請漳南道錢、水利道曾、本府知府馬批允,雇工于水源上高數尺鑿石通水,利遂均焉。

大陂 在勝運里乾田界。洪武間,鄉民率眾筑堰,灌田甚廣。后山樹木,屬于本陂修筑。

石陂 舊有圳,年久湮塞。嘉靖十八年,鄉民具呈到縣,申請重修,灌溉田畝三千余秤。

白葉陂 在縣溪南里五圖地方。

石坑陂 在湖雷。溉田三千秤,圳水環繞,鄉民賴之。

落陽陂 在奧杳高橋頭,貢生吳蒙筑。

大洋陂 在武溪。

溫 泉 【附】

大洲湯 在縣東隔溪,泉池中可浴。

箭灘湯 在溪南里。源出小澗,不涸,可浴。

下洋湯 在金豐里。自石壁流出,四時不竭,可浴。

李田湯 在勝運湯湖。熱可熟物,旁有冷泉,可以浣濯。

論曰:自秦以后,井田廢而溝洫隨之。尚賴有民社之責者,因山澤之勢而興灌溉之源,則鄭國在前,白渠在后,亦萬世之利也。永邑八陂,由于人力潴蓄眾流,散潤禾黍。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用,食政攸資。然時雨稍降輒即潰圮,圩岸失防,嘗苦荒暵。非明哲君子,孰令水漱其際,民食其德也哉?

橋 渡

雄鎮橋 在東關。正德二年,邑人錦衣衛指揮廖鵬肇建,舊名曰“臥龍”。嘉靖十三年,奔流沖斷橋墩,知縣毛鳳屬里民吳璘、陳惟盛等重修,自西岸為間凡三十有二,漳南道儲詢易名“飛虹”。每歲編橋夫一名,以供灑掃。【邑人孔庭訓《記》。】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壞石墩,知縣許文獻重修,仍曰“飛虹”。嘉靖四十五年,大水沖壞兩墩,知縣龍堯達重修,更名“躍龍”。至萬歷二年,大水沖壞五墩,知縣何守成重修。【邑人張僖《記》。】其舊編橋夫一名革。萬歷四十三年六月,大水沖壞石橋,知縣吳殿邦重修,更名“永定橋”。崇禎甲申年二月,流賊燒毀橋店。六月,大水沖去橋墩。至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屬民鄭福麟、顧華明、張即舉、王森啟,捐資募眾重修。【邑人熊興麟《記》。】

迎恩橋 在城西。嘉靖十三年,知縣毛鳳募眾用木肇建。四十一年,遭兵燹。隆慶二年,知縣陳翡募工,以石拱砌。國朝康熙三年,大水漂廢。十年,知縣潘翊清捐俸重建。

小東橋 在雄鎮橋東,路通金豐里。

古溪橋 在溪南里,路通折灘。潮州鄉民江碧琳等募眾修葺,架亭跨于其上。

箭灘橋 在溪南里箭灘村。正德三年,邑耆吳璇捐資創建。續因水沖,邑耆吳璘重修。

湖雷橋 在豐田里湖雷村。正德八年,邑耆吳常鎮捐資創建。

大源橋 在溪南里。

深渡橋 在太平里高陂,路通龍巖。春夏潦水泛漲,行者艱涉。成化十三年,鄉民簡惟時、吳克恭、盧宗善募財鑿石拱砌。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廢,鄉人以枋為之。國朝康熙甲辰又廢。巡檢郭天福修之,鄉人呼為“郭公橋”。

白沙橋 在勝運里白沙爐。

古田渡 在縣東門外,原徭編渡夫一名。后造臥龍橋,改編羅灘渡。

羅灘渡 在羅灘鄉。原徭編夫一名,歲工食銀一兩二錢。后增八錢,共銀二兩。康熙十四年裁減一兩,實給銀一兩。邑人封君沈九山,捐田稅七秤,增給渡夫。

鴨麻潭渡 在羅陂(校注:原文“坡”,校改為“陂”。)嶺下。舊志載:“增生闕明軒捐田稅叁拾桶。”后因明季渡毀。康熙丙子年,有闕明軒孫生員闕戴恩恢復祖渡,增置渡稅玖拾桶給渡夫工食,載渡民米柒斗五升。

豐稔渡 勝運里豐稔公館前,北達上杭。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二兩四錢。”后增一兩,共三兩四錢。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勝運里民賴佩珰,又募眾買田五十八秤五分,湊添渡夫工食,豎碑渡頭。

葛傅渡 在溪南里長遠隔口,路通撫民館。

錦豐渡 在溪南里,路通潮州府。

清江渡 在溪南里武藝坪,路通潮州府。

新羅渡 在太平里,路通龍巖。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一兩八錢。”順治十四年,奉裁九錢,實給銀九錢。

下洋渡 在金豐里。福廣山僧慧光,募置田稅六十九桶,為渡夫工食。

高陂渡 在深渡橋之下。生員盧承璋捐資立。

新寨渡 在溪南里。原編渡夫一名,工食銀二兩四錢。康熙十四年,裁一兩二錢,實給銀一兩二錢。康熙十二年,里民張晉珩,自建福德渡亭一間,施大洲塅上田稅五十桶,為永遠橋渡之資。佃人張乾一、張生亮耕。載本縣:民米二斗,系渡夫完納。

南山渡 在縣治南。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二兩四錢。”后增一兩,共三兩四錢。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

下坑渡 在縣治南。

古鎮渡 在溪南黃泥坑口。舊志:“下坑古鎮二渡,原無編徭。”康熙十二年,里民張晉珩施大洲塅上田稅三十桶,為下坑、古鎮二渡并南山渡永遠成梁之費。佃人張元旭耕。載本縣:秋糧一斗三升,渡夫完納。

論曰:凡水有畔岸之處,小則架略彴,大則驅木石,厥名為橋。至長河巨浸之間,非方舟弗濟也,厥名為渡。橋渡既設,行李之往來便焉。永雖僻地,然改路以來,皇華之使,出途之旅,踵相接也。今皆建置完善,貴者無漸帷之虞,賤者無揭履之苦矣。(校注:原文為“厲”,同“履”。)夫除道成梁,飭于夏令。輿梁徒杠,訓于子輿。入其邑者,于焉觀政云。

紀功亭 更名王侯祠。

鳴岐亭 在縣西鳴岐嶺頂。

分水亭 在分水凹。

接官亭 舊在縣西,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造。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申改大洲庵為東接官亭,拓迎恩橋空地造西接官亭。今廢。

少憩亭 在迎恩橋北【邑人盧貫有記】。今廢。

鳳麓亭 邑人熊國昌建。崇禎甲申重九,知縣伍耀孫登北樓,見孝義吳階泰增補松木,募工灌溉,舉酒慰勞于此。贈以詩云:“百年誰與辟蓬蒿,羨爾栽培獨自勞。矯矯蒼鱗應有待,樵人須共惜龍毛。”

文山亭 在緣嶺。宋丞相故壘,鄉人筑亭志之。

吳公亭 在溪南楊梅凹,為知縣吳殿邦建。

去思亭 在迎恩橋北。

訪孝亭 在大埠嶺。邑令周齊同舉人林鐘桂訪孝子鄭懋官廬墓處。鄉人建之。

文 塔 在縣南十里黃泥坑口。萬歷年間,知縣許堂建,生員吳贊、張堯中、賴登瀛督其事。

論曰:考《傳》,(校注:指《宋史 文天祥傳》。)至元十四年,天祥移漳州,出江西,丞相之駐節于緣嶺。蓋此時也,寒鴉泣壘,霜雁吟屯,山川草木,猶舍凄怨,后人遂建亭其地。永之有亭,實始于此。后或以攀轅建,或以訪孝立,累累相繼矣。至合尖云際,植笏峰頭,久以文筆坤申議改,未果。夫亭可隨地而設,惟塔貴合乎天星,任卓筆之責者,是在來茲哉。

教 場

教場 初在縣城內臥龍山麓。深三十丈,闊十九丈。正德十五年,知縣邢瑄遷于東郊。萬歷二年,洪水沖去。知縣何守成、典史李鑰,鼎建講武臺一所。從旁建廳三間,繚以垣。大門一間,匾曰“威遠”。康熙甲辰年,水沖教場,演武門、亭俱廢。

關 隘

興化寨 在縣溪南里。先在勝運里豐稔寺,今移峰頭。

太平寨 在縣東北太平里。

三層嶺寨 在縣東南金豐里。

箭竹隘 成化二十三年,漳南道伍希閔,因鄰界廣東小靖地方盜賊出沒,奏議委武平所官兵守御。尋,以廢革。至萬歷丙辰,詔郡縣選將才。通邑舉貢生盧寶之子盧五昌【名日昭】,委守箭竹隘口,防御有方。天啟戊辰,加銜參將,昭不受,謝事養親,而隘守久無人矣。今設塘房于此。

折灘隘 在縣西溪南里。

大埠隘 在縣西溪南里。

河頭隘 在縣南溪南四圖。萬歷四年,筑城堡。【邑人孔煌猷有記。】

錦豐窯隘 在溪南里,路接廣東界。

緣嶺崠隘 在縣東豐田里,路接漳州界。

水槽凹隘 在縣西北勝運里。

蔡坑隘 在縣西北勝運里。

金溪嶺隘

古竹隘 漳廣相連,伏戎淵藪。國朝知縣岳鐘淑詳請,特設駐防把總一員,統兵鎮之。【詳見《圖說》。】

論曰:建圉以險,守險以人。凡地之扼吭拊背,中逵四達,則設關隘以防之。至名隸尺籍,職司守望,則農隙以司馬法教焉。故守險之人即所教之人,而所教之人即守險之用也。永邑關隘披圖可考,惟是教場,舊在東郊。今雖淹圯,舊址尚存,猶可以為坐作進退之區。夫以簡閱精嚴之旅,而又據一夫當關之勢,則永真固于金湯矣。

萬壽寺 在縣治東。成化二十年,知縣王環督龍壽寺僧以崇募緣建之,匾曰“祝圣道場”。國朝順治七年,知縣趙廷標督楚僧大梆,募緣重修正殿,增塑羅漢十八尊,改三門為大廳,匾曰“天子萬年”。東西舊建兩齋:東齋下為文像堂【生員戴錦重修】,又下為靈岳堂;西齋下為子孫堂,又下為五顯堂【邑人丘萬球建】。正殿之后為觀音堂,僧大梆重修。堂后為靜室,僧含白建。

普陀巖 在縣東。康熙九年,知縣潘翊清買民地鼎建。

金谷寺 在溪南里金砂村。元中統年間僧寂尚建。康熙十年重修。

龍壽寺 在溪南里古鎮【舊《志》載】。廢。

豐稔寺 在勝運里。舊《志》:“奉例折賣。”萬歷年,復置重修。甲辰年水廢。僧居尚存。

慶清寺 在豐田里。元德佑年,僧了通建。

龍歸寺 在太平里。元至順間,僧友因建。明天順間,里民簡宗孝、盧惟益等募眾重修。

北山寺 在太平里,元至正間,僧普貴建。

大院寺 在溪南里。

梅山寺 在豐田里赤逕鄉。

西霖寺 在金豐里大溪鄉。

西霖宮 在金豐里奧杳村。

真武宮 二。一在縣治北門;一在縣治西井右,舉人周行先建。

仙師宮 在溪南里。

通濟宮 在勝運里。

鎮龍宮 在太平里大塘凹。

仙馬宮 在太平里洪源村。

神 宮 在豐田里湖雷村。

夫人宮 在金豐古竹村。

將軍庵 在溪南里龍安寨長遠隔。中祀觀音大士,傍祀趙將軍。恤災悍患,常顯靈異。康熙三十六年,內署縣事連城縣知縣趙良生,同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重建。

石圳庵 在縣東石圳潭上。其下為放生潭,游魚充牣。知縣洪天開構亭于上。【邑人徐泰來有記。】

三層嶺福廣庵 在金豐永定大埔界。順治己丑年,僧慧光建。

梅山庵 在太平里,元中統間建。

福廣庵 在溪南里,離錦豐窯十里。邑耆吳璇建。

大悲閣 在縣治西山。知縣伍耀孫建。國朝知縣岳鐘淑重修。前堂原為老姆閣,生員丘與長捐資建。因瓦桷頹廢,康熙三十二年,內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鼎新。

廣嗣閣 在豐田里武溪大路。崇禎年間,邑人盧日昭建。中祀大士,鄉人求嗣多靈驗,故名。左有三教堂,養生魚于潭,架亭于上,為“呼鱗臺”。【有記,有詩。】

觀音閣 在豐田里武溪鯉潭上。僧大智募建。

論曰:紺園之建,實為國家恢宏象教、祝厘講約之地。故通都大邑之中,其為日月天宮、琉璃地道者,甍相接也。《永志》舊存八寺十三庵,散置鄉落,雖不敢稱為化城寶地,要皆苾蒭者之所居。至行宮飛閣,亦悉載之,以備方外之志云。

恤 典

(校注:此條目卷首目錄為“恤政”。)

預備倉 一在縣治內,一在豐田里慶清寺側。倉廢基存。

【按,預備倉,嘉靖十九年,巡道侯廷訓檄各縣建立。迨萬歷年間,屢命出帑糴谷。凡士民之以義勸者,表其宅里,賜之旌獎,載在成書,可考也。故縣治有官倉,各鄉則為義倉。凡法以罪當贖者,令民照價輸谷,而官計其入,不復受金。入官贓罰,則盡以為糴本,別置一廒。每歲,秋則增價糴之,春則減價糶之。且谷積三歲則腐,蟲鼠風雨壞之。故有以陳易新之法,或以時糶糴如古,常平其數,貯之庫藏。官府承代,則以交盤。此可以平市中騰涌之價,銷壟斷遏糴之私,法至善也。后之惠民者,仿而行之,何患乎旱災也哉?】

養濟院 在縣東一里山麓間。周圍四十丈,外門繚以垣。內廳一間。左畔住房一列七間,右畔一列六間。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重修。

漏澤園 無告之民,有院以養之,有祭以祀之。若無義塚,則其無所歸矣。萬歷三年,知縣何守成創建于山川壇側山麓間,周圍數里

論曰:養濟、漏澤,為無告之民養生送死而設也。昔先王之于民也,鰥寡孤獨,首先仁政。而京觀之制,收鯨鯢以封之。夫鯨鯢且封,況民乎?今養濟有院,而漏澤為民居矣。擇地施澤,寧無待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翼城县| 韶山市| 崇左市| 新化县| 青浦区| 思茅市| 西吉县| 泰安市| 堆龙德庆县| 穆棱市| 揭东县| 石泉县| 安新县| 灵璧县| 博兴县| 苍梧县| 南川市| 日喀则市| 伊宁县| 肃北| 深泽县| 柳江县| 昭平县| 若尔盖县| 富川| 手游| 赤峰市| 宁武县| 运城市| 库尔勒市| 兴化市| 拜城县| 宜良县| 鄢陵县| 永嘉县| 尉犁县| 新竹市| 潼南县| 茌平县| 明星|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