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上古轍卷上
序曰。道無今古。而有今古者。世之變也。道無轍跡。而有轍跡者。世之防也。少林之道。六傳而至曹溪。曹溪之門。嗣法者眾。而青原思稱為得髓。後五傳而至洞山價。其時機器漸下。學漸乖宗。主法者憂之。乃立宗趣。設規矩。俾高者不滯於劫外。卑者不落於今時。剪諸見之稠林。截萬端之穿鑿。鑪錘之妙。淘汰之工。篾以加矣。但其法最精。有才者不得騁其才。有智者不得騁其智。一毫意氣之粗。情識之濁。不得與於其間。且諸宗單重見地。吾宗兼論功勳。故諸宗稱為了當者。吾宗方許入門。自新豐以來。傳持斯道者。稀若晨星。學此者。鮮不厭其難而趨其易。一綫之脈。若斷若續。亦無怪其然也。當勝國之際。主法者。多略妙悟而談宗旨。如欲適燕者。但日計路程。足實未嘗踰閫。燕京固邈在萬里也。至我明弘治中。有四家頌古註。嘉靖中。有曹洞宗旨緒餘。及少林筆記等書。悉皆謬妄。迷亂後學。又如指羊腸小蹊。僻谷荒徑。為適燕之通途也。豈不哀哉。老僧生當末造。幸窺一隙之光。見諸書謬妄。破滅正法。乃作洞上古轍二卷。盡刪邪說。惟取古德舊案。類集成書。間有發明考訂。乃不顧危亡。直犯忌諱。嗚呼。豈得已哉。老僧桑榆殘景。兼之病魔日侵。奄奄一息。與死為隣。而猶力疾作此。豈尚執人我於空中。競是非於世上乎。葢不忍斯道久晦。冥如長夜。欲令天下共仰扶桑朝旭。豐亨日中也。知我罪我。其惟是書。
旹崇禎甲申二月既望永覺老人元賢題于鼓山聖箭堂
參同契註
此洞宗之源也。宋有法眼大師註。世所共宗。今已湮沒不可考。故余不自揣。輙為效顰。
竺土大僊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首拈出心字。標宗也。心如何可付。乃是以心印心。不落言詮。故曰密付。南北二宗。雖分頓漸。正由人根性不同。為利根說頓法。為鈍根說漸法。方便各異。道本無殊??傊醮嗣钚亩选?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靈源。心也。本不落名言。因明而見其皎潔。枝派。事也。本無有實體。因暗而見其流注。枝派流注。是謂執事。認妄為真。固是迷矣。靈源皎潔。是謂契理。有理可契。豈為真悟乎。此言明之與暗。總妄明之顯晦。學者不可依之以自惑也。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囟嗌?。不爾依位住。
門。根也。境。塵也。諸根境有回互不回互二義。言回互者。謂諸根境互相涉入。如帝網珠也。不回互者。謂諸根境各住本位。未嘗混雜也。雖互相涉入。而實各住本位。雖各住本位。而實互相涉入。此非意識之境。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
此明色聲諸法。熾然殊異。暗則上中莫辨。明則清濁攸分。此皆滯於跡。而不能反於性也。若反於性。豈有明暗之可言哉。正如子得其母。天然妙契。而知與不知。俱不足言矣。
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鹹醋。然於一一法。依根葉分布。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
諸法雖殊??偢缎?。心。本也。諸法。末也。然必有宗焉。宗者。諸佛之秘要。列祖之玄旨。不達此宗。則本末俱妄。能達此宗。則本末俱真。此宗既得。由是出一言。行一令。無非毗盧之正印。孰能不遵用之乎。
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覩。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此重破明暗之非實也。當其明時。中便有暗。特其暗之相不可遇。當其暗時。中便有明。特其明之相不可覩。其義云何。以明暗對待而立。正如人行步。前步因後步而得名。若無後步。何名前步。後步又因前步而得名。若無前步。何名後步。明暗之義亦如是。大都明待暗成。故言明中有暗。暗待明立。故言暗中有明。生滅互顯。非為真實。若是本有妙光。絕無對待。豈有生滅之可言哉。迷固不存。悟亦不立。始為妙性之真明也。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
前就心上言明暗之非實。此就境上言萬物之非實。世俗執萬物為實者。以其各自有功也。若果自有功。當言其用之及物為何如。今觀其用之所及。悉皆藉外緣而後成。若無外緣。不能及物。是知自本無功也。自既無功。則同為虗妄而已。
事存函葢合。理應箭鋒拄。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執心境為實。則事理俱乖。達心境為妄。則事理俱妙。事存。言不必遣事。自然與理相合而不差。理懸。言發之於用。自然箭鋒相拄而不爽。此無他。以能會其宗也。所以承言必須會宗。若違背宗旨。自立規矩。則事理乖謬。非愚即狂矣。
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虗度。
此總結。而勸其勤求會道也。大道祇在目前。觸目皆是。若非法執法。則不能會。故如盲者運足。進趨末由。豈路之有遠近哉。葢不迷。則運足知路。無遠弗屆。迷。則山河永固。咫尺難通。參玄之人??刹磺谇髸涝?。若與道會。庶光陰不至虗度。不然。虗生浪死而已。昔法眼註此云。住住。恩大難酧。意深哉。
寶鏡三昧註
寶鏡三昧一書。洞山室中。密授曹山者也。洞山云。吾得雲巖先師親印寶鏡三昧。則知非洞山所作。乃雲巖所作?;蛴种^其傳於藥山。今不可考。是書洞下諸師??謱倭鞑?。轉辱大法。但於室中密授。以定宗旨。以防滲漏。自宋朱世英得之老僧。乃囑覺範註釋以行。覺範不達此宗。又性多疎略。故是非相半。迷悞後學。余不得已。乃為別註。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
理無不是之謂如。事無不如之謂是。付者。如是而付。得者。如是而得。保護者。如是而保護。稍不如是。便非種草也。
銀盌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靹t知處。
如是之法。本非正非偏。強而名之。則亦正亦偏。此正偏之法。本非分非合。強而言之。則亦分亦合。先聖不得已。乃有銀盌盛雪。明月藏鷺之喻。類之弗齊?;靹t知處。即是詮釋上二句意也。學者於此。能弗滯於言句。神而明之。則洞上無遺旨矣。
意不在言。來機亦赴。
意雖不局於言。應機而有言。亦可以達意。
動成窠臼。差落顧[佇-丁+一]。
弗安於常謂之動。動則意所偏向。便成窠臼。非超然無住之境也。不合於理謂之差。差則失本有光。便落陰界。反顧[佇-丁+一]思。乃鬼家活計也。
背觸俱非。如大火聚。
般若。如大火聚。觸則被燒。背則非火。但兩頭捉汝不著。便免得苦樂相形。明暗相酬。
但形文彩。即屬染污。
百丈曰。從來不是箇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但刈斷兩頭句。刈斷有無句。不無不有句。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聖非凡。不明不暗。不是有知。不是無知。不是繫縳。不是解脫。不是一切名目。謂之佛。是染污。謂之法。是染污。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謂之正。則兼偏。不可言正也。謂之偏。則兼正。不可言偏也。不欲犯中。故如此明之。洞上之機貴回互。其源實出於此。
為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為。不是無語。
溈山曰。實際理地。本無一法。所以不欣取著。為物作則之時。要用便用。若於餘時。無一塵繫念。涅槃經云。有所說者。名有為法。藥山卻曰。第一不得絕卻言語。他說箇語。是顯箇無語底也。
如臨寶鏡。形影相覩。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見道之者。如人臨鏡自炤。形影相對。不滯名言。寂然昭著。若纔以為汝。則汝外有渠。而汝不是渠。言汝者非也。若更以為渠。則渠全無渠。而渠即是汝。言渠者。亦非也。是一涉名言。便成染污。豈妙契斯道之意哉。
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不得物。語未正故。
涅槃經云。云何名嬰兒行。善男子不能起住去來語言。是名嬰兒行。如來亦爾。不能起者。如來終不起諸法相。不能住者。如來不著一切諸法。不能來者。如來身行無有動搖。不能去者。如來已到大涅槃。不能語者。如來為諸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經中舉嬰兒行。以例如來之行。今舉以例法中具五位也。
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
偏正回互。謂陰陽變易也。疊而為三者。謂疊變至三爻也。變盡成五者。以上三爻。變則成水火既濟。卦象正中偏。以下三爻。變則成火水未濟。卦象偏中正。以中間互體三四五爻。變則成風雷益。卦象兼中至。以二三四爻。變則成山澤損。卦象兼中到。既未二卦。以火配偏。以水配正。其義可見。損益二卦。皆出於互。即兼義也。風雷俱動。象兼至之發於用。山澤俱靜。象兼到之歸於體。離本卦象正中來。以離乃心象。心居一身之中。又正中來。象內黑而外白。正離之象也。五位配五卦。非獨其義皆合。且如未濟既濟。名正相對。損益名亦相對。以此觀之??梢娢逦恢ⅰL煸斓卦O。毫非人力安排。而兼中至。改為偏中至者。益見其謬矣。
如荎草味。如金剛杵。
荎草。五味子也。一草具五味。例一法中。全具五位也。金剛杵。首尾濶而中狹。今法中。正中偏。偏中正。二位居前。兼中至。兼中到。二位居後。惟正中來。一位居中。兩頭濶而中間狹。故其象為金剛杵。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途。挾帶挾路。
正位之中。本無一物。而實妙挾一切事相。故必正偏雙舉。不可落於偏枯。通宗者。自受用三昧。冥契宗旨而無滯也。通途者。他受用三昧。賓主音信相通。血脈不斷也。挾帶者。妙挾而通宗也。挾路者。妙挾而通途也。
錯然則吉。不可犯忤。
離卦初九爻辭云。履。錯然敬之。終吉。借此以言正中。乃尊貴之位。當錯然敬之。不可觸犯。洞山頌亦云。若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然昭著。
道本天然。不屬迷悟。迷悟者。人也。但時節到時。離於言說。了然昭著。
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律呂。
此道之昭著。語其細。則入無間。語其大。則絕方所??芍^極其周徧者也。道雖周徧若是。而造道之人。貴得其法。若得其法。則自然與之冥合。若失其法。則愈求而愈遠。正如作樂者。尺中毫忽有差。則十二律之聲音俱不相應矣。此言後學。當詳審古轍。而不可忽也。
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矩。
天真而妙。一切皆然。特以眾生。機有不同。便成頓漸。故宗趣分。而規矩各殊矣。
宗通趣極。真常流注。
宗趣妙極。猶為理障。礙正知見。故名真常流注。玄沙曰。汝諸人須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亙古亙今。未有不是者。未有不非者。如此一句。成平等法。何以故。以言逐言。以理遣理。平常性相。說法度人。然猶明前不明後。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中。
外寂中搖。擊駒伏鼠。
真常流注者。外觀似寂。中實搖搖。如繫駒不忘馳。伏鼠。偷心在也。
先聖悲之。為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闲淖栽S。
只此肯心。便是金鎖玄路。故有十劫觀樹之事。
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
法華經云。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塲。而諸佛法。不現在前。過十劫已。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曹山曰。未忘大果故。愚謂十劫。表十成。過十劫。表不滯十成。
如虎之缺。如馬之馵。
虎。一名李耳?;⑹承?。不至耳。又每食人耳。則耳必一缺。此以例不敢犯諱也。馵者。馬後左腳間有白色也。此以例語忌十成也。
以有下劣。寶幾珍御。以有驚異。黧奴白牯。
凡情聖見。是金鎖玄路。故先聖以法淘汰之。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值。巧力何預。
射至百步。力也。射中百步。巧也。至箭鋒相值。則非巧力之所能及。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
此正明天真妙用。非智力所及。如箭鋒相值也。
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
此明當以偏輔正。如臣事君。子事父。故洞山復立功勳五位。石霜復立王子五位。皆細明奉順之義。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此四句。明君父之事。位極尊貴。本無作用之可見。而實為萬化之樞紐。故曰潛行密用。雖有炤體之獨懸。而實無知覺之分別。故曰。如愚若魯。又此體常自如是。相續不斷。非有動靜之殊。顯晦之異。故名之為主中主。若有動靜之殊。顯晦之異。則是賓中主。非主中主也。
洞山五位
丹霞湻和尚序曰。夫黑白未分。難為彼此。玄黃之後。方位自他。於是借黑權正。假白示偏。正不坐正。夜半虗明。偏不坐偏。天曉陰晦。全體即用。枯木花開。全用即體。芳叢不艶。摧殘兼帶。及盡玄微。玉鳳金鸞。分疎不下。是故威音那畔。休話如何。曲為今時。由人施設。略陳管見。以示方隅。冀諸同心。幸毋撫掌。
黑白未兆 混沌既分 疊而為三變盡成五。
五位總圖
向上一竅 黑白交互 如荎草味如金剛杵。
五位圖說
最上一相。表黑白未兆之前。所謂向上宗乘事也。學者當先悟此。若未悟此。而說理說事。分體分用。與教下習講者何異。次一相。表黑白既分之後。所謂正中有偏。偏中有正。偏正交互之義。盡見於是。中間仍有一虗圈者。表向上事。今亦隱於黑白之間也。又以此偏正交互之義廣之。則成五位。即一成五。合五成一。豈假安排哉。以黑多白少者。為正中偏。此位正中含偏。故黑多而白少。以白多黑少者。為偏中正。此位偏中含正。故白多而黑少。以中黑外白者。為正中來。由前二位造至尊貴位。復不守尊貴。乃轉正向偏。而正不居正。偏出於正。而偏不落偏也。故黑在內而白在外。以全白者。為兼中至。乃正中來之後。妙印當風??v橫無忌。事理雙炤。明暗並用者也。以其全體即用。故其相全白。以全黑者。為兼中到。乃妙盡功忘。混然無跡。事理雙銷。是非不立者也。以其全用即體。故其相全黑。前二位相對未兼者也。後二位相對既兼者也。惟正中來一位無對。是妙挾前後四位。如五方之中。五常之信。五行之土。皆無對也。前後各二位。中間止一位。兩頭濶。中間狹。故象之為金剛杵。一位纔分。五位俱彰。如世間物。纔說前。便有後。既有前後。便有左右及中。是一位便有五位。故喻之為荎草味。俗傳五位圖象。偽妄不經。故今特立此圖。以告後學。又見有以功勳五位。王子五位。君臣五位。皆如次配入此五位者。不可從。葢功勳與王子。皆是偏位上事。況功勳是竪論功夫淺深。王子是中分內紹外紹。故有不同。君臣五位。君臣分兩位。乃接人之法。是兼至一位中分出也。
寂音。改兼中至。為偏中至。以對正中來。大悞後學。今為訂之。正中來一位。乃四位之樞紐。前二位入此者。後二位從此出者。正象至尊之位。不可有對。其不可從。一也。又以偏中至。對正中來。則中間有兩位。非金剛杵之象。其不可從。二也。又偏中至。是全白之象。正中來。是內黑外白之象。全不相對。其不可從。三也。又兼中到。是全黑之象。與兼中至。全白之象正相對。豈可謂兼中到。獨在後。而無對乎。其不可從。四也。寂音。謂古來諸老師大衲。皆用兼中至。不曉其何義。故今為出之於此。
洞山五位頌註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正中偏。就初悟此理時立。理。是正。悟。是偏。三更初夜。黑而不明。表理也。然以月明前顯其黑。是黑顯時。中便有明。亦猶理必由悟而顯。理顯時。中便有悟也。有理可見。則是悟跡不除。理尚非真。故雖相逢而不相識。猶不免有舊日之嫌。此位師家多作體中發用釋者非是。以洞山意。是正中便有偏。非正後起偏也。詳洞曹二頌可辨。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偏中正。就見道後用功時立。功勳。偏也。所奉之理。正也。失曉老婆。表正中之偏。古鏡不明。表偏中之正。此位由奉重之力。所見更親於前。但未能親造此理。則所認亦祇在影象之間。故曰迷頭認影。此位師家多作轉用歸體釋者非是。以洞山意。是偏中便有正。非偏後歸正也。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正中來一位。即是得法身。亦即是正位。前半分。是轉功就位。後半分。是轉位就功。中間。即尊貴位也。無中。正位也。有路。來偏也。隔塵埃者。以其內方轉身。尚未入俗。與塵埃隔也。有作出塵埃者非是。以出字之義。是入塵而後出也。此尊貴位不可犯。犯即屬染污。須善回互。能回互。則從傍敲顯。有語中無語。無語中有語。故勝斷舌才。據曹洞宗旨中載云。隋時有辨士。名李知章。每有辨論。眾皆結舌。故人號之為斷舌才。此位。後人頌者。多用披毛戴角。入廛垂手等語。皆非。惟曹山頌云。未離兜率界。烏鷄雪上行。深得洞上之旨。後有古德。分此一位為小五位者。最為精密。天童覺有四轉靈機。亦是明此。學者不可不知。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至。就功位齊彰時立。正既來偏。偏必兼正。作家相見之際。明暗交參。縱奪互用。不涉一毫擬議。自然不至傷鋒犯手。如火裏蓮花。而卒無所損也。此乃他受用三昧。即是透法身。即是大機大用。洞山離三滲漏。臨濟具三玄要。俱不出此。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兼中到。就功位俱隱時立。前兼中至。雖偏正交至。猶有偏正之跡。此則無跡可見。故曰不落有無。葢是造道之極。及盡今時。還源合本。故曰折合還歸炭裏坐。如佛說究竟涅槃義。乃自受用三昧也。既得此三昧。雖大用繁興??偛怀龃恕6瓷脚R終曰。吾閒名已謝。正明此旨。九峯虔云。塵中雖有隱形術。爭似全身入帝鄉。雲門云。直饒透得法身。放過即不可。仔細檢點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意。亦在此也。
按正法眼藏中。載大慧釋五位頌一篇。切不可信。如釋三更初夜月明前。謂是向白說黑?;鼗ズ谧植环钢M。釋失曉老婆逢古鏡。謂是向黑說白?;鼗グ鬃植环钢M。誠如彼說。他大死翁答正中偏云。黑漆老婆被白練。又答偏中正云。白頭翁子著皁衫。宏智覺頌偏中正云。婦人鬢髮白垂絲。又答云。白髮老婆羞看鏡。自得暉云。白雲籠嶽頂。終不露崔嵬。皆可責其犯諱乎。且洞宗之機貴回互但如此。又何以出生死乎。學此宗者。請詳之。
汾陽五位總頌
五位參尋切要知。絲毫纔動即相違。金剛透匣誰能用。唯有那吒第一機。舉目能令三界靜。振鈴還使九天歸。正中妙挾通回互。擬議鋒鋩失卻威。
慈明圓五位總頌
偏中歸正極幽玄。正去偏來理事全。須知正位非言說。朕兆依稀屬有緣。兼至去來興妙用。到兼何更逐言詮。出沒豈能該世界。蕩蕩無依鳥道玄。
投子青頌(并序)
夫長天一色。星月何分。大地無偏。枯榮自異。是以法無異法。何迷悟而可及。心不自心。假言象而提唱。其言也。偏圓正到。兼帶葉通。其法也。不落是非。豈關萬象。幽旨既融於水月。宗源派混於金河。不墜虗凝。回途復妙。
正中偏。星河橫轉月明前。彩氣夜交天未曉。隱隱俱彰暗裏圓。
偏中正。夜半月明羞自影。朦朦霧色辨何分?;烊徊宦淝貢r鏡。
正中來。火裏金鷄坐鳳臺。玄路倚天通陌上。披雲鳥道出塵埃。
兼中至。雪刃籠身不回避。天然猛將兩不傷。暗裏全施善周備。
兼中到。解走之人不觸道。一般拈掇與君殊。不落是非方是妙。
宏智覺頌(洞曹二家頌後推此五頌為最)
正中偏。霽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戶。暗中驚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雲依約神仙頂。婦人鬢髮白垂絲。羞對秦臺寒炤影。
正中來。月夜長鯨蛻甲開。大背摩天振雲翼。翔遊鳥道類難該。
兼中至。覿面不須相忌諱。風化無傷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異。
兼中到。斗柄橫斜天未曉。鶴夢初醒露葉寒。舊巢飛出雲松倒。
自得暉頌
正中偏?;煦绯醴职胍骨啊^D側木人驚夢破。雪蘆滿眼不成眠。
偏中正。寶月團團金殿冷。當明不犯暗抽身?;仨稗D西山頂。
正中來。帝命傍分展化才。杲日初升沙界靜。靈然曾不帶纖埃。
兼中至。長安大道長遊戲。處處無私空合空。法法同歸水見水。
兼中到。白重斷處家山好。撲碎驪龍明月珠。崑崙入海無音耗。
鼓山賢頌
正中偏。黑漆崑崙空裏眠。雖是不曾親切得。眼前影象卻昭然。
偏中正。將軍手持無字印。鐵馬金戈事正勤。未得歇時難自信。
正中來。夜半梅花鬥雪開。一陣香風飄出谷。始知未許雪深埋。
兼中至。出匣青蛇難擬議。陰陽反覆事何常。莫道相逢憑意氣。
兼中到。事理全銷無可道。不是寒崖獨守空。本無變易閒名埽。
曹山五相頌(此頌載五燈會元者俱錯列今依宗門玄鑒圖定之)
白衣雖拜相。此事不為奇。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
此即正中偏也。初悟此理。喻白衣拜相。然實本來尊貴。特暫沈淪耳。故有積代簪纓。暫時落魄之喻。
王宮初降日。玉兔豈能離。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太遲。
此即偏中正也。王宮初降。喻初悟此理也。必假功勳以保任之。故以玉兔喻功勳。既未能無功。則尚滯人天。故曰人天何太遲。
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未離兜率界。烏鷄雪上行。
此即正中來也。子時當夜半。故以喻正位。明正在君臣。謂明此正位。如君之視臣。不可坐著尊貴。亦如臣之奉君。不可背不可犯也。未離兜率界。喻方在正位上轉身。尚未入俗也。烏鷄。喻正。雪。喻偏。烏鷄雪上行。乃轉正就偏之象。
燄裏寒氷結。楊花九月飛。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
此即兼中至也。燄。表偏。寒氷。表正。是偏中含正也。楊花。表偏。九月。表正。是正中有偏也。泥牛。木馬。皆表正。吼水面。逐風嘶。皆表偏。是理事兼至。偏正交參。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此即兼中到也。造道之極。理事俱泯。非獨凡眼莫窺。即過去未來一切諸佛。亦不能窺。葢還歸於混沌之竅。本不可得而明也。
五位之旨。當以洞山曹山之頌為指南。故今詳註之。後有作者。多失前人之旨。至於大陽玄。浮山遠二家頌。皆屬偽譔。全乖祖意。今刪之。
五位答問
僧問。如何是正中偏。
汾陽昭云。玉兔既明初夜後。金鷄須唱五更前 宏智覺云。雲散長空後。虗堂夜月明 自得暉云。昨夜三更星滿天 大死翁云。黑漆老婆被白練。鼓山賢云。千尺井底夜燃燈。
問。如何是偏中正。
普賢秀云。輕煙籠皎月。薄霧鎖寒巖 宏智覺云。白髮老婆羞看鏡 大死翁云。白頭翁子著皁衫。自得暉云。白雲籠嶽頂。終不露崔嵬 鼓山賢云。將軍手持無字印。
問。如何是正中來。
汾陽昭云。旱地蓮花朵朵開。僧云。開後如何。汾云。金蕋銀絲承玉露。高僧不坐鳳凰臺 普賢秀云。松瘁何曾老?;ㄩ_滿未萌 宏智覺云。霜眉雪鬢火中出。堂堂終不落今時 道吾真云。皎潔乾坤震地雷 自得暉云。莫謂鯨鯤無羽翼。今日親從鳥道來 鼓山賢云。肘後懸符出禁城。
問。如何是兼中至。
普賢秀云。猿啼音莫辨。鶴唳響難明 宏智覺云。大用現前。不存軌則 大死翁云。雪刃籠身不自傷 自得暉云。應無跡。用無痕 鼓山賢云。寶劒揮空不問誰。
問。如何是兼中到。
普賢秀云。撥開雲外路。脫去月明前 宏智覺云。夜明簾外排班早??胀醯钌辖^知音 大死翁云。崑崙夜裏行 自得暉云。石人衫子破。大地沒人縫 鼓山賢云。夜間墨汁染烏紗。
洞山五位功勳
僧問。如何是向。師曰。喫飯時作麼生。又曰。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饑。
向。謂趣向。然必先知有。若不先知有。向箇甚麼。答。喫飯時作麼生者。謂日用動靜之間。不可須臾忘卻也。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饑者。言向之專。則不暇計饑飽也。
頌曰。賢主由來法帝堯。御人以禮曲龍腰。有時閙市頭邊過。到處文明賀聖朝。
問。如何是奉。師曰。背時作麼生。又曰。只知朱紫貴。辜負本來人。
奉。如承奉之奉。向而後奉。如人奉事長上。必先歸敬。而後承奉。若背。則不能奉。言背者。謂貪合外塵。乃背本分事者也。只知朱紫貴。辜負本來人。言其貪合外塵之事。
頌曰。淨洗濃粧為阿誰。子規聲裏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峯深處啼。
問。如何是功。師曰。放下鋤頭時。作麼生。又曰。撒手端然坐。白雲深處閒。
把鋤頭。是有向奉。放下鋤頭。是不向奉。由前向奉之功。至此頓忘。故曰。放下鋤頭也。撒手端然坐。白雲深處閒者。謂契入正位也。猶名功者。即湧泉欣。所謂立中功。就中功也。
頌曰??菽净ㄩ_劫外春。倒騎玉象趂麒麟。而今高隱千峯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問。如何是共功。師曰。不得色。又曰。素粉難沈路。長安不久居。
共功者。諸法並興。故曰共。洞山云。不得色者。乃為前位是一色。諸法俱隱。今位一色消盡。諸法俱現。一色不可復得也。素粉難沈跡。長安不久居者。亦指前一色。不可久居也。
頌曰。眾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萬別千差明底事。鷓鴣啼處百花新。
問。如何是功功。師曰。不共。又曰。混然無諱處。此外復何求。
功功者。此功比前尤深。故名功功。洞山云。不共者。由前有共。今則不共。非特法不可得。非法亦不可得也。混然無諱處。此外更何求者。言理事混然。並無藏隱之跡。乃造道之極致。更有何求哉。然猶名功者。以視向上事。則亦屬人力造到。是亦功也。
頌曰。頭角纔生已不堪。擬心求佛好羞慚。迢迢空劫無人識??舷蚰显兾迨?。
永嘉欽頌
到處相逢元不識。有時不識卻相逢。師襄無目還如見。師曠能聰恰似聾(向)。
金針密密繡鴛鴦。錦縫重重玉線長。掛向春園人不識。引他蜂蝶過來忙(奉)。
顏生陋巷不堪憂。終日如愚樂自由。謾說坐忘為益矣。累他尼父一場愁(功)。
淮南道士著真紅。勿謂情忘色是空。醮罷玉壇移斗柄。步虗一曲對春風(共功)。
漢高初起沛豐間。三尺龍泉帝業安。待得叔孫成禮樂。元來不共汝同盤(功功)。
洞山三種滲漏
師謂曹山曰。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辯驗真偽。有三種滲漏。直須具眼。
一。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
明安云。謂見滯所知。若不轉位。即在一色。
二。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
明安云。謂情境不圓。滯在取舍。前後偏枯。鑒覺不全。是識浪流轉。途中邊岸事。直須句句中離二邊。不滯情境。
三。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
明安云。究妙失宗者。滯在語路。句失宗旨。機昧終始者。謂當機暗昧。語中宗旨不圓。句句中。須有語中無語。無語中有語。始得妙音密圓也。
泐潭炤頌(此三頌舊刻顛倒今正之)
木人嶺上輕開口。石女溪邊暗點頭??靶Ξ斈昀钐?。夜來還宿釣魚舟(見)。
天下谿山絕勝幽。誰能把手共同遊?;仡^忽聽杜鵑語。笑指白雲歸去休(情)。
昔年曾作參玄客。徧扣玄關窮要脈。更闌墨汁染皁衫。說向他人口門窄(語)。
洞山賓主句
師訪龍山。問如何是主中賓。山曰。青山覆白雲。問如何是主中主。山曰。長年不出戶。問賓主相去幾何。山曰。長江水上波。問賓主相見。有何言說。山曰。清風拂白月。師乃再拜。
師問僧。何者是汝主人公。僧曰。現祗對者。師曰??嘣湛嘣?。今時人類皆如此。祗認得驢前馬後底。將為自己。佛法平沈。此其兆也。賓中主。尚未明。況主中主乎。僧問。如何是主中主。師曰。闍黎自道取。僧曰。某甲道得祇是賓中主。(雲居代云。某甲道得不是賓中主)如何是主中主。師曰。不辭為汝道。相續也大難。
僧問。廣德義。如何是賓中賓。師曰。蕩子無家計。飄零不自知。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茅戶掛珠簾。曰如何是主中賓。師曰。龍樓鋪草座。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東宮雖至嫡。不面聖堯顏。
四賓主者。主。即正。即體。即理。賓。即偏。即用。即事。理之本體。不涉於用者。名主中主。喻如帝王深居九重之內也。親從體發出用者。名主中賓。喻如臣相奉命而出者也。在用中之體。名賓中主。如閙市裏天子也。用與體乖。全未有主。名賓中賓。喻如化外之民。無主之客也。此四賓主。與臨濟不同。學者詳之。又有書載明安語。以四賓主配四料揀者。謬妄殊甚。乃偽譔之書也。
天童覺頌
平生心事結眉頭。滿面風埃鬢已秋。大抵出門無伎倆。奈何今日路貧愁(賓中賓)。
日應經商利萬金。曉來古路問家音。分明得報尊親徤。爭奈難憑喜懼心(賓中主)。
御樓吹角六街明。金馬將軍出禁城。閫外威權良有準。不傷風化自昇平(主中賓)。
不動金輪萬德全。宸居苔合未排班。當頭諱字寰中禁。誰敢依稀犯聖顏(主中主)。
綱宗偈
金針雙鎖偈曰。金針雙鎖備。挾路隱全該。寶印當風妙。重重錦縫開。
金針句。言偏正並用。不落一邊。亦非執於中道也。挾路句。言應機之路。正必挾偏。偏必挾正。其一雖隱而弗顯。其實偏正無不全該也。寶印句。言正中妙挾之印。當眾生之機感也。重重錦縫者。因眾生之機感。而五位法門。重重顯現也。
金鎖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齊轉覺難。力窮忘進退。金鎖網鞔鞔。
明喻大功。暗喻正位。初用功時。是借功趨位。明中有暗也。次則借位明功。暗中有明也。至於功位齊彰。猶貴功位並轉。若力窮而不能轉。則事理之跡未消。聖凡之情未盡。是謂金鎖玄路。
不墮凡聖偈曰。事理俱不涉。回照絕幽微。背風無巧拙。電火爍難追。
前二偈。明正偏互用。此偈明正偏雙泯。乃返道之本源也。回照此境。非特無形跡可見。即幽微亦絕。而不可見矣。背風無巧拙者。以有機感。則巧拙斯形。此機感不到之地。何有巧拙哉。巧拙。指聖凡也。電火爍難追者。以有形故可追。無形。則不可追。喻智不能及也。此即是兼中到位。
石霜五位王子
誕生
誕生。言初育也。最初知有。即能頓入一色。全不借功勳。如王嫡長之子。初生即得灌頂者也。此與洞山正中偏。有異。正中偏。只是最初知有。未能頓入一色。入一色。乃正中來事。
天然貴胤本非功。德合乾坤育勢隆。始末一期無雜種。分宮六宅不他宗。上和下睦陰陽順。共氣連枝器量同。欲識誕生王子父。鶴騰霄漢出銀籠。
初句。言其本來尊貴。不假功勳也。德合乾坤。言與父母同德也。育勢隆。言其生育之勢甚隆。本是王種也。始末句。言其不雜外紹之功。分宮句。言其六根用殊。而皆不外宗也。上和句。言其順於父也。共氣句。言六識如兄弟。同其器量。皆順於父也。末二句。明王子父。銀籠。喻一色。超出一色。始見尊貴。喻之為父也。
朝生
朝生者。言祇在外朝。居臣位。非宮中所生也。此子不能知有。止事外紹之功。故不能轉功就位。正是臣種。亦名王子者。九峰。所謂外紹王種姓也。與洞山。偏中正。有異。以偏中正。是內紹。而未就位者。此是外紹而不就位者。
苦學論情世莫羣。出來凡事已超倫。詩成五字三冬雪。筆落分毫四海雲。萬卷積功彰聖代。一心忠孝輔明君。鹽梅不是生知得。金榜何勞顯至勳。
初句。言其用功之勤也。次句。言其由功之勤。故一出而事皆超倫。乃功之著也。詩成二句。正喻其超倫之事。萬卷積功二句。喻借外功以輔其君也。鹽梅。正喻輔相之事。不是生知。言其由學而至也。末句。喻雖大功顯著。如金榜標名。終在臣職。不登王位。何勞有此哉。
末生
末生者。言用功之久。而後成者也。此子遠謝一切。專事內紹。得入一色。比之誕生。則頓漸有異。及其所到。一也。此與正中來。亦異。此乃久用功而方入正位者。正中來。則入正位而轉身者也。
久棲巖穴用功夫。草榻柴扉守志孤。十載見聞心自委。一身冬夏衣縑無。澄凝含笑三秋思。清苦高名上哲圖。業就巍科酬極志。比來臣相不當途。
初二句。不貪朱紫貴。專顧本來人也。十載句。言不重見聞。一身句。言不著塵緣。澄凝二句。言其怡神於清虗恬淡之天。皆內紹之意也。業就二句。言內紹功成。轉劫就位。不立臣位也。
化生
化生者。言傍分帝化。乃轉位就功之子。古人謂之出使將軍才。即洞山。兼中至也。
傍分帝命為傳持。萬里山河布政威。紅影日輪凝下界。碧油風冷暑炎時。高低豈廢尊卑奉。五袴蘇塗遠近知。妙印手持煙塞靜。當陽那肯露纖機。
初句。備位明功。奉行帝化也。萬里句。金剛寶劍。橫揮世界也。紅影句。智炤無私。破諸幽暗也。碧油句。神用莫測。清諸熱惱也。碧油。幢名。漢太守。建碧油幢於門。以表正化之威。高低二句??傃陨窕瘡V運。上下同稟。遠近咸知也。五袴。漢廉叔度為太守。民作歌曰。廉叔度。來何暮。昔無繻。今五袴。蘇塗。言蘇民之塗炭也。妙印句。言心印獨持。則十方坐斷。天下太平也。煙塞者。塞下立煙墩。賊來。則舉之。以傳報。故曰煙塞。末句。言雖妙用顯行。其機密而不可窺也。
內生
內生者。長在深宮之內者也。此是功功之極。與父無異體。即理智一如。冥合不分之義。然猶云有父者。以子則猶守珍御。父則無家可坐。無世可興。又父則全屬無為。深不可窺。其間掛敝垂應。以代行父事者。亦子也。正同洞山。兼中到。
九重深密復何宣。掛敝由來顯妙傳。祇奉一人天地貴。從他諸道自分權。紫羅帳合君臣隔。黃閣簾垂禁制全。為汝方隅官屬戀。遂將黃葉止啼錢。
初句。言與父合體。寂爾無言也。次句。言有時復出。以顯其妙也。祇奉句。言實智證理也。從他句。言六根各效其職。而主本不動也。紫羅二句。言既與父合體。則臣僚隔絕。以其體本無為也。為汝二句。言雖是無為。有時應眾生之機。而方便說法。即權智也。
善權志頌
貴胤生時輪跡空。玎璫玉珮處東宮。月堂炤處朝君父。直扣堯階卻借功(誕生)。
學問詩書德行全。金門投策紫微班??托遣蛔噪x簑釣。爭得寅昏奉聖顏(朝生)。
貧來今日極清虗。且喜寥寥一物無。便欲升為九苞鳳。依稀雲樹月巢孤(末生)。
帝命傳來下九天。禁城中外化親宣。回途復妙持金印。正令曾無一字傳(化生)。
鳳鷙龍驤大丈夫。天然尊貴六宮殊。苔封古殿無人到。造次凡流識得無(內生)。
王子答問
僧問石霜。如何是誕生王子。曰貴裔非常種。天生位至尊。問如何是朝生王子。曰白衣為上輔。直指禁庭中。問。如何是末生王子。曰循途方覺貴。漸進不知尊。問。如何是化生王子。曰政威無比況。神用莫能儔。問。如何是內生王子。曰重幃休勝負。金殿臥清風。
曹山君臣五位旨訣
曹山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虗空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要當詳審辨明。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時。有僧出問。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虗。如何是臣。曰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羣生。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如何是君視臣。曰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宗法要。乃作偈曰。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無身有事超岐路。無事無身落始終。
大陽玄頌
不立功勳坐廟堂。羣臣何敢望清光。沈沈禁殿尊嚴甚。寂寞無人夜未央(君)。
文經武緯定中華。徧立階梯贊國家。功業已隆加九錫。與君神氣隔些些(臣)。
位尊九五不曾居。常與羣臣共一途。不隱後官天下治。免教夷狄望來蘇(君視臣)。
念念輸忠不敢欺。頭頭奉重丈夫兒。君看千里長安道。玉鐙皆趨闕下歸(臣向君)。
臣主相忘古殿寒。萬年槐樹雪漫漫。千門坐掩靜如水。只有垂楊舞翠煙(君臣道合)。
無中有路透長安。劫外靈枝孰敢攀。寶殿苔生尊貴重。三更紅日黑漫漫(總)。
曹山四禁
莫行心處路。
心有所忻之處。即是偏蔽。雖極其玄妙。亦不可行。必須心心無處所。方是衲僧行履也。
不掛本來衣。
本來衣。乃認得法身。而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墮在法身邊。必須翻轉窠臼。始得妙用全彰。
何須正恁麼。
道本無方。擬之即失。說正恁麼。早不恁麼。故不可擬。
切忌未生時。
道貫古今。豈局未生。若祗認著父母未生前。一段空寂境界。以為自己。豈不見同安察云。迢迢空劫勿能收。作此見者。乃墮空落外之流。故切忌之。
曹山三墮
曹山曰。凡情聖見。是金鎖玄路。直須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須具三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三者不受食。稠布衲問。披毛戴角。是甚麼墮。師曰。是類墮。問。不斷聲色。是甚麼墮。師曰。是隨墮。問。不受食。是甚麼墮。師曰。是尊貴墮。乃曰。食者。即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貴墮。若執初心。知有自己及聖位。故曰類墮。若初心知有己事?;毓庵畷r。擯卻色聲香味觸法。得寧謐。即成功勳。後卻不執六塵等事。隨分而昧。任之則礙。所以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門頭。見聞覺知。祇是不被他染污。將為墮。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豈況其餘事耶。師凡言墮。謂?;觳坏谩n惒积R。凡言初心者。所謂悟了同未悟耳。
正命食者。教中有邪命食。正命食。邪命食。有四。仰口食。下口食。方口食。維口食。是也。正命食者。惟依乞食法。清淨自活。是也。今曹山立正命食者。意謂。受一切法。同名邪命。不受一切。是為正命。言三墮者。大修行人。本無所住。然亦暫有所寄。隨處自在。如鴈過長空。影沈寒水。豈有滯礙哉。故此墮字。是借義。非實義也。五燈會元。於尊貴墮後。復有乃曰食者一段。文義乖謬。予甚疑之。及見後有師凡言墮句。出一師字。方知是後人註釋之語。今不槩論。姑舉其一二訂之。如云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貴墮。是墮字作借義說。下文又云。執初心知有自己。及聖位。為類墮。是又作實墮了。其謬甚矣。又曹山云。披毛戴角是類墮。是異類中行。乃後後行徑。今則云。初心知有自己。及聖位。豈曹山之意乎。又僧寶傳中。亦戴此段。但多為改削。凡十四句。其義仍乖。如首句改云。冥合初心而知有。是類墮。夫初心知有。亦非披毛戴角之意也。又智證傳中。謂三墮之名。皆本聖經。乃改類墮。為不斷聲色墮。其悞後學甚矣。今并訂之於此。
明安甞釋此三墮曰。此三語。須明轉位。始得。一作水牯牛。是類墮。師曰。是沙門轉身語。是異類中事。若不曉此意。即有所滯。直是要伊一念無私。即有出身之路。二不受食是尊貴墮。師曰。須知那邊了卻。來這邊行履。若不虗此位。即坐在尊貴。三不斷聲色是隨墮。師曰。以不明聲色。故隨處墮。須向聲色裏有出身之路。作麼生。是聲色外一句。乃曰。聲不自聲。色不自色。故曰不斷。指掌。當指何掌也。
按曹山云。須具三種墮。是必一念無私底。方能類墮。必不守尊貴底。方能尊貴墮。必透過聲色底。方能隨墮。是墮之名。乃權立也。今大陽謂此三種。須明轉位。是實有所墮。故須轉也。與曹山之意大乖。然余考明安別錄一書。中載五位頌。洞山五位頌註。又以四賓主配入四料揀。及此三墮之說。種種乖謬。疑為大陽既沒。嗣法無人。而偽妄之徒。托名為之。覺範不能察。乃為收入僧寶傳中。貽悞後學。觀者詳之。
百丈端頌
著起破襴衫。脫下娘生袴。信步入荒草。忘卻長安路(類)。
秦樓歌夜月。魏闕醉春風。家國傾亡後。鄉關信不通(隨)。
獨坐孤峯頂。輪蹄絕往還??蓱z一雙足。曾不到人間(尊貴)。
雲不戀青山。鏡不籠妍醜。未透鬼門關。逐處成窠臼(總)。
又頌
披毛戴角。隨類自在
頭角混泥塵。分明露此身。綠楊芳草岸。何處不稱尊。
見色聞聲。隨處自在
猿啼霜夜月。花笑沁園春。浩浩紅塵裏。頭頭是故人。
禮絕百僚。尊貴自在
畫堂無鎖鑰。誰敢跨其門。莫怪無賓客。從來不見人。
總頌
昨夜荒村宿。今朝上苑遊。本來無位次。何處覓蹤由。
同安察十玄談
十玄談。大弘正中妙挾之旨。前五首示大旨要。後五首使履踐之也。
心印
問君心印作何顏。心印誰人敢授傳。歷劫坦然無變色。呼為心印早虗言。須知本自靈空性。將喻紅爐火裏蓮。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祖意
祖意如空不是空。玄機爭墮有無功。三賢尚未明斯旨。十聖那能達此宗。透網金鱗猶滯水。回途石馬出紗籠。殷勤為說西來意。莫問西來及與東。
玄機
迢迢空劫莫能收。豈為塵機作繫留。妙體本來無處所。通身何更有蹤由。靈然一句超羣象。迥出三乘不假修。撒手那邊千聖外。回程堪作火中牛。
塵異
濁者自濁清者清。菩提煩惱等空平。誰言卞璧無人鑒。我道驪珠到處晶。萬法泯時全體現。三乘分處假安名。丈夫自有沖天志。莫向如來行處行。
佛教
三乘次第演金言。三世如來亦共宣。初說有空人盡執。後非空有眾皆緣。龍宮滿藏醫方義。鶴樹終譚理未玄。真淨界中纔一念。閻浮早已八千年。
還鄉曲
勿於中路事空王。策杖還須達本鄉。雲水隔時君莫住。雪山深處我非忘。尋思去日顏如玉。嗟嘆來時鬢似霜。撒手到家人不識。更無一物戲尊堂。
破還鄉曲
返本還源事亦差。本來無住不名家。萬年松逕雪深覆。一帶峯巒雲更遮。賓主睦時純是妄。君臣合處正中邪。還鄉曲調如何唱。明月堂前枯木花。
轉位
涅槃城裏尚猶危。陌路相逢沒定期。權掛垢衣云是佛。卻裝珍御復名誰。木人夜半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歸。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
回機
披毛戴角入[廓-享+墨]來。優鉢羅花火裏開。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鑊湯爐炭吹教滅。劍樹刀山喝使摧。金鎖玄關留不住。行於異類且輪廻。
正位前(亦名一色過後)
枯木巖前差路多。行人到此盡蹉跎。鷺鷥立雪非同色。明月蘆花不似他。了了了時無可了。玄玄玄處亦須訶。殷勤為唱玄中曲。空裏蟾光撮得麼。
大陽三句
大陽一日示眾云。諸禪德。須明平常無生句。妙玄無私句。體明無盡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無賓主。第三句。兼帶去。一句道得獅子嚬呻。二句道得獅子返擲。三句道得獅子踞地。問。如何是平常無生句。曰白雲覆青山。青山頂不露。問。如何是妙玄無私句。曰寶殿無人不侍立。不種梧桐免鳳來。問。如何是體明無盡句。曰手指空時天地轉。回途石馬出紗籠。問。如何是獅子嚬呻。曰終無回顧意。爭肯落平常。問。如何是獅子返擲。曰周旋往返全歸父。繁興大用體無虧。問。如何是獅子踞地。曰迥絕去來機。古今無變異。
瑯琊覺。因僧請益次。乃曰。山僧亦有三句。報答大陽。僧問。如何是平常無生句。曰言前無的旨。句下絕追尋。問。如何是妙玄無私句。曰金鳳不棲無影樹。玉兔何曾下碧霄。問。如何是體明無盡句。曰三冬枯木秀。九夏雪花飛。
平常無生句。即最初知有也。妙玄無私句。即入尊貴位也。體明無盡句。即轉位就功後事也。玄鑑中。又有三句圖象。全無意義。乃後人妄立耳。三種獅子。是於前三句中。各進一步說。乃三句中轉位也。
芙蓉楷門風偈
妙唱非千舌
剎剎塵塵處處談。不勞彈指善財參??丈步馔ㄏ?。花雨巖前鳥不銜(芙蓉楷)。
如如寂寂似無情。一句從來本現成。舌運廣長元不間。雪峰相見望州亭(自得暉)。
古佛巍巍體廣長。交光絲網剎塵彰。也知不費娘生舌。巖桂庭花善舉揚(古德)。
死蛇驚出草
日炙風吹草裏埋。觸他毒氣又還乖。暗地忽然開死口。長安依舊絕人來(芙蓉楷)。
金鞭遙指玉堂寒。驚起將軍夜出關。三尺鏌鎁清四海。攙旗一掃絕癡頑(自得暉)。
死蛇打殺露霜牙。無底籃盛臭莫加。既是善呼須善遣。觸他毒氣喪渾家(古德)。
解針枯骨吟
死中得活是非常。密用還他別有長。半夜髑髏吟一曲。氷河發焰卻清涼(芙蓉楷)。
宮漏沈沈夜色深。燈殘火盡絕知音。木人位轉玉繩曉。石女夢回霜滿襟(自得暉)。
功齊神聖旨何深。豈使膏肓便陸沈。父子不傳真秘訣。解針枯骨作龍吟(古德)。
鐵鋸舞三臺
不落宮商調。誰人和一場。伯牙何所措。此曲舊來長(芙蓉楷)。
鐵牛無角臥山坡。鞭起如飛見也麼。鬧市橫騎人不識。擡頭鷂子過新羅(自得暉)。
乾闥婆王鼓似雷。靈山獻樂未曾回。海波洶湧須彌震。何妨鐵鋸舞三臺(古德)。
今古無間(諸家語錄中。不見有此題。獨芙蓉有之)
一法元無萬法空。箇中那許悟圓通。將謂少林消息斷。桃花依舊笑春風。
古德立小五位
大功纔轉。借位誕生。
擔荷頓忘。初至一色。是得尊貴氣分者也。故名誕生王子。
一色若消。方名尊貴。
一色若消。正尊貴之位也。但猶守尊貴。則亦是兒孫邊事。所以古德云。須知尊貴之人。不守尊貴之位。
暗中移足。鶴出銀籠。
此不守尊貴。正當轉位時。同安察云。涅槃城裏尚猶危。故須轉也。
回機入俗。月鋪金地。
此正垂手接人之事。同安察云。披毛戴角入[廓-享+墨]來。優鉢羅花火裏開。是也。
天童覺四轉靈機
未轉靈機。了忘擔荷。
此正轉大功而至一色。但坐在一色中。所謂月巢鶴作千年夢。雪屋人迷一色功也。
機雖轉紐。印未成文。
一色既消。如機轉紐。但尚守尊貴。機用亦未全彰也。
靈機密運。印已成文。
位裏轉身。從正出偏。文彩全彰。應用無闕者也。
寶印當空。迥超文彩。
此乃通身無影。應用無跡。不可得而思議也。
天童覺三一色
一色者。由轉功就位。證一片清虗境界。乃法身初立也。此中分三。大功一色者。由功力成就。猶存功力也。正位一色者。理境之空寂也。今時一色者。事境之潔白也。
大功一色頌
白牛雪裏覓無蹤。功盡超然體浩融。月影蘆花天未曉。靈苗任運剪春風。
正位一色頌
無影林中鳥不棲??請昝苊芟蜻吿?。寒巖芳草何曾綠。正坐堂堂失路迷。
今時一色頌
髑髏識盡勿多般。狗口纔開落二三。日用光中須急薦。青山祇在白雲間。
天童覺四借
借功明位
蘋末風休夜未央。水天虗碧共秋光。月船不犯東西岸。須信篙工用意良。
借位明功
六戶虗通路不迷。太陽影裏不當機??v橫妙展無私化。恰恰行從鳥道歸。
不借借(即兼至位上說)
吃盡甘辛百草頭。鼻無繩索得優游。不知有去成知有。始信南泉喚作牛。
全超不借借(即兼到位上說)
霜重風嚴景寂寥。玉關金鎖手慵敲。寒松盡夜無虗籟。老鶴移棲空月巢。
自得暉五轉位
匣內青蛇吼
寶劍橫斜天未曉。洗清魔佛逼人寒。匣中隱隱生光處。衲子徒將正眼看。
金針去復來
清虗大道長安路。往復何曾有間然。暗去明來鋒不露。渠儂初不墮中邊。
秦宮炤膽寒
巖房閴寂冷如氷。妙得冥符處處靈。轉側無依功就位?;仡^失卻楚王城。
午天銀燭輝
午天皎皎玉輪孤。一點光明分鑑湖。閒步卻來遊幻海。十方沙界大毗盧。
深巖藏白額
白額深藏煙霧昏。異中來也自驚羣。草深直下無尋處。觸著輕輕禍到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