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短氣論

  • 癥因脈治
  • 朱丹溪
  • 1113字
  • 2015-12-26 18:03:23

秦子曰∶短氣者,氣短不能相續,呼吸慢而不流利,較之喘癥而無促喝,若促促喝喝,喘息抬肩,呼吸便利,則謂之喘而非短氣矣。

外感短氣

【外感短氣之癥】身發寒熱,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壅滯之癥也【外感短氣之因】感冒六淫之邪,初入肌表,傳入于里,郁結不散,阻絕陰陽之道路,則呼吸壅塞,而成短氣,息不得接續矣。

【外感短氣之脈】脈見浮緊,太陽寒邪。脈見洪數,乃是風熱。脈若躁疾,燥邪所傷。

寸口脈大,邪壅于肺。右關弦長,邪在陽明;左關弦急,肝膽邪逆。

【外感短氣之治】冒寒者,三拗湯。冒風者,防風瀉白散。傷燥熱,石膏瀉白散、清肺飲。脈促結,應宣通。脈沉伏,當升散。

三拗湯 見風痰門。

防風瀉白散 即瀉白散加防風。

石膏瀉白散 即瀉白散加石膏。

清肺飲黃芩 山梔 薄荷 桔梗 甘草 連翹 杏仁 桑白皮 枳殼大便結,加大黃。脈數口渴,加石膏、知母。

內傷短氣

【實邪短氣之癥】身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脅肋作痛,不得仰臥,其形似腫,此實邪短氣之癥也。

【實邪短氣之因】或膏粱積熱,或水飲停留,干礙清道,則實邪短氣之癥作矣。

【實邪短氣之脈】或見沉伏,或見沉滑,或見沉弦,或見促結,脈不弦緊,乃為支飲。

【實邪短氣之治】《金匱》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桂苓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飲也。又云∶咳逆倚肩,不得臥,小青龍湯,此治帶表癥者。以上《金匱》治痰飲停積諸經之治也。若膏粱積熱者,濃樸大黃湯。肝火上沖者,龍膽瀉肝湯。肺熱喘逆者,瀉白散加知母、石膏。胃火上升者,梔連二陳湯。水飲脅痛短氣,名懸飲,十棗湯主之。

桂苓術甘湯腎氣丸 俱見痰飲門。

葶藶大棗湯 見支飲門。

小青龍湯 見懸飲門。

濃樸大黃湯 見支飲門。

龍膽瀉肝湯 見內火喘門。

瀉白散 見哮癥。

梔連二陳湯 見濕痰門。

十棗湯 見懸飲門。

內傷短氣

【氣虛短氣之癥】氣怯神離,言語輕微,氣不接續,不比實癥短氣,呼吸倚肩,不得仰臥,咳滿喘逆為異。此氣虛短氣之癥也。

【氣虛短氣之因】或大病之后,或勞力之人,或本元素弱,勞傷中氣,則氣虛短氣之癥【氣虛短氣之脈】若見細數,陰血有虧;或見微弱,陽氣有虧;或見浮大,真陽外越;【氣虛短氣之治】暴脫暴瀉者,獨參湯。中氣不足者,補中益氣湯;有痰,六君子湯、獨參湯 治真元將脫,氣弱神離。

人參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不能接續。

人參 白術 黃 當歸 炙甘草 陳皮 升麻 柴胡六君子湯 見前濕痰。

參橘煎人參 橘紅哮喘短氣呃逆,各有分別。哮癥經年發作,難治者,然亦不死;喘與短氣、呃逆,實癥易治,然有死者。治此四癥,必以四條互相參發,以其病癥雖別,而經絡病因同在肺胃二經耳。

夫短氣,分立虛實二條,實邪短氣易治,尚可祛邪;虛人氣短難治,氣將絕,又不受補耳。

今家秘發《金匱》各條,詳其治法,至氣虛短氣,雖立加減代赭湯方,然不治者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庐江县| 新平| 九台市| 昭平县| 新密市| 晴隆县| 梨树县| 白玉县| 岳普湖县| 灌南县| 汝州市| 长宁县| 尉犁县| 岚皋县| 阿克| 崇阳县| 凌海市| 五寨县| 定结县| 乐山市| 乃东县| 璧山县| 长宁区| 阿尔山市| 苏尼特左旗| 兰溪市| 兴隆县| 临沭县| 兰考县| 武乡县| 敖汉旗| 龙井市| 信阳市| 宁都县| 玉龙| 横峰县| 桦南县| 木里| 翁源县|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