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哮病論

  • 癥因脈治
  • 朱丹溪
  • 612字
  • 2015-12-26 18:03:23

秦子曰∶哮與喘似同,而實異短息。喉中如水雞聲者,乃謂之哮;但張口氣急,不能轉息者,謂之喘。《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哮病內(nèi)傷痰飲,外感風寒,合而成

哮病

【哮病之癥】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fā)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fā),此哮病之癥也。

【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nèi),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矣。

【哮病之脈】多見沉弦,沉數(shù)痰火,沉澀濕痰,沉遲寒飲,沉結頑痰。

【哮病之治】身發(fā)熱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蘇子飲、防風瀉白散,佐以化痰之藥。身無熱,無外邪者,消痰理氣為主,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小半夏湯。伏痰留飲,結成窠臼,控涎丹、滾痰丸,量情選用,然必氣壯人乃可。

前胡蘇子飲前胡 蘇子 枳殼 半夏 橘紅 桔梗 甘草傷風加防風 傷熱,加薄荷、石膏。傷寒,加麻黃。身痛,加羌活。口干燥,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防風瀉白散防風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二陳湯 見濕痰門。

三子養(yǎng)親湯 見食積痰門。

小半夏湯 見支飲門。

控涎丹甘遂 大干 白芥子滾痰丸 見懸飲門。

哮癥乃肺胃二經(jīng),痰火盤結,以其發(fā)作,則喉中有聲,故知其病在肺。發(fā)作則不能飲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結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發(fā)。發(fā)時如有表邪,用荊防瀉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后,宜節(jié)齊化痰丸,加枳殼,半夏,兼治肺胃。

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陳,則化胃痰。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腸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壁市| 会昌县| 凤凰县| 永善县| 武城县| 正安县| 青河县| 潜山县| 阳新县| 云南省| 大兴区| 政和县| 龙门县| 买车| 思茅市| 华坪县| 墨脱县| 临朐县| 元江| 社会| 丽江市| 建阳市| 册亨县| 合水县| 建始县| 策勒县| 平凉市| 进贤县| 孝感市| 马公市| 金乡县| 临潭县| 定结县| 西昌市| 拉萨市| 黔南| 和龙市| 望江县| 玉环县| 应用必备|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