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獻可嘗言,讀書不須多。讀得一字,行取一字。伊川先生亦嘗曰,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蓋讀書不能力行,只是說話也。然學者趨向未端,欲體認力行,莫若常觸于目以警于心。今養正編所載,大抵皆古人嘉言懿行,足以起發童蒙。為蒙師者,宜于每日功課之余,令幼童各書一條,貼于壁上,以便觀覽。一月三十條完,則令寫于課本。下月復然。一年之內,共得三百六十條。食息起居,舉目即是。不但記誦之熟,將從容默會,久而自化,其所以觀感而興起者多矣。不寧惟是。學者凡讀他書,亦依此法,日無間斷。朱子所謂不知不覺,自然相觸發者也。
唐翼修父師善誘法
名彪,浙江蘭溪人,歷任會稽,長興,仁和,訓導,
弘謀按讀書規模,已于分年日程備載矣。茲編于訓迪幼童之事,正復井井有條,循循易入,為近時師生痛下針砭。故切近而可行也。陸清獻公云,科舉文字,須從本源上著力。要看作真實道理,不要看作一時應試之事。真至言也。茲編各條,猶有此意,故并著之。
父子之間,不過不責善而已。然致功之法,與所讀之書,不可不自我受也。孔子于伯魚,亦有學詩學禮之訓。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設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購覓好書,與之誦讀。事事委之于師。不知我既無諄切教子弟之心,師窺我意淡漠,恐亦不盡心訓誨矣。
父兄于子弟課程,必宜詳加檢點。書文間時當令其面背。文藝間時當面課之。如己不諳于文,當轉質之于人,始知所學之虛實也。
人僅知尊敬經師。而不知蒙師教授幼學,其督責之勞,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唇焦舌敝,其苦甚于經師數倍。且人生平學問得力,全在十年內外。學生之言動,宜時時訓誨,使歸于正也。所讀之經書,宜精熟也。書法與執筆,宜講明也。切音與平仄,宜調習也。經書之注,節讀宜有法也。工夫得失,全賴蒙師。非品端學優,而又勤且嚴者,不克勝任。夫蒙師勞苦如此,關系之重又如此,豈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輕視先生也哉。
凡書隨讀隨解,則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開悟。若讀而不講,不明其理。雖所讀者盈笥,亦與不讀者無異矣。故先生教學工夫,必以勤講解為第一義也。遇難解者,弟先曉以大義,更為設譬。不必逐字呆講,反致難曉。
學生前師手中所讀之經書,全不成誦者,后師多不令其溫習,此甚非教誨之善法。必也于初入學時,悉令其開明前此讀過之書。于每冊中,令學生背半,或背三分之一,以驗其生熟。生則先令其溫習,不必授生書。一則能知學生底蘊,教誨易于成功。二則可免不肖子弟,避難就易,止溫其熟者,竟置其生者,以致長大經書不能成誦。三則經書既熟,學生受終身之益。四則我樂補前師之所不足,后日之師,亦必樂補吾之所不足。此忠厚之道,感應之理也。
生子至三四歲時,口角清楚,知識稍開。即用小木板方寸許,四方者,千塊,漆好。朱書千字文。每塊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識十字,或三五字。識字多者,或乳媼,或仆婢,量,予獎賞,則終日引誘認字,勝于引誘戲罵矣。復令其湊集成句讀之。或聚或散,或亂或齊,聽其頑耍。則識認是真。如資質聰慧者,百日可以識完。再加以三字經,千家詩等書,一年可識,一二千字,然后從師入塾。以五六歲為率。近世惑于七顛八倒之說,至九歲,方送入塾者,非也。字之識者過半,則讀之易。且其目之所視,亦知屬意在書,而不仰天口誦矣。讀半年小書,便可教讀四書。即與之逐字講,逐句講。如俗語一般,使知書如說話。從前至后,如問如對,有上句,便知應有下句。先將本日所教生書,講了一遍,然后教以讀。教讀數遍,已能成誦。如讀不下,再與之講以第二句之故。如資質可以讀十五行者,止讀十一二行。寧使其精力有余,不可使之不足。
每見先生教了學生一首生書,并不計其遍數,惟期能背而已。今日教,或今晚背,或次早背。不知學生盡力一時強記,茍且塞責。及過數日,茫然不知,讀有何益。莫若教了一首生書,即令讀三十遍。令其寫字,以養其氣。字畢,令將昨日所教生書,讀二十讀。又令少息,再讀前日所教者二十遍。仍少息,再讀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又讀前二日者二十遍。總共一百十遍。連生書共讀五首。凡學生清晨,一到書房,不許溫讀。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連背至今早應背之書止,共背五首。是一首書,讀過五日。又背帶背五日,然后歇。是在學生口中習熟十日,可以永久不忘矣。萬一背時有差訛字句,即與他講明,這句書原是這樣講,應該讀某字。如此教法,自然終身不忘。粗書理,可以漸次明白。讀完四書,而直講已明。讀經時,即可細為講究章旨矣。書中有難讀之句,摘出多讀數十遍,則通體易熟。亦是一法。
未讀經時,工夫有暇,當與調聲葉韻,講解故事。蓋聲韻調熟,則文章自有音律。故事博通,則對聯亦必精工。非徒為詞賦小道也。其日記故事,俱載前人嘉言懿行。以其雅俗共賞,易于通曉。講解透徹,不獨漸知文義,且足啟其效法之心。故事當取其平易切實,凡虛無怪誕者不必,
欲學生書熟,必當設籌以記遍數。每讀十遍,令繳一籌。一者,書之遍數得實,不致虛冒。二者,按期令繳籌。遲則便可催促督責之。三者,籌不容不繳,則學生不得不勤讀,以早完課程。殆一舉而三善備矣。
溫過之書,宜作標記。不作標記,多溫少溫,淆亂無稽。書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弟子避難就易,溫其熟者,置其生者也。更宜置課程簿,五日一記。如初一至初五日,讀某書起,至某書止。溫某書起,至某書止。童蒙不能記者,先生待為記之。庶免混亂無稽之弊。
書有不識字而讀訛別者。亦有識字而讀訛別者,在讀者俱不自知,先生須用心聽審。如有之,急令改正。否則日久習以為常,以訛傳訛矣。然一人聽聞,恐有不及。宜遍示諸生曰,爾諸生誼屬朋友,凡讀書有訛別者,正當互相指點。即令其于訛別字旁,加一角圈,為之標記。庶幾讀到其處,觸目動心,自能改正矣。
童子讀易經,九三多讀六三,六4多讀九四,上九多讀上六。若先生講明陽九陰六之故,由于每卦卦畫而來。則學生胸中了然,自不至于誤讀矣。
歐陽文忠公曰。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今取孝經論語孟子六經,以字計之。孝經。一千九百三字。論語,一萬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萬四千一百七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詩,三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禮記。九萬九千一十字。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傳,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為準。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或資鈍減中人之半,亦九年可畢。其余觸類而長之,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諺曰,積絲成縷,積寸成尺。寸尺不已,遂為丈疋。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爾輩勉之。
子弟年雖幼,讀過書,宜及時與之講解,以開其智慧。然須專講其淺近者。若兼及深微之書,則茫乎不知其意旨。并其易者,皆變為難,不能解矣。更有說焉。書雖淺近,若徒空解,猶未能即明其理,而亦無益身心,惟將所解之書義,盡證之以日用常行之事。庶幾能領會,能記憶。王虛中曰,宜取孟子書中易解者先言之。屠宛陵曰,先生講書,至有關德行倫理者,便說與學生知道,要這等行,才是好人。有關修己治人,忠君愛國者,便說道,你他日作官,亦要如此。
先生止與學生講書,而不令其覆書,最為無益。然每日既講書,又令覆書,則工夫過煩。先生精力,亦不能副。惟將前十日所講書。于后五日令覆完。覆書之日,不必講書。人或嫌其工夫稀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間錯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聽。全不能覆者,懲儆之。開導之功,莫善于此。
習舉業者寡,不習舉業者甚多。愚意不習舉業之人,必當教之讀古文,作書簡論記,以通達其文理。乃有迂闊之人,以文理非習八股不能通。后以八股難成就,并不以此教子弟。子弟亦以八股為難,竟不欲學。于是不習舉業者,百人之中,竟無一人略通文藝者。噫,文理欲求佳則難,若欲大略明通,熟讀簡易古文數十篇,皆能成就。何必由八股而入。試思未有八股之前,漢晉唐宋,文章之佳,遠過于明。又其時,百家九流,能通文藝者甚多,何嘗皆從八股入也。
開筆作文,先須講明題旨,及來蹤去路。一章重在何節。一節重在何句。一句重在何字。看得融會貫通,方可下筆。破承只須彌月,開講要做半年,若開講未精。遽征全幅。中等筆性,斷然生梗矣。必待開講明通,令其竟為全文。切勿出股對股,圉其知識。今日縱能扶墻摸壁,異日必不能起爐作灶。對股之弊。近多犯之。
王虛中曰,閱童子之文,但宜隨其立意而改之。通達其氣脈字句,極能長發才思。若拘題理而盡改之,則阻挫其才思,已后即不能發出矣。
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寧置之。如中比不可改,則置中比。他比亦然。蓋不可改而強改。徒費精神,終不能親切條暢,學生閱之,反增隔膜之見。惟可改之處,宜細心筆削,令有點鐵化金之妙,斯善矣。善學者,于改就之文,細心推究,我之非處何在,先生之妙處何在。涂抹難閱者,照本另謄。逾數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則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學識進矣。
人知四六之文,重在平仄,而不知散體古文,八股制義,亦重之也。音韻鏗鏘,便覺朗朗可誦。平仄不調,詞句必不順適。意雖甚佳,無益矣。
古人學問并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為父師者,當置冊子與子弟。令之日記所疑,以便請問。每日有二端注冊子者,始稱完課。多者,設賞例以旌其勤。一日之間,或全無問,與少一者,即為缺功。積數日抽書詢問學生,如果皆知而不問,是誠聰穎。倘不知而又不問,則幼者夏楚儆之,長者設罰例以懲之。庶幾留心體認,勤于問難,而學有進益也。
時文購在乎多,選貴乎少。少選以供吟詠體貼之功。多購以為推廣識見之益。準之以墨裁。參之以先輩。或看同會勝我之文。比如一題到手,在我苦心構就,猶屬牽強。在人意到筆隨,從容合拍。某處窘于題面,何以寬然有余。某處亦合想頭,何以詞不達意。觸類旁通,自然有得。所謂從師亦要取友也。總之自開蒙以至舉業,全在師長靜專切督,因材造就,迎機而導,不徒專事鞭撲。又曰,師者,范也。言行動靜,皆可為式,噫,師豈易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