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補編 (4)

  • 養正遺規
  • 陳弘謀
  • 4936字
  • 2015-12-26 18:02:52

凡走,兩手籠于袖內,緩步徐行。舉足不可太闊,毋得左右搖擺。致動衣裙。目須常顧其足,恐有差誤。登高必用雙手提衣,以防傾跌。其掉臂跳足,最為輕浮,常宜收斂。尋常行走,以從容為貴,若見尊長,又必致敬急趨,不可太緩,

凡童子常當緘口靜默,不得輕忽出言。或有所言,必須聲氣低平,不得喧聒。所言之事,須真實有據,不得虛誑。亦不得亢傲訾人,及輕議人物長短。如市井鄙俚,戲謔無益之談,尤宜禁絕。言者,人所易放,茍有所畏憚收斂,則久久亦可簡默,今之父母,見其子資性聰慧者,于學語之時,往往導其習為世俗輕便之談,以相笑樂,此性一縱,必不可反,是教以不謹言也,切宜禁之。

凡視聽,須收斂精神,常使耳目專一。目看書,則一意在書,不可側視他所。耳聽父母訓誡,與先生講論,則一意承受,不可雜聽他言。其非看書聽講時,亦當凝視收聽,毋使此心外馳。童子聰明始開,發于耳目。耳目無所防禁,則聰明為外物所誘。而心不存矣。故養蒙者謹之。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逼。從容舉箸,以次著于盤中。毋致急遽,將肴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箸,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墜地。非節假,及尊長命,不得飲酒。飲亦不過三爵。禮始諸飲食,君子慎之。童子之于飲食,尤所易縱而失禮者也。惟父母毋溺愛,而與之有節。師長毋避怨,而教之以禮。非惟可以養德,亦可以養神,此為最要,

以上初檢束身心之禮。

以木盤置水,弟子職,所謂凡拚之道。實水于盤是也,拚音僨。左手持之,右手以竹木之枝,輕灑堂中。先灑遠于尊長之所,請尊長就止其地,然后以次遍灑。畢,方取帚于箕上,兩手捧之。至當埽之處,一手執帚,一袖遮帚,徐步卻行,不使塵及于尊長之側。埽畢,斂塵于箕,出棄他所。

凡尊長呼召,即當隨聲而應,不可緩慢。坐,則起。食在口,則吐。地相遠,則趨而近其前。有問,則隨事實對,且掩其口。然須聽尊長所問,辭畢,方對,毋先從中錯亂。對訖,俟尊長有命,乃復原位。呼問未及之先,常察尊長顏色所向,庶幾不失。

凡見尊長,不命之進,不敢進。不命之退,不敢退。進時當鞠躬低首,疾趨而前。其立處,不得逼近尊長。須相離三四尺,然后拜揖。退時亦疾趨而出。須從旁路行,毋背尊長。且當頻加回顧,恐更有所命。如與同列共進,尤須以齒為序。進則魚貫而上,毋得越次紊亂。退則席卷而下,毋得先出偷安。

夏月侍父母,常須揮扇于其側,以清炎暑,及驅逐蠅蚊。冬月,則審察衣被之厚薄,壚火之多寡,時為增益。并候視牕戶罅隙,使不為風寒所侵。務期父母安樂方已。

十歲以上,侵晨先父母起。梳洗畢,詣父母榻前,問夜來安否。如父母已起,則就房先作揖,后致問。問畢,仍一揖退。昏時,候父母將寢,則拂席整衾以待。已寢,則下帳閉戶而后息。

家庭之間,出入之節,最所當謹。如出赴書堂,必向父母兄姊之間,肅揖告出。午膳與散學時,入必以次肅揖,然后食息。其在書堂時,或因父母呼喚,有所出入,則必請問先生,許出方出,不得自專。至入書堂,雖非作揖常期,亦必肅揖,始可就坐。童子之性,難斂而易放。茍父母以姑息為愛,不謹出入之節。為師者,復無以制御之,鮮有不流于縱肆者矣。

凡進饌于尊長,先將幾案拂拭,然后雙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潔。肴蔬必序列。視尊長所嗜好而頻食者,移近其前。尊長命之息,則退立于傍。食畢,則進而徹之。如命之侍食。則揖而就席。食必隨尊長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將畢則急畢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隨置之。饋饌乃子養父母,弟子養師長之禮。今童子多以躬執饋為恥,則無以養其孝敬之心,而折其驕傲之氣,最不可略。

凡侍坐尊長。目則常敬候顏色。耳則常敬聽言論。有所命則起立。尊長有倦色,則請退。有請與尊長獨語。則屏身于他所。弟子分當侍立,或尊長命之坐,則亦當遵命而坐。

侍尊長行。必居其后。不可相遠,恐有所問。有問,則稍進于左右,以便應對。目之瞻視,必隨尊長所向。有所登陟,則先后扶持之。與之攜手而行,則以兩手捧而就之。遇人于途,一揖即別。不得舍尊長而與之言。

凡遇尊長于道,趨進肅揖。與之言,則對,命之退,則揖別而行。如尊長乘車馬,則趨避之。或名分相懸,不為己下車馬者,則拱立道傍,以俟其過。

凡尊長有所事,不必待其出命,即當趨就其傍,致敬服役。如將坐則為之正席拂塵。如侍射與投壺,則為拾矢授矢。如盥洗,則為之捧盤持帨。夜有所往,則為之秉燭前導。如此之類,不可盡舉。但當正容專志,毋使怠慢差錯。尊者宜逸,卑者宜勞,故勞役之事,皆卑幼任之,弟子之職當如是也,

以上入事父兄,出事師尊,通行之禮。

受業于師,必讓年長者居先,序齒而進。受畢,肅揖而退。其所受業,或未通曉,當先叩之年長,不可遽瀆問于師。如欲請問,當整衣斂容,離席前告曰。某于某事未明,某書未通,敢請。先生有答,即宜傾耳聽受。答畢,復原位。受業時,不以智愚為后先,而以齒為序者,示童子以禮也。今世師或于弟子之聰慧者,令其先長者而進,是教以傲而導之驕也,可乎哉,

端身正坐,書籍筆硯等物,皆令頓放有常。其當讀之書,當用之物,隨時從容取出,不得信手翻亂。讀用已畢,復置原所,毋使參錯。其借人書物,當置簿登記,及時取還,毋致遺失。

凡先生有賓客至,弟子以次序立。俟先生與客為禮畢,然后向上肅揖。客退,仍肅揖送之。先生與客,命無出門,即各入位凝立,俟先生返。命坐,則坐。若客與諸生中,有自欲相見者。亦必俟與先生為禮,乃敢作揖。退亦不得遠送。非其類者,勿與親狎。

凡讀書,整容,定心,看字,斷句,慢讀,務要字字分曉。毋得目視他處。手弄他物。仍須細記遍數。如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猶逐日帶溫,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讀書不在多,能下精熟工夫,積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強記誦,為師者,又假此為功,以取悅父兄。遂不計生熟,慢令加讀,旋即遺忘。所宜戒也。

凡寫字,未問工拙,切要專心把筆,務求字畫嚴整。毋得輕易怠惰,致有潦草欹斜,并差落涂注之病。研墨放筆,毋使有聲,及濺污于外。其戲書硯面,及幾案上,最為不雅,切宜戒之。

以上書堂肄業之禮

呂新吾社學要略

履歷見前

弘謀按社學之設,最有關于教化,故歷代皆重其事。自后以文詞科第為學,所謂社學,不過聚徒誦讀,遂謂作養美舉。其子弟日習于浮薄。師長徒尚夫矜飾。名實不副。上下相蒙。不但不能成就子弟,且令鄉里子弟,淳厖之性,由此而喪,良可嘆也。呂新吾先生,凡有政教,莫不切中時弊。社學要略,不因科第而后讀書,不必作文而后為學,因人立教,即知即行,何其懇切而精要也。其選擇社師,不以才名為騖,而以端良為先。可為近日延師者法,更可為近日為師者戒。

自教化陵夷之后,舉世不知讀書為何事,師弟相督,父子相傳,不過取科甲,求富貴而已。今選社師,務取年四十以上,良心未喪,有良心,才不忍誤壞人子弟,才肯去成就人子弟,四字可為訓蒙者喚醒。志向頗端之士,不拘已未入學者,二十余人。掌印官群之文廟,餼以日食。先教以講解小學孝經,及字學反切。一年之后,如果見識近正,音韻不差,文理粗通,講解亦是者,掌印官下學考試。擇其堪以教人,查有社學,挨次撥發。

子弟讀書,大則名就功成,小則識字明理,世間第一好事。有等昏愚父母,有子不教讀書。邪心野性,竟成惡人。做盜賊,犯刑憲,皆由于此。幾曾見明理識字之人,肯為盜賊者乎。掌印官曉諭百姓,今后子弟,可讀書之年,即送社學讀書。縱使窮忙,也須十月以后在學,三月以后回家。如此三年,果其材無可望,省令歸業。鄉間社學,以廣教化。子弟讀書,務在明理。非必令農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

學中以長幼為先。序就齒數,除系相親,自有稱呼外。其余少稱長者兄,長呼少者名。行則右行。坐則下坐。長者立則立。長者散則散。一禁成群戲耍。二禁彼此相罵。三禁毀人筆墨書籍。四禁搬唆傾害。五禁有恃凌人。此處人五禁。犯者。比讀書加倍重責。

學者立身。行檢為重。一戒說謊。二戒口饞。三戒村語媱言。四戒愛人財物。五戒講人長短。六戒看人婦女。七戒交結邪人。八戒衣服華美。九戒捏寫是非。十戒性暴氣高。犯者比讀書加倍重責。

童子每日早起,向父母前一揖,問曰,今夜安否。早飯午飯回家,見父母,揖。問曰,父母飲食多少。晚上看父母臥處,待父母睡畢,而后退。父母怒罵,跪而低頭,不許勁聲強辨。父母勤勞,即來待作。父母久立,忙取坐物。父母喚人,高聲代喚。父母疾病,煎嘗湯藥。此雖人子末節,少年先須日習。至于一家尊長,俱要恭敬。家中凡事忍默。如有違犯,父兄即告先生,加倍重責。

行步要安詳穩重。不許跳躍奔趨。說話要從容高朗。不要含糊促迫。作揖要舒徐深圓,不可淺遽。侍立要莊嚴靜定,不可跛欹。起拜要身手相隨,不可失節。衣履要留心愛惜,不可邋遢。瞻視要靜正安閑,不可流亂。抄手要著衣齊心,不可怠惰。在坐要端嚴持重,不可箕開股岸。蹺足有違犯者,罰跪,再三犯者重責。

每講書,就教童子向自家身上體貼,這句話,與你相干不相干。這章書,你能學不能學。仍將可法可戒故事,說與兩條,令之省惕。他日違犯,即以所講之書責之,庶幾有益身心。

此法最為切近,即如弟子一章,先就本義講畢,再將現在如何方為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力行,學文,詳切指點,再將如何便為不孝弟,不謹信,不親愛,不力行,不學文,反復警戒,嗣后遇學徒行事,有合于孝弟等項者,則指其合于書中某句,而對眾稱之。如有所犯,則指其不合于書中某句,而對眾責之。如此,則講一章書,即受一章書之益,即知即行,始基于此,

每日遇童子倦怠懶散之時,歌詩一章。擇古今極淺,極切,極痛快,極感發,極關系者,集為一書。令之歌詠。與之講說。責之體認。古詩如陟岵,蓼莪,凱風,以上父母。棠棣,小明,杕杜,以上兄弟。江漢,出東門,以上男女。雞鳴,雄雉,以上夫婦。燕燕,嫡妾。伐木,朋友。芄蘭。童子。葛藟,民窮。相鼠,教禮。伐檀,訓義,采苓青蠅,戒讒。蟋蟀,瓠葉,示儉。采蘋,重祀。白駒,悅賢。至于漢魏以來,樂府古詩,近世教民俗語。凡切于綱常倫理,道義身心者,日講一章。其新聲艷語,但有習學者。訪知重責。訓蒙約后,附集詩歌,即此意也。

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有司先將此書。令善書人,寫姜字體。刊布社學師弟,令之習學。蓋姜字雖吃力,而點畫分毫不茍。作字之時,能令此心不放,此心不粗,佻達縱橫者厭之,以為欠蒼勁,欠自然,而不知有益于性靈也。把筆寫字,亦取有益性靈,其為童子計者切矣,

教童子,先學爽潔。硯無積垢。筆無宿墨。蘸墨只著水皮。干筆先要水潤。書須離身三寸,休令拳揉。手須日洗兩番,休污書籍。案上書,休亂堆斜放。書中句,休亂點胡批。學堂日日掃除。桌凳時時擦抹。

念書初要數字。即認字之法,次要聯句。次要一句緊一句。 眼定,則字不差。心不走,則書易入。句漸緊,則書易熟。遍數多,則久不忘。詳見分年日程,

看書不可就講。先令童子將注貼經,貼過一番,令之回講,然后一一細說。巧比再看。復回不知,再講。庶幾有得。

作文,出極明淺,易于發揮題目。作不得題,細講一遍,仍作此題。一題三作,其思必盡,其理自通,勝于日易一題也。十分深奧不能作之題,則且緩出。

記文,須選前輩老程文,極簡,極淺,極切,極清者,每體讀兩篇。作文之日模仿讀過文法者出題,庶易引觸。讀書以勤為先。童子不分遠近,俱令平明到學。背書完,讀新書。吃飯后,略令出門松散一二刻,然后看書作文。寫仿畢,仍讀書。午飯后,再令出門松散一二刻,仍讀書。日落后,分班對立。出對一個,破題一個,即與講改,然后放學。蓋少年脾弱,飯后不可遽用心力,恐食不消化也。

張楊園學規

先生名履祥。號考甫。浙江桐鄉人。

弘謀按楊園先生,學術純正。踐履篤實。伏處衡茅。系懷民物。立論不尚過高,惟以近里著己為主。敦倫理,存心地,親師友,崇禮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讀其遺集,不能不想慕其人,而嘆其未見諸施行也。學規二則,雖止為勉勖學侶之語。而于讀書制行之大端,切己反求,固已本末兼該。徹上徹下工夫,全在于此。學者其詳玩之。

澉湖塾約

初覺,睡初醒。即省昨日所業,與今日所當為。

旦起,讀經義一二條。先將正文熟誦精思,從容詳味。俟有所見,然后及于傳注,然后及于諸說。洗心靜氣,以求其解。毋執己見,以違古訓。毋傍舊說,以昧新知,乘此虛明,長養義理。

午膳后,敷述所看經義,以相質問,論說逾時。總期有當身心,勿宜雜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煌市| 堆龙德庆县| 泉州市| 旬邑县| 永昌县| 天门市| 井冈山市| 五台县| 海门市| 永定县| 泸水县| 海林市| 孝感市| 清水河县| 台安县| 佛冈县| 漳平市| 阿克陶县| 南澳县| 剑川县| 丁青县| 华阴市| 高密市| 丽江市| 南召县| 宣恩县| 武功县| 裕民县| 修文县| 镇江市| 成安县| 屏南县| 遵义县| 石林| 徐水县| 错那县| 叶城县| 盐边县| 娱乐| 确山县| 安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