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偈為二。上半牒有為破有為。下半牒無為破無為。此則是牒二部而破二部。薩婆多立有為。而無窮之過。毗婆阇婆提立無為。而有非相之失。又破有為通破數論等一切諸部。破無為別破毗婆阇婆提部。二關破通別兩執也。又此二門亦得但破一家。初正破有為??只刈谔釤o為義故次破無為。無為亦爾。正破阇婆提無為??制鋸霓H執有為義故破有為。便二部進退無路庶情靡托。故具開二關破之。又外人但立三相。論主開為無為二門破之。則為無為是能破門。三相是所破也。又為無為通破大小乘內道外道一切諸相。故百論中。外道亦立三相。是知今文遍破一切也。破全同中論。如彼釋之。古來釋窮無窮莊嚴舊義云。生滅之法窮于剎那。剎那即生滅無初中后分。第二靈味法師剎那有初中后分。而非無窮。第三開善云既有三分。分復有分如是無窮。第四釋云。現在止有生住。以當滅故說滅。此四并是成論師所說也。數人云。一剎那有初中后三分。猶如一馬其頭已入門內身正跨于門其尾猶在門外。故一剎那有三分。此是申有窮義也。數人此義。一剎那時節極長。今此文具破窮無窮義。
長行為二。初釋偈本次例破諸法。初又二。前釋上半。若生是無為下釋下半凡有二難。初難云。若生是無為云何與有為作相。此是非相破。離生住滅誰能知是生者。若生是無為即生體無生住滅相。相體既無誰能知法從相而生。此語法生也。又釋。生相若離三相即體不可分別。何以知此是生耶。此就相破。文正爾。復次下者上縱離生住滅有此生。無能知者。今明若生無有生住滅則無此生也。所以然者。有為是有可得分別為三相。若是無為則無三體之異。故不可分別有生住滅。生住滅空故下自以來。釋初偈有為法無相故無有為。今類破諸法。釋無為無相故無無為也。
問曰下第二別破三相。又開二別。初破展轉家義。次破不展轉義。所以破此二者。此二攝一切生盡則無生理現。又初是上座后是僧祇。此二是十八部本。亦為五百部根。破本末傾也。又初是毗曇次是成實。又初是內次是外。又初是法說次譬說。又初別破生次寄譬通破明暗解惑也。問何故前破展轉后破不展轉。答展轉得救上二難。不展轉不得救故前破。又是諸部之初故初破。又是盛行天竺故初破之。又正是旃延本立。五百羅漢所許用義。又其人立法體外有非色非心三相是實有法。不信三相是假名。故自不信諸法無生。是病中最重故偏破之。又立三相是不相應法非佛口說。何以知之。羅什答遠法師問云。不相應行是旃延等說非佛所說。既其橫造。故偏破之。問涅槃經親明生不自生賴生故生。云何云非佛說耶。答涅槃直言大小相生不云別有非色非心法。則知非佛所說。前問次答。就問中為二。一牒論主難。今當說下。生起偈本通論主難。
偈上半立小生大。正明三相是有為。下半明大生小通無窮難也。問其義明九法相扶共起。何故但云大小除自體生八法。答婆沙云。生最有力如母生子。母于子最有力。雖余女人相助不名余女人生子。佛陀人云。如書雖用紙筆等但人用最勝故名人書。彼亦如是。雖假余法共起但生受其名。問何故一剎那中。大生能生二法小生但生大生。答婆沙云。此無過如女人有生一子者有雙生者。問大生能生八法小生云何但生一法。答婆沙云。如豬犬有生一子者有生八子者。問生與生生宜是非色非心。云何名為生耶。答法在未來能生彼法來現在。是功用名。故名生也。生生者亦是功用名。復有能所名。一生是能生一生是所生。能所合目故云生生。大生名能生小生名隨相者體實同時。但大生親生法體。義在于前。大生生小生。而方云小生生大生。義論后也。問法體本無生滅而假四相生耶。答法體本有生滅性。但假四相發動之耳。法體是有為。既具四相八相亦是有為。亦各具四相。以九法各具四相則九法各是法體。法體具四相易知。大生具四相者。大生體有生性。但不能自生。須小生生故有生相。大住住大生大異異大生大滅滅大生。故具四也。大相具四一小三大。小相四具皆是大相。法體具四亦是大相也。偈文上半立小生生大。通無為難。下半立大生生小。通無窮難。小生生大通無為難者。大生不為小生生可是無為。今為小生生故是有為。問但為小生生。云何有為。答既為小生生。即為大住住大異異大滅滅。則大生具為四相所遷故是有為也。下半通無窮難者。小復從小即是無窮。大還生小故非無窮。問大還生小。但為大生生耶。答既為大生生。則為大住住乃至大滅滅。故小具四相也。
答曰下為二。初兩偈就前后破。次一偈就一時破。就前又二。初偈破其小生生大。提外上半即以下半破之。第二偈破其大生生小。提外下半即以上半破之。難意云。大小既其從他生則不能生他。若能生他則不從他。唯此二義。若言從他復能生他第三義者無有此處。所以然者。能生從生二義相違。故能則不從從則不能故。無第三義也。
若謂生生生時此發起第二段一時門破。中論具二偈。今但有一偈。偈為二。上半牒外義下半破之。牒中有二。初句牒小從大生。次句牒小能生大。而稱或者小生有重生之名?;蚩伞D苌笊?。又是惑者所謂。故稱為或。下半亦有兩義。生生猶未生者提其初句以小生從大生生。是故自體未生。何能生本生破第二句。既從大生則未有自體。何能生大生。相生之義必無體須生有體能生。然今一時。有則俱有。無則俱無。若俱無則有所生而無能生。若俱有則有能生而無所生。亦唯此二義。無有一時之中有能生復有所生。又汝大小生二體若俱起則失二用。大體既起何用小生。小體既起何用大生。故得二體俱有則失二用。若二體俱未起須二用者。猶無二體用從何生。若言小能生大大體未起須小生之。此得一體一用而義都不成。大體未起唯生于小而言小生大耶。又小若生大必知未有于大。猶未有大誰生于小。猶無小體寧有小用。故諸義不成。
若謂是生生第二次破不展轉相生。就文為二。一長行發起。二偈文正破。此發起與中論異者。中論直分兩家之異前立展轉相生。次立不展轉。今此論則顯改宗立義。還是前展轉家改宗立。又則中論明相與法體論自他。生相能自生。法體由相有。此正是成實者義。此論就相論自他。小生自生本生從他。二論不同者欲遍破一切體相自生生他義令盡也。又前二關并破云。小從大生故不能生大。若生大不從大生。次偈云。小生若已有體即不從大生生。若從大生生即小未有。何能生。是故今云。小不從大而能生大。即是提論主破以為立也。
偈本中為二。一破譬說。二破法說。初為四。第一總破燈不照闇。第二別破初燈不能照闇。第三縱二燈能破應遍破闇。第四偈奪破明照闇義。今是初。上半辨二處無所破闇。下半辨無能照明。此過有甚于前。前但得能失所得所失能。今則能所俱失故也。
問曰下生第二偈。此救。三論救燈中最為精巧。上難云。二處無闇。外則提破為立。所以無闇者由初燈力破故無耳。又良由暗滅故有明成。此則無闇有明。云何下半云無能照明耶。答中為二。上半牒而非。下半正破。破意云。汝言初燈破闇令闇無者不然。初燈竟不到闇云何破闇。所以不到者汝義以明暗二法念念不住。前暗既謝后闇應續。而明緣具足起在中間。故后暗住于未來。前暗久謝過去都無相到。云何破耶。初偈辨盛明不見細闇。后偈初明不見粗闇。此如斷惑法上上智慧斷下下惑。下下智慧斷上上惑。
復次下第三偈來者。前明二燈并不到闇破??滞馊嗽泼鏖準歉羰婪m不相見而能懸破。是故今次破之。又論主借不到破到。今提破而立。上半牒下半破。破意云。若粗細二明不到近輕重二闇。能破近者亦不到遠。應能遍破一切遠闇。二俱應不破。三應破遠不破近。四有破不破有到不到。此偈名縱破者上二門奪其破義辨一切諸明悉不到闇悉不闇破。今縱其破義今一毫之明遍破天下闇也。
第四偈明闇相次稱奪破者。前第三重縱其破義。今辨天下之闇無有破明之理。則天下之明無有破闇之理故名奪破。亦有四難。一明闇俱不相見。明既破闇闇亦破明。二俱不破見明遂不破明。明不見闇亦不破闇。三闇不明不見闇能破闇。闇不見明不破闇者。亦應闇不見明能破明。明不見闇不破闇。四有破不破即有到不到。
如生能下自上以來第一破譬說竟。今第二破法說。云今當更說者。上破譬即是破法竟。今復破者豈非重破。又上就見闇不見闇門破。今就已未二門更開異門。故云更說。偈開已未二門破其自生。自生是體生他是用。猶無有體安有用耶。故但破自。問為自未生為本已生。若自生本未有。未有是無。無何由生。若本已有是生何須更生。婆沙亦有此問為已生生。若已生生則有轉還過。從未來來現在現在更往未來。若未生生則有本無今有過。彼文答二意。約本無事用即未生生約本有體性則已生生。無二過也。將此論望彼二義還成二難。本無有事即是本無今有。墮未生生本已有性墮已生生。偈及長行文并可解。是故生住滅下第三總結齊法。從品初第二偈至此長行。前釋品初偈明有為法不以相成。今從此文竟品破無為。釋品初偈無為法不相成。又二。第一別以四句破無為法。第二總結。今是初以有為破無為。有為無故無為則無。復次下前第一明有為體無故無為體亦無。今第二明無為相無故無無為。從初破生。上破云。無有為故無無為。外云。正由無有為則是無為。是故今破。無有為則無有相。有何無為耶。
若謂下第三破。從第二破生。有相故是有為。良由無相故是無為。是以論主開有無二門責覓無相不得。若因有相知無相則有相是無相家相。不名無有相。若以無相知無相。不可知無相。不可知故非是有無為也。
若謂如眾衣第四破。從第三破生。汝以有無二門責無無相者不然。正不可知故即是無相法。喻如眾衣有相故可知一衣無相。亦可知雖無相之可知而有無相可知。就文有三。初牒二總非三正破。初前牒譬說。次牒合譬。是事不然第二總非。何以故下第三正破。破有二。前破法說。明既無有為之相云何因相而知無相。又衣喻下第二次破譬說。是故有為法皆空下。第二總結。以辨三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