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俗公子問于甄正先生曰。余長自聾俗。情未曉于大方。生于季代。心有昏于通理。每遲回于聞見。踐岐路以躊躇。竟滯迷于言說。仰夷涂而顛躓。自懷此惑行積歲時。希為指南坐祛知北。先生乃隱機而對曰。余少聞詩禮長好墳籍。耽玩有年搜覽無倦。簡冊所載文字所紀。帝王政化凡圣教門。莫不甄明是非詳辯紕謬。久蓄靈臺之鑒。恨無起余者商。子今質疑。不失言矣。公子跪而進曰。夫記事之書。歷代之史。述古人之糟粕。寔先王之蘧廬。此乃末俗之談。焉足言議。至如釋迦貽范法王演化。超九流而獨步。歷萬劫而高視。言象不詮其閫域。愚智莫窺其萌兆。皎皎焉若十景之耀青天。滔滔焉若九瀛之浮碧海。此蓋出世之圣旨。不俟仆之一二談也。夫道之為教。其來尚矣。爰自黃帝之書。逮乎伯陽之典。修身理國之要。延齡保壽之功。靜退清虛之規。雌柔恬淡之德。慈儉介剛之用。挫銳解紛之能。誠有益于凡情。固無虧于時政。自家刑國抑有由焉。近自吳蜀分疆宋齊承統。別立天尊以為教主。據其經論所說。天尊者乃道法之宗匠。玄門之極位。天人所奉。故號天尊。源乎造化之先。本乎陰陽之始。生成天地孕育乾坤。萬物資之以立形。三光稟之以成象。據此所陳。天尊在于天地之先矣。先生學富蓬山藝兼石室。道該儒史識辯幽微。明鏡高懸物來斯鑒。洪鐘佇扣敢溯下風。請決深疑。庶幾迷復。先生乃仰天而嘆曰。此迷固眾。豈獨子焉。進坐。吾為子論之。夫道之為教。起自黃帝。逮于伯陽。誠如子之言也。至于天尊者。何虛妄乎。何虛誕歟。子諦聽之。吾為子分析辯之。夫宇宙之外言議所不及者。人莫得而知之。天地之內耳目所洎者。咸可究而詳焉。余披覽書史。古人陳跡簡牘所紀翰墨所傳。咸見之矣。當為子據史籍憑典記而語之。案周易鉤命決云。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謂之五運。釋云。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五氣漸變謂之五運。此言氣形質具而未相離。皆謂太易太素等也。又案易緯通卦云。易有大極是生兩儀。氣之清輕者上浮為天。氣之濁重者下凝成地。天地和而生人。以人參之。謂之三才。又案易序卦云。有天地萬物。然后立君臣定父子。長幼夫婦之禮。尊卑上下之別。據此。太易之前氣色未分形象未著。混淪茫昧無狀之狀。二儀既判天地形具。三光以朗氣象質見。陰陽交合人乃生焉。自茲之后三才始備。此并書紀所詮。若指諸掌。天尊若本無形色。即與太易等無異。不得生在五運之前。若有形色。即生在三才之內。不得在太易之先。且太極之先無形無象。天尊不合有形明矣。若與太易同氣。至太極后共三才俱稟形而生。此乃為陰陽天地之所生育。豈能生天地哉。請究斯理虛實自彰。不假傍求稽之經史。公子戄然而驚曰。如先生所談誠虛妄矣。但習俗移人觸涂多懵。以愚不了尚有惑焉。重申疑緒。伏希指誨。案道家靈寶等經。非無憑據。咸是天尊所說。部袟具存。若元無天尊經教從何而有。靈寶于載事跡昭然。仆請再陳。庶垂一覽。經云。天尊居大羅天玄都玉京山。或游空青林中。或坐寨木之下。處三清之上。總九仙之長。朝會百靈階級萬品。其于神變奇異備列經文。若無影響何能致此。亟繁高聽。希暫釋疑先生莞爾而笑曰。子何惑之滯乎。重為夫子揚攉而論之。子察之也。夫言不可以虛發。必據禮經。筆不可以妄書。事遵典籍。是知禮經無紀。咸非雅正之談。典籍不詮。并為虛謬之說。縑緗可驗軸素難誣。教異外方跡殊中宇。考之史策。同明鑒之臨形。求之帝載。若權衡之準物。自無懷以往文字未融。炎皇以來書紀方漸。逮乎皇帝少昊之代。顓頊帝嚳之朝。唐堯虞舜之君。夏禹殷湯之后。周武秦襄以降。漢魏晉宋以前。上自尚書綿乎左傳司馬遷史記皇甫謐帝王紀韋耀洞紀楊曄裴玠之書。歷代相承年祀顯著。大無不錄細無不載。禪讓戰爭之帝。純澆步驟之皇。神只變現之征。災異祥瑞之應。龍鳳龜蛇之通感。魚鱉贙兕之精靈。爰及樹石奇怪鬼妖魑魅。莫不咸備書之。何獨天尊不詳其事。自天皇啟運帝業權輿。逮自人皇年代綿遠。五姓為其宗本。七十二姓派其繁流。至有巢燧人事。經六紀九十六代一百八萬二千七百六十余年。其時文字未生俗尚淳樸。自太昊至無懷氏。凡一十六代。合萬七千七百八十三年數歷三紀七十二禪。自炎帝神農氏至黃帝子孫。相承一十八世。合一千五百三十年。文字已生漸可詳紀。自茲以降。史官立焉。歷然可觀。備諸方策。天尊之義閴爾無聞。以此推之。足明虛妄。昭然可驗。何所疑焉
公子曰。先生縱懸河之辯。吐連環之辭。藻雪心靈清滌耳目。自可韜聲屏息察理通幽。而迷滯過深不無小惑。再黷高聽有愧乃心。請更詳之冀申積晦。案道家教跡義旨甚多。法門名數事理不少。經有三十六部。名乃包于三洞。玉字金書銀函瑤格紫筆朱韜。具有表章。豈全虛也
先生曰。子迷其本。又惑其末。為子備論少選可悟。道經咸推天尊所說。說主本自憑虛。教跡足成烏有。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雖有三十六部。咸是偽書。徒稱三洞俱非實錄。玉字金書偽中生偽。銀函瑤格虛內構虛紫筆之名。既矯詞而妄立。朱韜之說。亦假飾而空題。語事似惑庸情。摭實足為虛妄。且道家經教云是天尊所詮。教主畢竟不存。明經無主可說。說經無主自曉偽端。拔本塞源詎勞繁述。子今尚未悟。終俟剖析論之。其稱三十六部者。義有由焉。此名發自佛經。道士因而創作。庸俗愚情以增加為勝。以佛經有一十二部。乃加二十四部總成三十六部。見佛法說眼耳等六根染塵因茲結罪。遂于六根之上每根開六種法門。六六三十六。故標三十六。稱雖有其名竟無其義。每部之內事理乖張此非圣人所詮。妄造豈能該密。三十六部偽妄可知。又三洞之名。還擬佛經三藏。三洞者。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曰洞神。此之謂三洞。洞者洞徹明悟之義。言習此三經明悟道理。謂之三洞。洞真者。學佛法大乘經。詮法體實相。洞玄者。說理契真。洞神者。符禁章醮之類。今考核三洞經文。唯老子兩卷微契洞玄之目。其洞真部即是靈寶。經數并是近代吳宋齊梁四朝道士葛玄宋文明陸修靜及顧歡等偽造。咸無典實。其洞神一部。后漢末蜀人張道陵自云。于峨嵋山修道證果。老子從紫微宮下降。授道陵天師之任。及符禁章醮役召鬼神之術。道陵乃自偽造道經數百卷經中。敘道陵與天尊相對說經。經文多云。天師道陵曰。晉武帝平吳之后。道陵經法始流至江左。文明等于道陵所造偽經之中。創制義疏以解釋之。因此更造偽經以增其數三洞偽狀足可知矣。玉字金書者。經云。天尊于玉京玄都說經既畢。諸天真人編玉為字。以寫其文。一說云。玉字者。是諸天書名。金書者鏤金為字。今道士所受法真文。及上清其詞。皆以玉字為文。其字似小篆又非小篆。道家明真行道。于壇五方各施一真文。其文書作玉字。宋文明等作隸書以譯之。據文明此狀益彰字偽。若玉字本是諸天真人所書。文明是近代道士。不預說法之會。又與集經真人不相交接。如何文明得識玉字而易以隸書。即彰玉字是文明所作改篆書體。偽立玉字之名。所以還自以隸書易其偽字。以此驗之。皎然可悉。又云。銀函瑤格。且函者是盛經之匣。格者貯經之藏。此言天尊說經人天敬重。盛以銀函秘之玉藏。銀玉貴故用以緘經。準此虛詞全為詭妄。但仙宮人代貴尚各殊。若以人間銀玉為天宮之珍。人間聲色可為天宮所重。聲色偽經說妄銀玉何乃是真財色對境是同彼此有何殊別立財破色未識其由。又云。紫筆朱韜此更虛偽。但筆之起稱基于六國。秦人蒙恬方始造筆。自秦以前皆削木書之。或謂之槧。或謂之札。或謂之觚。元無筆號。豈有天尊以稱為筆。況五色非實六塵咸假。迷心執系妄以為色。在于賢圣本無此見。文明等以朱紫俗中所貴。用飾簽題之名。且韜者以擬六韜。妄竊太公兵書之號。乃俗書之異名。兵志之殊目。不離塵勞之境。才淪生死之流。語事似是美名。鞠理全成偽跡
公子聞先生此說。心昏志擾莫知所措。乃謂先生曰。伏聞眾口爍金積毀銷骨。先生此議。無乃是乎。未解所疑更希良釋。經云。云彩霞光結空成字。煙輝霧液聚氣為文。芒垂八角字方一丈。靈寶具顯。爰所惑哉
先生曰。情弊執者難移。性明察者易悟。夫子沉淪弱喪往而不返。靡思己惑翻見致疑。子審聽之。吾為子述。此經旨意久已曉之。蓋敘真文偽濫之源。顯靈寶虛妄之跡。既云。天尊含一氣之端。包兩儀之始。生化物象孕育群形。說經不托空聞。造字何推氣結。此文明等偽造真文之因。虛立緣起之狀。乃云。天尊感云霞之氣。聚結成文。字方一丈。冀異凡俗之書。芒垂八角。用殊篆隸之體。若其真文應見于此下方。警悟凡俗。須示靈異之狀。真文若在上方天尊都化之所。何須廣大其文。以呈詭怪之跡。徒陳海棗之論。寧思蝸角之虛。此又偽也。公子曰。玉字之文結空之氣。既云虛誕。誠如所言。大羅之天玄都之境。王京仙宇金闕天宮。空青寶林寨木靈樹。三清上界九仙靈府。道俗同詮。豈并非實
先生于是解頤而謂曰。適欲為子說之。子果見問。今為子具陳其妄。案靈寶偽經有三十二天。其天自下而上重疊置之。從下第一太黃皇曾天。第二太明玉貌天。第三清明何童天。第四玄胎平育天。第五元明文舉天。第六上明七曜天。第七虛無越衡天。第八太極蒙翳天。第九赤明和陽天。第十上真玄明天。十一暉明宗飄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虛明堂暉天。十四觀明端靜天。十五玄明恭慶天。十六太煥極瑤天。十七元載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顯定極風天。二十始黃考芒天。二十一太黃翁重天。二十二元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撲元樂天。二十四無極曇誓天。二十五浩庭霄度天。二十六淵通元洞天。二十七太文翰寵天。二十八太素秀樂天。二十九太虛無上天。三十太釋騰勝天。三十一龍變梵度天。三十二太極平育天。謹案道家三十二天。略無大羅之號。即明元無大羅之天。此又妄造。則此三十二天。總是偽立。何以知者。今據二十四天名曇誓天。第三十一天名梵度天。竊尋曇梵二字。此土先無。玉篇說文字林字統竟無此字。曇梵二字本出佛經。與無見之流翻譯人。造用詮天竺之音。演述釋迦之旨。在于此方先無此字。后葛洪于佛經上錄梵字。訓以為凈陸。法言因而撰入切韻。若天尊說靈寶等經。在于佛法東流之前。此字未造。如何天名預用。若于佛法之后。即是偷竊佛經。近始偽造進退無據。偽跡自彰。大羅之名寔此之類。驗斯一節足表三隅。又玄都仙宮玉京靈岫。案經所說。玄都是玉京山上宮名。金闕乃玄都宮之闕稱。尋討宗旨虛妄又彰。且道法是此方之教。天尊是此土圣人。詮化不在外蕃。居止合于此地。自從文字已來。帝王境域。上自軒皇之代。下至姬周之朝。東不越辰韓。西未逾大夏。南才至象郡。北尚阻雁門。此中闊狹可知遠近斯在。又據十州記。四夷傳地理志輿地志括地志汲冡書。并無玉京玄都之域未審。天尊何處施化。若在諸天之上。天上人間境界全別。非唯穢凈有異。諒亦語言不同。至于文字尚好是事懸隔。但天地日月山河金玉珠貝叢林山石之等。同業共感妄情起計執有貴賤。在于上天初無此事。乃以人間妄計金玉珍貴。用標仙都仙闕之名。忝曰圣人。定不同此。此又虛也。但方域之言隨地改革。萬里之內音旨不通。況在諸天固殊聲韻。設有天尊實于玉京山上說法。終藉人傳方至此地。復須翻譯然可流行。驗無傳經之人。又無翻譯之所。縱令經語是此土之音。必待人傳得至此國。天尊說經之后。須有集錄門人。降自上天傳于下代。發玄都之勝境。至赤縣之神州。詮三十六部之靈文。演一十二品之科格。人事之間實為壯觀。何故史籍遺而不書。凡在有情。知其不可。此又虛也。又空青之林。寨木之樹。三雅之所不載。九丘之所未詳。虛構異名冀殊俗物。唯有靈寶經說。竟無典記可憑。事等鑿空言同捕影。此又虛也。又云。三清之天。九仙之府。彌增偽跡轉益虛宗。案靈寶三清天號。還同前說上下安之。下曰上清。中曰太清。上曰玉清。此三清也。此三天。布置在三十二天上大羅天下。釋云。玉清天尊所居之天。太清大道君所居之天。上清老子所居之天。就教推尋更成虛偽。靈寶列三十二天天位先定。若加三清及以大羅。則有三十六天。不合只有三十二位。此又不可也。若三清大羅是三十二天內。三清大羅是其別號。則列三十二天名數合標。別號之名經無別稱。明非三十二天之數。此又虛也。又此經稱是天尊所說。說主元自構虛。徒有三清之名。本無天尊可立。玉清之境還是妄論。所稱大道君。道是虛通之理。無物之謂。太上道君豈合有像。又不可立太清之天。此又偽也。老子驅車西域。竟無升天之由。虛標上清之位。事等系風之說。再三虛妄偽跡逾彰。所言九仙者。案經所說。仙有九等。等級差降以標其位。天尊若處其長。不出神仙之流。神仙傳中何為不載。設令是實未免生死。終為劫火所焚。不入證圣之位。凡其偽狀即此之流
公子曰。先生辯囿宏開。耀詞葩于舌杪。言泉迥注。瀉文瀨于談端。若春景之煦薄冰。類秋颷之拂危葉。辯即辯矣。疑尚疑焉。案靈寶度人經云。天尊居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此則所居有據。說法無疑始青。之天顯然。碧落之宮昭著。空歌標其境稱。浮黎列其土名。如何高論總排為偽
先生乃撫掌大噱而謂公子曰。聞一知十。顏回見稱于孔父。朝三暮四。狙公致忿于莊生。余昔怪焉。今信之矣。且始青之天與大羅何異。碧落之號將上清豈殊。前以昌言。今復致惑。案三十三天。天無始青之稱。三清之位。位無浮黎之境。置立參差終始乖舛。但諸天之上咸是天人。欲界之天男女雜處。雖有欲事輕重不同。修十善勝業生于其境。不似人間分疆畫野。自色界之上無女唯男。修四無量因方咸彼果。咸無土地之實。眾寶之所共成。今言大浮黎土。一何迂誕。虛偽之狀參驗可知。子自情迷非余辯誤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九州·縹緲錄(合集)
《九州縹緲錄》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1月24日首播,每周二10:00更新一集。同名電視劇已于2019年播出。全書共6卷,以虛構的“九州”世界為背景,圍繞著各方諸侯都意圖問鼎人族權力中心——天啟而進行的權力斗爭的故事展開,情節從華族少年姬野和蠻族少年呂歸塵的視角出發,以兩個少年的成長為線索,逐漸拉開九州大地上亂世的序幕。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