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下第四十一
大夫曰:不軌之民,困橈公利,而欲擅山澤。從文學、賢良之意,則利歸于下,而縣官無可為者。上之所行則非之,上之所言則譏之,專欲損上徇下,虧主而適臣,尚安得上下之義,君臣之禮?而何頌聲能作也?
賢良曰:古者,上取有量,自養有度,樂歲不盜,年饑則肆,用民之力,不過歲三日,籍斂,不過十一。君篤愛,臣盡力,上下交讓,天下平?!翱0l爾私,”上讓下也?!八旒拔宜健保裙氁?。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后其君也?!本汲?,何為其無禮義乎?及周之末涂,德惠塞而嗜欲眾,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上公,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衛靈公當隆冬興眾穿池,海春諫曰:“天寒,百姓凍餒,愿公之罷役也。”公曰:“天寒哉?我何不寒哉?”人之言曰:“安者不能恤危,飽者不能食饑?!惫视嗔喝庹唠y為言隱約,處佚樂者難為言勤苦。夫高堂邃宇、廣廈洞房者,不知專屋狹廬、上漏下濕者之囗也。系馬百駟、貨財充內、儲陳納新者,不知有旦無暮、稱貸者之急也。廣第唐園、良田連比者,不知無運踵之業、竄頭宅者之役也。原馬被山、牛羊滿谷者,不知無孤豚瘠犢者之窶也。高枕談臥、無叫號者,不知憂私責與吏正戚者之愁也。被紈躡韋,搏梁嚙肥者,不知短褐之寒、糠囗之苦也。從容房闈之間、垂拱持案食者,不知跖耒躬耕者之勤也。乘堅驅良、列騎成行者,不知負擔步行者之勞也。
匡床旃席、侍御滿側者,不知負輅挽舩、登高絕流者之難也。衣輕暖、被美裘、處溫室、載安車者,不知乘邊城、飄胡、代鄉清風者之危寒也。妻子好合、子孫保之者,不知老母之憔悴、匹婦之悲恨也。耳聽五音、目視弄優者,不知蒙流矢、距敵方外者之死也。東向伏幾、振筆如調文者,不知木索之急、箠楚之痛者也。坐旃茵之上、安圖籍之言,若易然,亦不知步涉者之難也。
昔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刈菅茅,用師若彈丸;從軍者暴骨長城,戍漕者輦車相望,生而往,死而旋,彼獨非人子耶?故君子仁以恕,義以度,所好惡與天下共之,所不施不仁者。公劉好貨,居者有積,行者有囊。太王好色,內無怨女,外無曠夫。文王作刑,國無怨獄。武王行師,士樂為之死,民樂為之用。若斯,則民何苦而怨,何求而譏?
公卿愀然,寂若無人。于是遂罷議,止詞。
奏曰:“賢良、文學不明縣官事,猥以鹽、鐵為不便。請且罷郡國榷沽、關內鐵官?!?
奏,可。
擊之第四十二
賢良、文學既拜,咸取列大夫,辭丞相、御史。
大夫曰:前議公事、賢良、文學稱引往古,頗乖世務。論者不必相反,期于可行。往者,縣官未事胡、越之時,邊城四面受敵,北邊尤被其苦。先帝絕三方之難,撫從方國,以為蕃蔽,窮報郡國,以討匈奴。匈奴壤界獸圈,孤弱無與,此固亡之時也。遼遠不遂,使得復喘息,休養士馬,負紿西域。
西域迫近胡寇,沮心內解,必為巨患。是以主上欲掃除,煩倉廩之費也。終日逐禽,罷而釋之,則非計也。蓋舜紹緒,禹成功。今欲以軍興擊之,何如?
文學曰:異時縣官修輕賦,公用饒,人富給。其后保胡、越,通四夷,費用不足。于是興利害,算車舡,此訾助邊,贖罪告緡,與人以患矣。甲士死于軍旅,中士罷于轉漕,仍之以科適,吏征發極矣。夫勞而息之,極而反本,古之道也,雖舜、禹興、不能易也。
大夫曰:昔夏后底洪水之災,百姓孔勤,罷于籠囗,及至其后,咸享其功。先帝之時,郡國頗煩于戎事,然亦寬三陲之役。語曰:“見機不遂者隕功?!币蝗者`敵,累世為患。休勞用供,因弊乘時。帝王之道,圣賢之所不能失也。功業有緒,惡勞而不卒,猶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也。
文學曰:地廣而不德者國危,兵強而凌敵者身亡?;①钕鄵N蟻得志。兩敵相抗,而匹夫乘間。是以圣王見利慮害,見遠存近。方今為縣官計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幣結和親,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不計其難,弊所恃以窮無用之地,亡十獲一,非文學之所知也。
結和第四十三
大夫曰:漢興以來,修好,結和親,所聘遺單于者甚厚;然不紀重質厚賂之故改節,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懷,故廣將帥,招奮擊,以誅厥罪。功勛粲然,著于海內,藏于記府,何命“亡十獲一”乎?
夫偷安者后危,慮近者憂邇。賢者離俗,智士權行。君子所慮,眾庶疑焉。
故民可與觀成,不可與圖始。此有司所獨見,而文學所不睹。
文學曰:往者,匈奴結和親,諸夷納貢,即君臣外內相信,無胡、越之患。當此之時,上求寡而易贍,民安樂而無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數年之稸,縣官余貨財,閭里耆老,咸及其澤。自是之后,退文任武,苦師勞眾,以略無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間、民不能自守,發屯乘城,挽輦而贍之。
愚竊見其亡,不睹其成。
大夫曰:匈奴以虛名市于漢而實不從,數為蠻、貊所紿,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劍定九州,今以九州而不行于匈奴。閭里常民,尚有梟散,況萬里之主與小國之匈奴乎?夫以天下之力勤何不摧?以天下之士民何不服?
今有帝名,而威不信于城之外,反賂遺而尚踞敖,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畢怒也。
文學曰:湯事夏而卒服之,周事殷而卒滅之。故以大御小者王,以強凌弱者亡。圣人不困其眾以兼國,良御不困其馬以兼道。故造父之御不失和,圣人之治不倍德。秦攝利銜以御宇內,執修箠以笞八極,驂服以罷,而鞭策愈加,故有傾銜遺箠之變。士民非不眾,力勤非不多也,皆內倍外附而莫為用。此高皇帝所以伏劍而取天下也。夫兩主好合,內外交通,天下安寧,世世無患,士民何事?三王何怒焉?
大夫曰:伯翳之始封秦,地為七十里,穆公開霸,孝公廣業。自卑至上,自小至大。故先祖基之,子孫成之。軒轅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湯、武伐夏、商。誅桀、紂而為王。黃帝以戰成功,湯、武以伐成孝。故手足之勤,腹腸之養也。當世之務,后世之利也。今四夷內侵,不攘,萬世必有此長患。先帝興義兵以誅暴強,東滅朝鮮,西定冉、囗,南擒北越,北挫強胡。
追匈奴以廣北州,湯、武之舉,蚩尤之兵也。故圣主斥地,非私其利,用兵,非徒奮怒也,所以匡難辟害,以為黎民遠慮。
文學曰:秦南禽勁越,北卻強胡,竭中國以役四夷,人罷極而主不恤,國內潰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陳涉,地奪諸侯,何嗣之所利?
《詩》云:“雍雍鳴囗,旭日始旦。”登得前利,不念后咎。故吳王知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遂之患。秦知進取之利,而不知鴻門之難。是以知一而不知十也。周謹小而得大,秦欲大而亡小。語曰:“前車覆,后車戒?!薄耙蟊O不遠,在夏后之世”矣。
誅秦第四十四
大夫曰:秦、楚、燕、齊,周之封國也。三晉之君,齊之田氏,諸侯家臣也。內守其國,外伐不義,地廣壤進,故立號萬乘,而為諸侯。宗周修禮長文,然國剪弱,不能自存,東攝六國,西畏于秦,身以放遷,宗廟絕祀。
賴先帝大惠,紹興其后,封嘉潁川,號周子男君。秦既并天下,東絕沛水,并滅朝鮮,南取陸梁,北卻胡、狄,西略氐、羌,立帝號,朝四夷。舟車所通,足跡所及,靡不畢至。非服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矣。
文學曰:禹、舜、堯之佐也,湯、文、夏、商之臣也。其所以從八極而朝海內者,非以陸梁之地、兵革之威也。秦、楚、三晉號萬乘,不務積德而務相侵,構兵爭強而卒俱亡。雖以進壤廣地,如食荝之充腸也,欲其安存,何可得也?夫禮讓為國者若江、海,流彌久不竭,其本美也。茍為無本,若蒿火暴怒而無繼,其亡可立而待,戰國是也。周德衰,然后列于諸侯,至今不絕。秦力盡而滅其族,安得朝人也?
大夫曰:中國與邊境,猶支體與腹心也。夫肌膚寒于外,腹心疾于內,內外之相勞,非相為賜也?唇亡則齒寒,支體傷而心慘怛。故無手足則支體廢,無邊境則內國害。昔者,戎狄攻太王于邠,逾岐、梁而與秦界于涇、渭,東至晉之陸渾,侵暴中國。中國疾之。今匈奴蠶食內侵,遠者不離其苦。獨邊境蒙其敗?!对姟吩疲骸皯n心慘慘,念國之為虐?!辈徽鱾洌瑒t暴害不息。
故先帝興義兵以征厥罪,遂破祁連、天山,散其聚黨,北略至龍城,大圍匈奴,單于失魂,僅以身免,乘奔逐北,斬首捕虜十余萬。控弦之民,旃裘之長,莫不沮膽,挫折遠遁,遂乃振旅。渾耶率其眾以降,置五屬國以距胡,則長城之內,河、山之外,罕被寇災。于是下詔令,減戍漕,寬徭役。初雖勞苦,卒獲其慶。
文學曰:周累世積德,天下莫不愿以為君,故不勞而王,恩施由近而遠,而蠻、貊自至。秦任戰勝以并天下,小海內而貪胡、越之地,使蒙恬擊胡,取河南以為新秦,而亡其故秦,筑長城以守胡,而亡其所守。往者,兵革亟動,師旅數起,長城之北,旋車遺鏃相望。及李廣利等輕計——計還馬足,莫不寒心;雖得渾耶,不能更所亡。此非社稷之至計也。
伐功第四十五
大夫曰:齊恒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殘令支。趙武靈王逾句注,過代谷,略滅林胡、樓煩。燕襲走東胡,辟地千里,度遼東而攻朝鮮。蒙公為秦擊走匈奴,若鷙鳥之追群雀。匈奴勢懾,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及其后,蒙公死而諸侯叛秦,中國擾亂,匈奴紛紛,乃敢復為邊寇。夫以小國燕、趙,尚猶卻寇虜以廣地,今以漢國之大,士民之力,非特齊桓之眾,燕、趙之師也;然匈奴久未服者,群臣不并力,上下未諧故也。
文學曰:古之用師,非貪壤土之利,救民之患也。民思之,若旱之望雨,簞食壺漿,以逆王師。故憂人之患者,民一心而歸之,湯、武是也。不愛民之死,力盡而潰叛者,秦王是也。孟子曰:“君不鄉道,不由仁義,而為之強戰,雖克必亡。”此中國所以擾亂,非蒙恬死而諸侯叛秦。昔周室之盛也。
越裳氏來獻,百蠻致貢。其后周衰,諸侯力征,蠻貊分散,各有聚黨,莫能相一。是以燕、趙能得意焉。其后,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徒小國,引弓之民,并為一家,一意同力,故難制也。前君為先帝畫匈奴之策:“兵據西域,奪之便勢之地以候其變。以漢之強,攻于匈奴之眾,若以強弩潰癰疽;越之禽吳,豈足道哉?”上以為然,用君之義,聽君之計,雖越王之任種、蠡不過。以搜粟都尉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余年。未見種、蠡之功,而見靡弊之效,匈奴不為加俛,而百姓黎民以敝矣。是君之策不能弱匈奴,而反衰中國也。善為計者,固若此乎?
西域第四十六
大夫曰:往者,匈奴據河、山之險,擅田牧之利,民富兵強,行入為寇,則句注之內驚動,而上郡以南咸城。文帝時,虜入蕭關,烽火通甘泉,群臣懼,不知所出,乃請屯京師以備胡。胡西役大宛、康居之屬,南與群羌通。
先帝推讓斥奪廣饒之地,建張掖以西,隔絕羌、胡,瓜分其援。是以西域之國,皆內拒匈奴,斷其右臂,曳劍而走。故募人田畜以廣用,長城以南,濱塞之郡,馬牛放縱,蓄積布野,未睹其計之所過也。夫以弱越而遂意強吳。
才地計眾非鈞也,主思臣謀,其往必矣。
文學曰:吳、越迫于江、海,三川循環之,處于五湖之間,地相迫,壤相次,其勢易以相禽也。金鼓未聞,旌旗未舒,行軍未定,兵以接矣。師無錙重之費,士無乏絕之勞,此所謂食于廚倉而戰于門郊者也。今匈奴牧于無窮之澤,東西南北,不可窮極,雖輕車利馬,不能得也,況負重嬴兵以求之乎!”其勢不相及也,茫茫乎若行九皋,未知所止,皓皓乎若無網羅而漁江海,雖及之,三軍罷弊,適遺之餌也。故明王知其無所利,以為役不可數行,而權不可久張也,故詔公卿大夫、賢良、文學,所以復枉興微之路。公卿宜思百姓之急,匈奴之害,緣圣主之心,定安平之業。今乃留心于末計,雖本議,不順上意,未為盡于忠也。
大夫曰:初,貳師不克宛而還也,議者欲使人主不遂忿,則西域皆瓦解而附于胡,胡得眾國而益強。先帝絕奇聽,行武威,還襲宛,宛舉國以降,效其器物,致其寶馬。烏孫之屬駭膽,請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遁逃,雖未盡服,遠處寒苦囗埆之地。壯者死于祁連、天山,其孤未復。故群臣議以為匈奴困于漢兵,折翅傷翼,可遂擊服。會先帝棄群臣,以故匈奴不革。譬如為山,未成一簣而止。度功業而無斷成之理,是棄與胡而資強敵也。輟幾沮成,為主計若斯,亦未為盡忠也。
文學曰:有司言國外之事,議者皆徼一時之權,不慮其后。張騫言大宛之天馬汗血,安息之真玉大鳥,縣官既聞如甘心焉,乃大興師伐宛,歷數期而后克之。夫萬里而攻人之國,兵未戰而物故過半,雖破宛得寶馬,非計也。
當此之時,將卒方赤面而事四夷,師旅相望,郡國并發。黎人困苦,奸偽萌生,盜賊并起。守尉不能禁,城邑不能止。然后遣上大夫衣繡衣以興擊之。
當此時,百姓元元,莫必其命,故山東豪杰,頗有異心。賴先帝圣靈斐然。
其咎皆在于欲畢匈奴而遠幾也。為主計若此,可謂忠乎?
功業,這樣為皇上出主意,也不能說是盡忠吧!
世務第四十七
大夫曰:諸生妄者!議者令可詳用,無徒守椎車之語,滑稽而不可循。
夫漢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則寢以深。故謀臣以為擊奪以困極之。諸生言以德懷之,此有其語而不可行也。諸生上無以似三王,下無以似近秦,令有司可舉而行當世,安蒸庶而寧邊境者乎?
文學曰:昔齊桓公內附百姓,外綏諸侯,存亡接絕,而天下從風。其后,德虧行衰,葵丘之會,振而矜之,叛者九國?!洞呵铩反唐洳怀绲露缌σ?。
故任德,則強楚告服,遠國不召而自至;任力,則近者不親,小國不附。此其效也。誠上觀三王之所以昌,下論秦之所以亡,中述齊桓所以興,去武行文,廢力尚德,罷關梁,除障塞,以仁義導之,則北垂無寇虜之憂,中國無干戈之事矣。
大夫曰:事不豫辨,不可以應卒。內無備,不可以御敵?!对姟吩疲骸罢a爾民人,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惫视形氖拢赜形鋫?。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備,以取大辱焉,身執囚而國幾亡。故雖有誠信之心,不知權變,危亡之道也。《春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為其無信也。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飆舉電至。而欲以誠信之心,金帛之寶,而信無義之詐,是猶親跖、囗而扶猛虎也。
文學曰:《春秋》“王者無敵”,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賓服,莫敢交也。德行延及方外,舟車所臻,足跡所及,莫不被澤。蠻、貊異國,重譯自至。方此之時,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內相信,上下輯睦。兵設而不試,干戈閉藏而不用。老子曰:“兕無所用其角,螫蟲無所輸其毒。”故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世安得跖、囗而親之乎?
大夫曰:布心腹,須情素,信誠內感,義形乎色。宋華元、楚司馬子反之相睹也,符契內合,誠有以相信也。今匈奴挾不信之心,懷不測之詐,見利如前,乘便而起,潛進市側,心襲無備。是猶措重寶于道路而莫之守也,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文學曰:誠信著乎天下,醇德流乎四海,則近者哥謳而樂之,遠者執禽而朝之。故正近者不以威,來遠者不以武,德義修而任賢良也。故民之于事也,辭佚而就勞,于財也,辭多而就寡。上下交讓,道路雁行。方此之時,賤貨而貴德,重義而輕利,賞之不竊,何寶之守也?
和親第四十八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義而滅,魯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篤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設械以自備,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狝振旅而數軍實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難。故兵革者國之用,城壘者國之固也;而欲罷之,是去表見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輕舉潛進,以襲空虛,是猶不介而當矢石之蹊,禍必不振。此邊境之所懼,而有司之所憂也。
文學曰:往者通關梁,交有無,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內附,往來長城之下。其后王恢誤謀馬邑,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禍紛拿而不解,兵連而不息,邊民不解甲弛弩,行數十年,介胄而耕耘,囗耰而候望,燧燔烽舉,丁壯弧弦而出斗,老者超越而入葆。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則仁者不忍也?!对姟吩疲骸巴段乙蕴?,報之以李?!蔽绰勆仆袗簛碚?。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故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大夫曰:自春秋諸夏之君會聚相結,三會之后,乖離相疑,伐戰不止;六國從親,冠帶相接,然未嘗有堅約。況禽獸之國乎!《春秋》存君在楚,誥鼬之會書公,紿夷狄也。匈奴數和親,而常先犯約,貪侵盜驅,長詐謀之國也。反復無信,百約百叛,若朱、象之不移,商均之不化。而欲信其用兵之備,親之以德,亦難矣。
文學曰:王者中立而聽乎天下,德施方外,絕國殊俗,臻于闕庭。鳳皇在列樹,麒麟在郊藪,群生庶物,莫不被澤。非足行而仁辦之也,推其仁恩而皇之,誠也。范蠡出于越,由余長于胡,皆為霸王賢佐。故政有不從之教,而世無不可化之民?!对姟吩疲骸白帽诵辛?,挹彼注茲。”故公劉處戎、狄,戎、狄化之。太王去豳,豳民隨之。周公修德,而越裳氏來。其從善如影響。
為政務以德親近,何憂于彼之不改?
繇役第四十九
大夫曰:屠者解分中理,可橫以手而離也;至其抽筋鑿骨,非行金斧不能決。圣主循性而化,有不從者,亦將舉兵而征之。是以湯洙葛伯,文王誅犬夷。及后戎、狄猾夏,中國不寧,周宣王、仲山甫式遏寇虐?!对姟吩疲骸氨》オ濁?,至于太原?!薄俺鲕嚺砼恚潜怂贩??!弊怨琶魍醪荒軣o征伐而服不義,不能無城壘而御強暴也。
文學曰:舜執干戚而有苗服,文王底德而懷四夷。《詩》云:“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逼仗熘拢┤嗣嬷畟?,莫不引領而歸其義。故畫地為境,人莫之犯。子曰:“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敝恋轮^也。故善攻不待堅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武王之伐殷也,執黃鉞,誓牧之野,天下之士莫不愿為之用。既而偃兵,搢笏而朝,天下之民莫不愿為之臣。既以義取之,以德守之。秦以力取之,以法守之,本末不得,故亡。夫文猶可長用,而武難久行也。
大夫曰:《詩》云:“獫狁孔熾,我是用戒?!薄拔浞蜾赇辏洜I四方。”
故守御征伐,所由來久矣?!洞呵铩反笕治粗炼ビ9仕闹姸w固,華葉茂而本根據。故飭四境所以安中國也,發戍漕所以審勞佚也。主憂者臣勞,上危者下死。先帝憂百姓不贍,出禁錢,解乘輿驂,貶樂損膳,以賑窮備邊費。未見報施之義,而見沮成之理,非所聞也。
文學曰:周道衰,王跡熄,諸侯爭強,大小相凌。是以強國務侵,弱國設備。甲士勞戰陳,役于兵革,故君勞而民困苦也。今中國為一統,而方內不安,徭役遠而外內煩也。古者無過年之徭,無逾時之役。今近者數千里,遠者過萬里,歷二期。長子不還,父母愁憂,妻子詠嘆。憤懣之恨發動于心,慕思之積,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薇》之所為作也。
險固第五十
大夫曰:虎兕所以能執熊羆、服群獸者,爪牙利而攫取便也。秦所以超諸侯、吞天下、并敵國者,險阻固而勢居然也。故龜猖有介,狐貉不能禽;蝮蛇有螫,人忌而不輕。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故仲山甫補袞職之闕,蒙公筑長城之固,所以備寇難而折沖萬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內,猶家人不堅垣墻,狗吠夜驚,而暗昧妄行也。
文學曰:秦左殽、函,右隴阺,前蜀、漢,后山、河,四塞以為固,金城千里。良將勇士,設利器而守陘隧,墨子守云梯之械也。以為雖湯、武復生,蚩尤復起,不輕攻也。然戍卒陳勝無將帥之任,師旅之眾,奮空拳而破百萬之師,無墻籬之難。故在德不在固。誠以仁義為阻,道德為塞,賢人為兵,圣人為守,則莫能入。如此則中國無狗吠之警,而邊境無鹿駭狼顧之憂矣。夫何妄行而之乎?
大夫曰:古者,為國必察土地、山陵阻險、天時地利,然后可以王霸。
故制地城廓,飭溝壘,以御寇固國?!洞呵铩吩唬骸岸d??!毙薜乩病?
三軍順天時,以實擊虛,然困于阻險,敵于金城。楚莊之圍宋,秦師敗崤嵚崟,是也。故曰:“天時地利?!鼻?、胡固。近于邊,今不取,必為四境長患。此季孫之所以憂顓臾,有句踐之變而為強吳之所悔也。
文學曰: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周之致遠,不以地利,以人和也。百世不奪,非以險,以德也。吳有三江、五湖之難,而兼于越。楚有汝淵、兩堂之固,而滅于秦。秦有隴阺、崤塞,而亡于諸侯。晉有河、華、九阿,而奪于六卿。齊有泰山、巨海,而脅于田常。桀、紂有天下,兼于滈、毫。秦王以六合困于陳涉。非地利不固,無術以守之也。釋邇憂遠,猶吳不內定其國,而西絕淮水與齊、晉爭強也;越因其罷,擊其虛。使吳王用申胥,修德,無恃極其眾,則句踐不免為藩臣海崖,何謀之敢慮也?
大夫曰:楚自巫山起方城,屬巫、黔中,設捍關以拒秦。秦包商、洛、崤、函以御諸侯。韓阻宜陽、依闕,要成皋、太行以安周、鄭。魏濱洛筑城,阻山帶河,以保晉國。趙結飛狐、句注、孟門以存邢、代。燕塞碣石,絕邪谷,繞援遼。齊撫阿、甄,關榮、歷,倚太山,負海河。關梁者,邦國之固,而山川者,社稷之寶也。徐人滅舒,《春秋》謂之取。惡其無備,得物之易也。故恤來兵,仁傷刑。君子為國,必有不可犯之難。《易》曰:“重門擊拓,以待暴客?!毖詡渲匦抟病?
文學曰:阻險不如阻義,昔湯以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舒以百里,亡于敵國。此其所以見惡也。使關梁足恃,六國不兼于秦;河山足保,秦不亡于楚、漢。由此觀之:沖隆不足為強,高城不足為固。行善則昌,行惡則亡。
王者博愛遠施,外內合同,四海各以其職來祭,何擊拓而待?《傳》曰:諸侯之有關梁,庶人之有爵祿,非升平之興,蓋自戰國始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