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治赤口瘡。乳香散。乳香 沒藥(各一錢) 白礬(飛半錢) 銅綠(少許)為細末。摻用。

諸瘡瘍痛色變紫黑者。回瘡金銀花湯。金銀花(連枝二兩) 黃 (四兩) 甘草(一兩)上三味 細。酒一升。入瓶內閉口。重湯內煮三二時。取出去滓。放溫服之。

諸瘡腫已破。未破 腫甚。當歸散主之。

當歸 黃 栝蔞 木香 黃連(各等)上為粗末。煎一兩。如痛而大便秘。加大黃三錢。

乳香散 治瘡口痛大者。

寒水石(燒一兩) 滑石(一兩) 乳香 沒藥(各五分) 腦子(少許)上各研細同和勻。少摻瘡口上。

雄黃散 治諸瘡有惡肉。不能去者。

雄黃(一錢研) 巴豆(一個去皮研)上二味同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少許。再研細。少上。惡肉自去也。

木香散 治瘡口久不斂。

木香 檳榔(各一錢) 黃連(二錢)上為細末。摻上。如痛加當歸一錢貼之。自收斂。

又方蜀椒(去目炒黑色一錢另研) 定粉(一兩) 風化灰(五錢) 白礬(二錢半飛過) 乳香 沒藥(各一錢)上為細末。摻瘡口上。

針頭歲 治瘡瘍 腫木硬。

蟾酥 麝香(各一錢)各同研極細。以兒乳沖調和泥。入磁合內盛。干不妨。每用以唾津調撥少許于腫處。更以膏藥敷之。毒瓦斯自出。不能為瘡。雖有瘡亦輕。

治白口瘡。沒藥散。沒藥 乳香 雄黃(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豆霜(少許)上細末。干摻。

瘰論第二十七

夫瘰 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后。連及頤頷。下連缺盆。皆為瘰 。或在胸及胸之側。下連兩脅。

皆為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此經多氣少血。故多堅而少軟。膿白而稀如泔水狀。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 生在別經。臨時于銅人內。隨其所屬經絡部分。對證之穴灸之。并根據經內藥用之。獨形而小者。為結核。續數鏈接者。為瘰 。形表如蛤者。為馬刀。

治馬刀。連翹湯連翹(二斤) 瞿麥(一斤) 大黃(三兩) 甘草(一兩)上 咀一兩。水兩碗。煎至一盞半。早食后巳時服。在項兩邊。是屬少陽經。服藥十余日后。可于臨泣穴。

灸二七壯。服藥不可住了。至六十日決效。有一方。加大黃。不用甘草。更加貝母五兩。雄黃七分。檳榔半兩。

同未熱水調下三五錢。

治瘰 。文武膏。(桑椹也。)文武實(二斗黑熟者)上以布袋取汁。銀石器中熬成薄膏。白湯點一匙。日三服。

痔疾論第二十八

論曰。手陽明大腸名曰害蜚。(蜚蟲也)六元正紀論。陽明又曰司殺府。(手陽明屬金)大腸名害蜚。謂金能害五蟲。又曰。司殺府。謂金主殺。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蟲。蓋謂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陽明金。故木來相侮。內經曰。侮謂勝己也。木主生五蟲。叔和云。氣主生于脾臟旁。大腸疼痛陣難當。漸覺稍瀉三焦熱。莫漫多方立紀綱。此言飲酒多食熱物。脾生大熱。而助三焦氣盛。火能生土也。當瀉三焦。火熱退。使金得氣而反制木。木受制則五蟲不生。病自愈矣。

蒼術澤瀉丸蒼術(四兩去皮) 澤瀉(二兩) 枳實(二兩) 地榆(一兩) 皂子(二兩燒存性)上為細末。燒飯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或米飲下。

又方川烏(炮) 古鍛石(等分)根據前丸服。

淋洗藥天仙子 荊芥 蜀椒 蔓荊子(等分)上以水煎洗。

黑地黃丸。治痔之圣藥也。在虛損門下有方。

婦人胎產論第二十九(帶下附)

論曰。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治胎產之病。從厥陰經者。是祖生化之源也。厥明與少陽相為表里。故治法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為三禁。不可汗。

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汗者。同傷寒下早之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已動于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制藥之法。能不犯三禁。則榮衛自和。榮衛和而寒熱止矣。外則和于榮衛。內則調于清便。先將此法為之初治。次后詳而論之。見證消息。同壞證傷寒。為之緩治。或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結。或積熱于腸胃之間。或以成 。或散血氣而為浮腫。蓋產理多門。故同傷寒壞證。如發渴用白虎。氣弱則黃 。血刺痛而用以當歸。腹中痛而加之芍藥。以上例證。不犯三禁。皆產后之久病也。凡產后暴病。禁犯不可拘也。如產后熱入血室者。桃仁承氣抵當湯之類是也。胃堅燥者。

大承氣不可以泄藥言之。產后世人多用烏金四物。是不知四時之寒熱。不明血氣之虛與實。盲然一概。用藥如此。而愈加增劇。是醫人誤之耳。大抵產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證從加添四物。然春夏雖從柴胡。秋冬約同四物。藥性寒熱。病證虛實。不可不察也。四物湯常病服餌。四時各有增損。今具增損于后。

春倍川芎。(一曰春二曰脈弦三曰頭痛) 夏倍芍藥。(一曰夏二曰脈洪三曰泄) 秋倍地黃。(一曰秋二曰脈澀三曰血虛) 冬倍當歸。(一曰冬二曰脈沉三曰寒而不食) 此常服順四時之氣。而有對證不愈者。

謂失其輔也。春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 夏黃芩四物。(加黃芩倍芍藥) 秋天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 冬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 此四時常服隨證用之也。如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加術桂。謂之腹痛六合。如風虛眩暈。加秦艽羌活。謂之風六合。如氣虛弱。起則無力。匡然而倒。加濃樸陳皮。

謂之氣六合。如發熱而煩。不能安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熱六合。如虛寒脈微。氣難布息。不渴清便自調。

加干姜附子。謂之寒六合。如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術茯苓。謂之濕六合。此婦人常病。及產后病通用之藥也。治婦人虛勞。局方中謂之首尾六合者。如大圣散下熟干地黃丸。是治無熱虛勞。專其養也。中道藥也。牡丹煎丸。空心食前。人參荊芥散。臨臥食后。是治有熱虛勞藥也。

治婦人懷胎腹脹。枳殼湯。枳殼(三兩炒) 黃芩(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

治產前脹滿。身體沉重。枳殼湯中。加白術一兩。

治產前寒熱。小柴胡湯中。去半夏。謂之黃龍湯。

治懷孕胎漏。二黃散。生地黃 熟地黃(各等分)上為細末。加白術。枳殼湯調下一兩。日二服。

治有孕胎痛。地黃當歸湯。當歸(一兩) 熟地黃(二兩)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三升。煎至升半。去滓頓服。

束胎丸白術 枳殼(去穣炒等分)上為末。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月一日食前服三五十丸。溫熟水下。胎瘦易生也。服至產則已。

產間藥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沖上昏悶。或血暴下。及胞干而不能產者。宜服半夏湯。半夏曲(一兩半) 桂(七錢半去皮) 大黃(五錢)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炒)上為細末。先服四物湯三兩服。次服半夏湯三錢。生姜三片。水一盞。煎去三分。食后。如未效。次服下胎丸。

下胎丸半夏(生) 白斂(各半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食后。用半夏湯下三二丸。續續加至五七丸。如有未效者。須廣大其藥。

榆白皮散主之。又不效大圣散主之。有宿熱人。宜服人參荊芥散。

產后藥治產后經水適斷。感于異證。手足牽搐。切牙昏冒。宜增損柴胡湯。柴胡(八錢) 黃芩(四錢半) 人參(三錢) 半夏(三錢) 石膏(四錢) 知母(二錢) 黃 (五錢)甘草(四錢炙)上為粗末。每服半兩。生姜五片。棗四個。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無時。

前證已去。次服秦艽湯。去其風邪。

秦艽(八錢) 人參(三錢) 防風(四錢半) 芍藥(半兩) 柴胡(八錢) 黃芩(四錢半) 半夏(三錢)甘草(四錢炙)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清無時。二三日經水復行。前證退。宜服荊芥散。小柴胡小料中。加荊芥穗五錢。枳殼五錢麩炒去穣。同小柴胡湯煎服。三二日后。宜正脾胃之氣。兼除風邪。宜服防風湯。蒼術(四兩) 防風(三兩) 當歸(一兩半) 羌活(一兩半)上為粗末。每服一二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取清。續續常服。無時。

凡胎前之藥。無犯胎氣。產后變化。并同傷寒壞證。盡從加減四物湯調治。

治產后腹大堅滿。喘不能臥。白圣散。樟柳根(三兩) 大戟(二兩半) 甘遂(一兩炒)上為極細末。每服二三錢。熱湯調下。取大便宣利為度。此藥主水氣之勝藥也。

治產后風氣在表。面目四肢浮腫。宜加減局方中七圣丸。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日加三四丸。以利為度。

如浮腫喘嗽。加木香檳榔倍之。謂氣多浮則腫。如頭目昏冒。加羌活川芎。謂多風也。如只浮腫。根據七圣丸本方服之。

治產后日久虛勞。雖日久而脈浮疾者。宜服三元湯。

柴胡(八錢) 黃芩 人參 半夏(洗) 甘草(炙以上各三錢)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當歸(各二錢半)上為粗末。同小柴胡湯煎服。

治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浮。宜柴胡四物湯。川芎 熟地黃 當歸 芍藥(各一兩半) 柴胡(八錢) 人參 黃芩 甘草 半夏曲(以上各三錢)上為粗末。同四物煎服。

如日久虛勞。針灸小藥俱不效者。宜服三分散。白術 茯苓 黃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當歸(各一兩) 柴胡(一兩六錢) 黃芩(六錢) 人參(一兩六錢)半夏(六錢) 甘草(六錢)上為粗末。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半盞。溫服清。日一服。

治產后虛勞不能食。宜十全散。白術 茯苓 黃 (各二兩) 人參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當歸(各一兩) 桂(一兩半) 甘草(一兩半炙)上 如麻豆。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棗三枚。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溫服清。

凡虛損病者。淺深治有次第。虛損論中詳論之。

治產后諸風。痿攣無力。血風湯。秦艽 羌活 防風 白芷 川芎 芍藥 當歸 地黃 白術 茯苓(各等分)上為細末。一半煉蜜丸如桐子大。一半散。溫酒調下丸子五七十丸。甚妙。

治產后諸積不可攻。當養陰去熱。其病自退。宜服芍藥湯。芍藥(一斤) 黃芩 茯苓(各六兩)上三味為粗末。每服半兩。水煎。日三服。去滓溫服。

治產后兒枕大痛。黑白散。烏金石(燒紅醋淬七遍另為細末) 寒水石(燒存性末)上二味各等分。另頓放。臨服各抄末一錢半。粥飲湯下。痛止便不可服。未止再服。大效。

治產后不煩而渴。桃花散。新鍛石(一兩) 黃丹(半錢)上細末。渴時冷漿水。調一錢服。

治產后沖脹。胸中有物狀。是噎氣不降。紫金丹。代赭石 礪石(各等分)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下。胸中痛。加當歸湯下。久服治血癖。

又方代赭石(一兩) 桃仁(三錢炒去皮尖) 大黃(五錢)上為末。薄荷水為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無時。

治臍腹痛不可忍。四物湯一兩。加玄胡三錢半。

治血癖腹痛。及血刺腰痛。四物湯細末二兩。加酒煮玄胡細末三兩。每服三錢。酒調下。

治血運血結血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連于肋脅。四物湯四兩。倍當歸川芎。加鬼箭紅花玄胡各一兩。

同為末。如四物湯煎服。取清調沒藥散服之。

沒藥散虻蟲(一錢去足羽炒) 水蛭(一錢炒) 麝香(一錢) 沒藥(三錢)上為細末。煎前藥調服。血下痛止。只服前藥。

治產后頭痛。血虛痰癖寒厥。皆令頭痛。加減四物湯。羌活 川芎 防風 香附子(炒) 白芷(以上各一兩) 石膏(二兩半) 細辛(二錢) 當歸(五錢)熟地黃(一兩) 甘草(五錢) 蒼術(一兩六錢去皮)上為粗末。每服一兩。水煎服無時。如有汗者。是氣弱頭痛也。方中加芍藥三兩。桂一兩半。加生姜煎。如痰癖頭疼。加半夏三兩。茯苓一兩半。加生姜煎。如熱厥頭痛。

又加白芷三兩。石膏三兩。知母一兩半。寒厥頭痛。加天麻三兩。附子一兩半。生姜煎。

治產后風虛血眩。精神昏昧。荊芥散。荊芥穗(一兩三錢) 桃仁(五錢去皮尖炒)上為細末。溫水調服三錢。微喘加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炒) 各三錢。

治產前證胎不動。如重物下墜。腹冷如冰。立效散。川芎 當歸(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秤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

治如人胎漏。及因事下血。枳殼湯。枳殼(半兩) 黃芩(半兩) 白術(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空心服。

治婦人筋骨痛。及頭痛脈弦。憎寒如瘧。宜服風六合湯。四物湯四兩。加羌活防風各一兩。

治婦人血氣上沖。心腹肋下悶。宜服治氣六合湯。四物四兩。加木香檳榔各半兩。

治婦人臍下冷。腹痛腰脊痛。宜服玄胡六合湯。四物內加玄胡苦楝(炒)各一兩。

治婦人氣充經脈。月事頻并。臍下痛。宜芍藥六合湯。四物內倍加芍藥。

治婦人經事欲行。臍腹絞痛。宜服八物湯。四物內。加玄胡苦楝各一兩。檳榔木香各半兩。

治婦人經水過多。別無余證。

四物內。加黃芩白術各一兩。

治婦人經水澀少。

四物內。加葵花煎。

治婦人虛勞氣弱。喘嗽胸滿。宜氣六合湯。四物內。加濃樸一兩。(制) 枳實半兩。(炒)以上煎法。并同四物服之。

四物主治法熟地黃 補血。如臍下痛。非熟地黃不能除。此通腎經之藥也。

川芎 治風。瀉肝木。如血虛頭痛。非芎不能除去。此通肝經之藥也。

芍藥 和血理脾。治腹痛非芍藥不能除。此通脾經之藥也。

當歸 和血。如血刺痛。非當歸不能除。此通心經之藥也。

以上四味治法。如前一證。于四物湯中。各加二味用之。如少腹痛。四物湯四兩。加玄胡苦楝各一兩。經水暴多。四物四兩。加黃連黃芩各一兩。如腹痛者只加黃連。如夏月用不去黃芩。經水如黑豆水。加黃連黃芩各一兩。如經水少而血色和者。四物四兩。加熟地黃當歸各一兩。如經水適來適斷。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

以去其寒熱。后以四物湯調治之。如寒熱不退。勿服四物。是謂變證。表邪猶存。不能效也。根據前論中變證。

隨證用藥調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宁县| 岑巩县| 陇川县| 苍山县| 台南县| 石台县| 东源县| 甘南县| 宜昌市| 五家渠市| 响水县| 浦城县| 崇州市| 自贡市| 台山市| 南召县| 礼泉县| 马尔康县| 黔西县| 寿光市| 衡阳市| 杭锦后旗| 孝义市| 黄陵县| 德化县| 朝阳县| 从江县| 衢州市| 承德市| 桃园县| 岑溪市| 临潭县| 资兴市| 西青区| 新丰县| 西青区| 海宁市| 隆安县| 锡林郭勒盟| 波密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