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綱法
一、兩淮額引,每年共七十三萬引有奇。
一、兩淮每引倉鈔,該價銀五錢。
一、兩淮每引納余鹽銀八錢。
一、兩淮每引加遼餉銀一錢。
以上三宗共算一兩四錢一引。
一、兩淮舊例,每引鹽重五百七十觔。自疏理道袁世振創立綱法,將每引減去一百四十觔,止得四百三十觔。遂以減出觔數復三引湊成一引,共增二十二萬引有零。既免其征引價五錢,又免其征余鹽銀八錢,使帶行無課之鹽,以銷積引。所謂積引者,先年壅滯未行之引也。積引有真有贗,袁疏理準編入綱內者,真也。不準編入綱者,即贗也。今日皆不準入綱之贗引耳。
一、兩淮綱法,以每年七十三萬引有奇銷行本年新引,而以增出二十二萬引銷行先年積引,所謂新舊兼行也。淮南編十綱,用十個字,圣、德、超、千、古、皇、風、扇、九、微,使每年行一字,自戊午年始,迄丁卯年止,而淮南積引俱銷完矣。淮北編十四綱,用十四個字,天、杯、圣、壽、齊、南、岳、帝、藻、輝、光、動、北、辰,亦使每年行一字,自戊午年始,迄辛未年止,而淮北積引俱銷完矣。
此后綱法已完,更無積引可銷。當時立綱,有前任大堂李汝華原疏可復按也。
兩淮父老談鹽法
兩淮運司鹽課以三十鹽場灶戶,官給草蕩,歲輸常股鹽課七十余萬引,每引二百觔,報九邊聽派。
設立邊、內、水三商。一曰邊商,在邊上納糧草,兌給倉鈔,勘合到司,領引發賣。一曰內商,買邊引下場支鹽,重綱,過壩、過橋、過關,抵儀真鹽所掣賣,上納余鹽銀兩。一曰水商,買內商之鹽,解綑,七觔小包,認定江西、湖廣、河南地方發賣。此周而復始,極變通良法。
何謂余鹽?除灶戶應納二百觔之鹽輸邊報中為正課外,因江廣生齒日盛,所支之鹽不足彼處民食,題請許內商下場買灶戶納剩余鹽,添入正鹽之內,并計包索酬商、募兵、挑河等項,共鹽五百五十觔一大引算,納余銀六十萬兩,分為春秋兩季解京濟邊。每一巡鹽御史駐揚(州),即將此鹽編作單鹽,前往江廣發賣必聽京掣。
何謂京掣?水商承買內商單鹽,解綑,小包,挑上江船。鹽院委官一查放行,故名京掣。
余銀額定春秋二季解部,方許復命。后因商人嗜利,筑打千觔大包,又兼魯鹽添行存積鹽五萬五千引,夾帶十倍,壅積,以致行鹽地方發賣不前。
存積者,預備邊需而設,逢迎開中,病國病商。但余銀催征不起,年復一年套搭。套搭者,預借下單有窩商人之銀湊解。此例一開,則灶戶鹽無所售,商人銀無所完,王課反為未務。魯監搜括司庫鹽引,賣至七八兩一張,鹽法大壞。幸某御史革去存積,削沒夾帶,有大包者加罰,許退貴賣引價。
后部議設疏理鹽法道袁,除單立綱十字,圣、德、超、千、古、皇、風、扇、九、微,諭商人先完余銀,占窩者就編入某字綱引鹽,不十數日,三十萬余銀通完,后季亦然。及兵道兼攝,其綱行完,商人依舊觀望,添困夾帶,掣賣壅滯。今又編新綱十字,調、和、參、化、育、羹、鼎、裕、鹽、梅。巡鹽御史急于差內銀解,又行借灶、借商之例,已逾三年,仍是套搭之弊。且浮課又多,食鹽夾帶又盛,院道司官惟恐商人閉戶改業,且迫于功令森嚴,不敢繩之以法,先完行賞,姑將夾帶未掣大鹽寬不加罰,許商人割作下呈綱鹽,此亦權宜引誘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