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 云棲法匯
- 佚名
- 4623字
- 2015-12-26 17:24:06
皎日融融滄海生。西輪高度五云橫。回光一照青巒遍。萬象玲瓏徹底明。
寶刀巃
大塊鐘靈孕寶刀。山腰橫帶碧天高。塵氛斷盡機鋒斂。伏虎降龍總莫逃。
壁觀峰
危峰壁立鎮禪關。坐對無言境自閑。從入少林傳法后。于今又得任名山。
青龍泉
清泉涌出寶山頭。引入香廚不斷流。正是青龍施法雨。空中幻化澤偏周。
圣義泉
八功德水滿西方。圣義分流脈更長。共說禪師三昧力。真源活潑注天潢。
金液泉
寶池池底布黃金。靈液涓涓出梵林。山靜云開明月下。寒光浮動見天心。
回耀峰
洪陽張 位
西方金界涌靈霞。放出毫光照寶華。千仞孤蹤停錫望。通明六合是吾家。
寶刀巃
神鋒凜凜掛危岑。割斷浮生利欲心。月峽龍濤寒影寂。山魑伎倆定難侵。
壁觀峰
少林枯冷費商量。若個盧都向壁廂。遺履折蘆堪咄咄。高山流水竟茫茫。
青龍泉
靈窟蒼虬噴玉涎。濕云飄霧郁藍天。莫夸千斛供朝汲。坐倚蓮花嘆逝川。
圣義泉
一歃千金變性情。何年卓錫引龍泓。有緣得入曹溪路。淘滌身心圣諦明。
金液泉
灑心瓊液漱蓮臺。絕勝金莖露一杯。不是醍醐甘秘惜。無人尋向此中來。
回耀峰
化卿宋守一
金光倒景碧嵯峨。路渺西天奈晚何。轉得法輪回夜照。翻車不用魯陽戈。
寶刀巃
一片雄心未可牢。迷云開處淬江濤。自從乍觸機鋒后。不向山前試寶刀。
壁觀峰
兀坐觀空是化身。孤峰遙對折蘆人。欲談圣諦無名相。石壁寒生古月輪。
青龍泉
一脈泉回落澗松。琳瑯幽韻雜疏鐘。推窗日射東峰曉。五色云中繞護龍。
圣義泉
卓錫甘泉噴雪飛。法流不斷客來稀。可憐瑞靄盤空谷。幾度逢師浣缽衣。
金液泉
粼粼波隱夜明苔。逗日迎風彩色開。莫是三生余夙愿。宛從金粟見如來。
回耀峰
釋湛然圓澄
平原未到光先照。獨占人間最上重。任是夕陽西欲去。還留余影射孤峰。
寶刀巃
寶刀巃與五云連。逼塞江干落影寒。長斂依天魔膽喪。行人宜退不宜先。
壁觀峰
崢嶸突兀勢棱層。謂是當年壁觀僧。趺坐雖無蘆破膝。通身也掛薜蘿藤。
青龍泉
神龍不職受天譴。報德無門化此泉。不是禪翁神力大。幾遭血濺穢山川。
圣義泉
一滴龍涎透膽寒。曹溪分入幾多年。人來掬子嘗滋味。猶下夷齊飲盜泉。
金液泉
金液泉從竹筧來。不繇造作與安排。煮茗日供參玄客。入口須教夢眼開。
回耀峰
釋雪亭圓信
草徑離離山影斜。寒清入骨半窗紗。數聲啼鳥破幽寂。晚色不侵茅屋家。
寶刀巃
誰把頑巖作寶刀。劈開天地一秋毫。至今縱有英靈者。不若鳥窠吹布毛。
壁觀峰
卓卓春山不可捫。葛藤橫雪立黃昏。九年坐斷無音耗。一片石頭千古痕。
青龍泉
不假云雷勢自豪。一噴平地盡波濤。溶溶流入浙江水。飲者如何風調高。
金液泉
細脈幽幽隱薜蘿。石邊春意澹香多。雖然顏色同清淺。那識林間有異波。
圣義泉
水性無繇藉假名。香山凹凸汝能平。源頭不在千巖上。烹佛何勞問丙丁。
回耀峰
芝筠董漢策
誰信蒼然來暮靄。空崖返照發天雞。寶芳琪樹皆春色。懸鼓休談落日西。
寶刀巃
胸懸千鏡笑吹毛。捷句驚人握孟勞。委土劃然曾滿志。談言無義勝龍韜。
壁觀峰
石筍千尋杳無路。鳥啼花笑自新陳。卷簾領得間中趣。洞口云封不見人。
青龍泉
一縷寒瀧有若無。誰從水乳辨真吾。翠蛟千尺飛瑤雪。行雨江村作畫圖。
圣義泉
人世炎涼似沃焦。泠然一勺自冰消。中分二水真源出。獨掩松關聽海潮。
金液泉
霞作簾旌石作臺。蜚珠噴玉自西來。金沙池畔吞蓮露。歷遍莊椿我未孩。
回耀峰(以下敬和家大人原韻)
鏡園董友松
纖月峰前曾伏虎。夕陽村外忽聞雞。憑君踏遍尋春屐。回眺靈巖日未西。
寶刀巃
帶挾青霜拂鬢毛。谽谺歷盡問勞勞。何如白日蒼煙外。收斂寒芒秘六韜。
壁觀峰
塵世迷樓空暮靄。梵宮琪樹似星陳。欲知海闊天空處。借問當年面壁人。
青龍泉
幽壑潛鱗認得無。臥龍曾自比夷吾。誰將缽水興風雨。幻出云林破壁圖。
圣義泉
火溢靈泉石欲焦。間參圣義霍然消。探源記取中峰外。來看滄江八月潮。
金液泉
欲吹陽氣作春臺。卻向金莖挹露來。八寶瓶傾楊柳韻。青童終古尚嬰孩。
回耀峰
汾園董師植
背飛青鳥長煙沒。山罅光寒露碧雞。身世榮枯誰悟得。半開花外日沈西。
寶刀巃
鑄就鳴鴻紡綷毛(鳴鴻。刀名。黃帝所鑄)。橫披霜鍔滌悁勞。千巖云臥呼不起。蒼水神龍捫赤韜。
壁觀峰
斜倚靈峰拈落葉。無端花雨爛然陳。窟中獅子聽消息。林靜江清月近人。
青龍泉
一片瀅熒心欲無。涓涓碎玉浸昆吾。藥镵春暖烹香液。肯向人間授綠圖。
圣義泉
暖浮花乳入銅焦(銅焦。石洞名)。滴瀝聲清夢未消。今古不知幾冬夏。秋心瀉盡作冰潮。
金液泉
金莎曉溜出層臺。谷口風疏香自來。分得余甘釀春色。漱芳枕石意如孩。
回耀峰
鷗亭汪文楨
海上晴波蕩日華。才升峰頂又將斜。金輪旋轉無多地。贏得西巖起暮霞。
寶刀巃
古鐵堅頑霜刃新。峰頭光怪起嶙峋。金剛掣手當空立。驀地橫抽許活人。
壁觀峰
踏破江波一葦輕。壁間蒼翠古苔生。九年枯坐緣何事。獨立孤峰任意行。
青龍泉
飛流千尺下晴峰。個個筼筜接水筒。拾得波心頷珠在。當前拋出戲驪龍。
圣義泉
圣諦由來本廓然。中峰何用強名泉。涓涓不斷尋常事。莫使瀾翻誤眼前。
金液泉
大地茫茫總布金。源頭點滴到如今。愛河欲海何因見。要與針頭仔細尋。
云棲紀事二十韻
鷗亭汪文楨
凈域崇三寶。諸天扈 九重。蓮香傳伏虎。云影駐回龍。山隔江潮轉。泉當竹徑沖。潺湲金液水。岝崿寶刀峰。結社來深谷。誅茅卓瘦筇。東陽腰帶減。慧遠足音跫。白業因茲啟。紅塵不敢封。六時成海會。三觀契心宗。樸儉僧規肅。流傳法雨濃。何妨存苦行。安用逞機鋒。
圣德懷深眷。 時巡訪舊蹤。吳都浮紫氣。禹穴奠黃琮。道與齋心合。行由覺路逢。鸞旗縈翠篠。羽蓋偃青松。十笏珠宮現。千華 黼座供。祗林周法界。蘭若展慈容。解網寬生類。提筐抃老農。
皇情方暢遂。佛力共陶镕。幸企扶輪化。慚非珥筆從。瞻 天猶咫尺。勝義警晨鐘。
附對聯
初住云棲
竹筧三五升野水
蓬窗六七片閑云
又
屋壁空疏。八面喜逢青嶂合。
溪山寂靜。四時惟有白云棲。
三聚亭
翠靄封中覓路
碧峰盡處歸庵
又
天衢有路通芳竺
梵世無為見古村
三門
古剎重開。五色瑞云棲止地。
禪林肇建。萬年寶歷太平時。
善會門
慕至道而決意精修。堪同此會。
憚清規而無心上進。莫入斯門。
凈業堂
王極樂六八大愿之慈尊。絕限量壽命光明。不離當
處。
過娑婆萬兆佛邦之凈土。妙莊嚴樓臺池沼。元是吾
鄉。
禪悅堂
逐隊二時。逢閻老打算飯錢。能無欠否。
飽參一念。對廬陵近來米價。得不難歟。
高步
樓閣將登。也須從這里過。
階級不落。畢竟是什么人。
演法堂
九會融镕。六十萬字之雄文。圓極一乘性海。
千華授受。五十八篇之大戒。弘開三聚法門。
隨止居(即刻經房)
跡遠紅塵。日近僧規成凈侶。
身依白社。時親法寶度凡情。
小云棲眾信士重建演法堂記(附刻)
粵稽云棲。創自宋。越數百年。有
蓮池大師。重辟道場為念佛放生所。而規模崇起焉。又越二百數十年。有同里諸君子。聯凈社。廣放生。而小云棲繼起焉。夫放生者。體天地好生之德以為心誠善舉。第有放而無養。則不遂其生。反以速之死。非全生之道。昔云棲創建水陸道場。其規制有放生銀三兩。并生食銀一兩。其法至今無弊。維時以寺距城遠。復于西北兩門創上方長壽二寺。鑿放生池。以便放生者。自撰碑記。謂以是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不知繼此而興起者更幾池也。則其愿大矣。小云棲者。同人慕云棲放生舊事。從而推廣之。先是吁諸阮大中丞。請于西湖復古制。未果行。歲癸亥。廉得東。城余庵為余姓所舍。有殿廡寮房。池之大可二三畝即卜此為課佛放生所。嗣以牛欄羊圈豚柵雞棲不備具。旋購鄰庵。兼買民舍聯絡。而拓其址。更蓋牲廠魚池等。并另構三楹。崇奉
蓮祖像。落成時。以小云棲名。蓋法五云舊事。而規模小之也。夫同一放生。而大小云棲各異。云棲在山中設放生所飛走各類充牣其中。既有生食。眾僧復減口以養之。除芻茭。約費粟二百石。城內外放生二池歲費百余金。自來無缺乏。若小云棲。則牲糧。及一切經費。統計常年捐款。并書院樂輸外。不及半余。須另募以濟之。寺在城隅。地窄而牲多。故各牲以每種若干定為額。余仍送大云棲寄養。貼生食焉。但此項須募施。多寡無常數。亦非久計。同人正擬捐貲購田收租息作牲食。斯議未及舉行。會壬申冬。寺厄于火。經
高大中丞具折入
告。奉有
諭旨。于鹽務中給銀五百兩。余著僧人募建等因。遵將此項首建
蓮祖殿。其余各工。眾商吁于
常鹽政。籌款修復。費尚不貲。須添募以蕆事。同人爰集而商曰。專濟云棲生糧一項。與其逐年勸捐盈絀不定。何如乘此興復寺工之際。我等捐建一水陸堂。重定新規于功德內加生食銀三兩以為小云棲寄養之生糧。在作功德者既不惜此些須而在放生者實可行之久遠。豈非兩利之道。眾韙之。乃相度燼余。唯演法堂最高廣。估值需一千六百金。隨如數募齊。選工料。而敦請諳練者督理之。不日工竣。內壇啟而生食增矣。遂將此意告常住。刊刻木榜。宣布一切。咸使聞知。并欲其經久勿替。令后人知重建斯堂之有自也。謹敘顛末而記之石。
時
嘉慶十八年六月之吉佛弟子丁燾謹識。
五云精舍。自宋初乾德五年伏虎禪師開山。逮有明弘治七年。霖雨發洪。殿宇傾圮。經像漂沒。中廢者幾百載。至隆慶五年。
蓮池師祖結茅三楹。以念佛放生標最勝法幢。嗣是善信皈心。漸成蘭若。閱今二百余年。稱名勝古剎。屢蒙
圣駕臨幸。并節次
欽頒墨寶。敬謹藏庋。寺素無恒產。僧眾四百余。藉水陸齋懺以度日。乃于十七年冬。不戒于火。經
前撫憲高 具折入
奏欽奉
恩旨。賞銀五百兩興修。其不敷者。令僧人募化辦理等因。欽此。欽遵。祗領。先行啟建
蓮池祖殿三間。次經小云棲放生紳士捐建演法堂。外自山門。至前后大殿。及尊藏
墨寶樓閣等。俱系緊要。勘估工料。約需銀八千兩。經四所鹺業公吁
鹽憲常。 請由商捐項下借撥墊給。按引輸補等情。當荷批準。并公舉沉云蒸居士董理督辦。不數月間。宏規重啟。雖工未全竣。而有法堂以奉經律。有禪堂以安僧侶。經懺得資禮拜(與明)。等實感
皇仁。而頌 憲德。謹于法匯重梓而附記及此。
云棲寺住持僧(與明)等謹識
菩薩戒弟子劉慧聞率子性澤施資敬刊
光緒二十五年冬十月金陵刻經處識
嘉興大藏經 云棲法匯(選錄)(第卷-第卷)
菜市橋重建孝義無礙庵記
蓮池禪師少與予同業黌較。予登仕。禪師出家為嘉靖乙丑。禪師夙志方外。以二尊人在。不敢離。既先后歲雙失怙恃。將力酬所愿。而室人湯氏年才一十有九。前兒傷亡。憶子輿之規。疑未決。已而念風燈石火。時不我延。遂疾從剃染。湯處室。齋戒禪誦。與其母偕。母尋故。孑然煢居。宗人議后以三侄文彬。無何。湯亦脫簪珥為尼僧。召文彬謂曰。茲無所事后。不后我固無害。彼生而養。死而服。而殯。而祭。世法也。吾學佛。存資缽衲。歿歸阇維耳。夫何求哉。因舉所有田廬普給群侄。于文彬低昂之。而別以居屬文彬。己從鄰僦舍。繩樞蓬門。夕燈晨香。闃如也。嘉禾朱公子衷純。追厥先大夫銀臺虞葑先生遺意。首事構庵。而予與一時宰官居士比丘某某從臾焉。累百金。買趙氏故宅。宅苦隘。水文學施傍屋一楹附益之。又歲久。頹圮幾盡。眾相與施材。緇侶之能匠石杇墁畚插者相與施工施力。中為禪堂。鑿井于左廡。余垣軒廚湢。略備而已。予惟禪師無子。無留貲。無素所可憑依故舊親戚僚友。湯以年少婦獨御家政。伶仃苦辛。多歷年所如一朝。及其分田割廬。皆出本懷。亦難矣。諸上善人憐而庵之。義舉也。舉于義。則十方常住業也。后清信女展轉相續。焚修于此庵。遠為二尊人莊嚴報土。又孝思之道也。按府志。菜市橋西。有古無礙庵。其后漸沒入于民家。徙而北。里之耆氓告予以此地。正庵之舊址。久湮忽興。殆天意。非人力。而義以孝不虛。孝以義不泯。若交相成而不相悖。乃沿古證今。合而顏之曰孝義無礙庵。沈氏子孫。尚其念之護之。以無忘孝義。永為人天福田。流慶淵淵。后必有昌大其門閭者。湯法諱祩錦。暨禪師同師關中南五臺性天和尚。溯禪師出家。逾四十稔。蓋行年五十九而庵成。
時
萬歷三十四年歲次丙午上元日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前兵部左侍郎出征外國加一品服邑人宋應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