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 張載集摘
  • 張載
  • 4620字
  • 2015-12-26 17:23:20

“特在孟子之世,楊墨雖盈天下,而儒者猶不屑曲吾道以證其邪,故可引而不發以需其自得。而自漢魏以降,儒者無所不淫,茍不抉其躍如之藏,則志之搖搖者,差之黍米而已背之霄壤矣。此正蒙之所由不得不異也。

“宋自周子出,而始發明圣道之所由一出于太極陰陽人道生化之終始,二程子引而伸之,而實之以靜一誠敬之功,然游謝之徒,且岐出以趨于浮屠之蹊徑。故朱子以格物窮理為始教,而檠括學者于顯道之中,乃其一再傳而后,流為雙峰、勿軒諸儒,逐跡躡影,沈溺于訓詁。故白沙起而厭棄之,然而遂啟姚江王氏陽儒陰釋誣圣之邪說,其究也,為刑戮之民,為閹賊之黨,皆爭附焉,而以充其無善無惡圓融理事之狂妄流害,以相激而相成,則中道不立,矯枉過正有以啟之也。

“人之生也,君子而極乎圣,小人而極乎禽獸,然而吉兇窮達之數,于此于彼未有定焉。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則為善為惡,皆非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下焉者何弗蕩棄彝倫,以遂其茍且私利之欲!其稍有恥之心而厭焉者,則見為寄生兩間,去來無準,惡為贅疣,善亦弁髦,生無所從,而名義皆屬漚瀑,兩滅無余,以求異于逐而不返之頑鄙。乃其究也不可以終日,則又必佚出猖狂,為無縛無礙之邪說,終歸于無忌憚。自非究吾之所始與其所終,神之所化,鬼之所歸,效天地之正而不容不懼以終始,惡能釋其惑而使信于學!

“故正蒙特揭陰陽之固有,屈伸之必然,以立中道,而至當百順之大經皆率此以成,故曰“率性之謂道”。天之外無道,氣之外無神,神之外無化,死不足憂而生不可罔,一瞬一息,一宵一畫,一言一動,赫然在出王游衍之中善吾伸者以善吾屈。然后知圣人之存神盡性,反經精義,皆性所必有之良能而為職分之所當修,非可以見聞所及而限為有,不見不聞而疑其無,偷用其蕞然之聰明,或窮大而失居,或卑近而自蔽之可以希覬圣功也。”

嗚呼!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圣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學之興于宋也,周子得二程子而道著。程子之道廣,而一時之英才輻輳于其門。張子學攵學于關中,其門人未有殆庶者。而當時鉅公耆儒,如富、文、司馬諸公,張子皆以素位隱居而末由相為羽翼。是以其道之行,曾不得與邵康節之數學相與頡頏,而世之信從者寡,故道之誠然者不著,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是以不百年而陸子靜之異說興,又二百年而王伯安之邪說喜,其以朱子格物道問學之教爭貞勝者,猶水之勝火,一盈一虛而莫適有定。使張子之學曉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則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陸子靜王伯安之蕞然者亦惡能傲君子以所獨知,而為浮屠作率獸食人之倀乎!

周易者,天道之顯也,性之藏也,圣功之牖也,陰陽、動靜、幽明、屈伸,誠有之而神行焉,禮樂之精微存焉,鬼神之化裁出焉,仁義之大用興焉,治亂、吉兇、生死之數準焉,故夫子曰“彌綸天下之道”,以崇德而廣業者也。張子之學,無非易也,即無非詩之志,書之事,禮之節,樂之和,春秋之大法也,論孟之要歸也。自朱子慮學者之騖遠而忘邇,測微而遺顯,其教門人也,以易為占筮之書而不使之學,蓋亦矯枉之過,幾令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繼天立極扶正人心之大法,下同京房、管輅、郭璞、賈耽壬遁奇禽之小技。而張子言無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經研幾,精義存神,以綱維三才,貞生而安死,則往圣之傳,非張子其孰與歸!

嗚呼!孟子之功不在禹下,張子之功,又豈非疏洚水之岐流,引萬派而歸墟,使斯人去昏墊而履平康之坦道哉!是匠者之繩墨也,射者之彀率也,雖力之未逮,養之未熟,見為登天之難不可企及,而志于是則可至焉,不志于是未有能至者也。養蒙以是為圣功之所自定,而邪說之淫蠱不足以亂之矣,故曰正蒙也。

衡陽王夫之論。

朱熹西銘論

天地之間,理一而已。然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則其大小之分,親疏之等,至于十百千萬而不能齊也,不有圣賢者出,孰能合其異而反其同哉!西銘之作,意蓋如此,程子以為“明理一而分殊”,可謂一言以蔽之矣。

蓋以干為父,以坤為母,有生之類,無物不然,所謂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脈之屬,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則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統而萬殊,則雖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而不流于兼愛之弊;萬殊而一貫,則雖親疏異情,貴賤異等,而不牿于為我之私。此西銘之大指也。

觀其推親親之厚以大無我之公,用事親之誠以明事天之道,蓋無適而非所謂分殊而推理一也,夫豈專以民吾同胞,長長幼幼為理一,而必默識于言意之表,然后知其分之殊哉!

且所謂“稱物平施”者,正謂稱物之宜以平吾之施云爾,若無稱物之義,則亦何以知夫所施之平哉!龜山第二書,蓋欲發明此意,然言不盡而理有余也,故愚得因其說而遂言之如此,同志之士幸相與折衷焉。

熹既為此解,后得尹氏書,云楊中立答伊川先生論西銘書有“釋然無惑”之語,先生讀之曰:“楊時也未釋然。”乃知此論所疑第二書之說,先生蓋亦未之許也。然龜山語錄有曰:“西銘理”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所謂分殊,猶孟子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耳。或曰:“如是則體用果離而為二矣。”曰:“用未嘗離體也。以人觀之,四肢百骸具于一身者體也,至其用處,則首不可以加履,足不可以納冠。蓋即體而言,而分已在其中矣。”此論分別異同,各有歸趣,大非答書之比,豈其年高德盛而所見始益精與?因復表而出之,以明答書之說誠有未釋然者,而龜山所見蓋不終于此而已也。

干道壬辰孟冬朔旦,熹謹書。

始余作太極西銘二解,未嘗敢出以示人也。近見儒者多議兩書之失,或乃未嘗通其文義而妄肆詆訶。余竊悼焉,因出此解以示學徒,使廣其傳,庶幾讀者由辭以得意,而知其未可以輕議也。

淳熙戊申二月己巳,晦翁題。

沈自彰張子二銘題辭

孔門之學,求仁而已。仁者人也;學不識仁,終非真悟。故孔子以民之于仁甚于水火,孟子于放心不求者哀之。后世關洛,實得其宗。而西銘數語,程門取取以教學者,雖其所指若不過君臣長幼貧富屋漏之近,然挹其規度,包三才之廣大,充其精蘊,體天人為一源。學者所當默識而固有之也。東銘嚴毅,一時并出,茲用提挈,以示學者,庶幾程門之遺意云。

敬義齊主人沈自彰識。

書目提要

《張子全書》十四卷,附錄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張載撰。考載所著書,見于宋史藝文志者,有易說三卷,正蒙十卷,經學理窟十卷,文集十卷。虞集作吳澄行狀,稱“嘗校正張子之書,以西銘冠篇,正蒙次之”,今未見其本。此本不知何人所編,題曰“全書”,而止有西銘一卷,正蒙二卷,經學理窟五卷,易說三卷,語錄鈔一卷,文集鈔一卷,又拾遺一卷,又采宋元諸儒所論及行狀等作為附錄一卷,共十五卷。自易說西銘以外,與史志卷數皆不相符,又語錄文集皆稱曰“鈔”,尤灼然非其完帙,蓋后人選錄之本,名以“全書”,殊為乖舛。然明徐時達所刻,已屬此本。嘉靖中呂冉作張子鈔釋,稱文集已無完本,惟存二卷。康熙己亥,朱軾督學于陜西,稱“得舊藁于其裔孫五經博士繩武家,為之重刊”,勘其卷次篇目,亦即此本,則其由來久矣。張子之學主于深思自得,本不以著作繁富為長。此本所錄,雖卷帙無多,而去取謹嚴,橫渠之奧論微言,其精英業已備采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二。

張子抄釋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明呂冉撰。是編摘錄張子之書,以西銘東銘為冠,次正蒙十九篇,次經學理窟十一篇,次語錄,次文集,而終以行狀,亦每條各附以釋,如周子鈔釋之例。首有嘉靖辛丑冉自序,稱:“張子書存者止二銘、正蒙、理窟、語錄、文集,而文集又未完,止得二卷于馬伯循氏。諸書皆言簡意實,出于精思力行之后。顧其書散見漫衍,渙無統紀,而一義重出,亦容有之。暇嘗鈔撮成帙,注釋數言,略發大旨以便初學觀省。”蓋其官解州時作也。案虞集作吳澄行狀,稱澄“校正張子之書,挈東西銘于篇首,而正蒙次之”,大意與冉此本合。澄本今未見,冉此本簡汰不茍,較世所行張子全書亦頗為精要矣。四庫全

《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三

周張全書二十二卷內府藏本明徐必達編。周子書自太極圖說通書而外,僅得詩文尺牘數首,附以年譜、傳、志及諸儒之論為七卷、張子書正蒙、理窟、易說而外,兼載語錄文集,其散見于性理近思錄二程書者,輯薈卒,別為拾遺、附錄,通十五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五。

《正蒙書》十卷

右皇朝張載子厚撰。張舜民嘗乞追贈載于朝云:“橫渠先生張載著書萬言,名曰正蒙,陰陽變化之端,仁義道德之理,死生性命之分,治亂國家之經,罔不究通,方以前人,其孟軻揚雄之流乎?”宋晁公武郡齊讀書志卷三上。

《正蒙書》十卷

崇文校書長安張載子厚撰,凡十九篇。案晁公武讀書志:“是書初無篇次,其后門人蘇丙等區別成十七篇。”范育、呂大臨、蘇丙為前后序,皆其門人也。又有待制胡安國所傳,編為一卷,末有行狀一卷。宋陳振孫直齊書錄解題卷九。

橫渠易說三卷內府藏本

宋張子撰。宋志著錄作十卷,今本惟上經一卷,下經一卷,系辭傳以下至雜卦為一卷,末有總論十一則,與宋志不合。然書錄解題已稱橫渠易說三卷,則宋志誤也。楊時喬周易古今文稱“今本祗六十四卦,無系辭,實未全之書”,則又時喬所見之本偶殘闕耳。是書較程傳為簡,往往經文數十句中一無所說,末卷更不復全載經文,載其有說者而已。董真卿謂“橫渠易說發明二程所未到處”,然考宋史,張子卒于神宗時,程子易傳序則作于哲宗元符二年,其編次成書則在徽宗崇寧后,張子不及見矣,真卿謂發明所未到,非確論也。其說干彖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說文言用“谷神”字,說“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語,皆借老子之言而實異其義,非如魏晉人合老易為一者也。惟其解復卦“后不省方”,以后為繼體守成之主,以不省方為富庶優暇,不甚省事,則于義頗屬未安,此又不必以張子故而曲為之辭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二。

張橫渠崇文集十卷

右皇朝張載字子厚,京師人,后居鳳翔之橫渠鎮,學者稱曰橫渠先生。呂晦叔薦之于朝,命校書崇文,未幾,詔按獄浙東,既歸,卒。郡齊讀書志卷四下。橫渠先生語錄三卷右張獻公載字子厚之語也。公秦人,舉嘉二年進士,歷崇文檢書,同知太常禮院,議禮不合,復以病請歸,卒。門人謚為明誠夫子。呂大臨為謚議。有正蒙理窟二書行于世。嘉定中有旨賜謚,禮官議謚曰達,或者不以為然,改議曰誠,或者又以謚法至誠感神為疑,久之乃謚曰獻。淳初從祀于學,封伯云。趙希弁郡齊讀書志附志。

《理窟》二卷

右題曰金華先生,未詳何人,為程張之學者。郡齊讀書志卷三上。橫渠先生經學理窟一卷

右張獻公載之說也。讀書志云:“理窟二卷,右題金華先生,未詳何人,為程張之學者。”希弁所藏橫渠先生經學理窟一卷,其目有所謂周禮、詩書、宗法、禮樂、氣質、義理、學大原、自道、祭祀、月令統、喪紀,凡十二云。趙希弁郡齊讀書志附志。

《系辭精義》二卷

呂祖謙集程氏諸家之說,程傳不及系辭故也。館閣書目以為托祖謙之名。直齊書錄解題卷一。

《周易系辭精義》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初程子作易博,不及系辭,此書似集諸家之說補其所快。然去僅未為情審,陳辰系書錄解題引館閣書目,以是書為托祖兼之名,殆必有據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七。

附楊守敬《古逸叢書》易程傳周易系辭精義跋節錄

右元至正己丑積德書堂刊本,中缺宋諱,當為重翻宋本。唯首載朱子九圖,又精義題“晦先生校正”,恐皆是坊賈所為。……至系辭精義,書錄解題稱“館閣書目以為托祖謙之名”。今按所載諸家之說,翦截失當,謂為偽托似不誣。然此書流傳尤少,其中所載龜山易說,久已失傳,存之亦未必不無考證焉。光緒癸未嘉平月,宜都楊守敬記。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原阳县| 册亨县| 舞钢市| 秭归县| 北流市| 綦江县| 灵川县| 滨州市| 富顺县| 绥阳县| 康马县| 老河口市| 钟山县| 封开县| 隆昌县| 佛山市| 永城市| 将乐县| 扎鲁特旗| 含山县| 辽中县| 兴义市| 木兰县| 彭阳县| 孝昌县| 任丘市| 射洪县| 麦盖提县| 博罗县| 徐水县| 万源市| 裕民县| 宜州市| 娄底市| 玉屏| 蒙山县| 洛南县| 象山县| 宁波市|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