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侯 大病之后,繼以失血,失血之后虛象畢集,或惡寒,或惡熱,痰多喘促,痰至盈碗,而復火從上升,動輒不寐。前以痰喘之甚。進以小青龍去麻辛,頓退十七。辛溫之藥,并未動血,茍非飲阻肺降,安能若此。而痰喘甫輕,連宵不寐,此由脾胃之陽氣薄弱,營液亦虧,致肝經之陽氣,轉覺有余。治之之法,清之養之,必礙脾胃,溫之化之,必礙營液。夫肝自左升,膽從右降,則木火自熄,然膽不能自降也,必胃降而膽木之氣方得下行。計惟有補其脾土,降其胃土,化其濁痰,俾得肺腎交通,膽木不致漂拔,似為一以貫通之道。管窺之見,請質之明敏者,以為然否。
奎潞黨(三兩) 云茯苓(四兩) 枳實(一兩五錢) 白蒺藜(去刺炒二兩) 炒玉竹(三兩) 陳膽星(八錢) 炒于術(二兩) 綿 (鹽水炒二兩) 陳廣皮(一兩三錢) 制半夏(一兩五錢)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尹(右) 中脘不時作痛,月事不調,白帶綿下,甚則頭疼眩暈,遍身經脈抽掣,骨節作痛。肝為風木,必得真水涵濡木火,遂其生生之機,自不致有化火生風之弊。今帶下頻仍,脂液耗損,木失涵養,則厥氣沖胃,胃脘作痛。抑則為氣,升則為風,風主動搖,所以脈絡抽掣,甚而作痛也。宜養血調氣,兼益脾腎。至于孕育一層,茍得氣血充和,自有造化天然之理。
奎黨參(三兩) 川斷肉(三兩) 濃杜仲(三兩) 生山藥(二兩) 熟地炭(三兩) 桑寄生(二兩酒炒)綿(一兩五錢鹽水炙) 生胡麻仁(二兩) 川芎(一兩五錢) 木防己(一兩酒炒) 炒香玉竹(二兩)制首烏(五兩切)白歸身(三兩酒炒) 炒粉丹皮(一兩五錢) 金鈴子(切一兩五錢) 野于術(一兩枳實七錢二味同炒)延胡索(一兩酒炒) 紫丹參(二兩) 制香附(三兩) 生熟草(各三錢) 白芍(二兩酒炒) 左秦艽(一兩)制半夏(一兩五錢) 茯苓神(各一兩) 炒杞子(三兩)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砂仁(七錢另研和入)上藥研為細末,用雞血藤膏一兩煎湯,和入白蜜,搗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晨服二錢,下午半饑時服二錢,俱用開水送下。照方合三分之二。
李(左) 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故太過者病,不及者病,經旨如此。憶自初診之時,腿股厥而欠溫,繼則每有重著之處,輒覺脈絡不舒。如謂腿股欠溫,陽氣必虛,虛則不能旁達,理亦近是。豈知陽氣衰微,必肌膚淡白而少華色,一經溫補,必精神煥發,百病蠲除。而見癥如前,容光華澤。補陰而至于血肉之品,則龜甲為陰之極也,補陽而至于血肉之品,則鹿茸為陽之極也,乃服鹿茸在前,諸病雜出在后,脈象濡而帶滑,因知陽氣并無所損,而有似乎損者,陽氣之有所不通也。補瀉之關鍵,毫厘之千里,于此而分。所以并無補養之品,藥輒應手,于以知陰陽相貫,則變化生生,自無太過不及之弊。今病象已得減輕,是善后之計,乃及今要務。夫陽氣營運,本無所阻,所以阻者濕也。濕土之下,燥氣乘之,所以濕郁之甚,而風即暗生,脈絡不和,諸象皆由此致。及今之計,惟有運化濁痰,分消濕熱。然分化太過,未免戕伐,因以補氣之藥參之,務期陰陽相生,道路交通,太過不及,各得其平,即是頤養天和之道。爰擬補氣培脾養肝,以作調攝之資。而上則宣肺,中則和胃,下則分利膀胱,三焦流暢,濕痰自無容足之地,譬如一室氤氳,洞開前后,頃刻干潔。拙見所及,質之高明者,以為如何。
炙綿 土炒野于術 廣藿香 郁金 制半夏 別直參(另研和入)蒼術(米泔浸麻油炒黃) 白蔻仁(另研和入) 澤瀉 川雅連 豬苓 制首烏(炒切)炒霞天曲 奎黨參 云茯苓 生熟薏仁 白歸身 陳廣皮苦杏仁(去皮尖炒) 左秦艽 酒炒杭白芍 桑寄生 枳實 桔梗上藥如法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丸粒稍大為妙,每晨服三錢,下午半饑時服一錢五分,開水送下,祝(左) 膝臏后屈伸不利,病在陽明有余,陽明病則不能束筋骨而利機關。無如嗣續尚虛,精滑不固。
固其精氣,必致濕熱壅閉。然精欲其固,濕欲其泄,精之與水,本屬兩途,即從此意,用通澀并投之法。即請正之。
制半夏(三兩) 炒于術(二兩) 潼沙苑(鹽水炒二兩) 覆盆子(二兩酒浸九蒸) 廣陳皮(一兩五錢)川萆 (二兩) 山萸肉(一兩酒蒸) 澤瀉(二兩) 芡實(一兩) 川斷肉(一兩) 生米仁(三兩) 白茄根(一兩五錢) 甘杞子(二兩) 蓮須(三錢) 木豬苓(二兩) 菟絲子(二兩酒蒸)上藥研為細末,用金櫻子膏打糊為丸如桐子大,上下午半饑時各服二錢,淡鹽湯送下。
某 脈右關獨大,飲食起居如平人,而面色無華,口有穢氣,時覺口渴。夫口臭者,胃熱也,口穢且渴,胃熱明矣。經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今面色無華,又似心經主病。良以心主血,營出中焦,今胃中常被熱灼,胃液常不能自養,而欲求救于水,水谷之氣,化血微少,血液不充,自不能上華,其面。治之之法,清胃熱即所以裕其生血之源,非無理蠻補所能塞責者。
西洋參(三兩) 生甘草(七錢) 炒當歸(一兩) 炒杞子(三兩) 大天冬(二兩) 肥玉竹(二兩)奎黨參(三兩) 濃杜仲(三兩) 大麥冬(二兩) 炒山藥(三兩) 大生地(四兩) 大熟地(三兩)澤瀉(一兩五錢) 粉丹皮(二兩) 白茯苓(三兩) 淡黃芩(一兩酒炒) 柏子仁(二兩去油) 生于術(一兩五錢) 生扁豆皮(二兩) 炒棗仁(一兩五錢) 竹瀝半夏(一兩五錢) 橘紅(鹽水炒一兩) 生薏仁(二兩)上藥研為細末,用川石斛五兩煎濃湯,糊丸如綠豆大,每晨服三錢,開水送下。
榮(左) 右肩臂作痛,前言陽明絡虛,風痰入絡,化痰宣絡,如鼓應桴。調理之計,似可執守成法,無俟更章矣。豈知有不然者。病有標本,標可從治,化痰宣絡是也。病標既退,自當及本。即如氣喘曾發數次,至今行動每苦氣逆,如果因痰而喘,于痰邪之外,別無所因。則于喘過之后,平日必有咯出之痰,何能泯然無跡。吾人呼出之氣,出于心肺,吸入之氣,入于肝腎,所以肺在上主氣之出,腎在下主氣之納。惟下虛斯腎虛,不能仰吸肺氣下行,氣至中途,即行返出,此其所以為喘也。所以發而止,止而不輕復發者。
以下雖空乏,無所觸引,尚堪收攝,惟行動觸之,幾不能攝耳。肝為腎子,水虧不能涵木,木燥生風,肌肉跳動,時而眩暈,皆風木亢盛之象,故曰病標既退,自當及本。擬益腎陰而不涉膩滯,助腎氣而不涉剛燥,仍參蠲飲以治其上。
制首烏(四兩炒) 阿膠珠(二兩) 大生地(姜汁炙四兩) 杭白芍(一兩五錢) 炒杞子(三兩) 云茯苓(二兩) 濃杜仲(二兩) 廣橘紅(一兩) 生蒺藜(二兩) 酒炒白歸身(一兩五錢) 小胡麻(一兩五錢) 川斷肉(一兩五錢) 煨天麻(一兩) 大有 (二兩防風三錢煎汁炒) 鹽水炒潼沙苑(二兩)龜板膠(二兩牡蠣粉炒) 吉林小兼條參(一兩另研和入) 生牡蠣(二兩另研和入) 大天冬(一兩五錢) 大麥冬(一兩五錢) 炒萸肉(一兩五錢) 牛膝炭(一兩) 滁菊花(一兩) 桑寄生(二兩) 炙黑草(五錢)炒于術(一兩五錢)制西洋參(二兩)上為細末,用桑枝膏打糊為丸,每晨空心服三錢,下午半饑時服一錢五分,開水送下。
某 夙有哮喘,肺氣不克下降,脾土不主運旋,始則生痰聚飲,繼則氣機凝滯,不能通泄,以致少腹疝瘕,臍下有形,小腹脹滿,按之堅硬。少腹兩旁屬肝,居中為沖脈,經謂沖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良由沖氣不調,則脈絡皆阻,為積為聚,由是來矣。宜宣通脈絡。勿謂冬季膏丸,須藉滋補以養生卻病,邪之不去,正與何有。
全當歸(一兩酒炒) 制香附(一兩) 薄橘紅(八錢) 澤瀉(七錢) 炒小茴(三錢) 川芎(蜜水炒五錢) 制半夏(一兩) 炒薏仁(一兩五錢) 柏子仁(一兩五錢去油) 吳萸(鹽水炒三錢) 楂炭(一兩五錢) 白茯苓(一兩五錢) 酒炒杭白芍(七錢) 甘杞子(一兩五錢) 生熟草(各一錢) 臺烏藥(八錢) 酒炒延胡索(八錢) 上徭桂(一錢五分另研和入) 金鈴子(一兩) 干蓯蓉(一兩)上藥研為細末,用青蔥連根葉三十莖,打爛糊藥為丸,如藥末嫌干,可加濃米湯,每晨服二錢,下午半饑時服一錢,俱用開水送下。
錢(左) 臥則氣逆,大便兼旬方解,四肢不時厥冷,甚則胸中熱辣,似在線沖,得嘔酸水則松,腿股筋掣,遺精頻發。脈沉弦,苔白。此由痰飲內伏,上阻肺氣則氣逆,下困脾運則脾約,陽氣之流行為之不宣。胃土失降,膽木漂拔,精關為之混淆。徒事呆補無益也。擬補氣蠲飲,分化泄濁法。
別直參(一兩五錢另研和入) 炙綿 (三兩) 炒杞子(二兩) 干蓯蓉(一兩五錢) 炒于術(二兩) 炙黑草(五錢) 枳實(八錢) 霞天曲(二兩炒) 浙茯苓(四兩) 干姜(七錢蜜炙) 白蒺藜(二兩) 濃杜仲(二兩) 制半夏(三兩) 川桂木(七錢) 川萆 (二兩) 澤瀉(一兩五錢) 煨天麻(一兩) 木豬苓(二兩) 左秦艽(一兩) 廣陳皮(一兩五錢)上藥研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日下午服二錢,晚間服二錢,俱用開水送下。如大便不通,每日空心服玉壺丹八分,亦用開水送下,服三四日后即停,不可常服。
葛(右)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理之常也。中脘作痛,顯屬肝木沖侮胃土,而頭目昏暈,心下怔悸。仲圣云、心下悸者為有水氣。則知胃少通降,濁邪攢聚,疏和肝胃,尤必以祛逐濁邪為主。
制半夏(一兩五錢) 高良姜(五錢) 淡姜渣(三錢) 茯苓(三兩) 炙黑草(四錢) 甜廣皮(一兩五錢)公丁香(四錢) 藿香梗(三兩) 吳萸(三錢) 廣木香(六錢) 炒枳殼(一兩二錢) 臺烏藥(一兩五錢)縮砂仁(七錢另研和入) 白蒺藜(二兩) 炒棗仁(二兩) 杭白芍(一兩) 炒杞子(三兩) 野于術(八錢)東洋參(二兩) 制香附(三兩)上藥如法炮制,研為細末,用薤白頭一兩打爛,水煎取汁,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半饑時服三錢。
俞(左) 瘧后忽起遺泄,旋至多夢紛紜,體軟力乏夫心實則夢可驚可憂,心虛則紛紜多夢。今脈象浮滑,且進厘清之劑,遺泄轉減。此蓋由脾濕有余,擾動精關,心膽氣浮,故有似心虛見象也。
炒黨參(二兩) 制半夏(二兩) 海蛤粉(三兩) 白蒺藜(二兩) 甜冬術(三兩) 川萆 (一兩五錢) 茯苓(三兩) 辰砂(五分) 澤瀉(一兩五錢) 粉丹皮(一兩五錢) 生甘草(四錢) 遠志肉(六錢) 生薏仁(八錢) 橘紅(一兩) 桑皮(七錢) 枳實(一兩) 金箔(三張)上藥研細,用大淡菜三兩,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