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二月,兼署提督。五月,拳匪亂作,殺教士、教民,毀教堂、圍使館,各國聯軍兵艦麇集大沽,中外鼎沸。之洞迭請剿亂民、護使館,不報;則急電各國外部及來華水師將領,立保護東南約,勿擾京師、驚乘輿。并聯合各疆臣與外國領事立約,不得犯長江。及兩宮西幸,又堅明約束,勿擾襄、樊,以通東南貢賦之道。七月,聯軍入京師;朝廷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諸國議和。之洞電告鴻章:『款局當速議,遲恐生變』;并陳四要義,駁正要挾諸款。時唐才常等保皇黨余孽,乘京師不守,謀糾合湘、皖、江南會匪,起事于漢口;刊布富有票,分設糧臺,立官職、造偽印,名為「東南新造自立之國」。安徽大通、湖南臨湘已舉事,分投武漢、新堤。之洞檄將士诇捕渠魁數十人寘之法,散其黨眾,事乃大定。俄乘拳亂,占東三省,脅將軍增祺定新約,迫鴻章畫押已有日矣;之洞力爭,電奏凡二十余上,遂得寢。
明年講定,兩宮回鑾。論功,加太子少保。之洞以兵事粗定,乃與劉坤一上變法三疏。其一謂『中國不貧于財而貧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氣。人才之貧,由于見聞不廣、學業不實;志氣之弱,由于茍安者無履危救亡之遠謀、自足者無發憤好學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無由。今就育才興學之大端,參考古今、會通文武,酌擬四事:曰設文武學堂、改文科、停武試、獎游學。此四者,為求才治國之首務。蓋非育才,不能圖存;非興學,不能育才;非變文、武兩科,不能興學;非游學,不能助興學之所不足』。
其一謂『治國如治疾然。陰陽之能為患者,內有所不足也;七情不節,六氣感之。此因內改不修而致外患之說也。療創傷者必先調其服食、安其臟腑、行其血氣、去其腐敗,然后施以藥物針石而有功。此欲行新法,必先除舊弊之說也。蓋立國之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強。國既治,則貧弱者可以力求富強;國不治,則富強者亦必將轉為貧弱。整頓中法者,所以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為富強之謀也。今就中法之必應整頓變通者籌十二事:曰崇節儉、曰破常格、曰停捐納、曰課官重祿、曰去書吏、曰考差役、曰恤刑獄、曰改選法、曰籌劃八旗生計、曰裁屯衛、曰汰綠營、曰簡文法。此十二者,皆中國積弱不振之故。今日外患日深,其樂因循、務欺飾,動以民心固結為言;不知近日民情已非三十年前之舊,羨外國之富而鄙中土之貧、見外兵之強而疾官軍之懦、樂海關之平允而怨厘局之刁難、夸租界之整肅而苦胥吏之騷擾,于是民從洋教、商掛洋旗、士入洋籍,始由否隔寢成渙散,亂民漸起,邪說乘之。邦基所關,不勝憂懼。必先將以上諸弊一律鏟除,方足以固民心,御外侮』。其一謂『環球各國,日新月盛。究其政體、學術,大率皆累數百年之研究、經數千人之修改,成效既彰,轉相仿效;美洲則采之歐州、東洋復采之西洋。如藥有經驗之方劑、路有熟游之途徑,正可相我病證,以為服藥之重輕;度我筋力,以為行程之遲速。蓋無有便于此者。今采西法以補中法之不足,就其切要易行者,臚舉十一事:曰廣派游歷、曰練外國操、曰厚軍實、曰修農政、曰勸工藝、曰定礦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曰用銀圓、曰行印花稅、曰推行郵政、曰官收洋藥、曰多譯東西各國諸書。此十一者,皆舉其切要而又不可不行者。布告天下,則不至于駭俗;施之實政,則不至于病民。而大旨,尤在考西人富強之本源、繹西人立法之深意。再臣所陳諸事,需費不貲,論者必以度支困絀為詞。不知節用與自強,宜并行、不宜偏廢。今若不圖自強,但竭海內之財,歲供賠款以求無事,則外國必將視我為茍安無志之人,而彼之輕我、侮我者更將步進,不待賠款還清而中國已不能自立矣』。疏入,上多從之。
初,中東事定,湖北創立武備自強諸學堂、兩湖經心書院,更定課程,以學堂之法教之。至是,詔立學堂。乃臚陳辦法十五條:首師范、次小學、次文普通中學、次武普通中學、次文高等、次武高等、次方言、次農學、次工學、次勸成學堂、次仕學院、次經費、次省外中小學、次蒙學、次設學務處以資董理。籌要旨八條:一、小學為至要,二、日課專加讀經、溫經時刻,三、教科書宜慎,四、學堂規制,五、文武相資,六、教員不遷就,七、求實效,八、防流弊。復在武昌設勸業、善技、益智三場以教工商,設圖書館以惠士子。籌重費,選通才游學日本,以肄習陸軍、制造、實業諸事。又鑒于新學之徒,有背道蔑倫之患;乃創立存古學堂,以維國本、正人心。之洞自丙申以后,專以西法練兵,特設陸軍小學堂,以教新兵;設將校講習所,以教舊將。復購日本兵輪六艘、魚雷艇四艘,于是湖北始有戰艦;東西人士來觀者,皆以鄂軍甲諸省,嘆服而去。
二十八年,充督辦商務大臣。九月,再署兩江。道員謝某請許商人開海州礦,以二十萬金為賂;之洞劾罷之。親臨儀棧,考鹽法利弊。設兵輪、造帆船,舉緝私之令,以道員蒯光典為儀棧緝私、以方碩輔為正陽關督銷、以趙有倫為下關掣驗,重之事權,鹽課大旺,一年增課五十萬、二年一百余萬。以上海制造局居商端口之中,遇海警,多危險;奏請移置江西之萍鄉,以就煤鐵,凡節存舊廠款年七十萬。
二十九年,入覲;命充經濟特科閱卷大臣。編纂大學堂章程,竭八閱月力,書成奏上之。并言立學宗旨,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一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適實用。至條規禁令及設教立法之要義,悉備詳于「管理通則」、「學務綱要」兩冊之中。其維持圣道、慎防流弊之意,胥于是乎見之。
是年回任陛辭,而奏數百言,力請兩宮化去滿、漢畛域,以彰圣德、遏亂端。如將軍、都統等官可兼用漢人駐防;旗人犯罪,用法與漢人同,不加區別。上嘉納之。三十年,裁巡撫,以之洞兼之。
三十三年,授協辦大學士。未幾,晉大學士,仍留總督任。尋內召,擢體仁閣,授軍機兼管學部,充經筵講官。三十四年,督辦粵漢鐵路。前后賜紫禁城騎馬、西苑門乘肩輿,賞帶膆貂袿,用紫韁。寵眷優隆,朝臣莫與比。
會德宗及孝欽皇太后相繼崩,醇親王載澧監國攝政。之洞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鎮綏內外。朝野望新治,而積勞成疾。八月,卒于位。年七十三。遺疏入,天子震悼,賜陀羅經被、治喪銀三千兩,派貝勒載濤奠醊。晉贈太保,謚「文襄」,入祀賢良祠。
之洞學兼漢、宋,漢學師其翔實而遺其細碎、宋學師其篤謹而戒其空疏。初,受經學于呂賢基、受史學經濟于韓超、受小學于劉書年、受古文學于朱琦。平生講學最惡「公羊」,謂為亂臣賊子之資;至光緒中年,果有演「公羊」之說以倡亂者。最惡六朝文字,謂纖仄、拗澀、強湊無根柢,道喪文敝,莫甚于此;書法不諳筆勢,假托包派、隸楷雜糅,習為詭異險怪,欺世亂俗,天下無寧宇矣。其識微見遠,類如此。之洞歷官中外垂四十年,持國治民根于學術,而經畫宏遠、綜理微密,千端萬緒默運一心。其所籌策,皆中外利害、輕重至計,堅持定力,不為動搖。辛丑聯軍立約,各國浚吳淞口,利商船。之洞抗詞力爭,歸中國自行疏浚;卒阻其議。壬寅與英國議商約,定征銷場稅、收回治外法權。外務部奏阻開礦一事,之洞疏言:『中國礦產不能不開,外人入股斷不能禁。二十年來勾串奸民,私行開采者眾矣;既無法律、又無限制,徒失權利,流弊滋大。不如乘此議一定章,使舊開者得補救、新開者有范圍』。上大稱善。乃采東西各國事例,擇善而從,以保主權、惠民生、輕稅項,成書兩卷;奏上之。在鄂時,德商欲攬收全國洋藥、土藥稅,餌以重賄;之洞嚴斥之,奏陳其害。大學士榮祿大悟,事遂不行。日本謀借漢口泊船,德人效之,挾兵輪來要;之洞與德使穆默議,卒罷設船之舉。總稅司赫德建議加田賦、免商賈稅厘,政府不敢抗,之洞獨疏斥之,得罷。美人精琪圖攬中國銀幣大權,政府已允之矣;之洞與之詰難,上疏陳其謬,事遂中止。美、比合資開粵漢鐵路,之洞首發其弊,抗議收回。兩國皆不欲出全力拒之,卒絀于之洞威信,舉而歸我。之洞用財繁浩,而精核計、籌國用、恤民生,往往謗在當時而功在后世。丁酉戶部續借洋款,誤以江南鹽厘二十五萬兩撥歸鄂省;之洞據部文萬戶沱辦晰更正,以脫巨累。庚子賠款,鄂捐一百二十萬;之洞以鄂民貧困,設法別籌以應賠款。創筑紅關、青山、白沙洲、金口江堤八十余里,鲇魚套、上新沙石岸十余里,漢口攔湖長堤四十里,以捍水災。裁鄂省厘捐局卡,改為統捐,以恤商民。平日專持以工代振之論;以為散錢施粥,非善政也。所至多興工作、造鐵路、開礦山、修堤閘、浚河渠、建炮臺、筑馬路,閑民食力者日常數萬人。其視天下之事皆如己事,向無彼疆此界之見。鄰省有急,籌助饟械不遺余力。在粵、在江、在楚,先后協助云南、廣西、廣東、奉天、陜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南、江蘇軍火,以巨萬計。其救災助振,或中、或外,尤不吝巨貲。其用人一秉至公,擇賢任能,不苛以文法。澄清吏治,以養廉為首;裁除大小官吏一切陋規,濟以公費。深惡酷吏,遇州縣審擬重辟,必詳慎推求,多有平反者。深痛中國監獄狹暗穢濕,往往瘐斃。其在粵改修南海、番禺監獄、在鄂改修江夏監獄,依西國法式造之,以為模范。平生以登進賢才、護持善類為己任;尤好表章古人,所在祠其先賢、先哲。而自奉儉約,未嘗造一屋、置一田。癸卯入對,太后賜銀五千兩;乃建慈恩學堂,并捐置莊田,以惠士子。又仿范仲淹故事,奏置義莊贍宗族;其同高祖以下,則別置孝義堂義莊一區。沒后家無一錢,惟圖書數萬卷而已。之洞嘗與人言,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人爭閑氣。因取張曲江「無心與物競」詩意,自號為無競居士。之洞善為國家用財,不為一己私財;廷臣泥常蹈故,縮肭喜敷衍,多駭其所為。樞臣孫毓汶、戶部尚書翁同龢,遇事輒猜沮。醇親王奕譞為不平,奏請特旨允行;且函告毓汶曰:『勿藉樞廷勢恐張某』;且謂同龢曰:『張某為國開生跡、宏遠謀,如有缺,當彌縫之』。實則其所用財,大率取之中飽私規,不竭民膏、不侵庫款。之洞嘗曰:『吾所辦之事,皆非政府意中之事;吾所用之錢,皆非本省固有之錢。日在艱苦中,守中庸「勉強而行」一語。然亦竟睹成功者,真僥幸也』。之洞性疏曠,不欲為外吏;既膺疆寄,屢上疏乞休。嘗欲讀書十年,再出任事;曰:『司馬溫公已官中丞,而居洛著書十八年;湯潛庵、耿逸庵已官監司,而解組講學。皆可師也』。之洞電眸、河口,美髯須;善談論,能連夜不寢。以文章、道德主盟壇玷者數十年,五洲之士皆仰之為中華山斗。光、宣之間,主持變法;藩籬既決,人心益囂。之洞鑒于末流之弊,怵然不寧;而風會所趨,挽回無術。棟梁既搉,國體斯革;論者追論禍首,資為口實。此之洞所不及料者也。烏虖!豈非天哉!豈非天哉!